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现代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篇:第九章德育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与性质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
德育工作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二.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2.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是其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障;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之一;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人的条件和保证。
三.功能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个体性功能;对个体发展产生实际影响,包括生存、发展和共享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教育性功能;德育具有“教育性”或价值属性;德育子系统对教育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品德的实质及结构(一)品德概念: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它是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具有以下特征:以某种道德意识或观念为基础;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具有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
(二)品德心理构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1、道德认知:(品德核心)是指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识个体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2、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现代德育论笔记(全)
绪论一现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理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主体,培育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精神是现代德育的主要任务。
社会现代化不但要求德育现代化,也为德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含义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本书所说的“德”即个体“品德”,指人的个性品质中的德性,狭义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广义指“思想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广义的德育,从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当前我们所说的德育,大多指广义德育。
从性质说,现代德育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的。
现代德育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现代德育和德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德育。
㈠德育是有目的地通过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德性社会化,在现时代也就是促进个体德性现代化。
㈡现代德育突出了人,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要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
㈢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具有现代教育的各种特点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世界性等。
㈣现代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认识、体验、践行的结合,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
三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代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主体性表征德性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表征主体德性的发展。
㈠“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含义“主体——发展性”明确表述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性,表述了主体德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正 方向的品德素质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最新课件
19
5.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
最新课件
27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仲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 得的情境或问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锭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 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 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 “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 它法,就破门而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
•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交往空 间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拓展,必然要求德育内容不仅要有私德成 分,而且不断扩大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 道德等方面。
最新课件
8
(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政 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认知模式——重知 • 体谅模式——重情 •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9.第九章 德育(3.3)
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是什么?由于人们对德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而带来不同的德育实践。
如果对德育概念含混不清,就会在德育实践上造成混乱。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有必要对德育的内涵、本质、功能、目标、内容等进行表述。
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一)德育的内涵德育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我国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即便在我国理论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依据其共性的认识,对德育的内涵进行阐释。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来说的,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大德育”的概念,把生态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等也都纳入了德育的范畴,使德育成为一个越来越宽泛的概念。
对德育内涵的理解,我们倾向于从两个层面上去把握。
一是政策层面,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来界定德育的内涵;二是德育论层面,依据德育的本质属性来界定德育的内涵。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校的德育实践,有利于抓深抓实德育的核心或基础。
1.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德育的“德”是指品德。
品德的社会内容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社会规范。
因此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可见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是促进个体的德性社会化的活动。
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这是德育区别于智育、体育、美育的主要标志。
推动个体品德社会化活动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教育者不断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
因此教育者将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个体品德的活动,即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就是德育的本质特征。
德育的实质就是育德,培养人的品德。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 德育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们 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 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 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 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个 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教 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平行 教育”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 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不 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它 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体系, 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 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 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道德认识——知——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情——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意——持之以衡 道德行为——行——导之以行
•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开展的 。
• 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 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 •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堂稳固*题目精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A.集体主义教育 B.纪律教育
C劳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2000]
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2000]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说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典 范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鼓
道德两难故事1
•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 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创造并 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 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海因茨为挽救妻子,假设偷取药品就违背 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那么;假设遵守 社会规那么,就使妻子等死。
道德两难故事2
• 乔的父亲向他许诺:如果乔可以挣到外出 野营的50美元,就可以去野营。后来父亲 改变主意,要乔把挣得的钱给他。乔撒谎 说他仅挣了10美元,并用剩下的40美元去 野营。在他去野营之前,他把有关钱和对 父亲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莱克斯。 阿莱克斯该不该告诉他父亲?
• 阶段5名为“社会契约定向〞,这个阶段的青年人 认为正确的行为从根本上说,不是按照法律条文, 而是按社会公认的标准行动。因此如果感到现有 的法律不好,那么可以修改,但必须以有秩序的 方式进行。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反而变得难以 判定道德两难问题的是非了,表现为一方面认为 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又模糊地意识到维 护生命是更高的原那么,因为法律应该维护生命。 所以青年人在一开始说明不赞成海因兹偷药的观 点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些混乱了。
第9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 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 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 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和 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 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 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在古代并没有“德育”概念,几乎所有的 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到了18世纪后期,德 国哲学家康德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 曾使用过“德育”一词。19世纪中叶,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则 明确把教育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 以后教育界普遍使用此概念。 我国使用德育一词是在清末,严复翻译斯 宾塞的《教育论》中使用该词,梁启超在 1910年以《德育鉴》为题出版专著,1906 年王国维在论述教育宗旨时明确将德育、 智育、体育相并列使用,此后这一概念被 国人广泛使用。
初中阶段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4 .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 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 要素。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 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待 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 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 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 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 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第九章 学校德育的
( 二 ) 特征
• 1.育德性
• 德育课程的要旨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 长,这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德性包 含有知、情、意、行、信诸多要素,因 此,德育课程的学习不是单一的知识学 习、行为学习或情感学习,而是一种整 合性学习。
2.体悟性
• 道德教育并非只是灌输道德知识,重要 的是让学生对道德规范有体验、感悟, 成为指导真实生活的道德观念,并在反 复践行基础上由观念变成信念。因此, 德育课程的教学形态不同于一般的学科 教学,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第九章 学校德育的实施
思考题:
• 1.现代德育课程有哪些本质特点?如何有效发 挥各类德育课程的作用?
• 2.简述现代德育方法的特征,如何提高德育方 法的有效性?
• 3.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础?试用 具体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德育学科渗透。
• 4. 论述校园生活的德育化改造。 • 5. 传统德育评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三 ) 德育课程的变革
• 传统德育课程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基本 上以道德认知学习为主线展开,较少考 虑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需要,形成 学生的道德感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 距甚远,难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现 代德育课程要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课 程建构的本质是学生道德主体的形成,
现代德育课程呈现出四大特征:
( 一 ) 概念
• 德育课程是依据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道德 要求,对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及学习方 式的整体建构。
德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德育课程是指以学科教学形态为 载体、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的道德 价值形成与品德建构过程进行引导的教 育活动;
• 广义的德育课程则包括一切具有育德作 用的教育活动。
• 1.生活化
•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对生活的指 导,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基本关 系,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 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 生活。
第九章 现代德育答案
第九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1.BC2.ABCD3.D4.C5.C6.CD7.ABCD8.A9.B 10.AB11.D 12.A 13.D 14.D 15.D 16.B 17.C 18.D 19.ABC 20.A二、是非题1. √2. ×3. ×4. ×5. √6. √7. √8. ×9. √ 10. ×三、论述题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
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
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
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针对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2.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
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
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
第九章 当代学校德育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 伯格等人创建。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 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 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 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 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 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 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 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 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 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 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水平。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
3、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亚杰看 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 长的结果。
2、科尔伯格生平简介
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 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在实践上提出了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第九章 现代德育
第一节 现代德育观
一,
德育的概念 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 有目的, 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 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 方面的影响, 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 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 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 经济以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 经济以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 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 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 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 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二,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1.说理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 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 学生明辨是非善恶, 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 知的方法. 知的方法. 2.榜样教育法 2.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 榜样教育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 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 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 1.重点 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育的内容; 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育的内容; 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现代德育的方法. 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现代德育的方法. 2.难点 2.难点 现代国外的几种德育模式: 现代国外的几种德育模式:价值澄清模 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 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
3.现代德育 特点: (1)现代德育的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3)现代德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 解; (4)现代德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 明显; (5)现代德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6.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对象的有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认可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第九章德育及答案
一、选择题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 德育目的B 德育原则C 德育规律D 德育目标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 德育规律上C 德育原则上D 德育方法上()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 D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道德行为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 疏导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D 共青团活动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 榜样法B 说服法C 陶冶法D 锻炼法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 说服法B 榜样法C 锻炼法D 陶冶法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 柯尔伯格B 皮亚杰C 麦克费尔D 班杜拉()二填空题1 德育是思想教育、 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
3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____________。
4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体设计。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现代德育
一、选择题
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 ) 。
A.农业经济
B.现代信息社会
C.现代工业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D终身化和全民化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
A.交往的发展
B. 个性的发展
C. 思维的发展
D.情感的发展
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皮亚杰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
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
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
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
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
A.德育任务的制定
B.德育内容的确立
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
D.德育途径的实施
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
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
"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
()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榜样学习模式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
A.灌输
B.疏导
C.模仿
D.奖惩
|||
11. 德育方法是( )
A. 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C. 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5. 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
A.说理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 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
A.制定政策目标
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
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
D.让学生掌握理论
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
代表人物为()A.彼得o麦克菲尔B.路易o拉斯思
C.弗雷德o纽曼
D.科尔伯格
|||
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
2. 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
()
3. 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
()
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
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
7. 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
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
()
9. 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
()
10. "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
()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
材料1: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
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
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
'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
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材料分析题2
材料2: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
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