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堂实录与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课堂实录与点评

执教:江苏江阴南菁中学徐杰点评:郭志明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师:他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就是文中的小兄弟。

生:鲁迅是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曾经弃医从文。他的主要作品有《阿Q 正传》、《狂人日记》等等。

师:你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善于利用资料。

生:他有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师:关于鲁迅的作品,徐老师作两点补充解释。

屏幕显示:

鲁迅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充满批判精神,因此,强烈而鲜明的反封建主题构成了鲁迅作品的重要思想。

鲁迅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具体表现为对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等罪恶的揭露。

师:封建礼教就是指封建的伦理道德,比如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比如说:重男轻女等等。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做的是:概括课文。

屏幕显示:

用一段话概说课文大意

生:鲁迅和弟弟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师:这是一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概说出来。

生:鲁迅先生小时候不喜欢放风筝,也不允许他弟弟放风筝,于是把弟弟的风筝毁坏了,很多年后鲁迅感到很后悔,想要弥补他的过错。

师:这样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说明你已经读懂了课文。

屏幕显示:

用一句话提炼课文内容

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师,这句话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吗?叙事性的文章一句话概括内容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谁……干什么……怎么样……

生:本文写的是鲁迅和他的弟弟在放风筝时节发生了矛盾,若干年后,鲁迅为此事感到后悔。

师:说得多好啊,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下面我们要做的是

屏幕显示:

用一个词点示行文线索

生:风筝

师:同学们都同意吧,这就是我们平时写作文拟题的一个基本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点示行文线索的那个词我们可以作为行文的标题。

三、《风筝》欣赏

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篇课文。我们的活动分两个步骤进行。

屏幕显示:

先讨论一个大话题

再讨论五个小话题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

关于“精神的虐杀”

师:在文中圈点出这个词

(板书:精神的虐杀,提示“虐”字的写法会意字,对别人造成伤害)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作者对小兄弟造成了伤害呢?

生:践踏在地上……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下这个句子?

生:我把弟弟好不容易完成的一个风筝毁坏了。

师:很好。我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完成的风筝。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

师: 为何把这些说成是精神的虐杀呢?

生:因为他伤害了儿童幼小的心灵。

师:这种伤害体现在哪里?

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我却不许弟弟玩游戏。

师:我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师:(读这句话)为什么我认为是可鄙的?

生:因为我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

师: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呢?

生:爱读书的孩子

师:在封建社会,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参加科举,光宗耀祖,这是被认为一条有出息的路。不许放风筝,这是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请继续找一找文中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把他绝望的留在小屋里”,我根本并没有尽到一个哥哥的责任。师:齐读这段话,读出你的“傲然”。

(生齐读)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词要重读呢?

生:“傲然、完全”。

师:在封建社会中,讲究长幼秩序。长兄为父。兄长可以管束弟弟,丝毫不顾小兄弟的感受。这是一种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对小兄弟的伤害。哪位同学可以把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总结一下?

生:我不允许小弟弟玩风筝,没有顾到他心情的绝望,这是对他的一种扼杀。屏幕显示:

“精神的虐杀”,就是——

蛮横地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粗暴地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

对儿童好玩天性的无情扼杀;

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

封建伦理思想毒化下理直气壮的的欺压。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讨论小话题的活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小话题:

1、说说文中“风筝”的作用

师:先请同学们分析如何来展开小话题,要有哪些步骤?

生:读与话题有关的句子。

师:然后谈对有关话的理解。还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生准备2分钟,交流)

生:第三小节,小兄弟做风筝的不易。

师:后来我毁坏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

生:第二小节,写的是故乡的风筝。

生: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我踩踏了他的风筝

师:写我毁坏他的风筝的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生:让鲁迅多年后想起这些粗暴的动作就后悔不已。

师:请大家来看想象中的风筝,想象中风筝的放飞

(齐读这一小节)。

师:想象的场景应该怎么读?

生:欢乐、兴奋

师:破折号后面的呢

生:悲哀、失落。

(再读这一段落,生有感情朗读)

师:选一处,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处展现出了封建礼教的旧思想。

生:第一自然段,让我们知道以下要发生的事。

师:渲染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了一种悲情。

生:第四自然段,讲了我后来补过的原因。

师:原因是我看到了这本书。

(屏幕显示,生齐读):

话题小结:

“风筝”在文中多次出现:异地的风筝,渲染悲情;故乡的风筝,引出回忆;毁坏的风筝,表达忏悔;想象的风筝,寄托理想。所以,“风筝”不但是行文的线索,而且是抒情的载体。

师:现在进行下面一个话题

出示:2、说说文中的“严冬”

师:徐老师来谈一谈,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处在……另一处在……

我还注意到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1925年。这时候,五四运动已经过去,民主科学的思想唤醒了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像鲁迅。但是绝大多数的国民还处在愚昧、麻木之中,面对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面对整个社会对民众的精神扼杀。鲁迅先生感到非常的心寒。所以这里的严冬既是自然的,也是——心理的,更是——社会的。

屏幕显示3、说说小兄弟的“全然忘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