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鲍照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鲍照所作,此诗以其凄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许多深思和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并探讨其内在的哲理和诗歌意义。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拟行路难”已经表明了诗歌本身所要表现的主题。
行路本就不易,要想行远路难更是倍加艰辛。
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行路”并不仅仅指的是人物的行走之路,更是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和反思。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人人在人生路上难以为继的艰难之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丰盛的酒席,美味珍馐,以及无法享受美好的事物,表达出人类大多数追求物质的渴望,但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受阻,内心饱含着无奈和茫然。
而在接下来的的一段句式呼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也许是鲍照最有名的名句了。
在生命的道路上,人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名利和物质的片刻享受,而是更为深远的心灵自由和人生的价值观。
就像长风破浪的船只,在海上扬帆破浪,人们摆脱了人世间的繁杂和纠缠,寻找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
这其中,旅途的艰辛也不能避免,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前四句所表述的无助。
在诗的主干部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通过抒发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向往,来反映自己的诗歌观点。
诗人认为,青春时候所学习的知识和文化,最终要放在晚年去体现自己的生命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种悔恨和不舍,人们会更加强烈地回忆和感悟自己的一生。
这种情感,可以为读者传达人生的参透和人生的经验,对于人们的一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鲍照通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
生命的路程充满了未知和未来,不论是在人世,还是在人生路程上。
我们无法回避人生的艰辛,我们只能迎接它、拥抱它、超越它。
无论在路途上遭遇多少波折,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反抗生命的片段。
总的来说,鲍照的《拟行路难》以其引人入胜的意境与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十八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璜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新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铿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璜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 其四》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作品原文: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注释:(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古辞和袁辞都不存。
鲍照拟作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2)“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3)“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断绝,停止。
(4)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作品译文: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古诗拟行路难其四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其四翻译赏析《拟行路难》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前言】《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注释】(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2)“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3)“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断绝,停止。
(4)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原文: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
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
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
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
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
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
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
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南北朝] 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作品赏析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
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
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
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
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
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
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
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
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
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做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译意】:
华丽的闺房,玉石砌的台阶,弥漫着椒香的阁楼,饰有花纹的窗户,垂挂着用罗绮制的窗帷。
屋里面有一个叫金兰的女子,穿着丝罗的衣服,身上散发出藿香的香气。
春燕翩翩飞舞,尾翼舒张不齐,风吹落了一地梅花,她掀开窗帘,对着和煦春光,欣赏各种春雀。
她口中念着歌词,却无法唱出来,抹了抹眼泪,怀着满腹忧愁,这一生能有多少时候能够快乐开怀呢。
宁肯像野田里的两只野鸭一样在一起过贫贱的生活,也不愿像云中的孤鹤那样富贵而孤栖。
【点评】:
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本篇是第三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属于《杂曲歌辞》。
《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另据《晋书·袁瑰传》记载,晋人袁山松曾改变其乐调,润制新辞。
《拟行路
难》是鲍照学习乐府诗歌的作品。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六句写住处、衣着和春景,后四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文辞华美秀丽,形象生动。
诗中双凫、别鹤之妙用,成为歌咏爱情的千古佳句。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古诗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翻译赏析《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赏析】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十三首,写游子思归之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以春禽起兴极佳。
春禽的和鸣确实最易引动游子的羁愁,这就是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
鸟儿一般都是群飞群居,春天的鸟又显得特别活跃,鸣声特别欢快,自然引起孤独者种种联想。
这里又是“旦暮鸣”,从早到晚鸣声不断,这于游子心理的刺激就更大了。
下面他就自述他的愁情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军侨”即“侨军”,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
“荣”、“溢”皆兴盛之状。
这两句说他初从军时抱负很大,情绪很高。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渐冉”,逐渐。
看来他从军很不得意,所以有“流浪”之感,他感到年华虚度,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
“忽”字传出了他的惊惧。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
”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尽,第二天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类似后来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他忧愁之深。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寄灭”,归于消灭。
“空精”,化为乌有的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
上面是此诗的第一部分,自述从军无成、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城”,指南武县,在东海郡。
《拟行路难》鲍照
拟行路难教案解题拟,摹仿。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古辞和袁辞都不存。
鲍照《拟行路难》1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诗意理解倒水在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知人论世知人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死在战乱中。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其诗文与谢灵运一样有影响,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居然史书无传。
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情况。
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论世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鉴赏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拓展:诗歌首二句从泻水于地起兴,以水的流向四面八方、不一而同来隐喻人生命运走向的不可预期,生动形象而耐人寻味,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三、四句,紧承上文,由水之流向而论及人生命途之变幻莫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自我宽慰。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是诗人的强颜欢笑与自嘲、调侃,也是失遇者彷徨无据的愤懑而无奈的牢骚。
如此坦率道出,真切动人。
五、六两句以特写镜头描画酌酒自宽的场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寂寞、抑郁苦闷,如何消解呢?他只能以酒消愁,痛饮狂歌,狂歌《行路难》,以此抚慰自我;而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发悲愁而黯然中断、难以维继。
这样一个逼真的场景,让读者能更直截地触摸到诗人内心中那种岩浆般沸腾的愤怒,仿佛看到一座就要汩汩喷发的火山一样。
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就阻截了寒门子弟的仕进道路。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孤门贱生,操无迥迹”、“负锸下农,执羁末皂”,空怀高才与宏某某某,却“英俊沉下僚”,始终郁郁不得志。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是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创作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四首。
诗人以往平地上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散,来比喻人生贵贱穷达的不齐。
诗中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作品原文: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直竹):徘徊不进。
作品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作品鉴赏: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
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
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用“泻水置地”打比方,在当时的玄学清谈中早已出现,并非鲍照首创。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就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了。
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这首诗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诗人希望君主能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被悲伤和思念所困扰。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古代美好音乐的向往,认为如今已难听闻。
其四:诗人以“泻水置平地”为喻,指出人生的命运各不相同,无法改变。
他主张通过饮酒来宽慰自己,同时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认为即使内心有情感,也不敢轻易表达。
其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不能虚度光阴,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遭遇的悲愤。
其七: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的忧愁和苦闷,他跨马出北门,看到松柏荆棘郁樽樽,听到杜鹃的哀鸣,心中感到无比悲伤。
他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思考着生死的意义。
其八:诗人以桃花的盛衰为喻,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悲伤和忧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
其十:诗人以蕣华的朝开夕落为喻,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认为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应该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其十一:诗人以枯箨和亡灵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应该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其十二:诗人以花开花落、季节更替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如同边戍的君主一样,难以捉摸,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其十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初辞家从军侨,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他担心自己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其十四:诗人以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的老兵为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他认为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
其十五:诗人以柏梁台、阿房宫的兴衰为喻,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
高中背诵古诗文—拟行路难
高中背诵古诗文—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者简介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郡(今山东临沂兰陵)人,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
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稜令。
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其诗多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还有一部分诗描写自然山水、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
他长于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影响很大。
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传世。
解读这首诗开篇借普通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哲理,“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在平地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淌。
水是同样的水,但由于地势的不同,其流淌的方向也不同。
作者在这里显然是以水流方向不一来比喻人生高低贵贱不齐。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寒门子弟即便满腹才华,也只能沉沦下僚,鲜有出头之日。
门第决定人的处境,就如地势决定水流方向。
起首两句,诗人对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曲折地表达了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心情。
接下来,诗人自剖心态。
他认为“人生亦有命”,自我与社会的错位是生来注定的,既是天命,愁苦哀叹就都没用,苦闷还需要自己来宽解,于是诗人“酌酒以自宽”。
举杯消愁,暂时停下《行路难》的歌唱。
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正面诉说自己的愁苦,但从曲折隐晦的运笔中已可以体会其深沉浓重的悲愤之情。
这种写法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易感,宽解很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不公,面对自身的坎坷不平,诗人又岂能无动于衷呢?满心郁积的愤慨和愁烦仅借饮酒放歌已不足以倾吐了,诗人是否有其他的排解途径?诗歌最后一句却出人意料地把所有的情感都克制了,“吞声踯躅不敢言”,诗人敢怒不敢言,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1. 泻水:倾放水,比喻光阴迅速流逝。
2. 置:放置。
3. 东西南北流:比喻人生的各奔东西,难以相聚。
4. 命:命运,指人生的遭遇。
5. 行叹复坐愁:边走边叹息,坐着也发愁。
形容心情烦闷、忧愁。
6. 酌酒:饮酒。
7. 自宽:自我宽慰。
8. 断绝:停止。
9. 歌路难:指乐府《行路难》曲,曲调悲愤。
10.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是说自己的内心并非像石头那样没有感情。
11.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隐忍不发。
12. 踯躅:徘徊不前。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又怎能总是忧愁叹息呢?姑且饮酒作乐,借酒消愁,举杯饮酒时,歌声中断,难以继续。
我的内心并非如石头般毫无感情,只是我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忍受,徘徊不前。
【赏析】这首诗以“泻水置平地”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诗人通过“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离散和漂泊,以及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接着,诗中提出“人生亦有命”的观点,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而是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幸福的渴望。
在饮酒自宽的描写中,诗人试图通过借酒消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但“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又表明了诗人无法真正摆脱忧愁,只能在歌声中断中继续徘徊。
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真实,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诗人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尽管他试图保持沉默,但情感的波澜依然在心中涌动。
“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压抑情感、不敢直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比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拟行路难笔记
拟行路难笔记《拟行路难》是鲍照的一首长篇歌行诗,诗中表达了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苦闷和无奈。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笔记:鲍照的《拟行路难》是一首充满悲愤情绪的长篇歌行诗。
诗中以泻水流动的方向比喻人生的贵贱穷达,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深深不满和无奈。
诗的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平实的语言,将人生比作水流,指出人生贵贱穷达的道路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向,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命运。
这种比喻非常生动,让人们对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认为人生由命运决定,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因此不必长吁短叹、愁眉苦脸。
这种对命运的接受并非因为诗人消极,而是因为诗人深刻理解了人生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然而,尽管诗人试图用饮酒来宽慰自己,但他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无情打击。
“举杯断绝歌路难”中,“断绝”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挫折感。
这种压抑和挫折感并非因为诗人自身软弱无力,而是因为现实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最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诗人认为人心不是木头石头,岂能没有感觉?但即使有感觉,也只能忍气吞声、徘徊犹豫,不敢表达出来。
这种痛苦和无奈是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必然结果,也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总体来看,《拟行路难》是一首充满悲愤情绪的长篇歌行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奈。
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平实的语言,让人们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反思,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 不敢言”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 淋漓尽致。
鉴赏诗歌之知人论世 鉴赏诗歌之知人论世
1.知人 1.知人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 海(今山东)。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 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 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 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 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 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 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 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延伸拓展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有哪些影响?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夜晚失眠, 动作描写 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 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 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 以动写静,渲染出一 以动写静 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 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 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 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直抒胸臆
拟
南 朝 宋 ·
行 路 难 (其 四
鲍 照
解题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 行路难》 乐府旧题, 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 “代”或“拟”字。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泻水置平地,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 向流散。 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 一致的), ),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 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 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说什么。 不再多说什么。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 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 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全诗小结: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李白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 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 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 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 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 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 乐观豪迈的气概, 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 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 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 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
鉴赏诗歌之领悟情感 鉴赏诗歌之领悟情感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 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 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 发愁苦的感叹, 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 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 不平之情。 不平之情。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鉴赏诗歌之赏析技巧 鉴赏诗歌之赏析技巧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什么道理?
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 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 冰塞川” 雪满山” 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 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 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 到重用。 行路难”四个短句, 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 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 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 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 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 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 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 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 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阮籍,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 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 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 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 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 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 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 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 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 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 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来讲 来讲, 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 影响。语言质朴, 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 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 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 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指门第决定人生,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 样的形象? 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 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 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 了悲怆的《行路难》 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 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 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 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论世 2.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的局面。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诗人的抗争。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 势流向各方一样, 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 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第三句中的“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 的看法? 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