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感舒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读后感

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读后感

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读后感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读后感本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内人与人之间是奉献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甚至也不是“合作”关系。

另一个核心的内容是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

下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感想:员工是组织的主体,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队伍整体奉献意识的强弱是决定一个行业或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工作作风优良、奉献意识强烈的员工队伍,是促进企业发展创新,提升企业品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企业文化里提出的,真诚,责任,奉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员工的无私奉献意识。

一、从制度、流程、绩效上支撑人人讲奉献首先文章中描述的组织内人与人关系是理想状态下的关系,这里面涉及两个主体,一是组织;二是人。

这种理想状态是需要双方相互作业,共同产生的,只有员工建立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促使员工形成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否则将是无源之水,不可长久。

毋庸置疑,组织内人人讲奉献,组织的绩效会达到极致,人为什么要奉献呢,换句话说人凭什么要奉献呢,组织对人的评价体系要符合人人讲奉献的需求。

1、改变评价主体,利益相关者的互评在这样的评价中最为关键的评价主体与工作相关者,只要在流程上相关的人都是你评价的主体。

如果你的上司没有与你构成流程关系,就不需要作为你评价的主体。

同时,不仅仅评价你的工作结果,还要评价你的工作贡献。

彼此之间分享工作成果,组织内的人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提高了工作积极主动性,从而产生了良性循环,摒弃了个人英雄主义。

2、决不让奉献的人吃亏,激励主动奉献的人人吃亏估计也只会一次甚至两次,应该从制度上对奉献的人进行激励。

3、激励和宣扬组织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其实在形成每个人的奉献行为的时候,需要一种氛围,那就是注重团队或者组织的作用。

多年来中国的组织一直存在一个习惯,那就是习惯把所有人的努力最终变成一个人的成就,所以我们就有了所谓“组织教父”、“精神领袖”之说。

《价值共生》读后感

《价值共生》读后感

《价值共生》读后感陈春花老师的《价值共生》主要探讨了在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中价值共生的重要性。

每个组织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体也是一个个人系统。

因此,我将从个体的角度,论述从《价值共生》中学到的知识。

一、你是否拥抱数字化了呢?数字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陈春花老师认为,数字化具有连接、共生、当下(改变)三个特点。

数字化技术使我们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连接起来。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不仅可以与人连接,还可以远程控制各种设备。

你是否已经体验过这些远程操作的新产品了呢?我们与数据共生,通过应用软件的数据库,我们在被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它们。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支付宝提供的数据记账功能,而无需每次消费后都记录在账本上。

数字化红利让生活更加便利,你是否已经享受到了这些便利呢?然而,数字化也压缩了我们的时间,看似不起眼的应用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短视频软件和线上购物软件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对抗“被偷走的时间”,我们需要警惕自己,不要落入“数字时间的陷阱”。

具体来说,我会采取以下措施:除了工作需要,基本不看抖音和快手;在使用淘宝等软件时设定闹钟,提醒自己不要浪费时间;使用forest等软件,在工作学习时强制自己不看这些软件。

通过这些方法,我逐渐减少了对这些软件的依赖,提高了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

二、个体价值崛起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我曾被诊断出患有轻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当时的我否定自己,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但通过与外界接触,我找到了工作,通过与组织的融合,我不断学习,逐渐从焦虑和自我否定中走了出来。

因此,我们要时刻学习,理解世界,理解自我,不被时代抛弃。

自我学习是提升个体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新技能,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机会。

同时,自我学习也可以让我们从心理上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读后感领导是一种管理职能,而非单指领导者。

领导是借助影响力发挥作用的而不是职位。

如前文中所说,组织中的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追求平等只会让人养成不主动去担当的习惯,甚至让人学会去偷懒。

如果我们需要员工贡献,管理者就必须做到公平而不是平等,制定相应的激励与处罚制度,诚然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但这里的激励不单单指金钱,更多是一种满足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毕竟人是需要认可的,相对的,处罚也要及时,只有及时的处罚才能让人认识到工作的失误,有利于下次工作中自主意识的去更正。

组织如同军队,面对激烈的市场行业竞争,需要队伍中每个士兵的努力。

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

不管是什么样的员工,工作的绩效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员工的水平,因此管理者需要作出合适的领导行为,针对不同的员工,管理者需要运用不同的管理风格。

管理者需要对每个人的分工作出具体的定义,明确的划分。

只有当管理者对任务明确分工后,才能更好的进行领导,让员工找到工作的目标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最终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

最后合格管理者的领导是和下级员工保持正式的沟通的,什么是正式的沟通,就是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的沟通,而非情感上的沟通。

一个管理者在工作时间内和下级的沟通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相互探讨问题交换意见,了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更可以让员工认为自己是被管理者重视的,意见和建议是能被领导听取的,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接下来遇到问题也会更愿意去和管理者进行分享,让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的更顺畅。

书中陈春花教授提出的观点还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通过两个问题的自问让我对接下来的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管理者只有把这些理论变成常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变化也不是一夕间完成,这是一个实践的慢慢的改变过程,唯有一步步坚持下去才会收获成效。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1 / 20只有能力才能产生业绩,态度必须转化为产生业绩的能力。

天赋产生业绩,品德需要转化为天赋才能产生业绩。

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我们不能拿道德做赌注,去管理我们该做的事情。

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什么,必须由管理层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过管理水。

平。

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第一,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工作要素的科学划分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经常与员工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2 / 20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

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实现管理效率。

当权力是职位的意义时,就需要权力来表现专业能力和单纯。

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流程,也就是说先获得劳动效率,再寻求组织效率。

学习陈春花老师课程心得体会(精编版)

学习陈春花老师课程心得体会(精编版)

学习陈春花老师课程心得体会4月份,陈总组织管理人员共同学习了陈老师的一些课程。

总的来说,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

期初听一遍,印象不是很深,有点难理解,每次学习完成,我会把陈总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又学习了一遍,慢慢理解了一点。

比如组织,我的理解比较片面,而且不能很好的和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通过网上查询,大概明白了陈老师谈的组织是什么。

组织是为完成具体目标而从事系统化努力的人的组合。

”在数字化加速度下,组织的管理模式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控制命令式,而要转化为激活赋能式,转变思维,学会如何从管控各部门人员到给各部门人员赋能。

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机制,来激活员工的潜力。

管理:环境再变,企业发展不会停,作为管理者,应该拥有超越自我的能力,规范流程,夯实内功,适应变化,迎接全新挑战。

在陈老师的内容中提到,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该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原因和责任。

在绩效管理观方面: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这些在管理绩效考核中都应该很好的应用起来。

价值共生:我的理解最好的成长,就是实现价值共生。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往往很容易做着做着就放弃了,可是当置身于一个积极上进的集体之中,那么就会在团队的带动下,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通过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很多东西,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

《价值共生》读后感

《价值共生》读后感

《价值共生》读后感在数字化时代,个体与组织如何通过创造价值共生,适应复杂、不确定的未来?陈春花教授的《价值共生》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知识焦虑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连接、共生、当下”是数字化时代的三大特征。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个体和组织需要通过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生。

同时,数字化时代的变化速度更快,个体和组织需要更加敏捷地应对变化,抓住当下的机会。

书中关于如何应对知识焦虑,实现个体价值,对我具有极深的指导意义。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和知识。

然而,很多人却陷入了知识焦虑之中,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

陈春花教授指出,要理解知识,需要区分数据、信息和知识三个核心概念。

数据是未被加工的数字和事实,信息是处理过的数据,而知识是鉴别过的信息。

知识最重要的特征是个人化,未经判别的信息,只是别人的知识。

在数字化时代,个体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然而,很多人却陷入了学习的困境之中,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学习和创新。

陈春花教授指出,要激发个人智慧,需要从知识流动链出发,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在行动中运用。

智慧并不等于知识,而是一个知识流动链,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动。

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

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来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知识”别人的知识。

然而,很多人却无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克服知识焦虑,实现个体价值?陈春花教授建议我们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是分别心还是辨别力?二是自我设限还是认知不足?三是世界变化快还是自己不曾改变?四是惯性使然还是无法应对?这四个问题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学习和创新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陈春花实现内部协同管理,信任成为重中之重

陈春花实现内部协同管理,信任成为重中之重

政 it陈春花:实现内部协同管理,信任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到,虽然经 济契约与利益是协同合作的基础,但更为本质的是,人们高效合作是 因为相互信任。

拥有相似的道德观,遵循相同的道德默契,这种基于认 同形成的信任才是组织内外协同的 关键。

=、不能建立信任,组织无法真 正获得绩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 思的现象,很多企业在抱怨,内部可 用的人才少,外部合适的人才难找。

甚k一些成功的管理者认为优秀的 人才在企业外,要花80%的时间去 找人。

可是企业可以花费8〇%的时 间去外部找人,为什么不用80%的时间在企业内部培养人呢?企业所 处的阶段不同,所需要的能力不同,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战略模式 不同,相应的答案也会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去寻找一些共性的东 西,会不难发现,只要机制设计得 好,人才是可以在企业内部冒出来 的。

只有两种情况需要企业从外部 招人:第一是拓展全新的业务;第二 是原有班底无法带领企业摆脱现实 困境。

无论是内部培养需要一个好 的机制,还是外部招人需要足够的 吸引力,其关键还是企业可否与人 才建立信任。

如果不能建立信任,无 论是内部人才还是外部招来的人才,都无法建立真正的绩效。

经典的囚徒困境实验主要衡量 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该实验之 后,信任的研究广泛出现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与心理学中。

不同的 学科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信任不同的 定义,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 定义一般包含两个重學维度:其一 是积极预期,即一方对另一方行为 意图的积极知觉与预期;其二是愿 意承担风险,指即使可能遭受损失,依旧会相信另一方的意图及行为。

信任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主体之 间,比如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等。

信任的建立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相传递社会交往信号,逐步形成认同。

因而,学者认为信任可以根据交往依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基于威慑的信任:一点都不信任。

基于理性计算的信任:怀疑阶段,但信任的收益已经大于损失。

《激活组织》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激活组织》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激活组织》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读《激活组织》有感利用三天的时间将陈春花老师的《激活组织》一书拜读一遍。

三天的时间对于理解怎么样去构建组织结构,激发组织的活力这个课题远远不够。

但是通过阅读本书将目前的组织结构相结合,给我带来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组织发展中的危机,个人发展与组织的结合共同健康长期的发展。

本书提供的是一个激活组织发展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变革的时代中能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下面就谈谈读完本书后的一些感想。

一快速变化时代下的组织特征现在的时代是技术革新飞速,资本不断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不断刷新的人们对行业认知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不确定性的飞速变化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资本不断的侵蚀传统行业,行业的边界壁垒被不断的打破。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强化组织的危机意识,抗风险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调整,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是一个组织长期健康发展的法宝。

目前我公司是传统的矿山服务型企业。

经过近几年的产业链延伸已经发展成为从火工品的生产,爆破施工知道矿山采掘的一个综合性企业。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认为对手是同行业,与同行业的竞争是我们固认的对手,但是目前的技术革新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入,已经在慢慢改变这个传统的矿山服务行业。

随着大型机械的发展,在隧道采掘以及矿山综合开采的技术应用,目前全国的雷管生产销售量明显大幅下降。

谁也不敢预测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爆破采掘工艺会不会全部由机械破碎采掘替代,在隧道掘进盾构机已经在逐步代替传统的爆破工艺。

目前履带式破碎机已经在小规模的矿山及采煤工艺中得到应用,机械技术的发展已经是目前我们这个传统行业的非常大的潜在竞争对手。

二政策影响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及环保要求。

目前的达不到行业生产标准的小型矿山被强制关停。

但是对于资源的需求不会改变,在一个大型矿区内集中大规模开采并对资源的深加工是目前矿山资源开发的一个新导向。

从公司目前炸药的生产比例可以很好的反应这一现状。

浅读陈春花管理系列丛书之心得

浅读陈春花管理系列丛书之心得

浅读陈春花管理系列丛书之心得“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价值观引领一切。

为了帮助管理者提升自己的能力,把管理变简单,管理者要有经营的概念,要知道如何可以有效地经营,告诫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简单的价值,做到简单当然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按照集团公司的安排,拜读陈春花老师的《共识》、《激活个体》、《激活组织》、《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系列书籍,受到感悟,和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坚实可靠的基础,不可能建成高楼大厦,共识是基础。

企业转型的认知准备:确立基于变化思考的习惯,达成认同,达成理解,达成共同的语境境,转型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做认知准备。

认知准备花的时间和精力要足够多,员工要用变化的逻辑看问题,要讲改变有多难,也不要说改变后有多好。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转型与组织转型需要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班子的思想改变,达成共识,唯有上下同心才会取得转型的效果,因此必须找到达成共识的方式方法、让上上下下的干部职工可以完全清晰地倾听到公司的主旨声音,能够让这种立场、选择以及策略可以直接传递到每一个人那里,让内外部得以统一认知。

因此,共识的结论和方向是:“企业可持续地激发人才和吸引人才,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现在,本未就不远。

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普遍问题在于内部结构过于稳定,缺少授权意识。

无法激活个体价值形成价值共同体,陈老师多次提到华为的例子。

华为增长强劲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不讲历史。

只讲未来有着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

敢于放下曾经的成功。

用自我否定。

和自我颠覆,让企业内部保持危机意识。

让企业成为一个动态结构。

充分激发出每个个体的活力和价值。

管理的新模式根本核心是什么,是要有系统思考的领导者。

领导者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激发个体内在价值来激活组织。

不是用组织价值来激活组织,组织最大的资产是改变。

正如华为所说的,他们没有成功,只有成长。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有能力去创造一个好的组织平台,来告诉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充分体现他对组织的贡献。

读《激活组织》心得

读《激活组织》心得

很喜欢这句话,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习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做事 情。但现在的环境,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更多需要依靠数据、技术。用书 中一句形容华为的话来共勉:华为的逻辑里面只有成长,没有成功,华为从来没 有讲过成功,一直讲成长。
也很喜欢我们的“探索媒体边界”。 4、定力 在说到获取持续成长的管理秘诀一章,陈老师认为管理者需要有定力,这种 定力直接影响到组织能否管理不确定性。这种定力来源于 4 种心态:积极的心态、 归零的心态、开放的心态、确信的心态。很喜欢这 4 种心态,可以拓展到适用于 任何人做任何事的态度。 1)积极的心态,如果坚持“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的心态,结果是自然 的。很多事情,我们事情没有做成,真的是因为没有往好了做。最近上了一次 4D 领导力的课程,其实讲的就是差不多,关键在于自己对待事情的心态,是积极还 是消极。这个过程,我自己刚刚经历了一遍哈哈哈。消极的心态,会让自己变得 情绪化、拒绝别人、封闭自己,最后事情肯定是做不好,就容易恶性循环,更加 消极。 积极的心态其实也是一种愿意冒险的精神,在面对变化、不确定性的时候, 你可以积极面对,接受变化,调整自己。所以,这本书我觉得很厉害的一点也在 于,他在很多地方都是关联的、呼应的,而不是割裂的。 2)归零的心态,用归零来形容心态,倒也是我第一次见到。 但是其实是跟前面说的“认识未知而非经验传承”是一个道理。归零的心态 可以帮助人们面向未来,因为纠结过去,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而言,是没有意义
D、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都用于制造淀粉
D、二氧化碳和水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如下距离处,在相同时间内试管内产生气泡数量最多的是( )

《价值共生》阅读感想

《价值共生》阅读感想

《价值共生》阅读感想《价值共生》是陈春花教授的新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领导者如何平衡个体与目标、组织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领导者如何赋能员工?1. 授权并配置资源,激发员工的潜力。

员工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如何激发和释放。

陈春花教授在书中提到,领导者应该授权并配置资源给员工,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

同时,领导者还应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2. 给员工上课,促进员工的成长。

高管给员工上课是一种高效赋能的方式。

一方面,高管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可以激励员工不断追求进步;另一方面,高管对企业战略、行业和市场、企业组织文化等的理解能直接帮助员工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此外,给员工授权并配置资源后,领导者还需要持续与他们沟通,并陪伴他们成长。

3. 防止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

随着移动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范畴也越来越广,这容易导致虚假忙碌的出现。

领导者应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而不是为了忙碌而忙碌。

同时,领导者还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避免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

二、领导者如何兼顾组织目标和个人意义?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选择职业的意愿和可能性都加强了,组织想要留住人才,就需要理解个体的需求,提高个人对组织的认同。

因此,管理者需要关注组织绩效目标,以及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1. 防止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

领导者需要防止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的出现,确保员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格力要求不准加班,对于那些加班的人,公司甚至会对其进行检查,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2. 激活个体,建立共享价值的平台。

领导者需要激活个体,建立共享价值的平台,使个体价值与组织价值整合在一起。

具体来说,领导者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的价值定位:新生代员工希望工作更有发展前景,工作和生活可以平衡,达到个人和工作和组织三种价值合一的状态。

陈春花:如何与组织建立积极的价值关系?

陈春花:如何与组织建立积极的价值关系?

陈春花:如何与组织建立积极的价值关系?导语:常常有学生问我,我在组织中如何被肯定,然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其实需要你从个体的认知推升到组织的认知,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过程。

从个体到组织,我希望你能清晰地掌握两个东西:第一,你到底怎么认识你自己,这是个体的部分;第二,你到底怎么认识组织,这是将来与别人合作的部分。

当你将这两个部分很好把握的时候,我相信在你进入职场后,从理性的角度看,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很好地处理。

1自由意志到正式组织首先,我们从概念开始,一点点递进,梳理清楚从个体到组织的整体过程。

整个组织理论的起点,其实是源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当个体没有自由意志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激励他或者让他承担目标。

如何理解组织的概念,其实我们是从叔本华的自由意志作为起点。

叔本华的「自由意志」理论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且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在追求的过程中,人的满足很短暂。

为什么?个体在不断释放、放大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会受到别人对他的冲击和约束,所以满足很短暂,整个过程令人痛苦。

很多人会问: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能实现自由意志吗?答案很清楚,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实现不了他的自由意志。

因此,巴纳德提了一个概念——自律行为。

他发现个体行为在本质是自我约束,为什么个体会有这样的自律行为,是因为个体能在责任与能力之间找到一个边界。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他需要与别人合作,如果他不与别人合作,整个过程都是痛苦的。

因此,巴纳德发现人的行为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有节制的选择,要求个体与别人合作。

我们接着往下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多个人协同的时候,会不会让他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与多个人发生协同行为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协同体系。

在协同的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克服多样性的个体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障碍。

假设你能克服多样的行为带来的障碍,与更多的人协同,形成协同体系,会让你个体目标实现得更大。

陈春花:组织需要真正认同的信任文化

陈春花:组织需要真正认同的信任文化

陈春花:组织需要真正认同的信任文化导读:当下,组织与个体如何协同面对环境的巨变成为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组织需要建设真正认同的信任,充分发挥个体的价值,获得组织与个体的协同成长。

01 组织需要信任建设在一个环境巨变的前提下,任何一个组织及个人都需要理解到,创造未来比预测未来更加重要,因为未来不确定,没有人可以预测。

所以,面对未来最重要的是创造属于你的未来,做到这一点,其根本就在于人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就是组织如何激活个体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今天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很难做到?究其原因是组织内无法建立信任。

在今天,知识转化为商业不是靠一个人,必须是靠一个组织。

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的创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不够。

如果从人力资源的视角去看,这些组织中的个体都非常优秀,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往往会归结为“组织懈怠”。

但是,为什么组织会出现“懈怠”呢?原因是在这些组织中,冒险改变与创新的人,得不到信任;相反,不做改变、固守陈旧的人,反而得到信任。

这些现象,表明信任是一个极为需要关注的话题。

信任成为重要的话题,还因为组织形态发生改变:从过去讲求价格机制的市场式组织,演变为讲求理性管理的科层式组织(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再演变为介于市场与科层间的网络式组织(networking organization)。

而网络式组织运作的基本机制,则为信任。

透过信任,网络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才得以降低。

信任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于模仿的和可能是无法替代的能力,可以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从而可以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其组织也必然处于成长之中,尤其是今天组织需要开放自己,打破组织的边界,才能够融合在变化之中。

信任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决定和影响着组织能够真正具有面向未来的能力,以及与环境共处的能力。

管理者需要特别关注,组织中的信任如何才能满足组织成长需要的这个话题。

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感舒5篇

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感舒5篇

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感舒5篇第一篇: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感舒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一文有感2014年12月25日下午,高总在后勤值班及保障群里分享的《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一文,当日晚只是进行了大致浏览,没有认真的领悟其真正的内涵,26日在被动的督促下,认真学习了该篇文章的详细内容,并在部门内部进行了集中学习和讨论,感悟颇深,通过对该篇文章的学习,结合我们部门的人员组成、业务结构及组织里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现状,以及我们目前处在学院大组织里的跨部门的日常工作协同上,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下面是我读该篇文章后的一些感悟和反思:该篇文章以团队组织中的“奉献”作为贯穿全文的精髓,在团队中,成员与成员单体工作的协同、部门组织中的任务分解与目标的达成,不是团队某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也许某一个人的能力确实很强,能够全面支撑总能完成单项工作任务,且也完成的很出色,但总有需要周边的资源支持或人力上的协同,那么不管你怎么完成任务,总的有合作伙伴的人力支持或者他人的资源支持,这就是他人为了你的工作任务完成而贡献的力量和资源,因此、“奉献”在组织团队里是比不可少的基础和团队团结、任务达成的必要保障,没有这样以“奉献”为基础保障的团队,人与人之间总是强调自我的意识、自我的困难,很难达成协作一致,也将阻碍业务推进的进度,更为严重的现象体现出团队就想一盘散沙,没有主导的核心,总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心门垒砌一道自我保护的壁垒,难以出色的完成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

在一个组织当中,“奉献”到底是什么?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需要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并给与支持和帮助(或者是工作协同),这就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奉献”。

一个组织是由多个担任不同职务角色的人,为了共同的任务、相同的价值观、为了达成一致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业务的交叉、工作的协同、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每一项工作,由于工作内容本身的多个关联、为了任务的顺利实施需要很多的组织成员协同、交叉任务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每个职责人员的无缝对接(包括业务交叉对接缝前后的资源支持与协同工作)等等,将形成一个业务运作的流程体系,而在这个流程体系中,就非常需要我们每个参与的成员之间的“奉献”才能出色完成各个流程环节的工作任务。

《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学习心得体会《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学习心得体会最近开始执行学习计划。

首先看的是《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是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讲得一门课程。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理论性过强,我是一边做运动,一边硬着头皮看下去。

但是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感觉确实讲得不错,于是,在上周六,花了一个上午全部看完。

以下就谈谈我的理解。

一、课程中的主要观点(一)为什么需要管理关于这个部分,课程中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了一个简单介绍。

并着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均引进了这些理论,可结果并不是令人非常满意,中国企业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例如中国与美国的GDP仍然有巨大的差距,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占比仍不大,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还是很短,中国企业中工人的收入仍然很低……通过各种数据,就是想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尽管引进了各种管理理论,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始终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管理本身是生产力之一,而中国经济的增长,管理作为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释放。

(二)什么是管理对于管理的定义,课程中试图去重新对管理进行定义并作出说明。

定义:通过人员及其他机构内的资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

并将管理的定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说明:1、决策制定者,关键在于让下属清楚的了解什么是重要的;2、一门学问,管理的重点在于让解决问题;3、一个过程,管理是一个“管事”,而不是“管人”,因为人无法管理;4、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是衡量管理水平的关键;5资源:人力、财力、其他,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有效运用。

(三)我所提倡的管理观陈春花在课程中提出了她所提倡的管理观,主要包括:1、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其中对三种现象做了说明,包括(1)功劳与苦劳,功劳的作用才是关键;(2)能力与态度,能力可以直接产生绩效,态度要转化为能力,态度才有用;(3)才干与品德,德才兼备最关键,但是招人的时候,德比才重要。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读后感近日,重读陈春花教授的《组织行为学》,以通过自我阅读,理解组织中的种种行为,日后用于管理经营中。

此次通过阅读,倒也是颇多受益。

一方面是陈教授书中颇多案例,有声有色,借以巩固每一章节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本人工作多年,以联系所经历的公司,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来进行理解就感触更深。

待读罢,才知老师用心良苦,因此以下做少许感悟,以加深对组织中的行为的理解。

一、对组织概念的理解和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通过学习,组织的真正含义是为实现个人生存目标和组织目标而存在的。

首先,组织是多种多样的,有企业组织,政府组织,事业组织,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但是不管什么组织,都是由人、目标和规则构成的,人是组织的基础,目标是组织的纽带。

而人在组织中是公平的,而不完全是平等的。

组织有层级,就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

组织会依据各种因素,能力、技术、知识等,根据组织目标把不同的人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和层级上去,因此人在组织中是公平的。

而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位置,为组织的目标共同努力。

当目标发生变化,或者组织的发展受到环境、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等限制时,就需要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其次,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保持一致;我认为,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是一个组织赖以存在乃至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当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悖时,个人的力量就会成为组织的一股阻力,个人能力越强,力量越大,其对组织的破坏性就越强,组织的目标就越难以实现。

因此,在一个组织中,首先要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那如何来保持目标的一致性,或者至少要保证个人目标不与组织目标相悖呢?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有一贯的企业文化,并且从成员进入组织的第一天起就进行宣传,领导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文化,从而去感染组织中的人。

这样慢慢的大家对组织就会有归宿感和凝聚力。

所以,组织应该为个人生存目标和企业目标而存在,否则就是空壳。

如何理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视频课7

如何理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视频课7

如何理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视频课7导语:为什么加班带不来业绩?人多反而内耗?陈春花将用8节精彩的视频课程,教你如何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

在上节课中我们讲了组织的概念,今天我们讲讲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陈春花集教授、企业家、作家于一身的管理学研究者与实践者。

现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国内外多家一流商学院EMBA教授。

其《有效管理》系列课程被无数企业家学员誉为“中国最好的管理课”。

(本讲座视频42分54秒,建议在wifi下学习)视频来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公开课(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你能帮助很多人创造价值,这才是你的价值;你能帮助很多人成功,你才会成功。

——陈春花」引言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想搬起一块大石头。

父亲在旁边鼓励他:“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能搬起来!”孩子最终没能搬起石头,无奈地对父亲说:“我已经拼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有,至少我就在你身旁,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这个故事折射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真谛,你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吗?——如果那意味着对组织目标的价值贡献。

必须明确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说,组织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为目标而存在的,组织中的人因为承担的角色不同,彼此之间是不平等的。

如果你谈组织的时候,还是想到自然的人,那么你对组织的理解就是偏差的。

但是如果组织中的人不发挥作用,或者不认同组织的目标,那么这个组织也是形同虚设的。

管理学中就有个“虚设组织”的概念。

是指组织的目标在,但是人与组织却不相关。

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以下两个认知很关键:你能不能帮助很多人创造价值,这才是你的价值;你能不能帮助很多人成功,你才会成功。

这里的姿态是一种主动方式,包括寻求别人帮助(后面会讲到,这个更具有特别意义)。

有一个案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掉了。

他感到十分不解,就直接找到经理想问个究竟,因为他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不给他改正的机会。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陈春花
【期刊名称】《中国机电工业》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对于组织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好像没有人认真地分析过.有人认为组织内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组织里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种人;一些人认为组织内是合作关系,人和人是平等、合作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职责承担着任务和责任,为完成任务而相互合作.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陈春花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型工作价值观、关系绩效与组织政治知觉——国有企业员工团结、奉献与利益的博弈
2.组织内员工关系与知识共享--基于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区分视角的实证分析
3.创意产业组织生态系统内企业之间的多种生态关系研究——基于浙江创意产业组织的实证分析
4.组织内领地行为对组织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5.胃癌组织VIP 与癌组织炎性细胞内 NKG2 D、PI3 K p85α、NF-κB p65表达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价值共生》阅读感想

《价值共生》阅读感想

《价值共生》阅读感想在农业社会,时间是自然存在的尺度;在工业社会,时间是社会存在的尺度;而在信息社会,时间则是意义存在的尺度。

这一观点在陈春花老师的《价值共生》一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陈春花老师一直关注个人与组织价值合一的管理模式,她的著作《管理的常识》《经营的本质》等都强调了管理和激发企业组织以产生新价值的重要性。

在《价值共生》中,她进一步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和组织新模式如何带来个体价值和组织价值的新意义。

个体的价值崛起带来了全新管理范式的转换。

在信息时代,个体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他们不再仅仅是组织的一部分,而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这种价值的崛起要求管理者转变管理方式,从传统的控制和指挥转向赋能和支持,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

组织平台的激活是实现价值的关键。

开放协同的组织平台所构建的价值网络产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边界,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

通过与其他主体的链接和共生,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数字化是实现这一切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连接各种技术创新和方式组合,如人工智能、移动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将现实世界重构为数字世界,并通过数字共生对真实物理系统进行虚拟复制。

这种重构不仅是简单的复制,更是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它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数字化的本质特征中,“链接”“共生”“当下”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特征。

链接使企业的业务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外部可能性;共生则促进了企业与外部主体的合作与协同,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共创;而当下则要求企业更加关注价值感知,注重为用户创造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在移动数字时代,即时性的链接体验帮助人们更快捷地获得价值感,推动了互联网模式的快速迭代和倍速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感舒
读《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文有感
2014年12月25日下午,高总在后勤值班及保障群里分享的《陈春花: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一文,当日晚只是进行了大致浏览,没有认真的领悟其真正的内涵,26日在被动的督促下,认真学习了该篇文章的详细内容,并在部门内部进行了集中学习和讨论,感悟颇深,通过对该篇文章的学习,结合我们部门的人员组成、业务结构及组织里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现状,以及我们目前处在学院大组织里的跨部门的日常工作协同上,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下面是我读该篇文章后的一些感悟和反思:
该篇文章以团队组织中的“奉献”作为贯穿全文的精髓,在团队中,成员与成员单体工作的协同、部门组织中的任务分解与目标的达成,不是团队某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也许某一个人的能力确实很强,能够全面支撑总能完成单项工作任务,且也完成的很出色,但总有需要周边的资源支持或人力上的协同,那么不管你怎么完成任务,总的有合作伙伴的人力支持或者他人的资源支持,这就是他人为了你的工作任务完成而贡献的力量和资源,因此、“奉献”在组织团队里是比不可少的基础和团队团结、任务达成的必要保障,没有这样以“奉献”为基础保障的团队,人与人之间总是强调自我的意识、自我的困难,很难达成协作一致,也将阻碍业务推进的进度,更为严重的现象体现出团队就想一盘散沙,没有主导的核心,总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心门垒砌一道自我保护的壁垒,难以出色的完成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

在一个组织当中,“奉献”到底是什么?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需要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并给与支持和帮助(或者是工作协同),这就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奉献”。

一个组织是由多个担任不同职务角色的
人,为了共同的任务、相同的价值观、为了达成一致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业务的交叉、工作的协同、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每一项工作,由于工作内容本身的多个关联、为了任务的顺利实施需要很多的组织成员协同、交叉任务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每个职责人员的无缝对接(包括业务交叉对接缝前后的资源支持与协同工作)等等,将形成一个业务运作的流程体系,而在这个流程体系中,就非常需要我们每个参与的成员之间的“奉献”才能出色完成各个流程环节的工作任务。

到底该怎么做呢?也就是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能够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贡献;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够与其他部门有和谐的接口;下级会关注自己怎样配合才能够为上级提供支持,而上级会要求自己为下级解决问题并提供帮助,但如果不是这样做,组织就只是一个存在的结构而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那么,在组织当中,我们该怎么认知组织当中的个体与组织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组织的利益呢?怎样才能将组织中的个人利益变成组织关系中的“奉献”关系?我通过对该篇文章的学习,理解如下: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做出自我定位,我在组织中的角色是什么?在我们实际工作,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词句:“这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这事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真的是这样吗?不然,其实是我们根本没有搞清楚我们在组织中存在的核心意思,也没有搞清楚我们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导致我们身边会经常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相互推诿、为了责任而不敢担当。

其实我在组织当中的存在,就决定了我们在组织当中的重要性,当我们为了任务、为了目标而行动是,不管你在任务或者目标中承担了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是任务和目标工作链上的关联主体,只有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角色定位,我们才能清楚的知道我们在组织中该干什么,怎么去干,为了组织任务,我们如何协同他人完成工作,才能确保任务出色完成,组织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工作协同。

在组织中我们开启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不是工作的单体,而是需要很多成员的协同工作,即便是一个很小的任务,或是是该任务只需要一个人简单的去完成,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你离不开资源的协同,因此,在我们工作中,不能只是一味的独立单行,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独立单行,我们要学会在自己工作的同时,要关注他人困难,当你把本职范围的工作完成时,一定要看看他人衔接你的工作时的困难,即便是这个工作和你的本职工作没有关联,但也是你存在的组织当中的工作任务,要学会伸出一把手,把你的资源分享给他,他的工作完成出色了,就是组织的任务出色了,组织就由这些一个一个出色的任务凝结成出色的集体,组织就能长期存在,你在这个平台上也就能更好、更长久的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

第三、关注团队集体成长。

也许你在团队组织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能干骨干,许多工作只需要你一个人完成,你做好很多工作,但我们依然是这个团队成员之一,只有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在成长,才能体现出你在团队里存在的价值。

因此,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我们应该想关爱家人一样去关心每个和你朝夕相处的伙伴,当他需要帮助时我们要经常主动的伸出我们援助之手,给与工作的支持,业务的指导,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伙伴和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只有团队里的所有人成长了,我们所处的团队才能从根本上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的优秀个体在团队里的优秀,这就是对团队的奉献。

以上内容是我学习该篇文章的领悟,下面我根据我对该篇文章和我的领悟结合我们团队实际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首先、我们的团队成员在整个组织中的自我角色定位认知和协同精神不足。

在我们的团队中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当接到一个任务时(本应该是由两个以上工作者共同完成的任务),整个任务的工作相关者没有任何沟通就启动了该项工作任务,按照传统的思想意识里的认知开始工作,当他把他的那个环节的工作做完时自
我意识里的反应“我认为他知道、他清楚”这样的思想认知意识,就将任务移交到下一个工作者:“某某老师,这个工作我已经做完了,下面是你的事情了”,接下来下一个工作者在整个任务也没有前期参与就稀里糊涂的把任务按照下一个动作开始工作,也不和上一个工作者沟通,或是向领导请示,做着做着就发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不断的出现,然后才想起来询问上一个工作者的情况,而上一个工作者就会很理直气壮的告诉他:“这是你的工作,为什么要老是问我啊”、“你不会自己处理啊”、“我的这部分我已经做完了,其他的我不知道”等等,然后问题就会出现相互扯皮、接着再引发一个新的问题,导致整个任务拖延、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导向。

通过上面的实际工作案例,体现出在我们的团队里成员仍存在自我在组织和团队里的角色认知不足,大家没有把自我和整个工作任务的主体关联起来,同时缺乏“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虽然都觉得我在整个团队任务里已经贡献了我本职工作应该贡献的力量,而忽视了“我”在组织任务的关联角色和“组织奉献关系”。

第二、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主动服务即为“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我们的团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行政思维意识,这种意识导致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是想着怎么去要求别人按照“我”的意思去做,而没有想着他需要我给与什么样的帮助和协作支持。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事情你得这样做,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这个事情已经超过了我们规定的时间节点,我不能再做了”、“这个事情不是我的事,你找某某部门吧”等等,这是典型的行政式的工作方式,如果我们把以上的现象变换一下处理方式是不是会好一些呢?比如:“这个事情我帮你这样改变一下就符合我们的要求了,这可能需要你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最近的工作已经排期了,你的这个事情是否紧急、如果紧急我们加班帮你安排、如果不紧急能不能先让我们把之前已经排期的紧急任务完成,我预计一下应该在××时间内帮你完成,你看可以吗?”、“这个事情是某某部门的事情,我帮你协调一下、协调
完后我给你反馈信息好吗?”等等,这样是不是让我们的合作伙伴或是我们的客户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通过上面的一些现象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某个时段有特殊规定或是有其他要求时,我们能不能做个提前预测,然后主动去和我们的工作相关者进行一个先期沟通,把所涉及的相关工作进行一个主动式的统筹安排,是不是就可以回避以上的一些现象呢?
第三、工作的逻辑性不够清晰、每项工作任务的关键节点把控不足,导致工作的延误、拖沓。

比如本次承接的综合楼南楼改造任务,在任务开始前虽然和乙方做了大量的改造时间节点、改造流程进度等方面的沟通,但是忽视了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超出既定流程和节点以外的影响因素,对改造空间的先后顺序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导致整个装修过程有些混乱。

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施工现场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装修不能有效做到日产日清,而是在事情发生过后才想起来改进和补救;
2、装修往往都会出现过程中的一些方案的改变、工期过长所产生的噪音会影响到整个办公环境和秩序等,导致整个工期延长,施工安排上的一些不合理(比如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应该调整至下班以后等),影响了施工场所其他工作人员的正常办公。

诸如以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将会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相关的流程和制度,当接到一个工作任务时,首先我们得先屡清楚我们开展该项工作的思路,预测可能影响的因素,支持整个工作任务的规范性及相关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的支持性,在开展工作前进行整个任务的前期分析,任务实施的保障方案和应急方案等,只有思考周全了,可能产生的因素进行了预测和防范,那么整个任务项目就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我们就能够按照既定的动作、时间、关联对象实施工作任务,其结果导向也就达到我们工作的预期。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该篇文章后的一些感悟、启示,以及结合我们实际工作的的一些问题比对分析,同时通过对该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本人对自我工作进行了一个深刻的反省,真实的感受到受益匪浅。

2014年12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