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奖演讲: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诺奖演讲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诺奖演讲: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诺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诺奖演讲】据德国媒体12月7日报道称,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已经开始了她的“诺奖之旅”。这位第一个得此殊荣的中国人再次强调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同时她也发出警告称,所发现的青蒿素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并不再是战无不胜。
屠呦呦诺奖演讲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基金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医学家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日本医学家大村智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分别在疟疾、河盲症和象皮病方面的研究。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为期大约一周的颁奖系列活动。12月7日,她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屠呦呦表示,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她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屠呦呦指出,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她在主题演讲中特别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以及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
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她表示:“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屠呦呦在周一的主题演讲上引用化学家路易·帕斯特的话表示:“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但她同时也强调:“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 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
(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另外据屠呦呦介绍,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物已经产生抗药性。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非洲少数地区均已发现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在主题演讲的结尾,屠呦呦再次强调了中医药的重要性。她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诺贝尔医学奖也称诺贝尔生理学奖。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所立下的遗嘱,由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按照传统,每年颁奖典礼的重头戏都在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的日子举行。届时,包括屠呦呦在内的诺奖得主夫妇将盛装出席颁奖典礼,并随后前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出席诺贝尔晚宴。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她在演讲中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并呼吁当今医药界提高对青蒿素耐药性现象的关注。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她在演讲中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并呼吁当今医药界提高对青蒿素耐药性现象的关注。
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相继发表演讲后,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84岁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在助手的陪伴下登上讲台。
屠呦呦首先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表示了感谢,并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讲话中,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中国中医研究院联手协作团队发现了传统中药青蒿的抗疟药效,随后经过反复试验和临床研究,成功提取其
有效成分“青蒿素”并获得国际认可的过程。“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屠呦呦解释说,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实验,科研人员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而为了尽快实现临床应用,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甚至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试药效。正是这种在困境面前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抗疟新药“青蒿素”的诞生成为了可能。
屠呦呦指出,如今,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峻挑战。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了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这对全球抗疟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她呼吁抗疟工作者关注并认真执行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提出的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
在时长20多分钟的报告中,屠呦呦多次提到,中国传统医药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值得医药工作者去借鉴和发掘。当年,她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民间防治疟疾的方药,得到了从青蒿中提取抗疟成分的灵感。“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据了解,屠呦呦将与本届其他诺奖得主一起参加当地时间12月10日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诺贝尔奖颁奖礼。
原标题:屠呦呦诺奖演讲称中国传统医药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