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四节)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四节)](https://img.taocdn.com/s3/m/da598a3379563c1ec4da711e.png)
将全世界文学看作一个整体
东西方文学的可比性在于共同性
2.类同性:
• 类同性还涉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即跨学科比较。
•
包括文学与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
示出人类文化体系、科学知识与文学的类同性、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把文学和
其他学科进行的比较置于系统性之中,即从文学以外的学科领域来与文学进行类同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 2.平行类同研究方法 3.变异研究方法
1.影响关系研究方法的研究特点
1
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分支,其重心在于探讨不 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学之间的国际关系史。
2 注重事实性的关联和渊源性的影响。
3
反对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反 对涉及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精确 机械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1
• 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纳入 比较文学研究之中,注重对 作品的文学意蕴的挖掘,试 图揭示文学文本背后类同的、 共通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
• 不回避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意 义的探讨 ,认为“文学性” 比对具体事实材料的罗列和 整理更为关键。
2. 平行类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4.变异性:
• (1)变异性首先指涉的是一种文学影响与交流之间的变异性。较为典型的
是在译介、传播、接受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变异现象,如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异域文学的形象变异、文学的他国化等。 如:印度佛教——因明学——逻辑——文字——辞藻
禅宗——中国佛教——非逻辑——妙悟——以心传心
• 中国学者的目标是试图建构一种杂语共生与范畴交错的多元互补的世界文学格局,这是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独创性,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法,代表 了当前比较文学方法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比较诗学2010
![比较诗学2010](https://img.taocdn.com/s3/m/2880a5d726fff705cc170aad.png)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9f9c9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c.png)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0d48fe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f.png)
3、比较文学可比性研究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历史 研究等。文本分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它的是作品的形式、 语言、意象、象征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批评是对文 学作品进行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方法,它的是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以 及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和作用。
3.《比较文学:理论、实践与文 化批评》
这本书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马尔蒂诺撰写,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 理论、实践与文化批评。亨利·马尔蒂诺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应该不同文化之 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和历史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深入探究文 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系列重要的比较文学议题,例如 跨文化改编、翻译研究、形象学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2、《中国比较文学献彪所著,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代表 性著作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并提出了中国比较文 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3、《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
这本书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瓦克所著,是一本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力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本书强调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跨文化 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文化差异和文化相似性的平衡。
参考内容
标题: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可比性重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札记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相互关系和相 互影响的学科。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之道,尤其是通过重 读比较文学理论名著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可比性:比较文学的核心概 念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具有以下特点:
(1)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它的是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94a4c1c77da26925c5b0d7.png)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阶段一 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在法国学者的努力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 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学科体制化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阶段二 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在美洲。 第二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 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形 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比
较
Chapter
历文 史学
和的
方定
法义
、
One
本讲纲要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的历史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 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言
何谓比较文学?
何谓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这 是本学科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讨论、从未停止争鸣 的持久话题。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内涵。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本课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该定义既继承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定义,继承了 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又补充了跨文 明研究,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 ,既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研究,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阶段三
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的发展重心在亚洲,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 文学本身在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 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 了。”——基亚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https://img.taocdn.com/s3/m/a198da856bec0975f465e2ee.png)
张铁夫 1. 文学范围 2. 可行性体现在“同源性”、“同类性”、
“对比性”
3. 并非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 4. 可比性的生成性、变易性
如何对待可比性问题:
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理论根基, 又是一个文学研究当中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 如何认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
1)社会和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
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社会、 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既具有其整体性和统一性, 又由于环境、条件、经历、种族的不同而形成 了各种差异。文化(包括文学)、社会及其历 史发展过程同中有异的现象构成了各种比较学 科(比较文化/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 研 究的基础。
价值关系的研究路径
类型学研究 主题学 形象学 比较诗学
3. 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文学与 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学与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 系研究。(北师大版 P.256)
姊妹艺术:文学与绘画、雕塑、音乐 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2.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定义:
可比性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即跨界限的各种 文学现象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 和价值。
教材定义:P36-37 (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国内学者关于可比性的几种观点
卢康华、孙景尧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提出一个
特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的ຫໍສະໝຸດ 象之间具有可比性, 从而进行比较。
神秘的何烈山头,或西奈的峰巅 点化过那个牧羊人,最初向你的选民 宣讲太初天和地怎样从混沌中生出; 那郇山似乎更加蒙您的喜悦, 下有西罗亚溪水在神殿旁奔流; 因此我向那儿求您助我吟成这篇 大胆冒险的诗歌,追踪一段事迹——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1d9d0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d.png)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f3abe8e8762caaedd33d4be.png)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第3期)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
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即同源性和同类性。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诗学论)【圣才出品】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诗学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3bdb4d2e53a580216fcfef1.png)
第八章诗学论第一节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1.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答: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答:(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①专指《诗经》研究;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a.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一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3.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
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
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a0a7b70c844769eae009ed70.png)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进 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一些独有的特 征。 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规定。 规定。 (一)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 , 从整个的诗学构架 、 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 运思方式, 到概念、 范畴的规定性内质,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二、阐发性原则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 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建立起可比性关系 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然后 , 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 。 它在三个层面上 展开。 展开。 (一)语言转换原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 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实际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 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 、 思想观念 、 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 、 猜测、 选 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择、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 (二)理论的相互渗透 (三)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主讲人:张建ຫໍສະໝຸດ 主讲人:第十章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Poetics)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 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 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 具有的特征。 具有的特征。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e0da2d949649b6648d74794.png)
性 。《 中西 比较诗学》 出版后被学界公认为是 中国 当代第 一部 系统 的 比较诗 学 专 著 , 们 在 此著 作 的 我 基 础上 对 曹顺 庆 的 中外 比较 诗 学 研 究 进 行 简 要 论
述。
推荐 上 大学 的工农 兵 学员 被推荐 到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的文 学评 论专 业 学 习 ,9 0年 毕 业 后考 上 四川 大 学 18 研究 生 ,9 3年获 硕 士学位 并 任 教 于 四川 大 学 中文 18 系 ,9 7年 获博 士 学 位 , 中 国第 一 位 文 学 批 评 史 18 是
到 18 9 8年 9月 , 国 有 了 第 一 部 以 “中 西 比较 诗 中 学” 命名 的学 术专 著 , 即曹顺 庆 的《 中西 比较诗 学 》 。 曹顺 庆 ,9 4年 2月 生 ,9 6年 作 为 最 后 一 批 15 17
过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 对 比说 明二 者 互 有长 短 , 明 中 点 国古典 文 论 的世 界 意 义 及在 世 界 文论 史 上 的重 要
博士 。《 中西 比较诗学》 是曹顺庆 的博士论文 ,98 18 年 由北京 出版 社 出版 ,0 0年 由 中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21
社 再 版 , 增加 了《 国学 派 : 并 中 比较 文 学第 三 阶段 学
科理论的建构》 《 、文化经典 、 文论话语与 比较文学》 和《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三篇相关论文。
专著 , 比较 文学 中 国学派 的领 军人 物之 一 。他从 中 国古典 文论研 究转 向 中西 文论 的 比较研 究 , 中西 乃 将
诗 学的 范畴 、 念 互证 互释 、 向 阐发 , 概 双 分析 了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异 同之 处 , 阐发 了 中国古典 文艺理 论 的世
诗学-比较文学复习
![诗学-比较文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113c10ca300a6c30c229f89.png)
诗学1、诗学:在西方,诗学探讨诗的起源、种类和功能等问题,同时还涉及史诗、戏剧甚至音乐舞蹈等艺术理论,诗学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诗,因此,诗学在西方常被看做文艺理论的代名词;在中国古代,诗学既指《诗经》之学,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理论的著作,习惯上叫做诗话、词话等,是关于诗歌文类的狭义的诗学。
现代的诗学是广义的,指关于一切文学问题的专门研究,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艺学学科概念。
比较诗学:通过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关系:联系: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诗学以文学实践为对象,比较诗学以个文明的诗学为对象。
2.研究范围不同:诗学研究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比较诗学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
3.研究方法不同:诗学用归纳推理法,比较诗学更多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2、比较诗学的研究思路:1)联通古今——发掘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意义。
Eg:王国维《人间词话》借鉴西方的主客观相分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诗学。
2)沟通中西——寻找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Eg:朱光潜《诗论》在会通中西学理和整合中西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寻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
3、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1)对比研究:言志与模仿、神似与真实、意境与典型、人品与诗品2)阐发研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用西方文学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典型性著作3)流变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与西方文学观、现代美学理论批评研究、当代文学批评与20世纪西方文论4、比较诗学的研究价值:1)可以凸显出各自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2)从中探寻并总结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为建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3)拓展文学研究的新的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
文体学1、文类学:指各种文学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与特点的比较研究,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对文学分类的研究、对文学体裁的研究、对文学风格的研究。
比较文学讲义: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讲义: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490311614791711cc791787.png)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赵学斌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可比性,例如文学存在方式和功能上东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异同点。
了解当前比较诗学的主要五种研究方法。
重点和难点:在了解平行研究与文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学派中的主要论题是关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的现代转换即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由叶维廉与曹顺庆的研究方法为出发点,启发学生理解中西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当前的学术热点,进而掌握相当的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比较诗学的可比性问题,难点是当前颇有争议的研究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从教材《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对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谈起,指出“豪放飘逸”与“浪漫主义”,“沉郁顿挫”与“现实主义”在诗学比较中之同与异(时代与文化背景),进而引入比较诗学的话题,例如“失语症”与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可设计提问:请问为什么你认为李白是浪漫主义或杜甫是现实主义?)季羡林先生很有感触地指出:“我们东方国家,在文艺理论方面噤若寒蝉,在近现代没有一个人创立出什么比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
”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文论的不景气,亦颇有同感,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教授十分感慨地说:“在当今的世界文论中,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
20世纪是文评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主张和主义,争妍斗丽,却没有一种是中国的。
……尽管中国的科学家有多人得过诺贝尔奖,中国的作家却无人得此殊荣,中华的文评家无人争取到国际地位。
”一、基本理论概述:诗学与比较诗学早期翻译者用汉语的“诗学”指代“poetic”,而中国传统诗学指的是限定在诗歌范围内的一种特定文类研究。
经过翻译整理,汉语读者所获得的西方“诗学”概念大致是: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包括了诗论和一般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的总体概念。
比较文学-0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9页文档资料
![比较文学-0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9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f4c68cc4693daef5ff73d20.png)
思考:无影响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 为什么同样存在可比性?
第一、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整体性,是比较研究的 客观基础。 “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 和规律性的思想,是历史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学的 基本前提”(日尔蒙斯基) (神话、传说、历史等的相似性······)
第二种:把遥远的西方的批评理论,不加分析地运 用于中国文学研究 。
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的诗 歌和小说,从中分解出符合结构主义的图解或模式。
3、交叉关系: 文学和其他学科、文学和人类的其他知识领域其他
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单极的、分体式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有局限性
综合性: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 叉关系。
(三)异质性与互补性 :
异质性、多元性、交互性、总体性
在同源性、类同性和综合性基础上,对不同文明问寻求文化异质性 及其融会途径的进一步寻求。
类同性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第二,文学本身内在的品质,决定了人心与文心有 相通之处。 都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几大类 一般都有主题、母题、形象、情节、布局等等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在的弊端:
第一种:“过分强调相比较的作品之表层及其任意 择取的外貌” ,“很少考虑文化环境和文学常规”。
简单的“X+Y”的公式 (如华兹华斯同陶渊明、王维比较; 李贺等诗人与“巴洛克诗人”相似 )
1、影响关系:各自的文学成果中可以找到种种外 来的影响,外来的根源;同时它们也可以把自己的 文学成就施惠于其他民族。
例: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古代文学,英国文学和美 国文学,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和中国现代话剧, 《圣经·创世记》和弥尔顿的《失乐园》等
比较文学课件: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课件: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8dfa22b3169a4517723a384.png)
三、方法论 第一,范畴和术语比较。 各民族—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阿拉 伯以及西方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 每种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 特殊的范畴和术语,例如悲剧、喜剧、滑稽、 崇高、美丑、比兴、风骨、气韵、意境等。理 解这些范畴和术语是把握这一诗学体系的桥梁。 比较诗学的目的就是在把握各种诗学精神的基 础之上,建立一种能够涵融与阐释世界各国文 学的文学理论。
第四,阐发研究。 在中国比较文半研究的例始阶段,由于 中国传统诗学解读逻辑的相对不足,以反对 新兴文体的无能为力,研究者很自然地远用 了拿来主义的眼光,将国外的文学理论引人 进来,以便更加条理化地闸释中国的文学现 象,这种研究模式被称为阐发研究。在比较 诗学中最先运用这种方法的是王国维,他的 《人间词话》是用西方文学、美学理论来阐 释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典范件著作。
3、关于文学的功能 一、反映与模仿。 《诗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强调一切艺术都是 模仿,只是“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 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17世纪,以布瓦 洛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乐记》所描述的: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 诗大序》也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 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第五、话语研究。 诗学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理论家、批评家的 实践,而理论家、批评家是通过自己的言说来完 成理论创造和文学批评的:围绕这种言说就会形 成一种比较复杂的机制,即我们所渭的“话 语”(discourse),它涉及文化积淀、思维方式、 人生体验、意义建构、核心范畴、文本特征等众 多层面。由此看来,独特的诗学体系就会有独特 的话语机制,对话语的理解是把握整个诗学体系 的关键。因此,话语研究或者说话语比较是比较 诗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6fb562561252d380eb6e8b.png)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三)综合性原则
• 比较诗学的综合性原则是指这种研究一般在四个相互区别而 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展开:
• 一为文化层面, • 二为诗学的本体论层面, • 三为诗学范畴层面, • 四为概念术语层面。
四、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每种体系在建 立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 西方文论: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术语运用较规范 。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 “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
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 要领。”(季羡林)
2、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https://img.taocdn.com/s3/m/e2cfc38bd0d233d4b14e695b.png)
(三)分析与综合:
•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别加以研究 是分析; • 综合法:从整体上去把握研究对象的一种 思维方法。 • 分析是以整体为基础,分析不是目的,分 析是为了综合;综合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
• 分析与综合可以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总是从 分析走上综合,进而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新 的分析; • 在一定条件下的分析可以看作为一种条件下 的综合,一定条件下的综合又可看作另一条 件下的分析。 • 研究当中必须严格、自觉的运用科学的思维 方法。
比较文学的比较法之历史独特性
• “比较”在本学科的多角度运用、实践上的侧 重点不同致使产生诸多“学派”——影响研 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接受研究、阐 法研究等,这是学科历史演变的客观结果。
• 各个学派对比较文学学科各有贡献,不可互 相取而代之,只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 同形成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比较法:“同中见异、异中见同”
• “异中之同”,就是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 之间,比较出它们的本质上的相同点,以便获 得科学的认知; • “同中之异”,在表面上看来相同或者相似的 事物之间,通过比较,看出它们本质上的差异 点。
(二)比较法:“同中见异、异中见同”
• 就思维方法而言,只有在现存的差别的前提 下,比较两个事物以求其共性才有意义,而 不是重复的指出其差异; • 也只有在现存相同的前提之下,比较差别才 有意义。
人类的一般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
• 一、科学抽象
• 二、逻辑思维 • 二者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 1、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 具体; • 2、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 建立理想化客体,代替客观研究对象,是人们 在思维中运用理想模型,塑造理想过程,进行 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 可超越客观实验条件,揭示内在规律,甚至导 致新的科学假说。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https://img.taocdn.com/s3/m/d9e29b2a4b35eefdc8d33347.png)
潘岳《悼亡诗》(南北朝)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慙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曹禺与弗洛伊德》(论证方式是曹禺通过朱光潜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
可比性问题
《安娜· 卡列尼娜与繁漪》 1. 都有一个富裕、有地位的家庭; 2. 缺少爱情的婚姻; 3. 有冲破家庭、追求爱情的渴求; 4. 最终为情人所抛弃 《围城》与《小世界》:主旨都是由一句话而生发。 《围城》——婚姻像围城; 《小世界》——文本像脱衣舞——追求本意,但本意是没有意 义的。 李贺与济慈/李贺与兰波:均是早逝的英才
例3: 刘勰《文心雕龙》: 春天时“悦豫之情畅”, 夏天时“郁陶之心凝”, 秋天时“阴沉之志远”, 冬天时“矜肃之虑深”。
加拿大神话—原型论 创始人诺斯洛普· 弗莱: 以晨昏春秋四季变迁来作为人生文学的类比
3、异质性与互补性
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 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研究异 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罗丹:《老妓女》
罗立中:《父亲》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苏轼(1037~1101)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https://img.taocdn.com/s3/m/aaba67f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c.png)
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刘圣效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7(000)003
【摘要】<正> 比较方法是比较文学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
正如雷马克所指出的:“总的目的、重点和处理都必须是比较的。
”但是,这种比较又绝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的“纯比较”。
它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先要确定用以进行比较的文学必须具有内在的可比性。
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决条件。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刘圣效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 [J], 植泳诗;
2.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J], 曹顺庆;杜吉刚
3.可比性: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前提 [J], 贺夏蓉
4.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 [J], 刘波;夏冬红
5.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可比性问题的刍议 [J], 孙景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赵学斌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可比性,例如文学存在方式和功能上东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异同点。
了解当前比较诗学的主要五种研究方法。
重点和难点:在了解平行研究与文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学派中的主要论题是关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的现代转换即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由叶维廉与曹顺庆的研究方法为出发点,启发学生理解中西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当前的学术热点,进而掌握相当的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比较诗学的可比性问题,难点是当前颇有争议的研究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从教材《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对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谈起,指出“豪放飘逸”与“浪漫主义”,“沉郁顿挫”与“现实主义”在诗学比较中之同与异(时代与文化背景),进而引入比较诗学的话题,例如“失语症”与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可设计提问:请问为什么你认为李白是浪漫主义或杜甫是现实主义?)季羡林先生很有感触地指出:“我们东方国家,在文艺理论方面噤若寒蝉,在近现代没有一个人创立出什么比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
”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文论的不景气,亦颇有同感,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教授十分感慨地说:“在当今的世界文论中,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
20世纪是文评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主张和主义,争妍斗丽,却没有一种是中国的。
……尽管中国的科学家有多人得过诺贝尔奖,中国的作家却无人得此殊荣,中华的文评家无人争取到国际地位。
”一、基本理论概述:诗学与比较诗学早期翻译者用汉语的“诗学”指代“poetic”,而中国传统诗学指的是限定在诗歌范围内的一种特定文类研究。
经过翻译整理,汉语读者所获得的西方“诗学”概念大致是: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包括了诗论和一般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的总体概念。
广义的诗学是指包括诗歌等艺术样式在内的显示人的生存实践和状态的一种特定方式,将“诗学”与诗歌理论、诗歌美学、作诗之学等同起来;狭义的诗学则是专指诗歌理论和实践活动,认为“诗学”是研究诗歌的语言、韵律、传达方式等内部因素的理论。
厄尔·迈纳先生1990年在他的《比较诗学》一书的绪论和第一章为“诗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比较诗学最早出现于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理论或比较诗学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原理、范畴、标准,文学批评的概念、原则以及具体作品的评价等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以寻求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二、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以下是由上面的概念介绍出发,阐述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产生的学理基础:可比性的问题。
举例:1、叶维廉论中西山水诗。
2、颜元叔析《春望》。
3、曹顺庆论“意境与典型”。
1、词源简说“文学”二字最早见于诸子百家,如荀子《非相》:“将论先志,比类文学邪‛,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为之导也‛。
梁代萧子显作《南齐书》更进一步立“文学传”,指出:“文学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
这里,前者与《毛诗大序》所说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礼记乐记》所说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一脉相承;后者则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文雅·释诂》:“文,饰也”;《释名·释言语》:“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也”相呼应。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在西方文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例如著名的罗马诗人贺拉斯(Hratius,公元前65一公元8年)在他那篇《诗艺》中就曾强调:大自然“使我们能产生快乐的感情,又能促使我们忿怒、时而又以沉重的悲痛折磨它们,把它们压倒在地上。
然后,她又使我们用语言为媒介说出它们心灵的活动”。
他同时也强调要“文辞流畅,条理分明”,要使表达能够“尽善尽美”。
2、本体论:关于文学的存在方式:中国的“形神”说与西方的“以个别反映一般”。
中国追求“虚静”西方则要求“真实。
举例“镜子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系统地谈到文学应是将作者的心志寄寓于物象的一种表现:‚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他又在《神思》篇中提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是说心神通过形象而得以表现。
在《比兴》篇中提出“拟容取心”即模拟事物的存貌以寄托作者的情思,都是指通过具体个别来表现一般,通过有形来表现无形。
王国维曾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从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言。
”情和景的关系应是情中有景,景中寓情。
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倩,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神于诗”者.应是“妙合无垠”。
西方文学理论也认为通过个别形象反映一般情思正是文学的特点。
例如巴尔扎克就曾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又说“(演员)只用一种表情就传达出一个史诗场面的全部诗意”。
黑格尔在他的多卷本《美学》中更是强调真正艺术的独创性产生于:“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
他强调:艺术家作为主体,“必须使自己与对象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据他的心情和想象的内在的生命去造成艺术的体现”。
黑格尔又以歌德的《牧羊人的怨歌》为例,指出“作者的心”,是“凝聚的,紧缩的。
为着要使旁人的心可以了解它,于是把自己反映到完全有限的外在的情况和现象上去”,“牧羊人的愁苦怅悯的心情,流露于几笔关于纯然外在的农物的描写,它显得是沉默的,发不出声音的,但是他的极端凝聚的深刻的情感仍然在无言无语之中透出声响来”。
黑格尔把这首《牧羊人的怨歌》称为“最优美的短歌”,“最美的例子”。
3、功能论:关于文学的存在理由由《诗学》关于悲剧的效果说起,谈及弗洛伊德,离骚之形成,史马迁之身世,王国维论红楼梦,引入正文。
一、反映与模仿。
《诗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强调一切艺术都是模仿,只是“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但这里所讲的模仿并不等于机械地反映或“如实再现”。
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这种创造性就表现在不仅“描述已发生的事”,而且也“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也就是说文艺不能只模仿偶然性的现象,而且要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学模仿世界的这些理论对西方诗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以布瓦洛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强调“艺术模仿自然”,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这就是说宇宙元气构成万物,推动万物变化,形成了艺术(舞咏),艺术因此天生就反映着这种元始的“气”。
可见文艺首先反映着这种构成世界的形而上学的“道”和“气”。
同时,另一方面,文学也反映着“道”相“气”所构成的形而下的实体世界。
例如《乐记》所描述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毛诗·大序》也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正因为文学有这些反映客观世界治乱兴衰的功能.所以才成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参考。
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解释说指“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说这是指诗可以“考见得失”。
西方文论谈得最多的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体的世界,而中国文论所强调的则是一个形而上的、总体的、偏重于道德风尚和抽象关系的虚实相生的世界。
而且西方的模仿多少带有人为的、自觉去仿照和创造的意思,中国文论则强调世界在诗歌中的自然流露。
二、情感宣泄。
《诗学》第六章中强调悲剧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得到“净化”或“宣泄”(catharsis)。
韦勒克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文学的功用在松懈我们(既包括作者,也包括读者)被压抑的情感;具体的表现就是从情感中解脱。
据说歌德就是要借写作《少年维持之烦恼》而把自己从悲观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
《诗经·园有桃》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小雅》中的“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司马迁举了大量实例说明了由于外在的失意不平引发了内在的悲哀激愤,进而产生了伟大作品,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贼离骚,左丘失明,厌有国语,孙子胺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逼,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都说明文学是抒写悲哀激愤的结果。
清代叶燮进一步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作诗者,在抒写性情。
”因此也可以反过来,从诗人的作品中看出他的而目:“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外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外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这也就是孔夫子早就总结出的“诗可以怨”。
中国文论强调真诚自然,有节制,西方则强调创造和激情。
中国文论强调自然流露,认为直觉与领悟比创造和技巧更重要。
西方文论则强调想象力的“赋形和创造”。
三、教育作用。
《诗·大序》早就指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对人民实行移风易俗。
第二个作用是增加知识,包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罗马诗人贺拉斯在他的《诗艺》中就强调‚寓教于乐‛,‚既劝渝读者,又使他喜爱‛。
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在你教育人的时候,话要说得简短,使听的人容易接受,容易牢固地记在心里。
”后来英国文学理论家锡德尼根据文学对读者的作用,把诗归为三类:第一种诗使人获得慰藉,“他们在带来死亡的罪恶的惨痛中,由之获得那水不捐弃人类的善良(指上帝)的慰藉”。
第二种诗着意于传播知识,锡德尼称之为“美妙地传出知识的美妙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