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堂实录与点评

合集下载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风筝》课堂教学实录设计思路:本课记述了“我”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童年趣事,呈现了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的欢乐,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期望的美妙向往。

教学时,我以同学为主体,立足同学的生活实际,让同学结合自己放风筝经受谈谈心情变化;引导同学认真评读表现心情的词句,体现课文中的感情变化;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同学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会生活,学习表达;在教学过程的每个详细环节,如同学的朗读、提问、答问、活动中,适时用情境性评价鼓舞和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

一、导入课文这堂课我们连续学习第10课,请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风筝在我们国家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最初它被我们叫做--------后来被叫做-----------现在我们叫它-------。

说到纸鸢,同学们肯定不会生疏,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记得的同学,我们一起吟诵——。

看来风筝自古以来就深受孩子们的宠爱,信任你们也不例外。

瞧,多可爱的风筝(贴风筝)。

你们喜爱吗?那就请你们打开书,翻到第三十八页,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的童年,去共享他们的欢乐吧!(师配乐范读课文)。

二、学文小小的风筝时时刻刻牵动着孩子们的心,现在请你们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心情怎样?生答(略)师边听边板书:做、放、找。

评价:你真会读书。

谁来简洁地说说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瞧,就连天上的云儿也被孩子们的心情感染了。

(画上表示心情的脸谱)1、做风筝(1)既然做风筝时是欢乐的,谁情愿将这个部分欢乐地读一读。

生读,师评价:感谢你为我们传播欢乐。

现在请大家像他一样欢乐地、轻声地、自由读其次段。

哪句话让你感到最大的欢乐,就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

(2)屏幕出示句子。

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你们在做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答略。

其实这些美妙的想法用一个词说就叫向往。

(3)小小的风筝寄予着孩子们这么多美妙的向往和期望,就让我们通过齐声朗读,来表达这美妙的愿望吧!2、放风筝童年的时候,最大的欢乐不仅是做风筝,还有——放风筝。

风筝课堂教学评语

风筝课堂教学评语

风筝课堂教学评语第1篇:《风筝》课堂教学设计10 风筝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对,就是风筝。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出示生字读音。

2、指名分节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指名沟通: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根据回答板书:做风筝:向往、希望放风筝:快活找风筝:大惊失色、垂头丧气三、感悟课文课文那一部分写了做风筝?回答—指读—我们是如何做风筝的呢—态度、心情(什么是向往,解释或造句。

我们精心做着风筝时,心里想象着我们做好的会是怎样的一只风筝呢?这只风筝会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虽然风筝还没有在蓝天上飞翔,但孩子们已经把美妙的向往和希望寄托在了“幸福鸟”身上)带着向往再读课文(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名字?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幸福鸟带着我们的向往和希望诞生了,孩子们给予了它生命,幸福鸟就要出发啦!孩子们把美妙的向往和希望寄托在精心制作的风筝上,让我们跟随孩子们一起放飞风筝去吧!课文那一部分写了放风筝?学生回答—自读(如何放风筝的)—心情怎么样?(快活)(一)、研读课文第三节1、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其他同学用“-------”划出描写孩子们放风筝时十分快活的句子。

2、沟通,媒体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而且越飞越高?请大家在书上点出来。

(4)、指名回答,媒体依次出示词语,学生跟读: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 16 风筝》优质课【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 16 风筝》优质课【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 16 风筝》优质课【课堂实录】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1. 课程背景:本节课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课程中的《16 风筝》。

教材中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功能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目标:•了解风筝的起源、类型和制作方法;•认识风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在课前,教师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道具,包括风筝的图片、原材料、教学板书等。

同时,教师还将课堂分为引入、示范制作、学生实践等环节。

2. 引入教师在引入环节通过简短的介绍风筝的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观察图片等方式,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3. 示范制作在示范制作环节,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包括选择材料、剪裁形状、绑扎线等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初步掌握了制作风筝的方法。

4. 学生实践接下来是学生实践的环节,学生们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展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筝。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加深对风筝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次优质课的教学,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制作风筝的质量、互动表现等方面。

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制作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同时,他们也展现出一定的制作风筝的技能,体现了一定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在风筝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个别指导和帮助。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差异化教学,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结合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和实践活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初中语文课《风筝》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风筝》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风筝》课堂实录初中语文课《风筝》课堂实录前言:说实话,对风筝有一种惧怕感,或许是因为怕鲁迅的深刻,因自己的肤浅而不能理解他的深刻,更怕自己的无知而让学生在学完后因迷惘而一无所知,误人子弟的罪名自己是无法承担的。

所以在初一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采用了灌的方法,把教参上要求的内容滔滔不绝的全倒给了学生,看得出来,学生除了迷惘就是不解,可我没有办法,因为心理的惧怕感,我的脑子也不会思维了,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因了这次的失败,一说起〈风筝〉,我连连摇头,这文章很难的,鲁迅这么深刻的问题让初一的学生怎么能懂呢?和我持同样意见的老师也不少,或许大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把鲁迅的思想传达给初一的学生,所以怎一个“难”字了得。

重提〈风筝〉是因为陈莉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风筝〉的大讨论也由此开始了,关于课堂主题的呈现,作者自己是为了揭示国民的麻木性;陈莉老师把他定位在对先生自省意识的理解;关于国民的麻木性,我的课堂已经失败了,由此我认定这是很难实现的,听完了陈莉老师的课后,我发现要学生读出先生的自醒意识也是很困难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呢?和徐伟莲老师的一次谈话提醒了我,〈风筝〉所处的单元是以“爱、亲情”为主题的单元,那编者的用意是不是也就是要我们引领着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爱和亲情”就够了呢!于是我开始重新确立主题,就把“爱和亲情”当做本文的课堂主题,什么麻木、自醒、悲哀全都一边去。

为了突出这样的主题,设计了如下的教案:一、导入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飞翔的五颜六色的风筝时,心情怎样?(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于风筝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愉快的,可是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同学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风筝》)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A、划出你认为本文中比较重要的词语B、划出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不一样的情感的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A、“风筝飞翔,我心飞翔,这是我们同学看到风筝的共同感受,但是鲁迅先生呢?他在异乡的天空看到风筝,涌上他心头的是什么呢?B、“先生‘惊异”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能说说你的理解吗?那么“悲哀”呢,这种情绪好象有点不合常理啊,我们看到风筝,联想到的是快乐,他怎么会是悲哀呢?3、研读课文原来是他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A、小时鲁迅喜欢自己喜欢风筝吗?为什么?B、弟弟喜欢风筝吗?从哪里看出来?C、弟弟为什么要背着哥哥做风筝?风筝被哥哥踩坏后,弟弟的神态怎样,如果你用语言来表达,你猜弟弟会怎么说?D、哥哥踩坏弟弟的风筝时会怎么说?E、你能站在哥哥的角度上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F、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4、对比分析A、三十年后,当先生再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还觉的愤怒吗?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深刻领悟文中的自省精神,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通过人物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放过风筝吗?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样子是不是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看看在他的笔下,风筝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课文)师:好,读完课文,谁来说说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什么?生:写了作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长大后作者感到后悔。

师:回答得不错。

那作者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呢?生: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和小兄弟对待风筝态度的语句,并用笔勾画出来。

(学生默读勾画)师:谁先来说说作者对待风筝的态度?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我”还“嫌恶他”。

师:那小兄弟呢?生:小兄弟“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他很喜欢风筝。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小兄弟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生:作者很霸道,小兄弟很胆小。

师:那后来作者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生:因为作者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那作者毁坏风筝时,小兄弟有什么反应?生:“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师: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兄弟怎样的心情?生:伤心、绝望。

(四)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是怎么想的?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那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后悔、自责。

三年级语文上《风筝》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风筝》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风筝》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三班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课文说明】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逍遥自在、自由自在的欢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难过;同时还表达了孩子们对美满和盼望的向往。

文章自始至终,充斥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表达层次清楚,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项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改变是随着事项的进展而自然改变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细心、盼望、依旧”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改变。

3、愿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同学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改变,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改变的同时,体会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改变写详细的。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和同学生活特别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亮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同学细心感受的内容。

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改变看出来,这些心情改变是通过详细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斥了向往和盼望”“愉快”;放风筝的时候,“我们愉快地喊叫着,在田野里舍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无精打采”。

教学时,让同学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同学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欢乐和难过,感受童真童趣。

《风筝》课堂实录 - 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doc

《风筝》课堂实录 - 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doc

《风筝》课堂实录| 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风筝》课堂实录|评课稿师:上课前,我先问一个问题:最近的作业多吗?生(很整齐的):多!师:有没有觉得作业少的?觉得自己作业少的同学举个手好不好?(没有学生举手)师:看来大家意见很一致。

那么作业多到什么程度?XX,你来说说。

生:反正就是不停的做啊做的。

师:不停,呵呵,不停这个词比较模糊,我们精确点吧:你有多少玩的时间?生:大概1小时。

师:XX,你呢?生:平时每天玩半小时,作业做完了也得呆在房里看书,周六补课半天半天玩,周日有大半天。

师:感觉怎么样?生:嗯,还好吧。

师:XX,你来说。

(该女生属于尖子生,我提问之后她一直高举手臂,在告诉我她很想说说自己的境况。

)生:平时一点都没得玩,周六上午学校补课,下午家教,周日上午家教,下午玩1个小时。

师:很悲惨啊!说说你对补课、作业的看法。

生:我不大喜欢这样,不过我理解。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拼命只有回家种田去了。

(听到回家种田四字,学生都笑了,这大概是这里家长教育使用最多的词)师:看来说到大家的苦处了,举手的同学太多,想发表意见可要举得高一点啊。

(点名)XX。

生:我也觉得作业多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做的少,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我妈妈说,如果考不起,就让我去讨饭。

(师插嘴:你呢,你自己什么想法?)我如果考不起,就自杀!(该生也是尖子生)师(摇头):看来为了不让你自杀,我以后得布置点作业了(我基本没有作业的),不做作业的学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学生不布置作业的老师就是不负责的老师了?生:那倒也不是,只要成绩教得好,作业没有比有更好。

生:我补充一句:只要成绩好,作业不做比做更好。

不过那样的人是天才,我不是,所以我还是做了。

师:XX,发表你的意见。

(还是尖子生,不过她是属于开朗活泼型的。

)生:自杀才傻瓜呢!(师插:我插一句:不做作业是对自己前途的不负责,自杀更严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我要是考不起,就复读再考,直到考起为止!师:还是你坚强。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一、作家作品简介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

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师:他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就是文中的小兄弟。

生:鲁迅是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曾经弃医从文。

他的主要作品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

师:你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善于利用资料。

生:他有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师:关于鲁迅的作品,徐老师作两点补充解释。

屏幕显示:鲁迅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充满批判精神,因此,强烈而鲜明的反封建主题构成了鲁迅作品的重要思想。

鲁迅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具体表现为对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等罪恶的揭露。

师:封建礼教就是指封建的伦理道德,比如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比如说:重男轻女等等。

二、课文内容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做的是:概括课文。

屏幕显示:用一段话概说课文大意生:鲁迅和弟弟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师:这是一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概说出来。

生:鲁迅先生小时候不喜欢放风筝,也不允许他弟弟放风筝,于是把弟弟的风筝毁坏了,很多年后鲁迅感到很后悔,想要弥补他的过错。

师:这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说明你已经读懂了课文。

屏幕显示:用一句话提炼课文内容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师,这句话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吗?叙事性的文章一句话概括内容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谁……干什么……怎么样……生:本文写的是鲁迅和他的弟弟在放风筝时节发生了矛盾,若干年后,鲁迅为此事感到后悔。

师:说得多好啊,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下面我们要做的是屏幕显示:用一个词点示行文线索生:风筝师:同学们都同意吧,这就是我们平时写作文拟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点示行文线索的那个词我们可以作为行文的标题。

三、《风筝》欣赏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篇课文。

我们的活动分两个步骤进行。

屏幕显示:先讨论一个大话题再讨论五个小话题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关于“精神的虐杀”师:在文中圈点出这个词(板书:精神的虐杀,提示“虐”字的写法会意字,对别人造成伤害)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作者对小兄弟造成了伤害呢?生:践踏在地上……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下这个句子?生:我把弟弟好不容易完成的一个风筝毁坏了。

《风筝》课堂教案实录

《风筝》课堂教案实录

《风筝》课堂教案实录《风筝》课堂教案实录《风筝》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作品,我一直想诠释它,我想借此引导学生探究鲁迅深沉博大的思想,获得丰厚的人生教益。

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能否上成功,取决于学生对鲁迅思想的了解。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简单梳理了一下鲁迅的核心思想,作为同学们研究学习的蓝本。

一、走近鲁迅──牵住那一根线1、关于“人”的问题:鲁迅始终抓住“人”这个轴心,他最关心的是“人”的地位与真实处境。

在《灯下漫笔》中,先生尖锐地揭示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就是“暂时做稳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把人当作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标准和尺度。

鲁迅总是警惕某个思想的原始教义,是促进人自身的解放,还是助长人的奴化。

可以说,对人独立精神的渴望,对人被奴化的危险的警惕,构成鲁迅思想的两个基本侧面。

2、关于主奴一体化:鲁迅认为:中国国民的恶劣性在于主奴相通,“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

”鲁迅常常困惑过去共同反对奴隶制的战友,如今俨然以“权威”自居,压制起年轻人来了。

他引用《论理学的根本问题》中的一段话:“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人,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所以,威力一坠,就死心塌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之前了。

”“既要当主子,奴役别人;又要当奴,被别人奴役。

”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但奴性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和他的主子性合在一起的。

阿Q 在赵太爷面前是奴才,但在小尼姑面前还是要做主子的。

“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

”中国主奴的迅速转化,关键在于一个权字──有权就是主子,没权就是奴才。

3、关于话语霸权:在权力结构之下,中国出现三种类型的人──主子、奴才、奴隶。

但这三者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权力中心就是真理中心,权力中话语就成了语言的霸权。

在中国,“皇帝所诛者,逆也;官兵所剿者,匪也;刽子手所杀者,犯也。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引言本次教学实录将介绍“风筝”这一话题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本课时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制作和飞行过程,并培养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的能力。

2. 教学目标•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掌握风筝的制作过程;•学会风筝的基本飞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风筝的图片来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风筝的了解程度。

接着,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风筝的起源、传承和文化意义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知识讲解(15分钟)接下来,教师将详细讲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和基本飞行技巧。

教师可以结合PPT 或者课件,向学生展示风筝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逐一介绍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教师讲解风筝的基本飞行技巧,如调整风筝的角度、掌握风力的影响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风筝故事和飞行经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分组讨论(20分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实践。

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意,选择一种风筝的设计方案,并制定制作计划。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指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3.4 制作风筝(30分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开始制作风筝。

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动手实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如纸张、细线、竹签等,以帮助学生完成风筝的制作。

3.5 风筝飞行比赛(20分钟)当学生完成风筝的制作后,教师组织一场风筝飞行比赛。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通过比赛评选出最高飞行高度和最远飞行距离的风筝。

在比赛中,教师可以利用喇叭或卡片记录每个小组的成绩,并即时公布结果。

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反馈和奖励,鼓励他们在下次风筝制作和飞行中更上一层楼。

4. 总结本课时通过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风筝》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案+说课稿+评课稿)

《风筝》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案+说课稿+评课稿)

风筝鲁迅授课老师:易羡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初步解读文章主旨。

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丰富写作积累。

2、难点多元主旨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照片和相关文学常识导入二、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合作朗读)1、要求读懂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和停顿,注意文中的情感把握。

(二)设问感知——师生对话、文本对话,检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整体感知能力。

1、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什么故事?追问:在冲突中我与弟弟在对待风筝的态度上有何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2、我为什么特别反对小孩子放风筝呢?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会认为玩风筝是没有出息呢?(补充背景介绍)3、在毁坏风筝以后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弟弟的感受是怎样的?追问:作者当时毁掉的仅仅只是一只风筝吗?还有什么?4、当时作者意识到了吗?作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在什么时候?因何事而起?5、此时作者的态度是?追问:那他有没有想出什么办法来弥补呢?结果呢?从哪里看出来?6、作者这两种办法都没有达到他弥补过失的目的,当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7、我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悲哀呢?(此处稍难,可给时间合作讨论)8、不过让我们高兴的是,在这篇文章中,在鲁迅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9、作者这两种办法都没有达到他弥补过失的目的,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三、课外迁移——联系生活,解剖自我,丰富思想,深度育人。

(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为写作提供思想积累和情感积累)1、个别到一般,课外延伸。

(伟人反省实例)2、激情感染,学生自我解剖,教育入心,写作练习。

3、理性作结,思想深化,情感升华。

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共同成长,防止心智相对身体的滞后。

四、作业:联系现实、延伸课外、深度思考、由现象揭示本质(合作探究)“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5篇_1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5篇_1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5篇《风筝》名师教学实录5篇《风筝》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文中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讲了小时候快乐的童年生活。

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思想教育: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课室学生四人一小组摆设,以便讨论问题,教师打印好“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

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

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板书:风筝)二、问题探究1、教师指导朗读。

(强调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读为本,理解内容)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第5段至第12段,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学生阅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2、教师引导问题探究。

师(齐读完后):刚才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说明大家在家还是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课文的。

师:课文前面部分讲到了鲁迅先生出于“好意”,“关爱”小兄弟,不允许他放风筝,还把他做的风筝毁掉,后来他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生:好!师:那大家听完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思考,拥跃举手回答)生:他是看到一本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的。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设计比赛
01 02
比赛规则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具有创意和特色的风筝。要求风筝设计 必须符合安全标准,能够成功放飞。评选标准包括创意、实用性、美观 度和安全性能等。
比赛过程
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在纸上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风筝。他们发挥想象 力,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各具特色的风筝设计。
学生B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了 风筝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 景,感觉自己与传统文化 更近了一步。
学生C
我觉得制作风筝的过程很 有趣,需要耐心和细心, 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下节课预告与预习内容布置
01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风筝的放飞技 巧和相关安全知识,请同学们提 前预习相关知识。
02
预习内容:了解风筝的放飞技巧 和安全注意事项,思考如何提高 风筝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
03
比赛成果
经过评选,选出了最具创意、最实用、最美观和最安全的风筝设计,并
由老师进行点评和表彰。
风筝放飞体验
放飞地点:学校操场
放飞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制作好的风筝拿到操场上,按照 正确的放飞方法进行操作。他们手持线轴,迎风奔跑,风筝缓缓升空,
在空中翩翩起舞。
放飞体验:学生们感受到了风筝放飞的乐趣,也体会到了与大自然亲近 的愉悦。他们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风向、调整风筝角度等 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风筝的文化意义
风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 意义,如自由、美好、幸福等,常 被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风筝的种类与特点
传统风筝
以竹子为主要材料,造型多样 ,常见的有蝴蝶、蜻蜓、龙等 形状,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现代风筝
采用轻质材料如尼龙布等制成 ,形状各异,有软体、硬体等 多种类型,飞行性能和稳定性 较高。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人教版三上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两课时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人教版三上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两课时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人教版三上《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两课时)精华资料特级教师课堂:查找《风筝》翩翩起舞的欢乐——人教版三上《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两课时)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特级教师朱瑛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1.师:朱教师先来考考你们:板书:“鸢”熟悉那个字吗?生:我熟悉,那个字读“yuān”。

师:你真了不起,连“鸢”都熟悉,太厉害了。

你是怎么熟悉的?生:我是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碰到那个字,那时不熟悉,就问爸爸,是爸爸告知我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小孩,在看报纸中学习识字。

2.师:再来考考你们(出示:《村居》清高鼎),谁会背?(见无生应答)可不能背没关系,(出示全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谁会读?(指名读、齐读后)这首诗里的“纸鸢”说的确实是“风筝”。

3.师: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风筝,来,伸出手指跟教师一路写课题。

“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筝”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样用竹片做骨架,因此“筝”是“竹”字头,写“筝”字时,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如此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

读题。

《风筝》(人教版三上)这篇课文是闻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

课文的第一句是如此写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引出欢乐①出示:童年的时候,咱们这些小孩,最大的欢乐确实是做风筝,放风筝。

②指名读、齐读③师:“最大的欢乐”确实是——生:超级欢乐,欢乐到了极点,欢乐到不能再欢乐了,欢乐得无法形容……师:来!咱们再读这句话,读出这种欢乐。

(读后)现在此刻,你心中最想明白什么?生:什么缘故说做风筝、放风筝是咱们最大的欢乐?生:咱们这群小孩是怎么做风筝、放风筝的?……④师:请打开讲义38页,带着你的好奇,带着你的疑问,自由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每一个同窗至少读两遍,读完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评析:学贵有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

鲁迅《风筝》省级公开课优秀课堂实录

鲁迅《风筝》省级公开课优秀课堂实录

鲁迅《风筝》省级公开课优秀课堂实录一.教学设想散文诗《风筝》思想深刻,对主题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文章中有很多疑难问题,学习起来很困难。

在教学中,我希望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充分理解课文,通过品尝重要的单词和句子来实现重点和理解主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来启发思维。

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1.以朗读来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把握“我”当年毁风筝一行是一种“精神虐杀”2.通过学生合作和师生合作,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因为他哥哥的完全遗忘而陷入更深的负担。

3.思考今天我们学习鲁迅《风筝》一文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精神虐杀”。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因为他哥哥的完全遗忘而陷入更深的负担。

五.教学对象和课时安排七(1)班、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

课前引导老师:课堂上的学生:站起来老师:学生,好学生:老师,好老师:请坐师:同学们放过风筝吗?生:放过。

师:喜欢放风筝吗?生:喜欢老师: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放风筝。

那么,谁愿意谈论你放风筝时的感受呢?胡赫生(胡h):在放风筝的时候,一开始有点困难,因为风筝老是落在地上,而不上去,但跑得很快了以后,风筝就飞上去了,心里就会有一种飞扬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那种心情很舒畅。

师:请坐。

你感觉心情很舒畅,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放风筝时的感受?张鑫。

盛(张欣):当我看到我的风筝飞上蓝天时,我感到非常自豪、快乐和兴奋。

师:很好,请坐。

还有哪位同学来谈一谈你的感受?于捷。

生(于捷):当风筝越飞越高时,我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好。

老师:心情越来越好了。

请坐。

刚才,学生们谈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感受。

的确,当我们仰望蓝天白云,踏上绿草,在温暖的春风中放风筝时,这应该是一件多么愉快和幸福的事情啊!然而,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放风筝吗?让我们走进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和他的兄弟周建仁,了解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凯特·鲁迅)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预习,有哪位同学来谈一谈,在这篇文章当中鲁迅回忆了关于风筝的什么事?郁梦佳。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课堂实录及反思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次开放与封闭的冲撞——《风筝》课堂实录及反思师: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那些往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风筝》这篇文章,就是鲁迅先生对童年往事的一段回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体会里面蕴涵的思想感情。

首先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朗读,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

)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小时候“我”反对小兄弟玩风筝,并且十分粗暴地毁坏了他做的风筝。

后来“我”看到一本外国谈儿童心理的书,知道自己当初做错了,想得到弟弟的宽恕。

但他已经不记得了,“我”永远无法得到他的宽恕。

师:你概括得不错。

请同学们注意一点,“我”看到那本书是什么时候?生(齐答):中年以后。

师:和童年的往事相隔了多少年?生(齐答):二十年。

师:这篇文章围绕“风筝”,讲了前后二十年当中,“我”与小兄弟之间发生的事情。

(用幻灯片显示课文主要内容。

)师: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离现在很远了,而且文章内涵很丰富,有些地方不大好懂。

现在咱们分组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4~6人为一组,每组备有一张白纸。

)师:请把重要的问题记录下来。

讨论时间为7分钟,当进行到5分钟的时候,我收记录纸。

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做记录员兼计时员。

(学生讨论后,教师收记录纸,筛选出5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快速地输入电脑,呈现在大屏幕上,依次是:1.为什么把二十年前的那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2.读到了一本讲儿童的书,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不幸”?3.第6段中为什么说“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4.二十年后,弟弟忘记往事,“我”为什么心情沉重?5.文章的最后一句怎样理解?)师:这些是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代表性。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和体会。

先看头一个问题:为什么把二十年前的那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生:因为“我”小时候阻止弟弟放风筝,长大后我感到愧疚,所以称为“精神的虐杀”。

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到底指哪一幕?生:我认为指小时候“我”把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无情地毁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课堂实录与点评执教:江苏江阴南菁中学徐杰点评:郭志明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

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师:他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就是文中的小兄弟。

生:鲁迅是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曾经弃医从文。

他的主要作品有《阿Q 正传》、《狂人日记》等等。

师:你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善于利用资料。

生:他有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师:关于鲁迅的作品,徐老师作两点补充解释。

屏幕显示:鲁迅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充满批判精神,因此,强烈而鲜明的反封建主题构成了鲁迅作品的重要思想。

鲁迅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具体表现为对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等罪恶的揭露。

师:封建礼教就是指封建的伦理道德,比如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比如说:重男轻女等等。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做的是:概括课文。

屏幕显示:用一段话概说课文大意生:鲁迅和弟弟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师:这是一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概说出来。

生:鲁迅先生小时候不喜欢放风筝,也不允许他弟弟放风筝,于是把弟弟的风筝毁坏了,很多年后鲁迅感到很后悔,想要弥补他的过错。

师:这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说明你已经读懂了课文。

屏幕显示:用一句话提炼课文内容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师,这句话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吗?叙事性的文章一句话概括内容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谁……干什么……怎么样……生:本文写的是鲁迅和他的弟弟在放风筝时节发生了矛盾,若干年后,鲁迅为此事感到后悔。

师:说得多好啊,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下面我们要做的是屏幕显示:用一个词点示行文线索生:风筝师:同学们都同意吧,这就是我们平时写作文拟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点示行文线索的那个词我们可以作为行文的标题。

三、《风筝》欣赏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篇课文。

我们的活动分两个步骤进行。

屏幕显示:先讨论一个大话题再讨论五个小话题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关于“精神的虐杀”师:在文中圈点出这个词(板书:精神的虐杀,提示“虐”字的写法会意字,对别人造成伤害)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作者对小兄弟造成了伤害呢?生:践踏在地上……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下这个句子?生:我把弟弟好不容易完成的一个风筝毁坏了。

师:很好。

我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完成的风筝。

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

师: 为何把这些说成是精神的虐杀呢?生:因为他伤害了儿童幼小的心灵。

师:这种伤害体现在哪里?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我却不许弟弟玩游戏。

师:我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生: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师:(读这句话)为什么我认为是可鄙的?生:因为我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

师: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呢?生:爱读书的孩子师:在封建社会,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参加科举,光宗耀祖,这是被认为一条有出息的路。

不许放风筝,这是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

请继续找一找文中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生:“……把他绝望的留在小屋里”,我根本并没有尽到一个哥哥的责任。

师:齐读这段话,读出你的“傲然”。

(生齐读)师:这段话中哪几个词要重读呢?生:“傲然、完全”。

师:在封建社会中,讲究长幼秩序。

长兄为父。

兄长可以管束弟弟,丝毫不顾小兄弟的感受。

这是一种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对小兄弟的伤害。

哪位同学可以把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总结一下?生:我不允许小弟弟玩风筝,没有顾到他心情的绝望,这是对他的一种扼杀。

屏幕显示:“精神的虐杀”,就是——蛮横地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粗暴地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对儿童好玩天性的无情扼杀;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封建伦理思想毒化下理直气壮的的欺压。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讨论小话题的活动。

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小话题:1、说说文中“风筝”的作用师:先请同学们分析如何来展开小话题,要有哪些步骤?生:读与话题有关的句子。

师:然后谈对有关话的理解。

还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生准备2分钟,交流)生:第三小节,小兄弟做风筝的不易。

师:后来我毁坏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

生:第二小节,写的是故乡的风筝。

生: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我踩踏了他的风筝师:写我毁坏他的风筝的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生:让鲁迅多年后想起这些粗暴的动作就后悔不已。

师:请大家来看想象中的风筝,想象中风筝的放飞(齐读这一小节)。

师:想象的场景应该怎么读?生:欢乐、兴奋师:破折号后面的呢生:悲哀、失落。

(再读这一段落,生有感情朗读)师:选一处,谈一谈你的理解生:……处展现出了封建礼教的旧思想。

生:第一自然段,让我们知道以下要发生的事。

师:渲染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了一种悲情。

生:第四自然段,讲了我后来补过的原因。

师:原因是我看到了这本书。

(屏幕显示,生齐读):话题小结:“风筝”在文中多次出现:异地的风筝,渲染悲情;故乡的风筝,引出回忆;毁坏的风筝,表达忏悔;想象的风筝,寄托理想。

所以,“风筝”不但是行文的线索,而且是抒情的载体。

师:现在进行下面一个话题出示:2、说说文中的“严冬”师:徐老师来谈一谈,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处在……另一处在……我还注意到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1925年。

这时候,五四运动已经过去,民主科学的思想唤醒了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像鲁迅。

但是绝大多数的国民还处在愚昧、麻木之中,面对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

面对整个社会对民众的精神扼杀。

鲁迅先生感到非常的心寒。

所以这里的严冬既是自然的,也是——心理的,更是——社会的。

屏幕显示3、说说小兄弟的“全然忘却”4、说说作者的“沉重”和“悲哀”师:请同学们围绕这样两个话题,先读语句,再谈理解与感受。

(生准备3分钟后交流)生:我讲第一个,我觉得小兄弟的全然忘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小兄弟忘记了这件事,第二曾是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封建礼教非常的麻木。

师:说明我当时毁坏小兄弟的风筝,小兄弟虽然很绝望,但是还是认为哥哥那么做是顺理成章的,是理所当然的。

有没有同学可以补充这个话题?师:当时小兄弟所受到的精神的虐杀,绝对不止被毁坏风筝这一件事。

他已经显得习惯了这种精神的虐杀。

生:我说的是第二个话题,从……中可以看出我没有得到小兄弟的宽恕,所以我沉重。

师:我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我没有得到小兄弟的宽恕。

有补充吗?生:小兄弟被当时的封建礼教压迫的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所以作者沉重。

师:小兄弟居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小兄弟还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

没有清醒的认识。

我感到沉重,悲哀。

我们开始提到,鲁迅先生曾经弃医从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日本留学时,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幕……周围的看客都是一群中国人,在一旁叫好,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先生,他觉得一个民族的国民有健壮的体魄并不能强盛,关键要有健康的精神。

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国民都是压迫成习惯,在这里叫好的绝不是一群中国人,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

面对愚昧麻木的民众,作者感到沉重和悲哀。

屏幕显示5、说说文中的“小”和“大”师:进行第五个话题,课文中“小”的东西有哪些?生:小是小兄弟。

生:文中的小细节,例如:……师:我与小兄弟之间的小纠葛是不是一个“小”呢?但是课文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真实的小事情,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文章通过风筝这件小事来批判社会,教育思想,批判对儿童的精神虐杀。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沉闷的社会里,没有放弃抗争,在他的文中还有一个理想的风筝,寄托了社会的理想,希望所有的孩子们不要再被束缚,不要再被扼杀,他们都能够自由的放飞自己喜爱的风筝,这是一种小中见大的手法。

(板书:小中见大)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可以自由自在放飞风筝。

当自由的风筝,在我们的心灵上空飘扬时,感谢时代,珍惜生活.谢谢,下课。

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境界——徐杰老师执教《风筝》点评特级教师郭志明鲁迅因了其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胸襟,而使他的每一篇文章都那样有思想、耐咀嚼。

即使是像“风筝”这样通俗而又有人气的物什,作者也写出了它的“不凡”来。

现在的初中生读他的作品,自然很难悟出他的独到,更何况时空又有那样大的差异。

徐杰老师教鲁迅的《风筝》,是很见其功底的,文本解读既准确到位又平易自然,学生调动既促其感又引其悟,教学思维既洒脱得开又聚敛灵活,教学要素既充分集聚又适度运用,教学效果既显性可见又潜滋暗长,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享受。

徐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特别的夸张呈现,没有鲜明的与众不同之处,一切都顺着学科教学的性质和要求,给人的是一种常态下的教学,清新自然,行云流水,境界却是那样的醇然。

着眼语文教学优化的角度,这里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1、徐老师的教学是基于“文本”的教学。

对语文教学中文本的作用,教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

但语文教学必须借助文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点其实是毋庸质疑的。

优秀的语文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开发文本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徐老师教《风筝》,没有“天马行空”,而是紧扣文本,充分利用作品内在的优势,带着学生去阅读、鉴赏。

首先是让学生“读懂”。

鲁迅的文章风格是很鲜明的,加之作品产生的年代离现在又很远,所以老师的任务首先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摸准,老师却在那里架空分析,那自然是没什么实质效果的。

教学中,徐老师既大处着眼,要孩子概说课文的大意,又小处着手,让学生思考“精神的虐杀”、“严冬”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搞清楚,把文章中句子的意思搞清楚。

这种做法,即使有时会显得琐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其次是让学生“读顺”。

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理清作品的文脉,学生才能够走进文本,悟得“文心”。

徐老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然后去体会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风筝的特殊使命,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就理清楚了,对作者的思路也就能很好的把握。

以此为基础,走进课文就能够前后勾连,对作者思想和技巧上的匠心也才能真正把握;再次是让学生“读透”。

就文本读作品,往往不能入里入微。

徐老师教《风筝》,有意让学生去了解作者,了解其经历和思想,还在教学中注意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介绍“封建礼教”的内涵等等。

让作品从书本上跳出去,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注意避免孤立的就文章读文章,而是有广袤的视野,善于联系作者思想,联系写作背景,从而更真切的把握作品内蕴,把握作品的题旨和构建,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

这虽然是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指向的却是学生阅读方法的优化和阅读技能的提高。

2、徐老师的教学是基于“对话”的教学。

启发式、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它可以确保教学的有效、高效。

徐老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对话教学”的蓝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