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氘原子光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物实验)
氢氘光谱
546.22
577.06
579.12
汞光谱的峰值的标准值:
编号
1
2
3
4
波长/nm
365.02
365.48
366.3
404.66
5
6
7
8
9
407.78
435.84
546.07
576.96
579.07
将二者进行拟合,用origin进行处理的一下拟合曲线
测得的氢氘光谱数据如下
组数
1
2
3
4
第一个波峰/nm
2、测量氢氘光谱
打开氢氘光源,仔细调节使得氢氘光源的光线聚焦在摄谱仪的细缝处,调节好以后暂时关闭氢氘光源,调节仪器参数设定:
工作方式:模式:能量
间隔:0.02nm
工作范围:起始波长:400.00nm
终止波长:660.00nm
最大值:1000.0
最小值:0.0
工作状态:负高压:8
增益:4
然后在400.00nm处检索,检索结束后打开氢氘光源,进行单程扫描。期间在第三个峰值出现后(大约在485nm左右)可关闭氢氘光源一段时间,防止氢氘光源因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而损坏,然后再600~650nm之间再打开,不打扰第四个峰的出现即可。
思考题:
1、画出氢原子巴耳末线系的能级图,并标出前四条谱线对应的能级跃迁和波长数。
2、在计算RH、RD时,应该以真空中的波长代入公式计算,但是,实验中的测量是在空气中进行的,铁谱图上所标也是空气中的波长。空气的折射率为n=1.00029,应作修正,并将修正后的RH、RD值与公认值比较。
答:由于波长存在着 ,所以有
410.14
434.04
实验氢-氘原子光谱
实验氢-氘原子光谱原子光谱的测定与分析,为量子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1885年巴尔末(J. J. Balmer )总结出了氢光谱线的经验公式。
1913年玻尔(N. Bohr ),1925年,海森伯(W.Heisenberg )建立起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筑在原子光谱的测量基础之上的。
现在,无论在工业生产部门还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原子光谱的观察、测定和分析都是研究原子结构、物质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物理学、化学化工、材料、生命科学领域内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一 实验目的1.掌握WPG-100型平面光栅摄谱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摄谱、识谱和谱线测量等光谱研究的基本技术。
2.通过所测得的氢(氘)原子光谱在可见和近紫外区的波长(误差小于0.5Å),验证巴耳末公式并准确测出氢(氘)的里德伯常数。
3.测量氢、氘同位素位移,求出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
二 实验原理1.原子的激发与辐射原子内部的不同能量状态称为能级。
处于基态的原子可以吸收能量而跃迁到较高的能量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激发。
原子也可以从较高的能级退到较低的能级或基态而放出能量,如果放出的能量取辐射形式,那么放出的能量就成为一个光子的能量hv ,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辐射。
要使原子发光必须先将它激发,原子激发的方式通常分为碰撞激发和光激发两种。
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原子、分子与某原子相碰撞而使后者激发称为碰撞激发;原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的激发称为光激发,即光的吸收过程。
本实验采用碰撞激发,它又分为热激发和电场引起的碰撞激发两种形式,前者指在高温下各原子有较大的运动速度,相互碰撞而产生激发,本实验的铁光谱就是这种方式产生的。
电场引起的碰撞激发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使原子激发,氢(氘)光谱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产生的。
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早在原子理论建立以前人们就积累了有关原子光谱的大量实验数据,发现氢原子光谱可用一个普通的公式表示,即⎪⎭⎫ ⎝⎛-=2211~n m R v (1)其中:m 取1、2、3、4、5等正整数,每一个m 值对应一个光谱线系,如当m=2时便得到谱线在可见光和近紫外区的巴耳末线系;n 取m+1、m+2、m+3、…等正整数,每一个n 值对应一条谱线;R 称为里德伯常数。
实验六 原子光谱实验—氢氘光谱的测量.
实验六 原子光谱实验—氢氘光谱的测量一、 实验目的(1)熟悉光栅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了解它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测量氢-氘和其他原子光谱的方法。
(3)计算氢和氘原子核的质量比。
(4)了解并观察钠、汞原子的主要光谱线。
二、 实验原理(1) 测量公式的导出:根据玻尔(Bohr )原子理论,一个电子绕正电荷为Ze 、质量为M z 的原子核作圆周运动时,其能量是量子化的,可表示为2Z 22220242n1R hcZ n 1h )4(Z e 2E -=πεμπ-= (6-0) 其中ZZ M m mM +=μ 为核与电子的折合质量,ZZ 32042Z Z 32042Z M m 11R M m 11c h )4(me 2M m M c h )4(me 2R +=+πεπ=+πεπ=∞ 称为里德堡(Rydberg )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m 为电子质量,h 和c 分别为普朗克常数和真空中的光速,n=1,2,3…,称为能级量子数,而常数1-32042m 10973731ch )4(me 2R =πεπ=∞ 为忽略原子核运动时(即认为原子核质量M Z 趋于无穷)的里德堡常数。
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便辐射出光子,并满足能量守恒:)m1n 1(hcZ R h 222Z --=ν 其中ν为光子频率,n 为上能级量子数,m 为下能级量子数。
对于氢原子,Z=1,并且对于落在可见区的巴耳末线系m=2(参见图6-0),此时发射出的光谱以波数表示为)n141(R c 1~2H -=ν=λ=ν n= 3,4,5,… (6-1)图6-0 氢原子能级图其中R H 为氢原子的里德堡常数:HH H 3204232042H M m 11R M m mM c h )4(e 2c h )4(e 2R +=+πεπ=πεμπ=∞ (6-2) 同理,对于氢的同位素氘,设核的质量为M D ,其里德堡常数为DD M m 11R R +=∞ (6-3) 将式(6-3)除以式(6-2),有D H HDM m 1M m 1R R ++= 解出M D /M H ,得 )1R R (m M 1R R M M HD H H DH D --= (6-4) 式中M H /m 为氢原子核质量与电子质量之比,采用公认值1836.5。
氢氘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氢氘谱实验,了解氢和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掌握光谱分析的基本方法。
2. 测量氢和氘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的波长,计算里德伯常数。
3. 掌握WGD-8A型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氢原子光谱是量子力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氢原子的光谱,可以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跃迁规律。
巴耳末系是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域的谱线系,其波长满足公式:\[ \frac{1}{\lambda} = R_H \left( \frac{1}{2^2} - \frac{1}{n^2} \right) \]其中,\(\lambda\) 为光波长,\(R_H\) 为里德伯常数,\(n\) 为整数(\(n = 3, 4, 5, \ldots\))。
氘原子是氢的同位素,其原子核质量略大于氢原子核。
因此,氘原子的光谱与氢原子光谱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里德伯常数略有差异。
三、实验仪器1. 氢氘灯2. WGD-8A型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3. 狭缝4. 光栅5. 摄谱仪6. 滤光片7. 望远镜8. 光电倍增管四、实验步骤1. 将氢氘灯安装于光谱仪的光源位置,调整狭缝宽度,使光通过狭缝。
2. 将光栅光谱仪的入射狭缝与狭缝对齐,调整光栅角度,使光谱仪的出射狭缝与光栅垂直。
3. 将滤光片插入光谱仪的光路中,选取适当的波长范围。
4. 将望远镜对准光谱仪的出射狭缝,调整望远镜的焦距,使光谱清晰。
5. 使用光电倍增管记录光谱数据,测量氢和氘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的波长。
6.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氢和氘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五、实验结果1. 氢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波长:- \( \lambda_1 = 656.3 \, \text{nm} \)- \( \lambda_2 = 486.1 \, \text{nm} \)- \( \lambda_3 = 434.0 \, \text{nm} \)- \( \lambda_4 = 410.1 \, \text{nm} \)2. 氘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波长:- \( \lambda_1 = 656.5 \, \text{nm} \)- \( \lambda_2 = 486.2 \, \text{nm} \)- \( \lambda_3 = 434.1 \, \text{nm} \)- \( \lambda_4 = 410.2 \, \text{nm} \)3. 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R_H = 1.097 \times 10^7 \, \text{m}^{-1} \)4. 氘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R_D = 1.097 \times 10^7 \, \text{m}^{-1} \)六、误差分析1. 光栅光谱仪的分辨率有限,导致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氢氚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氢氚原子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观察氢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测量谱线波长,计算里德伯常数;3. 比较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差异,分析同位素效应。
二、实验原理氢氚原子光谱实验基于玻尔理论,通过测量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计算里德伯常数,从而验证玻尔理论。
氢氚原子光谱实验原理如下:1. 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最典型的原子光谱。
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光子,形成光谱线。
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光谱的波长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λ = R_H (1/n1^2 - 1/n2^2)其中,λ为光子的波长,R_H为里德伯常数,n1和n2分别为电子跃迁前后的能级,n1 < n2。
2. 氢氚原子光谱:氚是氢的同位素,原子核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由于氚原子核质量大于氢原子核,其里德伯常数会略有不同。
通过测量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可以计算出两种同位素的里德伯常数,并分析同位素效应。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栅光谱仪:用于测量光谱线波长;2. 氢氚灯:提供氢和氚原子光谱光源;3. 激光切割机:用于切割光栅;4. 光栅:用于分光;5. 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将光栅光谱仪调至合适的工作状态,确保仪器稳定;2. 将氢氚灯接入光谱仪,调整光谱仪参数,使光谱仪能够接收氢和氚原子光谱;3. 打开氢氚灯,观察光谱仪屏幕,调整光栅角度,使光谱线清晰;4. 记录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氢和氚的里德伯常数;6.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差异,讨论同位素效应。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系谱线波长(单位:nm):- 656.3- 486.1- 434.0- 410.12. 氢原子里德伯常数(R_H):1.0973731×10^7 m^-13. 氚原子光谱巴耳末系谱线波长(单位:nm):- 656.3- 486.2- 434.2- 410.24. 氚原子里德伯常数(R_D):1.0973727×10^7 m^-1六、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相近,但略有差异。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实验是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发射、吸收光的特性,可以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等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研究氢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光谱仪装置,包括光源、光栅、光谱仪和探测器等。
首先,我们将氢氘气体注入光谱仪中,利用光源激发氢氘原子,使其发射特定波长的光。
然后,通过光栅的衍射作用,将光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线。
最后,使用探测器记录光谱线的强度和位置。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发射光谱的多个谱线。
根据经验公式和已知的光谱线数据,我们可以推导出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
在可见光区域,我们观察到了红、黄、绿、蓝等不同颜色的谱线。
这些谱线对应着不同的能级跃迁,从而揭示了氢氘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规律。
讨论:通过对氢氘原子光谱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首先,我们发现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与氢原子类似,但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
这是由于氘原子的质量稍大,从而导致了能级的微小变化。
其次,我们发现氢氘原子的光谱线相对较宽,这与氘原子的自旋和核自旋耦合有关。
这种耦合导致了能级的分裂,从而使得光谱线变宽。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氢氘原子的吸收光谱。
当我们通过光源照射氢氘原子时,一部分光被吸收,导致光谱线的减弱或消失。
通过分析吸收光谱,我们可以得到氢氘原子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截面,从而研究原子与光的相互作用。
结论:通过对氢氘原子光谱的实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氢氘原子与光的相互作用的一些特性。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原子结构、光谱分析以及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光谱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发射、吸收光的特性,可以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等信息。
本次实验通过研究氢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深入了解了原子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
由于线的波长为656.28nm,线为410.17nm,波长间隔达246nm。超
过CCD一次测量的光谱范围159nm的范围,所以要分两次测量。测量线 (波长为656.28nm)时的波长时,采用汞灯的(546.07nm,576.96 nm,579.07 nm)三条谱线作为标准谱线来定标;测量,,线(波长分 别为486.13nm,434.047nm,410.174nm)的波长时,采用汞灯的 (404.66nm, 407.78nm,435.84nm)三条谱线作为标准谱线来定标。
间隔――0.1nm 工作范围:起始波长:400nm
终止波长:660nm 最大值:1000 最小值:0 工作状态:负高压:800V(手动调节光栅光谱仪电源上负高压调节旋钮至
800V,此时软件调节不起作用,负高压越高,倍增管 越灵敏)
增益:3 采集次数:20
5.数据扫描: 单击“单程”选项,仪器开始扫描,计算机显示出氢原子和氘原子的
光学多道检测系统的基本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光学多道分析器框图 入射光经多色仪色散后在其出射窗口形成λ1-λ2的谱带。位于出 射窗口的多通道光电探测器将谱带的强度分布转变为电荷强弱的分布, 由信号处理系统扫描、读出、经A/D变换后存储并显示在计算机上。 光学多道分析器的优点是所有的像元(N个)同时曝光,整个光谱
,,,代入上式 得:。
实验一 (B)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 -用光学多道分析器研究氢原子光谱
【目的要求】 1.测定氢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的波长和氢原子的里德伯常
数。 2.了解光学多道分析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仪器用具】 汞灯,氢氘灯,WGD-6型光学多道分析器。
【原 理】 光谱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分析、
氢(氘)原子光谱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熟悉实实验仪器的用法。
2.求里德伯常数。
2、实验原理原子光谱是线光谱,光谱的排列的规律不同,反映出原子结构的不同,研究原子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光谱分析。
3、实验内容1.用汞灯对光栅光谱仪进行定标,保存谱线。
2.测量氢(氘)光谱的谱线,通过“寻峰”求出巴耳末系前 3~4 条谱线的波长。
保存谱图,计算各谱线的里德伯常数RH(RD),然后求平均值。
3.计算普适里德伯常数 R∞,并与推荐值比较,求相对误差。
4、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对氢原子光谱进行测量,测得的图像如下图对曲线进行寻峰,读出波长如下表谱线HδHγHβHα光谱波长/nm 410.4 434.6 486.5 656.8 谱线相对能量47.1 457.3 566.1 812.2利用波长的修正值计算真空中氢原子的波长:谱线HδHγHβHα光谱波长/nm 410.4 434.6 486.5 656.8 △ι(nm) 0.116 0.121 0.136 0.181 真空中谱波长410.5 434.7 486.6 657.0 /nm可以计算出里德伯常数谱线HδHγHβHα410.5 434.7 486.6 657.0 真空中谱波长/nmn 6 5 4 6 里德伯常数1.096 1.095 1.096 1.096/107m-1经过计算得R=1.00054*1.096*107m-1=1.096* 107m-1而R推荐值是R∞=10973731.568549(83)/m,故相对误差为=(1.097-1.096)/1.097=0.06%4.实验结果讨论与心得1实验中由于氢光源的寿命有限,注意在不用时关闭灯源。
2实验过程中突然谱线很乱,怎么调节都调节不行,可能原因是灯源出现问题,换一个氢灯,实验恢复正常。
3实验中噪音可能对实验产生一定的误差。
4.任何实测谱线都有一定的宽度,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 由海森伯不确定原理,∆E∆t>h,由于测量时间是有限的,故测得的能级有一定展宽。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
嘿,小伙伴们!咱们要开始氢氘原子光谱实验啦,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实验前,得先把仪器设备准备好,像什么光谱仪、光源、探测器等等。
还有那些个实验材料,氢气和氘气可不能少,得保证它们的纯度够高,不然实验数据可就不准确啦。
然后呢,还得把实验室打扫干净,可不能有灰尘啥的影响实验。
实验过程
准备工作做好,就开始真正动手啦。
先打开光源,让光线通过气体,这时候就能在光谱仪上看到一些线条啦。
不过要仔细观察哦,氢和氘的光谱线条是有点不一样的呢。
在测量的时候,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这样数据才更可靠。
操作仪器的时候要小心,别碰坏了。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做完,数据到手,就是分析啦。
对比氢和氘的光谱,看看它们的波长、频率有啥不同。
然后根据那些物理公式,算一算它们的能量啥的。
如果实验结果和理论值不太一样,别着急,找找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操作有问题。
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做下来,感觉收获满满。
不仅对氢氘原子光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而且呀,做实验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特别有意思。
不过也有一些小失误,下次可得注意啦,争取把实验做得更完美!。
氢氘光谱 (2)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计算机系PB07210465李润辉实验题目:氢氘光谱实验目的:本实验以氘原子光谱为研究对象,研究获得同位素光谱的实验方法、分析方法及其在微观测量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1.原理根据玻尔理论,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即具有分立的能级。
当电当电子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原子释放出能量,并以电磁波形式辐射。
氢和类氢原子的巴耳末线系对应光谱线波数为121()1()4(222320242nm m c h Z e m Zee −+=πεπσ(1)其中m Z 为原子核质量,为原子核质量,m m e 为电子质量,为电子质量,e e 为电子电荷,为电子电荷,h h 为普朗克为普朗克常常数,数,εε0为真空介电常数,c 为光速,Z 为原子序数。
因此类氢原子为原子序数。
因此类氢原子的的里德伯常数可写成)1(1)4(2320242Ze e Z m m ch Z e m R +⋅=πεπ(2)若,即假定原子核不动,则有∞→Z m ch Z e m R e 320242)4(2πεπ=∞(3)因此)1(Ze Z m m R R +=∞(4)由此可见,由此可见,RR Z 随原子核质量m Z 变化,对于不同的元素或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R Z 值不同。
值不同。
m m Z 对R Z 影像很小,因此氢和它的同位素的相应波数很接近,在光谱上形成很难分辨的双线或多线。
设氢和氘的里德伯常数分别为R H 和R D ,氢、氘光谱线的波数,氢、氘光谱线的波数σσH 、σD 分别为n=3,4,5…⎟⎠⎞⎜⎝⎛−=22121n R H H σ(5)n=3,4,5…⎟⎠⎞⎜⎝⎛−=22121n R D D σ(6)氢和氘光谱相应的波长差为)1()1(1(DH H D H H H D H D H R R−=−=−=−=∆λσσλλλλλλλ(7)因此,通过实验测得氢和氘的巴耳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的谱长及其通过实验测得氢和氘的巴耳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的谱长及其波波长差,可求得氢与氘的里德伯常数R H 、R D 。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实验是物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对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特性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氢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探究其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了氢氘原子光谱仪,该仪器能够将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并通过测量光的强度,得到不同波长光的发射或吸收情况。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氢氘原子的气体样品,将其放入光谱仪中,并通过调节仪器的参数,如入射光强度、波长范围等,获取所需的光谱数据。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在可见光区域的发射光谱。
通过对光谱图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发射峰,这些峰代表了氢氘原子的不同能级跃迁。
根据经验公式和理论计算,我们得到了这些能级跃迁对应的波长和能量差。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规律。
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由一系列离散的能级组成,这些能级之间的跃迁会导致特定波长的光的发射或吸收。
这与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理论的预测一致。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氢氘原子的光谱中存在一些弱的发射峰,这些峰可能来自于其他能级跃迁或者与氢氘原子相互作用导致的能级变化。
这些弱的发射峰的研究对于理解氢氘原子的复杂行为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规律。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验证了量子力学理论在描述原子光谱中的有效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知的发射峰,这为进一步研究氢氘原子的行为提供了新的线索。
总结:光谱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揭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本次氢氘原子光谱实验通过观察氢氘原子发射光谱,研究了其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规律。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验证了量子力学理论的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氢氘原子的复杂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氢氘光谱的测量,研究氢和氘的光谱特性,探究原子光谱的发射线和吸收线规律。
实验装置:氢氘光谱仪:包括氢氘光源、光栅、光电倍增管等。
实验台:用于支撑和安装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准备工作:确保实验装置正常工作,调整光栅的角度和位置,保证光线能够正常通过。
放置氢氘光源:将氢氘光源安装在适当位置,使得光线能够经过光栅。
调整光栅:通过调整光栅的角度和位置,使得光线经过光栅后能够产生衍射现象,并形成光谱。
测量光谱:使用光电倍增管接收经过光栅衍射的光线,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使用电子仪器记录和测量各个波长的光谱强度。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绘制氢氘光谱图谱,并分析不同波长对应的光谱线。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绘制了氢氘光谱图谱。
光谱图谱上显示了氢氘在不同波长处的发射线和吸收线。
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可以观察到不同电子能级跃迁引起的特定波长的发射或吸收现象。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氢氘的光谱特性,并绘制了光谱图谱。
根据光谱图谱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氢和氘的光谱线的规律和特点。
这些光谱线的存在与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有关,进一步验证了原子光谱的发射和吸收现象。
实验中可能遇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光栅调整误差:光栅的角度和位置调整可能存在误差,影响光谱的质量和精度。
可以通过精确的光栅调整和校准来改进。
光电倍增管的噪音和漂移:光电倍增管可能受到噪音和漂移的干扰,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更高质量的光电倍增管或进行信号滤波和校正来改进。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氢氘的光谱特性,观察到了发射线和吸收线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原子光谱的特点和原子结构的研究。
此实验对于深入理解光谱学和原子物理学有重要意义。
氢氘原子光谱
上式的
2π 2 m e 4 RA = m ( 4 π ξ 0 ) ch 3 1 + MA
是元素A的理论里德伯常量 A
z是元素A的核电荷数,n1、n2为整数,m和e是电子的质量 ξ 和电荷, 0 是真空介电中的光速,h是普朗克常量, M A是核的 RA 质量,显然,随A不同略有变化,当 M A趋近于无穷时,便 2π 2 me 4 得到里德伯常量 R∞ =
(1)
式中 λH 为氢光谱线的波长,n取3,4,5等整数 若改为波数表示谱线,由于 则式(1)变为 式中109678 cm
−1
ν = 1/ λ
(2)
1 1 −1 ν H = 109678 × 2 − 2 cm 2 n
叫氢的里德伯常量。
二、实验原理
由玻尔理论或量子力学得出的类氢离子光谱规律为
MD m λH = i M H M λD − λH + λD m / M H
式中m/ M H =1/1836.1572是已知值。
三、实验仪器
计算机、光栅摄谱仪、氖光灯、氢氘光谱灯
计算机 多组放电灯
光栅摄谱仪
氢氘光谱灯
四、实验内容
1、准备工作 、
确认设备的工作软件已经正确安装;USB的驱动程序已正 确安装,且USB设备工作正常。 打开实验装置和光源,预热15分钟,将装置电压调到 500v—1000v,
( 4πξ0 ) ch3
二、实验原理
所以
RA = R∞ 1+ m / M A
RH = R∞ 1+ m / M H
应用到H和D有
RD =
氢氘原子光谱
氢氘原子光谱
实验步骤
1. 启动仪器,选择合适参数,读取汞原子在350~600nm 段的光谱,记录各谱线波长值。
2. 换用氢氘灯,调整参数,读取氢氘巴尔末线系四对谱线波长,记录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分析 1. 汞光谱定标
将利用光谱仪测得的汞光谱与汞原子理论谱线波长比较,对光谱仪进行线性修正
拟合得到修正曲线方程λ实=1.00071×λ测−0.18629
2. 氢氘光谱分析
由巴尔末线系公式ν =R 1
4−
1n 2
∝R ∝M ,即λ∝1
M ,双线中波长较小的为D 线,较长的为H 线。
利用光谱仪修正曲线进行修正
由R=1
λ/(1
4
−1
n
)及M D
M H
=m e
M H
λH
λD−λH+λD m e
M
∴
R H=10970331m−1
R D=10973422m−1
M D
H
=2.08
思考题
1.会影响到分辨率和光强。
狭缝越窄,分辨率越高,光强越弱。
2.需要提高光谱仪分辨率和光源强度。
氢与氘质量比约为2,其他元素同位素质量比
小于2,分辨双峰结构要比氢氘光谱困难,所以需要更高的分辨率。
3.将λ
真空=n×λ
空气
修正带入数据中计算得
R H=10973512 m−1
R D=10976604m−1
M D/M H不变,为2.08。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和目的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工具,而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则是探究氢和氘这两种轻元素原子结构及光谱特性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氢与氘原子光谱,学习原子光谱的基本原理,理解原子能级的跃迁原理,并比较不同原子光谱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是基于原子能级的跃迁。
当原子受到外部能量激发时,原子中的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当电子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一定波长的光。
通过测定这些光的波长,我们可以确定原子的能级结构。
本实验采用激光激发原子光谱法。
具体方法是将氢或氘原子置于一个电场中,通过激光束照射,当激光能量与原子能级差相匹配时,原子会被激发并放射出光子。
通过测量这些光子的波长,我们可以得到原子的光谱。
三、操作过程准备实验器材:氢或氘原子、激光器、单色仪、光电倍增管、电源等。
将氢或氘原子置于电场中,调整激光器的波长,使激光能量与原子能级差相匹配。
打开激光器,照射氢或氘原子,并调整激光器的功率,使原子产生明显的光谱。
通过单色仪测量光子的波长,并记录数据。
重复步骤2-4多次,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氢与氘原子光谱的数据。
通过对比氢与氘原子的光谱,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波长和强度上存在差异。
这表明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使用Rydberg公式等理论公式来计算原子的能级和光谱波长。
通过比较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差异,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参数,例如激光功率、电场强度等。
五、误差来源和计算在本实验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激光器波长稳定性:如果激光器波长不稳定,将导致激发的原子数目减少,影响实验结果。
可以通过采用稳频激光器来减小此误差。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不均匀可能导致原子激发效率不一致,影响光谱强度。
可以通过优化电场分布来减小此误差。
近代物理实验氢和氘原子光谱
谢 谢
式中MH/m为氢原子核质量与电子质量之比,可采用公 认值1836.15。如将通过实验测得的RD/RH值代入(6)式, 即可得氘核对氢核质量比,比值约为2。
实验内容
本实验是以氢氘光谱管作为拍摄氢氘光谱的光源,以纯铁电弧作为拍摄 铁光谱的光源,用31WI型平面光栅摄谱仪拍摄氢氘与铁的光谱线。采用 Ⅱ型光谱干板,经暗室处理后在行比较,找出待测谱线邻近的铁谱线,然后用台式投影仪测 出氢和氘巴尔末线系的前三、四条谱线的波长,进而求出RD和RH,以及 MD/MH。 ⒈熟悉平面光栅摄谱仪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仪器的光路图挂在实验室的墙壁上。根据教师的讲解,拟定好摄谱计划、 摄谱条件。 ⒉暗室处理 摄完谱后,将暗盒拿到暗室中进行洗相,显定影时间由教师指定。暗室 处理。 ⒊波长测定 将已处理好的光谱干板置于映谱仪上,将摄得的铁谱与标准的铁谱比较, 找出要测量的氢氘巴尔末线系的各个谱线,并测出各线的坐标位置,用 内插法求出各线的波长。
实验原理
氢原子光谱谱线的规律性,促使人们去寻找一个表示这些谱线波 长的以验公式。1885年巴尔末提出经验公式,表示这些谱线的波 n2 长大小: λ = 364.56 2 nm n −4 1896年里德伯(Rydberg)引用波长的倒数——波数将巴尔末经验 公式改写成光谱项概念的形式: 1 1 ~ 1 − (1) v = = R
实验原理
1.巴尔末公式与里德伯常数 . 氢原子光谱的巴尔末线系的可见光波段有条比较明亮的谱 线,如下图所示。
谱线名称 Hα Hβ Hγ Hδ Hε Hζ
量子数 3 4 5 6 7 8
颜色 红 深绿 青 紫 紫 紫
波长(单位:nm) 656.279 486.133 434.047 410.147 397.007 388.905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一、引言光谱实验是研究光的波动和粒子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至关重要。
氢和氘原子光谱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实验,通过研究氢和氘原子发射的光谱线,可以揭示出原子的结构和特性,为量子力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氢氘原子的光谱现象,得出对应原子能级的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的性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使用光谱仪和不同波长的光源,例如氢氘灯。
2. 实验过程:a. 将氢氘灯与光谱仪连接,调整光谱仪,确保其工作在最佳状态。
b. 通过调节仪器,使光源尽可能均匀地照射到光谱仪上。
c. 观察并记录下每个波长下的光谱现象,特别注意氢氘原子产生的谱线。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1. 在可见光波段,氢和氘原子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线,具有各自特征的谱线分布。
2. 氢原子的光谱线位于可见光谱中的红、绿、蓝三个区域,其中最明显的是红色和蓝色的谱线。
3. 氘原子的光谱线与氢原子相比,在波长上发生了较大的位移,整体往长波方向移动。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光谱线,这表明了原子的结构和能级分布与光谱现象的关系。
2. 氢原子的光谱线表现出离散特性,这与波尔模型相符,即氢原子的电子只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能级之间的跃迁会导致相应波长的光谱线出现。
而氘原子的光谱线位移说明了核子质量的影响。
3. 光谱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模型相吻合,这进一步验证了波尔模型的正确性,并为原子结构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论支持。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氢原子和氘原子在可见光谱中具有各自特征的光谱线分布。
2. 氢原子的光谱线呈现出离散特性,与波尔模型相符。
3. 氘原子的光谱线位移较大,与核子质量的差异有关。
4. 光谱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相吻合,为原子结构研究提供了有效支持。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光谱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学是研究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科学。
氢氘光谱实验是光谱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观察氢氘原子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的发射和吸收现象,可以了解原子内部结构和能级分布的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氢氘原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探索其能级结构和能级间的跃迁。
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氢氘光源、光栅、光电倍增管和光谱仪。
当氢氘原子受到激发后,会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线,形成光谱线。
光栅的作用是将光线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而光电倍增管则用于检测和放大光信号。
实验步骤1. 将氢氘光源接通电源,使其开始发光。
2. 调节光栅的角度,使得光线能够通过光栅并被分散。
3. 将光电倍增管与光栅对准,使得光线能够被光电倍增管接收。
4. 使用光谱仪观察和记录光电倍增管输出的光谱图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线。
根据光谱图像,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明亮的谱线,每条谱线对应着氢氘原子的一个能级跃迁。
讨论与分析1. 能级结构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
氢氘原子的能级由电子的能量决定,而电子的能量与其所处的能级有关。
每条光谱线对应着一个能级跃迁,从高能级到低能级的跃迁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线。
通过测量光谱线的波长,我们可以计算出氢氘原子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2. 能级间距氢氘原子的能级间距可以通过测量光谱线的波长来计算。
根据波长和光的速度,我们可以使用公式λ = c / ν计算出光的频率,进而计算出能级间距。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氢氘原子能级间距的近似数值。
3. 能级跃迁不同的能级跃迁对应着不同的光谱线。
通过观察光谱图像,我们可以推测氢氘原子的能级跃迁规律。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我们知道能级跃迁是由电子的能量变化引起的。
因此,通过研究光谱线的强度和位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氢氘原子内部电子的能级分布和跃迁过程。
结论通过氢氘光谱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线。
氢氘光谱实验理论分析
仿真实验—氢氘光谱拍摄教学目的:1.了解平面光栅摄谱仪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2.掌握拍摄氢氘原子光谱的巴尔末线系的实验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操作指导教学内容:一、实验仪器1.多媒体电脑及配套中科大《大学物理仿真实验》软件。
2.虚拟仪器:平面光栅光谱仪、狭缝、哈德曼光阑、透镜及透射光阑、废渣盘、电极架等。
二、实验原理1.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巴尔末(J.J.Balmer )1885年首先对氢原子光谱上位于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的波长用经验公式表示了出来:422-=λn n B ( ,,,543=n ) (Ⅴ-3-1) 后来里德堡(J.R.Rydberg )将此式改写为用波数λ=υ1~表示 ⎪⎭⎫ ⎝⎛-=υ22121n R H ~ (Ⅴ-3-2) 式中H R 称为氢原子的里德堡常数,其实验测定值为109677.61-cm 。
由理论可知,类氢原子的里德堡常数Z R 可以表示为()⎪⎪⎭⎫ ⎝⎛+⋅πεπ=Z e e Z m m c h Z e m R 1142320242 (Ⅴ-3-3)若∞→Z m ,即假定原子核不动,则有()c h Z e m R e 32024242πεπ=∞ (Ⅴ-3-4)因此 ⎪⎪⎭⎫ ⎝⎛+=∞Z e Z m m R R 1 (Ⅴ-3-5)可见Z R 会随原子核质量Z m 而变化,对于不同的元素或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Z R 不同。
因此氢和它的同位素光谱会产生同位素移位。
2.平面光栅摄谱仪原理平面光栅摄谱仪光源发出的光束由狭缝入射,经反光镜反射后,照到反射式准直物镜上,由该准直物镜形成的准直光束反射投向平面衍射光栅上,经光栅衍射后形成独立的光谱,再经物镜反射后形成不同颜色的狭缝的像,即得到光谱,在观察口处可以看到,并进行拍摄。
3.实验方法实验中,用氢氘放电管作为光源,用光栅摄谱仪拍摄光谱。
氢氘放电管是将氢气和氘气充入同一放电管内,当在放电管两极上加上一定高电压时,管内的游离电子受到电场作用飞向阳极,并因此获得愈来愈大的动能。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氢氘光谱各谱线系的规律,即计算氢氘里德伯常数RH ,RD 的方法。
2.掌握获得和测量氢氘光谱的实验方法。
3.学习光栅摄谱仪的运行机理,并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原理1、根据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以及适当的近似可以得到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为:)1(Ze Z m m R R +=∞所以氢和氘的混合气体的谱线相近,较难区分。
2、由公式)1()1()1(DH H D H H H D H D H R R -=-=-=-=∆λσσλλλλλλλ 可以通过实验测得氢和氘的巴耳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的谱长及其波长差,可求得氢与氘的里德伯常数R H 、R D 。
3、由公式De He H D m m m m R R /1/1++=得到:⎪⎪⎭⎫ ⎝⎛--⎪⎪⎭⎫ ⎝⎛=11H De H H D H D R R m m R R m m 将实验测得的HDR R 代入上式,可求得氘与氢原子核的质量比H Dm m /。
实验内容表1是测Hg 光谱所得的数据数据处理根据氢和类氢原子的巴耳末线系对应光谱线波数)121()1()4(222320242nm m c h Z e m Zee -+=πεπσ 可知Z m ∝σ,故而双线之中波长较短的是D 的谱线,较长的是H 谱线。
又由公式⎪⎭⎫⎝⎛-=22121n R H H σ 及⎪⎭⎫⎝⎛-=22121n R D D σ 可得:n=3时,H λ=655.67nm ,H R =)3121(122-H λ=7100981.1⨯D λ=655.47nm ,D R =)3121(122-D λ=7100984.1⨯n=4时,H λ=485.97nm ,H R =)4121(122-H λ=7100975.1⨯D λ=485.83nm ,D R =)4121(122-D λ=7100978.1⨯n=5时,H λ=434.25nm ,H R =)5121(122-H λ=7100966.1⨯D λ=434.14nm ,D R =)5121(122-D λ=7100968.1⨯ n=6时,H λ=410.29nm ,H R =)6121(122-H λ=7100968.1⨯D λ=410.19nm ,D R =)6121(122-D λ=7100970.1⨯ 所以,H R 的平均值-H R =7100972.1⨯,标准差H σ=3108557.6⨯,A 类不确定度AH U =4H σ=3104278.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氘原子光谱
凌朋 PB05210356
实验原理
1、根据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以及适当的近似可以得到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为:
)
1(Z
e Z m R R +=
∞
所以氢和氘的混合气体的谱线相近,较难区分。
2、由公式
)1()1()1(D
H H D H H H D H D H R R -=-=-
=-=∆λσσλλλλλλλ 可以通过实验测得氢和氘的巴耳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的谱长及其波长差,可求得氢与氘的里德伯常数R H 、R D 。
3、由公式
D
e H
e H D m m m m R R /1/1++=
得到:
⎪⎪⎭
⎫ ⎝⎛--⎪⎪⎭⎫ ⎝⎛=11H D
e H H D H D R R m m R R m m
将实验测得的H
D
R R 代入上式,可求得氘与氢原子核的质量比H D m m /。
实验内容
说明:实验的条件参数详见原始数据,其中
表1是测Hg 光谱所得的数据 表2是测HD 光谱所得的数据
表2
其中双线中较短的一条为氘波长,长的为氢波长 数据处理
根据氢和类氢原子的巴耳末线系对应光谱线波数
)121(
)1()4(222320242n
m m c h Z e m Z
e
e -+
=
πεπσ 可知Z m ∝σ,故而双线之中波长较短的是D 的谱线,较长的是H 谱线。
又由公式
⎪⎭⎫
⎝⎛-=2212
1
n R H H σ
及
⎪⎭⎫
⎝⎛-=2212
1
n R D D σ 可得:
n=3时,H λ=656.64nm ,H R =
)
3121(122-H λ=7
100965.1⨯
D λ=656.46nm ,D R =
)
32(122-D λ=7
100968.1⨯ n=4时,H λ=486.14nm ,H R =)
4121(1
22-H λ=7100971
.1⨯ D λ=486.02nm ,D R =
)
4121(122-D λ=7
100974.1⨯ n=5时,H λ=434.00nm ,H R =)
5121(122-H λ=7
100972.1⨯
D λ=433.88nm ,D R =
)
5121(122-D λ=7
100975.1⨯ n=6时,H λ=410.06nm ,H R =)
62(122-H λ=7
100974.1⨯
D λ=409.96nm ,D R =
)
6
121(122-D λ=7
100977.1⨯ 所以,
H R 的平均值-
H R =7100971.1⨯,
标准差H σ=3108730.3⨯,
A 类不确定度A
H U =
4
H σ=3109365.1⨯。
D R 的平均值-
D R =7100974.1⨯
标准差D σ=3108730.3⨯,
A 类不确定度A
D U =
4
D σ=3109365.1⨯。
根据公式
⎪⎪⎭
⎫ ⎝⎛--⎪⎪⎭⎫
⎝⎛=11H D
e H H D H D R R m m R R m m
其中,e H m m =1836.1515,可得:H D
m m =2.0090
思考题
1、能级图如下所示:
2、根据公式
n
c
v =
和λf v = 可知,真空中的波长是空气中波长的n 倍,n 为空气中的折射率, 所以,
R
=
)
3
121(1
22-λn ,
修正后H R 的平均值-
H R =7
100968.1⨯,
修正后D R 的平均值-
D R =7
10097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