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

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巧妙为孩子立规矩的几条要领

孩子如果不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也就不是孩子

了,而我们如果不经历这几年非常时日,又怎能肩负“父母”这个光荣称号呢?既然有勇气为人父母,就应该把每天斗智斗勇当做最大的生活乐趣,和最磨练意志品质的极限锻炼。只不过,在上战场之前,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在这里,我们给你提供一份尽可能实用的纪律实施操作手册,协助你打一场有准备的战役。

纪律,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早

也许你认为为宝宝立规矩是他长大以后的事,那你可就错了。研究表明孩子在1岁左右智力就会经历一次飞跃性发展,从这个时候开始,你就应该让他明白“如果你做了什么什么,那么我就会怎样怎样”。当然,这个年龄的还很难充分理解你的语言,所以坚持不懈地让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当他发现每次站在餐桌边咆哮带来的后果都是被沉着脸的妈妈“请”出餐厅的话,他慢慢就会有所收敛了。



颁布纪律的时候要记住,3岁以下小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所以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在马路上乱跑”有时未必能收效,在紧急的时候,你的指令越简短,他接收的效果越好。所以你只要严肃地说“站住,危险”就够了。

孩子犯错之后,我们一定要趁热打铁。如果他在商场里做了错事,而你回到家再训诫他的话为时已晚,他早就忘记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了。所以,如果他在外面无理取闹,你应该马上把他抱到一边,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然后你可以给他一个小小的现场惩罚,比如让他在角落里静站2分钟。当然,你会陪在他身边,并且帮他挡住路人好奇的目光。 最后请不要忘记,纪律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到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你更应该做的是随时对他提出你的希望,并且在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之后好好表扬他一番,这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执行方式对于实际效果很重要——纪律实施的Do’s和Don’ts

×Don’t:讨价还价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与夸奖和鼓励是好的办法,比如幼儿园通常使用的奖励小贴纸的办法。这样做可以鼓励孩子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但是,我们要谨防事物的另一面——“事后奖励”成为了谈条件或者一种妥协,比如跟他说:“如果你不哭了,妈妈就给你买小汽车。”这样做,孩子很快就会掌握了一种叫做“要挟”的技巧。

√Do:坚持原则

确定哪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够在你家发生的,比如给父母起外号、说谎等,以及一旦越界需要承担的后果。把这些公示给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员,达成一致之后就开始严格执行。

√Do:明确期望

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表现,比如在去公园的路上就告诉他,进公园之前必须和妈

妈手拉手,不能乱跑,特别是不能在停车场里乱跑。告诉他可以玩滑梯,但是不能头朝下滑,更不能踩着滑梯往上爬。在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就跟孩子约法三章,比发生情况再惩罚效果要好。

×Don’t:惩罚过激

孩子需要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而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不是他的每次过错都必须受到惩罚,公平而恰当的处罚才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TIPS:关禁闭——你知道怎么做吗?

孩子犯错之后,让他到空房间里冷静10分钟,比打他5下屁股效果更好。在使用关禁闭这个武器之前,先看看我们的使用说明书。

1、 制定游戏规则。

首先要确定什么时候使用这个手段,而且事先确定实施紧闭的地点(这个地点应该是没有玩具,没有伙伴,没有电视机的地方)。空旷的操场、楼梯间的下方、餐厅的一角都可以——不要是一个黑洞洞的房间。

2、 事先发出警告。

为了公平起见,你应该在实施惩罚前给孩子一个改正坏行为的机会。告诉他正在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如果他不马上停止,那么就会受到惩罚。

3、 灵活掌握时间。

专家认为,禁闭的时间应该和孩子的年龄相对应,对于4岁的孩子,4分钟就足够了。但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样,有些孩子再短一些都可以,而有些孩子则需要适当延长。时间应该由父母灵活掌握,一旦孩子表示悔改,就应该解除禁闭了。

4、 用积极的态度帮他进入角色。

解除禁闭的时候,你应该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提示。不要说“你刚才跟弟弟抢球是很不对的”,而要说“怎么样,准备好和弟弟一起玩球了吗?”

孩子成年前要明白10个道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有哪些道理是育儿手册中必不可少的呢?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瑟琳娜·詹妮就总结了“孩子成年前要明白的10条道理”,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1.开心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给予的。建议:鼓励他培养一种终身受用的兴趣,不管是否实用。

2.一个微笑,就能简单地让别人拥有美好一天。建议:称赞他开心时的笑容。

3.礼貌永远不嫌多。建议:让“请”、“谢谢”和“对不起”成为他的“口头禅”。

4.纯粹地聆听往往是关心他人最好的办法。建议:在他陷入困境时只是静静倾听。

5.尊重,不仅仅是敬重力量,也包括善待弱小。建议:带他们给流浪狗喂食。

6.专注于享受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浪费时间关注自己没有的东西。建议:和他一起修补图书,用废旧材料做手工。

7.没有人知道所有事情的所有细节,站在讲台上人总是最有智慧的人。建议:在他讲故事时表现出

惊喜,“原来如此!”

8.追求适合自己的东西。建议:关心他是否喜欢学校而不是成绩如何。

9.看起来又好又唾手可得的东西往往虚有其表。建议:让他付出一定的努力,才满足他的要求。

10.人生重在享受旅程而不是到达目的。建议:带他体验爬山和坐缆车上山的区别。

父母教育孩子的六个时机



关口一:孩子遇感兴趣事物时

大双和小双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14岁考入大学,19岁攻读航天博士,22岁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其父母抓住了他们的“闪光点”,例如,“二双”的父母从哥俩用铁丝去探电源插座是否有电开始,发现了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从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妈妈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细心,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事物特别有兴趣,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抓住孩子兴趣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样做,说不定就会激发出孩子某一方面的智慧火花,引导孩子沿着自己的兴趣走向成功。

关口二:当孩子困惑时

一天,小庆放学回家后情绪非常低落,不停地在草稿纸上写着“理解万岁”。妈妈看到这种状况,给她讲自己与同事之间发生误会的事情。并告诉她“只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都会碰到被别人误会或误会别人的事情。首先,我会确认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我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对方沟通;如果我发现我是错误的,我会找个机会向对方道歉。”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困惑时,妈妈抓住孩子渴望学习经验的心理,及时帮孩子疏理,不失为教育的最佳策略。

关口三:当孩子取得成绩时

孩子取得成绩时,情绪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妈妈要善于抓住这个关口,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把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动力。

当然,妈妈也不要忽视孩子因取得成绩而引发的骄傲自满情绪。另外,孩子做了好事时,如给老人让座、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关心班集体等,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做好事常常是无意识的,妈妈要善于把这种无意识引导到有意识,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关口四:当孩子犯错时

列宁因为打碎花瓶,妈妈教育他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华盛顿因为砍倒了樱桃树,爸爸教育他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妈妈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关口五:待客时

妈妈发现8岁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

就微笑地对孩子说:“贝贝,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贝贝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贝贝,我代贝贝谢谢您!”

贝贝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礼貌,于是很不好意思地说:“贝贝也谢谢阿姨!”接着在妈妈的示意下,贝贝又对客人说:“阿姨,您热不热,我去给您拿杯饮料。”说着便去准备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样子。

关口六:就餐时

许多妈妈平常工作忙,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关口。如此一来,一到吃饭时间,家长便开始查成绩、讲孩子过错,常常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餐桌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抑,使父母和孩子隔阂加深。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餐桌上不能教育孩子。其实,吃饭时,妈妈完全可以教孩子认一认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告诉孩子这些菜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烧熟了又是什么样子,并让孩子记住它们的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