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高中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一)教材处理: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课时计划》和 20__年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一物理上学期讲授高中物理Ⅰ类必修1物理教材,为贯彻新颁大纲精神,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特点,同时满足将来高考“3+_”的实际需要,在不增加难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二选修课的开设的前提下,对高二物理的教学作适当的调整。

也就是侧重文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侧重理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和第三册的部分内容。

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特别注意在高中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

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二)教学进度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2课时计算,共34课时。

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

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开篇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 1课时第一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5课时第二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7课时中期复习与练习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 8课时第四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 3课时第五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10课时期末复习与练习二、学生现状分析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

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通用六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通用六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通用六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并能够应用力的平衡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力的平衡理论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力的平衡的定义及条件;平衡实例分析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讨论生活中力的平衡的例子引入力的平衡的概念。

2.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力的平衡条件,并总结力的平衡的条件。

3.梳理:讲解力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4.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力的平衡理论解决问题。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力的平衡的理解。

6.作业: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力的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篇:牛顿第二定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并且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难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实例分析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讲解: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并举例说明。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4.实践: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6.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第三篇: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教学难点: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应用;实例分析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

2.讲解:介绍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并举例说明。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4.实践: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5篇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5篇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 掌握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规律;3. 能够利用折射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率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折射定律;2. 折射率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引出问题:介绍光的折射现象;2. 讲解折射定律及折射率;3. 练习解题;4. 总结讨论。

五、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n₁sinθ₁=n₂sinθ₂;3. 折射率的概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折射定律的应用。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相关习题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篇:电磁感应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2.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能够应用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电磁感应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 电磁感应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出问题: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2. 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练习解题;4. 总结讨论。

五、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ε=-dΦ/dt;3. 电磁感应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磁感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相关习题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篇:电场和电势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场和电势的基本概念;2. 掌握电场和电势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电场和电势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场和电势的基本概念;2. 电场强度和电势场的计算方法;3. 电场和电势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电场强度和电势场的计算方法;2. 电场和电势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出问题:介绍电场和电势的基本概念;2. 讲解电场和电势的计算方法;3. 练习解题;4. 总结讨论。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第1篇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二是效益的最优化.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为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行高效课堂: 1 实施教学案教学模式提高物理课堂效果1.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路教学案设计重点是引导同学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究,强化思维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教学案编写思路要与教材的思路吻合同学预习的主要是教材,这打算了教学案的编写思路要与教材相吻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资料”、“争论沟通”、“进展空间”等栏目,问题设置要层层深化,逐步引导同学去探究,要体现出本节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2)教学案中所设置的问题必需是层次的教学案中的设置问题要能引起同学的回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同学更乐观地参加预习和学习过程.教学案的内容既要有简洁的填空,也应当设置一些“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给同学供应自主学习、独立思索的空间,让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同学的重难点的突破、问题的梯度等.(3)教学案中要设置肯定层次的练习题.练习题一般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巩固”,难度不大,紧扣基础学问,用以检验同学的预习效果,要求全体同学在预习时完成的;其次个层次是“典型例题”,是经过同学争论和老师的点拨后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要完成的;第三个层次是“智能提升”,是一部分力量强的同学可以完成的.最终还配备了“巩固提高练习”等,是新授课后同学课后要完成的,其设置也要体现出层次性.1.2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1)动员同学动脑、动手,在教学案的指引下仔细预习.鼓舞同学在教学案上做标记,可以是预习内容的基本学问点,可以是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学问,在教学案上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依据自己的预习进行简洁的再现.(2)准时把握同学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与不同学习力量的同学进行沟通和沟通.从同学的预习状况中了解到:同学已经把握了哪些学问,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这样上课就会有的放矢的去处理.上课前老师肯定要进行提问,尤其是同学通过预习应当把握的基本学问.对于简洁的学问不要再重复讲解,可以做“淡化处理”. (3)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擅长“察言观色”,同学是课堂的仆人,课堂上要组织同学沟通、研讨.对于同学沟通中消失的问题,老师要急躁地去“倾听”,关注同学的想法,但不能急于去解决,要交给同学自己去解决,即同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肯定不多说一句话.课堂要抽出时间让同学自己补充详细的重点学问,然后沟通,可以以此来代替以往的由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小结.最终可以留出时间让同学当堂完成几道“课堂练习”题来检查同学本节课把握的状况.1.3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1)教学案的实施让同学感受了自主学习物理的欢乐,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物理的爱好.提高了同学的科学素养.(2)教学案的实施增加了同学间的沟通与合作力量,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3)教学案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老师角色的转变.通过教学案的引导,同学们养成了“课前主动预习、课上乐观参加合作探究活动、课后总结学问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好习惯,学问整合力量、质疑答疑力量等均有所提高.2 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提高物理课堂效果同学由于先天的智力因素及学校物理基本功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完成同一物理活动时具有力量的差异,同一同学在完成不同类型的物理活动中表现的力量也有差异.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要为同学制造一个轻松开心的学习氛围,符合同学的学习心理,更能有效的调动同学学习物理的乐观性,有助于同学物理成果的提高.2.1课堂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同学分层是分层次教学的首要前提.同学是课堂的仆人,是分层次教学应用的对象,所以对同学进行分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有效程度.首先,要依据同学的物理基础、学习力量、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方面的差异,将同学按2:6:2比例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优秀生基础扎实,接受力量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果优秀;中等生学问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肯定的上进心,成果中等;学困生学问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力量不强,学习乐观性不高,成果欠佳.其次,要留意三层次同学之间的搭配与合作,优秀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基础上,能主动关心和解答中等生和学困生的难点,学困生结成学习伙伴;中等生能在独立完成练习,在老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乐观向优秀生请教;学困生在老师和优秀生、中等生的关心下把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洁习题.最终,分层时要坚持敬重同学,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2.2教学过程分层是分层次教学的结实保障(1)教学目标分层完成了同学分层以后,要以实现全体同学进展为原则,以物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依据教材的学问结构和同学的熟悉力量,将学问、力量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同学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物理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次:识记并领悟、简洁的综合应用、简单的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优秀生要达到全部三个目标;中等生达到前两个目标;学困生要达到第一个目标.(2)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是分层次教学的主阵地,合理的教学设计关系到分层次教学胜利与否,而调动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乐观性是顺当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要照看到不同层次的同学,保证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够参加教学活动,让全体同学都能学有所得.(3)布置作业分层在教完一个物理概念或一节内容后,同学要通过做肯定量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行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要充分考虑同学的力量,让每一个同学的思维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为此要依据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力量,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作业、略有提高的题目、有肯定敏捷、综合性的题目.(4)课外辅导分层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长,老师要赐予不同层次的同学针对性指导.对于学困生,要关心他们查漏补缺,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对于优秀生和中等生,则主要培育他们的自学力量,关心他们提高学问的综合应用力量.2.3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取得的效果(1)物理课堂气氛比没有用分层次教学时明显活跃,各层次同学的参加意识明显提高,充分调动了同学学习物理的乐观性和主动性,使绝大多数同学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第2篇在语文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会同学如何学习语文,还有真正能领悟语文教材中的真正内涵。

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

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

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精选8篇)高中物理教案电子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6篇)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6篇)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6篇)高中物理教案篇一名师导航●重点与剖析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

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

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 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Δ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教案篇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1学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知识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问题设计]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1、力的特性(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

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

(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问题设计]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7篇)高中物理教案篇一新学期是高中物理教研组教研工作的新起点,物理组全体教师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坚决地投入到课改中去,充分体现“课改”的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生为本,加强课题研究,不断促进教研组教师的群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工作中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深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民主课堂),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扎扎实实开展以新课程标准为主的教研活动。

本学期教研组主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指导思想注重教与学方式转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和民主课堂的管理、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工作方向,以探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以大力提高全组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工作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形成教学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主要工作:(一)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1、本学期继续要求和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新课标,并定期做好学习心得进行交流,通过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密切联系教学实际,通过理论的运用,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

2、高三物理教师研究20__年高考要求,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明确高考方向,在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和任务,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高一、高二年级应加强课改理论的学习,形成共识,明确新课程目标,提高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全旗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3、组织本组教师继续研究新教材,新教学大纲和新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全面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吃透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明确教学的方向与思路,继续探讨新的教学的模式与教学策略,扎实搞好教学,努力使教学质量上台阶。

(二)物理组常规教研、科研工作。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精选5篇)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精选5篇)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精选5篇)篇一: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精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可以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可以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识别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展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p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才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可以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展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才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承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承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根底,但这个根底里大局部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承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到达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根底。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展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老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展有效区分。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14篇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14篇

高中物理教案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作者分享了14篇高中物理教学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高中物理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创新为主,实践为重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难点:由门电路控制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理解较差,动手能力不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必要时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把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课前准备好斯密特触发器或非门电路,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滑线变阻器,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具体的温度、光传感器?学生思考后回答: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火灾报警器这节课我们将结合简单逻辑电路中的知识学习由门电路以及传感器控制的电路问题。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高中物理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

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弹性形变和弹力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

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

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5篇)高中物理教案1一、设计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进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

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行能存在的“思辩嬉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行能喜爱物理课程的。

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会思维的力气和美。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意物理规律的发觉和进展,对科学家的制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试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学问,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进展历史,并着重叙述了伽俐略的抱负试验及其重要的试验思想。

然后引入了牛顿第肯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速度的缘由。

二、教材分析牛顿第肯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由于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转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其次定律得出。

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

另外,伽利略的讨论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第肯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抱负试验”的试验根底和推理过程,展现了伽利略斜面抱负试验的猜测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根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根底,因其抽象难懂而成犯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根本要求:1。

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

熟悉伽利略讨论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抱负试验的作用。

3。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

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肯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

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高中物理教案(多篇)

高中物理教案(多篇)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牛顿运动定律1.1 教案目标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1.3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测力计等)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1.5.2 新课导入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1.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1.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二章:动量与能量2.1 教案目标了解动量和能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定律及其应用2.2 教学重点动量的计算与守恒能量的分类及其守恒定律2.3 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小球、碰撞器等)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动量和能量的概念2.5.2 新课导入讲解动量的计算与守恒讲解能量的分类及其守恒定律2.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定律及其应用2.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2.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三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3.1 教案目标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应用3.2 教学重点机械振动的类型及其特点机械波的产生、传播与反射、折射现象3.3 教学难点机械波的传播过程及其产生的条件机械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3.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波发生器等)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概念3.5.2 新课导入讲解机械振动的类型及其特点讲解机械波的产生、传播与反射、折射现象3.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应用3.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3.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章:电磁学基础4.1 教案目标了解电磁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磁学的产生、传播及其应用4.2 教学重点电流的产生与磁场的关系电磁波的产生、传播与反射、折射现象4.3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传播过程及其产生的条件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4.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电流发生器、电磁波发生器等)4.5 教学高中物理教案(精选多篇)第六章:电磁学进阶6.1 教案目标理解电磁场的基本性质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产生6.2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6.3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直观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数学表述和物理意义电磁波谱的理解6.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光源等)6.5 教学过程6.5.1 导入通过电磁感应实验引入电磁学进阶的概念6.5.2 新课导入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介绍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背景和内容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6.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产生6.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6.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七章:光学基础7.1 教案目标理解光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7.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规律折射定律光的干涉和衍射7.3 教学难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衍射现象的数学描述全反射的条件和应用7.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透镜、光源等)7.5 教学过程7.5.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入光学基础的概念7.5.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传播规律介绍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述和实验验证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7.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7.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7.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八章:现代物理简介8.1 教案目标了解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物理的几个重要分支8.2 教学重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凝聚态物理的主要研究领域8.3 教学难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相对论的时空观念凝聚态物理的微观机制8.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光源、探测器等)8.5 教学过程8.5.1 导入通过著名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引入现代物理的概念8.5.2 新课导入讲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概述凝聚态物理的主要研究领域8.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的应用8.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8.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九章:物理实验技能9.1 教案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9.2 教学重点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9.3 教学难点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减小方法9.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各种实验装置)9.5 教学过程9.5.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引入物理实验技能的重要性9.5.2 新课导入讲解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高中物理教案(精选多篇)第十一部分:热学基础11.1 教案目标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热量的传递和热力学定律11.2 教学重点热量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1.3 教学难点热量传递的微观机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直观理解11.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源等)11.5 教学过程11.5.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入热学的基础概念11.5.2 新课导入讲解热量传递的方式和机制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11.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热量的传递和热力学定律的应用11.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11.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十二章:电学与磁学综合12.1 教案目标理解电学与磁学的联系掌握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基本概念12.2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12.3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的数学描述电磁波谱的理解和应用12.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光源等)12.5 教学过程12.5.1 导入通过电磁感应实验引入电学与磁学综合的概念12.5.2 新课导入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和应用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12.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概念12.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12.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十三位:现代物理技术13.1 教案目标了解现代物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现代物理技术的应用13.2 教学重点激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半导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3.3 教学难点激光技术的工作原理半导体技术的制作工艺和应用13.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物理实验器材(如激光器、半导体器件等)13.5 教学过程13.5.1 导入通过激光表演引入现代物理技术的基本原理13.5.2 新课导入讲解激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介绍半导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制作工艺13.5.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现代物理技术的应用13.5.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心得13.5.5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十四章:物理学与社会科学14.1 教案目标理解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掌握物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14.2 教学重点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物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难点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方法物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14.4 教学准备教案、PPT、黑板相关文献和案例材料14.5 教学过程14.5.1 导入通过社会科学领域的物理现象引入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14.5.2 新课导入讲解物理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交叉研究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高中物理教案的精选多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力学、电磁学和现代物理技术。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二、新课教学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

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高三物理教案【优秀6篇】

高三物理教案【优秀6篇】

高三物理教案【优秀6篇】高三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3)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过程与方法:(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事实以及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引入新课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

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二)进行新课1、康普顿效应(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1923年康普顿在做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质都无关。

(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按经典电磁理论:如果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变的!散射中出现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

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① 除原波长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② 新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波长的偏移为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无关,= 0.0241=2.4110-3nm(实验值)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只有当入射波长与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1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高中物理教案(汇总15篇)

高中物理教案(汇总15篇)

高中物理教案(汇总15篇)高中物理教案(汇总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

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伟大的预言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

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

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

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

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0篇)高中物理教案篇1课题:碰撞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难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1、碰撞的特点: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3、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5、广义碰撞散射6、例题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

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

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1)0.6υ(2)0.4υ(3)0.2υ。

7、小结:略8、学生作业P19③⑤高中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2023最新-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高中物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高中物理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

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

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

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教案
第一篇: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 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 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 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 方
第二篇:2014年高中物理1.2动量 教案1
2014年高中物理1.2动量 教案1
高处,碰撞时间为0.040s,g取10m/s2,求碰撞过程中 地面对球的平均冲力。
小结:式中的f必须是合外力,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研 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避免少力
的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多过程物理问题的一般 方法,分阶段法。
学生练习:有一个物体质量为1kg,以10m/s的初速度
水平抛出,问经过2s时物体的
2、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 化
(2)公式:ft=m—mv=—
让学生来分析此公式中各量的意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外力,mv是初动量,m
量所需时间,也是合外力f作用的时间。是末动量,t
是物体从初动量变化到末动
(3)单位:f的单位是n,t的单位是s,p和的单位是kg•m/s(kg•mS。-1
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 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 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 度。
大家知道,速度也是个状态量,但它是个运动学概念, 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而运动,归根结底是物质的运动, 没有了物质便没有运动.显然地,动量包含了 “参与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 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 与速度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 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 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动量的变化量:
1、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 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2、指出:动量变化Ap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 相同。一维情况下:$p=m8u=mu2- mSul矢量差
例1: 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 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 化?变化了多少?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
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
火车
摩托车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
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
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
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右运动与墙壁发生碰撞后以大
小v/2反向弹回,与墙壁相互作用时间为t,求小球对
墙壁的平均作用力。
小结:公式ft=m—mv是矢量式,计算时应先确定正 方向。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
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可以跟 初动量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例3:质量为0.40kg的小球从高3.20m处自由下落,碰 到地面后竖直向上弹起到1.80m
动量的变化量为多大?此时物体还没落地。
小结:利用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 题,还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
关问题,将较难计算的问题转化为较易计算的问题, 总结:
1、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2、应用动量定理解答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矢量性, 二是f表示合外力。同时动量
定理既适用恒力,也适用于变力;既适用直线运动,也 适用于曲线运动,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恒力作用,也适用变力作用的
情况(此时的力应为平均作用力)
(5)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对微观现象 和高速运动仍然适用.
前面我们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下面对动量定理作进一步的理解。
(6)动量定理中的方向性
例2:质量为m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大小v向
1.2动量教案1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
正确区分动量改变量与冲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
动量定理分析计算有关问题。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
念和动量定理。
教学难点:动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 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 化量。用表示。)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
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 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1、动量及其变化
(1)动量的定义:
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
p=mv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理解要点:
①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 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 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