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首先阐述了政府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说明要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尽快适应政府职能和政府观念的转变最后着眼于政府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性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统一、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统一。

前言在行政改革和行政化的过程中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随着主义市场的和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政府机构调整、塑造形象工程、实施名牌战略、搞活国有、整治腐败现象、打击法人走私、实施科教兴国、安置下岗职工、组建创新体系、抗御特大洪水等社会时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对形象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及行政人员形象意识的增强。1997年成立了政府形象战略项目将政府形象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了摆在现代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一般而言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

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虽然不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但对政府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政府的目标、意图、倾向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坏对政府的目标、意图能否顺利实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价值标准、战略目标、是否廉洁、政策是否民主、高效与否、领导者素质、公务员行为规范程度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因素印象的总和。它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主观评判的影响同时同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又有直接关系。它是政府的理念、行为及效果的集中综合表现。

政府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政府为了发挥其职能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进行各种其他政府活动这些政府政策和政府活动必在社会公众的舆论环境中留下痕迹给公众留下某种印象公众会产生一定看法并做出相应评价。政府形象是发展变化的因为政府行为在不断变化公众的评判标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政府形象随着政府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导向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执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府面对的公众对象有国内国际的社会各阶层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各地区的对于广泛而复杂的公众对象而言政府形象也是有差异的。为政者在于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各届政府梦寐以求的目标任何政府都希望得到民众充分的信任和忠心的爱戴。因为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提高政府统治的合法性。良好的政府形象要求政府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声誉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无形财富。正如企业非常重视商业信誉因为良好的商业信誉会给它带来宝贵的商机和滚滚的财源一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政府工作的开展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行为有效性的增强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无形基础。同时不良的政府形象对政府造成的损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这不仅会败坏政府的声誉威胁到行政人员的前途而且会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损坏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危及到政府的生存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无法挽回、难以估量的。所以任何一届政府都努力树立并维护其良好的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形象。当前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行为与政府理念的普遍严重背离这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政府形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真实而大量的资料表明政府理念所描述的许多文明的行政行为正在被政府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所践踏。例如政府大力宣扬提高

行政效率、保证行政公平、发展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但事实上严重的官僚主义、巧立名目滥用权力、无度挥霍公款、严重污染环境却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政府行为和政府理念的不一致严重破坏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公众忧虑不安觉得政府言行不一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大大降低对政府作为感到不满对政府政策采取不合作、甚至抵制反对的态度。公众对政府的期望与政府的实际表现之间的巨大反差伤害了民众对政府的感情这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看法。所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至关重要。它做为政府的一笔无形资产需要政府不断投资若政府投资不力或使资产运转不良则会形成不良资产后患无穷。中国国内的变化令世人瞩目中国政府的形象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当我国的政府形象战略研究项目在中央电视台披露时很短时间内便被32家国内媒体转载受到7家海外学术团体、超大公司的密切关注。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能否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关系到政府职能能否得到有效行使和发挥政府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关系着能否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形成有利的外部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畅通投资渠道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它关系着我国改革的新型的政府能否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欢迎和支持能否成功的迈开新的充满希望的一步。二经过这次机构改革政府部门实现大调整以“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新形象出现。但这次能否成功的塑造起良好的政府形象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行政观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观念必须跟上形势适时转变如果固守以前的陈旧观念那政府形象必然是不受欢迎的。笔者认为当前政府观念应实现如下转变首先新型政府不是万能政府而是有限政府它只有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例如把公共场所的绿化工作交给公众自己负责即所说的领养绿地这样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明确了绿化责任绿化效果明显好转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其次政府要实现由“划浆人”向“掌舵人”的转变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和引导不再插手微观经济领域它只是“足球场”上的“裁判”和“规则制定者”而不再是集“裁判”、“规则制定者”、“守门员”、“前锋”等角色于一身的万能者。再次政府应具备企业家的精神具有成本意识争取单位行政成本的最大化产出提高行政活动的有效性如已经兴起的政府集体采购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另外政府应纵观全局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众利益的转变不能把眼光仅局限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政府是非赢利性社会组织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政府只看到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那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增加行政成本。最后新型政府要彻底根除官本位的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为民做主”本身就抬高政府地位显得其高高在上民众自己的事情应该由民众自己来做主。要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政府官员是公务员即公共服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而非人民的主人。政府应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因为“为人民服务”概念太过空泛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人民”呢事实上是纳税人在“养活”政府为政府的运作提供资金政府为纳税人服务是天经地义的职责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对民众的赐予。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果官员带着权力的标记进入经济行为领域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平损害政府形象。当权力不再作为一种优越于大众之上的物质生存手段时当官员恢复公仆的本性时良好的政府形象才会深植于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当政府及政府官员真正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真正具备了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时健康的新型的政府形象才会形成。罗干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要树立良好的新型的政府形象必须使政府尽快转换职能在这些领域切实负起责任同时在微观管理领域、政府统治方面弱化其职能。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由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我们应树立起政府就是服务的观念。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应建立起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要为企业、市场提供无偿服务为它们的正常运作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中介组织填补了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撤除后造成的“管理真空”他们承担起以

前政府不该承担却承担了的责任与政府形成了互补互助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机构改革的目标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现代政府应强化其管理职能弱化统治职能因为政府与民众、企业、市场的关系日益平等政府的服务性日益突出对于社会事务政府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而不宜动辄以统治方式进行管理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运作如果以统治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那么只会导致市场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生活失去生机和活力。三一个政府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塑造出美好的政府形象必须首先保证自身行为优良使其行为不偏离的需要和公众的意愿努力作好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政务公开化、办事效率化、为政公正廉洁这样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形象。但仅仅如此还不一定就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政府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的最终形成不仅取决于政府及其成员的实际行为而且取决于公众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所以政府要得到公众的认同与赞誉除了有良好的社会表现外还应在努力干好的基础上力求让人知晓通过适度的宣传和推销让公众了解政府如何想和如何做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信任政府从而产生对政府的良好评价。政府形象由主客观两方面组成政府的实际表现是政府形象的客观基础它从本质上决定着政府形象的好坏但这种表现又必须通过公众心理上的感受才会形成一种总体印象和评价所以政府形象又要受到公众主观评判的影响具有一定主观倾向性。要塑造最佳的政府形象必须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为此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实现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辨证统一政府整体形象不是一种简单的直观印象它通过政府颁布的各项具体政策、法规和每一位行政人员的行为特征作用于公众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定印象从而体现出来。政府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政人员个体表现的综合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形象定位是以政府制定和颁布的每一项法令、政策是否有利于民众每一位行政人员是否奉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为基础的。良好的政府整体形象以良好的政府个体形象为基础通过个体形象表现出来。个体形象发生问题会影响到政府的整体形象。因为普通公众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具体行政人员很难了解政府的机构和整个工作现状更少有机会接触上级政府和国家高级官员不可能通过深入详细的给整个政府形象以层面的客观评价。他们眼中的政府形象就是与之接触的具体行政人员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他们心目中具体行政人员的形象就代表了整个政府的形象。政府行政人员的言行表现是公众了解、认识政府的重要窗口他们的态度作风是公众对政府进行评价的感官基础、基本依据。对于损害政府整体形象的个体行为必须严厉惩处因为不良的个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不良的整体形象其危害性很大。这种严惩做法看似暴露了政府的不良行为但事实上丝毫不会损害政府的整体形象反而是它日趋健康完美。例如中央查办的一批大案要案不仅无损政府形象而且使民众了解政府的决心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赖。这方面国外政府也很重视。例如1993年春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塞门斯因为被控使用政府汽车进行私人旅行和使用公款为他的私人住宅修建栅栏这两件事而被总统克林顿解职。克林顿对下属官员的严厉处置意在民众中为政府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所以树立良好的政府整体形象必须从整体着眼个别着手重视每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重视每一位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政府的政策法规是政府为管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则和处事方略。规则公正合理与否、方案妥善恰当与否都会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制定政策法规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如果它不能令所有人同样获利的话至少应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因为政府的政策法规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调整和分配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这必然会影响到各个社会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政府的看法从政策中获利与否决定了他们对政府满意与否。古希腊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凡照顾到公众利益大多数人利益的政体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那些只照顾统治者利益少部分人利益的政体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偏离。制定政策法规时要注意到它们的倾向性、稳定性和执行度。政府政策是为民的还是为官的是为多数人的还是为少数人的这决定着民心背向影响着政府

地位的巩固对政府形象至关重要。美国约翰逊政府为了少数大资本家的利益而使越南战争升级的政策使它失去民众支持约翰逊几乎成了“白宫囚犯”不敢随意出巡因为愤怒的群众使特工人员无法保证总统的安全最后约翰逊被迫放弃连任竞选结束政治生涯。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符合人民利益所以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政府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关系到政府的信用。如果一个政府的政策法规是稳定的那么这个政府给民众的感觉就是守信用的民众会信任并尊重这个政府也就会认真执行这些政策法规。如果一个政府的政策法规朝令夕改变换不定那么这个政府给民众的感觉就是不守信用民众会轻慢和不信任政府对政府的政策也不会认真执行。邓小平强调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正是这个道理。有的地方政府政策一天一个样频繁变化这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重视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决不是排斥灵活性对于具体政策应该随时而进随势而新。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直接决定着政府行为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对民众造成的伤害更大从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的巨大反差会严重伤害民众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对政府形象的损害是深远而又无法弥补的。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证后制定的政策法规应该不折不扣的执行而不应该有任何的偷工减料。例如各级地方政府讲事业那么就应该切实加大教育投资倡导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那么就应该关闭那些污染超标的。如果不严格执行政府自己制定的政策那末就会使政府自己辛辛苦苦制定的政策成为摆设甚至演变成为少数人谋私利的工具损害政府的权威破坏政府的形象。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现象这在群众中造成的非常恶劣对政府形象的建设很不利。江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不仅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而且关系到政府形象的重塑能否成功。当前公务员的素质优化关键是要强化公务员的行政意识观包括意识观、服务意识观、依法行政意识观、行政效率意识观。政治意识观主要指各级公务员必须接受党的领导自觉成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共产党员必须有强烈的党员意识应强化接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的意识。在我国当前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大胆引进外资、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公平与效率等关系上各级公务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政治和两方面看问题既算经济帐更算政治帐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的人格。只有坚持讲政治提高公务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政府加强服务功能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国家公务员应该有主动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善于调查以敏锐的头脑、迅捷的反应去体察了解事物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及时回应民众需求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不仅提供局部的阶段性的服务更要对整体的全过程的服务质量负责。公务员应谋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使其服务达到使“顾客满意”的水平。公务员提供的服务还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可能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平分配不因亲而优待不因疏而冷漠不因位高而特殊。不因位低而歧视。依法行政意识要求公务员的行为依照各项法令进行不能主观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公务员自身的行为缺乏法制约束以“人治”代替“法治”那么就会失去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公务员能否在“人治”与“法治”的较量中建立起依法行政的意识成了当今政府能否成功重塑良好形象的关键。行政效率意识就是要求公务员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钱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实现成本低、产出大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就是提高行政效率所以公务员要自觉树立起成本意识克服“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文件大战”树立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机关风气变“不求有为但求无过”的观念为“无功就是过”的观念。整体形象不能离开个体形象而存在但“任何一般只是大致的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的包括在一般之中”①。在政府实际运行过程中游离于政府整体形象之外的个体总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谁也无法完全保证政府的每一项政策都具有广泛的合理性每一位行政人员都符合对他特定的角色期待。所以在对政府形象定位时也应避免过于理想化以偏盖全、以点盖面因个别的不良行为而断定政府整体形象不好对政府形象形成错误认识。二政府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辨证统一本质与现象相互关联辨证统

一。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决定现象的性质是现象存在的基础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本质的反映。政府自身的内在素质是政府外部形象的基础和支柱政府外部形象的优劣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的内在素质。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最根本的要求是政府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例如政府行政人员的高素质、政府行为的有效合理。具体而言要求行政领导者要有很强的组织决策能力、富有魄力、有远见、公平公正、廉洁自律行政人员办事高效、认真负责、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政府决策化、管理民主化政府行为合理、有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政府机构设置合理、精简高效正确恰当的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等。政府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应该是统一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两者常发生误差甚至相悖。究其原因一是各类片面或虚假信息所起的误导作用。例如一些假、大、空的宣传不仅不能正确反映政府的内在素质反而弄巧成拙使政府形象显得空泛、虚假。二是民众自身对各类信息在认识处理的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民众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或自身利益的影响对一些信息的选择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对政府进行形象设计尽量避免各种误导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这是当今许多国家政府公关的重要之一。政府形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真实性。这种设计绝对不是主观任意的创作不能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反映政府整体精神面貌。我国舆论历来强调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各种渠道向人民群众宣传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告以人民从正面无可辩驳的证明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增强政府所必需的权威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进行正面宣传毛主席讲过“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上广为揭发。

②”对于坏事丑事若由政府公开一可起到监督警戒作用二可体现政府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主持正义、为民除害的良好形象。有人认为反面宣传会损害政府形象其实在传媒相当发达的社会政府也难以对重大信息进行垄断性控制如果一些坏事丑事由非官方途径传播出去对政府形象的损害更为严重。如曾轰动一时的“长城公司”一案正是因为对李效时的正式曝光和依法惩办才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社会上的某些议论和猜测使公众和各级干部了解到腐败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形象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对信息的合理选择或取舍。政府形象塑造中政府首脑的个人形.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收稿日期:2007 01 08作者简介:徐宁(1966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挺(1971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新闻处。 2007年第1期总第143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 l o f N an ji ng U niversity of F i nance and E conom i cs N o .1,2007Seria lN o .143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徐 宁,李 挺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我国政府职能正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政府角色由过去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者向提供服务者转变。由于现实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严重,部分政府官员观念依然陈旧,新闻传播及政府形象塑造的观念和知识 较为贫乏。由此带来媒体运用理念滞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互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与新闻媒体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借助媒体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推动政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南京市政府为例,详细分析地区新闻媒体变化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议程设置与实施、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策略,并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6049(2007)01 0008 04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具体体现为政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尤其美誉度是衡量政府施政质量和评价政府形象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一个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赞誉的程度以及政府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美丑好坏。 [1]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权威性、凝聚力和号召力,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塑造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不但有利于推动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自身的建设,而且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一、社会进步与发展对政府形象塑造提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强调应为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正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主导趋势。地方政府的形象是其可信度强弱或公信力高低的标志,也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政府治理一个地区的根本条件。 (一)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良好的政府形象就是通过合法的、科学的、民主的行政措施和行为向社会表明自己的发展理念,为地方经济指明发展的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地方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它的职能范围不仅涉及经济调节、社会管理等职能,还包括培育、完善和维护有效的、法制的市场环境。政府廉洁、高效的行政作风、效能充分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氛围。政府形象也是一个区域投资价值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展现地区对外开放的姿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增强地区对外吸引力。 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群众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稳定,已成为衡量当前政府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市场主体竞争的激烈性,利益格局出现调整,贫富差距有所拉大,社会成员内部的矛盾进而转化为政府与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安置下岗职工、为就业困难者提供创业支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使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形象,将有利于化解社会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使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的制定能够赢得社会成员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3.有利于政府部门绩效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使公众自觉对政府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自觉服从和支持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对政府发布的指令能迅速执行。公众将政府目标当作自身目标,法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分析中国政府形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要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供选择:从政府形象特点入手、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公务员民主法治素养的提高、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力。 关键词:政府;政府形象;形象塑造; 1 引言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结合。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政务行为。政府形象的形成是由公众和舆论对政府的领导人、公务员、公共政策、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建筑物等等与政府有关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印象。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上来,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政府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否则,将令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政府工作限于被动。 2 目前政府形象塑造的成绩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不满足与当前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他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既得利益。此外,他们把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时时装进心里,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协助政府维护灾区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反映了我国公民意识到一种觉醒。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国民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多数公民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形态基本上都是一种管理模式,即管理性政府。这种政府形态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历史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学生:刘梦雅 指导老师:李春燕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技术师范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之前改革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制度法律建设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矛盾开始日益激化引起了较多的群众性事件,政府形象受到巨大的影响。而大部分群众性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公务员执行任务时中语言或行为失当造成的。公务员的形象良好与否直接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公务员形象是政府形象最生动的载体,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强政府的权威性;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必然要求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存在行为失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近一段时间我国出现的一些群众性事件中总结出我国公务员队伍形象方面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形象建设策略。 关键词:政府形象;公关意识;行政职能;和谐社会;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政府形象塑造的背景 在行政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谈起公务员的形象,正面形象相对模糊,而一些无为、低效、腐败的负面形象却广泛为老百所流传,如:“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茶水看看报,十一点钟回家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由此可以看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公务员的正面形象,提高政府公务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公务员的形象是政府工作形象的代表,也是公务员自身素质及政府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政府工作人员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处理日常的行政活动,塑造好哪些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政府形象塑造的意义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5691201.html,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作者:查春燕崔松虎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的标志,政府形象的塑造对于政府职能转型至关重要。如何塑造政府形象,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企业的CIS理论导入政府的形象设计之中,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其有成功的范侧。但就我国目前经济处在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和形象树立如何与ClS理论结合,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国情实践,展开一些有益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CIS理论;政府形象设计;政府形象品牌;行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2-087-03 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资源和宝贵的无形资产,政府形象的塑造日益被提上日程。何谓政府形象?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同小异,普遍落脚点都在于国内外公众对政府素质、能力、业绩等最具广泛性的认知与评价,是在承认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实在的主观印象,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政府形象的认识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政府形象设计时要依据一定标准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或人群,分析他们对政府形象的关注角度与关注程度,进而有针对性的实施设计策略。 一、塑造政府形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普遍都有了质的提高,政治觉悟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方面是在国际上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且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势在必行,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前台后台”理论下《人说山西好风光》对地方政府官员形象塑造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情况 (2) 1.2.2国内研究情况 (4) 1.3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7) 1.3.1研究创新 (7) 1.3.2研究重点 (7) 1.3.3研究难点 (7) 1.4研究方法 (8) 1.4.1内容分析法 (8) 1.4.2访谈法 (8) 1.4.3文献分析法 (8) 1.4.4比较研究法 (8) 第二章《人说山西好风光》政府官员“前台形象”塑造 (10) 2.1“政府官员形象”概念辨析 (10) 2.1.1前台形象 (10) 2.1.2后台形象 (11) 2.1.3公众形象 (11) 2.2《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分析 (11) 2.2.1缘起:山西卫视接手的“命题作文” (11) 2.2.2需求:政府官员形象塑造需要媒体 (12) 2.2.3呈现:政府官员表演的最佳“前台” (12) 2.3政府官员前台形象分析 (13) V

政府形象塑造小论文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其内涵 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是一种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才能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1]。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第三,政府形象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立。第四,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二、中国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 中国的政府行为一般都受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影响,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出发,在管理方式上注重人治,忽视法治,官员们没有责任感,不诚信,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等。 (二)政府公务人员的公关意识淡薄,缺乏专门的训练 这里所说的公关意识,最核心的就是塑造形象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政府公务人员不愿意或不适应与媒体打交道,表现出来的是公关意识的淡薄。这种现象的发生诚然有历史原因和体制的限制,但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政府面对的不只是国内公众和传媒,而且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公众和传媒,他们对政府提出的要求会更高。 (三)政府行政行为失范 政府行政行为失范指导致政府机关在制定政策和规定的时候不能够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结果制定出的政策伤害了民众的利益,一经实施便会引发矛盾,极大地伤害了民众的感情,也破坏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由此政府信任危机逐步加剧,公信力下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失范行为,是公众感知政府形象最直接的途径。 (四)政府应对危机公关的能力薄弱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 一、网络时代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政府形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的主观印象,是指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在作为行政管理客体的公众头脑中的有机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从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学发展现状来看,社会管理主体与网络的联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第二客体。 网络以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极大的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网络成为人们发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作用,能够预警社会危机,也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网络舆情在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随着社会化搜索博客、微博,SNS等交互式新兴领域,使网民得以全面体验虚拟信息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虚拟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政府形象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web2.0互联网优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政府塑造对外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为公共管理双方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在网络社会中公民与政府定位平等,深刻的展示了公民监督者的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但现实的我国传统的处理方式,随着网民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网民对社会的参与度逐步扩大,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而政府在某些方面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则造成公共管理双方的敌视和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当前我国网络对政府形象产生的制约因素 当前在网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由于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复杂,而传送渠道面向社会大众,舆论方向难以控制等问题,无法以一言蔽之,其造成的后果难以控制。政府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拦截,公众的群体性的,盲从性等特点迅速影响到政府辛苦造就的形象,其破坏力根本无法拦截。 在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在政府形象控制力方面主要显示这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公开行政力度略显不足 从目前公众的发展过程看,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往往信息处于隐蔽状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处于相互不平等的状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正是对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的前提。信息不对称已成为我们的政府对网络舆情反映滞后的根本性原因。这将根本上导致我国政府丧失政府信息主导地位,随着网络公开程度的加大使得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发布方面的主动权受到了极大冲击。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已经成为中华红十字协会的诚信问题。从上所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透明度,政务公开是现代公共管理制度对管理主体的根本性要求。政务不公开是导致我国政府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的根本原因,也给腐败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二)政府处置跟不上网络传播的进程 政府还没有从传统“父母官”的角色定位中跳脱出来,形成服务意识。作为社会管理主体没有主动超前的意识。首先是对社会管理中可能产生舆情的重大事件缺乏预判,没有形成对网络情况的收集制度,或者没有合理的带有前瞻性的分析汇总。缺乏应对紧急舆情的预案,对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的危机性舆情时束手无策,一则束手无策,疲于应付,亦或者盲目应对,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三、网络传播及言论的极端化 当前,网民由于现实身份和对现实社会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观点不一致,导致网络舆论两级分化,为公众和政府作出正确判断增加了难度。由于统一的判断标准,公众和政府在接受此类信息时往往难以判断。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体制而言,许多社会缺陷还无法解决,网民对各类社会现象的针砭时弊往往容易引起“虚拟社会”的共鸣,而一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可能在一时之间无法解决和根除,从而导致部分不理智网民产生对社会根本制度的动摇,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并导致网络监督的异化,网络的监督作用异化对隐私的窥探,无法显示网络监督的优势。 四、政府在处理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网络时代,我们的政府依然是闭门造车,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落后于公众的需要,无法适应潮流的发展,对网络传播和言论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传统的行政政治是与“人治”相结合的。然而随着现代政府的要求,官本位使我国政府与现代政府要求差距甚远,我国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政务不透明公开,甚至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拥权自大,损害公众的利益。 (二)网络对社会影响力的判断存在缺陷 尽管有关政府部门意识现代行政离不开信息对称。但从电子政府网站的应用上来看,它实际上只分享政府愿意公开的信息。行政理念实际意义上没有做到与网络时代同步,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没有上升到社会科学的高度。网络时代对我们社会领域的改变是无法回避的,只有顺应时代才能立于有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沈龙云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鲜明的特点和独有规律已经对社会及政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事件的手段已造成了相当的社会负面效应。政府形象的定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利影响,继续积极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健全政府与各种形态媒体的良好沟通机制,强化政府的公关意识。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形象政府职能 144 --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及其塑造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教师钟谟智教授年级2015级专业文化研究班次3班学号2015167姓名郭云玲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及其塑造 姓名:郭云玲(文化研究、2015167) 摘要: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飞快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随着一些“后台”行为的曝光,政府工作人员的言行,无论好坏,会迅速通过新媒体传播到民众当中,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必须利用新媒体优势,展现公平、正义、民主的执政作风,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以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形象;塑造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何为新媒体?新媒体就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在基于网络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如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等,它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互动传播。在新媒体环境里,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网上论坛、QQ等多种传播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拥有了即时传播手段,这种交互性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超越于传统媒体的强

大的舆论影响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2.新媒体信息传播效率更为快捷。目前,国内很多新闻网站都开设了即时新闻专栏,随采随传随编随发。手机用户可以随时拍摄现场视频,并迅速传输到互联网上“发表”。网络直播、QQ群、BBS论坛、微博,微信等,都以即时传播为突出特征。在这种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一条信息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并能够在瞬间传遍世界各地。 3.新媒体信息内容难以管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使其传播的信息、表达的意见真伪难辨,极易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 4.新媒体群体的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从孙志刚事件促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到“我爸是李刚”,到有些官员被网络“人肉搜索”,其腐败事实被揭露被爆料,被网民跟踪质询直至绳之以法,无不显示了新媒体参与公共治理的强大力量。 二、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随着明星、草根网民在网络上掀起舆论热潮的同时,网络在公众中的信息传播交流和舆论监督效应日益明显,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许多领导和政府部门已经将新媒体看作政民互动、树立政府形象的一大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新媒体给政府形象塑造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机遇 当前,我们能看到各级政府都在完善和加强政府网站建设,许多政府网站已兼有了新闻发布、形象展示、舆论引导等职能,逐渐成为展现政府形象和传播政府精神的主要载体,

浅析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

人文社科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2期 浅析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 口程莹琦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6级上海200000)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均有明显震感,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管理过程中足够强的危机意识、较高的救援效率、公开透明的信息处理、全方位的社会动员以及全面及时的灾后处理,让政府的形象在社会上得到高度认可,让西方媒体感觉到中国政府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政府. 关键词:汶川地震政府形象危机处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数万人遇难,直 接严重受灾地Ⅸ达lO万、P方公里。地震发生后,中闷政府迅速启动 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动员全围力量投入救灾工作,包括囡家丰席胡锦 涛在内的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连走访灾区。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 告宣布,2008年5月19几至2l门为全国哀悼日,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下半旗志哀。与此同时,奥运吊火传递也暂停三天。新闻媒体对汶川 大地震进行了全方位的直播报道。 一、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 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 评价。它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丰 观评判的影响.同时同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又有直接关系。它是政府 的理念、行为及效粜的集中综合表现。因此,一个政府耍想获得好的 社会评价,颦造出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首先自身行为优良,努力做好 决策科学化、管理民卡化、政务公开化、办事效率化、为政公正廉洁,才 能存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政府形象的最终形成,不仪取 决丁.政府及其成员的实际行为,而且取决j.公众的丰观感觉与评价, 只有通过公众的自我感知和内心体验所认同和赞誉的政府形象,才是 良好的政府形蒙。 二、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巨人的,在危机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职能之一,有了良好的形象,就能取信于民。更好 发挥协调作用,实现有效的传播与管理,良好的政府彤象是政府实现 有效的公共管理的基础。 (一)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形象的考验。 保护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 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是政府的职能。当危机发生时,危机处置结果的 好坏、不仅是考验政府能力,即预见能力、紧急判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急对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ffii且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如果危机顺利化解,标志着政府有较高的处理危机能力,政府良好的形象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 (二)公共危机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创造了机遇。 危机具有非预测性和破坏性,它给社会造成人面积灾难和损失, 使事件本身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政府在面对危机的同时 快速响应,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恶化,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信息,加 强与公众的沟通等正面积极措施,就可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但是 危机的发牛往往会暴露现自.制度和机制的不足之处,所以,政府要以 处理公共危机为契机,找到/fi足之处,尽快弥补和改善,从而使自己的 能力有所提高,完善和重嘞政府形象。 三、危机中政府所塑造的良好形象 在这次地震危机中,政府的积极行动把中华民族凝聚了起来,给 在震火中受难的人们提供J,强有力的坚实后盾。中国政府的行动不 仅感动了国内民众,也打动了一些对中国百般挑剔的两方媒体,转变 了以往惯有的报道摹调,对灾区充满了挂虑,对中困政府则足褒奖有加。政府抗击危机方面的信心,占领信息士导权,争取百姓的信任,以 及赢得陶际信脊方面。人人提升了政府形象。 (一).亲民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官员亲临事发现场,在 第一时间与民众零距离接触,安慰、鼓励并给与支持和帮助。围家主 席胡锦涛等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连走访灾区。温家宝在地震发,l三后仅 仅几个小时就乘匕机赶往灾Ⅸ,存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个接一个地 走访受灾乡镇,如果道路受阻就坐直升机”空降”灾区,为灾区人民带去 安慰,并向他们保证政府会提供更多帮助。国家领导人情系百姓、心忧民生的感人场面不仪舒缓了公众的紧张情绪、稳定了民心、给公众 带来J,温暖和力量,而且还赢得了公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220.树立了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亲民形象。 (二),责任政府.危机发生后的恢复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政府时刻树屯责任观念,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充分体现执政为民的责任政府形象。这次的地震危机中,中国政府为救灾付出了巨大努力。大批救援人员在进驻重灾区时须克服道路阻断和天气恶劣的不利影响,甚罕花去了数天的时间才赶到灾区:胡锦涛总拍记丰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救援团、医疗卫7卜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总理温家宅在5月21日宣布'中央围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这些结余将帮助中央筹集700亿元人民币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尽管危机中,我国的经济受到,一定的损失,但政府部门的许多决定和措施都非常明确的体现了执政为民的这‘‘责任政府形象,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服务性政府。危机中,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得到公众的满意和认可,维护政府良好的形象。在这次地震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戍急措施,来缓解危机的压力。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键局12人、北京军l×|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困守军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窄运人于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x=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JII灾区,其他救灾物资陆续支援。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I,充分体现出”以民为奉”的服务性政府理念。 (四).开放性政府.此次危机中,地震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布,使人民及时了解到地震火区的情况,并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L『.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政府形象和权威,利于社会稳定;地震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的公布,及时稳定了民心,维持了社会稳定:地震信息的公开反映厂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此次地震中,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和透明度、对生命的关怀感动丁世界。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切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ilf!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为灾后霞建作了大量工作,赢得了高度赞誉。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摹本原则。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宅亲临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把人民群众的牛命安伞放在第一位,赢得了高度赞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峰持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国务院对利用抗抗震灾名义非法谋利的行为依法严历打击,确保r抗震救灾物资及时发往火区,为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必要条件,赢得了高度赞脊。 树立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向心力,提高政府的威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且有利于加强【f1圜的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汶川地震为中国政府建立新形象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中国政府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契机,在灾难中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l】李剑锋:《政府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H版社2005年 【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熊源伟:《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5】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 万方数据

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

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及其对策 【摘要】形象工程是一些领导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形象工程和一些政府领导自身素质和制度不完善有关。防治和解决形象工程重点是健全有关制度,而提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的素质是关键【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防治对策 一、形象工程的含义 中国文化史表明,“形象”概念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国出现,并且具有独立的﹑丰富的内涵。“形象”一词,源远流长,用多面广;其内涵和外延,虽不断丰富和发展,但至今人们尚未对它作全面、历史、系统的考察。形象可以解释为:人之相貌,物之形状。这个含义上的“形象”概念,出现得最早,我国古籍中多有所见。在古籍《尚书·说命》篇的正文及其疏注中,就讲了一个“殷王武丁寻找并任命傅说为相”的故事:武丁梦见天帝送给他一个名字叫“说”的助手,可以代替他治理政务,武丁仔细回忆梦中之所见,寻找于群臣百官之中,在寻求无果的情况下,进一步命令百工“刻其形象”,“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到民间去寻找;这样“按图索骥”,终于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正在筑路的奴隶傅说,并把他召到都城任命为大臣,主持政务。○1另一本古籍《周礼·天官·司会》,在解释地契版图时明确写道:“图,土地形象,田地广狭。”“土地之图,有其形象,即是民之田地广狭多少,皆在于图也。”○2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形象”的一般意义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因此,形象是能给人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征。 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形象”常常被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予以注重。近年来,“形象”又常常被缀以“工程”二字,以突出塑造、经营、系统性等意味,对形象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二、我国地方政府形象工程产生的原因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首先阐述了政府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说明要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尽快适应政府职能和政府观念的转变最后着眼于政府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性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统一、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统一。 前言在行政改革和行政化的过程中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随着主义市场的和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政府机构调整、塑造形象工程、实施名牌战略、搞活国有、整治腐败现象、打击法人走私、实施科教兴国、安置下岗职工、组建创新体系、抗御特大洪水等社会时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对形象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及行政人员形象意识的增强。1997年成立了政府形象战略项目将政府形象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了摆在现代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一般而言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 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虽然不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但对政府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政府的目标、意图、倾向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坏对政府的目标、意图能否顺利实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价值标准、战略目标、是否廉洁、政策是否民主、高效与否、领导者素质、公务员行为规范程度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因素印象的总和。它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主观评判的影响同时同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又有直接关系。它是政府的理念、行为及效果的集中综合表现。 政府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政府为了发挥其职能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进行各种其他政府活动这些政府政策和政府活动必在社会公众的舆论环境中留下痕迹给公众留下某种印象公众会产生一定看法并做出相应评价。政府形象是发展变化的因为政府行为在不断变化公众的评判标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政府形象随着政府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导向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执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府面对的公众对象有国内国际的社会各阶层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各地区的对于广泛而复杂的公众对象而言政府形象也是有差异的。为政者在于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各届政府梦寐以求的目标任何政府都希望得到民众充分的信任和忠心的爱戴。因为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提高政府统治的合法性。良好的政府形象要求政府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声誉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无形财富。正如企业非常重视商业信誉因为良好的商业信誉会给它带来宝贵的商机和滚滚的财源一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政府工作的开展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行为有效性的增强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无形基础。同时不良的政府形象对政府造成的损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因为这不仅会败坏政府的声誉威胁到行政人员的前途而且会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损坏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危及到政府的生存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无法挽回、难以估量的。所以任何一届政府都努力树立并维护其良好的受民众欢迎的政府形象。当前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行为与政府理念的普遍严重背离这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政府形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真实而大量的资料表明政府理念所描述的许多文明的行政行为正在被政府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所践踏。例如政府大力宣扬提高

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互动沟通机制研究

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的互动沟通机制研究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优质的政治资源,对于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公共事务管理、外交合作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意义。在互联网语境下,各级政府在应对热点舆情事件当中的反应,成为考验执政能力水平和权威公信力的新“试金石”。纵观近年来热点舆情事件中政府应对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基于一套行之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是政府与媒体、公众建立信任、增进共识、化解危机的科学路径。本研究从互联网时代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出发,以政府、媒体、公众三个责任主体范畴研究热点舆情中互动与沟通机制的科学构建。 标签:政府形象;热点舆情;互动沟通机制 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实际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优质的政治资源,在对内行使国家权力,对外进行合作交流中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形象的塑造来源于日常政务工作的积累和单个事件的应对。自十六大以来,“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关键环节。 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为热点事件舆情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力量积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偶发的社会事件或个人行为都有可能迅速聚拢舆情,引发极大地社会关注。而每一次舆情应对都是对政府执政能力智慧和水平的考验,也是政府形象积累或消耗的挑战。在此过程政府、媒体和公众身处一种 “非零和”博弈的场域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互动沟通,实现多方满意的平衡状态,进而实现政府形象的正面塑造,是当下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热点舆情事件对政府形象构建的挑战 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代表着一定时期之内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态度、观点、看法的总和。舆情特指互联网语境下针对某一特定事件形成的突发、迅速、广泛、集中的网络意见表达。与网络舆情力量崛起相伴随的是新时期政府形象建构的新挑战和新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执政理念的挑战 近些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种转变背后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标准是“民本”和“责任”。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强化了“自媒体”的传播形态,塑造了自下而上、交互渗透的传播格局,政府形象的传播策略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舆论反应”环节应该逐渐抛弃传统“中心性”应对思维,用对等沟通的理念回应民众的呼声和诉求。比如在一些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传统思维是“报喜不报忧”、

论政府形象的塑造

论当前我国政府形象的塑造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政府形象的科学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及社会作用,提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政治、政府以及政策的关心度也随之提高,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种种现实状况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政府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以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去实现新的目标,需要政府公职人员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参与竞争,需要政府以全新的形象去应对挑战。因此,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在这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政府对内塑造良好形象的内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塑造良好形象的积极措施。 [关键字]:危机处理政府公关制度建设政府形象 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入WTO势必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必然包括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国内外的公众将依据变化的环境对政府形象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评价。近几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性官僚体制的惯性使然,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变化和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恶劣影响,使得政府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形成政府工作人员尸位素餐,政府机构构成臃肿,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世,趋利行为严重的不良政府形象,这就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使我国政府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有些具体地方性的政策得不到群众的认同、理解与支持;有的政府部门只对上负责,而忽略了对地方群众的负责。同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使得政府在管理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一种宏观和微观的严峻环境下,需要政府以一种新的思维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以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去实现新的目标,需要公务员以崭新的姿态参与竞

政府形象发展战略

政府形象发展战略 一、名词解释 1.政府(广义)(第一章) 广义地讲,政府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实现有序统治的机构,它泛指各类国家公共权力机关,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 2.政府形象(操作角度的定义)(第二章) 政府形象就是作为行为主体和政治传播者的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通过政策、行为和言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其所有活动而在相关社会行为者和受众心目中所形成的整体印象、认知和评价。 3.晕轮效应(第四章)P71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认识主体把对认识客体的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扩大成为该客体的整体印象的认识现象。 4. 政府形象传播(第五章)P80 政府形象传播是指各级政府机关,借助于一定的传播沟通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和介绍自己,展示自身美好形象,从而赢得更广泛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的传播行为。 5.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第六章)P101 政府形象公关策划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好地体现国家管理职能,增进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支持、监督,以协调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 6. 专家评估法(第七章)P126 所谓专家评估,是指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分析而产生的一种认知能力。专家评估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依靠专家对政府形象管理中相关问题作出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研究方法。

7.政府形象识别系统GIS(第三章)P51 政府形象识别系统是指把政府的理念、行为与视觉统一起来,用识别导入的方式进行建设,建立政府形象的识别系统,使政府形象定性化、系统化。 8. 政府形象管理(第八章) 所谓政府形象管理,是指在政府总体形象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工作质量、政府政策形象、公务员形象、环境形象等实施全面管理,以提高政府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从而提高政府美誉度的现代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9.新闻发言人制度(第八章)P135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按照一定程序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的制度。 10.政府形象危机(第八章)P140 政府形象危机就是指由于政府自身或公众的某种行为而导致政府生存环境恶化的突发性事件。 二、简答题 11.简述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第一章)P24-26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被认为是宪政体制下现代政府的第一原则。 (2).法治主义原则 法治是现代各国民众的普遍要求,也被认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准则。现代政府的法治主义原则指的就是所有的政府机构和权威机关必须服从法律及法律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和行使权力。 (3).有限政府原则 有限政府原则指的是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范围有所限制的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摘要: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可以有力地反应政府为民办事的能力,一个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服务型、诚信、阳光透明、高效能的亲民政府形象是对政府服务能力的极大肯定,而政府领导者的形象是政府形象的一个直接反映。领导者形象关乎自己, 关乎事业。因此, 正确认识领导者形象及其时代特征, 研究当前群众关注的领导者形象内容, 遵循塑造领导者形象的原则和要求,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关键词:政府形象;阻碍因素;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地方政府的内涵 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在地方的延伸。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有着许多一致的目标和行为,有着共同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它们都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国家行政系统中的地位、职责、权限的不同而管辖范围不同。不同的管辖范围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形成了各自的利益——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中央利益是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最直接集中的体现。地方利益以整个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是中央政府的具体执行组织;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具有地方性政策制定的决策权,具有地方性事务的负责权及管理权。这双重身份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实现地方利益。现实情况是,自中央政府从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中表现出的向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分权以来,地方政府完成了从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向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转换,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社会事务发展的同时,也为非正当利益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适宜的机会。 2、政府形象的界定 政府形象是指对政府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约束力的社会公众(包括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政府客观实在的主观认识,是对政府各方面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