农村基础教育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由于国家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问题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中教师与农民自身的素质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制约,现如今教育发展有了城乡差异。国家可以从解决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低、利用率低的问题上着手,适当安排有特色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在搞好文化课的同时注意做到因地制宜的选择其他实用课程来改善目前国内教育的“城乡差异”。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城乡差异;因地制宜
1造成城乡基础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1.1国家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问题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的加大。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更加注重教育产业,用于教学建设的投资也日渐增多。但是农村的经济条件不可能与城市相比较,教育投资有了差异,教育发展就自然的有了差距。
目前,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是80年代以来根据财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其内容和特点是:实施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按财政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要求,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筹集和提供上级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 除了在业务上对基础教育的实施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外, 只对中、小学教育提供少量的专项补助。这打破了过去那种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管理僵化的分配格局,从而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大力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初等教育管理与发展的灵活性。但是,把基础教育的投资支出全部下划到地方财政——城市是市财政,农村是县、乡财政,由地方政府全部负责和安排对基础教育的投资,等于把实施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全部交给了地方政府,从而使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总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悬殊的差距,各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及各地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能力自然各不相同。
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是1:0.75,表面看差距并不大,但是考虑到城乡适龄儿童的基数不同,这个比例意味着每年农村有110万儿童不能进入小学,城市是11万。而平均辍学率则超过40%,离国家3%的控制辍学率的标准相距甚远。
据统计,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农村生均危房面积却是城市生均的4倍。在办学基础薄弱、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农村小学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少得可怜,而政府预算发挥作用的程度很低,各项转移支付更是杯水
车薪。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60%、83.11%、85.96%、72.27%、70.83%。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全国平均水平是在农村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平均得出的。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小学经费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
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依旧是缓慢的。
1.2农村教师与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城市中竞争相对要激烈些,教师的压力相对较大。有经验的老教师在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修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教师也要经过严格培训,学习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而农村教师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愿意去农村执教的优秀教师不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是普遍的,更有甚者是在消极度日。基本现象就是大多数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民转公教师多,一个人代多门课,从小学拔高使用的多,大多数学历都不合格。一些有了经验的教师也会收到聘请,去了一些注重升学率的学校执教。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在农村就业困难,再由于务农并非能够满足其生活需要,同时又受市场经济下比较利益的推动和高收入的刺激,转移到城市中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使得他们忽略了教育的作用。
2城乡差异格局下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
2.1解决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低、利用率低问题
①建立相对集中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管理体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政府应在整个基础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样既可以避免高度集管理体制中管得过死,也可以消除因高度分散、管理体制不具有有效保障各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固有缺陷和弊端,从而有利于义务教育投资的灵活管理与分配和基础教育的均衡、稳定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模式。比如,日本政府1881年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仅占整个教育投资的10.2%,到1960年则上升到48.4%;相应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则从1881年的89.8%下降到1960年的51.6%。美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拨款1963年只占整个教育投资的3.6%,1978年则上升到9.0%;而联邦德国的义务教育投资来源中,州政府拨款约占60% 以上,地方政府只占30% 左右。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办法。在经济不发达或落后地区,则采取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经费由市或县财政统筹管理、调配,直接安排给其下属的各个学校,以防止被中途截留或挪用。
②尽快出台有关教育投资的法规。要尽快出台有关教育投资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充分显示法律的权威性,以法约束和惩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规范行为,从而切实保证政府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在法规中,应规定教育经费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
应在教育总经费中单独立项等有关条款,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出相应的法规、细则。
2.2合理安排农村基础教育相关课程
①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课程设置需要合适的安排.农村学校要进行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增设选修课的试验。选修课要创造条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本人的志向开设。农村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为配合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好学制。在学制、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应探索出适合本地自身情况的方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
②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有目的的培养新时代的教育人才,提高办学水平。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教育资源管理的任务是: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教育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效能和效率的最佳化,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达到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的目的。提高教育过程中人、财、物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即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必须遵循教育领域的各种规律和工作特点。比如,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就要求管理工作在人、财、物的使用方向上,充分体现为教学服务的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正宪.面对民工潮的冲击需要正名更需要培养[J].半月谈,1994,(7).
[2] 游心超.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打什么样的“基础”——同周贝降同志商榷[J].人民教育,1994,(4).
[3] 郑黎芳,赖恩明,罗永涛.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M].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