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及改革
我国中小学领导与管理制度的变革
次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章程,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同一学区内的小学可以制定联合章程”。
至此,学校章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全面铺开。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依法制定和修订学校章程,健全完善章程制定和监督机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学校章程建设情况成为评价学校管理的重要标准。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积极推进,学校章程建设获得长足进步。
多元民主参与:从“指导”到“实操”。
当前,中小学民主参与机构主要有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以及学生自治组织等。
随着政策文件的步步推进,政策专门化、具体化、地方化的同时,各机构及其主体参与学校治理有了更多的“实操”依据。
校务委员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之后,校务委员会在政策文件中较少被提及。
直到2012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2015年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校务委员会才再次引起关注。
后者要求,“中小学建立由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校务委员会”。
近年来,我国很多市县颁布了自身校务委员会或现代学教师和家长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做了方向性指导,并未对如何参与做出细致的规定。
2011年教育部颁布《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对教代会的职权、代表的选举、任期、权利、义务及组织规则、工作机构(即工会)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规定。
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对家长委员会的意义、职责、组建等方面做了规定。
2015年10月,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校的日常管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其成为联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桥梁。
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使得教师和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具有了可操作性。
如何改造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积弊
如何改造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积弊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
”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
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一、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内容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在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应具有以下权力:(1)决策指挥权。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
(2)干部任免权。
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可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经党组织讨论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
(3)学校改革权。
校长有权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但改革方案和措施需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讨论,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由校长组织实施。
(4)教职工奖惩权。
校长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
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
(5)经费和固定资产使用权。
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教学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
保证校长实施以上权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行岗位责任制。
校长负责制
最后,应要把握教工民主管理。作为校长负责制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构成方面之一,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是不健全的。尤其是学校民主化程度不高,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落实,与整个改革的形势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的要求是不相称的。自此,健全和扩大学校民主的问题是当前学校领导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体制,素有“父母官”之说,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民主思想比较缺乏。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本来民主参与的意识就不足,而在现行校长负责制下由于民主机制的缺乏,其参与机会、程度更是大打折扣。树立教职工是学校主人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完善校长负责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体制中,教职工可以参政议政,对学校的一些重大问题,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能保证校长正确合理地使用权力,避免独断专行的作风出现。
“校长负责制”——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校长负责制”——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自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从理论上讲,“校长负责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校长全面负责。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
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
与中小学校长的职务和责任相一致的是校长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我国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
2、党组织保证监督。
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也即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3、教职工民主管理。
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建立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该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教代会的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设,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数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但是“校长负责制”在某些方面,如校长权力过于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未明确授权参与何种决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更无权过问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等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领导体制
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31966)
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 校长负责制(1985-)
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回顾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的几经变革,既有成
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和教训都是 重要的历史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尽管每一种 体制由于历史条件和我们认识上的限制,都并不完善, 但是综合起来可以提醒我们:
5.学校领导体制与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以条文形式对学校成员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则而作的规定。
规章制度包括上级颁布的和学校自行制定的两种。
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学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各种工作制
度、岗位责任制度和会议制度等。
学校领导体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由国家制定的组 织制度,不应与学校规章制度简单地等同,也不宜把 学校规章制度包含在学校领导体制中。
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校长的职权和职
责才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落实,而不是理论上人权、 财权、物权、事权的笼统表述。
3.学校领导体制与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是学校领导体制的一项内容。机构是权力、
责任和职能划分的裁体。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负责指 挥和控制本组织的话动,在组织内起核心和枢纽作用。 如果没有一定的机构设置,那么行政权力,承包管理 责任的人员就无以存在,也就无法履行领导管理职能,因 此学校领导体制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机构设置不合理,也就导致权力、责任分配的不 合理,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领导管理力量结构,也就不能
五、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沿革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 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随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 发展变化,经历数次改变。而主要改变表现在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
”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
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内容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在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应具有以下权力:(1)决策指挥权。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
(2)干部任免权。
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可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经党组织讨论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
(3)学校改革权.校长有权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但改革方案和措施需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讨论,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由校长组织实施.(4)教职工奖惩权。
校长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
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
(5)经费和固定资产使用权。
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教学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
保证校长实施以上权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行岗位责任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管理学校的责任及相应的职权集于校长一身,有利于学校行政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利于建立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效能.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分析
4.教工参与民主性原则
5.党和政府领导性原则 6.信息反馈提高效率原则
三、校长负责制的必然性分析 (一)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映 (二)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校长负责制责制的内涵认识
1985年5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学校要逐步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 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 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 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 ,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根据决定精神,校长 负责制的内涵是在突出“校长负责”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 观领导、学校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和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一个四位一体的学 校领导体制。
(二)对学校领导体制类型及其应用的评述 一长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强调责任制和内行领导;缺点 是个人的智慧、才能和经验毕竟有限,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如果主要决策人选择不当,就有可 能导致滥用职权,贻误工作等。 委员制的优点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考虑问题比较周详,可避免个人专权;缺点是权力分 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较低,有时因意见分歧,往往使问题一拖再拖,也会贻误工作 。
(二)学校领导体制的意义 (三)影响学校领导体制的因素 1.社会性质 2.国家的政治体制 3.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4.举办学校的主体
5.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6.学校培养目标,层次和规模
二、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发展 (一)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 (二)校长责任制(1952-1957) (三)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1962) (四)在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63-1966) (五)革命委员会制(1966-1978) (六)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
自考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题特别说明:填空题可以改造成选择题;简述题主要答要点;论述题在简述题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阐述。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教育管理包括国家教育的(行政)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
2、教育管理学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分支。
3、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4、管理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5、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管理是一种重要(职能)二、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者依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管理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依据教育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管理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注意:三个名词一种解释)2、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简答题简答教育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要点(1)认真读书;(2)研究问题;(3)总结经验。
(进行适当阐述)第二章教育管理的特点一、填空题1、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内容的(教育)性;教育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教育管理过程的(复杂)性。
——该题目也可以作简答题2、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3、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最普遍和最(本质)的关系。
4、共性即事物共同的性质,反映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即事物的特性,反映事物的(特殊性)。
5、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益)。
6、教育管理中的权威来源于管理者所拥有的(职位)和(职务),这是按照教育组织内部职权划分的结果。
7、教育管理中真正的权威来源于教育管理者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的(实绩)。
二、简答题简述教育管理的基本范畴。
要点(1)主体与客体;(2)共性与个性;(3)质量与数量;(4)有效与无效;(5)集权与分权;(6)权威与服从。
第三章教育管理的目标一、填空题1、目标是人们的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
小学教育工作领导体制、领导小组及分工情况
小学教育工作领导体制、领导小组及分工情况1. 领导体制小学教育的领导体制通常由以下几个层级组成:- 教育部门领导:负责制定小学教育政策、规划和指导工作。
- 地方教育局领导:负责协调和监督本地区小学教育工作,执行教育部门的政策。
- 小学校长:负责具体管理和领导小学的日常工作,包括教学、管理和组织等方面。
- 教研组长:负责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并组织教研活动。
2. 领导小组及分工情况在小学教育中,通常会组建领导小组,以协调和推动教育工作。
领导小组的成员包括校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
- 校长:作为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负责整体管理和领导工作,包括教学、管理和组织等方面。
- 教研组长:负责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教研活动,并协助校长推动教育工作。
- 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包括学生管理、教师指导等。
领导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制定教育工作计划、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
他们通过例会、讨论和评估等方式,推动小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3. 分工情况在领导小组中,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 校长:负责整体管理和领导工作,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与上级教育部门对接。
- 教研组长:负责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 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包括学生管理、教师指导、家长沟通等。
同时,领导小组成员还需要与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以上是关于小学教育工作领导体制、领导小组及分工情况的简要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具体的领导体制和分工可能会因地区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论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论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吴宏保随着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许多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这些改革,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需要通过改革和实践加以解决。
建国以来,中小学领导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
前后实行过七种主要的领导体制,即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负责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主管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和现行的校长负责制①。
总体归纳起来有三种,即校务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校长分工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
50年代初,学习苏联一长制,曾在学校实行过校长负责制。
它改变了当时学校无人管的状况,有利于发挥行政系统的作用,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也出现了一些缺点,没有建立监督机构和制度容易变成家长制。
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
1956年“八大”之后,逐步改为党支部领导之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上述缺点有所克服,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不管党,政难管政。
后来,发展成为书记一长制,实际上是书记说了算,弊端就更突出了。
其实,“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
党当然要对各方面的工作和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进行领导,而这种领导要充分有效,就必须熟悉业务、结合业务进行。
但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对于干部的选拔、分配、考核和监督,不应当等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
党不应当包办代替它们的工作。
只有这样,党才能保证政府和企业独立地、①萧宗六《中小学内部的领导体制应当改革》人民教育1984(9)有效地进行工作,自已也才能集中精力研究制定重要的政策,检查改革的执行,加强对党内外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②这是关于领导体制改革的总的方向。
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校长负责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下,作为学校领导体制的一项改革而提出来的。
小学领导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小学领导体制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小学领导体制改革一、引言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小学领导体制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改革方向与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多个小学的校长、教师和家长。
共收集有效问卷100份,并进行了10个访谈。
三、调研结果与问题1. 现状:(1)小学领导主要由校长负责,扁平化管理结构比较常见,但存在校长权威过大和决策集中问题。
(2)中小学之间存在明显的资源差距,导致校长管理效果差异明显。
(3)小学领导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的现象,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2. 问题:(1)小学校长工作量较大,个体负担过重,难以全面有效管理学校。
(2)小学领导缺乏专业化管理能力,对教学和教师业务指导不足。
(3)小学校长过度依赖个人魅力和权威,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四、改革方向与路径1. 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1)探索多元化领导体制,引入副校长和教研组长等职位,实现领导与管理职能相分离。
(2)优化管理岗位设置和权限划分,明确各级领导层级,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2. 提升领导管理能力(1)加强校长和中层管理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和培训体系。
(2)鼓励校长参加职业培训和研修,提高其教育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3)加强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培训,提升校长团队协作能力。
3. 加强学校间资源和人才共享(1)建立跨学校合作机制,推动学校间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
(2)鼓励学校间交流学习,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和经验分享会。
五、推动措施1. 完善政策支持。
加大对小学领导体制改革的政策倾斜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2. 加强组织引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小学领导体制改革的组织引领,制定明确的改革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
中小学领导体制变革的回顾和比较
作者: 钱平青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5-9页
主题词: 学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中小学领导;学校工作;体制变革;校务委员会;校长责任;私立中小学;党支部领导;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摘要: <正> 建国以来,中小学的领导体制经历过多次变革,每次变革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随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与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学校领导体制。
各种不同的领导体制,在模式结构及领导作用方面,都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的特点。
一、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2)→校长责任制(1952——1957)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七年,是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七。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美国:层次少、社会监督力度大
Ø实行学区教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Ø学区教委成员大都是当地工商界人士
与专业人员。是学校事务的决策机构。 Ø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校长有权组
织领导班子,提名副校长等人选。 Ø校长的主要职责体现在行政管理与教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7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一、我国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变 革
•校务委员会制
•校长责任制
•
领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导 体
•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制
革命委员会制
PPT文档演模板
党支部领导下的 校长分工负责制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1.校务委员会制
Ø 这种体制,当时在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 面,在改变学校工作无人负责的现状方面,起了 积极作用。缺点是没有建立监督机构和制度,以 避免校长个人独断专行。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Ø 1957年整风反右后,中小学普遍建立党支 部,党支部领导一切,实际上是书记说了 算。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世界各国比较
Ø日本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中具有高度权 威,具有统摄学校经营事务的职权。 中小学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中严格选 拔出来的。
Ø新加坡中小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 长负责制。学校长必须在教学领域中 产生 。权限只限于教学管理。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学校领导体制
韩国
Ø韩国的小学校长必须毕业于四年制的 教育大学或学院,中学校长必须毕业 于综合大学里的师范大学和专业大学 里的师范系。校长的遴选,先由本人 提出申请,然后由道教育厅任命。中 小学设立了“学校运营委员会” ,也 有公开招聘的。
云投稿: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管理与评价
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石长林
【摘要]学校管理体制指的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9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从学校领导体制、学校 执行体制、学校咨询体制和学校监督反馈体制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其产生原因,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学校管理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校执行体制;学校咨询体制;学校监督反馈体制
虽然多数咨询委员会都有教师代表,但其所占比例
偏低;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校各级咨询委员会 一般没有学生参与其中,也很少吸纳来自学校外部 的人士。导致咨询委员会成员的代表性不强的症结 在于,学校各级领导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 思想,深受我国“官本位”思想的毒害,总以为包 括学校咨询在内的学校管理事务主要是由学校各级
(一)学校领导体制:党政分工体制存在弊 端,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学校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责 制,但大多数学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校长、书记 往往由两人分别担任,即党政分工的领导体制。这
和难易程度设置相应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宽度与管
理层次,科学划分工作部门,即设置的管理组织机 构能向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参与学校事务的途径或渠 道,有助于组织各种培养人的活动的开展。其二, 从教育规范来看,则需要先确定规范的内容,然后 石长林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副教授
依次制定各类规范,即首先制定机构规范,其次是 工作规范,最后才是人员规范。41在制定各类规范 时,要体现主体性原则,即应明确制定规章制度的 目的:要弘扬主体精神,让学校各类人员积极参与 学校事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
其中,有关学校部管理的部分包括了学校部的领导体制、学校人事制度、学校分配制度、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置等容,一般称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学校发展必需的条件和支撑,加强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管理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寻求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变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是有意义的。
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问题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经历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实行的基本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的体制,受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垂直式的管理倾向非常显著,地方的分级管理并没有能够得到实际体现。
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先后实行的学校部领导制度有:校务委员会(1940年-1952年)、校长责任制(1952年-1957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年-1963年)、地方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度(1963年~1967年)、学校革命委员会制(1967年〜1978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1984年)。
计划经济下的学校管理体制也是有优点的,如高度的集中和统一,要求规、明确;缺点就是学校依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少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和协调,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特色。
我国国土辽阔,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极不相同,加之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长时期单纯推行大一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会带来很多弊病,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在遵循中央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行地方负责、分散和分权管理的新模式。
中小学领导体制的沿革变化趋势
中小学领导体制的沿革变化趋势中小学领导体制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就存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它一直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中小学领导体制是由政府统领的官方教育系统,以儒
家为主导的。
当时,政府拥有学校和课程的所有控制权,家长们将孩
子送往学校,以学习文物,训练思想,并准备考试,可以进入公职的
机会。
在当时,中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精英人才的培养,建立
文化传统,传播思想。
进入清朝后,中小学领导体制更加完善。
政府强调教育在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立法改革,农民教育得到了重视,并在各地开设更多的学校。
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注重本土化教育,改变原有的实用主义教育方向,关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及
宜人的教育元素的引入。
进入现代后,中小学领导体制也有了变化,将更多的责任委托给
学校,解放了家长的负担,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系统。
政府把
关注点从给学生上课转向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情绪健康,不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领导体制不断发展的历史来源于政府的努力,致力于促进
教育的事业,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古代到现代,中小学
领导体制一直在不断发展,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
小学教育领导体制、领导班子及分工情况
小学教育领导体制、领导班子及分工情况一、领导体制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定,小学教育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
学校领导班子在校长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管理学校各项工作。
二、领导班子构成小学领导体制中,领导班子主要包括校长、副校长、主任、副主任等职务。
各职务人员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经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三、分工情况1. 校长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工作。
主要包括:- 制定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负责学校教职工的管理与培训;- 维护学校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 处理其他学校重要事务。
2. 副校长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负责学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工作。
主要包括:- 协助校长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分管教育教学、德育、后勤等工作;- 检查、督促、指导下属部门的工作;- 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 主任主任负责学校某一层级的管理工作,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
主要包括:- 制定并实施本部门工作计划;- 管理、指导本部门教职工的工作;- 检查、督促下属班级、小组的工作;-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 副主任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负责某一具体方面的工作。
主要包括:- 协助主任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各项工作;- 指导下属教职工的工作;- 完成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工作总结与反馈领导班子需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反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上就是小学教育领导体制、领导班子及分工情况的详细介绍。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中小学教育管理
第一篇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章导论一、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和各项工作,高效益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教育管理的概念: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教育管理分类:国家教育的行政管理(宏观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学校管理、微观管理)。
四、教育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
同一社会。
P4 第二章教育管理的特点一、管理包含的三层意思:1、管理要有正确的目标2、管理要有合理的组织措施3、管理要讲效率二、教育管理的特点:1、管理内容的教育性2、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3、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人的成长周期长,过程非常复杂)三、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1、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的主要矛盾2、教育管理的矛盾是教育主要矛盾的反映3、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四、教育管理的基本范畴:1、主体与客体(教师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2、共性与个性3、质量与数量(质量和数量的关系,表现为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的关系)4、有效和无效(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益,即在相同的时间里以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学生,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品. 无效管理的概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付出辛勤劳动而达不到预期管理效果的管理)5、集权与分权6、权威与服从(教育权威是指教育管理过程中使全体教育人员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服从指教育管理过程中遵照和听从教育权威意见的行为。
教育权威来源于:1、管理者所拥有的职位和职务2、教育管理者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实绩第三章教育管理的目标一、教育管理目标的作用:1、导向聚合作用2、激励作用3、控制作用二、制定教育管理目标的依据:1、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3、教育科学理论4、教育发展得客观实际三、教育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3、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4、有利于改进管理作风,提高管理能力.第四章教育管理的过程第五章教育管理的质量一、教育管理质量的特点:1、教育管理质量标准的综合性2、教育管理质量控制的复杂性3、教育管理质量评价的模糊性4、教育管理质量形成过程的长期性第六章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一、唯物辩证法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指导作用可以从以下五个基本观点中体现出来:1、实事求是的观点2、普遍联系的论点3、动态发展的观点4、矛盾统一的观点5、质量结合的观点二、教育管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调查法(通过调查,可以收集大量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客观资料,经过科学分析,能发现问题,揭示规律,形成科学认识,指导决策,反馈效果)2、实验法3、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由研究人员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对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中的研究发法)4、其他【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个案分析发(以一个人或几个人,或以一个群体为一个单位做样本对某种教育现象或某种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第二篇中小学教育行政第七章教育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一、教育行政机关的概念:教育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担任教育行政管理专门的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中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行政机关。
一般中小学管理制度实行
一、引言中小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实行了一系列中小学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管理制度进行阐述。
二、中小学管理制度概述1. 组织管理制度(1)学校领导体制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校长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任期一般为五年。
(2)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学校内部设立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后勤保障等工作。
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教学管理制度(1)课程设置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
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2)教学计划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周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3)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学生管理制度(1)学生行为规范学校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管理。
学生行为规范包括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纪律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学生奖惩制度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
4. 教师管理制度(1)教师招聘与培训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公开招聘教师,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教师考核与评价学校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
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
(3)教师待遇与保障学校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及改革
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指中小学内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教育管理体制:指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如何管理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学校管理体制:指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外,包括学校人事,劳动,经费,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
校长负责制: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学校组织制度.这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制度,也是学校的一种决策制度.
1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答:1)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制度.
2)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
3)是发挥校长领导效能的重要保证.
4)决定着学校党政关系的正确解决.
2为什么说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制度?
答: 它规定了学校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等,涉及谁来领导和负责全校的工作,由谁来行使学校的决策权,指挥权的问题.因此,它直接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直接影响学校全局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办好学校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 1)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 2)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发挥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 3)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改革核心是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
4 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条件是什么?
答: 一人员素质条件 (一个良好的中小学领导班子要具备哪些素质)1)富有战略头脑和政策头脑2)团结合作3)精简干练4)人员素质结构合理5)富有权威6)作风民主,支持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
二上级领导条件. 校长和上级部门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三法规保障条件.
5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2)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行政的统一指挥作用.
3)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6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沿革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从实质上,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都是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的:
1)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
2)个人负责与集体负责的关系.
3)职责和权力的关系
4)领导与群众监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