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使命》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大学》有感 (8)

读《大学》有感 (8)

读《大学》有感 (8)
《大学》是一本古老的书,它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生活和精神,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

读了《大学》,我感触颇深。

首先,《大学》的作者强调了“遵循天道而行”的重要性,强调“君子尊敬仁义、修身及品德,懂得“放眼后世”的重要性,以及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种深刻的思想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使我明白了在任何时候,无论处在何种环境,都不应偏离良心,放弃正义。

其次,《大学》中所讨论的孔子以及其弟子对社会和文化的贡献,也让我深深地受到了影响。

透过《大学》,我学会了孔子的思想:人应有礼貌,要把礼仪作为自身的品德准则来追求;人应该相互尊重,以及让自己的行为服务于整个社会。

学习到孔子的思想,我认识到社会是由每个人共同缔造而成的,而每个人也应该以尊重和责任为原则,去珍爱社会。

最后,《大学》中不仅提到了古代文化的影响,还有古代文化把精神价值融入到后世文明中的贡献,使这本书成为一本宝贵的经典之书。

通过《大学》,我学习到了古代是多么伟大的文化,它无论在哲学还是传统礼仪上都是无可比拟的。

古代文明的影响是永远不可能被磨灭的,它们将一直流传下去,并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深远的痕迹。

总之,《大学》是一本宝贵的经典,它所传达的思想对我来说
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相信阅读它将使我更加尊重古代文化,更加坚定我的价值观念。

2024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

2024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

2024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大学》读后感1《我的大学》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

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

这使青年年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的体会到受剥削。

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

这个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

他还不断地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

虽然在这个时代中,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事得高尔基有时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

高尔基就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我向我们应该学习他,虽然人生的道路有长有困难,但是只有我们有决心一定会给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我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当我读完后,才真正明白“学无止尽,学海无涯”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候,便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

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一个梦想。

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工作……后来,事情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

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经历了许许多多:经受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

这个家里便有了三个孩子,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工作,让这位妈妈减轻些负担。

2024年《大学》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大学》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大学》读书心得体会《大学》是一本经典的儒家思想著作,深受广大读者所喜爱。

在读《大学》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影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下面是我在阅读《大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第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内外圣修,外圣修者,必先内圣修。

”《大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纯洁,自身修养过硬,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发挥正面示范作用。

在家庭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家人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

而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领导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第二,知行合一的思想。

“知者动而行之,行者知而愈进。

”《大学》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贯彻。

只有在行动中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这一点对于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很深的影响,让我明白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更是为了运用。

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习惯养成与人格塑造。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

”《大学》中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日益进步;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才能不断减少缺点,优化自己的品格。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学》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人应当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种观点对于我来说,启示了我需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融入周围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使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发展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品格。

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纽曼的大学理想及其启示--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纽曼的大学理想及其启示--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纽曼的大学理想及其启示--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潘杰宁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大学的理想》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大学教育思想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所作的有关大学教育的一系列演讲集成的对高等教育影响久远的一本书。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阐述了他对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叙述《大学的理想》一书中主要的论点,并阐述从中领悟的现实意义,对现代大学教育提出一些启示。

【总页数】2页(P272-273)
【作者】潘杰宁
【作者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的理念,相同的精神——读纽曼《大学的理想》和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 [J], 刘琰琳
2.读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及其启示 [J], 黄向敏
3.知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纽曼《大学的理想》 [J], 侯晓宇
4.理智训练:现代大学的本然使命——读纽曼《大学的理想》一书断想 [J], 黄英
5.中国当代大学教育之应然反思——纽曼大学理想的启示 [J], 黄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大学的使命读后感1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书中谈到当时西班牙的社会风气是懒散草率,他认为这是弊端,通过改革仅局限与纠正我们大学中那些懒散草率的弊病,那么改革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变得非常草率。

作者就认为应该认清大学的使命是什么之后来改革。

他说道供不应求或物质稀少是引发经济活动的基础,以这个角度来阐述缺乏学习能力是教育的基本原理,由于学习者不会学习,就必须要为教学做好恰如其分的准备。

让我认识到教育产生的本来面目。

在书中就谈到大学的主要使命:(1)从严格意义讲,大学是为了把普通学生给你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2)大学不会容忍教学大纲中有任何错误、虚假的内容存在,它会规定学生们学习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

(3)大学由此避免了普通学生因自命将来会成为科学家而白白浪时间的现象出现。

为了这个目的,将科学研究排除出大学的核心部分或将它减低到最小的程度是适当的(4)文化学科和专业学科的设置将会根据最好的教学法―系统、综合和全面的教学法―以一种合理的形式进行,而不是按科学喜欢的形式顺其自然地进行,如特殊问题、科学“样例”、试验等。

(5)教师的选择将不会以他们作为研究人员的职称为标准,而是依据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才能。

(6)当学生的学习期限从数量和质量上都缩减至最低限度时,大学将会灵活的处理其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2《大学的使命》是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奥尔特加。

加赛特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一本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在书中他分析了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

这本书指出实现大学的目标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归还大学的启蒙功能和呼唤大学精神。

关于弊端:弊端是指那些少见的违背常规的行为,然而,一旦这些行为变得非常频繁,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并且被大众普遍默认,那么他们就不能再称作弊端了。

大学何为读后感

大学何为读后感

大学何为读后感《大学何为》是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本书以“大学何为”为题,探讨了大学的真正意义和使命。

通过对大学的本质和价值的深入思考,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大学应当是一种独立的思想和学问的自由场所”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他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成功,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场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

这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对大学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的观点。

他认为,大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而不是简单地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

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这种对大学使命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大学何为》,我对大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和理念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对大学的使命和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共同努力,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

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作者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系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篇1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是象牙塔里大学生最需要学会的是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我周围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这方面教育与引导的缺失。

我无法确切描述我看这本书的想法。

对所谓精英学生的新的思考方式,还有现在所处环境的批判?作者描写的群体是精英学校的学生,与我现在的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平静水面上的鸭子看似云淡风轻水底下一个个都在拼命发力,(米奇看似什么都不学习但实际上每天晚上学到秃头)优秀的gpa,各类擅长的运动,国际义工货支教经历等各种外在的“优秀的标准”让学生陷入一种功利追求的病态怪圈,而没有关注,内在的,自己真正该思考的东西。

作者批判名校生产出来一批流水线上的相同的“优秀的学生”,但是,反观自己的生活,更应该批判的是我们这种绝大多数高不成低不就的学校,绞尽脑汁提高自己的排名却完全忽视学生的教育,学生为学校服务,每隔几天就不同层极统计各种不同四六级成绩获奖证书等为系里院里答辩所谓争荣誉的指标,发下来的钱没有投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上例如建自习室开水房等基础设施而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等等,整个学校的悲哀,抑或很多大学的悲哀。

作者说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会批判整个体系,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后辈少走弯路?如何认清这种社会的现状并且推翻重建?也许想历史书上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漫长而且注定激荡的过程。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篇2阅读此书,从另一个角度跳出来审视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自我多次被利刃剖析,“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海洋开出一条道路”,摘抄一些感触较深的观点,作此笔记:自我:1.从你出生开始,你的所见所闻,包括现实故事、虚幻神话、固有认知、价值观和神圣的语言等已经形成了你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感知,你的灵魂就是你生活的一面镜子。

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读《大学的理想》有感纽曼的著作《大学的理想》是一本较早系统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书籍。

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自由教育思想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标签:自由;知识;启示;大学;理想一、大学的本质在《大学的理想》中,纽曼在前言中谈到了他对大学的独到理解和他对大学本质的想法;在绪论(即第一篇)里面,他针对当时大学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第二篇至第四篇中,他阐释神学和知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前四篇演讲都是用来说明这本书的中心论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

在第五篇至第八篇演讲中,他主要论述了知识本身的意义和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的关系。

在第九篇演讲中,他谈到了教会对知识的责任,认为教会介入文学很有必要,并且谈到了教会如何弥补文学和科学的不足。

最后一篇演讲是关于如何学习文学的内容。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评价说:“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述中,影响最为持久者或许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

”[1]由此可见,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的理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我十分支持纽曼把大学当做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的观念。

在纽曼看来,大学就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各种学问的地方,大学就是为向学生教授普遍知识而设立的。

“理想”多次强调这种普遍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与其他学术机构之区别所在。

[2]在阅读《大学的理想》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是最高的学府,是无数求学者梦寐以求的学习之地,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获得最理想的教育。

然而在阅读了《大学的理想》以后,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现在的大学,我觉得大学不单单是一个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教育的场所,它更能带给我们对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

也许有人会问:“教育和知识有何不一样吗?”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不一定等于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却包括教育,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知识的获得要通过教育的途径,但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

纽曼在第一篇演讲中说道:“明智的人,不论观点、倾向如何,永远都会竭尽所能,这并非他们的行为准则。

关于《大学的使命》的读后感

关于《大学的使命》的读后感

关于《大学的使命》的读后感作者:刘洋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一、作者简介奥尔托加·加塞特(1883一1955)是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从事过教师、作家、出版商兼编辑、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多种职业。

大学的使命》是他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出版于1930年。

作者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痛快淋漓地剖析当时欧洲大学的弊端,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明确了大学的使命,回答了大学应该干什么。

二、主要观点1.大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和大学“懒散草率”的恶习奥尔托加认为,政府和大学好比机器,由于长期的使用甚至滥用,已经变得破损不堪,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由于当时是利维拉将军在西班牙的独裁统治刚刚结束,新民主出现的前景过于短暂。

任何敢说“改革”两个字的人,甚至那些只是旁敲侧击地指出改革是恰当的人,实际上就会被看作是疯子和亡命之徒。

当时的西班牙对于任何改革都采取反对的态度,因此这也从侧面助长了政府和大学懒散的恶习。

在大学里也存在这种懒散草率的气氛。

2.关于大学模仿的问题如果一味地照抄别国的教学模式,就会回避试图解决问题所做出的具有创造力的努力,无法认识到借用别国方法解决问题的真正本质,也无法认识到其缺陷。

其次,在效仿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迟滞现象。

每隔一代人的时间都发生变化,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形成一代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人们只有等待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以后才可以效仿。

3.文化教学必须是大学驾凌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加塞特站在时代的前沿,在透视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的教育包括下列三项职能: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加塞特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文化育人”。

他认为,无论是科学方面还是政治方面的创造与进步都起源于某种普遍存在的文化信念或时代精神,而大学的任务就在于传播这种文化信念和时代精神。

大学的使命和责任读《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

大学的使命和责任读《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

——读劳埃德《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一书有感(之二)在《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一书中,劳埃德对古今大学的比较,很值得我们品味。

在西方,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巴黎、博洛尼亚和牛津等地的一些重要学院,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左右。

这些大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授予学位,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律、医学和神学领域,这些学位为那些努力爬上职业顶层的人提供了关键的资格认证。

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确保和控制那些职业领域未来的成员人数;二是在所谓的文科领域提供一种基础教育。

从中世纪晚期到现在,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令人惊叹,古代大学被迫做出调整,以提供适应这个新的世界的高等教育。

在两个方面,大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课程的显著增加。

直到19世纪中叶,剑桥大学学士学位攻读者能学到的科目只有两门——数学和古典文学,而今天,学生在学校里将面对多少门课程呢?新开的课程压倒性地趋向与求职就业有关,而且这些新课程趋向于日益专门化;二是大学正面临着愈发自闭的危险。

课程的专门化导致各个系和学部之间的隔阂,造成一种更大视野的丧失。

每个专业都希望自己有核心影响力,于是对其他系、学部的竞争有一种过渡的警觉。

上述的两大变化造就了一个个的专业人才,但却失去了更加博学的通才。

在大学里,通才通常会给人一种“万金油”般的肤浅感觉,在晋升职称的时候更得不到优惠。

但我们的前辈都是博学通才,历史教给我们的第一课就是,大学应该再次更为严肃认真地继承这一理想:大学是探索和传承普遍知识而不是破碎的专业知识的地方。

在古希腊,有柏拉图学院、吕克昂学院等许多知名的教育机构,它们是中世纪大学教育模式的基础。

这些学院和中世纪大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学院不颁发文凭,不能获得助推他们职业生涯的资格证书。

学生进入这些学院学习,是因为珍惜学院交给他们的东西;第二,学院没有课程,也没有考试,除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共同探索的参与之外,没有别的作业要求,当然也没有毕业的期限。

大学的使命

大学的使命

第一章 温和的改革精神
改革者具备的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 要对所有必须成为中间过程的事情有决心 富有创造力的激情,能够寻求与较冷静的优势因素之间的统 一结合,并趋于完善,能够容纳反省性的批评,而又不失创 造性的力量,处于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意志支持中。 历史的推进经常是跳跃式的,这种跳跃式的突变跨越了广阔的 时空距离,被认为是经历了好几代人的时间。具备良好精神状态的 一代能够完成几个世纪来未能实现的目标。
《大学的使命》读书汇报
一、作者简介 奥特加· 伊· 加塞特(1883—1955),是二十世 纪西班牙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于文学和哲学皆 有深厚造诣,他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影响了西班牙 的知识分子,有人将他誉为西班牙的陀斯妥也夫 斯基,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则称他为继尼采 之后欧洲最伟大的作家。 西班牙内战期间,加塞特因为反对佛朗哥政 府,先流亡法国,之后到阿根廷。一九四九年返 回西班牙,创办了一所人文学院。一九五五年加 塞特去世,其葬礼引爆了西班牙内战之后最激烈 的学生示威,这场示威反对西班牙长枪党对教育 的政治控制。
第六章 大学的“附加功能”
正因为这种“附加”的功能才是大学永葆蓬勃生机 的源 泉,同时也是大学保持严肃性、独立性和平衡性 的基础,坚持 公平与正义的立场,在提供社会民众知 识、开启人类智慧的同 时也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不断深 入人心,这样大学才称之为真 正意义上的大学。
启示 大学改革警惕简单模仿
如果学校确实是国家的一个职能机构,与其内部认为创造的教学气氛相比,它更多 地依赖于它所处的民族文化氛围,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是造就一所好学校的一个基本 条件。只有不受约束的机构组织设置可以效仿,其他国家的生活风格、思想价值是不能 被移植的。 改革的本质是创新,改革总能创造新的方法。别国的成功是 别国所创造的成 功,盲目机械的仿效必然会因不具备同样的创造 力而犯下致命的错误。

大学使命观后感

大学使命观后感

大学使命观后感前言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平台,它的使命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优秀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大学使命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良多。

本文将就我对大学使命的理解和感悟进行阐述。

大学使命的重要性大学使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其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国家繁荣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使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才培养大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应该立足于传授学科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 知识传播大学作为知识的沃土,应该将世界各地的先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学生。

通过开设各类专业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大学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掌握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动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的知识传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创新思路。

3. 社会服务大学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

大学应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社会调研和科研项目,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同时,大学还应该主动担当起社会教育的责任,为广大群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我对大学使命的理解和感悟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到了大学使命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大学使命的一些理解和感悟:1. 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学使命中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

我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丰富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

这使得我既能够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核心内容,又能够跨学科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这种全面的学科知识培养,为我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的使命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精神及其重建途径

大学精神及其重建途径

浅议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精神的重建摘要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和挖掘人们超越现实的品格与潜力,认识和适应现实,给予人们把握和改变现实的力量与智慧。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

重建大学精神的途径包括重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维护学术独立与自由、实行通才教育、强化师生的主体素质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功能。

关键词大学使命;大学精神;重建途径1大学的使命大学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成为人类的精神灯塔。

大学(University)之“大”乃是全面、普遍、高深、超越之意;大学之“学”乃是精神、思想、探索、创造力之旨。

相对于中、小学,大学是其教育形式的延伸,也是其发展目标与归宿。

在一个社会发展、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学能够直接与社会生产相联系,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培养挖掘人们超越现实的品格与潜力,认识改造现实,给予人们把握改变现实的力量智慧。

大学不只是给未成年人灌输高级知识的学府,也是国家最高文化组织、最核心的思想和学术基地。

20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奥尔托加在其《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明确提出大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大学是一个可以提供理想主义精神的场所,继承伟大的文明传统,探索研究人类未知领域,完善个人品质。

当前,大学已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逐渐由边缘进入中心,弥漫着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学被视为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和技术供应机构,而不是现代精神与原创智慧的基石。

急功近利的市场经济大潮,像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着一切高品位文化,社会以实用技能为标准收罗人才,舆论更被市场的泡沫所左右。

人们为谋生而学习,没有内在的事业冲动,更看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只是把自己打扮一番,以便毕业后到人才市场找个买主,卖个好价钱,得到一个铁饭碗、金饭碗。

这种短视的观念严重挖空了大学文化的基石,腐蚀着现代精英的品质。

2024年《大学》读后心得(二篇)

2024年《大学》读后心得(二篇)

2024年《大学》读后心得2024年,我读完了经典著作《大学》。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下面,我将就这些感受,谈一谈我的读后心得。

首先,我被《大学》所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吸引。

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首先要从修身做起。

只有做到自己的修身,才能够影响到家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这一思想让我深思,我认为个人修身,就是要做到道德品质高尚,言行合一,做到真实、善良和正直。

我深信,只有个人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为只有自身品格端正,才能够影响到家庭,使家庭更加和谐稳定,才能够在治理国家时发挥良好的作用。

进而,通过整个社会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思想给了我启示,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我被《大学》所弘扬的教育思想深深感动。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建设的基石。

《大学》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种教育思想告诉我,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明白自己的定位和责任,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同时,《大学》也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思想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深思,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每个人才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广泛普及能够使社会更加和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发展。

我认为,这一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儒家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提倡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升华。

书中提到,对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的追求,可以使人达到一个完善的人格。

仁是关怀他人,宣扬大爱的精神;义是有道德伦理底线的行为准则;礼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智是人的智慧和学识积累;信是言行一致、诚实可信。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被抓。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王守仁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

”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

”做人要诚意,可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却很艰难。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

《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

《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纽曼的著作《大学的理想》是一本较早系统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书籍.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自由教育思想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不去深入探索书中前一部分,关于“知识本身即目的”的看法,学知识为求知。

知识不仅仅是达到知识以外的某种东西的方式,或是自然地发展某些技能的基础,而且是自身足以依赖和探求的目的。

那么就让我们看一下知识与我们大学学习的某种统一的性质吧。

大学,具有理智培育的功能,教会理智对一切事物持恰当的想法,去积极探索真理、掌握真理。

理智培育就起本身来说是一个独特而充分的目的,是一种理的扩展或启示。

好吧,谈到我们现在正在读的大学,正在接受的大学知识教育。

中学的教育使人变得像只会接受事实的仪器或贮存事实的容器,一味地限定面对的冷事实。

虽然,时间久了,有的课程会增强其判断方面的能力、鉴赏的能力,但是,这些小小的收获,按作者的分析所说的,是要等到后来的时间里才会产生的。

也就是说,纯粹的知识,纯粹的经验积累的关系。

从中学思想过渡到大学思想,以学而无获为一宗旨。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尽可能多点广泛的信息。

如此,我们除了纯粹学习到的理论,也能把握适时而变的客观事实根据,从而达到具有真正的知识框架。

文中给了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关于才能的全新施展的。

用了一个比喻,像一个早已习惯于手铐脚镣生活的囚犯,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脚重新获得了自由一样。

目的在于说明,自然科学,是一门蕴含宇宙的巨大财富和无穷资源以及讲述宇宙有序进程的课程。

这一点,对于学历那么多年知识的我们,应该是没有说明可怀疑的。

另外,才智扩展中的获取经验,是一个比较被人认可的方面。

而对于宗教信仰者,如果他能正常感受无宗教信仰者的论争和思想,并将其当为“一道光芒”照亮一向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宗教,能放开自我,接纳这些论争,那么他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个世界,对世界产生奇妙无比的想象。

哈特《法律的概念》之读后感

哈特《法律的概念》之读后感

哈特《法律的概念》之读后感在法学领域,哈特《法律的概念》是一部备受推崇的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阅读这本书的感悟。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中明确阐述了法律是一种规则和标准。

他将法律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强调了法律与道德、强制之间的相似与区别。

哈特主张,法律的核心是规则,这些规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他认为这些规则并非简单的道德标准或行为准则,而是反映了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统治阶级的意志。

哈特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法律定义的构造模式。

他强调,法律首先是一种规则或标准,这些规则或标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这种构造模式不仅强调了法律的强制性,还突出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与国家权力的紧密。

同时,哈特还指出,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改变的。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中强调了法律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保护和确认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权利义务,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还指出,法律不仅是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工具,更是对合法行为的保障和维护。

阅读哈特《法律的概念》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法律的定义和本质。

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法律观,将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紧密起来。

哈特还强调了法律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性,这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现代社会的法律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以继承和发展19世纪奥斯丁的分析法学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法学派别,新分析法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法学派别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和思想,其中尤以哈特教授的《法律的概念》一书为最。

这本书不仅是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作,也是我们理解法律和道德关系的重要途径。

哈特教授在《法律的概念》中,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展示了他的独特思想和深刻见解。

他从法律的规则和原则、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全面地揭示了法律的本质、作用和价值。

浅析大学使命的选择

浅析大学使命的选择

浅析大学使命的选择[摘要] 大学的使命该如何选择?每所大学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使命,这是使命选择的前提;追求真理,培养人才是大学使命选择的基础;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是大学使命选择的条件;而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精神的培育是大学使命选择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大学使命选择定位追求真理自主权什么是大学的使命?大学使命就是“大学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大学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使命既是大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外在形式,也是大学基于大学理念所应进行的实践,是大学的重大职责与根本任务。

”[1]也就是说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使命,就失去了大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意义,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大学。

正如欧内斯特·博耶所说:“一所办学有成效的大学负有明确的和极其重要的使命。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办学目标,而忽视了大学最本质的精神和内涵。

部分高校教师忽视对本科生的教育,而一味驱逐名利的脚步,大学的商业化运作日渐清晰。

校园文化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浸染,同化而变异。

大学的使命完全被沦陷,被扭曲,唤醒大学的使命,选择适合每所大学的使命是当务之急。

那么,大学的使命该如何选择?选择是一个多向或者是双向的过程,大学的发展是应该找准定位还是盲目趋同?大学的价值是追求真理还是迎合市场?大学应该自治还是被控?大学需要独立的精神还是成为社会的培训场?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学使命选择的关键。

笔者认为,找准大学的定位是大学使命选择的前提;追求真理是大学使命选择的基础;学校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使命选择的条件;文化建设是大学使命选择的保障。

一、大学使命选择的前提:找准定位大学都具有共同的使命,即培养高素质人才。

《礼记·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宗旨,说明大学具有的共同使命就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甚至还担负着引领社会,超越社会的使命。

大学的使命与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的使命与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的使命与大学文化内涵(杨福家)2008/05/11 20:22 [大学 ]大学的使命今天的题目是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我非常欣赏上海一位中学特级教师讲过的一句话: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我感到自己过去几年一直在学习,学习怎么做一个教育工作者。

大学的使命,什么是大学的使命?我想先谈谈两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首先来看耶鲁大学,无论怎么排,它总是在世界最顶尖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排在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与哈佛大学之后。

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文理研究生院) 2522人, 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

学生总数为11483人。

它的使命是什么呢?在创立这个学校的时候,它就有一个建校的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

它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它也培养了530个国会议员,下一位美国总统很可能也是她的毕业生,就是克林顿的夫人;它为很多一流大学培养了杰出的校长,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了总统,为韩国培养了总理,为日本培养了外交部长。

后来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要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

初看一下,它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如果仔细品味一下,就能了解,假如使命只有"传授知识"这一条,那么这个使命就对美国近4000所大学与学院都适用,若加上"推进和丰富",马上只有3%的大学能够胜任,再加上"文化"两个字,恐怕减到了1%,至于能够涉及"保护知识和文化"的,只怕不足千分之三。

耶鲁大学拥有的世界上最好的稀有图书馆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

世界上有些孤本图书资料几乎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

使命要有差别,有特殊性,如果这个使命什么学校都能用,那它的表述就不很贴切了。

那么怎么来完成大学的使命呢?耶鲁校长Richard C. Levin 从他的老师、同事、经济学诺贝尔奖获主James Tobin的文章中引出:第一,要有有形资产(tangible assets);第二,要有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第三,要有文化内涵(internal cultu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高等教育名著选读题目《大学的使命》读后感姓名张青任课教师王小丁专业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年级 2 0 0 9 级院系名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完成时间二零一零年六月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南充《大学的使命》读后感张青(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摘要:《大学的使命》是奥尔特加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出版于1930年,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和基本原则,明显超越了国别和时代的局限,具有较高的理论预见性,对于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仍不乏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奥尔特加;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全名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1883~1955),20世纪西班牙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存在主义者加缪甚至曾誉之为自尼采以来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

然而,奥尔特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封闭于象牙塔中的学者,而是一位典型的“公共型知识分子”,他一生从事过教师、作家、出版商兼编辑、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多种职业。

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敏锐的思维,使他具有一般学者所没有的广阔视野,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曾被西班牙人誉为“共和国之父”。

与此同时,他在学术方面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哲学、美学、文艺评论、政治、历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

《大学的使命》是他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作者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痛快淋漓地剖析当时欧洲大学的弊端,进而提出和论证自己独特的改革思路。

本书出版于1930年,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和基本原则,明显超越了国别和时代的局限,具有较高的理论预见性,对于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仍不乏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认为,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

[1]:51要实现这一点,大学教育应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三项职能,并要求人们“必须清晰分辨彼此极为不同的三件事情:科学、文化和需要高深学识的职业或专业”。

[1]:74(一)大学要履行传授文化的职能奥尔特加认为,文化是一个时期里的一种生命思想体系,也是一种赋有我们时代特征的信念。

文化不同于科学又与科学密切相关。

一方面,文化的独立性和生活化给予了文化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对世界和人类具有一个全面的思想认识,它不因科学绝对精确的理论、方法碰巧完结而停止不前。

另一方面,文化不能脱离科学,它们紧密相连。

首先,文化的内容大多源自科学;其次,文化必须借助科学,解释生命存在的现象;再次,与中世纪时期的大学相比,现代大学已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着一个极度“无文化”的时代。

造成欧洲形势动荡的原因是普通的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中一些工程师、内科医生、律师、科学家等“这种新的野蛮人毕竟都是专业人员,要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识,可同时又要没有文化修养”。

[1]:57奥尔特加主张大学要培养“每一个人或多个人应该成功地成为一个整体的全面发展的完人”[1]:61。

首先,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使他们处于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并“把文化系确立为大学乃至高等教育的核心”,“向人类传播时代文化的全部,真实展示当今个人生活必须得到阐明的巨大的世界”[1]:88,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体系,是大学驾凌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其次,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或理智”[1]:54。

大学的使命是通过探索大学文化系科前因后果的特征,“寻找出拯救科学自身的一种替代力量和因素”;再次,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必须在大学里开展文化教学,开设和教授文化学科。

(二)大学要进行学术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一问题上,奥尔特加提出了专业和研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专业和科学之间既区别又有联系。

“从严格意义上说,科学单指调查研究,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及其解决的办法等。

一旦得出问题的解决办法,随后依照解决办法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科学研究。

”[1]:74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是实践性的。

但是,“科学一旦融入专业之中,就必须与其纯科学的地位相分离,并作为专业技术要在一个新的中心和一条新的原理基础上重新得到组织”[1]:82。

然而,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也是不同的。

他认为,接受一些专业的训练和学习,熟悉和掌握诸多学科的系统化知识内容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研究本身。

之后, 作者批判了当时西班牙大学中“探索性研究”占主导支配地位的“唯科学主义思想”,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两部分的内容,不能把这两项根本不同的任务混为一谈,“社会需要大量的医生、药剂师和教师等,但只需要数量有限的科学家”[1]:53。

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

(三)大学要教会学生“需要懂得过他的生活”奥尔特加论述了大学为学生服务职能,使学生融入生活社会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大学课程与教学应围绕生活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教授那些能够被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不是认为应该被教授的知识。

奥尔特加指出,大学生活必须明确与大学本身特点的功能和其真正的限度相符合。

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生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

“如果科学使生活变得有条理,那么我们现在也应该对科学进行改革”[1]:93,使科学具有一种与人类生活相符合的形式。

因此,大学不只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机构,它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永久的接触,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仅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投身于整个现实生活,融入外部环境,而且,所有这一切不仅因为生活在迅速变化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中符合大学的目的。

大学应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有文化的他;把他放在时代的顶点。

”学生要通过学习,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自己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同时,人民的生活也确实需要大学的参与,需要大学“从自己的观点——文化的专业的和科学的观点——出发对待和处理当今时代的伟大主题”[1]:101实现大学的使命。

二、大学的改革(一)大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和大学“懒散草率”的恶习奥尔特加认为,政府和大学“好比机器,由于长期的使用甚至滥用,已经变得破损不堪了”[1]:36,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对任何改革,包括对政府和大学的改革,都采取了一种普遍保守、固执的反对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

“那些赞成改革和倡议改革陈旧模式的人士一次又一次地被称作‘大学的敌人’”[1]:35。

他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感伤不已,竭力提倡政治和教育体制改革。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政府和大学养成了一种“懒散草率”的恶习。

如:政府在与国民打交道是采取懒散草率的态度,把法律当作欺诈民众的工具;大学教授会议上乃至学生们平时的各种动作和姿态都充斥一种“使人窒息的沉重的懒散气氛”。

西班牙独裁统治时期所实施的变革,就已经把懒散草率引入极其疯狂的境地。

因此,“只有对我们的政府进行一次伟大的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大学能够发挥行之有效的作用”[1]:51。

(二)大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是“仿效别国”,缺乏创造19 世纪以来,“自由探索的氛围加上德国人的天赋才能和个性, 使得德国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掩盖了德国大学存在的本已明显的缺陷”[1]:49。

西班牙大学和教授仿效英国中等教育和德国高等教育的做法和依据是犯下致命的错误。

首先,在仿效过程中,“我们回避了为试图解决问题所作的种种具有创造性的努力,从而不能认识到借用别国方法解决问题的真正本质”[1]:47,这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悲剧性的迟滞现象;其次,“一个伟大的国家,必定有伟大的学校;同样,没有伟大的学校,也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1]:48。

如果一个民族政治腐败,它是不可能拥有完善的学校体系的。

如果学校确实是国家的一个职能机构,与其内部人为创造的教学气氛相比,它更多地依赖于客观存在所处的民族文化氛围。

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是造就一所好学校的一个基本条件。

(三)大学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大学改革的重要策略奥尔特加认为,只有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进行改革。

强有力的事实根据已经“使我们当中那些最迟钝的人也相信政府和大学都需要改革”。

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一个体育词汇,作为个人,这种良好的竞技状态是具有超越自我的决心,使自己变得更加机智、兴奋和敏捷,不沉溺于种种无意义的消遣。

但是,当时西班牙没有这么一个良好精神状态的群体担负起改革政府和大学的使命。

他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群体,所有的努力会因群体缺乏必备的素质而失败。

“正如懒散草率是邪恶之源一样,一场本质上是懒散草率的改革,也显然于事无补”[1]:42,而且是有害的。

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阻挡的,他告诫大学生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介入西班牙的公共事务,向政府请愿,参与大学的改革。

因为,历史也可能跳跃式前进。

具有良好精神状态的一代人能够完成几个世纪来未能实现的目标,仅“依赖于渐进变化,并认为每一项历史成就都是通过逐步准备的手段取得的观点,是过去一个世纪犯下的一个典型的错误”[1]:44 , 当前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挑战。

[3]三、奥尔加特思想中有待商榷的观点奥尔特加的教育思想体系井然,推理严密,视野开阔,见解深刻,其中不少创造性的真知灼见,不但至今尚未过时,而且几乎可视为直接针对当前中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而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大学的使命”的提出,可谓高屋建瓴;“教育的经济原理”,好比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颇富启发性;关于“文化综合性”和“文化教学”的建设性思想,简直具有“大学教育之哥白尼式革命”的深远意义,对时下中国高校大力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也不无理论指导意义。

但是,教育是一种极其微妙的艺术,世上并无一种绝对正确的教育思想,奥尔特加的教育哲学也决非尽善尽美。

在分析当时西班牙大学改革的使命方面,批判盲目“仿效别国”的弊端,而在文化上既提出“文化趋同综合”观点,又反对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大学教育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三项职能,强调大学和科学发展两者的互动促进,却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例如科学研究,是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大学直接的基本功能”[1]:74另外,“普通学生并不需要学习如何从事科学研究,这是一条总的原则”[1]:77,“妄称普通学生可成为科学家,这是一种荒谬和虚荣的表现”,“在大学里的时候,迫使他零零碎碎地学习那些历史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的技术而耗费时间是一个错误”[1]:78等,这些观点无疑是片面乃至错误的,是我们在学习研究中也要批判的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