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的全部内容。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① 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1)作:;(3)于:;(4)云: ;(5)本此:(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1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1)尝:;(2)书:;(3)反:;(4)伫立:;(5)去:(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长绠耳。
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重点字词解释
文言文考试篇目重点字词解释汇编一、陋室铭 (1)山不在.高:在于; (2)有仙则名..:则:就;名:出名; (3)斯.是陋室:这 (4)惟.吾德馨.:惟:只是;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5)草色入.帘青:映入; (6)鸿儒: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7)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学问的人; (8)可以调...素琴:可以:可以用来;调:弹奏; (9)阅.金经:看; (10)丝竹:泛指音乐; (11)案牍之劳形...: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劳:使……劳累;形:身体; (12)诸葛庐.:茅庐,茅屋; (13)何.陋之.有: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爱莲说 (1)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2)可.爱者甚蕃.:可:值得;蕃:多; (3)自.李唐来:自:自从; (4)甚.爱牡丹:非常,十分; (5)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从……中长出; 而:却;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 (7)不蔓.不枝.:蔓:牵连;枝:枝节; (8)香远益.清:益:更加; (9)亭亭净直....:亭亭:笔直的样子;净:洁净的;植:站立;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可以;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焉:指莲; (11)予谓.菊:谓:认为; (12)花之.隐逸者也:之:的; (13)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14)陶后鲜.有闻:鲜:少; (15)宜乎众...矣:宜乎:当然;众:多。
三、橘逾淮为枳 (1)晏子将使..楚:将:将要;使:出使; (2)谓.左右曰:谓:对……说; (3)齐之习辞..者也:习:擅长,善于;辞:辞令; (4)今方来:今:现在;方:将要; (5)吾欲辱.之:辱:侮辱; (6)何以.也:以:用; (7)为.其来时:为:于; (8)臣请缚..一人:请:请允许;缚:捆绑; (9)过王而.行:而:表示修饰; (10)何为.者也:为:做; (11)何坐.:坐:犯……罪; (12)酒酣:酒喝得正高兴; (13)诣.王:诣:到; (14)缚者曷.为者也:曷:什么; (15)齐人固.善盗:本来; (16)避.席:避:离开; (17)橘生淮南则为..橘:则:就;为:成为; (18)生淮北则为.枳:为;变成; (19)叶徒.相似:徒:只是; (20)其实.味不同:实:果实; (21)所以然.者何:然:这样; (22)水土异.也:异:不同; (23)民生长..于齐:生:生活;长:成长; (24)入楚则.盗:则:就; (25)得无:莫非; (26)非所与熙..也:与:和;熙:同“嬉”,戏弄; (27)反取病焉...:取:遭到;病:辱;焉:句末助词,无实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部分字词翻译
一、通假字[强]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童趣》[女]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论语》[智]是知也:通“智”。
《论语》[说yuâ]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论语》[裁]裁如星点:通“才”。
《山市》[乌]一切乌有:通“无”。
《山市》[诎qū]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公输》[圉]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距]子墨子九距之:通“拒”。
《公输》[说yuâ]公输盘不说:同“悦”,高兴。
《公输》[争zhâng]知而不争:通“诤”,直言劝告。
《公输》[不]尊君在不: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转]禅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与朱元思书》[反]窥谷忘反:通“返”。
《与朱元思书》[邪]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马说》[材]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马说》[被]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送东阳马生序》[支]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具]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岳阳楼记》[属]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叮嘱。
《岳阳楼记》二、词类活用[奔]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动词作名词)《与朱元思书》[鞭]鞭数十:鞭打。
(名词作动词)《童趣》[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名词作动词)《马说》[澈]日光下澈:深深透过。
(形容词作谓语)《小石潭记》[东西]任意东西:往东,往西。
(名词作动词)《与朱元思书》[斗]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论语》[寒]凄神寒骨:使…感到寒冷。
(形容词作动用法)《小石潭记》[坏]天雨墙坏:毁坏。
(形容词作动词)《智子疑邻》[环]四面竹树环合:像环一样。
(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机变]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法。
(动词作名词)《公输》[尽]公输盘之攻械尽:用尽。
(形容词作动词)《公输》[近]近岸:靠近、接近。
(形容词作动词)《小石潭记》[净]风烟俱净:消净,散净。
初中文言文字词义例句大全
拼音字词意义例句出处阿名词词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前缀,用在称谓或代词前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ài暧遮蔽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桃花源诗安怎么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指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ān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按辔控制住车马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周亚夫军细柳案牍指官府文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ào坳水势低的地方。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八百里指牛。
这里泛指酒食。
出自《世说新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为陈同甫……把持、执。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败绩大败。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曹刿论战班马离群的马。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桃花源诗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谤讥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傍靠近,临近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木兰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暴突然屠暴起狼报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渔家傲/李清照bēi táng陂塘池塘。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行香子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备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奔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本心本性。
此指人的羞恶之心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崩殂指帝王之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比靠近。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 言言,言语也。
文言文中,“言”字用途广泛,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如:“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二、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言言,言语也。
翻译为:说话、言语。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翻译为:的、之。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综上所述,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需掌握字词的基本意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词语汇集解释
初中语文常用文言词语汇集解释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养(衣食所安)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影响(被于来世)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zh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诚心(帝感其诚)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惩罚13.驰:骑(愿驰千里足)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发、起(方其出海门)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产生(计将安出)15.辞: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古代装饭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将要。
初中文言文高频字词翻译
一、字词翻译1.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强调、疑问或感叹语气。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之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3. 故:名词,表示原因、缘故。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4.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担心贫穷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地位低而担心不安。
)5.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强调、疑问或感叹语气。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 以:介词,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强调、疑问或感叹语气。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9. 以:介词,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之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10.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担心贫穷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地位低而担心不安。
)二、字词翻译举例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了?”)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而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字词。
一、词义辨析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字词的意思相近,但用法却有所不同,学生需要进行词义的辨析。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词及其意义:1. 明/晦明:明亮,明显,明朗等。
晦:黑暗,昏暗,阴沉等。
2. 静/闹静:安静,寂静,宁静等。
闹:喧哗,吵闹,喧闹等。
3. 轻/重轻:轻巧,轻松,轻盈等。
重:沉重,重要,严重等。
4. 战/和战:战斗,战胜,战争等。
和:和平,和谐,友好等。
5. 充/虚充:充实,充足,充实等。
虚:空虚,虚弱,虚构等。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辨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词语搭配在文言文中,字词的搭配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不同的字词搭配会有不同的意义。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词搭配:1. 必/须必:必要,必定,必须等。
须:必须,应当,需求等。
2. 令/人令:使人,令人,令到等。
人:人间,人生,人民等。
3. 然/而然:虽然,的确,确实等。
而:可是,然而,却等。
4. 时/候时:时间,时刻,时机等。
候:时候,时节,时光等。
5. 能/够能:能够,能力,能事等。
够:足够,够得着,够咱等。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搭配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字词,写出符合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三、近/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的意思相近,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以达到丰富语言表达的功效。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近义词:1. 称/谓称:称呼,叫做,称作等。
谓:所谓,谓之,所谓等。
2. 事/物事:事情,事故,事件等。
物:东西,器物,物体等。
3. 意/义意:意思,寓意,意义等。
义:意义,道义,伦理等。
4. 收/获收:收获,收入,收藏等。
获:收获,收获物,收获到等。
5. 近/乎近:接近,近似,近年等。
初中文言文常考字词
以下是一些初中文言文中常考的常见字词:安:养生安乐。
卑:低下,低劣。
备:周全、详尽。
被:影响。
鄙:边境、偏僻的地方。
毕:全、都。
辩:通“辨”,区别。
薄:迫近、将要。
策:用鞭子打马。
次:临时驻扎。
察:清楚、明白。
朝:拜见、朝拜。
曾:曾经。
诚:确实、的确。
宠:荣耀。
触:冒犯、接触。
辞:推托、拒绝。
殆:危险。
当:掌管、主持。
盗:偷窃、偷袭。
得:得到、得到满足。
箪:用竹筐装着食物。
独:独自、单独。
度:量度、计算。
端:开头、起点。
恶:厌恶、憎恨。
发:发射、发射箭矢。
方:将要、正好将要。
感:感动、感激。
固:坚固、牢固。
顾:回顾、回忆。
故:旧的、原来的。
冠:超出、胜过。
会:恰逢、正好遇到。
号:哭号、大声哭泣。
还:返回、回到原处。
或:有时、有时候。
解:懂得、理解。
既:已经、既然已经。
济:帮助、援助。
疾:痛恨、憎恶。
居:停留、停留时间。
就:接近、靠近。
举:举起来、拿起。
绝:横渡、横渡河流。
克:能够、成功地做到。
类:类似、相似于。
若:你、你们。
塞:堵塞、阻挡。
声:声音、音调。
释:放下、丢开。
使:使者、信使。
甚:严重、厉害。
身:自身、亲身。
是以:因此、所以因为这个原因。
手:手持、握持武器。
书:写信、书写文字。
数:列举事实,责备说理。
常考文言文字词解释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常考的一些字词解释:
1.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哪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卑:低下(非天质之卑)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4.被:通“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
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5.鄙: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毕:全部(群响毕绝)。
已经(毕力平险)。
7.薄: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8.策:马鞭(执策而临之)。
计谋(策勋十二传)。
9.长: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长,高(横槊赋诗)。
10.称: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文言文学习中,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1
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154.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55.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56.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57.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58.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59.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60.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61.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62.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63.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64.居:1、过了(居十曰)2、停留(不可久居)65.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66.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68.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69.开: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70.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71.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72.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73.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74.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75.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76.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77.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78.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79.令:1、命令。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学好文言文字词翻译,语文考试拿高分。
下面是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其解释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命令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意译事物名称。
①研习而时之,不亦GBPJPY?(《十则》)②屠自后割断其股,亦斩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新制秦,尚何挑鸡鸣狗盗之力哉?(《念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到主谓之间,中止句子独立性。
①儿科之好治诅以为功。
(《扁鹊见到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齐音节。
①公将锣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启衅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则表示同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作。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道》)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则表示承揽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研习而时习之,不亦GBPJPY?(《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跑。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2)徙:;(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字词解释】①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阅读训练】1、解释:(1)作:;(2)笞:;(3)于:;(4)云: ;(5)本此:2、翻译:(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字词解释】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阅读训练】1、解释:(1)尝:;(2)书:;(3)反:;(4)伫立:;(5)去:2、翻译:(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八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八年級文言文重點字詞解釋缤纷(繁多的样子)才通人(仅)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黄发(老人)便要还家(通“邀”,邀请)及郡下(到)垂髫(小孩)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便扶(顺着)向(从前的)路处处志之(做标记)欣然(高兴)规往(计划)寻病终(不久)问津(探求)德馨(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劳形(劳累)甚蕃(多)濯(洗涤)而不妖(艳丽)不蔓(蔓延)不枝(长出枝节)亭亭净植(直立)亵玩(亲近而不端庄)宜乎众矣(应当)为宫室器皿(雕刻)罔不(无不)因(就着)势象(雕刻)形八分有奇(通“又”,有)水波不兴(起)石青糁之(涂染)相比者(靠近)绝类弥勒(像)诎右臂(通“屈”,弯曲)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倚一衡木(通“横”,横着)高可(大约)二黍许(上下)稍夷(平)了了(清楚明白)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出嫁)乱(造反)贼(害人)而不作(造反)大同(理想社会)钟神(聚集)秀决眦(眼角)会当(经当)逾墙走(越过)阙(通“缺”,中断)乘奔御风(飞奔的马)属(连接)引(延长)交辉(交相辉映)与其奇者(欣赏)念无与为乐者(想)相与(和...一起)吞天沃日(用水淋洗)批发文身(画着花纹)倍穹(高)僦赁(租赁)沆砀(白气)强饮(尽力)更有此人(还)三大白(酒杯)夕阳迟(缓慢)徙倚(徘徊)凭(靠)危(高处)班马(离群的马)缤纷()才通人()俨然()桑竹之属()黄发()便要还家()及郡下()垂髫()无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德馨()鸿儒()劳形()甚蕃()濯()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宜乎众矣()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八分有奇()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相比者()绝类弥勒()诎右臂()历历()倚一衡木()高可()二黍许()稍夷()了了()男有分()女有归()乱()贼()而不作()大同()钟神()秀决眦()会当()逾墙走()阙()乘奔御风()属()引()交辉()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吞天沃日()批发文身()倍穹()僦赁()沆砀()强饮()更有此人()三大白()夕阳迟()徙倚()凭()危()班马()。
文言文翻译字词初中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母手中之线,是为游子缝制之衣。
临别之时,密密地缝缀,心中忧虑,唯恐归期遥遥。
谁说区区小草之心,能报答那春天的阳光?
【字词解释】
慈母:慈祥的母亲。
手中线:手中的线,指母亲为儿子缝衣所用之线。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指作者自己。
身上衣:身上的衣服,指母亲为儿子缝制的衣服。
临行:临别之时,即将出发。
密密缝:细致地缝缀,指母亲为儿子缝衣时的细心。
意恐:心中忧虑,担心。
迟迟归:归期遥遥,指回家的日子很晚。
谁言:谁说。
寸草心:小草的心,比喻微小的恩情。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深厚的恩情。
【文言文原文】
吾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现代汉语翻译】
我听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线,为游子缝制衣服。
在临行前,她密密地缝补,担心孩子归期不定。
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那春天的阳光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何:通“呵”,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乃】译为“怎能”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暂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一)动词,像,好像。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3.至,至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