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选拔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得与失---以官吏选拔制度为例
庞大的帝国为了维护统治,往往需要一套庞大的官僚体系,而官僚体系中数量众多的官僚则需要一套有机的制度进行选拔。官吏选拔制度就是在维护王朝统治的需要下因运而生。作为帝国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官吏选拔制度对帝国的统治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上各个朝代也有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这些制度有的为某个王朝所独创,有的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本朝代的需要有所调整和补充。
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途径。在千年之后的现在,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制度时,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官吏选拔制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先秦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在奴隶社会时期这种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使得王朝的统治根基变得稳定,也是的国家的概念得以延续。但是其消极作用也同样突出,家族内部继承特权限制了贫民晋升的途径,而且世卿世禄制度下的继承者的能力也往往层次不齐,这对于一个王朝的统治来说是致命的问题。
到了秦汉时期为了避免世卿世禄制度的弊端,开创了察举制度。所谓差距就是有中央向地方公开招聘人才,通过地方官员推荐,将地方人才推荐到中央担任官员。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相对于先秦时期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增加了下层普通民众的晋升机会。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其弊端也越发严重,察举制有“为官选人”变成了“为人择官”,降低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避免秦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选拔官吏的制度变
为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由中央政府挑选当地有民望,品行端正的官员做“中正”,由中正们负责推荐人才,加品评后分为九个等级,按照等级泽上录用的原则从中选拔官吏。从九品中正制度的内容可以看出,该制度和秦汉时期的察举制并没有多大的突破--都是依靠地方官员的推荐选拔官员---因此这项制度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因为地方的官员或者中正往往会出于私情而选拔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到中央担任官员,这就会埋没了地方真正具有能力的下层贫民。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严重不公平现象。缺乏一套公正合理的官吏选拔制度或许也是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到了隋唐时期一种较之前面一些朝代更为合理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诞生了。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时期,完善于宋朝,强化于明清时代,直到清朝最后终结。从隋朝开始直到清朝,科举制延续了一千多年,虽然科举制也存在种种弊端,但是相比以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历时最长、最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它对于王朝统治的延续以及从下层进入上层的拼命来说,科举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加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促进了中央集权,将以前推荐人才的权利由地方收归中央,维护了封建大一统的统治。另外一方面,科举制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儒学,这也起到了文化教育的功能,时至今日,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些儒家思想的对自身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三纲五常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为各个王朝所提倡,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起到了统一民众观念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王
朝的统治来说意义不言而喻。科举制的社会功能来说,按照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说法,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层级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范围相较于当时严格的等级社会来说范围微不足道,但是这项制度使得下次苦读的学子有了晋升的机会和希望,这对于当时的等级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社会的流动在另外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公平,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都存在两面性,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科举制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封建王朝的任何一项制度的存在都是以维护帝国统治为出发点。科举制提倡的儒家思想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思想统治,教化民众。但是这却对其他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严重的阻碍,当社会只允许一种思想存在而扼杀其他文化时,这个社会也必定是专制集权的集合体,科举制导致社会思想僵化并且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导致中国在万历年间落后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单纯的演变为八股文的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及其呆板僵化,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官员也必定是固守成规原地踏步的典型,他们不想去创新,行政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增加,这样的话王朝的生命力也缺乏活力和动力。当教育的唯一目的变成了应试,学校便沦为了考试的附庸。直至现在这种现象也依然存在。教育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说不会做,这样的人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另外科举制也给中国古代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古代人热衷于考取功名,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后变疯子就是当时鲜活的社会写
照。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也一直延续下来,在民众心中官员比天大,一点权力都可以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另外“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使得人们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当官发财,这和我们现在报考公务员的思想是多么一致,试想当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应对考试,当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当官发财,教育本身已经变得不再纯粹。这些观念都可以从科举制中找到源头。
中国古代王朝上下绵延两千年,形式多样的官吏选拔制度也一直在为维护王朝的统治根基。这些制度尽管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方面,但是在当时还是为一些下层贫民提供了晋升的途径和希望。而且历代王朝都在进行官吏选拔制度新的尝试,这本身已经是社会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