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眼光看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任洁*【内容提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是我们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遵循。
具体讲,我们需要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客观实际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点;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改革主体观,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①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发挥作用,通过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①任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67页。
*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盾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科学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学习、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一直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不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传播者和宣传者陈独秀、李大钊等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更是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实践论》和《矛盾论》便是他反对党内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走路”的哲学——关于改革开放前进规律的断想
邓
对 不对 的赶快 改 , 问 9 新 很通俗。做事情 , 干事业 , 了一定时 而且 还 要继 续 发 展 。” 到 这段 话 , 概括 起 经验 , 的就坚 持 , 候 ,总 是要 回 头看 看 ,路 子 走 得对 不 来实际就是 四句 , 了四层意思 : 讲 把前 题 出来抓紧解决。这两次所谈 , ” 概括起 实 对 对 .这 就是 人 们 常说 的 总结 经验 。 回 人提 出来 的正确的但是没有做 的事情 来 , 际上 还 是 四句 话 : 的要继 续 坚
在 改革 开 放 的历 史 从而使正确的前进方式深化为科学的
新 时 期 , 小 平说 . 前进规律。这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真 邓
或坚持 , 或改正, 或加劲 , 或 回头 看 了 . 怕也 无 济于 事 。于 是 , 恐 人 这样 四个方面。所谓历史的继承和发 面对它们 , 们又 常常在“ 总结经验 ” 的前面 , 加上 展 . 所谓 后 人 总 是胜 过 前 人 的地 方 , 条 想办法抓紧解决新 问题 。不同之处在 “ 科学” 二字。所谓科学 , 其中很重要 分缕析起来 , 大体是这 四种情况。
不对的赶快改, 不足的要加点劲, 新 望来路,其 中有的路段或许是跟着别 做起来 : 把前人做 错的事情 改正过来; 持, 人走过来的.有的路段或许是 自己在 把 前 人 没 有做 好 但 需要 进 一步 做 的 事 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前面领着走 出来的。为了找到更好的 情搞得完善一些 ; 再就是发展 , 即做前 这 四句话和18 年作历史决议时 90 这四句话, 看 讲 的那 四句 话 颇有 相似 之处 ,同样 是 去 路 ,回头 看却 不 是 随便 张 望 一 下就 人没有遇到过 的新事情。 行. 更非挑剔别人领路的行程 , 赏自 欣 似普普通通 ,却揭示 了如何看待历史 对既往的探索做 了一个 “ 四分法” 即 .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作者:张玉理张世嵩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期和攻坚期。
如何在步子要大的要求下,步子更稳地推进改革,已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的阻力和压力,深化改革也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情况,这更加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武器,也在不断发展中给出新的方法。
从思想辩证法的角度试图给改革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科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272-03当前,如何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和关键点,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审议和说明中指出,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坚持的思想道路、改革中的阻力和改革的总目标。
深刻阐述出了改革这一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改革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其核心本质是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重要部分唯物辩证法用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十分必要,它贯穿于整个深化改革体系之中,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全面地推进深化改革[1]。
一、谋划全局,运用科学的辩证法指导改革关系到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繁荣昌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对待,要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系统性、过程性和复杂性,从整体出发,从大局着眼,坚持以科学的辩证法指导改革实践活动。
第一,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是矛盾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矛盾的存在。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整体改革观念,以全局的观点分析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在改革实践中,要注重考虑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要求,要推动和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领域方面全面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整体功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分析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分析1. 引言1.1 改革的背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我国面临的复杂挑战和深层次问题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我国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深化改革还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为了适应我国发展新形势,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标。
【字数:200】1.2 改革的意义改革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解决现实问题与矛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通过改革可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只有不断推动改革,才能不断顺应时代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改革的意义还在于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制度不断进步和完善。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可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途径。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
深入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任务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任务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求的提高,我国必须不断推进改革,深化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
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1引言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
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改革开放的背后是一种哲学思考,是对中国传统和当代世界的深刻思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但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传统文化往往成为束缚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桎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进行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新解读,弘扬尊重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改革开放也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国际社会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通过对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自身的改革开放战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中国也通过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治理,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积极适应和主动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出新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推动国家发展进程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不断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刻领会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进步潮流的发展道路。
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既是量变又是质变。
一方面,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看,改革是一次量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从经济体制上看,改革是一次质变,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次经济运行体制上的根本变动,是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及时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环节与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强调要通过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改革我国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在当前形势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三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
高三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改革在哲学领域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变革、进步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
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了解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讨论改革的概念、目的、过程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改革的概念与目的改革是指对现有制度、观念或实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修正。
在哲学中,改革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矛盾和满足人类合理需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改革,人类可以不断地超越过去的局限,走向更加理想的社会状态。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系统的整体效率。
二、改革的过程和方法改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 问题意识: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目标设定: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3. 方案制定:制定实施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4. 实施过程:根据方案进行改革的实施。
5. 评估反馈:评估改革的效果和成果。
6. 调整完善:根据评估结果,对改革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改革的过程中,哲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想,如辩证法和实践论等,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变化和解决现实问题。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指出矛盾是推动改革和进步的动力。
实践论则强调实践对于改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实现理论。
三、改革的影响改革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个人层面:改革鼓励个人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通过改革,个人可以摆脱束缚和限制,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
2. 社会层面: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破旧有的体制和固有观念,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
然而,改革本身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和风险。
改革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和社会动荡,因此需要谨慎和科学地进行。
结论:作为高三学生,了解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对于他们的学业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改革开放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还存在在不可忽视的可能性。
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
法制、政治被破坏,经济领域也是百废待兴。
人民群众对于冲破束缚,前进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
而当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当时有两个最突出的状况,一是经过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二是整个社会出现了很严重的信仰危机。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
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企业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农村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发展。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二、改革开放的原因从必然性上进行分析,改革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两边,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想适应的上层建筑。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017年整理】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
从哲学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澄清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唯物论视角看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就要实事求是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把握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先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
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企业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农村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发展。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而同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3.3%。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
一、坚持对立统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二、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
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五、坚持统筹谋划,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系统优化,立足整体)
六、价值观对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 by 华东师大刘萍( 09041312)风雨兼程,万物更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回首当初往昔岁月,老一辈还记忆犹新,再看如今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对于改革开放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此,我想用马哲思想来简单阐述下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领导者在社会发展中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独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我国治理有方,繁荣富强。
由此深刻的证明了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是对马哲思想正确运用的最好体现。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有何必然性呢?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认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工业不发达,农业不充裕,再加上文革留给我们的烂摊子,可以说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国情下如何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分析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分析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对于推进改革,我们需要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去思考分析。
下面,我们就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一番哲学分析。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必然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改革中的矛盾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既是改革进行的前提条件,又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想充分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我们必须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矛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矛盾不断运动和推动的结果。
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点出发,合理制定改革的战略和路径。
我们不能简单地对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来进行改革,而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改革,才能使改革更加贴近人民的需求,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也要明白,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历经曲折和反复,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就是要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分析矛盾,然后在统一规律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推进改革绝不能一刀切,必须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民生、促和谐的理念,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认识到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矛盾,也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改革的方向性,确保改革的成果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体现的哲学原理
改革开放体现的哲学原理改革开放就像一场超级魔法秀,这里面可是藏着好多超有趣的哲学原理呢。
从发展的观点看,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就像一辆有点慢腾腾的老爷车,虽然能走,但速度有限。
而改革开放就像是给这辆车换上了超级引擎,“轰”的一声,中国就开始在发展的大道上狂飙。
它明白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老是守着旧模式,于是大胆地去探索新的道路。
这就好比一个人原本只会慢吞吞地走路,突然发现自己还可以骑自行车、开汽车,一下子速度和活动范围就大大提升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这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改革开放,知道每个地区就像不同性格的孩子。
沿海地区就像是调皮捣蛋但充满创造力的机灵鬼,有很多独特的优势,那就先让他们放开手脚去搞试点,就像给这个机灵鬼一些特殊的玩具先玩起来。
而内陆地区呢,虽然有着自己的小纠结,但可以从沿海的经验里吸取适合自己的东西,就像看着别人玩得好,也能学会几招。
这就像做菜,沿海地区先搞出了几个招牌菜,内陆地区就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材进行改良,大家都能做出美味。
联系的观点也贯穿其中。
改革开放就像织一张超级大网,把中国和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以前中国就像一个有点孤独的小岛,现在呢,各种贸易、文化交流就像无数的桥梁和船只,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连接起来。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理念像潮水一样涌进来,中国的好东西也像超级明星一样走向世界。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宝贝来互相分享。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改革开放的舞台上精彩上演。
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大胆的实践冒险,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可能只知道个大概方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开灯的开关。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就像吹气球一样不断膨胀。
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都变得稀松平常。
改革开放中的哲学原理就像一个个魔法咒语,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就像一个智慧的魔法师,巧妙地运用这些原理,把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如今的世界强国。
中国的改革哲学
中国的改革哲学
中国的改革哲学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所涉及的思想和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指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因此开始采用实证主义思想,引进市场经济理论,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通过实践检验并逐步完善。
2. 适度超越:适度超越是指在改革过程中,避免盲目追求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公平与稳定。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稳定,实行“有限制的放开、有保障的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3.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指在改革过程中,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权、维护和谐社会。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强调人本主义,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创造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路径。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理论和经验,实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改革方式,积极引导市场发展。
总之,中国的改革哲学强调实践、适度超越、人本主义和创新思维,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也为中国现代化
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内涵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内涵作者:林颐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对此深受启发。
“全面深化改革”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站在历史高度,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灵活运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对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43-0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从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到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再到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从党的十九大召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党的2019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一幕幕宏大布局渐次展开。
特别是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对此深受启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所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用哲学眼光看问题
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内容概要:学习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运用哲学的思想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联系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解事物之间联系。
重点词:哲学、发展、问题、联系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刚接触哲学的时候,我感觉哲学是一门很飘渺的学科。
但当我第一次学习哲学并对它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时,我才理解了本来哲学其实不是好像空中楼阁般飘渺,当你学会用哲学眼光去看问题时,你就会发现哲学就在你身旁。
就像发展是相对与静止的,发展的眼光就是说要看得远一下,不要只注意目前的状况,此外要灵巧些,依据实质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尺度和标准,这样才能保持剖析和判断的正确性。
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信息高速发展的 21 世纪,社会存在着强烈的竞争 ,但竞争不认可过去 ,只认可此刻和未来。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断超越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年,有人这样问徐文荣:“你们这个度假村花了 1.5 亿元兴建,但据我认识,你们一年的收入才 2000 万元,还利息都不够;您壮心勃勃搞旅行,但我感觉横店既无交通的优势,也没有旅行资源的优势。
”徐文荣这样解说道:“我们搞旅行的钱是办工业赚来的,是为了改良横店发展的环境;此外,西湖美景也不是天生的,横店此刻没有美景,但我们建设了,留给后代的就是‘自然天成’的了。
此外,我们此刻搞的是工业,而若干年后,无烟工业将唱主角。
美国有个好莱坞,当年美国好莱坞也是盛行于洛杉矶郊野一个荒芜小镇,经过二三十年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电影家产核心和世界电影工业重镇,历经百年不衰,电影工业成为美国此刻的第一出口家产。
我就想建一个东方的好莱坞。
”全部事物都处在永不暂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穷变化和永久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取代往事物的过程。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说不要以为事物是不变的。
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
万向公司董事会主席鲁冠球曾说过——不把过去的优势看作此刻的优势,此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
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精品】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任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犯罪心理及测试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二级警监等职务,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李玫瑾在节目开讲啦上的精彩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
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
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
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
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
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
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
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
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
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
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
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
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
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
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
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
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既是量变又是质变。
一方面,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看,改革是一次量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从经济体制上看,改革是一次质变,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次经济运行体制上的根本变动,是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及时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环节与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强调要通过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改革我国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在当前形势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哲学的眼光看改革开放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1)反思精神,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斯大林哲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2)科学精神,即紧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实践精神,即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4)开放精神,即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
同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从内容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全面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交流对话、综合研究。
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型学科的研究,如:实践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
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再次,从具体范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有的强调把握“真精神”,有的主张凸显“现代性”,有的立足推进“中国化”,有的重视建构“新形态”。
这就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真精神(文本研究)、当代性(对话研究)、中国化(本土研究)、新形态(综合研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这对于解放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思维方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重大转换。
谈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许多学者喜欢说“转向”,比如从本体论到生存论转向,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转向,还有价值论转向,人学转向等等。
我以为理论折射到实践中最重要的转向是两个:一是阶级性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阶级分析到利益分析;从阶级性到先进性;从阶级性至上到以人为本。
二是两极化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从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从压倒性思维到共生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