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ppt课件

《登飞来峰》ppt课件

随堂练习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 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 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 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 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 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这两句描绘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明了 作者立足点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抒情议 论做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 《新“语浮慎云微”篇既》是。实写,还在本诗用典,比喻奸邪小人,
也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象征诗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等意一思些:消西极汉的的事人物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 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害怕
因为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
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云彩遮住我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
身在飞来峰顶。
诗句赏析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山上千寻塔
诗句赏析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课前导读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 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 著名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政绩 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主持变法。因守 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 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郁然 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 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激趣导入

背景资料
王安石于1050年登上飞来峰,写了这首诗。当时 王安石29岁,任浙江靓县知县期满回江西临川故里 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 海之作。当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抒胸臆,寄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
诵读古激诗趣 导 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激词趣全解导 入
千寻塔 闻 畏 眼 自缘 身
极高的塔。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 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听,听到 害怕 视线 只因为
作动词,“置身”之意。
疏通诗意
飞来山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激趣导入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 的情景。(重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中所蕴 含的哲理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能尝试默写这首 古诗。
关激于趣诗题导 入
飞来峰,又名灵鹫山,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 上有应天塔。古代传说此山 是从琅玡郡东武飞来,因此 得名。
疏通诗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 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 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很自然。
深层探探析析
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诗句是哪句?
归激纳趣总结导 入
这首哲理诗借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 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 为的是给后文的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但 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就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 体生动的感受。

古诗《登飞来峰 》PPT课件

古诗《登飞来峰 》PPT课件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 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 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寻飞的来高峰塔顶,耸立着千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 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 的双眼,
登飞来峰
登王飞安来石 峰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 飞 闻闻说来 说/峰鸡鸡上 鸣鸣/千 见见寻 日日升塔升。,。 不畏畏/浮浮云/遮遮望眼眼,, 只只缘缘/身身在在/最最高高层层。。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 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 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 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峰,位于浙江杭 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 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 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 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 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 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 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 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 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 安石正好三十岁。
飞来峰王上安/千石寻塔, 飞 闻闻说来 说/峰鸡鸡上 鸣鸣/千 见见寻 日日升塔升。,。 不畏畏/浮浮云/遮遮望眼眼,, 只只缘缘/身身在在/最最高高层层。。

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共2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共2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诗歌重实际功用,但也把诗歌看作抒情述志的工具, 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一)创作历程—王诗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二)前期重反映现实,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抒情诗思亲怀友名 作如《思王逢原》3首、《示长安君》;咏史诗继承左思、杜甫来借咏史以述志 传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新颖看法,抒发政治感情。如《贾生》《明妃曲二 首》。 (三)后期趋于含蓄深沉。1.寓悲壮于闲淡中的,如《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 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2.最有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绝句,黄庭坚:“荆公暮 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王荆 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王荆公体”主 要着眼于其晚期诗风。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3.早期诗风显示直截刻露 宋诗特征,晚期诗以丰神远韵风格体现出向唐诗复归。
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 法,与保 守派的坚决斗争等。
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 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 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 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 结合在一起的?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写景(充满生机)
抒情(踌躇满志)
06
课堂练习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 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登飞来峰》ppt课件

《登飞来峰》ppt课件
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他们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同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登飞来峰》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
总结词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详细描述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自幼聪颖好学,22岁中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职。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对北宋王朝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的形成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王安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
创作过程
灵感来源
王安石在游览飞来峰时,被山中美景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他的政治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文构思
王安石在构思《登飞来峰》时,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想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派与 保守派斗争激烈,王安石作为改革派 的重要人物,创作此诗表达了他坚定 不移的改革信念和决心。
个人背景
王安石在政治上受到保守派的打压和 排挤,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创 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后世评价
01
后世对《登飞来峰》的评价极高 ,认为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 见解。
02
许多文学家、诗人将《登飞来峰 》视为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认为 它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文学史的影响

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文编辑修改
飞来峰面朝是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江南靖士有一颇含哲理的《飞来峰》诗:"游客到山停步睎,长当一石味玄机。须知物事随因变,莫谓飞来便不飞。"(《载敬堂集》【自注】当:面对,对望)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飞来峰的东麓,有隋朝古刹下天竺寺(法镜寺),由此沿溪往西南行,又有晚于下天竺两年始建的中天竺寺(法净寺)和五代吴越始建的上天竺寺(法喜寺),合称"三天竺"。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பைடு நூலகம்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充满生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望的视野, 因为我站在飞来峰的最高锋。
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明确: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明确: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5.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登上飞来峰看到了_________景,点明了这个景________特点,并用“________”二字来形容。
1.读一读,想一想: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登飞来峰》ppt课件

《登飞来峰》ppt课件

闻说鸡鸣见日升
巧用典故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 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 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 随之。”
——《玄中记》
效果:目极万里 声闻遐迩 颇具气势 景致辽远
原文:先日出,后鸡鸣。 安石:先鸡鸣,后日升。
小结
两种手法并用,都是为了表现飞来峰上古塔 之高,而写古塔之高,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立 足点之高,亦是为结句伏笔。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因不同遭遇而 抒发出的不同情感。 3.领悟诗歌的哲理,学习古人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及 不畏艰难,永攀高峰的生活态度。
走近诗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 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任务一:读诗韵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任务二:明诗意
登飞来峰
形容塔高 王安石 听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视线 因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 以望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 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课堂小结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人之相交,不在一时一地。国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远。 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 云遮望眼”,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 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高瞻远瞩,是中法关系发展的根本 保证。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 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开展了许多具 有开创性的战略合作。事实上,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 站在战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
王 安 石
七年级下册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懂古诗大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的塔, 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到太阳升
• 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
为相,新法基本全部被废。
这场变法几乎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我们常说“诗言志”,现在 请你揣测一下,本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前”、“变法中”还是 “变法后”?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 负不凡,这时的王安石已有过三年签书淮南判官(在扬州)和三年半 鄞县知县共七年的官场历练,回故里抚州临川是听候京师新的任命, 不久即升任舒州通判了。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变法构想已很明晰,且 已经开始了变法尝试,如组织兴修水利,实行了“青苗法”实验等等。 正处于人生和仕途上升时期。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 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 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 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 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 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古 代 诗 歌 五 首
起。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赏析
请结合诗句分析飞来峰的特点。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高 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典故出处
鸡鸣日升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 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
皆随之。
浮云蔽日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9
个性解读
(预设)展示 1.结合具体词句说一说你看到怎样一位诗人。 句式:我从诗中_________,看到一位_______的诗人。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
读懂诗意,自主学习
1.指读课下注释,识记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和“寻”“缘”的含义。 2.结合重点词语的含义,尝试口头疏通诗 歌大意。 3.记录不理解的字词或思考(感悟)。
6
登飞来峰
疏通诗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
12
一、结合板书,整理笔记。 二、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14

2.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或者哪个词?试做简单赏析?
10
理解主旨句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 情感?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借景抒情(借景喻理) 情感:表达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
的政治抱负。 哲理:1.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放眼大局 和长远。
3.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 象迷惑。(衍生义)
11
拓展:异曲同工之妙诗句
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 迈气概。 王之涣诗: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需要更加的努力。 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诗: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苏诗: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 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
在塔上可以看见红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
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
的最高层
7
触摸主旨,合作交流
要求:组长组织,全员参与,一人发言其他人认 真倾听,做好笔记,组长最后总结归纳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你认为“鸡 鸣、日升、浮云、最高层”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 背景讨论分析。(3分钟)
飞来峰
1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3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 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
4
诵读诗歌
1.听读诗歌, 划分朗读节奏。 2.模仿朗读, 大声朗读诗歌。 3.展示朗读, 比拼诵读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