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与《史记》
•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
2、司马迁金钱观的改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 716年-公元前645年)齐国 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 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经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 (即丞相),被称为“春秋 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体例
• 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 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
• 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 如《国语》《战国策》。
• 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 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二、《史记》特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项羽
李广
公孙弘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通古今之变: 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 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其中最突出的, 是司马迁看到了经济、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 定作用。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 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课文主要内容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司马迁的学者和历史家。
他是汉朝时期
的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也是中国历史书籍中最重要的一部。
司马迁热爱学问,他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
他常常努力
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并用心加以整理和研究。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历史真相记录下来,让后世能够了解和学习。
然而,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不仅需要分辨真假史料,还需要面对政治压力和文化的限制。
在那
个时代,历史并不是完全开放和公正的,有些政治权力者会试图篡改
历史,以符合他们的利益。
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司马迁经历了艰辛的努力和牺牲。
他曾多
次被流放和囚禁,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妥协。
他用尽全力
写下《史记》,不仅详实地记载了以往的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历史中
的伟大人物和道德取向。
《史记》成书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它以其内容的
翔实和深度,被誉为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也因此成为了史学界的
标杆和楷模,他的勤奋和毅力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称颂。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的重要性以及记叙历史
的责任。
他的努力和奉献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和范例。
《史记》也成为了后来历代史书的典范,对中国历史学习和
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
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的创作与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司马迁和他的巨著《史记》占据了重要地位。
《史记》是司马迁在东汉时期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背景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仲升,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来自于一个知识家族,其父司马谈也是一位知名的史学家。
司马迁自幼聪慧,对历史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已显露出写作才能,但由于家族陷入政治纷争,司马迁被迫辗转各地。
二、《史记》的创作过程司马迁在成为一名官员后,开始着手创作《史记》。
他以前人所著的史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
司马迁笔耕不辍,历经数十年的时间将《史记》一书完稿。
他在创作过程中秉持了客观、真实的史学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三、《史记》的内容特点《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其中本纪对中国历代君王进行了年代顺序编写;表则是对历代君王的年号和重大事件进行了整理;书则是对历代诸侯国的史事进行了记录;世家是对重要家族的历史进行了记载;列传则是对各个历史人物进行了传记。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结合,司马迁完成了一部以事例为主线的历史巨著,以史为鉴,警示后人。
四、《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巨著,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奠定了史书应以实事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史学史研究方法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史记》在文风上极具特色,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行文风格,使得整个史书既有严肃的学术性,又有通俗易懂的文艺性,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历史。
此外,《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司马迁与《史记》篇一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防止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荣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唐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正因为揭露现实的透彻,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那么头抢地,视徒隶那么心惕息。
〞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家及文学家,应历帝时人,多部史著作流传至今,令我们给予重视,铭记古往今来的历史脉络,而其最著名的着作《史记》何以能如此兴盛,面对此,司马迁为得到官方认可而不得不受辱,也正因此,才让这部古典盛著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1)司马迁将传统史籍巧妙融合司马迁之所以会出现,即是两家传统史籍《左传》和《春秋》之间空白,司马迁自小便深居读书,其熟悉《左传》与《春秋》,同时也懂得社会之道流行更迭,了然社会变革,令司马迁能够撰写完善一分子志史,将两传之间空白补充完整,而此乃历史学家司马迁之聪明所在。
(2)司马迁晓畅礼仪之道至于司马迁令宗室虽令口口声声赞誉,但实拒其作品的却是官方的原因,司马迁不断遵历史传统男子以性格强烈,艰难坚持,要求自己勤奋好学,强调礼法,不断改进,此乃司马迁如何利用礼仪之道得到官方认可之捷径。
(3)司马迁以史记言礼仪把读史行为般拿来论证礼仪,以史记言礼仪,“然言与行,遗载于史”,“若礼行,亦可遗载”等等,完善一部中国最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着作,司马迁微言大义,令读者充满启示,让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
(4)司马迁表彰礼礼仪此外,司马迁亦在《史记》中提及众多有关礼法的概念,如文宗论伯温之案,其认为若只是读书,则造成虚浮,修身行礼,则为表彰,司马迁以此说明,无论是冒险新知,还是孜孜可尽精神报效,都需以学习与礼法相结合,提倡要以礼代治,令读者从中引以为鉴,不仅在史书之中,而且在实践中施行,以礼让世间弥漫芬芳之气。
(5)司马迁善表达文化价值通过《史记》的编撰,正是司马迁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让我们得以透过史书认知历史,把中国传统文明中的文化价值展现无疑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司马迁尽职尽责,以忍辱而著述不为官方认可所容,而今,所有人皆能受用于《史记》之宝藏,今见之皆令人欣慰。
可见,司马迁为“让文明继续荣耀”,忍辱著书《史记》,以此洗礼古代文明,让我们理解历史,继承文化,以此延续一百古,愿此多此颜而拥谱而致,让历史盛本之辉耀永不湮没。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 1、开创了写历史人物为主的传记文学的独创性; • 2、开创了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点独特手法: • ①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尽可能做到了了解深刻,从而使笔端饱蘸情感。 • ②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描写,置人物于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 物个性。 • ③用“互现法”使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 • ④故事化的手法。 • A、采用细节描写 • B、精心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人物性格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 之说。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3
谢谢观赏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简短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简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简短中国古代史书中,没有哪一本能与《史记》相媲美。
而这本作品的创作者,便是后世所尊称的司马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中蕴含着许多的启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字子长,汉代末年的杰出历史学家、文学家。
尽管他出身名门,可他的一生却经历了多次的坎坷和挫折。
在汉高祖刘邦的创造性统一战争中,司马迁的父亲司马错曾是刘邦的亲信大将,然而不久后,司马错却因犯错被贬下狱,而司马迁的兄长司马卬也因其父亲的牵连受到了迫害。
正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司马迁在他的心灵深处植下了复仇的念头。
司马迁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
他曾经随父亲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乱和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些亲身经历让司马迁产生了追求真相、还原历史的渴望。
然而,司马迁在他年少的时候并没有这个机会,他只能忍受着岁月的枷锁,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天,司马迁在山野间漫步,忽然间听到了一阵大笑声。
他转头一看,发现原来是一个淳朴的老农正在看着一本残破的历史书大笑。
司马迁好奇地询问老农的原因,老农告诉他,这本书中记载了许多错误的历史,对于人们真实的生活毫无帮助。
这使得司马迁更加坚定了自己复兴历史真相的决心。
然而,司马迁想要写一部关于历史真相的著作并不容易。
他首先要对历史进行严密的研究和搜集资料,而这需要费尽心血和耐心。
他旅行各地,寻找各类史书和资料,甚至会向各方人士请教,以求得到更全面准确的历史信息。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磨难与挫折,为了学习和查找资料,司马迁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衣物。
他住在简陋的茅屋中,以一种近乎要饿死的态度投入到了他的著作中。
然而,即使在此期间,司马迁仍然时常被外界的痛苦所困扰。
无论是个人的疾病折磨,还是对于国家的痛惜,这些困扰司马迁的问题不断地消磨着他的意志力。
然而,他总是告诉自己,只有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他才能够让那些被歪曲的历史真相重新得到还原。
司马迁与史记
四、太史公评价:
失败原因:
(1)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立,失人心。 (2)自矜功伐,愤私智而不师古。力征 天下,不用人,不觉悟。
五、性格: 力拔山,气盖世——有勇有智。 垓下之围——有情有义。 失败的结果——有弱点:
残暴——失民心;不善用人; 背关怀楚。
下 课 啦!
4、 乌江自刎
(1) 拒绝东渡:勇者性格,敢于接受失败的结果。 (与刘邦比较,举例刘邦的三次自私逃生) (2)赠马:粗疏残暴,有恩必报,——矛盾性 格的统一。 (3)自刎:对吕马童的蔑视,以及汉军争项王 头,自相蹂践的丑态描写——铁骨铮 铮,惟我独尊,雄霸天下,而又豪迈悲 壮,目中无人的英雄形象。
1、“破釜沉舟”——善战之智; “沉舟”——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 破 釜 ” —— 速 战 速 决 , 弥 补 劳 师 远 征 之 不 足 2、 尽破秦军-——善战之勇。 “虏王离、杀苏角、逼涉间”——以战果表其勇。 “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以场面证其勇。 诸侯“从壁上观”“人人惴恐”——从侧面衬其勇。 3、为诸侯冠——善战之威。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情态衬其威。 “诸侯皆属”——以结果壮其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夏阳人(陕西韩城)人。汉武帝同时 代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
读万卷书:
他博学多才,兼采众家,雅好道家, 对司马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少 年时代曾学书于汉大儒家董仲舒、孔安 国,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染。
行万里路: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侯,他开始漫游四 方,东南到绍兴;南到浙江;北到曲阜, 最后经河南回到了长安。 回京后担任郎中一职直到三十五岁,受 武帝 之 命, 他 被派 遣 视察 安 抚西 南 夷人 (四川云南等地),遍游名胜古迹,名山 大川,了解了民情民意,民俗民疾。掌握 了史地知识,奠定了他伟大创作的基础。
司马迁与《史记》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 见 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 俱 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 事之,其耻固己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 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 不有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 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 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 客 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 有 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
民族内斗劣根性
西周初:周公VS管叔蔡叔 西周末:申后、褒姒、伯服、宜臼 东周赧王:内讧导致东西周分裂,周朝结束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骨肉相残者不计其数 秦末:反秦军队大业未成,各自称王,队伍分裂 汉初:刘邦杀韩信等功臣 汉中:刘氏VS吕氏,刘氏VS刘氏,朝臣之间
司马迁关于“内斗”看法
(范蠡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 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越王勾践世家》 (韩信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淮阴侯列传》
向令伍子胥从奢供死,何异于蝼蚁。弃小义,雪 大耻,名重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 能致此哉? ——《伍子胥列传》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 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 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 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到海边,南到川滇,西至陇海,北到长 城以外。收集了资料,增光了见闻,陶冶 了情操,文章风格亦受影响。凌稚隆《史记评林》引
第一次游历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 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 邦,观孔子之遗风 ……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人物的着力刻写与感慨。
1
3、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成为 后世散文家推崇备至的范本。
4、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 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提供了丰富 的创作源泉。构思情节和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也为小说家们效法。
1
谢谢观赏
1
3、主旨: (1)《史记》前期:总结历史、
润色鸿业;后期:发愤著书, 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 人著述。
1
四、叙事艺术 1、叙事态度:文学性; 2、叙事方式: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3、由一系列栩栩如生故事构成传记; 4、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5、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在细节方
面进行虚构; 6、互见法:
1
5、成书: 《史记》的编撰,在太初元年(公
元前104年)就已经开始了。李陵 案受刑之后,司马迁入狱,出狱后, 司马迁忍辱含垢,又开始继续写 《史记》。前后经过了14年,《史 记》的写作才基本完成。
1
二、司马迁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1、《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
的著作;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 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 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 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 怀疑和思考: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 司马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 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 《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 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 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 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 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 《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 即欲养士”也。
5、在《史记》中,是存在一定的伦理 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的。但它的标准 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 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狭隘单一的。
1
三、体例、结构与主旨 1、体例: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或称纪传志书体),起自黄 帝,至于汉武帝太初年间,近 三千年史事;
1
2、结构:
(1)整体结构 《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 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流泪说:“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 阙。”。
1
(2)立言传名的不朽思想:以圣人自居, 他写《史记》就是要继孔子序《春秋》 和《易传》;
(3)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 李陵事件的发生使其遭受“宫刑”,
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 结束,于是“隐忍苟活”
1
五、人物塑造 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 个性较鲜明;
1
人物阶层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 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 四千余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方 士等的入传。这与司马迁开阔的历 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认识、自身的 遭际有密切关系。
1
1、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亦有 偏爱。那就是“好奇”——喜爱非 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出众才华 的人物; 2、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 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 变化,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 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1
4、将人物置于戏剧性的场景作为展示人物 性格的绝好手段;因为在尖锐的矛盾冲突 的焦点上,各种人物都依据自己的利益立 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与他人的关 系,紧张地活动着,既各显本色,又彼此 对照,个性能够表现得格外鲜明。
如在“鸿门宴”一节,我们可以那样清楚 地看到刘邦的圆滑柔韧,张良的机智沉着, 项羽的坦直粗率,樊哙的忠诚勇猛,项伯 的老实迂腐,范增的果断急躁。
1
2、《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 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 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 作用的高度重视:
3、作为一个忠于生活的观察者和深刻 的思想家,他也确实认识到并且公然 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 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1
4、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 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 何种名位:
1
(宋)郑樵《通志·总序》:仲尼既没,百 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 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 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 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 《诗》、《书》、《左传》、《国语》、 《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 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 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 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 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清代凌稚隆《史记评林》、赵翼《廿二史札 记》、梁玉绳《史记志疑》(或称《史记》第 四家注)。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叔岷《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史记〉》 斠证》。
《二十五史三编》“史记之属”,张舜徽主编, 岳麓书社1994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 52万字。
1
(2)具体结构: 本纪:帝王世系,包括实际掌权人物如项羽、
吕后;朝代编年。 表:大事记。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书:专门史。礼、乐、律、历、天官、封禅、
河渠、平准; 世家:诸侯世系,包括历史地位极高的孔子、
陈胜,以及汉初部分名臣如萧、曹、张、 陈、周等,还有外戚。 列传:功臣名士。
1
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 1、《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
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 李广“为人长,猿臂”; 2、将生活细节的描写作为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
心世界的基本手段; 《李斯列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
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 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 叹曰:“人之贤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史记学概论》,张新科,商务印书馆2003 《史记研究集成》(14卷),华文出版社2005 《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三秦出版社1990
1
1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经历 字子长(前145-前86),夏阳龙门(陕西韩城县) ; 1、学习经历: 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 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2、漫游经历:
1
六、语言艺术:
1、《史记》单行散笔,口语通俗。为文 疏荡多变,章法、句法、用词别出心 裁,超迈众人。《史记》中极少用骈 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 的,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 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 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 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 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 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3、常常用比较的方法,表明:迎合 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 福;反之,则容易遭遇不幸的看法;
1
对于《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人们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面目活现, 神情毕露,如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 谦所说:“读一部《史记》,如直 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 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 止。”(《史记会注考证》引《拙 堂文话》)
1
“庄、荀以下论列诸子,皆对一人或 其学风相同之二三人以立言,其櫽括 一时代学术之全部而综合分析之,用 科学的分类法,釐为若干派,而比较 评骘,自司马谈始也。”(梁启超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书后》)
1Hale Waihona Puke 4、创作《史记》的动机: (1)太史令的出身,使其具有很强的社
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种神圣的使 命感既有史官的职责,也有父亲临终前 的遗言促使:
1
3、注重用对话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 修养、社会地位;
刘邦、项羽微时见秦始皇巡游的威仪,各 说了一句不甘于自己地位的表白。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仇恨 与野心,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的处境。
韩安国下狱为狱卒所辱,他以“死灰岂不 复然”威胁狱卒,狱卒大言不惭地说: “然即溺(尿)之!”活现出小人物在可 以欺凌大人物时不顾一切的粗野和痛快。
1
3、家学: (1)司马谈,任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著有 《论六家要指》: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兼容并包而崇尚道家。“道家使人 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 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 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
2、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既富 于概括性,又富于生活气息;
3、人物对话,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 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
《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 充满情感、富于生气。
1
七、《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中国古代纪传体史学的鼻祖, 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先秦《诗》 《骚》的抒情传统,创“发愤著书”说, 融会贯通,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