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劳动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劳动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劳动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劳动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引言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活动,也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通过劳动,人们创造出了物质财富,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并推动了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劳动的社会化内容。

二、劳动与社会化1. 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获得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满足自身和家庭的需要。

2. 劳动与分工合作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劳动逐渐呈现出分工合作的特点。

不同个体根据自身能力和专长进行不同形式的劳动,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完成更加复杂、高效率的生产过程。

3. 劳动与价值创造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价值,并能够被市场认可和交换。

这种价值创造使得个体能够获得报酬,并进一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劳动的社会化过程1. 劳动的社会化过程劳动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将自身的劳动力投入到社会经济中,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

这种过程使得个体能够获得收入和福利,并在社会中获得一定地位和认可。

2. 劳动的内在联系劳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系统,包括生产要素、技术手段、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

技术手段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组织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3.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进行供求交换的场所。

在这个市场中,个体根据自身能力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通过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来实现就业。

同时,用工单位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岗位并提供相应报酬。

四、劳动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1. 对个体意义劳动使个体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获得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并满足自身和家庭的物质需求。

同时,通过劳动个体也能够获得成就感、社会认可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2. 对社会意义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习得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它涵盖着社会化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价值观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1.身份认同:社会化帮助个体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个体在社
会化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建立起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

2.文化传承:社会化通过传递和继承文化来影响个体。

文化是
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它包括语言、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通过社会化,个体逐渐接受并内化社会的文化,成为社会的一员。

3.价值观培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


体从小就被灌输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4.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化帮助个体建立和维系与他人的良好
关系。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到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包括沟通、合作、分享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个体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

总而言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习得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包括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价值观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方面。

这一过程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章 社会化(简)

第二章 社会化(简)
在儿童生理成熟以前的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 没有多大的作用,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 因素。
社会化理论小结: 社会化理论小结:
决定因素(遗传?环境?) 研究对象(人格?认知?行为?文化?) 方法(思辨分析?观察、实验?)
(三)学校
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 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 制度化机构。 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特点: 1、系统性、目的性、强制性。 2、具有独特结构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的 雏形。 3、通过教材、教师人格、教育方式、教学活 动、学生的各种组织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四)同辈群体
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 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特点:无计划性;平等性;自愿性;开放性; 区别性的价值观;满足社会性需要。
(五)大众传播媒介
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 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 电视、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正常成熟论
主要观点:
1、人格由本我 本我(id)、自我 自我(ego)与超我 本我 自我 超我 (superego)三部分组成。 2、超我的形成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人格的三部分平衡发展) 3、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1、注重自我的作用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2、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3、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 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
内容:
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 2、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 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发展社会化则是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 使之更加完善。 (教材中: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 的改造) 二、再社会化过程是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向另 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基本的、急剧的、迅速 的改变,不适应感很强烈;发展社会化过程是逐渐的、部分 的变化,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教材中: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三、再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与原先的不一致;发展社会化的 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原先的相一致。
胡锦涛会见奥巴马
政治社会化特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 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 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
新的统一。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 个相互衔接、持续不断 的过程
政治中的较量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 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 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第一、 从个体的角度 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 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 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 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 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思考:
如何看待违纪大学生
再社会化?
近年来临近毕业的大学 生违纪事件发生率渐呈 上升趋势,其及危害性不
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 高度重视。 盗窃现象时有发生,打 架斗殴现象增多。
对策
社会:
要多弘扬社会正气,多宣传正面典型,同时对于各种腐败现
象要坚决予以揭露和打击,将各种社会负效应的影响减低到 最小程度。 教育: 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 要经常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做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他 们的思想动态,与他们交心谈心。 自身: 制定一个课程评估计划,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推荐书目: 《从临毕业实习生违纪实例透视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之隐 忧》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仿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本我(id)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化Socializa课件

社会化Socializa课件
社会化Socializa课件
与世隔绝的儿童(2)
•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江苏南京铁路局个 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刺 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他担心自己的3个 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了这一情况,当时,其大 女儿19岁,二女儿15岁,最小的儿子11岁, 但是他们的智力年龄经过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1岁。
• 杰克的成长经历恰好与奥斯卡相反。他在特立尼达岛被父 亲抚养长大,他学到的是对犹太民族的忠诚,及对希特勒 和纳粹的憎恨。战后,杰克和他父亲移居以色列,17岁时 他开始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工作,随后开始服兵役。
社会化Socializa课件
• 1954年,两兄弟见面了,会面很简短。之前杰克被告知不 能告诉奥斯卡他们是犹太人。25年后,也就是1979年, 他们已经47岁了,明尼苏达大学的社会学家又把他俩召集 到一起。这些研究者认为,由于他们拥有一样的基因,他 们之间所表现出的不同就只能归咎于环境——他们不同的 社会经历。
• 奥斯卡和杰克不仅对战争、希特勒和犹太人的看法有分歧, 而且对生活的基本定位也不尽相同。在政治观上,奥斯卡 很保守,而杰克则持更自由的看法。奥斯卡喜欢休闲,而 杰克则专心工作。而且,就像预料的那样,杰克以是一名 犹太人而自豪,而奥斯卡自从知道他是犹太人的一刻起就 再也不愿提起这件事。
• 这个案例似乎很有说服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研究者 同时还发现,奥斯卡和杰克小时候在运动方面有着同样的 优势,但数学却都很差。他们有着一样的语速,同样喜欢 甜酒和辛辣食物。奇怪的是,他们在使用厕所前都会先冲 厕所,并且同样喜欢在拥挤的电梯里用打喷嚏来吓唬大家。
社会化Socializa课件
案例:没有被人类抚养的儿童
• 狼孩 •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狼洞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第四讲_社会化

第四讲_社会化




3、弗洛伊德的压抑需要(冰山论)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很多程度受 “无意识”驱 动,所以,他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 (ego)、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 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受本能支配,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认知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 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取需求的满足,遵循现实原 则。 超我从自我中分离出来,是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之后 所形成,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
五、小结:社会化的四个阶段: 幼儿期社会化 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 是作为社会化生物性基础的能力发展,如行 动、语言、思维、推理等能力;二是学习基 本生活知识的技能。 青少年期社会化 这一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一是自我身份 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即“我是什么样的人” 的思考;二是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

3、 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 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 色。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分别扮演不同的 角色,这个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而人们地角色学 习和角色实践正是在人们社会化地过程中实现地。 角色扮演的技能,这是互动论强调的另一种重要能 力,即有能力透过别人的姿态体会别人的角色;同 时透过协调演出,确认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能 够在角色的前台和后台与其它表演者人际默契地进 退自如;能够对别人的行为和情景加以分类,有了 这些起码的能力,使自己能够与他人互动。
二 、社会化的过程
– 生理遗传:生理需要—神经系统—荷尔蒙平衡—
基情绪骨架—其它特性 – 文化象征系统:语言—规范—信仰—价值—知识 体系—技术 – 在社会结构和别人的互动—家庭—同伴群体—学 校—组织活动—邻里 – 人格的形成,由于上述三方面因素的互相作用, 形成个人的人格—角色扮演的技能-自我概念-动机 -文化指令—情绪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阶层,关于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也各不相同。

尽管如此,作为人类的社会化,其基本内容又具有共同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新生的婴儿除了吃奶的本能以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是生活的弱者,为了使新生儿以后能为社会有所创造,社会化的执行者就要教给他吃饭穿衣的技能,让他能自理生活,如吃饭、穿衣、睡觉、解手和会说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等。

这些既是为满足个人生理需要的生理活动,也是与一定的文化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基本社会生活知识。

成年人在教给儿童这些基本生活知识时,是连同一定的文化模式传授给儿童的,所以也是用一定的文化模式塑造一个人。

除了生活知识的掌握,儿童稍大后,就要开始学习谋生的手段与劳动技能。

因为人不但是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也应该是一个生产者,不但要通过劳动而自食其力,而且要向家庭成员中的非劳动者提供消费资源。

另外,他还要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人就必须学会谋生的手段与劳动技能。

在不同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人们学习谋生手段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是不同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劳动技能靠世代相传,通常是通过自幼跟随长者,耳儒目染及模仿而获得,职业的训练差不多都是在家庭里进行的。

因为职业变动很少,大多数是子承父业,如农民的儿子学种田,铁匠的儿子学打铁,木匠的儿子学木工。

至于文化知识,只能在有钱有势人家得到传授,穷人是无法问津的。

到了工业社会,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谋生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正规的学徒训练或通过学校的教育和职业培训。

由于劳动者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家庭已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职业训练一般是由学校来承担的,一个人要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谋生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这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精品课件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社会规范 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 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 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 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个体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 范社会化。
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 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 他担心自己的 3 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和1岁。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 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 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
步发展。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
的文化。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 会性增强的过程。
精品课件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从未成年到 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有自我 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 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社会心理学__第二章___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__第二章___社会化
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 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 照顾、监护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日本老兵生活在荒岛28年,发现后不会说话,但是返回社会后81天恢复了 语言能力。而印度狼孩等小时候没有经过社会化过程,错过了语言等发展关 键期的人,恢复起来有极限。
二、社会化的过程-类型
早期社会化
儿童期社会化 主要进行的是初级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青年期社会化
主要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 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 要求。
预期社会化
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三、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 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 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的时期。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童可以 从中习得各种社会关系。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则、习俗和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化为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学习社交技巧:个人社会化的第一部分是学习社交技巧,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交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来掌握这些技巧。

2. 适应社会规则:个人社会化的第二部分是适应社会规则,包括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习俗和文化。

个人需要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规则。

3. 建立人际关系:个人社会化的第三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

个人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保持积极的关系。

这需要个人具备沟通技巧、理解能力、情商等素质。

4. 融入社会群体:个人社会化的最后一部分是融入社会群体。

个人需要学会如何与社会群体合作、交流和互动,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需要个人具备团队精神、认同感等素质。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还包括: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社会责任感等。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同时,个人还需要对社会负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个体的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成人的自我 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选择、学习与尝试 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 与再创造,生活趋于稳定,心理更加成熟。 成人晚期,个体必须调整自己,以面对声 望的降低、身体的衰老、失败及死亡。 老年个体必须调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完 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重新 回归社会度过生命的维持期。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三)认同

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 体在感情上融为一体,它是人 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 心理历程。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是人类的天生本性还是后 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发展 起决定性作用的争论一直备受人们的 关注。尽管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支配和影 响个体行为发展的因素很多,而生物 遗传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必 不可少的。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社会化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谈不 上什么社会化的。为什么人能社会 化,而动物却不能呢?这是因为人 类有社会化的基础,其中生物遗传 是我们能成为社会人的基本前提。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说明了 遗传因素对行为的作用,然而即使是遗 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间也存在 行为差异,可见文化及环境因素对个体 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近现 代以来,无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 会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社会文化和 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成长的不可或缺性。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养方式
式对儿童的人格、行 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宠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人格上多 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 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 右。 (2)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 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 活。 (3)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 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 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4)民主型。这类家庭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 主动,独立,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观察会得到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我们从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活动入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教导生存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和培养社会角色四个方面。

如果从社会化过程发生的主要领域概括,社会化的内容分别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大领域。

社会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只有社会化内容的广泛性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分化。

因此很难全面描述社会化的每一种具体内容。

下面将重点从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活动入手。

一、教导生存技能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种技能:一是衣食技能。

不会穿衣就会冻死,不会吃东西就会饿死,衣食技能就是维持生存的能力。

襁褓婴儿有衣食的需要,但无衣食的本领,必须靠成年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

二是职业技能,也叫专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婴儿长大成人,不能总是依赖别人生活,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社会化,掌握职业技能,通过劳动自谋生路。

在传统社会里,职业技能的学习通常是在家庭内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成员必须学会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单靠传统的家庭教育显然远远不够。

这就需要普及和充实学校教育。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职业技能的学习或掌握是在学校里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中初步实现的,并在职业组织内的师徒及同事之间的长期互动中最终完成。

以上两种技能对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未成年人必须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人除了不断深化专业技能外,也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能,特别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学校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

二、传递社会文化
人们接受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并不是短暂的社会化过程所能完成的。

接受文化,成为特定文化中的合格成员,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即使如此,特定的文化中的个人也不可能成为特定文化的代表或集中体现者。

社会文化中有特定的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深灰文化的这些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
范体系两大部分。

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

这几方面内容构成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构成特定社会传统的核心。

它在社会文化的核心地位首先表现为社会行为定向作用,其次表现为共同性或稳定性。

它的这两种特性注定个人接受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将有助于个人确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

当然,社会化是一个内化过程,内化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必然与社会化的其他内容和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与个人在社会过程中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必然相互制约;内化的价值体系不同,个性的发展水平也就不同;特定的个性水平及构成对价值观念的内化过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可以这样说,社会价值对于个人来说是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目标体系,个人内化社会价值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在需要或意愿,将这些可供选择的目标建立起一种结构或秩序。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对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念的过程不能放任自流,应当按照社会需要加以引导。

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性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它通过习俗、时尚、民风、民俗、道德、法律,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纪律等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社会规范表现为一种标准或规定性,所以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形式。

这些规定性,虽然比价值观念体系有了更大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但其作用也要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舆论的力量,把它内化在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当中,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三、完善自我观念
自我是社会化的客体,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被塑造而成的,同时它又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个体完成社会化、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创造者。

社会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形成自我观念。

作为主体和客体的自我市一个非常复杂的自我,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与周围人事关系的认识,即自我观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互相关系的认识。

如果对自己的认识及其对他人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那将不利于自我的发展,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或人格,只有认识自己的特殊性,认识自己的本性,把自我作为独立而特殊的个体,才能接受自己,相信自己,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促成个性的和谐发展,并形成自信、自强、自尊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自我完善与社会价值标准相符合。

因此,培养和塑造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化的过程始终是自我发生、发展的过程,完善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和确立,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指导个人的行为,对态度形成和转变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在个体的社会活动中发挥自我控制的功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认识符合社会价值体系,能够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所谓社会角色,通俗地说,就是社会舞台上特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的人。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行。

而人们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正是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的。

如在一个家庭中有夫妇亲子关系,丈夫、妻子是夫妻关系中的两个角色;父母、子女士亲子关系中的四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和行为规范体系。

社会化就是使做父亲的要尽父亲的权利和义务。

按父亲的规范行事;做儿子的要尽儿子的权利义务,按儿子的规范行事。

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如此等等。

个人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的基础,而社会角色则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