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

四、社会支持理论的核心问题分 析
1、社会支持的不足:尽管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发展和健康具 有积极作用,但仍有许多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据陈思坤等(2018)研 究发现,大约有30%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这一现象在老年人、残疾 人、农民工等群体中尤为突出。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相对边缘 化,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总的来说,社会支持理论是一个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为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 适应能力和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 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社 会支持的动态变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如何增强个体的社会 支持和应对能力等问题。
谢谢观看
三、社会支持理论的文献回顾
自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时 间和主题的不同,这些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社会支持理论初步形成阶段(1974-1985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 社会支持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展开。例如,陈丽云等(1987)调查了750 名大学生,发现情感支持和同伴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 持和资源。本次演示旨在对社会支持理论进行文献回顾,重点其定义、分类、 前因和后果,以及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社会支持的定义和内涵
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取的物质、情感或信息支持。这种支持 可以来自家庭、朋友、社区或其他社会团体,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 难。社会支持的内涵包括功能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信息性支持,这些支持形 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第一,国外学者关于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011)以法国为例,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应向中高龄人员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鼓励他们在退休后应该发挥余热,不要完全依赖国家包干社会福利供应,以此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实。

英国是福利国家实践的先行者,在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上独树一帜。

当下英国同样面临老龄化社会背景,政府正在寻求缓解财政压力与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间的平衡点。

纵观英国老年人福利服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福利补贴以养老金为主,第二,重视老年人需求、权利及人格,第三,国家卫生服务与养老社会服务相结合,第四,政府责任重新定位,第五,重视发挥社会力量。

美国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起源于1965年约翰逊总统签署的《美国老年人法案》(Older American Act),该法案奠定了美国卫生健康行政系统,形成了卫生及公共服务部——56个州老龄机构——655个地方老龄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

纽约在老年人医疗健康方面提供有初级医疗、急性照顾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家庭护理设施及多功能老人中心,其中家庭护理设施的服务规模小,可为老人提供更加便利的贴身服务,而多功能老人中心的服务规模则较高,除常规的餐饮、保健外,可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算得上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国家。

村川浩一等(2004)介绍了日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1)护养受托人负责照顾被寄托的老年人,且受托人在照看之前要进行福利教育;2)可根据老年人自身需要,申请入住养老机构,机构性质有半公半私及完全私营。

第二,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中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起步较晚,且深受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影响,在阅读文献时,笔者发现最早进行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是西方学者。

在农村福利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多。

如何写好文献综述(含范文)

如何写好文献综述(含范文)

如何写好文献综述(含范文)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文献综述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5期(5月)CHINACOLLECTIVE ECONOMY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国内学者在引入和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从社会责任的概念、社会责任的范围与层次、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做简要评述。

关键词:社会责任;概念;范围与层次;相关理论1924年,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 )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一概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的创建。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性观点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解释。

同时,随着社会上不同时期的劳工运动、少数者权利运动、环保主义者和消费者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

1953年,博文(Bowen H.R )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了“企业家们按照社会的目标和社会的价值向相关的政策靠拢,并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一种义务”。

麦克格尔(McGuire Joseph W.)将这一概念深化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宗旨不仅意味着企业负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越这些基本义务以外的其他某些相关责任。

在此基础上,戴维斯(Davis Keith )将社会责任的含义精确为了:“社会责任是决策者们采取行动的责任(或者义务),他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那些与他们自己利益相一致的整个相关社会的福利。

戴维斯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企业应该避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同时为社会福利带来益处。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

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

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

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

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

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

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

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1.概念与特征1.1社会福利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里生活的人大部分对社会福利这个名词相当熟悉,但要为社会福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非易事。

在翻阅过一些社会福利的定义后,发现在不同地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生活习惯及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下对社会福利自有不同的看法。

直至现时为止, 世界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社会福利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多位国内学者对社会福利进行过界定,相关观点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剩余性狭义社会福利观,也叫做剩余型社会福利。

多吉才让1(2002)认为社会福利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的收入和服务保障”,是一种疗救社会病态、预防或矫治社会问题的制度或手段。

(2)制度性狭义社会福利观,张建明、龚晓京2(2001)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其成员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务,其福利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福利层次仅限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3)发展性狭义社会福利观,王思斌3(1998)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在解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更好地生存或发展的一种状态,其福利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功能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李延霞,于丽俐4(2002)认为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立法或政策规定保障全体公民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4)广义社会福利观,刘继同5(2003)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制度或措施。

姜丽萍6(1997)认为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在国民收入经过各种必要的扣除之后国家对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补偿、物质文化待遇及其他派出的收入.狭义的社会福利体现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对其成员在物质帮助上承担的责任。

1.2 社会福利的特征田北海7(2008)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具有再分配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投资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的防止生活水平下降的功能相比,社会福利的功能是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社会福利研究行业研究报告

社会福利研究行业研究报告
社会福利研究行业的国际比较与合作
社会福利研究行业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研究存在差异,受到 国家的制度、文化和发展水平等影响。因此,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 验和做法,丰富和完善本国的社会福利研究。同时,国际合作也是社会福利研究的重要方 式,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研究的国际化 和学科的进步。
社会福利研究对政策目标的设定和评估的 影响
2.社会福利研究对政策目标的设定:社会福利研究通过对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帮助政策 制定者设定明确的政策目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评估,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确保政策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社会福利研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社会福利研究对政策措施的选择和优化的 影响
社会福利研究的政策制定与实施
社会福利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需要评估现有政 策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他们还需要关注社会变迁和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政 策和服务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研究者还应与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进行密 切合作,确保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落地。
社会福利政策与法律框架
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趋势
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 来的社会福利政策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同时,将加强社 会福利政策与其他政策领域的协调,实现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 将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将提高福利服务的效率 和质量。
社会福利研究行业研究报告
社会福利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社会福利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社会福利研究的范畴与定义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个人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政策等众多方面。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研究文献。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就业是劳动者通过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获得工作和收入的过程。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

例如,Smith和Jones(2015)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另外,Brown (2017)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

第二部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劳动法律是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关系的发展与劳动法律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例如,Morgan(2016)的研究发现,工会的存在可以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另外,Johnson(2018)的研究表明,劳动法律的改革对于促进公正就业和减少不法用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Jackson(2017)的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另外,Wang和Li(2019)的研究表明,医疗保险的普及可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结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等诸多方面。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但目前由于社会工作事业缺乏立法支持,致使社会工作不能全面系统地展开。

本文拟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境外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在理顺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本土化实践,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立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立法 ; 社会建设一、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解读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怎样把社会工作纳入到法律之中来的问题。

要想正确解读社会工作立法,就必须要理顺社会立法、社会法和社会工作立法三者之间间的差别和联系。

(1)社会立法的概念在英美法中,社会立法是对具有显著社会意义事项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住房、租金、保健、福利、抚恤养老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

最早的社会立法当数《济贫法》,但最重要的社会立法应该是在19世纪,如当时有《工厂法》、《学徒健康法》和《劳工赔偿法》等。

[1]在我国,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等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通常被称为“社会立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

(2)社会法就社会法而言,在外延上,最广义的社会法即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有公法和与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

狭义的社会法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中义的社会位居于上述两者之间’。

其调整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权利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弱势群体保护关系以及其他应有社会法调整地关系。

[2](3) 社会工作立法目前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并不明晰,而我们平时谈及的“社会工作立法”更多地足指与社会上作有关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更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立法则可看成是国家关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改善和管理社会生活、开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范文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灵活就业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指导教师灵活就业文献综述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外关于灵活就业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同时对灵活就业在国外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总体的介绍。

结合我国的国情,灵活就业的本土化发展也具有中国特色。

本文归纳了灵活就业在中国的概念、分类,以及其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发展现状。

通过对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本文从灵活就业的不同研究对象着手,对现有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灵活就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笔者积极思考并提出相关见解,提出一个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灵活就业在国外的起源及发展灵活就业,也称为非正规就业。

目前为止,国际普遍认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灵活就业的相关概念。

而最初国际劳工组织最先规范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等概念。

(一)灵活就业概念起源1972年在国际劳工组织肯尼亚使团的《就业、收入与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研究报告中,把一些未经政府承认、登记,也等不到政府保护和管理的经济活动称为“非正规部门”,而从事这些经济活动并取得收入的行为就称为非正规就业或者非正规就业。

在1992年1月第15届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就业的国际标准定义: “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 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 其特点是组织水平低,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或没有分工, 生产规模小”[1]。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1999年的定义,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2]。

(二)国外灵活就业的发展冷熙亮在《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中总结了国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先后出现以下几种理论[3]:二元经济理论;非正式经济理论;地下经济学理论;将大量社区服务纳入非营利组织就业体系等理论。

胡鞍钢等学者曾在2001年发表论文《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指明国外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就业主渠道,其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4]:第一,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第二,非正规就业是发达国家就业方式重要的发展趋势。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导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广大学术界的关注。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广大学术界的关注,笔者梳理后发现,目前已没有学者完全反对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设立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对中国经济现实状况的不同的判断,以致养老保险模式、筹资模式和基金管理方式等方面目前学术界尚未给出定论。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保险模式、筹资模式、基金管理Abstract :The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is the problem that China has to resolve when entering the aging society. The solution involves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Nowadays, more and more theoretical circles and the vast academe concern the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whe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fter carding the literature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scholars have not totally against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but different scholars basing on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fferent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different judgment of China''s economic realities, have not yet given the current academic theory on pension insurance model, financing models and funds management, etc.Key words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the mode of insurance ;Financing mode ;Fund management一、引言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5200字》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目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1、国外文献综述 (1)2、国内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福利多元视角比较 (2)(2)互助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原因 (2)(3)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分类及其依据 (3)(4)互助养老发现有困境及其对策 (4)3、研究评述 (6)参考文献 (6)1、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认为老年人与亲朋好友、邻居之间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养老生活的满意程度。

而这一点也证明了互助养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只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发展基础各不一样,最终诞生了各具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德国尝试着“多代居”模式1发展养老服务,然而政府在从这些养老模式抽身之后其并不能很好的继续运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一点倒是与中国互助养老的现状有相似之处,政府在发展工作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其他参与主体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清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一旦政府主体放手让其自由发展反而会乱套。

Edgar Kahn的“时间银行”模式2以用提供的服务取得时间积分而在自身需要时从组织中兑换对应服务为主要运作模式,该模式经过发展被中国的诸多市县引进,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改进并得以实施。

同时还有诸多其他模式,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养老生活可以多姿多彩。

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3指出当前至2050年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比例会高达2: 3,由于这个比例的失衡经济增长会减少大约30%左右,出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国家制度的基础,社会保障的财政大部分来源于高额的税收,而老龄化比重提高意味着退休人员比例上调,税收减少,福利国家的相1Germany's 'multi-0generation houses' could solve two problems for Britain[EB/OL], The Guardian, 2014-05-02.2Durrett C. The senior cohousing handbook:a community approach to independent living[J].New So ciety Pbulishers,2009:53.3Emmanuelle Arnould and Edouard Turkisch.Aging and the Public Sector: Challenges for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J].OECD Journal on Budgeting,2007,(4).应财政支出受到波及相对减少。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是写作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虽然很多毕业生都接受了论文写作方法的训练,不缺乏开题报告的相关知识,但是真正让人满意的开题报告并不多,本文将在这里为同学们分享一篇优秀的“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视域下儿童福利指数的效用研究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对国外儿童福利指数相关研究的梳理,理清儿童福利指数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国外研究者提出或已解决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具体背景,总结一些我国在进行儿童福利指数指标构建以及指数测算的实际操作时可借鉴的地方。

第二,由于各国的政策背景不同,相关的一些社会调查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论是儿童福利指数的指标选择还是指数的测算方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背景,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在总结国外关于儿童福利指数测算经验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对我国各省份儿童福利指数指标影响因素的研究及指数的尝试性测算,进一步了解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不同地区儿童群体的总体生活状况,衡量近年来有关儿童福利政策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儿童福利提供基础性的参考,并能够为提高儿童福利指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第三,由于国内关于福利指数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研究作为尝试性研究,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同时也是对我国大型社会调查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及性作分析,同时对社会调查的数据使用作深入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并不是着重衡量中国儿童福利的具体指标,而是汲取其他国家指数所用指标类型的经验,尝试通过比较发掘可用于中国多维度指数指标数据的可用性,因为有些方面的指标如健康指标的衡量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1、现实意义.首先,通过 CFPS 调查样本可以对国内各省份的儿童福利指数进行排名,了解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从而发现儿童在哪些方面的发展还有所欠缺,并通过采取措施满足这些需求,提升各省份儿童福利指数。

关于EAP的文献综述

关于EAP的文献综述

关于EAP的文献综述关于企业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文献综述[摘要]员工援助计划已经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竞争的加剧, 组织变革等问题的频繁发生, 企业成员的负重增加, 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就会产生压力感、焦虑感、挫折感甚至相互冲突,引致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从员工帮助计划的定义、内容、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工作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istance program)简称EAP,是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组织给予员工的一种新型的福利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组织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EAP的发展和员工问题的增加,EAP的研究和推广范围已经从美国扩展到欧洲、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解决员工身心健康问题和提高组织绩效的有力理论和工具.近几年EAP开始进人我国,并在部分企业、机关、部队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员工帮助计划的定义自1982年Walsh首次正式提出“员工帮助计划”的概念以来,至今员工帮助计划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员工帮助计划”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主要有以下几种:1、Gooding认为,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通过合理的干预办法,了解、评估、诊断及解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及业绩问题的过程.2、Gloriau将其定义为“员工帮助计划是由管理者,或由工会团体、员工协会与咨询顾问公司、社会团体、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个人签约,为员工提供帮助服务的总称”.3、张西超认为,员工帮助计划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帮助和福利计划.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工作绩效,并改善组织管理.4、国际EAP协会认为,员工帮助计划是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计划,其目的是:帮助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员工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健康、婚姻、家庭、财务、酗酒、毒品、法律及情绪压力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个人问题.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尽管员工帮助计划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不同学者均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员工帮助计划是组织给予员工的一种福利,是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技术,通过整合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等多方面资源,专注于帮助组织和员工解决与工作场所有关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二)员工帮助计划的内容Lewis认为员工帮助计划的内容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咨询服务、教育培训、划、特别服务、研究工作、紧急服务等八个方面.Bohlander等人将员工帮助计划的主要内容分为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四个方面.Interlock将员工帮助计划分为个人事务与工作事务两大类.个人事务包括酒精与药物、情绪控制、家庭关系、财务、健康、法律与人际关系技巧;工作事务包括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作场所性骚扰、人际冲突、工作绩效、工作压力与退休规划.张西超认为员工帮助计划项目包括企业调查研究及建议、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四个方面,主要内容有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灾难事件、职业生涯困扰、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减肥和饮食紊乱等,全方位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林桂碧提出的员工援助项目服务内容包括五大类:(1)心理咨询辅导类,包括新进人员工作与生活适应,员工个人情绪、情感、婚姻、家庭沟通.生涯规划与转换,退休员工和离职员工咨询辅导等;(2)教育成长类,包括员工进修、培训;技能训练;生涯规划;辅导专业智能等;(3)休闲体育类,包括社团、康乐、联谊、聚会、旅游、球赛、文艺活动、文化交流等;(4)医疗保健类,包括医务室服务、特约医院、医药报销、健康教育(尤其是女性健康这一特殊的领域)等;(5)福利服务类,包括急难救助、照顾老人和小孩、救济补助、法律咨询、税务咨询、投资理财等.尽管中外学者有关员工帮助计划的内容在分类上有所差异,但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它包括解决来自组织及其员工的有关影响组织绩效的所有问题,而EAP的具体服务内容则因组织特性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员工在不同时期需求的变化而需进行动态调整.(三)EAP的核心内容和应遵循的原则在实际运用当中,EAP的核心内容可以从理论研究和实际使用两个方面来考察。

文献综综述的例子

文献综综述的例子

FDI与环境规制一、背景与意义(一)背景在中国20余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做出了重要贡献,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伴随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从如何增加国民收入逐步转向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内涵。

外国直接投资(FD 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FDI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用新技术的动机和机遇,促使他们实现清洁或绿色生产,进而提高全球环境质量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由于环境管制并不是影响外商投资和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跨国投资也将更进一步地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使得生产活动和污染治理活动都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征。

因此,环境保护与FDI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利互惠关系,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有利于全球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FDI会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导致更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退化。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一环境规制被提上日程。

但是,环境管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污染型产业或企业向环境标准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使之成为“污染者的天堂”(Pollution Heaven)。

因此对FDI对东道国(或地区)的影响的资源环境效应及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大量进入中国是否会使其成为“污染者天堂” ?环境规制如何发挥作用值得研究?(二)意义1、理论意义(1)对于中国来说,大量外资进入是否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

目前学术界也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很激烈的讨论。

但是,可能很多学者忽略了一点,即在环境污染之后怎么办?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尝试从环境规制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阐述,认为它是一种协调外国直接投资和工业污染关系的有效手段,但同时,环境规制对外资的引入也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社会福利文献综述社会福利是指政府、机构、组织和个人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资金、对话、资源或服务,以帮助他们满足其在生活中最基本和必要的需求,比如医疗、住房、教育、食品等。

社会福利可视为社会安全网的一部分,对于保障弱势群体、减少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社会福利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福利概述社会福利是一个历史不断进化的概念,其范畴包括了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品质,并提高社会公平性。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有关社会福利的研究内容一般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福利政策设计、福利机构运作、福利效果评估。

社会福利研究符合爱尔兰的将“福利”视为改善个人和社会福利的行动和政策,甚至包括创造福利的积极氛围和文化价值观。

一些文献研究认为,医疗、家庭、社会福利、重新雇用,长期照护、福利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均对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福利对社会品质和国民经济的作用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助于保障弱势群体,降低社会不公,提高生活品质。

比如,通过医疗保险,使中低收入者不再为治疗负担过重的费用而焦虑;通过发放低保,使失业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社会福利政策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各国政府实施的福利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对于提高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向着强化可持续发展长期具体目标方向不断推进,由于资源问题、国家经济形势、以及福利政策的实际运效等因素,需要对福利政策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革。

创新性、协同性、参与性成为善用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关键要素。

此外,在社会福利领域尝试多样化的社会福利的形式和制度的设计。

一些国家探索尝试基于市场化的福利政策;部分国家则着眼于建立创新的民间组织和非盈利机构,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从福利实践结果方面来看,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估,以执行、监察和改进的形式对政策进行实时的细致的分析。

社会工作研究(国内)综述

社会工作研究(国内)综述

社会工作研究(国内)综述作者:吴昊王晓龙李艺炜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将2011- 2012年国内社会工作相关研究从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社会工作;国内研究;综述2011-2012年国内关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

为了提高综述研究的科学性,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遴选,以2011-2012年度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社会工作”专题中收录的文章为主,适当补充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共筛选出230余篇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工作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研究。

一、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发展型社会政策方面,主要是政策理念的介绍和对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借鉴意义。

钱宁、陈立周介绍了当代发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1]关信平探讨了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选择。

[2]包容性社会政策方面‘向德平探讨了包容性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借鉴意义提出未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要追求公平正义、注重协调发展、强调权利保障、重视能力建设。

对贫困救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方向、贫困救助制度实施的效果与问题等方面。

在制度安排上,唐钧提出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

[3]在救助实践方面,王增文、邓大松对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

[4]对灾害救助的研究,主要对近年来灾害救助政策和社会工作介入实践进行了反思。

花菊香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检验救灾行动、评估汶川灾后救助政策,[5]张和清提出了持守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实践等三种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6]二、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研究近年来,社会管理领域中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也关注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体制创新问题。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工作王思斌分析了社会工作的制度性协同和功能性协同两种协同作用,阐明了整体性协同的视角以及社会工作发挥协同作用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著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

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

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

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

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

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

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

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①。

因此,陈良瑾(1994)认为在中国,社会福利仅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社会福利范畴②。

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保障”一般的用法,是将其作为统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四大项目的大概念,而把社会福利视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就是以此认识为出发点而设计的,如2004年发表的《中国社会保障与政策白皮书》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措施、住宅保障五个方面。

董保华认为,在我国,社会保障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优待和抚恤制度。

概括起来是三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③。

从社会公正的理念上来理解社会福利。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对社会福利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和稳定的④。

可见,要促成社会公正的实现,因而必须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保证社会资源①张海鹰,《社会保障词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②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

③董保华,《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④吴桂英主编,《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的公平分配。

从价值的角度上考虑社会福利。

江治强提出,社会福利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领域。

这种判断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性。

对于不同的人和社群,相同的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却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因而,对社会福利的评价就会从个体和社群的感受上升为社会性的价值判断①。

因此,作为“价值”的社会福利有两层界定:一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状况的物质性条件,广义上是指促进人们幸福的行动,狭义上则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制度和政策②。

二是如美国学者科怀特所说,社会福利是人们对满意社会生活的追求③。

作为价值概念的社会福利,包含了一种理想化的欲求目的。

不管是在个人主义传统还是反个人主义传统的理论中,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实践,必然涉及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平衡和重大社会制度的构建④。

作为制度来理解的社会福利。

尚晓媛提出,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又称福利服务。

这种服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补缺”性的,所涉及的项目是传统的社会工作的内容。

而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在促进和实现人类共同福利中的作用⑤。

可见,社会福利的实践形态是制度及其运行。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基利(1997)对社会福利的主要制度安排的描述如下:一是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和社区为增进社会福利,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所承担的各种活动,如个人帮助和照料家庭成员的活动。

二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是由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出来的,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宗教的慈善活①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

②周永新,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制度,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③威廉姆·H·科怀特,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④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

⑤尚晓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16页。

动。

三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包括五大服务:一是社会保障或收入保障服务,如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二是医疗服务;三是教育;四是住房;五是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①。

(二)国外相关研究一、关于社会福利的模式研究西方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欧洲的福利国家从产生之日起到当前的福利改革,经历了从古典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右派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演变。

伴随着理论的变迁,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经历着不断的调整。

西方学者一般从剩余型、制度型和发展型三个层次对社会福利政策做出理解。

1、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剩余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的划分是由威伦斯基(Harold Wi1ensk)和莱博克斯(Charles Lebeaux)在1958年出版的《工业社会和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出的。

剩余型社会福利的观点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自然渠道,但是当发生诸如家庭解体、较大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或者个人年老、疾病等的特殊情况下,家庭和市场就不能满足个人的正常需求,这时候就需要作为满足个人需求的第三种社会机制即社会福利制度的介入,当通常的制度恢复正常以后,社会福利制度就会撤回。

所以,这种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家庭和市场的支持系统,起到支持和防止意外的作用。

由于剩余型社会福利的暂时性和替代性,常常被视为带有“施舍”和“慈善”的印记,福利的接受者也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的弱者或者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从而带有“蒙羞”的社会标签。

①Midgley,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Sage,1997。

2、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制度型社会福利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社会政策学创始人蒂特姆斯(Riehard Titmuss,1959)。

他把社会中的活动分为两个基本的范畴:利润取向的市场活动和福利取向的集体介入。

换句话说,所有的非市场的活动都可以视为社会福利。

从制度型社会福利的角度看,社会福利不是在家庭和市场满足不了个人需求时才介入的,而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

社会福利的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从而实现了选择性社会福利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转变。

社会福利的接受者也不再被视为社会的弱者,福利也不再被视为是施舍而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从而不再带有“蒙羞”的社会标签。

可以说,“福利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公民权演进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峰”。

但是,由于福利国家的明显特征是推行高补贴、高福利、高税收和高保护的政策,在抑制强弱悬殊和收入分化、保证社会公平的同时却削弱了市场力量,妨碍了竞争,制约了生产效率。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高失业率,退休金和健康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对服务的需求和支出在不断扩大,社会福利成为经济和财政的沉重负担,引起社会上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的不满。

3、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80年代初,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政党在英国执政,首先在英国,最后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削减社会福利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攻势。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方针,就是削减或取消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把社会福利的某些项目交给社会和私人办理,鼓励私人医疗和私立教育的发展。

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行让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共福利转变为私有性质,这一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导致了福利危机。

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关系到千百万居民的切身利益,若过多的触动群众的这些利益,则必然会遭到反抗甚至动乱,社会的稳定将会遭到破坏。

西方国家政党为争取更多的选民,都不敢贸然削减社会福利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和问题,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上世纪90年代末,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明确提出,应当以“积极的”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的福利模式。

他要求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重新界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求“自主与自我发展”,政府的功能应当从提供经济援助改变为进行人力投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全面调整。

他明确提出了社会投资福利战略和积极福利制度、福利社会等概念,提出培育一个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彼此协调负责、积极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公民社会。

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是新政策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福利模式经历了从剩余型、制度型到发展型的变迁,在这过程中,西方国家总是在寻求一种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模式。

总结其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社会福利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领域也很广泛,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近代,社会福利的思想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更、社会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