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

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

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教材知识分布时代特点政治: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衰落;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白银的大量流入),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对外贸易日益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思想: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理学仍然占主流地位,并进一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科技文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出现的四大名著,更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书法绘画艺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的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文学艺术具有高度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色彩。

中西对比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而此时期却恰恰是西方国家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转折时期,一兴一衰,一进一退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做深刻的研究,不仅是历史课题,更是时代发展,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产生于14、15世纪;中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即16世纪。

从时间上看中国稍晚,但其发展前途却不能同日而语: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历经明、清,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以至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压榨下夭折;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力量,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不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2)对外政策:此时期西欧国家纷纷走殖民扩张道路,其前奏是新航路的开辟,实质上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对外政策除继续进行传统对外友好交往(如郑和下西洋是对中国传统对外政策的总结)外,还担负起反西方殖民侵略的任务,更可悲的是封建统治阶级面临殖民主义东来的局面,不是富国强兵而是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以至于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认识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认识 (1)含义 含义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 ①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 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 主要 是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是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 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行政、司法权 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对地方分权而言 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 ②中央集权是对地方分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 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 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 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受制于中央政府。 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经济: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①经济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要求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的 要求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 社会的 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安定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一、考向聚焦
1.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明朝中期以来中西的差别实际上是工业文明 与农耕文明的差别, 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 与农耕文明的差别, 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 想上的人文主义是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 想上的人文主义是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 而中国的农耕文 明则体现出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农耕经济、思想 明则体现出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农耕经济、 上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特点。 上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特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 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 2
农民购买力低地主投资土地 不扩大再生产
(三)商业
1.货币发达: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对外贸易中国处在顺差地位,大量白银流入; ③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造成欧洲白银贬值,中国则“银贵钱贱”,刺激
欧洲白银流入中国。 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推动货币流通。
影响:①商品交换活跃,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②冲击传统等级和道德,激化社会矛盾
以礼物答赠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
2.特点:
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不对等) 3.目的: 宣扬国威,求购珍宝特产。 4.影响: 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传播了中华 文化;利于文化交流;但造成沉重
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 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 贡品加以解读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西欧
中国
政治环境
宽松
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 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积极对外贸
对外政策 易,对外殖民扩张
受压制、阻碍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资本 主义发展
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 外贸易
思想条件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
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经济方式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西欧行会: 西欧的行会在帮助工商业者如何通过斗争,最后执掌市政权力,从 而把握自己的命运方面,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而中国古代工商业者的行会 组织则基本不具有上述一系列的政治职能。
明清时期的商帮
4.对明清商帮的认识:
积极面:①商帮的兴起表明明清商业规模扩大,商业资本雄厚。 ②商帮的兴起反映了明清商品生产呈区域化分工的特点。 ③商帮的活动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城镇经济的发展,促进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
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 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
考向探究
栏目索引
2.(2017甘肃河西五市高三二联,2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 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 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 明江浙地区 (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答案 A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有了迅速增 加,说明本地生产的米的数量下降,从客观上说明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的扩大,故A项正确;B项错在“重大转变”;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 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
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 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京剧,被誉
为“国粹”。
考向探究▪考点突破
考向一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考向专练
考向探究
栏目索引
(2017广西桂林、崇左高三联合调研,27)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 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 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 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
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
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核心提炼

高中历史课件-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高中历史课件-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点:清朝京剧
B
阶段特征
[2012·新课标全国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
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
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
权力、评价


地 方
2、经济
洪武后期(1391)在三 司之上设置阶巡段抚特征一职, 节制三司,总览地方大 权,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出现风力水车。
阶段特征
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 影响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阶段特征
3、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1、中国科技的特点;中外对阶比段特。征 2、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3、中国古代科技无法促进社会
B
考点:明朝地方体制
阶段特征
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
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
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
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转型的原因。
明清小说反映 商品经济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
社会生活
阶段特征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 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光耀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

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doc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doc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明朝(1368—1644年) (1)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

②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③选官制度: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④监察制度:在中央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①设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地方行政。

(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知识重组权,这需要皇帝勤政,否则这一体制就会严重阻碍行政效率和国家中枢权力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政局的稳定。

(2)明朝中后期是明朝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内阁制逐渐成形;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对外政策上明朝开始执行“海禁”政策。

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这一时期的相关变化。

(3)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把握一个趋势,两个联系,三个核心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从而得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结论;三个核心,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误区警示1.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军机大臣都不是丞相。

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他们都不是丞相,“有丞相之责,无丞相之权”。

2.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完全禁止对外交往。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海外贸易,而是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当时,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而且外商只能与政府设立的十三行进行贸易。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故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4.明末清初反封建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这些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批判思想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因此这些思想家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深化提升1、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朝军机处实际上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执行机构,两者都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受皇帝限制,都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⑤.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思想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朝八 股取士,秦代实行文字狱。
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的历史特征。据此 推断这个朝代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官营手工业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出现“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A.汉朝 C.宋朝 B.唐朝 D.明朝 (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 力。朱元璋减轻商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轮班匠制度的取 消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一条鞭法”的推行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这些都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必 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故A正确。
4.(★★★★)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 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 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 击明朝 A.君主专制加强 C.理学的空疏学风 ( 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D.土地兼并现象 )
7.盘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及原因。 区别:
中国传统科技重经验轻理论,重实用轻分析,属经验科学; 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方法及理论体系的构建,属实验科学。
原因: 中国:A.科举制重人文轻科学的积弊; B.小农经济对科技创新要求低; C.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新经济弱; D.官营手工业技术封闭不外传; E.儒家思想的官本位理念束缚; F.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创新力; G.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中外交流。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外交上
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 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 、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 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 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 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中华文化的繁华与停滞并存-明清时期

中华文化的繁华与停滞并存-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演变
(1)明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 形式是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薄来厚往,不计成本)。 (2)明后期,受到社会舆论等影响,被迫逐渐放松海禁政策,允许民间在指定的地点从 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通过广州等港口输入商品。 (3)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 (4)康熙时,因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5)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发展 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 《天工开物》中,对中国古代 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2、思想、文学中体现反 传统反封建
首先, 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 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 行了激烈地揭露和大胆否定; 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 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 治
地方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②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 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手工 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制瓷:明宜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 为著名瓷都
手工业
商业
①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 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 现 ②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 形成了大商帮 ③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 量外销;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 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④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归纳拓展
(2014合肥八中联考)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 ,唐宋时
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
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 方因“为稻利薄,蔗(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该状况出 现的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外来物种的引进 C.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D 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百姓因为种稻利薄 ,故改种棉 花或甘蔗,这是“逐利”的结果,即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故D项 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C项是材料中现象 带来的结果,故排除A、B、C三项。
3.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人物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 世致用 批判君主专制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 致用”,建立起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体系
易错易混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并非近代民主思想:
明末清初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2)《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 法,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达到了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文学艺术 (1)小说: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2)“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 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3)绘画:集绘画、文学、书法及篆刻为一体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代 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1368--1840)——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一、知识整合一、政治(一)君主专制1、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

中央设立都察院和监察御史,监察百官。

2、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皇帝顾问内侍,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取决于皇帝“批红”。

3、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4、军机处:(1)职能:跪受笔录、草拟谕旨、上传皇帝审批、下达各级执行。

(2)特点:简、速、密。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皇权顶峰。

(二)中央集权1、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别隶属中央部门;2、清雍正帝设军机处,皇帝诏令直接传达地方,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3、选官制度:科举实行八股取士,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地方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官员。

二、经济(一)农业1、土地政策:重农抑商,厚本抑末;抑制兼并。

2、生产工具:风力水车。

(二)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1)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2)制瓷,青花瓷(宣德珍品),瓷都景德镇,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3)纺织业:苏杭等地设立织造局,苏州、杭州和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2、民营手工业:(1)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生产工具:花楼机。

(3)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三)商业1、表现: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出现商帮;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兴办票号(如晋商)。

(四)对外关系1、继续朝贡贸易特点:朝贡与赏赐完成贸易;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海禁(1)明朝:明初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由官方主持进行。

复习课件: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思想

复习课件: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思想

1、分权、抑尊 2、建立平等的君臣关系
核心归纳·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3、以法制来抑制君主专制
虽然在“好皇帝”和“坏皇帝”之间选择,未能跳出宗法专制政
治思想的怪圈,但是已经达到传统民本的极限,具有一种冲破千
年宗法专制网罗之潜势,一旦新的阶级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这中反专制的文化精神,经过改造,便将成为人们劈向专制牢笼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 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 同之处。(15分)
(2)相似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传统思想束缚发展。(3分)
相通: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 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 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8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 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 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 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 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 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 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 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 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 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 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 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知识精讲·明清思想解放潮流
(二)早期启蒙性质的新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新特点:反传统、反教条、承古萌新
2.明清进步思想与对传统儒学的关系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
比,明清君主专制则显出落后、顽固的一面。总之,此考向有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较多的命题角度。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把握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
点,分析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二要注意 联系秦汉、唐宋时期的措施,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强化皇权的措
施、特点,注意分析比较其异同,把握其强化皇权的规律性和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处仅是负责记录、传达皇帝命令的机
构。图片显示内容为嘉庆帝,此时军机处早已设立。故选C项。
返回目录
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
点评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如废丞相、设内
阁、设立军机处,是代表性举措;此外,君主专制的强化,还
对社会经济、思想、对外政策等方面产生极大影响。与西方相
返回目录
第3讲
通 史 知 识 整 合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
2.清朝 南书房 ,与内阁、议政 (1)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_______ 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军机处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雍正帝设立_______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__________,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 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返回目录
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
[解析]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
理解材料的有效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
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材料反映的是广东大庾岭以
北的丝销往广东,而广东一带的盐铁销往广东大庾岭以北,这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说明了当时大规模远距离的商品贩运,由此可知D项正确。材料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政治文明 中央制度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地方制度 明代地方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监察、军政经济文明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行业的主体;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 出现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和同一地域商人在异地的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经济政策 (1)继续强化重农抑商政策;(2)明朝推行海禁政策;(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思想文明 心学 从理学发展到心学,封建理学占据思想主流地位,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反封建思想 明末清初出现,涌现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对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科技 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这些科技成就未能向近代科技转变文学 明清主要文学成就是小说,出现了四大名著等优秀小说,适应了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书画 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文人写意画成就突出戏剧戏剧繁荣,清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概念解析】(1)内阁制: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 明朝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 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 北”。 明朝商业发展特点: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3、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4、 出现区域性的商帮
4、对外贸易政策--“海禁”
特点:
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 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 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信息: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 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 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 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信息: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许多新特点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 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 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 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年间倍之,以 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 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 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 史》必修Ⅱ (1)江南商业市镇兴起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
明清(1368-1840年)
明朝(1368—1644年) 朱元璋(明太祖) 南京 清朝(1644—1840年鸦片战争前) 顺治帝 北京
阶段特征:
农业文明走向衰落(并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 夜)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 社会渐趋衰落
明清之际,出现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
(1)农业:
具体体现 (2)手工业
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 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地位
(3)商业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 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 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 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 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新特点:
专业化城市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商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特征: 雇佣关系;增值利润(目的) 明朝中后期出现: 江南的纺织业中机户出资购买织机、开设机房、 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和机工形成雇佣关系。 清朝的发展: 地区扩大;部门增加;规模扩大。 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的地位: 不足以动摇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 流中的殒落》 手工业生产方式新变化: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占据主导地位; 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艺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时甚至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平。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 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景德镇 的瓷器在当时制瓷工艺尚不发达的欧洲,确实是无上的 珍品,因而被欧洲人尊称为“中国器皿”(Chinaware )。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 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 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人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 再将成品返销各地。广州的铁锅亦畅销内地、海外以及 中亚地区。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特征1: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点(极端),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性质:非法定的中央行政 机构或决策机构;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废宰相,设内阁 军机处
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具体体现
地方制度
监察制度:
特征2 国家大统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康熙帝政迹 1、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
特点: “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继续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文化呈现新变化。
宋明理学
具体体现
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 西学东渐
反映的时代特征: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评价: 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 先声 对君主专制批判,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 统儒学,具有早期朴素的民主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思想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时代的要求;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 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 化主导的地位。
具体体现 (2)手工业
(3)商业
明中后期:一条鞭法
1、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2、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增长
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
特征1: 发展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
2、经济:治理黄河;改革赋税;厉行节俭 3、文化:重视文教,编《康熙字典》 总评: 开辟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时代。 杰出的封建帝王(政治家);民族英雄。 强化君主专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
特征1: 发展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 租佃关系 (1)农业: 赋税制度
四、科学技术
特点:由发展转为停滞 表现:总结传统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明显落后于西方
李时珍《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 物学成就.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 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关系:市民阶层壮大,自由劳动力增加 思想文化:出现早期民主思想; “西学东渐” 对外关系: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
明清之际,不利社会发展的因素?
经济: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思想文化:理学统治与八股取士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