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竹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最能体现童趣的语言;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写法与景物写法。

2.教学难点:感受语言之趣。

三、教学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范读、散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促进感悟;通过小组合作,引领学生探究问题。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1分钟)
这里有两则谜语,请大家猜一下是什么?
“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

”——竹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的一篇文章《竹影》。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迅速走进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品味文中最能体现童趣的语言;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目标导引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三)检测预习(2分钟)
1.交流字词。

2.交流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的能力。

(四)画作欣赏(4分钟)
过渡:同学们,丰子恺既是散文家、漫画家、翻译家,又是美术和音乐教育家,难怪国际友人称他为“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可是老师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却发现曾经有人曾经发表评论文章《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是怎么回事?是丰子恺得罪人了吗?于是我又深入研究了一下,原来他还真有画画不要脸的时候,罪证在此:
大家请看这幅图,画得是“村学校的音乐课”,可是这群孩子的脸部都没画上眼睛和鼻子,大家能够描述一下你从这幅图获得了什么信息吗?(图中的教室很简陋,乐器也只有一把二胡,可是孩子们却很喜欢这节音乐课,可以从他们扬着头、张大嘴的神态中感受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在歌唱所带来的欢乐之中。

)看来,丰子恺的漫画,虽没有细致刻画人物五官,却惟妙惟肖,极为传神。

可见,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更讲究的是一种活的神气,只要能够强化所要表现的神韵就足够了,其实,丰子恺的这种绘画理念取自中国画技法,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下我们同学预习课文的成果,请大家判断下面的两幅画中哪幅是西洋画,哪幅是中国画,并从文中找出判断的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丰子恺的画作,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技法,引入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五)初读识趣(12分钟)
丰子恺还有一篇文章,也是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请大家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读哪一篇?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着。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

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

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

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学生探讨更喜欢哪篇文章,通过比较引领学生明确课文采用故事的形式介绍绘画知识,比上文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跟随朗读视频品味文中之趣。

练习: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感受文章语言之趣,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六)人之趣、景之趣(15分钟)
请大家有目的的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些表现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语句。

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从文中的人物描写或者景物描写入手,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词、句子或者修辞,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进行点评和赏析。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一组分析人之趣,一组分析景之趣。


教师准备:
趣在人:
1.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预设:这是运用了比喻,说明华明走路是蹦蹦跳跳的,表现出华明活泼的样子。


2.“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预设: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华明的开朗顽皮、与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3.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弟弟说:“我们谈天吧。

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进入情景:化身为孩子们,思考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话?比如在读弟弟的话时,我们要读出什么的感情?(得意、期待),读旁白时,要读出我们的惊讶和惊喜之情,重读“果然”“好像”)
过渡:那月光下的人影头上为什么要出烟气?是热气?是汗水?他们争论起来,有没有结果?(没有)为什么?(还没争出个结果来,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们又去干什么去了?(描画竹影),画完竹影后,我们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画的竹影呢?
4.“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
(预设:我们几个小孩还真是不同一般,拿自己画的竹影和名家的相比。

指导学生读出自我欣赏,自得,骄傲之情)
刚才我们同学分析了文章的“人之趣”,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建议你这样朗读:读出文中蕴含的艺术和美的童真童趣,好像你就是里面的一个角色一样。

华明: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
我: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
弟弟: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
争论:(华明)是口里的热气吧?
(我)是头上的热气在那里蒸发吧?
同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
我: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一面谈起1:(弟弟)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里的横幅呢!
2:(我)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
3:(华明)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
4:(弟弟)这是吴昌硕的!
爸爸:这是管夫人的!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趣在景:
过渡:丰子恺只是对孩子们的动作,语言进行了简单的刻画,就给我们再现了孩子们身上的那份童真童趣。

其实,在这篇文章里,童真童趣不仅存在于孩子们的身上,也存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同一般的景色,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步伐一起来欣赏孩子们眼中趣味十足的美景吧。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

并且也尝试从修辞和用词的角度赏析趣景。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不可挽救。

(赏析: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巧妙的将天空比作油灯燃烧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夜幕降临的光线渐渐变弱的特点,在用词方面,消逝的光还是“一跳一跳”地沉下去,使平常的景色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吸引了“我”。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感受这样的景色在孩子的眼中会引起怎样的情感变化。

(读出惊喜和遗憾。

重读“一跳一跳”和“不可挽救”)
2.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预设:“电影中的一幕”是运用比喻,夕阳西下的情景,在孩子的眼中仿佛就置身于电影中一般,形象地表现出唯美、朦胧的意境,“弥漫”这个动词写出了光线柔和的特点;欣赏这样的景色是满足的。


3.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预设:“隐”字把月亮完全人格化,将月亮人一样很害羞的样子形象表现出来。

就好像月亮在和我们捉迷藏一样,悄悄地看我们一眼,又快速的躲藏起来。

而“切”字形象地写出了竹叶的调皮,它的摇动闪烁让月光变得(星星点点)斑驳。

现在让我们尝试读出月亮的害羞,竹影的调皮。


4.夜渐深了,竹影和地上的木炭线逐渐分离,参差不齐的样子正如脱了版的印刷。

(运用比喻,写出月亮渐渐移动时竹影的形态如脱了版的印刷,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前面写月的句子相照应,栩栩如生地写出了月的变化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分析,训练学生从修辞和用词的角度分析文章语言,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分角色朗读”环节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深入地体悟文章语言。

(七)悟趣问趣(3分钟)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个平凡的夜晚,一个画竹影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因为在这次的艺术之旅中有个成长的领路人,这个领路人就是——(爸爸),这个爸爸是个怎样的爸爸呢?请找出依据进行分析。

(预设:循循善诱,博学多识,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开明)这位父亲用他的宽容与独特的教育方式,把我们几个在门外描竹影的小孩领进了艺术的大门,并且告诉我们:艺术和美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也许蕴含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艺术美的体验,向下一环节过渡。

(八)总结拓展(2分钟)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文中孩子们描描画画的游戏中使我们感受到了童真童趣,发现了艺术,获得了美的体验,其实这类的艺术体验在我们的童年游戏中并不少见,下面我们就一起做个游戏,你会发现其实你从小就是个艺术家!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发散思维。

(九)课后作业(1分钟)
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同学,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同学,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同学,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十)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
中国画神似
西洋画形似
童真童趣
游戏艺术

学情分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效果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

三、圈点勾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竹影》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

《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
获得人生的真谛。

本文教学一课时完成,教学重点为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写法与景物写法,教学难点为感受语言之趣。

评测练习
练习:填写表格。

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优点在于:
教学环节能自然流畅的完成,能完成教学的目标。

能够对学生的回答最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不足之处:
环节设置不满意:在讲课文之前,引导了艺术问题时,安排了一个欣赏漫画环节,这个环节设计在上完课后发现稍微显得有显宾夺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结果占用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环节时间稍显紧张。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品味文中最能体现童趣的语言。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

全文通过生动地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