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经典材料分析题(三)
《小学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解析III卷
《小学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解析III卷1.太阳系的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
A、土星B、木星C、金星D、火星2.关于以下人物及其成就,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射B.拉瓦锡揭示了物质燃烧的本质C.亚当·斯密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D.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3.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应保持正确的合作态度。
下列不属于教师应有的态度的是()。
A.谦虚和蔼B.颐指气使C.尊重理解D.一视同仁4.王老师穿了一套新衣服,课前刚进班级,有几个淘气的男同学就凑在一起,用调侃的语调大声喊道:“老师,我爱你!”面对这种情景,下列处理方式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露出羞涩的神情B.严厉地批评他们C.微笑着说:“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爱你们”D.不予理睬,开始上课5.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那么()。
A.丙是甲的充分条件但不是甲的必要条件B.丙既非甲的充分条件,又非甲的必要条件C.丙是甲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甲的充分条件D.丙是甲的充分必要条件6.根据以下诗歌内容,按描述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④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7.有人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机器将最终取代教师。
但是,教师始终有机器教学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人格的优势。
有人这样评价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这句经典名言的作者是“俄国教师的教师”()。
A.苏霍姆林斯基B.马卡连柯C.凯洛夫D.乌申斯基8.有些教师经不起金钱物欲的诱惑,把教书作为向学生索取钱物的条件,以职谋私,这违背了( )的要求。
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1.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
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1.(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
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2.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l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
于是要求这l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州先后颁布相关政令,对学生速纪行为明确处罚原则,如对学生的惩戒分为9个层次,包括训示,学业制裁、短期停学、惩戒性转学等。
教育惩戒是我我国中小学管理的敏感区,面对学生违纪行为,惩戒与否,如何惩戒,固惩戒不当带来的后果,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
因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收采用教育惩成,唯恐由此引起师生冲突、家校矛盾。
2020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
为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依据。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认识。
(10分)(2阐述小学教师使用教育惩戒的注意事项。
(10分)2.陈老师和王老师在各自班上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
文中的谁?为什么?”“学有的学生说喜欢孙悟空,有的.....说喜欢唐僧..出乎意料的是。
两个班里都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理由是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但是,两位老师的处埋方式却不同.陈老师的回应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
土老师则反问那个学生“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回答道:“坏事!”王老师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做坏事,你也喜欢她吗?”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
问题:(1)对两位老师不同的理答进行评析。
(8分)(2)结合材料谈谈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12分)3.材料:在一次关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讨会上,一位小学校长将学生比喻成鲜花,他说:“有的学生是适时盛开的花朵,有的学生是还未开放的花苞。
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及耐心的等待,未开的花苞总会开放,而且有的迟开的花苞盛开时可能会更鲜艳、更长久。
我们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接受他,尊重他,这样才能帮助他,促进他。
问题:(1)分析该校长发言中所蕴含的学生观。
(10分)(2)结合材料谈谈小学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教师职业道德和三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国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
爱国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
教师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操。
教师职业的神圣性、示范性,要求教师成为守法的楷模,进而对受教育者的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全体国民法律素质的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奠定基础。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
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跟成人有很大的差别,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需要老师不断的关注,并且及时给与适当的帮助,老师需要用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
教书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任何教学都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体现了教师不仅有教书的职责,同时也有育人的职责。
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跟着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小学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考试习题及解析III卷
《小学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考试习题及解析III卷1.下列选项中,与"取件一寄件"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A."跑步"和“健身”B."“出席“和“缺席”C."投篮"和"灌篮"D."打针"和"输液”2.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A.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B.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D.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3.下列不属于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攻占巴士底狱B.热月政变C.通过《人权宣言》D.启蒙运动4.小茹说话有些口吃,常有同学嘲笑她,班主任付老师除教育学生要尊重小茹外,还指导小茹朗读,鼓励她坚持练习。
小茹还在朗诵比赛中获奖,人也渐渐开朗了,这表明付老师具有()A.维护课堂秩序的能力B.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C.尊重关爱学生的情怀D.严以律己的从教意识5.(2021年下半年真题)小学教师李某由于在校外兼职,经常旷工,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应对李某给予()。
A.解聘B.警告C.罚款D.训诫6.姜老师听到晓成等几个学生说不喜欢自己。
更喜欢别家的班主任,因此对他们总是没有好脸色,经常当众斥责或罚站,这表明姜老师没有()。
A.严格要求学生B.维护课堂秩序C.调整自我心态D.督促学生学习7.与下面的推理结构最为相近的一项是()凡物质都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A、凡真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B、凡恒星都是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D、所有的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8.晓光多次在钢琴比赛中获奖,但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三(含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题三(含答案)
评析以下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案例】指向“写什么”的课堂提问。
师: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并从文中找一找。
(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
生: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
生: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
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
它们都是字呀!
师: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
生: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
孩子们说着,教师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教师请孩子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对读。
孩子们练习读后,教师又请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于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参考答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该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提问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以“提问”代替讲解,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于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学生学完课文,不管是哪个水平的学生只要略做思考,便能得出结论。
这种连续性提问,意在化难为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无形中又训练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练习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A.主体性B.全面性C.发展性D.全体性2.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
A.灵魂B.动力C.内在要求D.天职3.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A.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B.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D.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卫生部门应当对儿童实行()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对幼儿园、托儿所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
A.预防接种B.专人护理C.疾病预防D.遗传跟踪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学费B.杂费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6.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
A.受教育权B.生命健康权C.性的不可侵犯权D.人身自由权7.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
A.表美B.道美c.风格美D.形体美8.()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
A.生活理想B.人生目标C.职业理想D.社会实践9.师德修养的时代性特点需要教师()。
A.随时代变化,彻底变革师德内涵B.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重新确立师德规范C.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D.以不变应万变,守护祖国的师德传统10.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主要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严格责任原则D.公平原则11.突破了原先的由政府独家办学旧格局的教育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2.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屈原——春秋《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B.《喻世明言》——冯梦龙——明朝《堂吉诃德》一一塞万提斯——挪威C.《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俄国D.《长生殿》——孔尚任——清代《威尼斯商人》—一莎士比亚——英国13.下列作家与他们的号、字、谥号、别称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
6道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材料分析题占有不小的分值,材料分析题能考察考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材料1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
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
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
”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
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一个作文园地。
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
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
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
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
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14分)参考答案答: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以下学生观:(1)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材料中的“我”被激发了学习动机,找到自信后,能够从“最差”变为“优秀”,并持续努力学习。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我们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材料中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大加赞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材料中语文老师当堂宣读作文,分析优秀之处,并让学生站起来接受大家“惊奇”、赞赏的注目礼,体现了对学生的尊总和关怀。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020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测】材料分析题
2020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测】材料分析题【一材料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4分)答案:案例中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是错误的。
过多过量的惩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从记忆的有关规律来看,首先,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越好。
因此,要求学生识记前,应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识记任务,让学生知道应当识记什么、识记到何种程度等。
同时,还应训练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出学习和记忆的目的任务。
其次,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效果好些,但有意识记需要意志努力,时间一长,会使人疲倦。
而无意识记是一种很轻松的识记。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必须要生动形象,难度适中,教学形式要新颖、多样化,使学生能凭无意识记记住更多的知识。
再次,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只有理解了的、系统化了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
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利用思维去理解所学的内容,使之对其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
教师还应把讲授的内容系统化,如果能把要识记的内容归结为公式、定理或归纳为几个方面,写成提纲,择要而记,就能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最后,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一般地说,具体、形象的东西比抽象、言语的东西更容易识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生动的形象和表象帮助学生记忆。
【二材料分析】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生“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的情况,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的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为天平这种测量工具造成的误差。
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
6道经典《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解析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材料分析题占有不小的分值,材料分析题能考察考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材料1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
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
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
”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
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一个作文园地。
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
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
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
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
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14分)参考答案答: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以下学生观:(1)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材料中的“我”被激发了学习动机,找到自信后,能够从“最差”变为“优秀”,并持续努力学习。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我们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材料中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大加赞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材料中语文老师当堂宣读作文,分析优秀之处,并让学生站起来接受大家“惊奇”、赞赏的注目礼,体现了对学生的尊总和关怀。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教师资格证科三真题
教师资格证科三真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的本质是: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 选拔人才2.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的基本原则?A. 教育公平B. 教育创新C. 教育功利化D. 教育民主3.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不包括:A. 成就动机B. 归属动机C. 权力动机D. 自我提高动机4.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 爱岗敬业B. 尊重学生C. 遵守纪律D. 终身学习5.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A. 多媒体性B. 交互性C. 单一性D. 网络化6. 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 诊断功能B. 反馈功能C. 选拔功能D. 惩罚功能7.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8.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A. 合法性原则B. 公平性原则C. 强制性原则D. 自愿性原则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学生中心B. 知识中心C. 教师中心D. 考试中心10.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班杜拉D. 斯金纳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教育的四个基本功能。
- 教育的四个基本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和促进社会化。
12. 描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通常包括:新手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材料内容省略]-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
改进建议可能包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等。
14.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学生行为背后可能的心理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范文
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篇(一):教师资格材料分析题答题步骤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各科目中均有涉及,且所占分值较大,难度较高。
考生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通常无从下手。
临到考前,总结了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以2015年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为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杨老师坚持每天读书,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她就在教研组例会上提出来,与同事们探讨。
在教学方面,她大胆实施了自主合作、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课堂、享受课堂。
学生文雪说老师让我们自己上台去讲,我们尽管很紧张,但是很喜悦,因为讲完后听到老师的夸奖,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得快乐了,学习效果也好了很多。
杨老师发现思宇等几个同学学习很用功,但特别容易紧张,见了生人不敢说话。
杨老师觉得,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社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于是,她在班上组织演讲比赛、口语交际大赛等,还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思宇等同学逐渐变得开朗大方了。
晓丽同学身体虚弱,杨老师督促她加强体育锻炼,在家访时提醒家长帮助晓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晓丽再也不是以前的病秧子了。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杨老师的教育行为。
2作答步骤与相关技巧1材料分析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这是一道案例分析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案例分题作答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一步先读题干。
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知识,我们常见的有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职业道德等。
二是回答什么问题,常见的有分析某个现象,评析/分析某主体的行为,分析原因,获得启示、建议等。
第二步分析材料。
这一步需要两个步骤;一是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某主体,在某时,做某事,得出某效果。
二是回忆头脑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匹配。
第三步组织答案。
首先要注意书写规法和相应的格式,如每一条要分段写,每一段要空两行,一般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来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习题及解析(三)卷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习题及解析(三)卷1.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下列不属于良好师生关系特征的是()。
A.民主平等B.尊师爱生C.教学相长D.尊师重教3.“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由()正式提出的。
A.保罗·朗格朗B.E.捷尔比C.R.H.戴维D.洛尔4.下列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受教育者权利义务的是()。
A.法律明确指明女子与男子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B.针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不必再提供教育C.学生有权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D.学生需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5.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6.某地发生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则该地的岩石种类有可能是()A.火成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7.(2021年上半年真题)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以十干同十二支循环相配,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今夏历的年和日仍用干支计。
下列干支名称中,属于地支的是()A.甲B.壬C.癸D.申8.由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的是()A.天文望远镜B.互联网C.电子计算机D.电话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下列名言警句蕴涵“尊师”道理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学莫便乎近其人”D.“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0.以下属于议论文特点的是( )。
A.重在说理B.形象反映生活C.以情感人D.解说性强11.中国四大名楼中不是位于长江以南的是( )。
A.岳阳楼B.鹳雀楼C.滕王阁D.黄鹤楼1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炭B.石油C.风能D.核能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
教育教学观·答题模版(根据材料选取最贴切的3-4条)(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求老师做到教育公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材料中,xxx老师_____________,体现了老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要求老师能够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材料中,xxx老师____________,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要求老师能够看到学生身上的特点、特长,做到因材施教。
材料中,xxx老师____________,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求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新颖的想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材料中,xxx老师____________,体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材料中,xxx老师__________,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6)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要求老师能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材料中,xxx老师_____________,体现了老师“授人以渔”。
、(7)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要求老师能够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材料中,老师__________,这些都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体现。
(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要求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要,材料中,老师___________,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情绪情感和人格的关注。
·综上所述,某某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
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某某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观。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D.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答案:C。
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思是,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 “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令不从”,这表明教师的行为具有()。
A. 主体性B. 创造性C. 间接性D. 示范性答案:D。
解析:“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个体现了教师行为的示范性。
3.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是()。
A. 共同的奋斗目标B. 班主任的要求C. 班委会的形成D. 共同的活动答案:A。
解析: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是以教学班为单位,按集体主义原则组建起来的学生群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4. 下列著作中,由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的是()。
A. 教育论B. 理想国C. 教育漫话D. 雄辩术原理答案:D。
解析:《雄辩术原理》是由古罗马的昆体良所编撰的,这本书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育论》的作者是英国的斯宾塞,《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漫话》的作者是洛克。
5. 兵兵很想改掉上课爱说闲话的毛病,但上课时只要老师一不注意,他又忍不住说起闲话来。
针对兵兵的情况,对他的教育应着重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答案:C。
解析: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
《综合素质》(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III卷
《综合素质》(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III卷一、单选题1.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的作品被描述成一个充满儿童般“天趣”的世界。
A.蒙克B.达利C.杜尚D.米罗2.搜索引擎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和()A.片段搜索引擎B.资料搜索引擎C.元搜索引擎D.字符搜索引擎3.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应有的行为是()。
A.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热爱教育事业B.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对待教学工作C.服饰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点,以舒服为主D.举止稳重大方,彬彬有礼4.()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A.素质教育B.应试教育C.德育D.智育5.()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6.“豆蔻”是指()岁。
A.13B.15C.18D.20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8.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 )的要求。
A.团结协作B.爱岗敬业C.关爱学生D.为人师表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属于( )A.教育单行法律B.教育行政法规C.教育规章D.地方性教育法规10.焦老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师培训活动,返园后主动与同事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将其运用于保教实践。
关于焦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终身学习的自觉性B.有理于幼师的共同发展C.推动了幼儿园的园本教研D.有利于增进家园合作11.(2020年真题)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沉默,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
关于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决定了幼儿发展个体差异。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C.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自我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案例三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案例三材料: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讲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
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青水的萝卜变水灵了。
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
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题:(1)张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分)(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6分) 【解析】(1)张老师采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首先,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安排同学们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这体现了实验法;其次,张老师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结果,这体现了演示法;第三,张老师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情况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通过问答的方式明白原理,体现了谈话法;最后,张老师布置了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发表建议和看法,体现了讨论法。
(2)张老师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首先,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材料中,张老师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谈话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最终明白了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启发性数学原则。
其次,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系统的、连续的进行数学活动。
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植物吸水的原理.而是先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然后通过谈话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明白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及解析6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6道【题目1】某物理老师在教《轮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的力气大,他故意挑选了身高相近的男女同学各一名,先请他们上讲台掰手腕,女同学输了。
接着老师又拿起了一个啤酒瓶,请这两个同学再比一比,男同学握住瓶子的颈口部分,女同学握住瓶身部分,各自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结果女同学赢了。
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纷纷议论。
老师顺势说道:“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呢?这与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接着老师就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材料进行分析。
【答题要点】我赞同材料中物理老师的做法。
材料中的物理老师运用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所以值得我们学习。
(1)材料中主要运用的教学原则有:①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物理老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材料中的物理老师先是让学生“掰手腕”,接着又让男女生同时扭一个瓶子,这些都是将生活中常见的、生动形象的事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感知,在充分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再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愈加深刻,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③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材料中的物理老师给学生呈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以及活动,从身边的感知入手,再呈现书本上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尊重了书本的逻辑顺序;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经验的获得是从直接经验入手,进而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也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幼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幼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一】: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总结材料分析题可能出的问题及答案例如下列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下面的答案来回答。
一、问题一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这个老师的教学行为(综合素质教材第8页)问题二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个老师的教育行为问题三结合以上案例,谈谈在教学实际中应该怎么做问题四分析甲乙两位老师不同的学生观、教师观问题五运用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问题六请从正确的教师观角度,谈谈如何改进教师工作(案例主要是讲教师忽视素质教育,而只重视成绩;或者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这是反面教材。
正面教材就是老师用各种创新手段来教育学生。
这些都适用于下面这个答案,写的时候要结合材料)答素质教育观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位同学的发展,注意因材施教,而不是面向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视大部分学生。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德智体美的发展,也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人格意义的人,而非单纯的只是容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观教师应该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重视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也为,用于探索创新;主义研究与反思,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经典材料分析题(三)17.材料: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他常常说:“美术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有一次,在和学生聊天时,李老师听说学生家里都有不少闲置的废旧衣物,弃之可惜,留之占地。
于是,李老师组织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有的学生将旧衣服改成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物裁剪成布条、布块,制作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饰品……学生们给旧衣物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
在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意境配画等,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
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李老师的美术课成了学生追捧的热门课,他个人也被评为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明星老师”之一。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解析】题目让我们从教育观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实际上就是用素质教育观的7个方面来进行逐一分析,包括: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着眼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评价方式等。
答题主题分层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参考答案】材料中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素质教育观的相关要求,主要表现在:(1)素质教育观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材料中李老师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而且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着眼点和教育目的)(2)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材料中李老师通过组织学生闲置废旧衣物的改造活动,不仅充分利用废旧衣物资源,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教育的内涵和能力的培养)(3)素质教育观要求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活泼、生动、主动地学习。
材料中李老师对学生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带学生郊外写生,举办美术展览等,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健康的发展。
总之,李老师能够遵守素质教育观的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18.材料:刚参加工作,我就担任高一(2)班的班主任,一个月过去了,我所带的班自习课上基本没有安静的时刻,学生肆意串桌,嬉笑打闹,纸飞机在教室内飞来飞去。
我厉声斥责,摔粉笔盒,还抓过几个捣蛋头罚站,让他们写检查打扫卫生……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可见效甚微,隔壁杨老师班上却总是静悄悄的,我几次从他们班门前走过,都发现杨老师只是坐在讲台上看书,学生在安静学习。
我纳闷,杨老师有什么“魔法”让学生如此安静?我向她询问管理学生的方法,她微笑着说:“我其实有点“不负责任”呢,他们嬉闹的时候,我不说一句话,就在那里看书,慢慢地,他们也就安静了。
“她说得风清云淡,可我知道,事情绝没有这么简单。
看到我疑惑的样子,杨老师换了一种方式跟我解释:“我曾看过两幅画,都叫《安静》,一幅画的是一个湖,湖面平静如镜,湖中倒映着远山和花草;另一幅画的是激流直泻的瀑布,旁边有一棵小树,小枝桠上有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可爱的小鸟正在酣睡,你觉得哪一幅画更好呢?”我想了一下,回答说:“后者更好,通过直泻瀑布与酣睡小鸟这一动一静的细节对比,凸显内心的静然。
”“对啊。
”杨老师笑着说,“他们不是都喜欢闹吗?那我就来个动静对比,一个人安静地看书,看我安安静静的,他们怎么好意思再嬉闹呢?您知道吗?有时候安静要比喧闹更有力量。
”我豁然开朗。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杨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解析】题目中要求用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包括“三爱两人一终身”五个方面,要结合材料逐一进行分析,看材料中体现了哪个就回答哪个。
【参考答案】材料中杨老师的教育行为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关爱学生。
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与“厉声斥责、摔粉笔盒、罚站”等行为截然相反,杨老师以无言的行动,去熏陶感染学生,使得学生安静下来,这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
要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杨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明白教育的意义,又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真正学习,采用动静对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教书育人。
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杨老师能够尊重学生好闹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面对学生课堂吵闹,用“安静看书”的榜样行动,教育感化学生应当保持课堂安静,集中到课堂学习中去。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行为将关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践行。
19.材料: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
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
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
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
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
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
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
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
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
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他们的护佑,分享他们的文学资源,向他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他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作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的来说,文学家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问题:(1)划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2)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分)【解析】第一问让我们回答“认同”的含义,属于内容理解题,由于是4分的概括题,所以,我们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第二问让我们回答“开放的写作”的含义,并结合文本来分析,所以本质上也是内容理解题目,注意不要随意发挥个人观点,因为不是观念探究题。
【参考答案】(1)认同是指在观念上的认可支持,在思想上的契合赞同。
作者可以通过写作使读者理解从而产生共鸣,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观念,两者间要相互认同,相互契合。
(2)“开放的写作”是指文学家写作对潜在读者的想象设定,既有现实和未来读者,也有对已有传统的认同;也就是说好的文学创作是要具备过去、现实和未来开创性视野的写作。
首先,当今时代大多作家习惯了为现实的读者写作,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很多作者都会去寻找未来的读者。
因为文学本身就具有“待访”的性质,具有未来性和想象性,作者能在孤寂中建立岛屿,期待今后与读者相遇。
当然,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些作家,将目光投向过去,与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或者说先驱者的文学标准对话,与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
比如鲁迅先生正是置身于传统,尝试作出新的文学变革的代表,成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
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因此,“开放的写作”应该是指有清晰的写作目标,同时以传统为底蕴,立足现实而又具有未来性、开拓性的写作。
20.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
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
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
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
”“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
”“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
”“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他不畏严寒,不畏酷暑。
”“竹子对人无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
”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
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中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14分)【解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将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看做独特的人和具有主体性的人。
在答题时,注意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层次答题。
【参考答案】材料中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恰当的,遵循了现代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学生观的相关要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