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选拔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3dd597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b.png)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有许多不同的选官制度,这些制度各有特点,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四种较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第一种是乡试制度。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第一次考试,从唐
代开始逐渐发展并成为明清两代的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乡试的参加者是
通过各地县级考试选拔出来的士人,主要考察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考试成绩。
乡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有文化素养和才干的人才,以培养能够为国家服务
的官员。
第三种是殿试制度。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后一次的考试,也是最高级
别的选拔考试。
殿试是在皇帝的面前进行的,目的是让皇帝亲自考察选中
的士人,以确认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朝廷官员。
殿试主要考察士人的思想
水平、忠诚度和为官的操守。
殿试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考试形式,如作文、答辩和辨论等,以评价候选人的综合能力。
第四种是举荐制度。
举荐制度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选官方式,通
过地方官或知名士人推荐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举荐制度可以充
分发挥士人自己的判断力和推荐能力,减少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举荐制
度通过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网络,推动了官员选拔的广度和深度。
这四种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非常重要,它们各自具有特点,
不仅推动了官员的选拔制度发展,也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这些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8283c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b.png)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是一个严格而又复杂的过程,旨在选拔能力出众、品德高尚的人才参与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历经各个王朝的演变和改革,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官吏选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选拔士人的地方考试。
每个省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乡试。
士人可以通过学习典籍、参加私塾教育等途径准备乡试。
乡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文和策论等各科目。
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并交卷。
乡试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士人,筛选出一批具备学术基础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乡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京师(即古代中国的首都)举行的全国性考试。
会试参加者来自各个省份,需要通过一个严格的选拔过程才能进入会试考场。
会试的内容与乡试相似,包括经义、诗文和策论等各科目。
考生需要对题目进行详尽的阐述和论述。
会试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深厚学问和扎实能力的士人,以及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会试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一个更高级别的考试,只有少数优秀的考生可以进入。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是选拔出最优秀的士人,为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
殿试内容主要包括策问和论定等科目。
策问是对考生在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而论定则是考生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见解和建议。
殿试的成绩非常重要,与考生的前期表现、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诸多因素相关。
通过殿试的考生,有机会成为朝廷官员,各自担任不同的职务和岗位。
担任官员需要通过相关机关的测评和面试,以及一定的培训和考核周期。
这一阶段的选拔制度旨在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和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和服务国家。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是一个独特而严密的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现代的选拔制度有所改变,但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75ee5f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7.png)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
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选举意义重大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
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
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一、察举制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
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
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c11539edd88d0d232d46a01.png)
3、每级考试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录取权相对独立于行 政,是否录取,朝廷大臣及地方上的其它官员不得过问。
(二)越来越重视人的才能和文化知识, 是官吏录用选拔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标准越来越趋向客观,是官吏选 拔录用制度不断完善化的重要体现
荐举办法的弊病有三点: (1)荐举权掌握在少数高级官僚手里; (2)荐举标准在实际掌握上很难统一; (3)选用官员不是建立在对被选人进行直接考察的基础上。
中正官向政府提供的用人依据主要是三项:
一是簿;二是状;三是品。
(六)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 行统一考试,合格者授予一定的官职。
1、考试形式
吏部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
身,即要求体貌丰伟;言,要求言辞辩证;
书,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文理优长。 增加了很多防止舞弊的措施; 增加了“殿试”制度; 定为三年一考; 中进士后即可做官,不必再经吏部考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察举、九品中正、科举制 各自的特点?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 演变规律?
去掉了其它各科,只留进士一科。
2、考试内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
《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收回用人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标准客观,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学习和办学的 积极性;
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尚 功能”的主张和“唯才是举”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县均设大小中正官,由德高才 盛及在鉴别人才方面能力强的人担任。州的中 正官称大中正,郡和县的中正官称小中正。由 这些大小中正负责品鉴士人,次第人物。 具体办法是:“由小中正品弟人材,以 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然后付 尚书”选用。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a5c3adb6137ee06eff91875.png)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2、“客卿”、“食客”等制度3、军功授爵制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3)明经:通晓经义者(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三、魏晋: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隋朝:起源唐朝:<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4、明法、明算、明字5、俊士:不经常举行6、……(共50多种)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五、宋朝:科举制宋太祖时期,共开15次科场,共录取455名进士。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22130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7.png)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吏制度是以皇帝垂帘听政为基础,将宽厚待官吏作为中央政府的基本政策,并根据官吏贡献的不同实施不同待遇的一种社会体制,封建政府的政治核心就是官吏。
中国古代官吏是从下而上的,首先从县级官吏层面开始,官吏有进士考试、察举等形式,进士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史哲、五经八家等稀有学问,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拔方式,其目的是鉴别官员的素质,以保持官员的质量。
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会获得及格证书,这就是状元,状元可以直接晋升为官员,而重状元更可以获得封为公侯这种更高职位。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察举制度,也就是平民对官吏的监督。
在这种制度下,平民可以对官吏的行为提出抗议,例如控告官吏滥用公权或做出违背法律的行为,中央政府会对此进行调查,如果发现涉嫌有罪,将会做出处罚。
这种察举制度使官吏得到了更多的监督,也让官吏更加尊重平民。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1f3f7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5.png)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是历史上重要的组织体系,为中国政府的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维持做出了巨大贡献。
官吏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几经变革,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官吏的选拔标准、职位等级和职责分工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特点。
一、官吏的选拔标准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标准主要包括学历、才干和品德。
学历是官吏选拔的基本条件,考核内容包括诗文才能、经义功底等。
同时,官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才干,例如行政管理能力、军事指挥能力和辩论能力等。
品德也是选拔官吏的重要考量,勤政廉洁、以公为志、忠诚正直是官吏所应具备的品德要求。
二、职位等级中国古代官吏制度设有多个职位等级,地位和职责各异。
最高的官职为皇帝,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
其下是丞相,负责国家的最高决策和政策制定。
其他诸多官职按照等级递减,例如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
官吏的职位等级体现了其在政府中的权威和地位。
三、职责分工中国古代官吏的职责分工十分细致。
例如吏部尚书负责人事任免,礼部尚书负责礼仪和外交,工部尚书负责工程建设等。
不同官职的职责各有侧重,官吏在负责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全力工作,推动政府的运转。
四、考核与晋升制度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中,还存在着相应的考核与晋升制度。
官员在任职期间会接受不定期的考核,评估其履职情况和成绩。
表现优秀的官员有机会获得晋升,从而升任更高职位。
这一制度激励了官员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促进了政府的有效运作。
五、官职的世袭与选拔制度的融合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中,世袭与选拔制度并存。
一方面,朝廷可以授予官员的职位可以由其子孙继承,实现世袭;另一方面,通过考试和选拔也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
这种世袭与选拔制度的融合,既保证了官员的家族传承,又注重选拔人才,保证了政府机构的稳定性和各级官员的素质。
六、官吏制度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官吏制度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等级体系,保证了政府机构的运转和决策的高效性。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8d6f290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8.png)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考试制度。
自唐朝起,中国便开始实行考试制度,唐朝的“中招”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制度是一种贯穿中国历史的官吏选用制度,其优点是向社会招聘各种人才,为社会继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
二、调动制度。
自秦朝起,就开始实行调动制度,即从现任的官吏中,按照绩效和表现,按照各项规则转任到其他地方的官府,以求加以激励、考察和提升,以及查究官吏的情况。
三、人事调任制度。
宋朝开始实行人事调任制度,规定官吏的考核和调任要有相应的规定,让官员依靠他们的表现和能力得到调任。
它解决了以往官吏裙带调职的问题,有益于官吏能力的提高。
四、乡试制度。
乡试系清代实行的一种以地方为单位的官吏选用制度,它可以使学者参加乡试,面试,让有远见的人才得到选拔。
五、家族职位制度。
宋朝又开始实行家族职位制度,即按照家族的贡献,将官吏任命职位的一种特殊制度。
这种制度有助于各家族建立共同的责任感和努力提高。
东汉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官吏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1959f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a.png)
东汉官吏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1. 察举制:这是一种由三公九卿、太守等高级官员根据一定标准,将符合道德、品行、才能等方面要求的人才选为官的制度。
其中,孝廉、茂才、察廉等是主要的科目。
2. 征辟制:这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官员的制度。
3. 任子制:这是任用官员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任命一个儿子为郎官。
在东汉末年,官吏的任命权掌握在皇帝、中央和地方官员手中,人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世家大族和官僚们把控入仕之门,将会任人唯亲、任人唯财、任人唯势。
因此,寒门有识之士很难入朝为官,以致于天下衙门都被其子弟和门生故吏充满,天下舆论也被他们所操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吏选拔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首先,察举制和征辟制往往受到世家大族和权贵们的影响,他们通过推荐或征聘自己的亲信和门生故吏来掌握官吏的任命权。
这导致了官场上的任人唯亲、任人唯财、任人唯势的现象,使得寒门有识之士很难有机会入朝为官。
其次,任子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虽然这项制度旨在保障官员子弟的权益,但是它却剥夺了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
在任子制下,官员子弟可以凭借父辈的权势和财富轻松获得官职,而寒门子弟则很难有机会进入官场。
这导致了官场上的不公平现象,使得寒门有识之士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汉政府开始进行改革。
他们废除了任子制,并加强了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他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寒门有识之士入朝为官的机会,例如设立科举制度,使得有才华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场上的不公平现象,也为寒门有识之士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尽管进行了改革,但是官吏选拔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察举制和征辟制仍然受到世家大族和权贵们的影响,而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263e9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1.png)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古代中国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以能力为标准。
在古代的选拔与任用制度中,官员的选拔以考试为主要方式。
唐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最高准则。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出人才,然后任用在政府机构中。
科举制度在宋代达到鼎盛,其选拔与任用官员的方式至今被称为“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一系列重要的考试选拔出合格的官员。
这些考试分为阶段性的考试和终期考试。
阶段性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出尚书、郡守、县令等高级官员;终期考试则是选拔出重要职位如宰相、参政官员等。
科举制鼓励了勤奋学习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社会流动性。
除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外,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例如,推荐制度是唐代后期出现的重要官员选拔方式。
推荐制度通过推荐人才来选拔和任命官员,推荐制度突破了科举制度对考试成绩的依赖,更注重个人的政治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中,除了选拔的形式外,任用的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任用制度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
官员在任用前需要通过严格的考察和评估,政府官员将倾听各方对被任用者的评价意见,特别是对被任用者政绩和品德的评价意见,以保证选拔到合格的官员。
另外,古代中国的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还包括了多种留学制度。
例如,唐代的资格朝阳、五礼、庶常等三大朝廷学校是专门培养政治人才的机构。
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政治能力和知识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官员通过出国留学来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制度体系,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主要的选拔方式,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同时,任用制度则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确保了被任用者的政治能力和素质。
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则为官员的培养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汉朝官吏选拔制度
![汉朝官吏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43cef1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1.png)
汉朝官吏选拔制度汉朝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举荐、考试和任命。
1. 举荐制:在汉朝初期,由于国家刚刚建立,人才较为匮乏,因此采用的是举荐制,即由地方长官推荐人才上京参加考试。
这种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设立了太学和郡国学来培养人才,并规定只有通过太学或郡国学的考试才能担任官职。
2. 考试制:汉武帝时期,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他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即将选才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每年定期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朝时期。
汉朝的考试制度主要包括乡试、郡试和殿试。
下面是对这些选拔制度的简要介绍:(1)乡试(xiāng shì):乡试是汉朝选拔官吏的第一步。
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对象是各地的士人。
在乡试中,考生需要通过文学考试,主要考察他们的文学才能和文化修养。
(2)郡试(jùn shì):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下一轮选拔——郡试。
郡试由地方政府主持,每年举行一次。
在郡试中,考生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文学考察,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学识。
(3)殿试(diàn shì):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最后一轮选拔——殿试。
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在殿试中,考生需要进行面试和答辩,以显示他们的才能和各方面的素质。
选拔过程中,考生的成绩、品德和资历等都会被综合考量,以确定是否适合担任官职。
考试合格的人将被任命为官吏,分配到各级政府机构和地方行政单位担任职务。
这一选拔制度在汉朝起到了选拔人才、提升官员素质的作用。
它注重文化教育和才能的培养,促进了社会上层的流动和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政府的治理和国家的发展。
3. 任命制:除了举荐和考试外,汉朝还有一些官员是通过任命制来担任官职的。
这些官员通常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和能力的人才,他们可以直接被皇帝任命为地方官员。
汉朝的官吏选拔制度相对比较完善,通过多种方式来选拔人才,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093a99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a.png)
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1、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指的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和各个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
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古代早期的官员更替制度,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华后,立郡县,废分封制后,这种制度基本被废除。
2、察举制度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建立后,商周时期的官员世袭制彻底废除,但是秦朝还未建立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便被汉朝取代。
汉代时,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的来源。
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
这种制度基本保证了朝廷对行政官员的需求。
察举制度在西汉时比较严格,到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权贵舞弊,察举制度失去效用。
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最早由曹魏政权所创。
曹操为了加强政府对人才的选拔控制力,采取了下派官员到各处评定选拔人才的方法。
后来曹丕为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定为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的具体操作办法是政府在各州郡派驻名为中正的官员,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中的人物,具体分为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把这评议的结果上报朝廷,朝廷根据结果来对这些人才委以官职。
4、科举制自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鉴于以上的种种选拔制度都有弊端,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的权力收回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可惜的是科举制还没建立完善机制,隋朝就灭亡了。
5、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
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讲,是一大进步。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01327e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7.png)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革。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阶段:1.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出现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官吏选拔制度——世卿世禄制。
官吏通过继承或者世袭的方式获得官职,体现了当时贵族的统治地位。
2.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建立,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以才能和政绩为依据的选拔制度开始兴起,如管仲相齐、百里奚相秦等。
3.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官吏选拔制度的革新。
各国采取了多种选拔方式,如科举、察举、军功等,以吸引人才入仕。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采取了基于战功和血统的官吏选拔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度。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开辟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新途径。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分裂,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混乱和改革。
这一时期,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逐渐成熟,成为后世官吏选拔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
6.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官吏选拔制度采取了“三甲”制,即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只有前两个等级的进士才能进入官场,体现了当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同时,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度也更加成熟和严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革,从最初的世卿世禄制到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选拔制度,再到以战功和血统为依据的选拔制度,最后到以考试和科举为依据的选拔制度。
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拔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1c2e4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3.png)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具有
一定的特点。
在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乡试制度,汉代实行了乡试制度,即在各地设立乡试考场,
选拔优秀的人才。
乡试是一种地方性的选拔考试,考察学识和才能,通过乡试的考试成绩排名来决定是否能够进入下一轮的选拔。
2. 举孝廉制度,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之一。
孝廉是
指品行端正、孝敬父母、有一定学问才能的人。
每年政府会公布孝
廉名单,通过孝廉的选拔,可以进入到下一轮的选拔流程。
3. 朝考制度,汉代设立了朝廷的考试制度,即朝考。
朝考是由
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主要考察各种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朝考的选拔,可以晋升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4. 推荐制度,除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外,汉代还采用了推荐制度。
官员可以推荐身边有才能的人才,推荐者需要提供详细的个人
情况和才能表现,然后经过审核后,推荐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官吏。
总的来说,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相对较为多样化,既有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也有通过推荐等非考试途径选拔的方式。
这些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为汉代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
![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ae203380066f5335a812154.png)
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在以前,所谓选拔制度主要是指选拔为官的制度,在古代称之为选举制;任用制度主要是指官员的升迁制度,古代称之为铨选制。
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有三种,世袭制、举荐制、考试制。
秦汉以前以世袭制为主,秦汉以后以举荐制和考试制为主。
任用制。
一、秦以前1.夏商周三代的选拔方式和标准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官吏选拔主要根据家庭出身和等级,朝廷官员由天子任命,官职世代相袭,诸侯国的官员由诸侯王任命,官职也是世袭。
2.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国争霸、诸侯相争。
要成就霸业就必须富国强兵,壮大自己,人才是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吏方式主要有荐举、军功、游说、招贤等,任职条件主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才能和功绩,总的用人特点是唯才是举,不计门第出身。
对能出奇计救国家于危难的相才、对善于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将才、对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外交人才,都能不拘一格予以重用。
举荐制:当时齐国一个大臣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与之有“一箭之仇”的政治家管仲,管仲和他大谈“王霸之业”,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拜管仲为相,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军功制:商鞅变法时,秦国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斩敌首级一颗,加商爵一级,田一顷,宅(宅基地)九亩,庶子(奴婢)一人。
所以,秦军成为虎狼之师,荡平六国。
招贤制:秦孝公时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布求贤令,提出: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给予官爵、土地。
从此秦国人才济济,良将如云。
战国时期还喜欢养士,最著名的就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秦国吕不韦,他们养士各三千,起到了干部人才库的作用。
二、秦汉以后秦汉以来,我国的选任方式主要有三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察举制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任官制度,成为后来科举制的基础。
察举制主要用于两汉时期,历时400余年,察举,就是观察其贤能,举以授官。
最早从汉高祖开始,他要求郡守亲自劝勉那些贤能之人响应皇帝的求贤诏,并写清贤士的姓名、籍贯、年龄、仪容、履历和事迹等上报朝廷,于我们现在的干部考察材料的基本框架相似,同时规定郡守遗贤不举则免官。
历代选拔官吏主要制度
![历代选拔官吏主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d7ff3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c.png)
历代选拔官吏主要制度
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有以下几种:
1.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出现,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之一。
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合格后可以成为官员。
2.推荐制度:这种制度在唐代比较流行,后来也有一些朝代采用。
推荐制度通常是由官员或权贵人物向皇帝推荐人才,推荐对象直接担任官职。
3.聘任制度:这种制度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聘任制度是指通过公开竞争或者特定条件下面向社会招聘人才,聘用方式灵活,适应性强。
4.选拔举荐制度:这种制度在明朝比较普遍,而且在清朝也有过试行。
主要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直接升入官场。
5.贤良制度:这种制度在汉代时期比较盛行,是基于儒家“贤者治国”理念而形成的制度。
该制度注重推崇品德高尚、人才杰出的士人,选任也不一定要通过考试。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不同朝代对人才选拔的不同理念和实践经验。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a50b4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4.png)
我国古代的四种选官制度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四个阶段: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世袭制,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它以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
从周天子逐层类推,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权力体系。
它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战国末期,随着各国变法世卿世禄被军功爵制取代。
2.军功爵制,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这个制度是战国末期所有变法中最彻底的,最大限程度废除了世卿世禄。
从此之后有军功的授予爵位,官吏也必须从有军功爵的人里挑选。
每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按爵位等级规定占田亩数,奴婢数量和服装要求。
军功爵制重点不在选官,而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3.察举制,汉初官吏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汉是一个在乱世建立的新王朝,吏多军功很合理。
二是选自郎官,郎官是宫廷守卫或皇帝侍从。
但到武帝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而郎官出自任子或貲选,就是推举自家子弟或者花钱买官。
这样很难选出真正的人才。
于是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廉孝各一人,从此察举制正式确立。
除举孝廉为主要取士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取士。
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一般在郎署供职,然后再逐渐迁升。
4.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派中正官去各地察访士人,中正官依据品德,才能,门第来品评士人,共分九品,被评为上等者可以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
起初九品中正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中正官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门第逐渐成为品评的首要甚至唯一条件,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为后来的门阀铺平道路。
5.科举制,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时开创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是常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
制举是皇帝临时开科的考试,登科即可授予官职。
武则天时曾设武举。
官吏选拔制度
![官吏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782710d16fc700abb68fccd.png)
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一)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历史沿革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此乃“致安之本、致治之道”也,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官吏选拔制度,并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从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按其基本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大的类型:即世袭制、荐举制、考试制。
世袭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代的世卿制以及魏晋南北朝、元朝变相的世袭制。
在世袭制选官方式下,国家政权的主要职位都是世袭的,官职被严格限定在贵族范围之内。
春秋战国时期,是以世袭制为主要选拔方式的贵族制人事制度向荐举制为主的官僚制人事制度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几种官吏选拔方式并存,其中,荐举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
这一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彪柄史册的人物大多是由荐举而起家的。
为了确保被荐举人的质量,战国中期还实行了“保任其人不称者与同罪”的荐举连坐制。
这一过渡过程一直延续到汉朝初年。
汉代的以察举制为主要选拔官吏的方式,可以说是春秋战国以来荐举制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它规定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两大科目,并在两大科目之下,划分出众多的小科目,并规定每科每年应举的人数定额。
这种经常化、制度化的荐举方式为汉代选拔了不少栋梁之刁`,汉代的大多数名臣都由此途而逐步升迁的。
但由于察举制缺乏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加上有荐举权的官吏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以至于出现了“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常以穷退见遗”的现象。
到曹魏时不得不以一种新型的荐举方式—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
九品中正制是指由在州、郡设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士人,它建立在察举制基础之上,既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也是对察举制的否定。
从继承上来说,它仍然是一种荐举制;从否定上来说,它改进了察举推荐人才的一些具体的标准和办法。
它的最初目的在于排除世家大族对政府用人权的干预,显然带有抑制大族的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九品中正制出台伊始,确曾选拔了一批人才,但不久就偏离了选拔人才的宗旨而日益变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以至形成“上品无寒门,正品无势族”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得与失---以官吏选拔制度为例
庞大的帝国为了维护统治,往往需要一套庞大的官僚体系,而官僚体系中数量众多的官僚则需要一套有机的制度进行选拔。
官吏选拔制度就是在维护王朝统治的需要下因运而生。
作为帝国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官吏选拔制度对帝国的统治显得尤为重要。
在历史上各个朝代也有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
这些制度有的为某个王朝所独创,有的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本朝代的需要有所调整和补充。
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途径。
在千年之后的现在,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制度时,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官吏选拔制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先秦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在奴隶社会时期这种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使得王朝的统治根基变得稳定,也是的国家的概念得以延续。
但是其消极作用也同样突出,家族内部继承特权限制了贫民晋升的途径,而且世卿世禄制度下的继承者的能力也往往层次不齐,这对于一个王朝的统治来说是致命的问题。
到了秦汉时期为了避免世卿世禄制度的弊端,开创了察举制度。
所谓差距就是有中央向地方公开招聘人才,通过地方官员推荐,将地方人才推荐到中央担任官员。
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相对于先秦时期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增加了下层普通民众的晋升机会。
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其弊端也越发严重,察举制有“为官选人”变成了“为人择官”,降低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避免秦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选拔官吏的制度变
为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由中央政府挑选当地有民望,品行端正的官员做“中正”,由中正们负责推荐人才,加品评后分为九个等级,按照等级泽上录用的原则从中选拔官吏。
从九品中正制度的内容可以看出,该制度和秦汉时期的察举制并没有多大的突破--都是依靠地方官员的推荐选拔官员---因此这项制度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因为地方的官员或者中正往往会出于私情而选拔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到中央担任官员,这就会埋没了地方真正具有能力的下层贫民。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严重不公平现象。
缺乏一套公正合理的官吏选拔制度或许也是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到了隋唐时期一种较之前面一些朝代更为合理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诞生了。
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时期,完善于宋朝,强化于明清时代,直到清朝最后终结。
从隋朝开始直到清朝,科举制延续了一千多年,虽然科举制也存在种种弊端,但是相比以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历时最长、最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它对于王朝统治的延续以及从下层进入上层的拼命来说,科举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加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促进了中央集权,将以前推荐人才的权利由地方收归中央,维护了封建大一统的统治。
另外一方面,科举制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儒学,这也起到了文化教育的功能,时至今日,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些儒家思想的对自身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三纲五常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为各个王朝所提倡,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起到了统一民众观念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王
朝的统治来说意义不言而喻。
科举制的社会功能来说,按照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说法,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层级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范围相较于当时严格的等级社会来说范围微不足道,但是这项制度使得下次苦读的学子有了晋升的机会和希望,这对于当时的等级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社会的流动在另外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公平,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都存在两面性,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
科举制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封建王朝的任何一项制度的存在都是以维护帝国统治为出发点。
科举制提倡的儒家思想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思想统治,教化民众。
但是这却对其他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严重的阻碍,当社会只允许一种思想存在而扼杀其他文化时,这个社会也必定是专制集权的集合体,科举制导致社会思想僵化并且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导致中国在万历年间落后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单纯的演变为八股文的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及其呆板僵化,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官员也必定是固守成规原地踏步的典型,他们不想去创新,行政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增加,这样的话王朝的生命力也缺乏活力和动力。
当教育的唯一目的变成了应试,学校便沦为了考试的附庸。
直至现在这种现象也依然存在。
教育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说不会做,这样的人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
另外科举制也给中国古代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古代人热衷于考取功名,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后变疯子就是当时鲜活的社会写
照。
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也一直延续下来,在民众心中官员比天大,一点权力都可以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另外“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使得人们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当官发财,这和我们现在报考公务员的思想是多么一致,试想当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应对考试,当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当官发财,教育本身已经变得不再纯粹。
这些观念都可以从科举制中找到源头。
中国古代王朝上下绵延两千年,形式多样的官吏选拔制度也一直在为维护王朝的统治根基。
这些制度尽管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方面,但是在当时还是为一些下层贫民提供了晋升的途径和希望。
而且历代王朝都在进行官吏选拔制度新的尝试,这本身已经是社会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