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一线防护是指直接进行病人诊治或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通常包括感染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
一线防护的主要要求包括:1.佩戴级别为N95或同等防护效果的口罩,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避免吸入病原体。
2.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止病原体通过眼部进入。
3.穿戴防护服,包括工作服、手套、鞋套等,以阻挡病原体的接触。
4.做好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避免将病原体传播至其他地方或自身。
5.合理使用消毒和隔离措施,包括室内消毒、空气循环、病人间的防护隔离等。
二线防护是指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但不直接进行诊治和护理的工作岗位,如门诊、体检中心等。
二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能够起到阻挡病原体传播的作用。
2.根据工作需要,佩戴一般的护目镜或口罩。
3.做好手卫生,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4.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保证食品安全,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5.定期清洗和消毒工作场所、设备和工具,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三线防护是指非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工作岗位,如门岗、后勤、清洁等。
三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便后进行手部消毒等。
3.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4.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定期清除垃圾,保持室内卫生。
5.加强心理疏导,减少恐慌情绪和焦虑感。
总之,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是根据工作岗位和风险程度来制定的,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所有医务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防护要求进行操作,并加强个人卫生,以便有效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防护分级
医务人员防护分级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城外科门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谁、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此,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呼吸道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捍淅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忠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I隔离。
(3)严格避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拄套,戴手套、工作幅.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戡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卵腔黏膜和眼昉的卫生与保护。
4.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窝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锐、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夏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戒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备管理制度一、一般防备:合用于一般门(急)诊、一般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恪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仔细履行手卫生。
二、一级防备:合用于发热点(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恪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恪守消毒、隔绝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需时隔绝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能够不穿隔绝衣。
4、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刻进行手冲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迅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理,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备。
三、二级防备:合用于进入留观室、隔绝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恪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接触从病人身上收集的标本、办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件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严格恪守消毒、隔绝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绝病房的医务人员一定戴医用防备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需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备面罩。
6、严格依据地区管理要求,正确穿着和脱摘防备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备。
四、三级防备:合用于为实行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备外,还应该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备器。
五、穿着防备用品应依据的程序:1、洁净区进入潜伏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备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伏污染区。
手部皮肤损坏的戴乳胶手套。
2、潜伏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绝衣→戴护目镜/防备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六、脱摘防备用品应依据的程序:1、医务人员走开污染区进入潜伏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绝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备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伏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件分别搁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伏污染区进入洁净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备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洁净区。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暴露风险,为了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的相关内容。
1.分级防护指导原则(1)根据感染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将医务人员分为三个等级: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高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疑似或确诊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医生、护士等;中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患者有直接接触但没有确认感染的医务人员;低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患者有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
(2)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高风险人员需要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如医用隔离衣、帽子、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中风险人员需要佩戴医用口罩、帽子和手套;低风险人员只需要佩戴医用口罩即可。
(3)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和培训。
医院需要建立职业暴露管理机制,包括暴露事件的报告、登记和跟踪;同时,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4)定期评估和调整防护措施。
根据疫情变化和医务人员暴露风险的变化,定期评估和调整防护措施,保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2.职业暴露(1)血液暴露。
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的血液样本、实施静脉采血、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容易发生针刺或其他血液暴露事故,从而引发血液传播的感染病。
为了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2)呼吸道暴露。
在处理可能感染病原体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容易通过患者的呼吸道接触到病原体。
为了预防呼吸道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并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3)皮肤暴露。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患者的皮肤和体液等。
为了预防皮肤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手套,并注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粘膜暴露。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容易通过眼睛、口腔等粘膜直接接触到病原体。
为了预防粘膜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护目镜和口罩。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一、分级原则:1.按病人的传染性强弱和医疗行为的风险程度分级;2.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接触对象等进行分级;3.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护措施。
二、分级标准:1.低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低,医疗行为相对安全,医务人员的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低。
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2)穿戴工作服或独立外套,在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和消毒;(3)佩戴口罩,特别是在约病人时和在一米范围内接触病人时;(4)遵循规范的医疗操作程序和感染控制相关要求,减少医疗风险。
2.中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中等,或医疗行为相对危险,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较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3)穿戴无菌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操作时;(4)做好手卫生,勤洗手、有效消毒;(5)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错误风险行为。
3.高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高,医疗行为危险且风险较大,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极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穿戴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或空气飞沫传播的操作时,应穿戴高级别的防护隔离衣;(3)佩戴护目镜或面屏,防止对眼部的飞沫污染;(4)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5)严格遵循规范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个人防护:1.所有医务人员应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2.随时保持清洁和洗手,避免摸眼、摸口、摸鼻,保持口罩、手套、衣物的清洁;3.有临床症状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治疗。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医务人员需要采取分级防护措施。
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和普通病房。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穿戴工作服和外科口罩,并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规章制度。
工作时需要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外科口罩和必要时的隔离衣和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并注意个人卫生和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和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规章制度,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工作服、隔离衣和必要时的鞋套。
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物质时需要戴手套。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需要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医务人员需要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进行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如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除了二级防护外,还需要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的程序如下:在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时,需要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时需要戴乳胶手套。
在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需要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后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的程序如下:在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需要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
用后的物品需要放置于专用污物内。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需要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在沐浴、更衣后需要离开清洁区。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一、防护原则医务人员个人的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般分为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护人员。
下面以SARS为例,介绍医护人员的三级防护。
一)一级防护1.适用于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二)二级防护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身的工作职员、转运病人的医务职员和司机等。
2.进入隔离病房不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
每4小时更换1次或潮湿时更换;戴手套、帽子、鞋套、穿隔离衣。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4.对病人施行近距离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
三)三级防护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应采纳二级防护外,还应当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个人防护步伐一)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二)戴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净化物的操作必需戴手套,以减少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
三)口罩。
护目镜及面罩的应用为了避免吸入气溶胶和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务人员眼镜、口腔及鼻腔内,医务人员科戴口罩、面罩及护目镜。
口罩应遮住口鼻部,且只能用一次,潮湿后隔离效果差,应及时更换;护目镜每次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四)穿隔离衣在可能接触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渗出物时必须穿隔离衣;进入隔离室的所有人员也必须穿隔离衣。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一级防护是对所有医务人员都普遍适用的基本防护措施。
这包括:
1.规范的手卫生措施,如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2.戴医用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3.接触患者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4.对医疗设备、床单、衣物等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
二级防护是有一定风险的医务人员所需的防护措施。
这包括:
1.用于保护呼吸道的防护装备,如带有防雾霾功能的防护口罩和护目镜等;
2.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如戴防护服、帽子和鞋套等;
3.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封闭和隔离患者以及避免交叉感染的措施。
三级防护是高风险医务人员所需的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
1.使用高级别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面罩和手套等;
2.对空气中的病原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负压隔离室等;
3.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和清洁消毒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的具体实施要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传播方式和具体场所的条件进行评估和调整。
此外,还需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和适当地处理防护设备。
总之,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是医疗机构管理和保护医务人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医院感染的分级防护管理制度电子版(10篇)
医院感染的分级防护管理制度电子版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之规定,为有效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一、一般防护。
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二、一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三、二级防护。
称作加强防护,二级防护的着装程序是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完成的。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分区分级的防护程序进行,在二级防护完成后才能进入污染区。
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四、三级防护。
称作严密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病原体传播而导致的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分级防护制度。
二、分级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分级管理,综合防治。
2. 根据医院感染的风险程度,合理配置防护资源,实现精细化防控。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三、分级防护内容(一)一级防护1. 防护对象:所有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污染物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个人防护: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
(3)环境清洁:保持诊疗环境清洁、通风,定期进行消毒。
(4)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无菌物品的合格率。
(5)疫苗接种:积极参加疫苗接种,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二级防护1. 防护对象:接触潜在感染源的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一级防护措施。
(2)隔离措施:对疑似或确诊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防护用品:使用防护级别更高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护目镜等。
(4)消毒处理:对潜在感染源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5)培训与考核: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与考核,提高防控能力。
(三)三级防护1. 防护对象:接触高度传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医务人员。
2. 防护措施:(1)二级防护措施。
(2)生物安全柜:使用生物安全柜进行操作,防止病原体传播。
(3)防护用品:使用高级别的防护用品,如正压呼吸器、防护面罩等。
(4)个人防护培训: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个人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水平。
(5)健康监测:对接触高度传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四)四级防护1. 防护对象: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的医务人员。
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一、制度概述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分级防护原则1. 针对不同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的感染病原微生物,将医院感染划分为四个级别,即:一级、二级、三级和特级防护。
2. 根据医院各区域的工作性质、人员密集程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将医院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3. 医务人员应根据接触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防护级别,严格执行防护措施。
三、分级防护措施1. 一般防护(1)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
2. 一级防护(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严格执行手卫生。
3. 二级防护(1)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防护镜或面罩。
(3)严格执行手卫生。
4. 特级防护(1)适用于接触高度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医务人员。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防护镜或面罩、防水衣或围裙。
(3)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防护用品管理1. 医院应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隔离衣、防护镜等。
2. 医务人员应按照防护级别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防护效果。
3. 防护用品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消毒、清洗和保养。
五、培训与考核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2.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六、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采集病人标本、处理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接触病人尸体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司机等。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防护等级标准
防护等级标准:
在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中,分为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这四个防护。
一、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是指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等。
2.分级防护: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措施。
3.分级防护标准:
1、一级防护要求
穿工作服(白大褂)、戴一次性使用帽子、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和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每 4 小时更换 1 次或感潮湿时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2、二级防护要求
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 或更高级别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雾型)或防护面罩(防雾型)、医用防护服或穿工作服(白大褂)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级防护要求
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将护目镜(防雾型)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更高级别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正压式头套)。
医院工作人员分级防护制度
医院工作人员分级防护制度一、制度目的1.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引入外界的病原体,同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的风险降到最低。
2.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保障其工作和生活安全。
3.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的及时诊治。
二、分级防护原则1.风险评估与分级:根据医务人员工作环境、病情种类、播散途径和传播方式等因素,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2.个人防护程序: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个人防护程序,并确保医务人员得到培训和了解使用注意事项。
三、分级防护等级划分1.一级防护:适用于非接触患者的工作岗位,如病案整理、信息系统管理等。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管理、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等常规防护程序。
2.二级防护:适用于接触或可能接触患者的工作岗位,如门诊医生、病区护士等。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管理、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等常规防护程序,同时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如短袖隔离衣、手套、护目镜等。
3.三级防护:适用于直接参与患者手术或处理可能有高风险传播的病历、样本等工作岗位,如手术室护士、检验科工作人员等。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管理、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等常规防护程序,同时全面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长袖隔离衣、N95口罩、护目镜等。
4.四级防护:适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直接护理工作岗位,如重症监护室护士、感染科医生等。
主要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管理、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等常规防护程序,同时全面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
四、实施措施1.健康宣教: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知识的普及。
2.防护设施:医院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隔离区、消毒设备等,确保员工能够进行规范的防护措施。
3.个人防护装备:医院应当提供相关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4.监督检查:医院应当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员工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分级防护,并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纠正。
五、总结医院工作人员分级防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可以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工作安全。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疾病的患者,包括传染性疾病患者。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防护采取了分级防护原则。
分级防护是指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下面将从不同的层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级防护:一级防护是对所有病人进行的基本措施,主要是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必须进行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进行手消毒。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帽子、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二级防护:二级防护是对一些传播途径较明确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接触到的、可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
在二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通过医疗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等措施来减少传播风险。
另外,医务人员还需使用正压防护面罩等特殊个人防护装备。
三级防护:三级防护是针对那些高风险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在三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进行更加严格的隔离和防护。
这种防护主要是针对高度传染性的病人,如埃博拉等病毒。
医务人员需佩戴全套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全身隔离和保护。
以上是医务人员防护的分级原则,但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进行相应的防护。
此外,医务人员在实施防护措施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对于不同的传染病,了解其传播途径、潜伏期、症状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不同的病原体对应不同的个人防护装备,在使用时要保证正确的配戴方式和佩戴时间。
3.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演习:定期进行培训和演习,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4.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技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总之,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降低感染风险。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标准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标准一样防护:适用于一般门(急)诊、一般病房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烧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能够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终止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那么。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需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六、严格依照区域治理要求,正确穿着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着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一、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别离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洗澡、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一、医用防护口罩能够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改换。
医护人员分级防护规定
医护人员分级防护规定(一)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二)一级防护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三)二级防护1 .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医用防护口每4小时更换且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四)三级防护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注:防护用品要求。
防护服:符合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可为联体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
袖口、脚躁口应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性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防护口罩:符合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口罩可分长方型和密合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0,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O也可选用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
其他:应当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
谢谢!
套。 •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
眼睛卫生与防护。
• 四、三级防护:适用于为传染病(含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吸痰、气 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感染性病例进 行有创操作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 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 定义:
•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 验等工作中,皮肤或粘膜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被 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 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被 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 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 (3)刺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 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报告流程:
• 职业暴露发生后→局部处理→报科室负责人→报感控科→ 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检查相应的抗原和抗体→注射疫苗 →定期追踪随访。
套,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 4、严格执行手卫生。 •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 三、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病(含多重耐药菌)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各项规章制度。 •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佩戴N95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
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隔离预防工作,控制病原体在医院内传播,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隔离预防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我院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根据不同服务场所采取分级防护措施。
一、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二、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三、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病(含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四、三级防护:适用于为传染病(含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感染性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五、穿脱防护用品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六、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4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用。
4、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及时就诊。
院感部
201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