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吸虫
【医学ppt课件】吸虫概论
外形 椭圆形 幼虫
颜色 透明无色
排泄囊
囊壁 两层
内含 一幼虫,可 见口、腹吸盘和 一大的黑色排泄 囊
二、生活史
二、生活史
在人体内的发育
在水中的发育
随便排出
成虫
肝胆管
1月 血管 腹腔 胆总管
后尾蚴
十二指肠
卵 入水
淡水螺吞食
毛蚴
沼螺
胞蚴 豆螺
涵螺
雷蚴
100天
尾蚴
经口食入
入水
15~25℃ 1~2月
囊蚴
本节授课内容:
吸虫概论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3.有吸盘 4.无体腔 5.雌雄同体 (裂体科除外)
6.内脏各系统 (消化、排泄、
神经、生殖)
消化 神经
系统和
系统
复殖目吸虫的受精及虫卵形成过程
吸虫概论
二、复殖目吸虫的生活史特点
生活史复杂,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 生殖两个阶段。一般需要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宿主。成虫寄生在人或其它哺乳动 物(终宿主),幼虫必须在水中发育并 需寄生于水生动物(中间宿主)。
基本生活史过程:基本生活史过程:Fra bibliotek第二代胞蚴
成虫
(终宿主)
经 口 ④
入水
虫卵
毛蚴
胞蚴
经皮肤 ①
淡水螺
雷蚴
囊蚴
(第二中间宿主)
水生动物内形成囊蚴②
水生植物上结囊③
入水
尾蚴
(
第第
二
一 中
代间
雷 蚴
宿 主 )
①血吸虫,②肝、肺吸虫,③姜片虫,④肝、肺、姜片虫
吸虫概论
幼虫的无性繁殖与变态发育
虫卵 毛蚴(miracidium)
吸虫和肝吸虫
第十章吸虫
Trematoda
第一节 概论
Introduction to Trematoda
单殖目
吸 虫 盾殖目
复殖目
寄生于冷血脊椎动物
寄生于软体动物、鱼类等
华支睾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形吸虫
软体动物
(无性世代)
脊椎动物或人
(有性世代)
吸虫成虫形态特征
Ⅲ. Epidemiology prevention/treatment
1.分布
流行于东南亚, 我国以台湾、广 东和广西省感染 率最高。
国 内 分 布 图
2.流行旳原因
•传染源多 •虫卵入水机会多 •中间宿主广泛 •不良饮食习惯
刺身
日本料理
肝吸虫旳感染方式
厕所 建在塘边
生吃鱼虾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吸虫旳生活史特点
发育需要水环境
有1-2个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螺类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等
有多种发育阶:
成虫
→
卵 → 毛蚴 → 胞蚴 → 雷蚴 → 尾蚴 → 囊蚴 → 童虫
无性增殖——幼体增殖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Ⅰ. Morphology and Life cycle
肝实质萎缩
管壁增厚
管腔变窄
肝硬化
胆汁淤集
阻塞性黄疸
细菌感染
胆管炎、胆囊炎
腹水
门脉高压
脾肿大
胆结石 胆管癌
成虫寄生于肝内胆管内 胆管壁增生
肝硬化
晚期肝吸虫病人肝、脾 小朋友感染引起侏儒症
吸虫概论华姜并殖吸虫教学课件
吸虫概论华姜并殖吸虫教学课件ppt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吸虫概论概述•华姜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征•华姜并殖吸虫的致病机制与诊断方法•华姜并殖吸虫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华姜并殖吸虫与其他吸虫的比较•总结与展望目录01吸虫概论概述吸虫是一种扁形动物,属于吸虫纲,具有口、腹两个吸盘,生活在水生生物或人体内,通过吸附作用吸取营养。
吸虫的定义吸虫分为淡水吸虫和海水吸虫两大类,前者主要寄生在淡水生物上,后者主要寄生在海水生物上。
吸虫的分类吸虫的定义与分类吸虫的生活史吸虫的生活史一般包括卵、毛蚴、胞蚴、尾蚴、囊蚴等阶段,其中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均为无性繁殖阶段,卵为有性繁殖阶段。
吸虫的传播途径吸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物链传播,如淡水鱼类、螺类等水生生物食用感染性囊蚴后,就会感染吸虫病。
吸虫的生活史与传播途径吸虫对水生生物和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
对于水生生物,吸虫会寄生在它们的体内,吸取它们的营养,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对于人体,吸虫会寄生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引起人体的营养不良、消化道炎症、贫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吸虫的防治意义由于吸虫对水生生物和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对吸虫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水生生物和人体进行定期检查、治疗和预防,可以有效地控制吸虫病的传播和危害。
吸虫的危害吸虫的危害与防治意义VS02华姜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征华姜并殖吸虫的成虫通常呈红褐色,体型较小,长圆形或类圆形,体表光滑,具有头冠和口吸盘,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睾丸等。
卵通常呈黄色或淡黄色,具有一个较大的卵黄球和一个较小的胚细胞,孵化后形成毛蚴。
华姜并殖吸虫的形态特征华姜并殖吸虫的生活史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成虫期、卵期、毛蚴期和胞蚴期。
成虫期是指成熟的华姜并殖吸虫在人体内生存和繁殖的阶段;卵期是指虫卵在人体内或体外发育成毛蚴的阶段;毛蚴期是指毛蚴在中间宿主(淡水螺类)体内发育的阶段;胞蚴期是指胞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尾蚴的阶段。
吸虫
诊断
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自然沉淀法查卵 1、加强粪便管理 2、不食生的生植物,勿饮生水 3、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饲料喂 猪 4、普查普治病人和病猪 5、消灭扁卷螺
防治
预防感染
致病阶段 致 病
损害部位及其机制
(肝内次级胆管为主) 2、免疫病理反应 1、粪检查虫卵(直接涂片 法,集卵法) 2、十二指肠引流查虫卵 3、ELISA 1、做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改变不良的食鱼习惯。 2、积极治疗病人和感染者。 吡喹酮为首选药。 3、合理处的吸盘吸附于肠 粘膜,造成小肠粘肠充血、水 肿、出血、炎症,甚至溃疡或 脓肿。
吸虫(青青整理,版权所有) 感染阶段 感染 感染方式 移行阶段 移行 生 活 史 寄生 移行途经 寄生阶段 寄生部位 寄生习性 离体 离体阶段 离体方式
肝吸虫 囊蚴
肺吸虫
血吸虫 尾蚴 皮肤接触疫水
布氏姜片吸虫 囊蚴 随水生植物被终宿主食入
囊蚴 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蝲 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鱼肉 蛄等 童虫 无移行阶段
成虫 小肠上段 吸附于小肠粘膜
虫卵 随粪便排出 成虫(主要阶段) 1、机械性阻塞作用 肝损害
虫卵(虫囊与支气管相通) 随痰;痰吞咽后随粪便排出 童虫、成虫(童虫为主要致病阶 段) 1、机械性损伤 2、免疫病理反应 1、痰中查虫卵(首选) 2、活检:皮下包块、结节手术 摘除查童虫 3、皮内试验:现场筛查 4、ELISA 1、宣传教育,改变不良饮食习 惯。 2、治疗病人或病畜。
成虫 肝胆管
童虫 童虫-入血管/淋巴管-右心-肺-左心-大循 肠腔-腹腔-胸腔(正常) 还 环-肠系膜动脉-穿过毛细血管-肝肠门脉 可移行至:肝、肾、生殖系;腹 系统-肝内门V发育至雌雄合抱-肠系膜V末 壁;皮下;心包;肺;脑 梢 定居、寄生、产卵 成虫、童虫 成虫 成虫主要寄居于肺 童 虫(成虫亦可)寄生于皮下、肝 门脉系统, 肠系膜下静脉 、脑、脊髓、眼眶等组织 游走、窜扰 吸 游 雌雄合抱 虫卵 随粪便排出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 1、尾蚴:尾蚴性皮炎 2、童虫:肺、肠受损 3、成虫:门静脉血管周围炎和血管内膜 炎 Ⅲ型变态反应 4、虫卵:形成虫卵肉芽肿,肝、肠纤维化 1、直接涂片法(对急性期病人) 2、尼龙筛集卵法 3、加藤厚涂片透明法:可定量 4、集卵毛蚴孵化法+沉渣镜检 5、免疫学诊断:特异性抗体(ELISA) 1、查病治病 2、查螺灭螺 3、管理水粪 4、健康教育 成虫
吸虫知识点总结
吸虫知识点总结一、吸虫的分类吸虫是原生动物门内最大的一类,目前已描述的种类约有5000种,分布在各种动物体内。
根据其生活史和形态特征,吸虫被划分为三大类:单壳吸虫、双壳吸虫和锥虫。
1. 单壳吸虫单壳吸虫的寄生史通常有两个寄主,其中一个寄主是蝾螈类或多种融体类动物,另一个寄主是陆生或水生贝类动物。
单壳吸虫具有一个具有肌肉横纹的壳,通常寄生在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体内。
单壳吸虫的生活史包括两个生殖阶段,即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
2. 双壳吸虫双壳吸虫通常在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肠道内寄生,且无需多个寄主。
它们的个体形态呈纵扁状,背腹称形态。
双壳吸虫寄生在不同寄主内,繁殖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寄生体内繁殖,有些则需要转变寄主。
3. 锥虫锥虫寄生在鸟类体内,通过寄生在中间寄主虾类体内来完成生活史。
锥虫体型细长而呈锥形,通常寄生在食肉鸟类的肠道内。
锥虫的生活史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寄主的生长过程。
二、吸虫的生活史吸虫的生活史一般包括两个寄主的交替寄生、有性和无性繁殖等多个阶段。
其中,有性繁殖阶段主要发生在结束寄生期的终寄主内,无性繁殖和发展的过程则主要发生在中间寄生物体内,这种生活史又称双重寄生史。
在生活史中,吸虫通过多种方式适应寄生环境,维持种群的稳定和繁殖。
三、寄主选择吸虫对寄主的选择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寄主的免疫能力、寄主的生活环境、寄主的体积等。
在选择寄主时,吸虫会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寄主周围的环境,判断寄主是否适合自己的寄生和生长。
四、繁殖方式吸虫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密不可分,它们通常会在不同寄主的体内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以适应不同寄主的环境。
五、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吸虫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对其造成消化道疾病和其他器官损害;2. 传播疾病,如血吸虫病等;3. 对寄主的营养摄取造成影响,导致寄主生长发育不良。
六、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吸虫传播的疾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对可能感染吸虫的食品进行健康检查;2. 对可能受感染的水源进行处理和消毒;3. 对可能受感染的地区进行卫生防治。
吸虫概论、肝吸虫和肺吸虫
活囊蚴
生活史小结
1.具吸虫生活史的特点
经历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交替 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宿主 有阶段性,各阶段不可愈越
2.成虫寄生于: 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3.感染阶段(对人而言)为: 囊蚴
4.感染方式(对人而言)为: 经口感染
5.人感染囊蚴后至发育为成虫产卵所需时间为: 大约1个月
三、致病(Pathogensis)
2、虫卵
大小:29×17µ m,最小 形状:芝麻状、灯泡状 颜色:黄褐色 内容物:含成熟毛蚴 卵壳:厚,一端有卵盖 特殊结构:肩峰、疣状突起
二、生活史(life cycle)
成虫 卵 毛蚴 囊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的广泛存在
当地人群有吃生的或半生的溪蟹、蝲蛄的习惯
六、防 治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1. 不生食溪蟹、蝲蛄;不饮生水。 2. 治疗药物: 吡喹酮, 100mg/kg, tid×2d。
复习思考题
1、吸虫的内部结构特点。 2、肝吸虫、肺吸虫的生活史要点、虫卵形态。
集卵法(沉淀、漂浮法)
⑵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
离心沉淀检查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3.B超、CT检查
五、流行(Epidemiology)
1、分布:亚洲
一、形态
大多数成虫背腹扁平, 呈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 不分节,具口、腹吸盘。具 生殖孔和排泄孔。
吸虫
排泄管 卵黄腺
成虫: 卵巢-卵模结构
生殖系统末段结构
吸虫生活史模式:
成 虫
人、动物
无性增殖
虫
毛
胞
雷
尾
囊
卵
入水
童 虫
蚴
蚴
蚴
蚴
蚴
成 虫
吸虫生活史特点:
在1~2个中间宿 主体内发育
虫卵必须入水发育
发育阶段复杂,有1~2个中间宿主
宿主特异性不严格
有多个保虫宿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增殖和有性繁殖)
常见体征: 肝肿大。脾肿大少见。 虫卵、死亡虫体常可诱发胆道结石。
寄生于胆管内的虫体
家兔感染肝吸虫,氮鸟嘌呤染色,胆管壁增厚并有增生。
肝吸虫成虫寄生导致家兔胆管纤维化增生
56岁,男,中国大陆人,有肝吸虫感染,移居国外18年后死亡,尸检发现 肝吸虫感染伴肝硬化。
有肝吸虫感染的家兔肝脏,边缘发白并有硬化。
传播途径:(1)习食性(2)嬉食性
(3)误食性:加工捕鱼感染
自然因素:(1)粪便管理不当,虫卵直接入水
(2)中间宿主分布广泛
1、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2、用人粪喂鱼
3、动物粪便随水流流入鱼塘
1 加强卫生宣教。
2 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鱼虾。
3 加强粪便管理,消灭螺类宿主。
4 查治病人、带虫者和病畜。吡喹酮 、阿 苯哒唑
机械性刺激和代谢产物的化学性刺激引起胆 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腔狭窄,胆管阻塞, 胆汁潴留。 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等
葡萄醛酸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苷酶
胆红素钙
临床表现:
消化不良,头晕,食欲减退,乏力, 上腹不适,腹泻,肝区隐痛等;儿童反复 感染可引起发育障碍和侏儒症;有资料显 示本虫感染可诱发肝癌。
吸虫概述_ppt课件
吸虫(Trematode)概论
扁形动物门
吸虫纲(Trematoda), 又称复殖纲(Digenea)
鸮形目(Strigeida) 棘口目(Echinostomatida) 斜睾目(Plagiorchiida)
人体寄生吸虫的形态特点:
大多数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不分节,呈叶 状或长舌状 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无体腔 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 体壁:体被(合胞体)+肌肉层
胞蚴 雷蚴 尾蚴
经皮肤①
囊蚴
水生动物内形成囊蚴②
水生植物上结囊③
︵ 第 一 中 间 宿 主 ︶
①血吸虫,②肝、肺吸虫,③姜片虫,④肝、肺、姜片虫
谢谢大家! Thank you!Goodbye!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卵
毛蚴
胞蚴—雷蚴
淡水螺蛳
尾蚴
囊蚴
淡水鱼 虾蟹
成虫
脊椎动物
人体寄生吸虫的生活史特点
吸 虫 卵 及 各 期 幼 虫
吸 虫 卵 及 各 期 幼 虫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
(终宿主) 经 口 ④
(第二中间宿主)
成虫
虫卵
(水)
毛蚴
人体寄生吸虫的受精及虫卵形成过程
生活史发育的必备条件 虫卵和幼虫必须在水中发育 幼虫需要水生生物作为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 世代交替和更换宿主 世代交替:有性世代(成虫,脊椎动物,终宿主)和无性世代(幼虫,水生 动物,中间宿主)。
更换宿主: 一般需要两个中间宿主,个别需一个中间宿主(如血吸虫)。
内脏各系统(消化、排泄、神经、生殖)
常 见 吸 虫
吸
虫 成 虫 结 构 模 示 图
吸
虫 成 虫 结 构 示 意 图
吸虫的形态构造和发育史课件
毛蚴具有纤细的毛状突起,有助于其 在水中游动和寻找适宜的宿主。
毛蚴在宿主体内进行进一步的发育和 分化。
胞蚴
胞蚴是吸虫发育的第二个阶段,由毛蚴发育而来。
胞蚴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够持续进 行雷蚴的繁殖。
胞蚴通常在宿主体内形成多个囊状结构,为雷蚴提供营 养和保护。
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 射、高温处理等对吸虫进 行灭杀。
改变生态环境
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如调节 水域酸碱度、降低水体透 明度等,抑制吸虫的生长 繁殖。
提高人们对吸虫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册等,向公 众普及吸虫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
认知水平。
建立咨询平台
设立专门的咨询平台或热线,为公众 提供关于吸虫病的咨询和解答服务。
吸虫的体表通常具有一些突起或刺,这些突起或刺在某些种类中起到感觉器官的作 用。
内部器官系统
01
02
03
04
吸虫具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器官
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和消化道, 口器用于吸附宿主,消化道则 用于消化吸收宿主的组织。
神经系统由一系列神经节和神 经纤维组成,控制吸虫的各种
行为和生理活动。
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分别负责 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除
。
生殖系统
吸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 官,这些器官负责繁殖后代。
雄性生殖器官通常包括睾丸、输精管和 雄性生殖孔等结构,而雌性生殖器官则 包括卵巢、输卵管和雌性生殖孔等结构
。
吸虫通过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精子通 过雄性生殖孔进入雌性体内,与卵细胞 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
吸虫归纳总结
吸虫归纳总结吸虫是一类寄生于动物和人体内的寄生虫,常常给宿主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吸虫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观察,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吸虫的生物学特征吸虫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属于扁形动物门。
它们通常呈片状或条状,体表覆盖着柔软的外套膜。
常见的吸虫有鳃吸虫、日本血吸虫等,它们通过吸盘或钩来附着在宿主体内。
二、吸虫的传播途径吸虫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一种是通过摄食感染,即吃入寄生虫卵或幼虫;另一种是通过皮肤感染,即寄生虫的幼虫经由被水污染的土壤或者水源进入宿主体内。
三、吸虫病的症状和影响吸虫病的症状因吸虫种类和感染程度而异。
一般来说,感染者会出现乏力、消瘦、腹泻等症状。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吸虫还可能侵入宿主的内脏器官,引起肝脏、肠道等器官的炎症和病变。
四、预防和控制吸虫病的方法为了预防和控制吸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普及防治知识;2. 做好饮水卫生,保证饮用水的卫生安全;3. 合理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驱虫治疗,但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方法;4. 避免与感染者的接触,减少传播风险;5. 进行卫生环境改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五、吸虫病的治疗和防治进展吸虫病的治疗主要依靠化学药物,如吡喹酮等。
此外,研发吸虫疫苗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吸虫病的发生。
虽然目前针对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完善防治策略和方法。
六、吸虫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吸虫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和影响。
吸虫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同时,吸虫病患者的劳动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感染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环境、研发疫苗等综合措施,我们相信可以逐步控制和预防吸虫病的发生,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吸虫的知识点总结
吸虫的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特征1.外形特征:吸虫的体形呈带状、卵圆形、线状或扁平状,大小不一,通常接近1毫米到数厘米。
2.生活习性:吸虫寄生在宿主体内,它们在不同的寄主和寄主器官之间有所不同,有的只寄生在单一宿主上,有的可以寄生在多种宿主上。
吸虫从受精卵到成虫可经历若干幼虫期,且寄生在宿主体内,通过肠、皮肤、呼吸道或体腔等途径进入人体。
3.生物学特性:吸虫寄生在宿主体内,通过吸取宿主的血液、组织液和其他营养物质来生长繁殖。
二、分类根据吸虫的不同生活史和寄主动物类型,可以将其分为血吸虫纲、扁虫纲、鳃虫纲和线虫纲等。
1. 血吸虫纲:主要包括血吸虫属、肝吸虫属、肺吸虫属、肠吸虫属等。
2. 扁虫纲:主要包括条索虫属、吸口虫属、隐睾虫属等。
3. 鳃虫纲:主要包括片孔虫属、步行虫属等。
4. 线虫纲:主要包括蛔虫、钩虫、鞭虫等。
三、生活史不同种类的吸虫有不同的生活史,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卵期:吸虫产卵数十至数百万粒,卵通常具有较强的耐久力,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可长时间存活。
2. 幼虫期:卵孵化成为毛蚴,用体表或其他途径进入中间宿主中,经过一定的生长阶段,发育成为幼虫。
3. 成熟期:成熟的吸虫进入终极宿主,并在其体内寄生并进行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继续循环传播。
四、病原学吸虫通过吸取宿主的血液、组织液或其他营养,会导致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
例如,血吸虫可导致血吸虫病,肝吸虫可引起肝吸虫病,肺吸虫可致肺吸虫病等。
这些疾病会给宿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五、流行病学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
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食物、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接触受感染的人传播。
病原虫通过污染的水源进入人体,引起不同程度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六、防治措施1. 环境卫生措施: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饮水卫生管理,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2. 药物防治:定期服用驱虫药物,如吡喹酮、盐酸司米特表、氮羟伐天等,对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吸虫一ppt
吸虫形态特点
身体扁平,呈叶状或舌状 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消化系统简单,有口无肛 生殖系统发达,除裂体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
幼虫基本虫期
毛蚴 (Miracidia) 胞蚴 (Sporocyst) 雷蚴 (Redia)
尾蚴 (Cercaria)
囊蚴 (Metacercaria)
二、生 活 史
华支睾吸虫成虫
Definite hosts: ➢ Humans ➢ Carnivores(食肉动物):
cat, dog
Embryonated eggs passed in feces
Adults in biliary duct
Eggs are ingested by the snail
Embryonated eggs passed in feces
Eggs are ingested by the snail
Metacercariae in flesh or skin of fresh water fish are ingested by human host
Excyst in duodenum
Embyoinated eggs passed in feces
六、防 治
传染源(人、哺乳动物)——查、治 传播途径——粪便管理,改变养鱼方式,清塘灭螺 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肺型并殖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皮下型并殖吸虫病 内脏幼虫移行症
Adults in biliary duct
Free-swimming cercariae penetrate into the skin or flesh of fresh water fish
吸虫概论
第二篇 吸虫概论
具有口腹吸盘 具有口腹吸盘 囊蚴 囊蚴
棕红色
活时肉红色,死后灰白
雌雄同体,睾丸高度分支, 雌雄同体,睾丸呈珊瑚状, 卵巢呈鹿角状,染色深。 卵巢染色较浅。
感染途径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经口食入 肝胆管内 椎实螺
经口食入 小肠 扁卷螺
38
本章重点及思考
各类吸虫的形态特征
吸虫的发育史特点
片 形 吸 虫
前殖吸虫
8
3)颜色
新鲜的虫体为肉红色或鲜红色 ,固定后 为灰白色。
9
4)吸盘
虫体的前端通常稍尖,有两个发达的肌质吸盘,位于前 端的称为口吸盘,口吸盘的底部为口孔,腹吸盘位于虫 体腹面,一般在中1/3的前面,但也有的腹吸盘位于虫体 后端的,称为后吸盘,个别种类没有腹吸盘。腹吸盘为 单纯的附着器官。
2
1
3
4
图2-6 卫氏并殖吸虫 1.虫体 2.虫卵 3.毛蚴 4.尾蚴
21
8、棘口科(Echinostomatidea) 虫体前端具头冠,其上有小棘。 头冠与头棘
22
9、背孔科(Notocotylidae) 只有口吸盘,没有腹吸盘;腹面有3或5列圆 形腹腺。
23
四、吸虫的生活史
寄生于动物的吸虫,生活史较复杂,发育过程
雷蚴(母)
囊蚴
尾蚴
雷蚴(子)
33
姜片吸虫的生活史模式图
34
姜片吸虫的各个发育阶段
毛蚴
虫卵 成虫
媒介-水生植物 中间宿主扁卷螺
胞蚴
囊蚴
尾蚴
雷蚴
35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模式图
36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模式图
37
特征 形状 颜色 吸盘 生殖系统 感染阶段
十 驱虫药
第十章驱虫药人体寄生虫:一、线虫类:蛔(痐、蚘)、蛲、钩、丝、鞭二、吸虫类:血吸虫、肝吸虫、肠吸虫(姜片虫)、肺吸虫三、绦虫类:猪、牛绦虫、短小绦虫常见寄生虫:1. 蛔虫,2. 蛲虫,3. 钩虫,4. 绦虫,5. 丝虫一、含义:凡去除杀灭人体寄生虫的药。
二、虫证:蛔、蛲、钩、绦原因:湿热、饮食不节(口、皮肤)表现:不思饮食、多食善饥、嗜食异物、呕吐涎沫或虫体、绕脐腹痛、胁下刺痛、面色萎黄、形体枯瘦、脸面、眼球有红斑、肛门瘙痒、大便里有虫卵三、功能与主治:驱虫兼开胃、消积、下气、通便。
治疗各种肠道寄生虫病。
四、使用注意:1. 选择配伍,体弱者补虚为先或补虚驱虫并施。
2. 注意服药方法,晨空腹服。
3. 注意使用方法。
4. 虫体配伍泻下药。
1. 使君子(一类):使君子科,甘温,归脾胃经。
驱虫、消疳、健脾,味甘香易食,小儿易服。
功能:驱虫:蛔、蛲、钩虫病-单用或苦楝皮、牵牛子、大黄健脾消疳:小儿疳积兼虫积乳食停滞注意:不能过量,不能和茶叶水服同(威灵仙、土茯苓均不与茶叶水同服),否则容易膈肌痉挛,打嗝不断。
2. 苦楝皮(一类):楝科,苦寒有毒,归脾胃经。
驱虫兼清利湿热止痒肠道、皮肤寄生虫功能:驱虫:蛔、蛲、钩清热燥湿止痒-湿疹、湿疮、疥癣(煎汤外洗)用量:干品10~15g,鲜品10~60g。
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肝病患者不宜用,用量不宜过大,新鲜者为佳。
3. 榧子、鹤虱、芜荑(三类):相同:杀虫,治各种虫积腹痛。
异同:榧子:红豆杉科,甘平、归胃、大肠经。
①香积可口,多脂油润,力缓,润肠不伤胃。
②兼润燥,治肺燥咳嗽、肠道便秘。
③炒熟以后效佳。
鹤虱:菊科,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①性平有小毒。
②专于杀虫,多入丸散。
芜荑:榆科,辛苦温,归脾胃经。
①性温兼消积,治小儿疳积。
②杀皮肤寄生虫,治疥癣。
4. 贯众(一类):厥科,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生用、炒炭用功异。
生用杀虫清泄,炒炭收敛兼清凉。
功能:生用:杀虫:蛔、蛲、钩、绦-苦楝皮、使君子、牵牛子清热解毒:温热病抗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流感、流脑、肝炎、小儿麻疹,治疗、预防皆可。
人体寄生虫之吸虫PPT
• (2)慢性期:多由急性期发展而来,或少量多次反复 感染而致。以腹泻为常见症状,粪便带粘液和脓血; 另有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
四、血吸虫感染的免疫
2.流行环节 〔1〕传染源:病人、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病人和
病牛为重要。 〔2〕传播途径:含卵人或动物粪便污染水体、当地
有钉螺孳生和人体接触疫水,是造成该病传播流行的 三个重要环节。 〔3〕易感人群:人对该虫均有易感性。
3.流行区类型: 〔1〕湖沼型:也称江湖洲滩型,主要是长江中、下
1.分布:日本血吸虫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 菲律宾、印尼等。在我国,曾经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 南的13个省〔市〕,经过多年的防治努力,截至2001 年,有5个省〔市〕的247个县已经到达传播阻断标准, 有63个县到达传播控制标准。约有100个县〔市〕未控 制该病,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 省的湖区及四川、云南省的山区。现有血吸虫病患者 约70万。
〔二〕临床表现:
1.胸肺型:最常见,可出现咳嗽、胸痛、痰 中带血或铁锈色痰。
2.腹型:约占1/3,表现为腹痛、腹泻,肝 肿大、肝区疼痛等。
3.脑型:约占10~20%,可出现头痛、视力障 碍、癫痫发作、偏瘫等。
4.皮下包块型:约占10%,多为游走性皮下 结节或包块,常见于腹部、胸背、头颈等处。
尾蚴
•由体部和尾部组成 •体部有口、腹吸盘 •尾部分叉 •前端头器内有头腺 •体中后部有5对穿刺腺 •尾蚴常分布于水的表面
二、生活史
三、致病作用
血吸虫从尾蚴侵入人体开场以后的每 个阶段都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但主要的致病阶段是虫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蠕虫(helminth)指借助肌肉收缩而使身体作蠕形运动的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在分类史上曾被认为是独立的、特殊的一类动物。
随着分类学发展,发现蠕虫实际上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和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所属各种动物,与医学密切的蠕虫种类几乎都属于前两门。
尽管在分类学上蠕虫一词已没有实际意义,但习惯上仍然沿用,由蠕虫引起的疾病仍称蠕虫病。
第十章吸虫第一节概论吸虫(trematoda)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Class Trematoda)。
在人体中寄生的吸虫均隶属于复殖目(Order Digenea),称为复殖吸虫(digenetic trematode),其基本结构(见图10-1)及发育过程略同。
图10-1 复殖吸虫成虫形态构造示意图【形态与机能】大多数复殖吸虫成虫外观呈叶状、长舌状。
背腹扁平,两侧对称;通常具口吸盘(oral sucker)及腹吸盘(acetabulum),内部结构如下: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皱褶、凸起、陷窝、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因不同虫种、不同部位而异。
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构成。
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 tissue),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分布于其中,缺体腔。
体被曾被认为是无活力的,只是保护作用的“角皮”(cuticle)。
实际上,它是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见图10-2)。
从外到内由外质膜(external plasma membrane)、远端胞浆(distal cytoplasm)区、基质膜(basal plasmamembrane)组成。
与外质膜联合在一起的是表面外膜(furface coat),也称糖萼(glycocalyx),它是糖蛋白与糖脂上的糖残支。
远端胞浆区内布满基质,感觉器位于其中,它的纤毛伸出体表,另一端有神经突(nerve process)与神经系统相通。
在远端胞浆区中还有线粒体(mitochondrion)及分泌颗粒(secretory granule)体棘位于基质膜之上,基质膜之下为基层(basement layer)及肌肉层。
肌肉层由外环肌(circular muscle)与内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组成。
肌肉层之下为近端胞浆区(proximal cytoplasm),也即细胞体区(cyton region),内有核、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es)、线粒体、分泌颗粒、各种小泡(vesicles)。
修复和维持远端区的物质都在此合成并通过窄小的胞浆连结部(cytoplasmic connective)输送到远端胞质区。
各种虫及不同发育阶段的体被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其功能是保护虫体、吸收营养及感觉。
图10-2 复殖吸虫成虫体壁结构示意图消化系统复殖吸虫有不完全的消化道,包括:由肌性口吸盘围绕的口、前咽(prepharynx)、咽(pharynx)、食管(esophagus)和肠管,后者常分为两个肠支(cecum)。
口、咽、食管构成前肠(foregut)。
前肠最里层类似体被结构,即其合胞体细胞由近端区及远端区构成。
肠支内壁为单层细胞层,其胞质伸出具浆膜的绒毛样褶以扩大吸收面积。
前肠及肠支虽具有吸收及消化动能,但主要是在前肠及肠管前部进行。
吸虫的消化是一种典型细胞外消化,即细胞分泌酶将食物消化,然后由细胞吸收。
生殖系统复殖吸虫除血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即同一虫体内具雌、雄两套生殖系统,通常雄性生殖系统早熟于雌性生殖系统,这似乎能减少自我受精机会。
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testis)、输出管(vas efferens)、输精管(vas deferens)、储精囊(seminal vesicle)、前列腺(prostatic gland)、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或阴茎(cirrus)、阴茎袋(cirrus pouch)等组成。
在某些虫种,一些结构,如前列腺、阴茎袋、阴茎等可能会缺失。
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ovary)、输卵管(oviduct)、卵模(ootype)、梅氏腺(Mehlis gland)、受精囊(seminal receptacle)、劳氏管(Laurer’s canal)、卵黄腺(vitellaria)、卵黄管(vitelline duct)、总卵黄管(commom vitelline duct )、卵黄囊(vitelline reservior)、子宫(uterus)、子宫末段(metraterm)等组成(见图10-3、10-4)。
雌雄生殖系统的远端均开口于生殖窦(genital atrium)。
交配时,阴茎插入子宫末段,精子游进受精囊并储存于此,卵的受精一般在输卵管进行,卵黄细胞颗粒在梅氏腺分泌物的作用下,卵壳前体鞣化(tan )为较硬卵壳,或联粘成二硫化物,使之形成更有弹性卵壳。
之后卵进入子宫经生殖孔排出。
复殖吸虫的生殖系统最为发达,每日产卵量多,所需营养物质也最多,合成代谢与能量代谢也最旺盛。
各种进入虫体物质都在生殖系统进行代谢与消耗,同样地,杀虫药也会在此积聚造成结构与功能损伤,甚至引起死亡。
排泄系统 吸虫排泄系统由焰细胞(flame cell )、毛细管(capillary tubule )、集合管(collecting tubule)与排泄囊(excretory bladder )组成,经排泄孔通体外(图9-4)。
焰细胞与毛细管构成原肾(protonephron )单位。
焰细胞的数目与排列可用焰细胞式(flame cell pattern )表示。
它是吸虫分类的重要证据。
焰细胞(见图10-5、10-6 )有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
胞浆内有一束纤毛,每一纤毛有两根中央纤丝(fibril )与9根外周纤丝组成。
活体显微镜观察时,纤毛颤动象跳动的火焰,因而得名。
纤毛颤动使液体流动并形成较高的过滤压,促使含有氨、尿素、尿酸等废物的排泄物排除体外。
神经系统 咽的两侧各有一神经节(ganglion),有背索相连(esophageal commissure )。
每个神经节分别向前、后各发出背、腹、侧3条神经干(nerve trunk )分布于虫体的背面、腹面、侧面。
向后的神经干间在不同水平有横索(transverse commissure )相连,使整个神经系统形成“梯子形”(ladder )(图10-7) 。
由神经干发出的神经末梢到达口吸盘、咽、腹吸盘、生殖系统等器官及体壁外层感觉器。
神经系统有乙酰胆硷脂酶与丁酰胆硷脂酶的活动,神经节中有神经分泌细胞的存在,说明神经系统机能相当活跃。
【生活史】复殖吸虫的生活史都需经历世代交替即有性世代(有性生殖,sexual generation )与无性世代(无性生殖,asexual generation )的交替。
无性世代一般在中间宿主,如软体动物腹足类(gastropod )的螺蛳与斧足类的蚌中。
有性世代大多在脊椎动物(终宿主)。
复殖吸虫生活史虽较复杂,但基本生活史类型包括卵(ovum )、毛蚴(miracidium)、胞蚴(sporocyst)、雷蚴(redia)、尾蚴(cercaria)、囊蚴(encysted metacercaria)、后尾蚴(从囊中脱出的幼虫,metacercaria )与成虫(adult )。
卵从成虫所寄生的器官排进宿主腔道并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或被宿主吞食后才孵出毛蚴。
毛蚴侵入螺蛳淋巴系统或其它器官发育为胞蚴。
胞蚴体内胚团分裂发育成多个雷蚴。
雷蚴中的胚团再分裂发育为多个子雷蚴。
在形态上雷蚴与胞蚴不同,雷蚴前端已具口、肌性的咽及短的肠支。
胞蚴与雷蚴均靠体表吸取其周围组织中的营养。
雷蚴与子雷蚴中的胚团分裂发育为尾蚴。
在不利环境,如寒冷季节,有些吸虫的雷蚴不产生尾蚴而只产生雷蚴,并可连续数代。
在血吸虫也可见类似情况:子胞蚴不产生尾蚴而产生胞蚴。
这种变换生殖现象称为多胚繁殖(polyembryonic proliferation)。
有些吸虫缺雷蚴期或囊蚴期,而另一些吸虫却具有两代以上的雷蚴期。
吸虫的感染期是尾蚴或囊蚴。
囊蚴被宿主吞食后,后尾蚴脱囊而出,部分吸虫后尾蚴及以尾蚴为感染期的吸虫需移行才能到达适宜发育的定居部位。
不同器官组织为虫体提供不同发育期所需的营养物质,虫体能识别不断改变的连续刺激,使大部分虫体能按一定移行途径到达定居部位。
不适宜宿主不能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及生理信号,因而出现异常的个体发生移行(ontogenetic migration),导致异常寄生或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复殖吸虫生活史所有阶段的基因是相同的,但在不同阶段其基因表达是不同的,例如,负责雷蚴发育的基因在胞蚴发育阶段是被抑制的,反之也然。
其激活与抑制机制至今未明。
【生理】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既有自由生活部分,又有寄生生活部分,各种宿主体内,各个不同器官的理化条件差别很大,但吸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迅速应变能力,这是复殖吸虫重要生理特征。
复殖吸虫代谢的碳水化合物是葡萄糖与糖原。
成虫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即使在氧气含量充足的血液中也是如此。
但在某些种的幼虫期,还需从有氧代谢中获得一定的能量,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已糖的吸收主要通过皮层,以被动扩散或以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靠多种介质传递方式进行,后者的摄入速度比前者快。
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吸虫体内组织,可概括为结构蛋白(包括胶原蛋白、硬蛋白、血红蛋白、收缩蛋白及弹蛋白等)、游离蛋白质和酶三大类。
蛋白质除作为重要结构部分外,蛋白质或酶还参与吸虫各种酶促反应、构成收缩系统并维持运转;构成吸虫的保护性因子、毒素、激素、氨基酸储备;参与渗透压调节及氧与二氧化碳运送。
吸虫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从其所处组织周围通过消化道或体表吸收,成虫体内虽有蛋白质分解代谢,但它不是能量主要来源。
脂类在吸虫组织中具有多种功能,既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组分,又是重要的能量储备形式,部分脂类组分也是细胞色素链和膜运转机制中的一个组分,类固醇在代谢调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脂肪酸全部靠从宿主获得,吸虫本身只有加长某些脂肪链功能。
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有氧代谢不是能量主要来源,但氧却是合成某些物质,如卵壳等所必需。
氧从吸虫体表周围或摄取肠道的食物中,通过体表或肠内壁进入虫体。
在虫体内氧在体液中扩散或由血红蛋白携带到所需器官。
吸虫所寄生组织中氧含量差别很大,如在动脉血中氧张力70~100mmHg,在大肠为0~5mmHg,在结囊中的后尾蚴及肠道中的成虫,其周围环境氧压几乎为零,由于氧压差异,造成吸虫呼吸代谢也有相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