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愚公移山》练习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方/七百里B. 惩/山北之塞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投诸/渤海之尾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 顶针;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比喻;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顶针;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比喻;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 《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10《愚公移山》练习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本文选自《列子》一书,该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子(列御寇)所著,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课文《两小儿辩日》也是出于此书。
本则神话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同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像愚公那样,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地苦干,才能获得成功。
故事的结局富有神话色彩,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借助天力改善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望,愚公精神感天动地,最终理想实现,深化了中心。
方;万仞;本;年;且;面居;惩;塞;迂聚室而谋;汝毕力平险;指;汉阴;杂然;许;献疑;以;曾损;丘;如... 何且;焉;置;土石;投;诸;尾;遂;率;子孙;荷;担;叩石垦壤;箕畚;孀妻;遗男;始;龀;易;节;始;反;叟;止;甚矣;惠;以;残年余力;曾;毛;其;长息;心;固;彻;虽;存;穷匮;苦;亡以应;操;已;感其诚;命;负;厝;阴;陇断;(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形容极高、原来,本来、年龄、年龄、将、向着,对着居住、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曲折,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练习题附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附答案愚公移山练题附答案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wàn rèn)荷担(hé dàn)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 qī)始龀(shǐ chè)穷匮(qióng kuì)智叟(zhì sǒu)雍南(yōng nán)朔东(shuò dō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意思为:毫无疑虑地同意)惩山北之塞(意思为:想办法解决山北的障碍)且焉置土石(意思为:把土石放在哪里)何苦而不平(意思为:为什么不平衡)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假字:反。
词义:开始。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假字:应。
词义:对应。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假字:厝。
词义:房屋。
4)甚矣,汝之不惠。
通假字:甚。
词义:非常。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意思为:快要90岁)且焉置土石(意思为:把土石放在哪里)2)且焉置土石(意思为:把土石放在哪里)始一反焉(意思为:开始)3)固不可彻(意思为:不能彻底)固众人(意思为:众所周知)4)杂然相许(意思为:毫无疑虑地同意)曳屋许许声(意思为:拖着屋子发出嘎嘎声)虽我(意思为:尽管我)5)操蛇之神闻之(意思为:听到这个消息)不能称前时之闻(意思为:无法与之前听到的相提并论)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毕(意思为:结束)移风易俗(意思为:改变风俗)诉诸法律(意思为:诉诸法律)原形毕露(意思为:原形暴露)实施已付(意思为:已经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死后才算完成)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8、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道家思想。
《愚公移山》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C.惧其不已.也转转不已.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况才之.过于余者乎C.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而.山不加增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思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智叟的“笑"写出了其自作聪明的神态:而愚公的“愚”则写出了其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小今齐地方.千里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C.杂然相许.天顺高可二黍许.D.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寒暑易.节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徒以.有先生也B.甚矣,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面山而.居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列子》一书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又章就是一篇古代神话寓言。
B.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中“汉阴”指的汉水的北岸。
C.文章运用与智曳的对比,以及孀妻遗男等侧面描写: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D.后世将愚公作为矢志不渝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以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草木C.固.不可彻固:坚固D.二厝.朔东厝:放置安放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山不加增B.以.残年余力皆以.美于徐公C.达于.汉阴苟全性命于.乱世D.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夸张手法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移山任务艰巨,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于是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初二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一章。
2. 故事中,愚公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屋山。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这两座山阻碍了他们家的出行。
4. 愚公的邻居智叟认为移山是不可能的,但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二、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顺其自然C. 放弃是明智的选择D. 团结就是力量答案:A2. 愚公移山时,他的家人和邻居都支持他吗?A. 是的,所有人都支持B. 只有他的家人支持C. 只有他的邻居支持D. 没有人支持答案:B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谁帮助了愚公?A. 他的家人B. 他的邻居C. 天帝派的大力神D. 他自己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答: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尽管他的邻居智叟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最终能够成功。
他的故事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2. 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答: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勇于挑战的积极态度。
同时,也展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轻言放弃。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愚公移山复习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列子一、解词:1.方.七百里 6.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指.通豫南 7.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 阳. 阴. 8.8汝心之固.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如太行、王屋何 9.9虽我之死 1110何苦而不平 二、通假字:1 指.通豫南 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甚矣,汝之不惠4 一厝.朔东 5 无陇.断焉 三、一词多义之: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山之一毛、渤海之尾、魁父之丘 四、课文理解: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3. 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4. 愚公移山之举有人支持吗?这说明了什么?5. 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6.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7.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他跳往助之说明了什么?8. 愚公的精神:9. 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10. 移山成功反映了什么?11. 本文主题12. 阅读《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 . .《愚公移山》答案1. 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2.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 A 山高大,人手少 (方七百里,高万仞;荷担者三夫) B 年老力衰(年且九十) C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 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 杂然相许、杂曰、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的行动深得人心,得到了大家的支持5.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 环境: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作用:衬托愚公的气魄7. 为下文设伏笔,形成人物对比,烘托愚公精神。
说明移山符合人们的意愿,得到人们的支持。
8. 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9.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10.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幻想借助神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愚公移山》小测试及答案

《愚公移山》小测试及答案1.年(且)九十[单选题]*A.况且B.将近(正确答案)C.而且2.面山而(居)[单选题]*A.停留B.居住(正确答案)C.处于,处在3.(方)七百里[单选题]*A.区域,地方B.方圆(正确答案)C•将,将要D.才,刚刚4.聚(室)而谋日[单选题]*A.家(正确答案)B.室内5.吾与汝毕力(平)险[单选题]*A.平坦B.铲平(正确答案)C.平常D.公平6.达于汉阴“阴”在句中的含义是[单选题]*A.山之南B.水之北C,山之北D.水之南(正确答案)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单选题]*A.停止B.阻止(正确答案)C.只是,仅仅8.杂然相(许)[单选题]*A.表约数B.上下,光景C.赞同(正确答案)D.答应9.寒暑(易)节[单选题]*A.容易B.更替(正确答案)C.书名,《周易》的简称10.甚矣,汝之不(惠)[单选题]*A.恩惠B.同“慧”,聪明(正确答案)1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单选题]*A.本来B.巩固C,坚固D.顽固(正确答案)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单选题]*A.负荷B.承担C.重荷D.肩负,扛(正确答案)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单选题]*A.贫穷B.生活困难C.穷尽(正确答案)D.极1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单选题]*A.庄稼B.草C.草木(正确答案)15.惧其不(已)也[单选题]*A.已经B.停止(正确答案)C,罢了16.曾不若孀妻(弱子)[单选题]*A.弱小的孩子B.小儿子C.幼儿,小孩(正确答案)1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惩山北之塞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虽我之死(正确答案)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18.今天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我非子,固不知子也(固)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于途(负)(正确答案)C.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许)D.而山不加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19.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O [单选题]*A.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若)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以)(正确答案)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归)D.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2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且:将要)B.杂然相许(许:赞同)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丢失)(正确答案)D.飞来山上千寻塔(寻:古代长度单位)21.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出淤泥而不染(正确答案)B.面山而居C. 一怒而诸侯惧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2.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正确答案)C ,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23.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单选题]*A.告之于帝B.操蛇之神闻之(正确答案)C.跳往助之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4.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其如土石何?()[单选题]*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正确答案)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

答案一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解析:对每个选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来源、推理过程和结论
答案二
答案解析:对练习中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解题要点和答案解析
答案二
答案:D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答案解析:文章中没有提到愚公的妻子对挖山持何种态度,因此无法确定选项A是否正确。文章中只提到愚公的邻居“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年龄,因此选项B也不正确。文章中没有提到天帝之外的其他神灵是否帮助愚公,因此选项C也不正确。而选项D“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符合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因此正确答案为D。
答案:愚公移山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把两座大山搬走了,他们的居住地得到了改善。
题目: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题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他们居住的地方被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出入很不方便。
答案解析:D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符合文意。A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B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C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
答案解析:D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符合文意。A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B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C项中“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但不符合文意。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价 一种工 艺 , 可从 下列观 点中考核 学生 的综 合能力 。 ①工 艺先进 吗? ② 生产条件 , 设备要 求低 , 能耗低 吗? ③有无 毒害污 染 , 易防 治吗 ? ④ 考虑 了变废 为宝 , 资源 的综合 利用 吗? ⑤原料 来源广 吗? 可 再生吗 ? 设置此 类 习题 既反 映学生 的综合 能力 , 同时 , 也激发 学生学 习兴趣 , 理解化 学 的现 实意义 。结合象“ 山东假 白酒案 ” 等杜会 现象 , 来 培养 学生 的法律 意识和道 德意识 , 增强 民族 自尊 心和社会 责任感 。 4 . 采用 生动有 趣的语 言和学生 推心置腹 地交谈采 激发 兴趣 , 变“ 要 我学 ” 为“ 我要学 ” 。 5 . 采用 符合 教材 内容 的多种教 学方法 。 教 学 内容 , 是对学 习活动产 生兴趣 的主要 源泉 。不断 变换教 法 , 使 兴趣产 生迁移 , 形成 新 的兴趣 ,
在 学生讨论 时 , 不会 造成 思维定势 , 学生 的思维不会 受课本的 限制 , 学 生可根据 已有的知 识 , 奉想 办法解 决, 最大 限度地发挥 其创造 潜能 , 调 动其 探究积极 性。 3 . 及时辅 导、 整理、 小结 , 使 小结成 为学 习中不可忽视 的环 节 。 指导学 生整理 、 小结 , 归纳 各知识 点及各 知识点之 间的联系 , 分析 知 识 点与考 点的关 系 , 研 究学 习方 法 , 并对 自己的 学习过 程 、 思 维方 法、 思维 品质进行 评价和整理 , 从而使知识达 到高层 的迁 移。探究 习惯 旦养成 , 思 维 品质 也就得 到 了最大 限度 的优化 , 探 究能 力 自然 也就 得 到了提高 。
三、 指导检查, 引导讨论, 及时小结,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山?A. 为了锻炼B. 为了观光C. 为了出行方便D. 为了种植2. 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对移山持什么态度?A. 支持B. 反对C. 嘲笑D. 漠不关心3.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A. 山被成功移走B. 被神仙帮助移走C. 没有成功D. 被邻居阻止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A. 为了个人利益B. 为了子孙后代C. 为了挑战自然D. 为了获得名声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团结就是力量C. 人不能改变自然D. 做事要量力而行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 故事中,愚公的孙子们也参与了移山工作,他们用______来搬运石头。
3. 故事的结尾,愚公移山的行动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______帮助愚公移走了山。
三、判断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
(对/错)2. 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是支持愚公移山的。
(对/错)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最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移走了山。
(对/错)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种植。
(对/错)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
(对/错)四、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为什么愚公的邻居们最初会嘲笑愚公移山?3.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五、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人定胜天”这一观点的理解。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启示和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B5. A二、填空题1. 太行山王屋山2. 簸箕3. 两个大力神三、判断题1. 对2. 错3. 错4. 错5. 错四、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解决家门前两座大山阻碍交通的问题,决定移走这两座山。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家位于()。
A. 冀州之南B. 河阳之北C. 太行山南D. 王屋山北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为了方便自家出行B.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C. 为了通豫南,达于汉阴D.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3.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提出疑问的原因是()。
A. 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B. 担心挖出来的土石无处安放C. 认为愚公年纪太大,不宜劳累D. 认为愚公的想法不切实际4.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
A. 嫌弃愚公年纪大,不愿帮忙B. 跳往助愚公移山C. 劝愚公放弃移山的想法D. 嘲笑愚公自不量力5. 河曲智叟认为愚公()。
A. 力大无穷B. 年纪太大,不宜劳累C. 聪明过人D. 不自量力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惩()2. 迂()3. 杂然相许()4. 箕畚()5. 陇断()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______。
2. 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______,达于______,可乎?”3. 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______。
4.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______。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是什么?3.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本文在描写愚公移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共50道单选题1'方七百里,方的意思是?[单选题]A方向B计量面积用语(正确答案)2、年且九十,且的意思是?[单选题1A将近(正确答案)B暂时3、惩山北之塞,惩的意思是?塞的意思是?[单选题]A警戒B苦于(正确答案)4、出入之迂也,迂的意思是?[单选题]A曲折,绕远。
(正确答案)B拘泥保守,不切实际。
5、聚室而谋日,聚的意思是?[单选题]A聚集(正确答案)B姓氏6、吾与汝毕力平险,毕意思是?平的意思是?险的意思是?[单选题]A毕:完结,完成。
险:危险。
B毕:尽,全。
险:险峻之处。
(正确答案)7、杂然相许,杂然的意思是?许的意思是?[单选题1A赞同(正确答案)E期望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的意思是?损的意思是?[单选题]A刻薄,恶毒B使•••••..减少(正确答案)9、且焉置土石,且的意思是?[单选题]A况且(正确答案)B并且10、且焉置土石?焉的意思是?[单选题]A于是•于此B往哪里,在哪里(正确答案)H'遂率子孙荷担者荷担者三夫,遂的意思是?荷的意思是?[单选题]A肩负、扛(正确答案)B莲花12、叩石垦壤,叩的意思是?【单选题】A磕头B敲、打(正确答案)13、始批,齿匕的意思是?[单选题]A乳牙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的意思正确的是()[单选题1A装土用的器具B用箕畚装(正确答案)15、始批,始的意思是()[单选题]A开始B才、刚。
(正确答案)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的意思是?反的意思是?[单选题]A颠倒的;方向相背的B同“返”,往返(正确答案)1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的意思是()[单选题]A停止B阻止(正确答案)18、甚矣,汝之不惠,惠的意思是?[单选题]A恩惠B同“慧",聪明(正确答案)19、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的意思是()[单选题1A头发B草木(正确答案)20、北山愚公长息,长息的意思是?[单选题]B休息2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顽固(正确答案}B巩固2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彻底B改变(正确答案)23、虽我之死,虽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单选题]A即使(正确答案)B虽然2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的意思是?[单选题]A指贫困的人B穷尽(正确答案)25、何苦而不平的意思是()[单选题]A苦恼B愁苦。
《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1•下列加括号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正确答案)2・下列各项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正确答案)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3 •下列加括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惩)山北之塞(苦于)B∙(毕)力平险(尽、全)C-汝之不(惠)(仁爱)(正确答案)D♦寒暑(易)节(更替)4 •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戌死者固十六七(正确答案)D•呼尔(而)与之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单选题]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正确答案)D•无陇断焉6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正确答案)7・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单选题]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正确答案)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8 •下列语句中加括号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返”,往返)C•何(苦)而不平(愁苦)(正确答案)D∙一(厝)朔东(放置,安放)9 ・下列语句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操蛇之神闻(之)已而(之)细柳军B•面山(而)居环而攻之(而)不胜C∙(以)君之力不(以)疾也D•(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正确答案)10 •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隐土(之)北(正确答案)B・汝(之)不惠C•汝心(之)固D-虽我(之)死H•下列各组加括号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B•(指)通豫南十(指)连心C∙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D•惧其不(已)死而后(已)(正确答案)12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正确答案)13 •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正确答案)B・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14 ∙下面句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已而(之)细柳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环而攻之(而)不胜C-(其)如土石何独行(其)道D•(以)君之力(以)天下之所顺(正确答案)15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杂然相(许)许:赞同B•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竹蔑柳条等编织的器具(正确答案)D∙始一(反)焉返:同“返”,往返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单选题]A•(以)君之力静(以)修身B•笑(而)止之日(而)山不加曾C∙汝(之)不惠已而(之)细柳军D•(虽)我之死(虽)乘奔御风(正确答案)17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2021整理)九年级语文(下)《愚公移山》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愚公移山》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根底积累1、为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2、解释以下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 河阳之北( )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4、解释以下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固不可彻〔〕固众人〔〕〔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6、《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7、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比照;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整体感悟语段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3.下列加粗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惩山北之塞。
D.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出入之迂也(_________)(2)其妻献疑曰(_________)(3)寒暑易节(_________)(4)惧其不已也(_________)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课文原句。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10《愚公移山》练习卷及答 案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本文选自《 列子 》一书,该书相传为 战国 时期 列子(列御寇)所著,他是 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课文《 两小儿辩日 》也是出于此书。
本则神话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同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像愚公那样,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地苦干,才能获得成功。
故事的结局富有神话色彩,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借助天力改善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望,愚公精神感天动地,最终理想实现,深化了中心。
方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万仞 形容极高 ;本 原来,本来 ;年 年龄 ;且 将 ;面 向着,对着 ;居 居住 ;惩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 阻塞 ;迂 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
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 直 ;汉阴 汉水的南岸 ;杂然 纷纷的样子 ;许 赞同 ;献疑 提出疑问 ;以 凭;曾 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
连……都…… ;损 削减 ;丘 土堆 ;如……何 把……怎么样 ;且 况且 ;焉 哪里 ;置 安放 ;土石 泥土和石头 ;投 扔 ;诸 就是“之于” ;尾 边上 ;遂 于是,就 ;率 带领 ;子孙 儿子和孙子 ;荷 负荷、挑 ;担 担子 ;叩石垦壤敲打石头,开垦土壤 ;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曰:“吾与汝...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毕力平险..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相许.。
其妻献疑..,可乎?”杂然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始龀..,跳往助..有遗男...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本文选自《列子》一书,该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子(列御寇)所著,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课文《两小儿辩日》也是出于此书。
本则神话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同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像愚公那样,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地苦干,才能获得成功。
故事的结局富有神话色彩,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借助天力改善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望,愚公精神感天动地,最终理想实现,深化了中心。
方;万仞;本;年;且;面;居;惩;塞;迂;聚室而谋;汝毕力平险;指;汉阴;杂然;许;献疑;以;曾;损;丘;如……何;且;焉;置;土石;投;诸;尾;遂;率;子孙;荷;担;叩石垦壤;箕畚;孀妻;遗男;始;龀;易;节;始;反;叟;止;甚矣;惠;以;残年余力;曾;毛;其;长息;心;固;彻;虽;存;穷匮;苦;亡以应;操;已;感其诚;命;负;厝;阴;陇断;(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形容极高、原来,本来、年龄、年龄、将、向着,对着居住、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曲折,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你。
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直、汉水的南岸、纷纷的样子、赞同、提出疑问、凭、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
连……都……、削减、土堆、把……怎么样、况且、哪里、安放、泥土和石头、扔、就是“之于”、边上、于是,就、带领、儿子和孙子、负荷、挑、担子、敲打石头,开垦土壤、用箕畚装土石、寡妇、遗孤,孤儿、刚刚、换牙、交换、季节、才、同“返”、老头、阻止、太过分了、同“慧”,聪明、凭、残余的年岁和力、气、连……都……、草木、加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叹、思想、顽固、通、即使、生存、穷尽、愁、没有话来回答。
亡:同“无”、持,拿、停止、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背、同“措”,放置、南岸、即垄断,山冈高地阻隔。
)1、用原文的语言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目标是:;方式是:;愚公自信能够成功的理由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2、用自己的话概括。
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四个方面:①;②;②;④;3、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可以梳理为:聚室而谋—全家移山—驳斥智叟—帝感其诚—二神负山(二山高大、愚公年迈、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长,耗时多)4、下列对《愚公移山》一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B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于他对人和自然关系上的正确认识。
C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远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但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D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名之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名之为“智”,这样不仅增加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无穷匮也()一厝雍南()()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是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主要人物的?1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什么是愚公精神。
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
1、rèn;chéng;sè;yū;hè;chèn;kuì;shuò;yōng。
2、(1)还愁什么挖不平呢?(2)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3)你太不聪明了!(4)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程度。
3、(1)古义:方圆今义:方形(2)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4、(1)“反”同“返”,往返。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4)“厝”同“措”放置。
5、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寇道二、文言文阅读。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语言描写4、不相同。
“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
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D7、河曲智叟亡以应8、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9、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10、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1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A、愚公:不怕困难,坚持斗争,敢于斗争,相信人定胜天,可敬可颂。
但他不正视客观实际、不运用科学的方法、不讲求工作效率、一味地盲目蛮干,这些是不可取的。
B、智叟:害怕困难不敢变革,看不到人的力量无穷无尽,对别人正义之举不赞成、不支持,采取讥笑、阻挠的态度,是一个保守、落后、怕苦畏难的典型。
但他正视困难,实事求是的看法也是值得提倡的。
同时,他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不盲目附和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13、“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