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大厦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案例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一:设计要求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最后贝聿铭采纳了结构工程师罗伯森的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保证了大楼的抗风稳定性。二:大厦的环境布局
其基本组成包扩:绿化设施、道路交通、停车场所、建筑小品
绿化设施:由于建筑基地面积有限,大厦周围的绿化面积不是很多,主要是绿化带,分布在道路两侧,隔离道路交通,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道路交通:建筑四周交通组织较复杂,除了两条主要交通干道,还有便于人流疏散小型道路。此外建筑前方还设置了公交站台,更为了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
停车场所:大厦的停车场设置在建筑前面车道的另一侧,不仅方便易,而且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与艺术系。由于是一个地下停车场,所以节约了用地。
建筑小品:在建筑主要入口和东西两廊间的广场处分别设置了水池、假山和小型喷泉。使室内外环境起伏有序、节奏分明,令人有避开闹市步入飘逸之境的感受。
三:内部交通组织
公共建筑常以一个单体或一组空间组合而成,在设计时是三度空间的设计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反映在交通组织上,是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这也是整个布局的关键。
四:人流的疏散
每层基本2个电梯,2个楼梯组成。还有2个防烟楼梯间组成。电梯周围都为剪力墙,且这些设施分布较集中,更有效地均衡了建筑物各个位置与楼梯间的距离,使得流线更趋于合理化。建筑总体布局规整,以避免出现不规则倾斜等情况。
五:特色空间分析
①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②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③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
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六:结构特点分析
从结构上来说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
体支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1.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2.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3.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4.利用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七:形体特征
全座由最简单的线条所组成,大厦最底的十多层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后,往上向外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两边则向中央收窄,与向上斜伸的一面会合;再十多层高后,原来向内收窄的两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而使最上的十多层回复一个较小的正方形的建筑形式。而后再上就是几层高的双柱形的装饰、通讯、避雷多重作用的长杆形建筑。
八:立面分析
它的立面通过分割,富有层次和变化。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划破苍穹。整座大厦的立面,以蓝灰色玻璃作为幕墙,它贯灰色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的450角的斜向装饰线,使由下至上的三角饰线,产生重叠感,又在重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向上的动感,形成一种颇为突出的风格。创意来源于竹子,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贝聿铭正是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汲取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创意。这与贝聿铭一贯强调的建筑艺术观相吻合的。它的的立面效果非常的好,为了不是建筑立面单调,他很巧妙的用用线把里面分成几个部分。用的材料是新兴的玻璃幕墙,他将建筑美学、功能。技术和施工等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
九:材料与细节
从外观上看,它的外表线条简单明了,平滑的浅墨色及略呈银白色反光玻璃墙幕,配以银白色平滑宽阔金属片,镶嵌建筑物四边角位,各个面的中间并打上一个斜斜的银白色大十字,其反传统、反华丽、反繁琐,最具现代感,成为了香港的新标志。
此外,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