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

合集下载

中国北方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中国北方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第9卷 第1期2007年 2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 ALAE OGE OGRAPHYV ol 19 N o 11Feb .2007 文章编号:1671-1505(2007)01-0013-12中国北方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3朱如凯 许怀先 邓胜徽 郭宏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 要 中国北方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该地区石炭系划分为上、下统,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石炭系发育完整,华北地区普遍缺失下石炭统。

87个标准剖面和529个辅助剖面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早石炭世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存在佳木斯古陆、额尔古纳古陆、中朝古陆、东塔里木─敦煌─中祁连─阿拉善古陆、陇西古陆、准噶尔─吐哈古陆、阿勒泰古陆等;从东至西主要发育松辽海盆、辽东海湾、北山海盆、祁连海、柴达木台地、宗务隆山海槽、塔里木台地、西昆仑海盆、南天山海盆、北天山─准噶尔海盆等海相沉积。

晚石炭世海侵范围扩大,佳木斯古陆、额尔古纳古陆仍然存在,中朝古陆已明显缩小至其北部地区,东塔里木—敦煌—阿拉善古陆范围缩小,陇西古陆向西延伸扩大,北准噶尔─阿勒泰连为一体形成古陆;发育松辽海盆、华北海、祁连海、柴达木台地、宗务隆山海槽、塔里木海盆、南准噶尔—博格达山海盆等海相沉积。

关键词 中国北方 石炭纪 岩相古地理 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第一作者简介 朱如凯,男,1968年生,1994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沉积学及储层地质学研究。

通迅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910信箱实验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083;E 2m ail:zrk@petrochina 1co m 1cn 。

中图分类号:P531 文献标识码:A3本项目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收稿日期:2006-04-14 改回日期:2006-06-18L ithofac i es pal aeogeography of the Carbon i ferous i n northern Chi n aZhu Rukai Xu Huaixian Deng Shenghui Guo Hongli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 evelop m ent,PetroChina,B eijing 100083Abstract I n this paper,northern China includes North west China,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in which the Carbonifer ous is divided int o the Lo wer and Upper Carbonifer ous .I n Northwest andNortheast China,the Carbonifer ous was devel oped comp letely,while in North China,the Lower Carbonif 2er ous was absent .The J ia musi,A ierguna,China 2Korea,East Tari m 2Dunhuang 2M iddle Q ilian 2A lxa,Longxi,Junggar 2Tuha,and A letay oldlands were mainly devel oped during the Early Carbonifer ous .Fr om east t o west,including the Songliao marine basin,L iaodong gulf,Beishan marine basin,Q ilian litt oral 2neritic facies,Zong wul ong neritic 2bathyal facies,Qaida m shall ow carbonate p latfor m facies,Tari m paral 2ic facies,west Kunlun litt oral 2carbonate p latf or m 2bathyal facies,s outh Tianshan litt oral 2neritic 2p latf or m edge 2sl ope 2basin facies,north Tianshan 2Junggar bathyal 2abyssal facies were devel oped during the Early Carbonifer o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Late Carbonifer ous were different fr om those of the Early Carbonifer ous,and the area of the oldland decreased .The J ia musi and A ierguna oldlands still existed .The China 2Korea oldland,which was na med as the northern China oldland of North14 古 地 理 学 报 2007年2月China and center oldland of O rdos,and the area of East Tari m2Dunhuang2A lashan oldland were de2 creased,while Longxi oldland was increased t o its west which was na med asMaz ongshan oldland in Beishan area.The North Junggar2A letay oldland was devel oped int o one oldland.The Songliao marine basin,North China paralic facies,Q ilian paralic facies,Qaida m shall o w carbonate p latf or m facies,Z ong wul ong neritic2 bathyal facies,Tari m paralic2neritic facies,South Junggar2Bogedashan marine basins were devel oped.Key words northern China,Carbonifer ous,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Northwest China,North China,Northeast ChinaAbout the f i rst author Zhu Rukai,born in1968,graduated and obtained a doct oral degree fr om the Depart m ent of Geol ogy,Peking University in1994.Now he is engaged in sedi m ent ol ogy and reservoir geol ogy. 本文中的中国北方地区是指秦岭—昆仑山以北中国国土的陆地部分,涉及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5个省、市、自治区,油气勘探区主要包括西北地区的准噶尔、塔里木、三塘湖、吐哈、武威、巴彦浩特、柴窝铺、六盘山、定西等盆地,大华北地区的鄂尔多斯、渤海湾、南华北等诸盆地及东北的松辽盆地。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2019年精选文档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2019年精选文档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0 引言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一直是沉积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加关注的焦点,也是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所遇到的一些难题,是恢复造山带地区地层序列和岩相古地理的最有效、最基础的方法[7-10]。

前人对新疆和硕县地区沉积环境和演化背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区域地质调查,大多进行的是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研究,少见化石,本区大多数地层的命名是与邻区对比岩性得来的,这样就制约了对南天山东段泥盆纪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的古地理特征、沉积背景的分析研究。

因此,系统的分析研究本区泥盆系沉积地层对恢复南天山东段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作在新疆马兰村幅、新井子幅等四幅图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测绘了泥盆系剖面。

1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区地处东天山南坡,位于新疆和硕县。

工作区北邻中天山南缘断裂,南邻辛格尔断裂。

按照肖序常的划分,该区属于南天山早-中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段的洋壳海沟板片的南缘。

现有研究表明:与榆树沟蛇绿混杂岩有关的洋盆总体向南西消减,工作区位于其上盘。

本次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剖面、路线地质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依据岩性、岩相特征、接触关系、变质程度、化石及所处的构造位置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地层,详细划分了本区泥盆系地层,并根据化石确定了沉积年代。

本次调查测量了多条剖面,选取其中有代表性Ⅰ-Ⅳ号剖面为例,详细分析本区泥盆世沉积盆地的演化情况,从而推演南天山东段泥盆世沉积盆地的演化情况。

2 地层剖面描述1、上泥盆统破城子组该组分布于调查区东南方向,呈长条状展布,该组由Ⅲ号剖面控制,本组与北侧上覆地层下石炭统甘草湖组之间为断层接触关系,南侧与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之间被花岗岩侵入破坏,接触关系不详。

本次工作根据该组的岩性组合及构造关系将其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两者之间为断层接触关系。

现以Ⅲ号剖面为例描述如下:上覆地层:下石炭统甘草湖组断层上泥盆统破城子组(D3p) 总厚度468.29m上泥盆统破城子组第二岩段(D3p2)厚136.68m(6)紫红色英安斑岩质熔岩夹灰色、暗红色凝灰岩。

泰山南坡沉积物特征及第四纪冰缘环境探讨

泰山南坡沉积物特征及第四纪冰缘环境探讨

泰山在地质上属于华北地台鲁西地块鲁中弧形 隆断构造区 , 以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 、 复杂的地质构
修订日期 : 编辑 : 王秀元 2 0 1 2 0 2 0 8; 2 0 1 2 0 5 0 3;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 : 泰安市科技计划项目 ( ) 2 0 0 6 3 2 作者简介 : 郭慧玲 ( , 女, 山东东平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和林业保护等研究工作 ; : 1 9 7 0—) E m a i l 2 6. c o m。 x 2 8 2 2@1 g y
2 西长约 2 南北宽约5 总面积4 。 0 0k m, 0k m, 2 6k m
表示已不活动 ; 新形成的石海和石河地表裸露 , 巨石 表面新鲜洁净 , 表示仍处于活动状态 。 泰山 植 物 群 绝 大 多 数 为 人 工 植 被 , 但天然松科 和蕨类植物等尚有 遗 存 , 并且苔藓植物绝大多数含
6 泰山地区气温推演
研究 泰 山 气 象 观 测 站 数 据 资 料 , 将泰山地区自
·7·
第2 8 卷第 6 期 山 东 国 土 资 源 2 0 1 2年6月
极端最低温 、 年 1 9 7 1 年 —2 0 0 7年3 7 年极端最高温 、 均温等数据成图直观 、 简洁的表示出来 ( 图 4) , 就温 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
摘要 : 针对泰山第四纪冰川有无的争议 , 在泰山南坡 采 集 沉 积 物 样 品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 孢 粉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优 势 植 物 松属 + 中华卷柏 + 蒿属 + 藜科 ” , 指示的 沉 积 环 境 为 湿 冷 环 境 。 扫 描 电 镜 观 察 石 英 颗 粒 表 面 , 显示出边缘 种群为 “ 具贝壳状断口和解理片的冰川环境特征 。 通过热释光测试得样品年龄为 ( , 相当于 棱角清晰 、 3 0. 5 4±2. 5 9) k a B. P. 末次冰期主冰期中的 P 得出泰山 a u d o r f S t i l l f r i e d 间冰阶 。 根据泰山现代气候环境推演泰山古气候温度和降水量 , 地区在末次冰期时具备了形成冰川的基本气候条件 。 鉴于 P 因此初步推 a u d o r f S t i l l f r i e d 间冰阶持续的时间较短 , 断该沉积物指示的古气候环境为冰缘环境 。 关键词 : 沉积物特征 ; 第四纪冰缘环境 ; 指示意义 ; 泰山南坡 中图分类号 : P 5 3 2; P 5 3 4. 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断陷盆地盆地演化与沉积特征研究

断陷盆地盆地演化与沉积特征研究

断陷盆地盆地演化与沉积特征研究断陷盆地是地质学上一种重要的地质单元,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地球动力学和构造活动的影响。

断陷盆地在地球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地质学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还对环境演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一、断陷盆地的形成机制断陷盆地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而形成的。

其主要形成机制有地壳伸展、挤压和剪切等作用。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板块的拉伸、挤压和剪切作用使地壳发生断裂变形,导致断层的形成,从而形成断陷盆地。

二、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起伏互换、局部沉降和水体循环等阶段。

起伏互换阶段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导致地壳上的山脉和高原发生抬升,形成起伏不平的地貌。

局部沉降阶段是指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壳断裂,使局部地区的地壳下沉,形成盆地。

水体循环阶段是指盆地内水体的平衡调节,包括湖泊的形成和消失,以及河流的发展和变化。

三、断陷盆地的沉积特征断陷盆地的沉积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物的类型、厚度和分布等。

断陷盆地的沉积物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淤泥、砂石和碳酸盐等,其中淤泥主要由沉积物悬浮物质组成,砂石主要由水流和风力带来的物质组成,碳酸盐主要由浅海和湖泊中水生生物的沉积物组成。

断陷盆地的沉积物厚度和分布与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断层活动有关,一般来说,断陷盆地中心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向外逐渐减小。

四、断陷盆地的研究意义断陷盆地的研究对地质学、油气勘探和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和沉积特征,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展规律,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断陷盆地中的油气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通过研究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特征,可以提高勘探效率。

此外,断陷盆地的演化和沉积特征还可以为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紧密相关,其沉积特征对地质学、油气勘探和环境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序及沉积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序及沉积演化特征

构造 域体 系 . 在显 生宙演 化 过程 至古 近纪 , 可划 分 出加 里东 、 海西、 印支 、 燕 山和喜 山 5 个 构造 旋 回 , 构 造运 动
过 程形 成 了 1 2个 地质 事件 界面 [ 5 , 1 0 ] 。在这 种 区域 构造 背 景下 .不 同时 期 的盆地 演化 阶段都 有对 应 的盆 地沉
塔 中存 在程 度不 同的地层 缺失 ,塔北 缺失 2 ~ 3个 牙形
刺带 ] , 巴麦一 塔 中多 缺失 8 ~ 1 2个 牙 形刺 带 _ l 5 ] , 时间 间
断最 多在 1 0 Ma以上 , 是加 里东运 动 中期 I 幕( 全 球事
件) 的构造 响应 。该 界面 在 台相 区为暴露 不 整合 , 界 面 之下 发育 加里 东 中期岩溶 。岩 相变 化大 ,测 井极 易识 别. G R 在界 面 之下 多 为稳 定 的低 值 , 在 界 面之 上 育不 规则 洞穴 、 裂 隙和泥 质充
填。 是 区域性 的沉 积间 断和暴 露溶蚀 界 面 。G R 在界 面
之 上较 界面 之下呈 低值 。 且界 面之 下呈 微齿 状 , 界 面之
上 呈尖 齿状 ; 电阻率在 界面 上下 均为微 齿状 , 界 面之 上 较 界 面之 下呈 高值 。对 应 的地震 界 面 为 , 在塔 北 为

套 强反 射波 组 的顶 面 , 在 巴麦 一 塔 中为一套 强 波组 与
俯冲 , 昆仑 洋 向南部 的 中昆仑地 块俯 冲 , 盆 地 渐显 西 台
( 碳 酸 盐 台地 ) 东盆( 陆棚一 盆地 ) 的沉积格 局 。 早寒 武世 为最 大海 泛 , 至 中奥 陶世 完成碳 酸 盐岩 台地建 设 , 晚奥
伏 一 间房 组灰 岩 ( 塔北 ) 或 鹰 山组灰 岩 ( 巴麦. 塔 中大 部 缺 失一 间房 组 ) , 其上 为奥 陶系上 统恰 尔 巴克组 泥灰 岩

南天山西段哈尔克山南坡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南天山西段哈尔克山南坡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型” 花 岗岩 ( 钾 长花 岗岩 、 二 长花 岗岩 ) 、 花 岗闪长岩 及
杨树德( 1 9 9 4 ) 、 张 良臣 ( 2 0 0 3 ) 等 根据 板块 构 造理 小 提坎 立 克组 双峰 式特 点 的陆相 火 山岩 , 小提 坎立 克
论, 将天山西段哈尔克 山南坡划归为塔里木 一 华北板 组 与下伏地层间均呈不整合接触 。产于伊犁微板 - 。 块 (I 级) 、 塔 里木微 型板块 ( Ⅱ级 ) ( 图1 ) 。本文 根据沉 块 中塔 尔得套 地 区二叠纪火 山岩 亦具有 同样 特征 -
2 0 1 4 正
新 疆 有 色 金 属
3 3
南天山西段哈尔克山南坡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杜红 星① ② 魏 永峰③李 晓 燕④马 玉 霞②
( ①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北京 1 0 0 0 8 3 ②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乌鲁木齐 8 3 0 0 0 0 ③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 查开发局 区域地质调查队 双流 6 1 0 2 1 3 ④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 阿克苏 8 4 3 0 0 0 )
关 键 词 南天 山西段 地 质特征 构造单元 构造演化
用板块构造 观 点探讨 西天山 的大地构造始 于 7 0 年 积建造 、 岩浆 作用 、 变形特征 、 变质程度 、 变形期 次等差
代末( 陶钧政 , 吕正, 1 9 8 1 ; 李春昱 , 王荃 , 1 9 8 2 , 1 9 8 3 ; 张 异 , 进 一 步划分 出了三 、 四级构 造单 元 , 即: 2 个 Ⅲ级 构
2 构造单元特征
. 1老虎台前寒武纪隆起带 研 究 有 了很 大进展 。天 山造 山带是 一 系列微 陆 块 、 岛 2 塔里木古陆边缘 出露太古宙陆核及围绕陆核增生 弧地体 及镶嵌 于其 间不 同时期 的褶皱 带为 主的 巨型复 肖序常, 何国琦等 , 合造山带 , 是古亚洲洋构造域 中乌拉尔 一 天 山 一阴山 的古元古代和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 0 0 4 , 胡霭 琴 , 张 国新等 , 2 0 0 6 ) , 塔 里木 微板 块 以塔 巨型褶皱系的组成部 。南天山西段位于塔里木和 2

中国前陆盆地命名及特征

中国前陆盆地命名及特征

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特征及命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方针中,人们把目光和勘探研究工作转向西部,当时最为关注和使用最多的地质名词是“前陆盆地”,在科技刊物上发表文章之多,不胜列举;认识之分歧,莫衷一是。

有的多把西昆仑山北缘、天山和祁连山南北缘、六盘山和龙门山东缘旧称的中-新生代山前坳陷叫“前陆盆地”;有的“甚至把大型的塔里木盆地归入前陆盆地之类”(马力,钱奕中,1997);也有的把南天山中的小型库尔勒盆地(即焉耆盆地)也叫“前陆盆地”(Allen,1991);更有甚者在华南板块的北边划出四川-江汉-下扬子-苏北等北缘前陆盆地带,在其南边划出楚雄-南盘江-十万大山等南缘前陆盆地带,其间只剩下江南隆起了,这就把前陆盆地概念在空间上“泛化”了。

类似现象在许多文章论述中颇为流行。

有的把前陆盆地概念在时间上“扩大化”了,如有的作者在塔里木盆地就划分出早期类前陆(S-D)、中-E)、前陆(N-Q)等阶段(贾润胥等,1991);又如有期类前陆(C-P)、晚期类前陆(P2的作者还认为中国南方古生代的“钦州残余海槽,是云开碰撞造山带的前陆盆地”(李曰俊等,1993)。

对前陆盆地名词的理解和应用上也各不相同,在中国同一盆地可叫出不同的前陆盆地名称。

如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盆地,很多学者都称为前陆盆地,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与Dickinson (1974)厘定的前陆盆地性质不一样,因而称为“类前陆盆地”(曹守连等,1994),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西部陆相盆地属特提斯碰撞造山带后缘部位上的产物,把库车盆地称为“前陆类盆地”(李曰俊,邝国敦,吴浩若,咸向阳,1993),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中西部的前陆盆地是因陆内俯冲所引起,有别于Dickinson (1974)的洋、陆俯冲形成的弧背前陆盆地和陆、陆碰撞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提出“再生前陆盆地”的概念,库车盆地属于这种类型。

甚至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列出的二条前陆盆地条目中(程裕淇,1993),把龙门山山前坳陷与美国落基山前陆盆地对比,把天山北麓山前坳陷与恒河前陆盆地和阿尔卑斯北麓磨拉石前陆盆地对比,是否恰当?也值得商榷!对中国前陆盆地名词和含义还有一些修正和不同的叫法,以及与Dickinson (1974)界定的前陆盆地特性对比等问题,详见第一章。

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研究报告

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研究报告

在我国地质学界,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我国重要的寒武纪地质地层之一,山东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对于揭示古地理环境、地层构造和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一、地质历史背景在论述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寒武纪地层的总体分布和地质历史背景。

我国寒武纪地层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南、华南和新疆等地区,其中山东是华北地区最为发育的一个寒武系地层。

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地层和沉积特征对于认识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东寒武纪地层特征山东地区的寒武纪地层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以泰山、太白山、山东断陷带和胶东地块为代表。

在不同地点和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岩性、古生物化石和构造特征。

泰山地区的寒武系地层主要由页岩、砂岩和灰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三脚架类、三叶虫和古腕足类等。

这些岩性和古生物化石对于研究古地理环境和古海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东寒武纪地层沉积相特征在论述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不同沉积相的变化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演化。

根据研究成果,山东地区的寒武系地层主要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

海相沉积主要以碎屑岩、页岩和灰岩为主,反映了古海洋环境的演化和古生物演化的变化。

陆相沉积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煤系,反映了古陆地环境的变化和古气候的演化。

这些沉积相特征对于认识古地理环境和古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认识古地理环境、古生物演化和地层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综合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其演化规律和地质意义。

在个人理解和观点方面,我认为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还可以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山东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山东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一、山东省地形特征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一122°42'18〃、北纬34°22'54〃一3802700〃之间。

是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0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图1)。

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一即墨和青岛一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一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一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自然地理特征: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脉分布情况:山东省主要山脉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东丘陵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主要由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构成,鲁东丘陵区山脉则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多呈NW向和近东西向展布,鲁东丘陵区山脉则多呈近南北和近东西向展布。

水系概况:山东水系比较发育,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m2以上,干流长度大于50km 的河流有1000多条。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

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

湖泊集中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前者以微山湖为首,后者以东平湖最大。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摘要:为了解南天山东段泥盆世沉积盆地环境及演化历史,课题组通过野外实测地质剖面,结合岩相学、沉积相环境分析等手段对东天山泥盆世地层作出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认为: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是由弧后盆地演化而来的,在早-中泥盆世沉积环境稳定,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为主,地壳稳定,持续收缩,短暂出现扩张;在晚泥盆世,岩浆活动强烈,收缩速度加快,总体仍为半深海-浅海相沉积环境。

关键词: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南天山东段0 引言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一直是沉积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加关注的焦点,也是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所遇到的一些难题,是恢复造山带地区地层序列和岩相古地理的最有效、最基础的方法[7-10]。

前人对新疆和硕县地区沉积环境和演化背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区域地质调查,大多进行的是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研究,少见化石,本区大多数地层的命名是与邻区对比岩性得来的,这样就制约了对南天山东段泥盆纪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的古地理特征、沉积背景的分析研究。

因此,系统的分析研究本区泥盆系沉积地层对恢复南天山东段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作在新疆马兰村幅、新井子幅等四幅图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测绘了泥盆系剖面。

1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区地处东天山南坡,位于新疆和硕县。

工作区北邻中天山南缘断裂,南邻辛格尔断裂。

按照肖序常的划分,该区属于南天山早-中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段的洋壳海沟板片的南缘。

现有研究表明:与榆树沟蛇绿混杂岩有关的洋盆总体向南西消减,工作区位于其上盘。

本次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剖面、路线地质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依据岩性、岩相特征、接触关系、变质程度、化石及所处的构造位置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地层,详细划分了本区泥盆系地层,并根据化石确定了沉积年代。

本次调查测量了多条剖面,选取其中有代表性Ⅰ-Ⅳ号剖面为例,详细分析本区泥盆世沉积盆地的演化情况,从而推演南天山东段泥盆世沉积盆地的演化情况。

山东地区大地构造演化

山东地区大地构造演化

0.引言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等形成背景研究,结合区域对比,提出了山东省不同地质年代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和演化过程。

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基底属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群的胶辽微陆块、渤鲁微陆块和迁淮徼陆块,经历了不成熟陆壳向成熟陆壳转化、陆壳拼贴和弧陆碰撞等演化过程。

中-新元古代分别属华北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大陆裂解与聚合的演化过程。

古生代处于华北陆表海盆地、华北板块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环境,经历了由海相沉积一一陆相沉积转化的海陆变迁演化。

中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转换和构造体制转折期,早期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作用制约,表现为挤压构造体制;中晚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制约,构造体制转换为伸展为主。

中新生代构造单元可划归滨太平洋构造域,在基底构造单元的基础上形成了若干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的隆起、盆地和凸起、凹陷等上叠构造单元。

中新生代经历了早中生代的挤压改造、晚白垩世至中渐新世的拉张聚敛、中渐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扩张断陷和晚上新世至全新世的俯冲沉降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山东大陆在长达3000Ma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地质历史的发展演化既与中国大陆的整体演化相协调,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华北拗陷区、鲁西地块具有稳定区的演化特点,而胶南威海造山带(以下简称“胶南造山带”)及胶北地块则具有活动带的特点。

由于华北拗陷区与鲁西地块,胶北地块与胶南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具有继承性,所以以下论述中将前者作为鲁西地区统一考虑,而将后者作为鲁东地区统一考虑。

按照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山东省的地质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

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

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

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的沉积格局及有利油气勘探区选择

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的沉积格局及有利油气勘探区选择

势均夷 后 的 曲 流 河 沉 积,法 家 茔 段 属 盆地演 化 末 期,湖 盆 大 部 分 被 淤 塞 后
depositionperiodofLaiyangformation
的局部低洼地带的浅湖相沉积。
1.4 各剖面莱阳组沉积相的横向差异
暗紫色的韵律性,整 体 体 现 了 河 流 沉 积 的 二 元 结 构
基于上述考 虑,本 文 对 该 地 区 进 行 了 为 期 近 2 个月的野外地质 考 察,从 地 层 特 征、沉 积 相、古 水 流 方向等分析入手,对 该 地 区 油 气 勘 探 目 的 层 系 莱 阳 组沉积期的原型盆 地 格 局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讨,在 此 基 础上,结合 源 岩 分 布、构 造 特 征 等 石 油 地 质 条 件 分 析 ,确 定 了 油 气 勘 探 的 有 利 区 。
1.2 团 旺 剖 面
寺山段),为 山 麓 洪 积 扇 根 亚 相,向 上 渐 变 为 扇 中、
该剖面 发 育 于 莱 阳 团 旺 镇 院 上 村—徐 疃 村 一 扇缘亚相;而团旺剖面此时依然处于基底剥蚀状态,
带,位于大野头凸 起 的 南 侧,自 北 向 南,地 层 由 老 到 没有接受沉积。
新 依 次 出 露 水 南 段 、龙 旺 庄 段 和 曲 格 庄 段 ,缺 失 逍 仙
岩—泥页岩—粉细砂岩组成一个完整的水进—水退 旋 回 ,环 绕 分 布 于 荆 山 群 古 残 丘 周 围 ,与 上 覆 止 凤 庄 段 呈 不 整 合 接 触 ;止 凤 庄 段 以 灰 紫 色 砾 岩 、含 砾 砂 岩 为主,夹有 少 量 灰 黄 色、浅 灰 色 砂 岩 及 浅 紫 色 泥 页 岩 ,粒 序 层 理 发 育 ,可 见 小 型 斜 层 理 ,砾 石 成 分 复 杂 , 磨圆性不好,由 下 而 上 砾 石 含 量 逐 渐 减 少,粒 度 变 细 ,表 现 为 冲 积 扇 沉 积 的 特 点 ;马 耳 山 段 为 滨 浅 湖 相 沉 积 ,以 黄 绿 色 、灰 绿 色 砂 岩 、砾 岩 为 主 ,夹 有 钙 质 页 岩 ;水 南 段 为 半 深 湖 、深 湖 相 沉 积 ,以 深 灰 色 、灰 黑 色 页岩、粉砂质泥岩 为 主,夹 有 浅 灰 色、灰 黄 色 泥 灰 岩 及灰黄色、灰绿色 细 砂 岩、粉 砂 岩,灰 黑 色 页 岩 层 段 中 的 泥 灰 岩 、粉 砂 岩 夹 层 的 裂 隙 、节 理 中 可 见 黄 褐 色 油膜;龙旺庄段岩 石 类 型 主 要 包 括 黄 绿 色、紫 灰 色、 土黄色中细砂岩、粉 砂 岩,夹 有 灰 绿、灰 紫 色 钙 质 泥 岩 、页 岩 ,沉 积 物 的 粒 度 、颜 色 表 现 出 较 强 的 韵 律 性 , 并发育有楔状层 理、波 状 层 理、泥 裂、球 枕 构 造 等 多 种沉 积 构 造,整 体 属 于 浅 水 的 氧 化—弱 氧 化 的 滨 浅 湖 、河 口 三 角 洲 沉 积 环 境 ;曲 格 庄 段 以 灰 绿 色 复 成 分 的细砾岩、暗 紫 色 含 砾 粗 砂 岩 为 主,夹 有 少 量 泥 页 岩。沉积物粒度 粗 细 相 间,颜 色 也 呈 现 出 灰 绿 色—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南天山是中国的一片高山,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古生代-中生代地质记录。

其中,沉积盆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地质单元。

这篇文章将介绍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的过程。

在古生代早期,南天山的大部分区域还处于陆相地质环境,没有太多的沉积盆地。

但是,白垩纪之前的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的南天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南天山地区开始出现了海相沉积盆地。

这些盆地形成的原因,一部分是与大陆动力学有关,一部分是与海洋动力学有关。

在白垩纪早期,南天山的沉积盆地大多处于快速下降的状态。

同时,在白垩纪早期,由于大陆内部构造的强烈变化,南天山沉积盆地的形态、面积和深度等特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由于受到来自地壳内部的强烈变化的影响,南天山地区的沉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曾经的海洋盆地和湖泊中的沉积建造都被波浪和流体的影响所摧毁,这些地方成为了地体塌陷和破碎。

在晚白垩纪-早古新世的时期,随着印度洋板块分裂和印度洋海岸线向南移动,南天山地区的沉积盆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量的海水侵入南天山盆地,使得许多地方沉积了大量的海相沉积物,如砂石、泥沙和泥岩等。

同时,南天山地区上升的造山运动也对盆地的沉积建造产生了影响,许多沉积建造因为被抬高而失去了自身的沉积条件,盆地也因此逐渐消失和减小。

在中新世后期,由于南天山地区的板块环境稳定,其沉积盆地的面积和深度逐渐减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盆地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历史演化,南天山地区的沉积盆地群落逐渐形成并逐渐变得成熟。

总的来说,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经历了许多周期性的变化和联动作用。

受到地质大环境和内部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南天山的盆地在形态、地貌、岩石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和演化,丰富了我们对地球地质演化的认识和了解。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沉积特征及演化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沉积特征及演化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沉积特征及演化廖纪佳;朱筱敏;董艳蕾;胡廷惠;罗家群;刘桂兰【摘要】Based on logging and particle size analys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core observation an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braided river delta,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slump turbidite fans and lacustrine sedimentary facies are developed in the He-3 Formation. On such a basis, five subfacies and six microfacies can be identified. Th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is developed in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margin-controlling faults of the study area, braided river delta is developed in the northeast, and slump turbidite fan is developed at the semi-deep lake-deep lake area in front of braided river delta. The lithology of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is mainly the medium to fine gray conglomerat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composition, poor sorting and poor roundness. Braided river delta consists of medium-thick gray bedded conglomerate, pebbly sandstone, sandstone with parallel bedding, cross bedding and scour-and-fill structure. Vertically, braided river delta shows disconnected positive rhythm. Spontaneous potential and resistivity curves arebell-shaped or box-shaped. Where the sand of braided river delta front is instable, slump would occur and, at last, the slump turbidite fans would form in deep lake. The lithology of slump turbidite fans includes fine-grained sandstone, siltstone and argillaceous siltstone with positive rhythm, massive bedding, liquefied deformation bedding, wave bedding, mudstone rip-up, flute mold, furrow membraneand other structures. Electric curves show bell, box and funnel shapes. Lacustrine sedimentary facies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furrow area in front of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and delta front. The water depth of the study area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deep to shallow and then a little deeper in H38-H31 area.%通过测井、录井、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岩心描述和地震反射资料,认为核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及湖泊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5个亚相及6个微相.其中,近岸水下扇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南部的控边断层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东北部,滑塌浊积扇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端的半深湖-深湖区域.近岸水下扇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差,磨圆程度低.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垂向上构成间断正韵律,其岩性为浅灰色砾岩、砾质砂岩、砂岩,中-厚层或块状,自然电位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呈钟形或箱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失稳,产生滑塌,在深湖区形成滑塌浊积扇,其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多呈正韵律,发育块状层理、液化变形层理、波状层理及泥岩撕裂屑、槽模、沟模构造等,电测曲线表现为钟形、箱形、漏斗形等.湖泊沉积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前方的深凹区.从H38-H31研究区经历了水体由深到浅再略加深的沉积演化.【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2(033)002【总页数】9页(P167-175)【关键词】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沉积相;沉积特征【作者】廖纪佳;朱筱敏;董艳蕾;胡廷惠;罗家群;刘桂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河北沧县 061035;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 473132;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 4731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P588.2泌阳凹陷是南襄盆地内发育的一个次级凹陷,属于小型山间断陷, 面积约1000km2(图1)。

(完整版)山东地貌概述

(完整版)山东地貌概述

山东地貌概述崔巍(山东省潍坊市)一、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设在济南。

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近年来山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二)自然环境:山东是我国10个沿海省市之一,地处黄河下游,大致介于北纬34°22′52″至38°15′02″(岛屿达38°23′N),东经114°19′53″至122°43′之间。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计跨纬度3°52′10″、经度8°23′07″,这使得山东自然地理的东西差异远比南北差异明显。

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为沂蒙山地丘陵,水文属于淮河水系(沂河),而山东半岛西北部为华北平原,水系属于黄河水系(徒骇河),造成两地自然环境不同,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为海洋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总体来说,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

(三)地貌特征:山东省的地貌基本特征,一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

全省地势以泰鲁沂山地为中心,海拔高度向四周逐渐降低。

泰山、鲁山、沂山共同组成鲁中地的主体,构成山东省中部一条东西向的分岭。

东部及南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北部及西部为坦荡的平原,呈弧形围绕在山地丘陵的外围。

全省地势中南部凸起;东部地势稍低,缓丘起伏;西北部地势低平,黄河、大运河穿行其间,9/10的地面在海拔50米以下。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单元,其南部山区为物华天宝、奇峰秀川的地质奇观,而北部则被认为是华南的延伸,是区域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南天山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沉积盆地,自古生代早期以来,随着华南古板块的漂移,这片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古生代晚期,南天山地区处于一系列开鲁运动中间的断裂带上,地处大海沉积中心。

随着华南板块向东漂移,北部隆起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古蜜山漢滋英属陆台。

同时,南天山地区开始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化,形成了北浸动向的展布状裂陷盆地,主要分布在富顺-渠县-大英间,即古富顺盆地和古渠江盆地。


两个盆地在古生代与华南的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古气候演化等因素间相互影响,不断沉积,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地层,其中以上二叠统古生线及下三叠统峨眉山群最为发育。

中生代,古富顺盆地、古渠江盆地经历了长时间的运动和侵蚀作用,盆地内的沉积物下伏了一系列的构造错动和侵蚀断裂,盆地地貌跃然眼前,岩相时空相继,成为沉积构造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这段时间里,盆地劈裂、断块、滑移变化频繁,不仅影响到盆地内的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还影响到逐渐演变出来的深水化作用,即盆地内的深水沉积物的产生和分布。

由于中生代时期古富顺盆地、古渠江盆地由于地质因素而形成长达1亿多年的低山丘陵地貌带,盆地内的地形和岩相多样性较大,且沉积物的分布明显,于是这片区域也成为了石油勘探的主要对象。

总的来讲,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变化、沉积作用和气候演化等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环境和丰富的地质资源,为地质科学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场。

新疆南天山山前地区中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新疆南天山山前地区中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周新源 , 男 , 1963 年 8 月生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石油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4- 01- 14 收稿 , 2004- 05- 17 改回 ( f ) 。
464




2004 年
统研究其油气成藏条件、 油气田形成与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则相对较少。加强这方面的 研究和总结, 将有利于指导未来的油气勘探。
的造山带 ( 李曰俊等 , 2001) 。晚石炭世之前 , 塔里木板块与伊犁地块之间存在古南天山洋 中天山地块在东部开始拼接 , 至二叠纪末 三叠纪 初, 残余古洋盆自东向西发生 剪刀式! 闭合( 高长林等 , 1995) 。此后经历了三叠纪周缘前 陆盆地、 侏罗纪断陷盆地、 白垩纪 古近纪弱伸展坳陷盆地和新近纪 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 演化阶段。中 新生代基本上全为陆相沉积 ( 图 2) 。 三叠纪为周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主要接受了一套河湖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 厚 1 000~ 2 000 m, 山前厚度最大 , 粒度粗, 向南 ( 克拉通方向 ) 减薄 , 粒度变细。纵向上由多 个砂砾岩、 粉砂岩和泥/ 页岩( 煤层) 的韵律组成, 总体下粗上细。物源主要为南天山造山 带, 具有快速沉积充填的特征。 侏罗纪进入了应力松弛的断陷伸展盆地阶段 , 自下而上充填了辫状河 三角洲、 河流 沼泽和滨浅湖 半深湖相沉积。煤系地层发育, 是盆地最重要的一套烃源岩。 白垩纪 古近纪弱伸展坳陷盆地阶段 , 盆地沉积范围明显扩大, 可以看到下白垩统亚 格列木组超覆在不同层位的侏罗系之上。早白垩世为缓慢的稳定沉降期 , 以氧化环境的 滨浅湖 辫状河 三角洲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为主。其中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是一套厚度巨大、 区域性分布的优质储层。晚白垩世, 盆地整体抬升, 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库车坳陷普遍缺 失上白垩统。晚白垩世 古近纪 , 南天山山前盆地遭受海侵, 南天山南缘西段, 上白垩统、 古 近系均发育有海相碳酸盐岩和咸化湖泊相的膏岩和盐岩; 库车坳陷的古近系中也见有碳酸

南天山东段乌什塔拉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南天山东段乌什塔拉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o r o ge n i c be l t s houl d be c l a s s i ie f d a s a l a t e Pa l e oz o i c or og e ni c be l t .I t i s be t we e n S i be r i a pl a t e a n d t a r i m pl a t e ,t he l a t e Pa l e oz oi c ,t he ma r g i na l oc e a n ba s i n be t we e n t he t wo p l a t e s g r a d ua l l y be g a n t o c l o s e ,a n d e ve nt u a l l y l e a d t o c ol l i s i o n o r og e n y f or me d t he s out h t i a ns ha n or o ge ni c b e l t .I n s uc h e nv i r on me nt i n t he c on s t r uc t i on of t he de v e l op me nt o f a l a r ge a m ou nt of l a t e c a r bo ni f e r o us— e a r l y Pe r mi a n g r a ni t i c r oc k ma s s .W uS he n t a r a r e g i on b e l on gs t o hi g h po t a s s i um c a l c a l ka l i g r a n i t e a l um i num ma g ne s i um g r a ni t e ,c l a s s i ie f d a s t y pe I g r a ni t e ,i t i s t he p r o d uc t of c r u s t —m a n t l e mi x i n g a c t i o n,f or me d i n t he c ol l i s i o n—a f t e r c o l l i s i on o r o g e ni c ba c kg r o un d.

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研究报告(一)

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研究报告(一)

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研究报告
一、背景介绍
在山东省,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寒武纪时期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其地层及沉积相特征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及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划分
1. 寒武纪地层的基本特征
寒武纪地层主要由砂岩、页岩、泥岩等岩性组成,其中以页岩为主要代表。

这些地层在山东地区分布广泛,对于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地层划分的方法与依据
地层划分是基于地层内部的特征,如岩性、古生物化石等,通过地质调查和实验分析来确定地层的划分。

三、沉积相特征
1. 沉积环境
寒武纪地层的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海相、湖相和陆相,其中海相沉积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沉积环境的特征对于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2. 沉积构造
寒武纪地层的沉积构造主要以波浪痕迹、水流构造等为主要特征,这些构造特征对于理解当时的沉积动力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质意义与研究展望
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对于山东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完善对于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认识,为地质科研和资源勘探提供更为准确的地质信息。

结语
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对于山东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为地质科研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西南天山新生代造山岩浆作用响应——以皮羌盆地新生代火山岩为例

西南天山新生代造山岩浆作用响应——以皮羌盆地新生代火山岩为例
第3 卷 0
第2 期




21 0 2年 6月
Jn2 2 u O1
、0 -O N o 2 ,1 3 .
XI I NJ ANG GE 0L 0GY
文 章 编 号 : 10 .8 52 1)2 130 0 08 4 (0 20 —2 —9
中图 分 类 号 :5 46P 8 . 文献 标 识 码 : P 3 .;5 81 4 A
以发 生 在 托云 盆地 和 皮 羌盆 地 的 岩浆 活 动 为代 表 。
结构 ( 2。斑 晶矿 物 主要 为橄 榄石 , 少量 单斜辉 石 图 ) 含
李德 东 等据 岩 浆热 效 应 估算 了岩 浆 由浅 部 岩浆 房 热 和斜 长石 , 量约 2%, 中橄榄 石含 量 1%~ 总含 0 其 0 1%, 5 传 递 到结 晶基底 时 间【1 1, 与皮 羌盆 地火 山岩侵位 且 有少 量 橄榄 石 捕 虏 晶 。橄榄 石 斑 晶发育 环 带 结构 正好 年 龄 (4 ) ~ 6 Ma与天 山大 规模 隆 升 时 间差( 2 ) ~ 2 Ma相 ( 2a, 自形 晶状 。捕虏 晶具 浑 圆状 或港 湾状 , 图 .) 呈 发育 吻合 , 明此期 岩浆 活 动 为新 生代 天 山快速 隆 升提 供 扭 折带 ( 2b, 者被 认 为主要 在 富水 、低 温和 高应 说 图 _) 后 1基 引 含少 了热 动力 。因此 。 明此 期 火 山岩 形成 、演 化 及构 造 力 条件 下形 成L , 质 为隐 晶质, 量玻 璃 。 查 环 境对 探 讨天 山新 生代造 山作 用具 重要 意义 。 12 岩墙 相 . 岩 墙走 向多 为 N NW 向或 NW 向, 少量 NE 向或 N NE 向, 列式 分布( 1c。雁列段 长 1 ̄ 0 具雁 图 .) 0 2 0m, 个 别达 5 0m。岩 墙宽 02 09 平 均 0 8m【 0 . .5m, ~ . j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摘要:为了解南天山东段泥盆世沉积盆地环境及演化历史,课题组通过野外实测地质剖面,结合岩相学、沉积相环境分析等手段对东天山泥盆世地层作出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认为:南天山东段沉积盆地是由弧后盆地演化而来的,在早-中泥盆世沉积环境稳定,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为主,地壳稳定,持续收缩,短暂出现扩张;在晚泥盆世,岩浆活动强烈,收缩速度加快,总体仍为半深海-浅海相沉积环境。

关键词: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南天山东段
中图分类号:p9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一直是沉积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加关注的焦点,也是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所遇到的一些难题,是恢复造山带地区地层序列和岩相古地理的最有效、最基础的方法
[7-10]。

前人对新疆和硕县地区沉积环境和演化背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区域地质调查,大多进行的是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研究,少见化石,本区大多数地层的命名是与邻区对比岩性得来的,这样就制约了对南天山东段泥盆纪沉积盆地特征及演化的古地理特征、沉积背景的分析研究。

因此,系统的分析研究本区泥盆系沉积地层对恢复南天山东段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次工作在新疆马兰村幅、新井子幅等四幅图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测绘了泥盆系剖面。

1 区域地质背景
调查区地处东天山南坡,位于新疆和硕县。

工作区北邻中天山南缘断裂,南邻辛格尔断裂。

按照肖序常的划分,该区属于南天山早-中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段的洋壳海沟板片的南缘。

现有研究表明:与榆树沟蛇绿混杂岩有关的洋盆总体向南西消减,工作区位于其上盘。

本次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剖面、路线地质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依据岩性、岩相特征、接触关系、变质程度、化石及所处的构造位置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地层,详细划分了本区泥盆系地层,并根据化石确定了沉积年代。

本次调查测量了多条剖面,选取其中有代表性ⅰ-ⅳ号剖面为例,详细分析本区泥盆世沉积盆地的演化情况,从而推演南天山东段泥盆世沉积盆地的演化情况。

2 地层剖面描述
1、上泥盆统破城子组
该组分布于调查区东南方向,呈长条状展布,该组由ⅲ号剖面控制,本组与北侧上覆地层下石炭统甘草湖组之间为断层接触关系,南侧与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之间被花岗岩侵入破坏,接触关系不详。

本次工作根据该组的岩性组合及构造关系将其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两者之间为断层接触关系。

现以ⅲ号剖面为例描述如下:
断层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d3p) 总厚度468.29m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第二岩段(d3p2)厚136.68m
(6)紫红色英安斑岩质熔岩夹灰色、暗红色凝灰岩。

136.68m 上泥盆统破城子组第二岩段(d3p1)厚331.61m
断层
(5)青灰色火山集块岩。

可见腕足
ptychomaletoechiacf.p.sublivoniciformis(tien)
tenticospirifer sp.indet,camerotoiechia sp.indet等。

45.95m
(4)青灰色火山角砾岩。

15.32m
(3)灰绿色凝灰岩。

192.99m
(2)青灰色凝灰岩。

13.22m
(1)青灰色含火山角砾凝灰岩,偶夹黑色薄层硅质岩。

64.13m
2、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
该组在测区出露范围较广,但出露不完全,ⅰ、ⅱ、ⅳ号剖面出露均不完全,ⅰ号剖面仅出露第一岩性段,第二、三岩性段分别由ⅱ号、ⅳ号剖面控制。

综合对比本区的实测剖面,通过室内整理,我们认为:改组与下伏地层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与上覆地层上泥盆统破城子组之间为花岗岩侵入破坏,接触关系不详。

现以ⅰ、ⅱ、ⅳ号剖面为例,综合描述如下:
不详
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总厚度1225.48m
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第三岩性段(d2a3)厚166.2m
(18)灰色厚层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与深灰色薄层粉砂岩互层。

26.4m
(17)深灰色中薄层细砂岩与紫红色中薄层泥质粉砂岩互层。

18.72m
(16)深灰色中薄层细砂岩与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砂岩互层,偶夹深灰色薄层
硅质岩46.2m
(15)紫红色中薄层泥质细砂岩。

74.88m
整合
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第二岩性段(d2a2)厚455.71m
(14)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

16.39m
(13)灰白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紫红色薄层细砂岩。

3.6m (12)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

6.53m
(11)深灰色中厚层灰岩。

51.59m
(10)深灰色中薄层长石细砂岩。

27.43m
(9)深灰色中厚层灰岩。

6.53m
(8)紫红色中薄层泥质细砂岩。

16.33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