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管理(一)

合集下载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读】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景象。

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面临着一些基本问题和矛盾,影响其进一步深入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及实践,总结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几大矛盾,之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提出对策与方略,以期为我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生态旅游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当前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仍未统一。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指出,生态旅游是“对自然区域负责的旅游,既保护环境又为当地居民提供福利。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认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同时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

”虽然生态旅游的概念多种多样,但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其旅游对象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2、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原则,强调旅游的可持续性;3、生态旅游不仅强调对当地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强调通过旅游带动社区发展,以此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追求的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旅游因其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其兴起之初,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尤其是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实践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方面均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看来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发展在概念认知、理论研究、实施保障(管理、政策、法律规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1、生态旅游风行与大众认知偏离的矛盾近些年,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以此为宣传品牌的旅游景区纷纷涌现,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和大众对于这一概念相对陌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低,甚至出现较大偏离。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一)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则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地文景观物象.(二)地文景观形成与地质作用地文景观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地球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其变化和发展,今天所看到的地球,不过是它的全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地壳,既受到地球自身发展的作用而引起变化,又受到地球以外的力量作用而引起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讲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其实,所谓"稳"和"坚"都是相对的,不稳和不坚才是绝对的.可以说,地球上没有一种岩石,构造,地貌是固定不变而仍然保持其形成时的面貌.所谓"沧海桑田"正是对这种巨大变化的描述.这种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壳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两种: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1,内营力作用内营力作用也称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如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等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1)地壳运动地壳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运动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可相互转化.大地从来没有安静过,但人们平时却并不感觉到这点.正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说:"地球的变化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是很缓慢的,因此,简直注意不到它的变化."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我们有可能依靠精密的仪器,测量出地面起伏的微小变化.测量的结果证实了地壳既有升降运动,还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方向的运动.例如从晚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山从古地中海升起,上升幅度达七八千米,而同一时间,江汉平原地区却表现为缓慢下降,沉积了近一千米厚的沉积层.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红海和亚丁湾两侧的海岸极其相似,简直可以吻合起来.据测量,红海正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加宽着.从东非大裂谷在2500万年前形成至今,裂谷的宽度平均已扩展了65千米.如果我们把东非大裂谷加宽的速度定为每年1厘米的话,再过5000万年以后,裂谷的宽度就是565千米.裂谷以东的大片土地,就跟非洲大陆分离了.(2)岩浆活动岩浆是地壳深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硅酸岩熔融体,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称为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上升到地壳一定位置未达地表就冷凝成岩,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地面,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3)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当所处的环境改变时,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以建立新环境下新的平衡,这样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温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变质作用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矿物重结晶,使颗粒变粗和增强物质的活动性,也使原来的矿物发生分解或化合,形成新的矿物.除温度外,压力也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岩浆中分泌出来的气水溶液(热液),当其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渗流时,可将某些组分带入或带出,从而形成新矿物,使岩石发生变质.当然,温度,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均属外因,原岩的成分和性质则是变质的内在因素.人们喜爱的首饰中的红宝石和蓝宝石,是色彩美丽而透明的刚玉矿物,它主要是在高温和富铝缺硅条件下形成的变质矿物.(4)地震地震是大地的快速震动,属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2,外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由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所引起.它使地壳表面各种物质成分不断破碎,分解,迁移,沉积,使地壳表面削高填低趋于夷平.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在温度变化,气体(氧,二氧化碳),水溶液,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岩石及矿物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十分普遍,地表的岩石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这种作用.即使像花岗岩,大理岩等算是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仍然不免遭到破坏.不同种类的岩石,风化速率各不相同.岩性常是造成风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矿物成分复杂的岩石,因各矿物的抗风化力强弱不一,所以比矿物成分单一的岩石易风化;通常深色的矿物吸热多且快,因此含深色矿物多的岩石也相对易风化;矿物颗粒细小且呈等粒状结构的岩石,比粗粒状的和斑状的岩石抗风化的能力要强.除岩性外,岩石所处环境温度条件和水分状况是影响风化强度的基本控制因子.据记载,我国汉朝的虞翊,在甘肃南部疏竣河道时,曾将堵塞江中的礁石用柴烧得滚烫,后再"以水灌之,石皆罅裂."说明古人对岩石因冷热变化而破裂是早有认识的.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水,湖水,冰川,风等处于运动状态的外营力对地壳表层岩石,土壤等的破坏作用,称为剥蚀作用.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又称侵蚀作用.在自然界的各种剥蚀动力中,河流的侵蚀作用是一种最广泛,最强烈的作用.岩石经风化和剥蚀后,其产物大部分被流水,海浪,冰川,风等搬运,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作用,则称搬运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所后,因条件变化(如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一般地说,大的石块,流水不易搬运,往往堆积在河流上游或就地堆积,小的砂粒就远离"家乡",沉积到河流下游.因此在一条没有支流或没有较大支流汇入的河流中,从上游到下游,会出现沉积物按大小,轻重不同呈带状分布的现象.在同一地点,沉积物从下到上也会出现不同大小和轻重颗粒的分选现象.同样的道理,一般在海洋近岸带沉积较粗粒碎屑,一些较细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离海岸较远的地区.在近岸带沉积的砾和砂,经海浪的长期作用及颗粒间的互相摩擦和碰撞,亦具有良好的磨圆度.风力搬运的沉积物,也具明显的分选性,在顺风方向上的分布具有粗细明显的分带现象.至于可溶物质及肢体物质的搬运,在一定条件下(浓度达到过饱和,不同电荷的中和等)会沉淀析出,形成盐类沉积物或铁,锰,硅等胶体物质的沉积.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当达到过饱和状态时,会析离出来形成地下水化学沉积物.3,地质作用与地文景观的形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及起伏状况,也称地形.而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共同塑造而成的.内营力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大的基本构造形态,增加了地表的高差起伏.而外营力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过程对高起的地表进行夷平,对凹陷的盆地进行填高,总的趋势是削高填低,减少地表的起伏,使地表趋于和缓.伴随着地貌起伏形态的形成,其他的地文景观现象也随之出现.如隆起的山脉地区往往出现断裂,节理,褶曲等地质构造形迹,并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发生;而相对沉陷地区堆积深厚的地层,富含动植物化石.沉陷作用甚至可以导致海侵现象,使原来的沿海丘陵变为岸外岛屿.风,水流等外营力的侵蚀,堆积作用可形成独特的蚀余地貌(残留下的地貌),沙石堆积地貌,在一定岩石岩性的配合下可形成独特的象形山石地形,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岩溶作用,重力崩塌以及地面塌陷作用下,可发育成各种洞穴,天坑等自然奇观.因此,内力的隆起和外力的剥蚀,内力的下沉和外力的堆积,总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发展的.二,地质地貌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一)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除气象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之外,绝大多数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均有赖于地质地貌条件与环境.例如:若没有构造节理强烈发育的花岗岩及其地貌,也就没有黄山的怪石和温泉;如没有地壳变动的断块隆起,就无法形成雄伟,奇险的泰山,华山,庐山等山地景观;假使没有地壳变动的构造断陷,也就不可能产生青海湖,鄱阳湖,贝加尔湖等断陷湖泊旅游区.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武陵峰林,长江三峡,天涯海角,黄果瀑布,钱塘涌潮,济南泉水,五大连池等我国誉满全球的旅游区,都与该地的地质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 (二)地质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随着科学文化的提高与发展,旅游者已不光满足单纯的观赏与游览,以求知,科学考察等为目标的旅游活动日益增多.大量地质,地貌现象吸引着众多游客,为旅游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如云南路南的石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还有西岳华山,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川自贡的恐龙博物馆,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等均是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它们都以地质,地貌特征见长.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巫山大宁河小三峡都是河流侵蚀形成的河谷类地貌景观,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吉林长白山天池,古代生物掩埋形成的山东临朐山旺化石,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云南腾冲温泉,现代活动着的甘肃祁连山七一冰川等都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地貌不仅是风景的基础和骨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主景的作用.另外,在一些景区内,作为主景的并不是地质地貌的物质形象和造型,但由于有了这些地文景观的合理搭配,却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强化了主景的美学特征,使林更秀,水更美,园林更自然和谐.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三)地质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人文旅游资源虽然是古今人类文化活动而产生的事象,但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因为一切人文旅游资源都植根于地表,莫不与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赋存地域特征有关.例如:古人类遗址(岩洞)的选址要求是近水,干燥,洞口背寒风;古建筑中凡高台,楼阁,宫殿,庙宇,园林的选址,均考虑到地质,地貌,地下水等问题.人们常说的"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地质,地貌,气候,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判断,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风水学"在阳宅的应用,剔除其封建糟粕外,确实有其科学合理的部分.(四)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在地质营力的作用下,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作为自然景观当然也不例外,都有其各自的演化过程与规律.那些"摇摆石","一线天", "万笏朝天"等自然景观,都是岩石风化过程中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作用的加深,这种自然景观就会随之毁坏与消失.而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垦利县,黄河水流所搬运泥沙日以继夜的堆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滩涂上芦苇丛生,候鸟集聚,已初步开发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地.(五)地质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在自然景观的构成中,地质地貌作为风景的骨架和载体而存在,而植被,水文,气象等要素往往起到附加修饰的作用.地质地貌要素一般体量大,视觉敏感性高,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所形成的旅游空间和景观构图,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据研究,在海岸型,湖川型,山岳型等自然风景类型中,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质量具有较高的贡献率.独特的地质地貌往往可形成优良的自然景观,并体现风景的总体特征.如西岳华山的"险".峨眉山以"巍峨奇秀"著称,"叠叠雄峦,高插云天,奇峰挺拔"的地貌特点加以翠绿植被决定了这一特征的形成.清代学者魏源描述我国五岳的总特征为:"恒山如行,岱山如座,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南岳独如飞",这实际上是从大尺度地貌形态上对五岳特征进行的概括.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优化对策摘要:三2011年6月24日,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景观遗产,自此西湖迎来一崭新的时代,走向了世界,同时,西湖的保护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古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群闻名中外,它是人工与自然景观结合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造园艺术的影响下,持续以西湖山水创造景观,自唐代至今所形成的景观对中国乃至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以"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和题名景观"西湖十景";的影响最大。

生态系统具有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服务功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重经济、轻环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对环境施压,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导致许多自然生态系统(海洋、湖泊、森林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壤酸化,土地沙漠化,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等。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严重影响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也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使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丰富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并为生态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杭州;生态环境;问题;优化一.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一)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生态环境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基本含义:一是要避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经济环境构成威胁的基础上,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经济发展环境支持能力;二是避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和导致暴力,防止生态环境为地区稳定和环境问题的国家环境的威胁。

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行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息消遣的首选。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使旅游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正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应成为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大小小景区不计其数,因而在景区的建设上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这个问题在节假日时期尤为突出,给游客带来很大的不便;其次,景区的安全措施不完善,使游客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最后,景区的环保、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齐全,制约了旅游发展。

2、旅游产品创新不够。

中国旅游产品早已存在的缺乏创新、品种单一的状况未有根本改观,旅游产品依旧是观光型产品与度假型产品占主流。

各个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没有代表景区特色的产品。

3、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旅游生态环境的退化,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不断缩小。

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地的建设开发既缺乏科学指导,又缺乏合理监督。

加上我国大多数旅游者与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许多旅游景点在规划之时就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环保设施的配套开发,而环境保护管理又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导致严重的旅游污染问题。

4、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个不平衡主要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没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论文

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论文

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论文摘要: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化旅游管理模式改革和转变经营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桂林市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世界旅游城。

如何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科学和依法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桂林旅游的声关键词:关于,旅游景区,管理,论文,摘要,随着,旅游业,快速,健康,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化旅游管理模式改革和转变经营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桂林市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世界旅游城。

如何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科学和依法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桂林旅游的声誉和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漓江风景名胜区“四统一”管理模式存在着几个矛盾;发展与创新漓江风景区管理模式需要理顺三个关系。

要完善漓江风景区统一管理模式,推动全国旅游风景区管理模式改革。

关键词:“四统一”管理;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管理模式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2010年国务院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桂林旅游的核心品牌,国家AAAAA级景区,研究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进一步提升漓江旅游的档次,进而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推动全国旅游风景区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漓江风景名胜区“四统一”管理模式的形成背景漓江风景名胜区于1982年荣获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称号,自1984年交通运输开放后,桂林市漓江旅游客运出现了大发展,1984年至1988年7月漓江游船由53艘发展到83艘。

但漓江旅游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众多船舶单位、业户隶属不一,各自为政。

为抢客源,水运企业之间竟相压价揽客,降价幅度达20%-60%。

恶性压价竞争导致服务质量差,大量的票款和国家税费流失,国家利益、经营者利益和旅游消费者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新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1)

新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1)

浅谈新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新疆古称西域,自汉朝设立都护府已经有2000多年了,西域36国分布在天山南北,由于远离内地,加之民族众多,神秘的异域风情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独具新疆特色的旅游资源,新疆展示给世人的印象就像带着面纱的维吾尔少女一样,神秘而令人向往。

新疆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一个遥远的梦境,然而富集的旅游资源与发展相对滞后的旅游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里面除了由于区域交通、区域稳定等问题给新疆旅游业发展设置了障碍,但理念散乱,目标各异,以及意识上存在的分歧才是导致新疆旅游业滞后的重要原因。

而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客源市场选择问题、战略选择问题、发展模式选择问题、商业(盈利)模式选择问题等,所持观点不同造成的,本文从宏观层面简单论述。

一、客源市场选择问题:中长线发展困难重重、中短线发展重视不够要说客源市场选择问题,首先要明确旅游目的旅游吸引物是什么?新疆旅游总体形象是丝绸古道、异域风情,还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其实都包括,但都很难概括和诠释新疆独特的旅游全貌。

现在推广口号是“大美新疆”,为此自治区旅游局还专门制作了新疆旅游宣传光碟,准备用于宣传推介,据悉将在2012年将中央电视台投放新疆旅游广告,可以说,为了新疆旅游产业整体升级,政府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但从目前新疆官方旅游发展思路来看,把客源市场重心放在新疆区域以外,对于这样的定位我还是持保留态度。

新疆区域太大,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散落着屈指可数的景区、景点(景区发展相对成熟,有一定市场认知的景区、景点),到新疆旅游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旅长游少”,严重的影响消费感受。

从成本上看,以北京为例,到新疆旅游的费用与到东南亚旅游费用相当,单从价格上就不占优势,做中长距离的客源市场就会有很高的门槛,而跨越这个门槛从新疆区内景区、景点软硬件建设方面都还存在很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

况且出行成本和时间决定了很多游客重复消费的可能性比较低,如果把一次性到访新疆的客源市场做出足够的总量来,可谓困难重重。

我国梅花风景资源发展的四大关系——历史状况、现实问题与努力方向

我国梅花风景资源发展的四大关系——历史状况、现实问题与努力方向

名家名篇2023年第2期我国梅花风景资源发展的四大关系 历史状况㊁现实问题与努力方向程㊀杰摘㊀要梅花风景资源发展中有着梅与蜡梅㊁果梅与花梅㊁白梅与红梅㊁野梅与家梅四大核心关系㊂在传统梅文化的辉煌历史中,蔷薇科梅长足发展,尽展风采,而蜡梅开发历史较短,资源价值未及充分认识,有待深入开发利用㊂蔷薇科梅花㊁果兼利,我国梅文化的历史是从梅子的经济应用开始的,梅子的家常日用种植是传统梅花风景最普遍的资源,青梅规模产业种植形成的盛大林景是极为重要的观赏资源㊂应传承和发扬梅子食用传统,振兴青梅产业,壮大经济林景资源㊂白梅与红梅是梅花两种主要花色品系,白色江梅是传统梅文化历史的主体,也是梅花生物特征和品格神韵的典型代表㊂红梅气貌如桃杏,文化地位比较低下,当代梅花欣赏和梅景建设中因流俗所好而喧宾夺主,给梅花的传统文化形象带来一定冲击㊂应坚持和遵守梅花朴素清雅㊁淡泊幽逸的形象特质与神韵品格,切实维护和促进白梅风景资源的发展㊂古往今来, 二梅 野生资源逐步减少,于今尤甚㊂要大力加强重要野生分布地和 二梅 种质资源的保护,依法严格禁止和严厉打击非法盗挖㊁买卖古梅的行为㊂要保证梅品种的开发㊁创新有利于 二梅 本质特性㊁自然形象和文化意义的维护与发扬㊂关键词梅㊀蜡梅㊀果梅㊀江梅㊀红梅㊀野梅㊀栽培梅㊀风景作者简介:程杰,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㊂梅是我国传统果树,在我国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㊂梅更是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和推重,今人推选 十大传统名花 ,梅居第一㊂由于历史悠久,无论是水果应用还是花卉观赏都产生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趣,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㊂近代以来国门渐开,近半个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果业㊁花卉业还是人们相应的消费需求与习惯都与时推移,展现出全新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㊂而作为梅子㊁梅花这样在民族传统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获得重要地位的植物资源,在现代社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花卉植物文化传统,发挥其在当代和未来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㊂梅的生物㊁风景资源是人类一切梅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应特别重视㊂而生物资源的大力开发㊁观赏资源的深入建设对梅资源的生存环境㊁内容形态也不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也必82名家名篇须保持一定的警惕㊂本文就梅花风景资源发展中梅与蜡梅㊁果梅与花梅㊁白梅与红梅㊁野梅与家梅四大核心关系的历史状况与现实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措施进行较为全面㊁系统的思考与讨论,希望得到广大梅文化爱好者和广大梅专业科技工作者㊁梅产业从业者的理解与重视㊂㊀㊀一、梅与蜡梅人们通常所说梅㊁梅花其实包括不同科属㊁相去较远的两个物种:一是蔷薇科李属(‘中国植物志“作蔷薇科李亚科杏属)梅,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梅花㊁梅子,是相对狭义的;二是蜡梅科蜡梅属蜡梅,古代蜡㊁腊经常通假使用,蜡梅也常见写作腊梅,而以前者更为规范㊁准确㊂梅与蜡梅都原产我国,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植物㊂蔷薇科梅出现较早,首先定名,蜡梅出现较晚,因花期㊁花香与梅相近也称为梅㊂传统文化上将两者视为同类,如南宋范成大‘梅谱“即指明 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 ,将蜡梅列于梅之一种㊂后世植物㊁农圃㊁类书之类著作相沿不变,形成稳固的知识概念㊂今花卉园艺园林界也聚合一起,通称 二梅 ㊂但由于两者生物性状与资源价值的显著差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命运与发展格局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今天的开发利用也要根据其资源分布㊁历史发展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争取资源互补,共同发展㊂㊀㊀(一)梅与蜡梅生物资源的差异从生物资源上说,梅与蜡梅差别较大㊂梅是小乔木,而蜡梅是灌木㊂梅与桃㊁李㊁杏同类,花㊁果兼利,既是美花也是嘉果㊂梅的果实通称梅子,以味酸著称,是我国传统的重要水果,而蜡梅的果实不具食用价值,这是梅与蜡梅最重要的区别,广为人知㊂梅与蜡梅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尤其是种群数量也有较大差别,这也是各自生物资源规模与价值的重要因素㊂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梅在我国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㊂梅在秦岭㊁淮河以南有着广泛的自然分布,在整个江南㊁岭南地区和云南等地分布还十分繁盛㊂①晚唐诗人罗邺‘梅花“: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引按:泛指今苏南㊁浙北㊁浙东地区)免用栽㊂ 南宋赵蕃‘次韵斯远折梅之作“也说 江南此物处处有,不论水际仍山颠 ㊂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称 自大庾以往,溪谷㊁村墟之间在在有梅 ②,是说整个广东处处多梅㊂宋人‘摭遗“ 广西桂林府满山皆梅 ③,是广西山区梅多分布㊂清刘大绅‘崇宝山正觉寺看梅花记“: 吾滇地宜梅,自仙宫佛刹㊁高门大宅,下至委巷穷檐㊁荒园闲地,莫不有梅㊂ ④则是说云南地区的情况㊂这些诗文所写大都是自然野生的梅花,唐以前人们多见少怪,类似的信息较少,但不难想象,愈趋古代梅的野生分布之盛应该愈益明显㊂梅在我国悠久而普遍的民生应用㊁文学艺术漫长而持续的创作热潮,乃至整个梅文化的高度繁荣,首先应与梅自古以来如此广泛而繁盛的自然分布密切相关㊂蜡梅的分布状况与梅略有不同㊂首先从分布范围看,虽然 二梅 主体分布范围大致重叠,但无论是南方㊁北方还是在西部的分布界限都略有不同㊂宋以来海南岛即有梅分布92①②③④程杰:‘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东方论坛“,2021年第2期㊂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清康熙水天阁刻本㊂汪森:‘粤西丛载“卷20,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㊂刘大绅:‘寄庵诗文钞“文钞续卷1,民国‘云南丛书“本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的信息,而自古未见有蜡梅生长的记载㊂在四川西部的高原地带直至西藏东部有梅分布的记载与报道,但未见蜡梅生长的信息㊂在北方,从今山东半岛威海㊁烟台出发,沿北纬37ʎ线向西,经山东滨州(北纬37ʎ38ᶄ)㊁河北邢台(37ʎ07ᶄ)㊁山西临汾(36ʎ09ᶄ)㊁陕西北纬35ʎ线的渭水两岸至甘肃天水(34ʎ58ᶄ)这一连线是我国古代蔷薇科梅(不含杏梅等类梅品种)自然分布的大致北界㊂①蜡梅在北方自东而西的分布北界则是河北沧州青县(38ʎ58ᶄ)㊁河北阜平(38ʎ85ᶄ)㊁山西太原(37ʎ87ᶄ)㊁陕西延安洛川(35ʎ76ᶄ)㊁甘肃兰州皋兰(36ʎ33ᶄ)构成的连接线㊂显然,与蔷薇科梅相比,蜡梅的分布北界明显北移了㊂②蜡梅与梅的分布差别主要尚不在分布范围的大小,而是分布密度或种群数量的不同㊂从前引古人关于野梅的歌咏描写可见,梅在整个南方尤其是长江以南的野生分布是十分普遍㊁繁盛的,而蜡梅远没有类似广泛分布的盛况㊂野生蜡梅的大面积密集分布主要见于今陕西南部㊁四川北部㊁湖北西北部㊁湖南西部㊁贵州中南部的偏僻山区㊂③这些地区有一些大面积连片盛景见诸描写,如南宋初郑刚中称今陕西安康㊁湖北房县㊁保康一带 道间皆蜡梅 ,④南宋中叶王质也有作品印证: 吾尝竹山道上烂看蜡凌乱,三程两程行不断㊂ ⑤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㊂今人研究表明,蜡梅的规模野生分布都有大致相近的条件, 海拔200 800m的溪屿沟谷地带,以海拔400 600m密度最大 ㊂ 无论是湖北的神农架㊁保康和宜昌的蜡梅居群,还是湖南的石门㊁吉首和浙江临安以及重庆巫溪的蜡梅居群,其蜡梅群落的分布区域无一例外的为一些深切的 V 形峡谷,谷两侧的坡常高达1000m,坡度远在50ʎ以上,谷内溪水常流,空气湿润,蜡梅往往沿溪两侧分布于海拔300 700m的背风坡上㊂溪谷地势较低,水热条件良好,这种特殊的溪谷地貌,形成了一个封闭性强㊁人为活动较小㊁植被保存较好的特殊生境,为蜡梅的生长发育及繁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㊂ ⑥这种分布规律,使蜡梅的大规模野生分布主要见于秦巴山脉㊁四川盆地四周㊁川黔湘鄂的丘陵山地以及云贵高原的一些山地,远不如蔷薇科梅那样在秦岭㊁淮河以南平原㊁丘陵山间水滨随处可见,一定规模的分布多属养在深山人不知的状况㊂㊀㊀(二)梅与蜡梅历史文化命运的异同正是不同的资源特色与经济价值决定了两者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命运㊂梅的开发利用是从果实开始的,我国人民利用梅子至少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汉以来梅花渐受关注,广为人们喜爱㊂中唐尤其是宋以来社会重心南移㊁思想文化变迁,江南地区梅花腊月即花的节令特色赋予梅花更多松竹那样 岁寒不凋 的气节特征;其先花后叶的树木枝干形象尤其是 疏影横斜 ㊁老干虬曲等形象元素备受关注㊂这些与洁白的花色㊁清雅的香气有机结合,成了宋以来士大夫日益追崇的气节意志㊁道德品格等精神内容最理想的载体,因而被称为 花中有道须称最 (宋葛天民‘梅花“)的典范,相应的文学艺术创作不计其数,03①②③④⑤⑥程杰:‘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东方论坛“,2021年第2期㊂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㊂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㊂郑刚中:‘金房道间皆蜡梅,居人取以为薪,周务本戏为蜡梅叹,予用其韵,是花在东南每见一枝,无不眼明者“,‘全宋诗“第3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第19090页㊂王质:‘题俞舜俞墨梅“,‘全宋诗“第4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998年,第28897页㊂赵冰㊁张启翔:‘中国蜡梅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广西植物“,2007年第5期㊂名家名篇积集了无比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无比深厚的精神传统㊂由此可见,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梅与我们民族一路相伴,从果实应用到花色欣赏,再至精神象征,追随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步伐,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发挥其资源价值,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衍生出纷繁的文化生活,提升发挥其精神影响,成了我国传统名花中文化年轮最为完整,历史地位最为重要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㊁意义都得到了充分的演绎与深入的发展㊂而蜡梅虽然属于第三纪㊁第四纪孑遗植物,是更为原始的物种,但由于初生为灌木形态㊁分布较为偏僻㊁无果可用等多种因素,正式进入人类视野较晚,北宋中叶才被人们认识,①蜡梅属的夏蜡梅在我国更是迟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因此开发利用的历史至今不足千年㊂蜡梅主要以观赏价值取胜,花期之早㊁花之浓香和花瓣蜡质洵为花中一奇,虽然人们最初即感其 绝不类梅 (宋饶节‘赋王立之家四梅“自注),而由于当时梅花日益强势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蜡梅 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 (宋范成大‘梅谱“)而附名称之,到了南宋即被视为花中雅品,进入传统名花的行列,分享着梅花的崇高文化地位㊂因此可以说,梅与蜡梅两种完全不同科属的植物,因其花香㊁时令之近而深结其缘,成为我国传统花卉文化中的 命运共同体 ㊂就结构关系看,蔷薇科梅无疑是主体和骨干,蜡梅是从属和补充㊂就历史过程看,蔷薇科梅文化的发展无疑是先导,积累深厚博大,而蜡梅的出现既是作为独立新物种历史文化命运的开始,也是传统梅文化的进一步扩展壮大㊂梅与蜡梅两种十分疏远的物种资源先后出现,给传统梅文化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坚实㊁丰富的物质基础,两种不同科属的生物资源使相应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比单一物种远为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从而聚合形成了极其悠久辉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无比丰富深厚的文化传统积累㊂从今日我国园艺学界同时拥有 二梅 品种国际登录权,就不难感受到 二梅 悠久深厚之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巨大社会影响和深厚历史结晶㊂这是我们在观照和审视梅与蜡梅历史发展格局和文化命运时应首先注意体验和把握的㊂㊀㊀(三)应大力加强蜡梅的开发利用从上述讨论不难发现,梅与蜡梅的生物资源价值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差异㊂站在当代梅花风景开发与梅文化进一步拓展发扬的立场上,应充分考虑两花开发历史的长短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争取两花资源的综合利用㊁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㊂蔷薇科梅的开发利用固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无论是观赏花卉的园林应用㊁盆景和切花产品开发,还是青梅果业的发展都仍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努力的空间,有关问题主要留待下文讨论㊂此处有必要特别强调的是应大力加强蜡梅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㊂蜡梅的开发历史十分短浅,相应的科学认识与生活应用都远为不足,潜含更多科学研究的前景和产业开发的空间与机遇㊂具体地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1.蜡梅资源有较大发现利用的机缘与空间蜡梅主要属于灌木,并不显眼,又多分布在一定海拔高度的深山溪谷间,增加了人们发现㊁了解的难度㊂今人研究表明蜡梅不同种类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分布区②,这种分散的状态预示着许多人迹未至的山地应仍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存在,如今贵州㊁湖南㊁湖北㊁重庆13①②程杰:‘论中国蜡梅的历史起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㊂陈龙清:‘蜡梅属的物种生物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1998年,第74页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等地偏僻㊁边远山区仍不断有大片野生蜡梅资源发现的报道㊂同样,在已经发现和有待发现的分布区中,也应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等待人们进一步发现和研究㊂有论者对四川大巴山区的蜡梅资源这样描述: 四川大巴山地区的野生蜡梅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㊂仅万源市太平镇青龙沟就有10种左右的花色,其花朵和花瓣大小㊁形状均明显不同㊂花朵在花枝上的正向夹角各异,呈现30ʎ左右㊁90ʎ左右㊁150ʎ左右等变异,其中150ʎ左右者似倒挂金钟㊂着花有疏㊁密之别,花枝有绿色㊁紫红色类型㊂叶片的大小差异明显,有窄小细叶㊁宽大阔叶以及中间叶类型㊂叶柄有绿色和红色之分㊂野生蜡梅成熟果实从瘦小纺锤形到肥大卵圆形不等㊂野生蜡梅花期变异较大,早至11月上旬持续至次年2月下旬达4个月之久,并有浓香和清香之异㊂ ①这仅是一地的情况,足见蜡梅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有待深入研究认识㊂我国蜡梅中的夏蜡梅是近数十年的全新发现,是否还有春蜡梅㊁秋蜡梅之类种属存在还远未知㊂夏蜡梅是纯白色,蜡梅除花瓣黄㊁白之外是否还有红㊁紫等更多瓣色存在,也值得期待㊂蜡梅的其他经济价值也是有待深入研究㊁发现的领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蜡梅花有 解暑生津 之药效,张岱‘夜航船“说 蜡梅树皮浸水磨墨有光彩 ②,这是古人的经验㊂近年蜡梅的香料资源多有新发现,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开发应用㊂这些方面应都有很多进一步研究认识与开发利用的空间㊂2.北方地区扩大蜡梅种植有利于切实拓展梅文化的分布空间蜡梅的分布较蔷薇科真梅偏北,在梅花不能而蜡梅可以露地自然生长的地区,蜡梅作为传统梅花品类之一,无疑是一种替代㊂今陕西延安市所属洛川县,清嘉庆县志记载: 蜡梅,花如黄蜡,与梅花同时开,故名㊂品味各别,俗未见梅花,即以此为梅矣㊂ ③所说即是这种情景㊂古代类似的现象在北方应不是少数,如今在北方蜡梅适生地区可以多加种植,以增加人们冬季和早春露地赏梅观花的机会,拓展北方地区梅文化的发展空间㊂④3.蜡梅种植简单㊁生长旺盛有利于各类环境种植应用与产业开发正如园艺工作者所说, 蜡梅耐寒亦耐高温,在-25ħ的低温下以及44.5ħ的极端高温下均可生长;蜡梅耐旱,怕涝,在缺水地区仍可正常生长 ㊂ 蜡梅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很多恶劣的环境下也可以很好地生存 ㊂蜡梅种植技术简单粗放,根基萌蘖能力强,春夏秋三季生长期远较蔷薇科梅时间长㊁生长好,枝繁叶茂㊂这些生长优势既有利于我国南北各地,尤其是广大丘陵㊁高山㊁干旱缺水等不同土壤㊁气候条件下广泛种植生产和产业开发,也有利于城乡各类园林应用㊂蜡梅可 作为丛生花灌木为街道绿化所用,可在公园㊁湖畔群植㊁片植,也可在草坪㊁庭院中点缀㊁孤植 , 生产乔(木)化蜡梅㊁蜡梅盆栽㊁古桩蜡梅盆景,也可做行道树 ⑤,等等㊂总之,蜡梅极其简单而广泛的园艺种植与园林应用价值,有利于梅产业的广泛开展和观赏风景资源的深入发展㊂4.蜡梅的切花优势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消费需求蔷薇科梅花切花成本比较高,而蜡梅初生矮小灌丛,如学者指出, 蜡梅花开隆冬少花23①②③④⑤伍碧华㊁徐恒伟㊁明军等:‘四川大巴山野生蜡梅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年第5期㊂张岱:‘夜航船“卷19,清抄本㊂刘毓秀修㊁贾构纂:‘(嘉庆)洛川县志“卷13,清嘉庆十一年刻本㊂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㊂徐少锋㊁赵欣:‘蜡梅园林应用的优势与前景“,‘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年第9期㊂名家名篇季节,花香独特,瓶插寿命长,萌枝能力强,是很理想的冬季切花材料 ㊂① 其花金黄晶莹㊁清香四溢㊁惹人怜爱;同时其自然瓶插寿命可超过3周,花朵干枯后,还可存留于花枝上,形成别样的观赏景致㊂ 花期又当西方圣诞节㊁中国春节前后,正是全世界对鲜花需求量最大时候,蜡梅切枝长,易于保存和空运,②便于大规模产业生产和市场运销,这都是蜡梅作为切花品种的鲜明优势㊂事实上早在蜡梅最初进入人们视野的宋代,切花瓶插欣赏的方式就比较盛行㊂③如今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日常生活对鲜花装饰的需求持续增长,蜡梅正适应这一现代社会消费需求,有望迎来产业开发的长足发展㊂这也有利于弥补蔷薇科梅这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巩固传统梅文化在现代花卉园艺和花卉文化中的地位㊂㊀㊀二、果梅与花梅这里说的是蔷薇科梅,蔷薇科梅亦花亦果,在传统梅文化尤其是梅花风景资源发展中就有一个花与果,更确切地说是花梅与果梅的关系问题㊂㊀㊀(一)果梅的文化地位梅是我国传统重要水果,自古 桃李梅杏 相提并论,果实俗称梅子,未成熟时为青梅,成熟时颜色变黄称黄梅,以果味浓酸著称㊂我国梅文化的历史是从梅子的生活应用开始的,在食用醋发明之前,先民们主要从梅子获取酸味,‘春秋左传“有 水火㊁醯醢㊁盐梅,以烹鱼肉 的说法④,魏晋时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称作 盐梅和羹 ⑤,广为人知,是说梅与盐同为重要的调味品,能烹制味道鲜美的羹汤㊂梅子一直是我们民族食用酸味的重要原料,后世所谓酸梅汤㊁梅酱等,都是特色制品㊂汉以来梅实及其制品乌梅是重要的中药材,也是天然酸性原料,在印染㊁金属除锈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㊂⑥显著的经济价值㊁广泛的生活应用反映在文化中,也就产生了深厚而灿烂的内容㊂‘诗经“未写到梅花,却写到了梅子,‘诗经㊃召南㊃摽有梅“用梅子及时收获,表达男女及时嫁娶的愿望,成了我们文化中爱情㊁婚姻的经典喻象㊂三国时曹操 望梅止渴 的故事广为人知,唐朝李白‘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说小儿戏弄梅子的情景,演变成 青梅竹马 的成语㊂还有著名的 黄梅雨 ,更是江南地区富有诗意的一个季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的名句㊂到了元明时期‘三国演义“更有 青梅煮酒论英雄 的著名情节㊂我们只要简单数说这些耳熟能详的掌故,就不难感受到梅子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情趣㊂在传统水果中,像梅子这样形成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并不多见㊂㊀㊀(二)百姓日用种植是传统最为普遍的梅花风景资源梅花引起广泛注意是魏晋以后的事,时间比果实的利用要晚得多,至今大约也不过两千年㊂‘西京杂记“记载汉朝皇家园林有七种梅,这是园林植梅之始㊂魏晋以来公私园林33①②③④⑤⑥芦建国㊁郑忠明:‘蜡梅的应用开发初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2㊂陈洁㊁李庆卫:‘蜡梅切花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㊂程杰:‘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东方论坛“,2022年第6期㊂程杰:‘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0页㊂该选本提供了选注资料的详细出处㊂程杰:‘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9页㊂程杰:‘论梅子的社会应用及文化意义“,‘阅江学刊“,2016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2期植梅观赏渐多,宋以来各类梅园经营更是蔚然成风㊂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除四郊村野㊁丘陵山地零星分散的野生梅树即所谓 野梅 外,各类民生日用种植的梅树花景依然是梅花风景最普遍㊁最主要的资源㊂在传统社会,梅树种植结果以供日用是极普遍的现象,相应的梅景也就成了郊野㊁乡村田园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古代诗人经常写及舍外篱边梅花,宋人尤袤‘梅花“: 竹外篱边一树斜,可怜芳意自萌芽㊂ 叶茵‘次出郊韵“: 支藤乘兴入春郊,梅压疏篱亚竹梢㊂剩此闲行诗有料,吟来浑不费推敲㊂ 竹外梅花甚至被视作江南地区的代表风景,明人胡应麟‘雪中同王明府蔡仪曹集恒叔问卿宅“: 柳絮楼台迷塞北,梅花篱落认江南㊂ 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 野人篱落间梅梢点白,尤有清兴㊂ ①所谓野人,即村民农户,他们家前屋后所种主要为了日常应用,而带来的却是乡村田园最为幽雅㊁最富诗性的风光㊂古人多盛赞 村梅 与 野梅 ,视为梅中高雅境界,而所说实际多是这江淮以南村野间无处不在的家常闲散梅景,这是我们在谈论梅花风景资源时必须首先注意的㊂而对于封建社会上层精英家庭也就是各阶层地主家庭来说,除了植梅为园赏花外,其果梅种植规模自然也远非普通农家竹外篱边三两枝㊂明人朱权记其江西庄园生活: 五月收取梅核,至来年二月间,方种于庄前后冈阜高处㊂或水边桥下,种一二颗,取影倒于水中,又可观㊂门前可种数百株,至冬雪间花开时,其香能袭人入骨,又能唤醒醉魔诗兴㊂到结实时取子,又好作蜜煎,造乌梅,都可卖钱养家㊂ ②是说果实既可应用,也可出售,而又得鲜花赏阅㊂其实对于官僚地主家庭来说,所谓花园与果园多应是无法严格区分的㊂㊀㊀(三)青梅产业种植的盛大林景是十分重要的观赏资源梅子不只是家常小量日用,关键是可以商品饯造,既可制作果脯茶食,更可制作乌梅㊁白梅等果干,极利远途运售㊂晒干的梅实㊁烟熏火烘制作的乌梅是常用中药材,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即有记载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 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㊁反胃噎膈㊁蚘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㊁马汗毒㊁硫黄毒 ,可见药效多,适用广,用量大㊂明以来,乌梅与普通盐制干梅即所谓白梅又多用作染黄㊁红等颜色的媒染剂,社会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加以梅子制作的各类果脯㊁饮料㊁酒品风味别致而广受欢迎,使梅子种植极易形成规模产业㊂从南宋以来,绍兴㊁杭州㊁湖州㊁苏州㊁广州㊁浙江桐庐㊁上海等地相继出现许多青梅专业产地㊂每当花季,梅田花海成了人们竞相游赏的风景胜地,名动遐迩㊂笔者‘中国梅花名胜考“详细梳理考述了古代数十个这类景点的地理位置㊁来龙去脉㊁兴废历程㊁规模特色㊂这些景点少则千树万树,多则方圆数十里乃至方圆百里,花开时节弥漫一色,极为壮观,摄人心魄㊂每年花期游人络绎不绝,甚至人山人海,成了地方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㊂这些连绵梅田花海,持续时间短则数十年,长则两三百年乃至四五百年,可谓我国传统梅文化中最为壮阔,最富群众性㊁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梅花风景与生活场景㊂著名如苏州西郊光福邓尉 香雪海 ,自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经久不衰,整个光福半岛方圆五十里一色梅田,明末顾梦麟称赞邓尉马驾山一带, 山自平地稍上皆梅,梅尽旷然,东望峰峦,周围几数43①②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4,民国‘嘉业堂丛书“本㊂朱权:‘神隐“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明刻本㊂。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

摘要:首先论述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意义,即: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既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问题的内在要求;然后,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这一程序与《技术导则》规定的工作程序以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程序的关系,提出将环境影响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去;最后,初步建立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研究;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编号:1000-6664(2007)01-0049-04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11-20;修回日期:2006-12-08Abstract:TheimportanceoftheEIAoftheGMPforChineseScenicAreasisdiscussedatfirst,whichissummarizedthatcarryingouttheEIAoftheGMPforChineseScenicAreasisnotonlytheconsequence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EIAregulations,butalsotherequirementforresolvingtheinherentproblemsinthemanagementandtheprotectionofChineseScenicAreas.ThentheprocedureoftheEIAoftheGMPforChineseScenicAreasisbrieflyintroduce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isprocedureandtworelatedproceduresareanalyzed,anditissuggestedthattheEIAshouldbeincorporatedintotheprocedureofGMP.Finally,anindicatorsystemfortheEIAoftheGMPforChineseScenicAreasisproposed.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ChineseScenicAreas;Study;GeneralManagementPlan(GMP);EnvironmentImpactAssessment(EIA);IndicatorSystem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TheProcedureandIndicatorSystemof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oftheGeneralManagementPlan(GMP)forChineseScenicAreas庄优波杨锐ZHUANGYou-bo,YANGRui1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1]。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论文(共2篇)第1篇: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1引言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2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2个方面:2.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

2.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2.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2.2.2重产值、轻环境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

景区运行工作情况汇报

景区运行工作情况汇报

景区运行工作情况汇报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们景区运行工作情况的汇报。

以下是我们景区最近一段时间的运行情况以及所做的工作。

希望得到您的指导和支持。

一、景区基本情况我们的景区位于美丽的风景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景区内有多个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景区设施齐全,服务质量高,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二、景区运行情况近期以来,我们景区的运行情况较为稳定,游客流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旅游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良好,管理秩序井然,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游客满意度较高,游客反馈意见也是积极向管理部门反映的。

三、运行工作情况1. 资源整合与开发我们近期着力整合景区资源,将景区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丰富景区的游览内容。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2. 服务质量提升我们一直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开展员工培训、制定服务标准等方式,不断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我们还增加了“微笑服务”“全天候指导”等游客服务项目,让游客在景区内感受到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

3. 安全管理景区安全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加强了景区安全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不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游客在景区内的安全。

4. 环境保护我们一直重视景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景区内的垃圾分类和清理工作,保护景区内的生态环境。

5. 管理创新我们还在景区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人员培训目前景区员工中还存在一些服务意识不够强、专业素养不够高的问题。

在未来,我们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

2. 游客体验关于游客体验方面,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些不足。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景区游览线路、增加游客休息点、提高景区内的信息服务水平,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完美。

3. 质量管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景区设施设备运行的监控、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的良好运行状态。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随堂练习
8.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湿地地区人
D 为破坏湿地的主要表现是 ( )
①大量围垦、开荒,发展种植业②兴修引水工程,排放 湿地水源③乱捕滥猎湿地野生动物④开挖鱼塘,发展养 殖业 ⑤人口集中地区大量排放生活污水,形成污水汇集 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C 9.关于湿地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湿地保护主要是现状维持 B.现在全球各国都加入了《湿地公约》
C.湿地保护的重点是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和重建
D.我国有130多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生态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 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4、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 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 ⑦战争,核试验 ⑧人口增长
逐渐好转。(30年代的黑风暴)
C.澳大利亚: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D.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都面临着草场退化
和沙化的问题。原因:主要是牧场超载。
5、我国草地的分布
年降水量小于400MM,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

旅游景区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旅游景区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旅游景区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建议蔡颉厦门天竺山旅游风景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摘要】旅游业称之谓“无烟工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旅游旺季和热点旅游地,旅游环境超负荷承载的现象极为普遍,不仅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本文对旅游景区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环境现状分析建议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驶入了快车道,如果人类过多地、片面地思考旅游带来的“利”,而忽略因旅游而给环境带来的损耗和负面影响,必将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对旅游业我们应该有更理性、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让旅游业在今后能进一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旅游景区环境现状分析1.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污染。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的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些旅游景区的开辟不但使广大人民群众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旅游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旅游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灭。

如随意践踏,攀折花木,乱刻乱划等严重;景区卫生设施不足,部分游客公德修养和环保意识差,随处便溺,报纸、食品包装袋、空饮水瓶等固体废弃物信手乱丢,既有碍观瞻又污染环境等等。

2.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即使办了,也因缺少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而流于形式。

加之一个时期以来。

旅游区未设立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管理,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执法部门等多头领导,导致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3.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总复习(1)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总复习(1)
车行道、游步道、停车场、桥梁、特殊交通通道
第三章旅游景区解说服务
1.旅游解说定义
通过旅游解说系统实现景区与旅游者的对话,方便旅游者游览,加深其对景区资源价值的理解,使其提高鉴赏能力及资源保护意识,并获得满意的经历。
2.旅游解说分类
根据旅游景区解说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方式来分析,将其分为自导式解说(物化解说)与向导式解说(人工导游)两类。
第七章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管理者使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游客体验与游客责任管理,实现游客满意与目的地可持续的过程。
2.游客流定义
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动现象。
3.景区游客行为引导与管理
游览前游客行为引导与管理:制定景区行为规则、游客行为规则信息的发布、环保物品的发放
景区自主经营:有利于管理和控制,但增加了经营和管理成本。
承包经营:有利于服务质量提高和技术改进,但易出现短期利益行为,破坏形象,甚至危害环境。
特许经营:既可以减轻管理部门的负担,又可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第五章旅游景区规划管理
1.影响资源主导型旅游景区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
主题形象宣传口号要简练、易懂、易记,不能晦涩、深奥。
主题形象的文字表述一定要有美感并能够产生美好的联想,要注意用词的感情色彩
主题形象宣传不能庸俗、粗俗、媚俗,一定要注意用词、提法的格调。
主题形象可以适时做出调整,但要相对稳定。
5.品牌营销策略包括:确定品牌优势、形成自主品牌、品牌营销与推广等内容。
6.旅游景区品牌营销对策
2.影响市场主导型旅游景区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用地状况、市场范围和区位条件。
3.旅游景区布局定义
通过对旅游景区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进行各区背景分析,从而将旅游六要素未来不同规划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完整版】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完整版】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录摘要 (2)一、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3)(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3)(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3)(三)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 (4)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5)(一)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5)(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5)(三)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 (5)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6)(一)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6)(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6)(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配套政策 (6)(四)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 (6)(五)观念落后,产业组织自发性强,难成规模效益 (6)(六)乡土文化城市化,渐失特色性 (7)(七)品牌意识欠缺,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7)四、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 (7)(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7)(二)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8)(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8)(四)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 (8)(五)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8)(六)整合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性和文化性 (9)(七)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这也直接引发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延续了千年历史的乡土文化,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有恬静安宁的田园风光,做大做强做活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尤其在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更是获得长足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来解决的策略,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风景园林现状问题建议

风景园林现状问题建议

风景园林现状问题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风景园林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风景园林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现状问题1.城市风景园林面积不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城市风景园林面积不足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一些城市的风景园林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导致园林资源分配不均衡。

2.风景园林管理混乱一些城市风景园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混乱。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导致风景园林设施维护不及时,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市民休闲的环境质量。

3.风景园林建设质量不高一些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质量不高,存在景观设计不合理、绿化植物品种单一、设施老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风景园林的观赏价值,也降低了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

4.风景园林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一些风景园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水质污染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市民的身体健康,也损害了风景园林的生态环境。

二、建议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规划风景园林区域应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合理规划城市风景园林区域,提高风景园林面积。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需求,合理布局风景园林区域,确保市民有充裕的休闲场所。

2.建立健全的风景园林管理体制应建立健全的风景园林管理体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推动管理制度的完善。

建立风景园林管理中心,统一管理风景园林区域,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风景园林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3.提高风景园林建设质量应加强风景园林建设质量管理,推动景观设计的科学化、多样化,注重绿化植物品种的丰富多样。

积极引进新技术,改善风景园林设施的建设标准,提高风景园林建设质量。

4.加强风景园林环境保护应加强风景园林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推动绿色出行,提高城市风景园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旅游资源概述精选全文

旅游资源概述精选全文

2、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如:
印度泰姬陵
3、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的一些旅游景观由于脱离了当地的历史和环境,景观生态关系不完整,仿制品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五、季节的变化性: 影响旅游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 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性表现在三方面: 1、有些自然风景只在特定的季节或时期里出现。
综合景观类
Af 综合自然景观类
(1)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景型(2)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公园)景型
Ag 其它自然景观类
(1)其它自然景观景型
宗教景观类
Ba 宗教景类
(1)佛教寺庙建筑/文化(2)道教宫观建筑/文化(3)清真寺/伊斯兰教节日(4)教堂/基督教节日(5)石窟/摩崖石刻(6)其它宗教建筑/文化
2、旅游资源必须是那些价值突出的物体。 3、旅游资源是一种环境物质。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具有了一个新的价值——即存在价值,要求保持其原本底色。所以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更有巨大的存在的价值,为同代人和后代人使用。
(二)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一种“寄生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以环境价值评估为依据和基础的,这不同于工业和农业资源的评估。首先,也是最根本的评价不是经济效益评估,而是按照珍稀、古老、典型、历史、多样性等指标评价出或生态环境效益突出,或美学艺术价值突出,或社会历史价值突出,或科学文化价值突出,或现代成就价值突出。而且这些价值在地域上和时间上常常相互叠加烘托,这使得它们整合后的价值成倍增长,更加突显。
二、分布的区域性: 1、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如: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N LI FEN XIANG案例分享A- 11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位于新疆西北的博乐境内,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地理位置。

集恢宏、博大、雄伟、壮丽为一体,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人们避暑、疗养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的胜地。

但是赛里木湖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围绕着开放式的湖泊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存在旅游周期较短、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

因此,只有合理的规划现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不断的丰富产品的种类开发,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使赛里木湖旅游区走上良性旅游发展的道路。

一、新疆赛里木湖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一)赛里木湖生态旅游优势赛里木湖作为新疆境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冷水湖,因此自身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厚,另外,赛里木湖的流域从湖泊到周边的环山地带都有着完整的植被覆盖,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植被层次,因此,草产量较高,植被覆盖面积较大。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不仅有着较多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有较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赛里木湖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北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成为连接塔城和伊犁的中转站,因此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清代的时期在今三台设鄂勒著依图博木军台,目前为止,在新疆的赛里木湖景区内仍然保留着成吉思汗点将台以及乌孙土墩墓等人文遗迹,有着较高的科考价值。

此外,赛里木湖景区也是较大的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其游牧文化仍然保存良好,每到夏季,赛里木湖景区总会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俗,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赛里木湖生态旅游价值新疆赛里木湖景区内的湖滨水面自上而下都连续分布着不同的湖岸沙堤,其湖沙的细腻程度也十分具有低于特色。

因此赛里木湖景区内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有着较高的开发价值,适用于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通过赛里木湖景区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增添了创新性的体验项目,使得景区的生态旅游建设逐渐规范,形成了更加统一、全面的旅游区,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赛里木湖自身的旅游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

旅游景区总结

旅游景区总结

旅游景区总结旅游景区总结(通用7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旅游景区总结(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旅游景区总结1xxxx年,风景旅游局根据按照各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对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加强了宣传、预防和整治。

先后多次到景区景点、宾馆饭店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和意见,确保了我县风景区和宾馆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

一、重视消防安全,建立工作制度我局一直非常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人员专门负责,全局上下协同合作,共同抓好消防安全的工作制度,并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或进行研讨,从预防入手,坚决杜绝涉及旅游行业的消防安全事故发生。

二、加强消防宣传,提高安全意识为了进一步贯彻各级关于加强消防安全的文件精神,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我局组织涉旅相关单位、企业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会议,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提高对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同时通过在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农家乐等地散发资料和标语等方式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紧紧围绕防止消防安全事故发生进行消防宣传,认真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赋予了职责和义务,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法律责任自负”。

以提高全民消防意识的目的,切实抓好涉旅企业消防安全工作。

三、制定工作措施,加强消防督查为了将消防工作更好的落到实处,我局市场科不间断不定时的对景区(点)、宾馆、饭店、农家乐等涉旅企业进行了检查,对企业做出明确的消防安全工作要求,发现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具体措施如下:1、要求各旅游景区(点)等地按照文明景区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景区防火责任制,保持消防安全指示牌清楚醒目,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管理(一)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风景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中国风景资源开发二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景资源的价值及其与人类关系的重新认识:(1)主体与客体的观念;(2)从大环境角度来认识风景资源;(3)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4)风景资源完整性的重要性。

同时,分析了我国现有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1)未开发的风景资源;(2)初步开发的风景资源;(3)适度开发的风景资源;(4)过度开发的风景资源。

最后,根据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具体分析了风景资源环境影响的四种形式(1)掠夺式影响;(2)侵入式影响;(3)干扰式影响;(4)隐形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

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1)规划措施;(2)管理措施;(3)技术措施。

对待自然风景资源的态度,可以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从对自然的征服到对自然资源的热爱和保护,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后的几十年,将是中国保护自然资源的关键时期,风景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将会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国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献计献策。

1、对风景资源的重新认识
人类对风景资源的认识决定了处置它的态度。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风景资源,改变以往视风景资源为征服和利用对象的看法,将它置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网络之中,冷静分析,科学认识,才能处理好人与风景资源的关系,顺应时代要求,造福于后代。

1.1主体与客体的观念
认识事物的过程存在主体与客体,主体认识对象,客体为被认识的对象。

对于风景资源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产生相反的主体和客体:人们惯常的想法,作为地球的主人,人类当然是主体,其余物体都可以视为可为人利用、服务于人的客体;物化资源行业以市场需求为主体,以木料、水资源、矿产资源为客体;旅游行业以旅游者为主体,风景资源为市场利用的客体。

这些认识都无可厚非,但在二十一世纪人口日益增长,资源明显短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变换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

对于有生命的风景资源,它包含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成为认识关系中的主体元素,而其它外来物(包括人类)都可视为是侵入这一庞大躯体的客体。

1999年10月1日,世界旅游组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通过了《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论及21世纪旅游的新方向时,专家提议:21世纪以环境资源为对象的旅游业,应超越“观赏环境”的传统境界,走上“侍奉环境”的新方向。

这种视风景资源为主人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认识风景资源本身,避免人类主观性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更有利于减少开发利用时的对风景资源的不尊重,造成破坏性开发。

1.2从大环境角度来认识风景资源
地球环境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一处风景资源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点,在能流、物流方面与外界进行着交换,因此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同时,每一点状资源都不会孤立发展,周围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引起这些点的变化。

在城市化发展日益扩大的今天,自然风景资源愈来愈像浮在“地球城市”中的一个个孤岛,甚至有些风景资源内部也有城市化的倾向,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其内部的环境变化。

现在许多风景资源面临植物病虫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现象,这都与外界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和研究风景资源时,必须从大环境角度来考虑,综合诠释区域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制定全面、合理的管理措施,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点状风景资源,否则会出现治表不治本的问题,有时问题虽会短时解决,但最终可能会再次在本地或异地出现。

1.3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
在风景旅游资源中,包含有纯自然景观,人造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景观、人工模拟、复制的历史景观、造新景观等。

这些不同性质的景观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获得的重视、喜好程
度也不同。

80年代盛行模仿古典园林;90年代中期曾出现人造景观的高潮;90年代末随着一些人造景观在各地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它们逐渐失去了兴趣;21世纪绿色生命、生态旅游成为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具有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的价值,一些人造景点失去了市场,原始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森林景观、山水景观、冰川景观、河溪景观、极地景观都成为21世纪人类最可宝贵的风景资源,它的价值也日益突显。

因此,风景资源的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景观原始性的重要性,才会更注重自然原始景观的保护,避免为建造没有市场的赝品而破坏有价值的自然风景。

1.4风景资源完整性的重要性
区域风景资源不仅与其周围大环境组成一个整体,其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植物、动物、水体、土壤、气候等,它们共生共存,每一元素都是这一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整个系统占有的生态空间愈大,组织结构愈复杂,其稳定性就愈强,因此,区域风景资源的组成及生态完整性是其保持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相反,如果因子缺失愈多,无序性就会愈加显著,生存的危机就愈大。

所以,在风景资源利用过程中,如果过度开发,常会造成资源完整性的破坏,如动物栖息地的缩减造成动物的灭绝,水体、土壤被污染,气候、土壤的变化又会造成植物的死亡,这些都最终有可能导致资源的衰退、消失。

所以,风景资源的完整性是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从生物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及景观视觉吸收力的提高等多方面加强风景资源的完整性。

2、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
为了有效地利用、开发和保护我国的风景资源,必须对现有风景资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其不同的存在状态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底,减少盲目,合理适度开发。

根据风景资源的开发程度,可分为未开发的风景景观资源、初步开发的风景景观资源、适度开发的风景景观资源、开发过度的风景景观资源。

1)未开发的风景资源
这一状态的风景资源有良好的自然系统(如原始森林)。

几乎没有任何人造物产生的视觉污染,植被、水体、地形等构成元素都具有较高的视觉价值,但从风景本身和人类审美角度来说,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适当的干预,这就是未开发的风景资源所存在的开发潜力,这一潜力不是商业开发的潜力,而是提高风景视觉和生态质量的潜力。

2)初步开发的风景资源
初步开发的风景资源仍保持较好的自然状态,风景中有了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铺装地、小体量建筑等,植被也进行了适当改造,开始出现景点、景区。

人类的干预在自然环境容量允许范围之内,风景资源具有开发潜力,但这一状态的风景中易于出现视觉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于轻视规划、盲目上马、忽视保持造成的。

3)适度开发的风景资源
这一状态的风景资源具有较高的视觉质量,基础的人工设施已能满足需要,其规模、体量都在控制之下,景区、景点已形成,人工干预的程度已接近环境容量的阀限。

因此管理上建设活动和游人数量应控制,不能再扩大规模,出现的视觉污染和生态破坏应及时采取措施。

4)开发过度的风景资源
这一状态的风景区域中有大量的人工设施,破坏性建设已很明显,植被面积明显减少,人工干预的程度已超过环境容量的阀限,森林自然力呈下降趋势,环境质量因商业化、城市化而锐减,此时如想让自然力得到恢复,管理上应非常谨慎,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主要工作。

这是根据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进行的分类,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区根据资源类型和保护方式又可分为三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及景观遗留地为目的;风景名胜区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风景优美或文化遗产比较集中,可供游览或进行科学文化考察的特定地区;
森林公园主要是征对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景观而建立。

这些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立都有双重目的,一是保护这些土地免遭私人开发,保持其共有性;第二就是要保护使其处于自然状态。

从80年代开始开发至今,由于开发力度和使用率的不同,我国各类风景资源已出现明显的分级,呈现多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存在大量尚未开发的资源,一些具有特殊资源价值的自然景观还没有被发现、开发;一些自然风景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如广东帽峰山森林公园、杭州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0年代开始开发的一些保护较好的风景区处于适度开发的状态,如黄龙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而一些风景区已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如九寨沟风景区、泰山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区、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十渡风景区、中岳嵩山、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冻原地带等。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国内外旅游业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已开发的旅游风景资源,特别是有名的景区已承受较大的负荷,呈现资源衰退之势;同时,各地又在不停地开发新的资源,或加大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力度和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景区的压力,但这些开发很多都存在盲目性和极强的商业目的,所以新开发的景区难免步大景区的后尘,不断出现资源破坏的现象,这是需要每一位业内人士关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