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
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in China and the West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包括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等等。
)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Three Periods of Ancient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
引言:主导思想
1.
2.
3. 4.
“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 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 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
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 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 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二、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 文献翻译的影响有异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 论的走向不同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前言二、古代翻译简史1.周朝的礼仪翻译2.秦汉时期的边疆民族翻译3.魏晋南北朝的佛经翻译三、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1.唐朝的官方翻译2.宋朝的科技翻译四、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1.元朝的蒙古语翻译2.明朝的西洋翻译3.清朝的满文翻译五、近现代翻译的变革1.近现代文学翻译的兴起2.民国时期的翻译改革六、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1.翻译工作的国家化2.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七、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进步1.对外交流的扩大2.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八、翻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文化传承与交流2.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九、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2.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十、结论正文:【前言】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本文将从古代翻译简史、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近现代翻译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进步、翻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阐述。
【古代翻译简史】在古代,翻译主要涉及礼仪、边疆民族以及佛经的翻译。
周朝的礼仪翻译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提供了保障;秦汉时期的边疆民族翻译促进了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佛经翻译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唐宋时期,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朝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负责官方文件的翻译工作;宋朝则将翻译的重点转向科技领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元明清时期,翻译工作继续发展。
元朝的蒙古语翻译为民族交流提供了便利;明朝的西洋翻译使中国逐渐了解西方文化;清朝的满文翻译为满汉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近现代翻译的变革】近现代,翻译工作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逐渐兴起近现代文学翻译的潮流。
民国时期,翻译改革不断推进,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外国语学院期末考试卷《 中西翻译史》 (课程论文)学号: 201252060220 姓名: 温立媛 班级: 翻译2班成绩:评语:(考试题目及要求) 本课程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择中西翻译史范围内的某翻译思想家、某翻译流派、某翻译思潮进行介绍。
论文使用汉语写作,字数为1500-2500字。
组成部分如下: ● 中英摘要:要求200字。
● 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 引言:是对研究背景、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与价值等的简要说明。
● 分析与讨论:其实质就是论证,可以采用类比、例证、归纳、演绎等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
● 结论:应涵盖本研究的结果、该结果的创新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等。
●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见《中国翻译》。
● 注释:统一采用夹注的形式。
提交时间 2014年7月1日教学对象 翻译系2012级1、2班本科生 ● 格式要求 统一采用A4纸型。
课程论文中文题目(楷体,3号,加粗);课程论文正文: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 ,中文正文用宋体(字号5号。
)页面上边距为3厘米, 下、左、右边距为2.3厘米。
页眉为1.5厘米。
页脚为1.75厘米, 页脚排阿拉伯数字的页码,居中。
页面行间距为1.5倍。
要求上交纸质版一份;电子版一份由班长打包集中发至zhouyali2009@ 。
装订 线浅析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摘要】道安是一位翻译理论家,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三不易”谈到佛经翻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个因素导致了佛经翻译的不容易。
本文从来源和内容两方面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进行简单的解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安的翻译理论。
这些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Abstract】Dan’an, a translation theorist who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Buddhist sutras,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ought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ord order, work of esence and detail or simplification.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disceses the factors of times,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that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faces. It is these thre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Buddhist sutras. This thesis will give an simple explanation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on its origin and content, so that peopl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ao’an’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n revealing effect on modern translation.【Key words】Dan’an, five losses o f source texts, three difficulites in translation一、引言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经翻译具有积极贡献。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2.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影响五、专业翻译领域的拓展1.科技翻译的发展2.影视翻译的兴起六、翻译技术的应用与影响1.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2.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七、中西翻译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八、文化交流与翻译的使命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翻译趋势十、结论:翻译的意义与未来展望正文: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方式,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明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从最初的简单交流到现代的专业翻译,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就已经相当频繁。
当时的翻译主要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就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带回中土的见证。
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催生了大量的翻译活动。
当时的译经家有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他们致力于将佛经从梵文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
此外,佛教经典的翻译还促进了中土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兴起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的古希腊、拉丁文献被翻译成各国语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为后来的中西翻译交流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股高潮。
严复、鲁迅等翻译家致力于将西方的优秀文化引入中国,推动国内文化的发展。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表达清晰、语言优美。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
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一、填空题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可视为最初的直译说;()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开始提倡意译;()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2.圣经翻译中的经典译本包括(),(),(),和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
3.()于1814年提出建立翻译研究学科;1972年,霍尔姆斯的()一文宣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成立。
4.()译本系目前所知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语《圣经》,是《圣经》流传史上的译作丰碑;()译本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圣经》中文全译本:()译本则成功首次使用白话文翻译《圣经》。
5.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将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提出了灵魂不灭说;()则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提出了水的本源说,即“万物源于水”。
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7.当代翻译家()和()因为杰出的成就被授予“梵艺文化终身成就奖”。
8. 圣经翻译,佛经的翻译和《古兰经》翻译,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
二、连线题,请将A栏中的作者和B栏的作品匹配。
1.林语堂 a.还乡2.徐光启 b.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林纾 c.浮生六记4.张谷若 d.高老头5.朱生豪 e.诗经6.许渊冲 f.几何原本7.叶君健 g.鲁滨孙漂流记8.傅雷 h.狼图腾9.郑振铎 i.新月集10.葛浩文 j.安徒生童话全集三、简答题1.什么是翻译?简述翻译的标准。
2.智慧宫和托莱多翻译学院的翻译活动各有什么特点?对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3.三大宗教典籍翻译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4.以某种语言为例,简述翻译对欧洲民族语言的形成产生的贡献和影响。
5.什么是“译名之争”?为什么会产生“译名之争”?6.简述明末清初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特点。
7.圣经中译和佛经中译有何异同点?8.简要分析翻译学科建立的必然性。
中西方翻译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西方翻译理论试题及答案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各有特色。
西方翻译理论倾向于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分析,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则更侧重于文化和哲学的考量。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最后提供一些典型的试题及答案,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和后现代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理论家和观点。
例如,罗马时期的哲人西塞罗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区分;20世纪初,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感受。
中方翻译理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的翻译。
如鸠摩罗什的“文质论”和玄奘的“五不翻”原则,都体现了对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近现代,中国翻译学者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至今仍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变。
20世纪中叶,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翻译研究开始关注文本的多义性和读者的解读过程。
后现代翻译理论则更加强调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在翻译中的作用。
中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与佛教经典的翻译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理论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和哲学元素。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开始吸收西方的一些理论,形成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理论体系。
三、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无论是西方的语言学翻译理论还是中国的文质论,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翻译者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内容和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实践反馈理论翻译实践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分析具体的翻译案例,翻译学者可以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翻译理论。
四、典型试题及答案1. 试题:请简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前言二、古代翻译活动1.佛经翻译2.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三、近现代翻译的发展1.洋务运动与翻译2.戊戌变法与翻译3.新文化运动与翻译四、建国后的翻译事业1.翻译工作的组织与规划2.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五、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1.徐霞客与《游记》2.严复与《天演论》3.鲁迅与翻译事业六、当前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2.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的影响3.翻译教育与人才培养七、结语正文:【前言】中西翻译简史是对我国翻译活动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总结。
自古以来,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中外交流、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翻译活动、近现代翻译的发展、建国后的翻译事业、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当前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古代翻译活动】古代翻译活动主要以佛经翻译和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为主。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为传播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也催生了大量的翻译活动。
【近现代翻译的发展】近现代翻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些历史事件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此期间,翻译家们致力于翻译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推动我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建国后的翻译事业】建国后,翻译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翻译工作的组织与规划逐渐规范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翻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在翻译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及其代表作品。
徐霞客的《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游记文学作品,严复的《天演论》是近代翻译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译作,鲁迅的翻译事业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
【当前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翻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2.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3.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4.近现代翻译的发展5.西方翻译简史6.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7.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8.翻译质量与标准9.翻译教育的发展10.翻译与文化交流11.翻译与语言学习12.翻译与国际关系13.翻译事业的未来展望正文一、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发展脉络,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当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翻译主要用于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到了汉朝,由于汉武帝对西域文化的向往,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为中国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汉朝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佛经翻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现代翻译的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如严复、林纾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翻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为翻译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翻译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古希腊、拉丁文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翻译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六、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翻译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最初的手工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再到人工智能翻译,翻译技术不断创新,为翻译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翻译史第二次课
Lecture 2Contents:1. 《西方翻简史》第一章问题讨论⏹1. 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有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一条是文艺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
试论这二条线的长短。
⏹2. 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争的焦点。
⏹3. 二战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如何看待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的观点?⏹4. 你认为,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2. The first wave of translation (the end of 4th century BC to around the 1st century AD)I. The first wave of translation (the end of 4th century BC to around the 1st century AD)⏹Duration:3rd century BC---5th century⏹Key words:the Septuagint ;逐字/直译(word-for-word/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自由译(sense-for-sense/free translation);文学翻译;宗教翻译⏹Translators:Livius Andronicus ;Cicero;Horace;Quintilian ;Jerome;St. Augustine⏹Major Translation:the Septuagint (285BC—249BC) 《圣经旧约》(七十子希腊文本);a work of collective efforts of 72 Jewish scholars in Egypt.⏹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from Greek to Latin;⏹ Je rome’s translating the Greek Septuagint Bible into Latin⏹1 Greece: the Septuagint (285BC—249BC)圣经旧约(七十子希腊文本); a work of collective efforts of 72 Jewish scholars in Egypt. Religious Translation /style: faithful word for word⏹2. Rome⏹2.1 Livius Andronicus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284?-204BC) slave—writer—translator/ earliest translator in Rome⏹His first translation: Odyssey/Odissia in意大利萨图尔努斯韵律(Saturnians metre) / less than50 lines still remained.⏹Methods and styles: liberal and adaptation from Greek Sources (Cicero’s comments upon Andronicus’ translation : hardly poetic. )/ domestication (Roman theological body to replace the Greek one in translating the theological section. P17)Reason: translation purpose: to teach Latin-----the early beginning of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His Other major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 works by the Greek tragedy writers such as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以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2.2 涅维乌斯Naevius ( 270-200BC) Latin poet, dramatist; writings include: historical drama eg.《罗慕路斯》(Romulus)和《克拉斯提狄乌姆》(Clastidium). Translations: Greek plays.⏹2. 3 恩尼乌斯Ennius (254?-184BC) the most influential poet among the early Latin poets, the father of Roman literature; famous works : an epic 《编年纪》(Annales) translation: Greek tragedies/adapted and revised for stage use; adaptation skillful. Cicero had a high opinion of it. But Horace criticized.⏹2. 4 Other translators: 普劳图斯(Plautus, 前239?-169 )、泰伦斯(Terence, 前190?-159 )、西赛罗(Cicero, 前106 -43 )、卡图鲁斯(Catullus,84?-54?)Horace, Quintilian ⏹Comments:⏹Two paralleled lines in translation: 1.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ronicus): It was the first poem in Latin, and the first model for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is translation introduced two literary styles (poetry and drama) from Greece to Rome, and later to European countries ; Enrich the Latin language 2. religious translation: a vivid and good example of word-for –word translation for later translation theory, esp. Bible translation. Due to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done by the Roman translators, Eric Jacobson says that Translating is a Roman invention (from Susan Bassnett ) , because their translation had great influence upon Cicero and Horace (first century BC) , who were the first theorist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nd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Their comments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influenced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of translation up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3. Cicero: Roman statesman, lawyer, scholar, and writer. Born to a wealthy family, he quickly established a brilliant career in law and plunged into politics, then rife with factionalism党派之争and conspiracy. Cicero was elected consul in 63 BC;. His extant works include 58 orations and more than 900 letters, as well as many poems,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treatises, and books of rhetoric. He is remembered as the greatest Roman orator and the innovator of what became known as Ciceronian rhetoric, which remained the foremost rhetorical model for many centuries. As a translator, hi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an be found in The Best Kind of Orator/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论优秀的演说家》and 《论善与恶之定义》(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45-44BC). In Orator, he made two major points; that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not suitable; and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seek in their own language expressions that reproduc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cogency of the original.Cicero thus commented upon his methods in translating Aeschines and Demosthenes’ speeched 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 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我不是作为解释者,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或者如人所说的,保留思维的‘影子/形象’,但要以符合我们语言的用法为准。
中国西方翻译史测验复习题
发给学生:中国、西方翻译历史(第一次测验复习题)中国、西方翻译历史填空1译界一般认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史当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安息国人()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算起。
2支娄迦谶有位门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三人均为月支国人,故并称(“”)。
3东晋初至隋末这一阶段佛经翻译家开始研究翻译理论,并出现了有组织的官办翻译机构,译经由私译开始转变为()。
4()在对般若经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就是说,翻译时有五种情况译文容易失去本来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
5彦琮,今河南省西平县人,我国隋朝的一位佛经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
他在总结了自己和前人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译人(“”)。
6我国佛经翻译时期的特点是:一、时间长(前后长达一千多年);二、译量大;三、译者多为________ 。
7中国翻译史的第一时期,即佛经翻译时期,可分为______ 个阶段。
8同治元年(1862年)6月,因为精通外文的人才奇缺,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_____, 直属总理衙门。
这是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也是一个官办翻译机构。
9翻译沙翁剧作成就最大、最有才华者,当推_____ 。
他在10年间共译出莎剧31个半,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和《莎士比亚全集》。
10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______ 改名为译学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1.1635—1637年意大利人艾儒略翻译的《天主降生言行记略》八卷本问世,成为______ 最早的汉语节译本。
12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翻译中,_______ 开始取代文言文;涌现出了以____ 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13________ 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篇短短几百字的散文,竟数次修改,字斟句酌,前后达十年之久。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一、简介翻译简史考试是一项评估翻译能力的考试,旨在测试翻译者对于翻译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了解。
本文以翻译简史考试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全面整理其考试要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进行知识复习。
二、考试内容1. 翻译史概述翻译史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考生需要熟悉翻译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重点内容包括:a) 古代翻译:重要翻译活动和成就,如《译庄》、《出使史》等;b) 现代翻译:关键翻译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如信源理论、文本学等。
2. 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考生需要了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理论。
重点内容包括:a) 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南尼斯等人提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等价;b) 文化翻译理论:由鬼才斯大林斯基等人提出,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c) 办公性翻译理论:由久留米大学教授大野晓等人提出,强调职业翻译的特点和规范。
3. 翻译实践范式翻译实践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了解翻译实践的不同范式和具体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a) 直译和意译:考生需要掌握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和适用场景;b) 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考生需要了解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的特点和要求;c) 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考生需要熟悉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4. 翻译技巧与实战成功的翻译实践离不开合理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经验。
考生需要了解常用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策略。
重点内容包括:a) 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的技巧;b) 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考生需要学会处理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的方法;c) 翻译评估和修改:考生需要掌握翻译评估和修改的技巧和要求。
三、备考建议1. 熟悉考试大纲:详细了解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和要求,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掌握翻译史、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翻译实践的积累和技巧应用。
3. 学习与交流互动:参加翻译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翻译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中西翻译史简述
中西翻译史简述*1.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1)佛经翻译时期,从东汉开始至唐宋,1000余年(三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2)明朝后期:西方科技翻译•3)清朝后期:西方哲学、文学翻译重要人物:林纾、严复•4)中国近代翻译史:“五四”运动是分水岭;重要人物:鲁迅、瞿秋白•5)繁荣阶段:新中国的成立•The Four Major Waves of Translation in China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The Beginning StageThe Development StageThe Climax StageThe Concluding Stage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16th Century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since 19th CenturyThe Translation since May 4th Movement翻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有史记载的翻译活动也与宗教直接有关。
佛教早在上古时期便在亚洲诸国传播,东汉时传入我国。
以后近千年内,我国共翻译佛经1500多部,丰富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佛经翻译理论家,他们是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的支谦、东晋的道安、六朝时代的鸠摩罗什,隋代的彦综和唐代的玄奘。
支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彦综和玄奘生活在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玄奘亲自去印度取经,带回经书600余卷,其中一半以上由他+译出,译文具有“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品味。
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是五四运动前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2.翻译的历史和发展3.翻译的理论与实践4.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5.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正文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专著,旨在通过对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揭示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翻译的历史和发展、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以及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翻译的历史和发展是中西翻译简史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往来,东西方的文化、科技、艺术等得以互相传播。
随着历史的推进,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愈发显著。
从最早的传教士翻译西方经典,到近现代的翻译家们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引入中国,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是中西翻译简史的核心内容。
从最早的直译、意译到现代的归化、异化等翻译理论,翻译研究不断发展。
在实践方面,翻译家们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形成了丰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同时,翻译质量的评价也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再次,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为中西翻译简史增色不少。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翻译的需求和复杂性都在增加。
在此背景下,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翻译生态、翻译产业、机器翻译等领域,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最后,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值得关注。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翻译将越来越成熟,对传统翻译产业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翻译需求将持续增长。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翻译研究与实践推向更高层次,是中西翻译简史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专著,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和未来翻译的挑战。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doc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I .何谓翻译?找出十个对于翻译的不同定义,并对其进行讨论。
2. 何为翻译学?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包括那些内容?中西翻译研究优缺点何在?3. 什么是翻译史?翻译史和翻译思想史有何种关系?翻译史的内容包括哪些成分?4. 中西翻译史研究的不足之处何在?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5.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6. 译中国佛经翻历史的,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7. 佛经翻译:支谦《法句经序》在翻译史上的地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彦琮〃八备〃说、玄奘的〃五不翻〃、赞宁■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这些著名佛经翻译者的观点和贡献。
8 .什么叫做格义?其最先的功效和缺陷?9. 中国佛经翻译、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翻译以及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和共同点?10. 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各个阶段,翻译佛经的译场分别有哪些特点?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II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何在?12. 中国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科学的发展有何作用?13. 中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科学的发展有何作用?14. 洋务派翻译理论:傅兰雅、马建中15.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康、梁、严复16. 林纾的翻译思想及活动17. 鲁迅的翻译思想18. 罗新璋先生认为,我国有着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并以〃案本——求信一似一^境"八个字概括我国译论及其发展历史。
请简述这八个字的主要内涵,并对罗新璋先生的观点进行阐述。
19. 西方翻译史历史阶段的划分;西方历史上的六次翻译高潮;20. 古罗马的翻译家: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菲洛、杰罗姆、奥古斯丁1)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有哪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试论这二条线的长短。
2)翻译的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争的焦点。
二战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如何看待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的观点?3)你认为,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4)西塞罗的翻译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简史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可视为最
初的直译说;()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开
始提倡意译;()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2.圣经翻译中的经典译本包括(),(),(),和马丁路德翻译的
德语版《圣经》。
3.()于1814年提出建立翻译研究学科;1972年,霍尔姆斯的()
一文宣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成立。
4.()译本系目前所知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语《圣经》,是《圣经》流传史
上的译作丰碑;()译本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圣经》中文全译
本:()译本则成功首次使用白话文翻译《圣经》。
5.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将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提
出了灵魂不灭说;()则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提出了水的本源
说,即“万物源于水”。
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7.当代翻译家()和()因为杰出的成就被授予“梵艺文化终身成
就奖”。
8. 圣经翻译,佛经的翻译和《古兰经》翻译,大体经历了()、()、
()三个过程。
二、连线题,请将A栏中的作者和B栏的作品匹配。
1.林语堂 a.还乡
2.徐光启 b.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3.林纾 c.浮生六记
4.张谷若 d.高老头
5.朱生豪 e.诗经
6.许渊冲 f.几何原本
7.叶君健g.鲁滨孙漂流记
8.傅雷h.狼图腾
9.郑振铎i.新月集
10.葛浩文j.安徒生童话全集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翻译?简述翻译的标准。
2.智慧宫和托莱多翻译学院的翻译活动各有什么特点?对科技文化的
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3.三大宗教典籍翻译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以某种语言为例,简述翻译对欧洲民族语言的形成产生的贡献和影
响。
5.什么是“译名之争”?为什么会产生“译名之争”?
6.简述明末清初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特点。
7.圣经中译和佛经中译有何异同点?
8.简要分析翻译学科建立的必然性。
四、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