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动力学
准饱和土动力学
准饱和土动力学
准饱和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准饱和土体在动力作用下的行为和响应的学科。
准饱和土是指土体中同时含有饱水、部分饱和以及干燥区域,且各区域间没有明确界限的土体。
在准饱和土动力学的研究中,微观动力性质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对土颗粒大小分布、刚度、质量密度和阻尼以及饱和度等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
特别地,对于准饱和土中的气体形态及分布特征,以及气泡振动对周围液体及多孔介质波动特性的影响,都是研究的重点。
此外,数值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准饱和土的动力学研究,例如对准饱和土中三种体波(第一P波,第二P波和S波)的传播特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考虑了孔隙率与土骨架刚度的相关关系,全面分析了孔隙率、饱和度、频率和泊松比等对准饱和土中各体波传播和衰减的综合影响。
总的来说,准饱和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准饱和土在动力作用下的行为和响应的学科,微观动力性质分析和数值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软土动力学——学习地震知识
软土动力学——学习地震知识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而在地震研究的领域中,软土动力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它对于我们理解地震在软土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软土。
软土通常是指那些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的土层,比如淤泥、淤泥质土等。
在城市建设和工程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软土地区。
当地震发生时,软土会表现出与普通土层不同的特性,从而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产生特殊的影响。
地震波在软土中的传播是软土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会引起物体的上下振动;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但破坏力更强,会导致物体左右摇晃。
当这些地震波传入软土地区时,由于软土的特殊性质,波的传播速度和振幅都会发生变化。
软土的高含水量和低强度使得地震波在其中传播时能量容易被吸收和衰减,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波的放大和共振现象,从而加剧地震的破坏作用。
软土的动力特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软土在受到地震作用时,会产生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由于软土的渗透性较差,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土体的有效应力降低,从而使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液化现象”,在地震中经常会导致建筑物的倾斜、下沉甚至倒塌。
为了研究软土动力学,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现场观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通过在地震多发地区设置监测仪器,可以获取地震发生时软土地区的地面运动数据,从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软土的动力响应。
实验室试验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室中,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软土和地震条件,对土体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
此外,数值模拟技术也在软土动力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地震在软土地区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那么,学习软土动力学对于我们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了解软土地区的地震特性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基础形式,从而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刘汉龙(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98)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土体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土体抗震反应分析、土体动力测试、土体液化、土体地震永久变形以及专题土动力学研究等内容.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评述。
最后阐述了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土动力学;岩土地震工程;动本构关系;戋乏匕;永久变形;抗震分析;动力测试1前言1961年我国岩土学科创始人黄文熙先生率先发表有关饱和砂土地基及土坡液化稳定分析成果…,标志着土动力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兴起。
土动力学是研究地震、波浪及机器基础振动等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动变形、动强度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岩土地震工程则是由土动力学、地震工程学、结构动力学等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新学科。
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1971年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和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等许多实践课题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等使土动力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发生了许多强烈地震.如2002年3月台湾7.1级地震、2003年2月新疆伽师6.8级大地震、2003年5月土耳其发生的6.4级大地震等给人民生命和物质财产造成极大损失,抗震减灾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际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界目前正在开展一项重要工作,即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起编写的国际岩土工程抗震标准(SeismicActionsonGeotechnicalWorks),代码为1S023469,并于2002年9月在英国召开了第一次专家组会议。
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中国等11个国家的14名专家出席了会议。
2002年12月、2003年6月分别在比利时和意大利召开了研讨会议,目前该标准的修订稿已经完成,并送国际标准化组织总部审批,这将成为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南。
本次会议收入本专题的论文共30篇,内容涉及到土体动力特性、动力分析、振动液化、动力基础和地震波理论等,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岩土工程专业土动力学课件(非常完整!)
第一章绪论土动力学是研究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及土体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一、动荷载的类型及特点有两类常见的动荷载:冲击荷载与振动荷载。
1.冲击荷载。
爆破、爆炸以及各种冲击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2.振动荷载。
地震,波浪,交通,大型机器基础等引起的荷载,这类荷载对土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荷载的速率效应对土体强度与变形的影响(2)荷载循环次数的影响(疲劳)(3)荷载幅值的大小二、土动力学的研究任务探求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运用近代力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土工建筑物及建筑物地基在各种动力影响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稳定性6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包括:(1)工程建筑中的各种动荷作用及其特点(2)土体中波的传播(3)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强度、动变形、土的震动液化等。
(4)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本构关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问题)(5)土动力特性测试方法与测试技术(6)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稳定性,包括动荷作用下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以及挡土墙的土压力。
三、土动力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第1阶段(20世纪30年代)动力机器基础研究第2阶段(2次世界大战以后)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学问题研究(地震、海洋、交通等)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4点):(1)注重研究土体的动力失稳机理(2)进一步深化对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3)进一步深化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即利用更加真实的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将结构物与土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仿真计算分析。
(4)注重现场观测结构、模型试验结果、计算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研究第二章土的动力特性土的动力特性是指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土的动变形特性。
研究土的动力特性,就是依据动荷载作用特点,揭示土的动力破坏机理,探求动变形规律,建立动强度、动变形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筑工程中的土动力学分析
建筑工程中的土动力学分析土动力学是土力学和岩土力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土体在受到外界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形规律。
建筑工程中,土动力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研究土体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土体由多种不同颗粒组成,其内部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孔隙结构,这使得土体具有不均匀性和可压缩性。
在外界荷载作用下,土体发生变形,其中包括随着应力增加而逐渐增大的弹性变形和随着应力增大而突然增大的塑性变形(或称为破坏变形)。
土体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决定了其弹性变形的大小,而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则决定了土体的塑性变形大小和破坏模式。
土动力学分析的目的建筑工程中,土动力学分析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土体的强度特性以及土体在外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质。
通过研究这些性质,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确定土工材料的可行性和使用范围。
2、分析土体的变形性质和特点,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通过研究这些变形性质和特点,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关键性的科学依据。
3、研究土体的潜在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通过了解土体破坏的特征和破坏过程,可以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和安全评估。
4、研究单元板塑性变形和破坏机理,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性评估和优化方案。
建筑工程中的土动力学分析方法土动力学分析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其分析方法和工具有以下几种:1、有限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够同时考虑多个土体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性,并精确地分析土体在各个点上的应力和位移状态。
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地基设计、坡面稳定性分析、基础沉降预测和其他土工问题的分析。
2、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模拟方法,能够通过模拟土体受力变形的过程,精确描述其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
与有限元分析法相似,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土体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并预测土体可能的破坏情况。
土动力学实验报告
土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土动力学实验引言:土动力学是地震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化和响应进行研究,可以为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环境下土体的动力特性,探究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实验目的:1.了解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学习使用土动力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3.观察土体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特性实验装置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土动力学实验装置,包括振动模拟装置、土样容器、位移传感器等。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土样容器,将实验土样填充到容器中,并按照一定密实度加压。
2.将振动模拟装置固定在土样容器的一个侧面,调整振动模拟装置的频率和幅度。
3.连接位移传感器,测量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位移变化。
4.启动振动模拟装置,进行模拟地震荷载下的振动实验。
5.记录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并观察土样的变形和破坏特性。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随着振动模拟装置振动频率的增加,土样容器的位移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在低频率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小;而在高频率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大。
2.随着振动模拟装置振动幅度的增加,土样容器的位移幅度也增加。
在小振幅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小;而在大振幅下,土样容器的位移变化较大。
3.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土样容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土样容器上表面出现了裂缝和滑动现象,部分土样颗粒发生松动。
4.土样容器的变形和破坏行为受到土样的密实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密实度较高的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较小;湿度较高的土样容器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较大。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是影响土样容器位移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频率和振幅的增加,土样容器位移幅度增大,说明土样对地震荷载的响应较为敏感。
2.土样容器的变形和破坏行为与土样的密实度和湿度密切相关。
土动力学——精选推荐
⼟动⼒学1. 饱和砂⼟的动⼒特性研究综述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向对⼟动⼒学进⾏了深⼊研究。
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的动⼒特性和本构关系,地震液化势与地⾯破坏,动⼟压⼒和挡⼟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动⼒相互作⽤,⼟坡和⼟坝的抗震稳定性,周期或瞬态荷载作⽤下的变形和强度问题等⽅⾯。
其中,⼟的动⼒变形和强度特性及本构关系模型是⼟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饱和砂⼟在动载(如地震荷载、爆炸荷载、振动荷载等)作⽤下液化问题是防灾减灾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建⽴系统研究饱和砂⼟在爆炸、地震和振动荷载下的动⼒特性及变形预测,⽆论是防御和减轻爆炸、天然地震及有源振动所产⽣的灾害,还是解决⽣产设计所⾯临的实际问题及⼟动⼒学的发展均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问题。
饱和沙⼟的动⼒本构模型它们⼤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基于粘弹性理论的模型和基于弹塑性理论的模型。
和砂⼟的动强度和砂⼟的液化特性2.第11届国际⼟动⼒学和地震⼯程会议及第13届世界地震⼯程会议砂⼟液化研究综述孙锐袁晓铭液化特性液化判别液化⼤变形3. ⼟-结构动⼒相互作⽤研究综述前⾔地震时⼟体与结构的相互作⽤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构物的动⼒相互作⽤问题,是⼀个涉及到⼟动⼒学、结构动⼒学、⾮线性振动理论、地震⼯程学、岩⼟及结构抗震⼯程学、计算⼒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课题,也是⼀个涉及到⾮线性、⼤变形、接触⾯、局部不连续等当代⼒学领域众多理论与技术热点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随着科学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实验⼿段的不断改进,重⼤和复杂体系⼯程的不断建造,促进了⼟与结构动⼒相互作⽤的深⼊研究,⼏⼗年来⼀直引起国内外的⼴泛重视和研究。
1964 年⽇本新泻地震、1976年我国唐⼭地震、1985年墨西哥地震和等许多实践课题促进了这门学科的迅速发展,1995年⽇本神户⼤地震、1999年⼟⽿其地震和中国台湾地震[1]等使⼟动⼒学和⼟与结构动⼒相互作⽤的研究达到了⼀个新的⾼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土动力学(第1章)
从总应力法,到有效应力法; 从单独土的动力特性研究,到考虑土和上部结构的相
互作用; 从简单应力状态,到复杂应力状态; 从室内试验,到现场试验和模型试验。
2021/4/9
14
本章内容结束, 谢谢大家!
2021/4/9
15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9
16
2021/4/9
12
土动力学的研究途径
土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土力学、 地震工程学、结构动力学、土工抗震学等一 系列学科的基础上,并且充分运用现有室内 外试验量测技术,广泛积累原型观测和工程 实录资料,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建立 科学的理论方法。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有:
一是,建立起一定理论下的计算方法,引入一些表征动力作用和土动力 特性的相应指标,作为动力设计的基础,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加以检验和 修正;
土动力学
Soil dynamics
骆亚生
二零零八年四月
2021/4/9
1
第一章 绪论
土动力学的定义 动荷载的类型及其对土体的作用特点 动荷载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土动力学的任务、内容与研究途径 土动力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2021/4/9
2
什么是土动力学?
土动力学是土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各种 (由地震、爆炸、海浪以及动力机械等所引起的) 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强度特性及土体变形稳定 性的一门科学。
①工程建筑中的各种动荷作用及其特点问题; ②动荷所引起的振动和波动及其在土中运动规律问题; ③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问题; ④土的动强度和动变形问题; ⑤土的振动液化问题; ⑥土动力特性测试设备与测试技术问题; ⑦动荷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及挡土墙土压力问题; ⑧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问题(包括动力机器基础问题)。
土动力学-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32页
r
清洁非饱和砂
清洁饱和砂
2021/3/1
(4- 30)
max 33 1.5lg N
max 28 1.5lg N
土动力学
1
1
m ax1
Gm a x
m
m a x
r 1
m
r
清洁非饱和砂
清洁饱和砂
饱和粉质土
饱和粘性土
(4- 30)
max 33 1.5 lg N
max 28 1.5lg N
1
1
m a x
2 1 G2 m y
(e)
2 - 3 - 4段的结束条件
2 4
G1
2 y
(f)
20241/3-/15段的应力应变关土动系力学
2 - 3- 4段的应力应变关系
2 G1 m
2 1 G2 m y
(e)
2 - 3- 4段的结束条件
2 4
G1
2 y
(f)
4 - 5段的应力应变关系
一个动力过程的计算完成后,可求出新的等价 应变幅值,确定新的G和λ,如此循环,直至满 足相邻的两遍计算的误差允许为止
2021/3/1
土动力学
等价非线性弹塑性模型是由最大剪切 模量和下图中的两条曲线所定义的
2021/3/1
土动力学
1
4
确定主干线是构成弹塑性模型的最主要 的步骤
应能较好的表示从0点连续加荷到破坏的应 力应变轨迹线的形状
所包含的力学参数要少,并便于测定
2021/3/1
土动力学
曼辛准则(2个限制条件和2个规定)
两个限制条件
卸荷与反向加荷阶段和初始加荷阶段的应力 应变轨迹线的斜率相等
卸荷点的坐标为1,1 。则反向加荷阶段的卸
土动力学4-2共60页共61页
容 重 1.59-2.01 1.31-2.03 1.42-19.92 1.40-1.86 1.34-1.93
干容重 1.40-1.67 1.20-1.76 1.26-1.58 1.22-1.61 1.20-1.51
孔隙比 0.582-0.927 0.715-1.151 0.713-1.136 0.685-1.003 0.815-1.135
07.10.2019
土动力学
夯沉量的预测模型
S0.01E 4 g1 9 lnN 6.0Eg8 10 0.02E 9 g1 9 (6)
单击夯沉量随击次增加而减小。一般规定最后两击的单 击夯沉量 ΔS≤0.03m时结束夯击。这时的击次称为界限 击次
可用上式来估算不同单击夯击能的界限击次
07.10.2019
土动力学
研究表明,含水量为10~20%时,夯实效 果较好
当含水量小于10%时,可在夯前进行预浸 水处理
但要严格控制水量,不使表层土含水量过 大,还应注意使整个场地浸水均匀
07.10.2019
土动力学
天然孔隙比大的土结构疏松,夯沉量较大 回填土的夯沉量比天然地基土大
强夯使土的干容重有很大的增加,这是强 夯消除黄土湿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07.10.2019
土动力学
黄土的湿陷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湿陷系 数与物性指标之间不存在确定性的数学关 系仅存在某种相关关系。
多元回归分析有助于了解物性指标与湿陷 系数的相关关系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9)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2
mV
2 0
mgH
(10)
则 T m WH WH
土动力学1
t
车辆荷载 机器基础
动荷作用的共同特点:大小随时间而发生 变化; 动荷在随时间变化过程中的两种效应: 速率效应,即荷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高 的速率加于土体所引起的效应; 循环效应,即荷载的增减,多次往复循环 地施加于土体所起的效应;
§1.3 动荷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一、地基破坏 二、结构破坏
§1.4 土动力学的发展 动力机器基础(machine foundation): 20世纪30年代,以德国的E.Reissner和前苏 联的D.D.Barkan为代表。 防护工程(protective construction):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 地震工程(earthquake engineering):60 年代以后,随几次大地震的发生,迅速 发展。
• 1977年第九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 •
程学会会议上正式分列出土动力学问题 讨论为标志。 1981年Shamsher Prakash出版了专著 《Soil Dynamics》,1983年B.T.Das出版了 《Foundation of Soil Dynamics》)
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美国阿拉斯加地 震、 1971年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 1995年 日本神户大地震等使土动力学和岩土地 震工程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土动力学
(SOIL DYNAMICS)
第一章
绪 论
§1.1 土动力学的任务、内容、研究途径 土动力学是土力学的一个分支,是 研究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 及土体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土动力学的任务在于探求动荷载作 用下土变形强度特性变化的规律性,应 用近代力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土工建筑 物及建筑物土质地基在各种动力影响下 的变形稳定性和强度稳定性。
第 11章 土的动力特性
seed等在其所进行的饱和密砂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 中证明了“循环流动性”这一现象的存在。 循环荷载作用初期的累积剪缩 (伴随孔隙水压力的持 续上升)及后期的加载剪胀和卸载剪缩的交替作用,就形 成了通常所称的循环流动性。循环流动性的产生不仅与 砂上的密实度有关,而且还与周围固结压力大小、主应 力比、往返动应力幅值及次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11.2.2
饱和砂土震动液化的影响因素
早期的室内试验主要是研究土的抗液化性能,在这些 试验中,通常将达到初始液化或循坏应变幅值达到某一 限值定义为液化破坏。
应力标准
对于松一中密的饱和砂土,振 动孔隙水压力上升很慢,达到 初始有效应力σ3c时应变突然 增大。初始液化发生大变形,
应变标准
对于密实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 上升很慢,达到初始有效应力 σ3c时应变逐渐增大。再继续加 荷引起有限幅度的应变,这一特 性即循环流动性。只发生有限的 应变,处于周期性的不稳定状态。
11.2 饱和砂土的振动液化
11.2.1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的概念与机理
砂土液化判别一直是土动力特性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 题之一.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会土动力学委员会 (1979)对 “液化”一词的定义是 “液化” : 任何物质转 化为液体的行为和过程。就无粘性土而言,这种由固体 状态变为液体状态的转化是孔隙水压力增大和有效应力 减小的结果 饱和砂土液化的机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砂沸 (smdboil)、循环流动性 (cyclicmobility)、流滑 (fowslide)
11.3 饱和粘性土的动强度
饱和粘性土的动强度定义为在指定往返作用次数下 使土样的轴向变形达到破坏标准时所需的往返应力与初 始静轴向应力之和。通常也将动强度称为循环强度。
土动力学4-3ppt课件
土动力学
39
模型相似系数
物理量 相似系数 物理量 相似系数
长度 频率 密度 弹性模量
1/25 11.19
1 1/5
应变
1
质 量 6.4×10-5
位 移 1/25
加速度 5.0
2020/4/29
土动力学
40
输入地震波型
EL-CENTRO地震记录波 PASADENA地震记录波 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人工地震波
这些参数由结构形式、质量分布、结构 刚度、材料性质、构造联结等因素决定, 与外荷载无关
2020/4/29
土动力学
6
振型测量
结构上各点在振动时的位移、速度和加 速度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在某一固有频率下结构振动时各点的位 移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
2020/4/29
土动力学
7
将此时结构各点的位移连接起来,即形 成一定形式的曲线,这就是结构对应于 某一固有频率的不变的振动形式,称为 振型
土动力学
25
2020/4/29
土动力学
26
2020/4/29
土动力学
27
2020/4/29
土动力学
28
2020/4/29
土动力学
29
2020/4/29
土动力学
30
变形破坏机理
地基模型的运动以侧向位移为主,位移方 向朝向离岸方向,表明重力作用是地基运 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挡土墙在振动液化过程值的变形破坏主要 取决于基底土和墙后填土的动力特性 由于墙后填土在振动过程中的收缩特性, 仅仅基底土起着抵抗墙体运动的作用。
采用自由振动法或强迫振动法测量结构 的振型时,可在结构的不同部位布置传 感器,根据同一时刻不同部位的振动幅 值来确定结构的振型
软土动力学——学习地震知识
软土动力学——学习地震知识地震是一种地球自然现象,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和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学习地震知识变得异常重要。
软土动力学作为地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土壤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质和行为,对于提高地震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软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第一节:软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软土动力学是研究软土在地震时的动态响应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软土是指具有较大含水量和较低强度的土壤,例如淤泥、湖泥等。
地震作用下,土壤会受到地震波的激励,产生变形,进而影响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软土动力学的目标是研究土壤的动力特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来评估和预测地震对软土地区建筑物的影响。
第二节:软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软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地震波是地震震源释放能量产生的弹性波动,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土壤的衰减和反射。
研究土壤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了解地震波在软土中的衰减程度和波速变化,为地震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2. 土壤的动态响应:地震波的传播会对土壤产生动态载荷,使土壤发生变形。
研究土壤的动态响应可以了解软土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速度和位移变化规律,评估土壤的稳定性和变形特性,为地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3. 土壤液化研究: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软土会失去强度,变为液态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土壤液化。
地震中的液化是导致建筑物倒塌和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土壤液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寻找减轻液化灾害的方法,对于地震区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软土动力学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软土动力学研究的成果在地震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软土动力学在地震工程中的一些应用方面:1. 地震动力台网观测:通过布设地震动力台网,收集地震波数据,深入研究地震波在不同土层中的传播规律,为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2. 抗震设防标准制定:地震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土壤动力响应,确定地震设计参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土动力学1-264页PPT共65页文档
07.10.2019
土动力学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
8级以上大震9次 7~7.9级地震99次 6~6.9级地震470余次 4.8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
07.10.2019
土动力学
20世纪以来中国陆地地震活动经历了四 个活跃期,目前正处于第五个活跃期。
07.10.2019
土动力学
研究特点
注重土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 注重工程经验的研究 注重实用的计算分析方法
07.10.2019
土动力学
参考教材
方云等:《土力学》第十章 谢鼎义:《土动力学》1988 张克绪等:《土动力学》1989
07.10.2019
土动力学
第二章 动荷载特性
巴基斯坦官员11月8日宣布,巴基斯坦在南 亚大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8.735万 人。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据中国台网测定,2019年11月26日,08时 49分38.6秒 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北纬 29.7,东经115.7) 发生5.7级地震。
千年历史的古城———巴姆市的老城区 已全部被毁,该市的许多历史建筑几乎 彻底被毁。
死亡人数为4.1万人。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07.10.2019
土动力学
据介绍,伊朗地震灾害频发,全境共分 布4条地震带,其中最长最宽的一条从土 耳其、伊朗边境地区起,经过首都德黑
07.10.2019
土动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饱和砂土的动力特性研究综述
各国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对土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的动力特性和本构关系,地震液化势与地面破坏,动土压力和挡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土坡和土坝的抗震稳定性,周期或瞬态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问题等方面。
其中,土的动力变形和强度特性及本构关系模型是土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饱和砂土在动载(如地震荷载、爆炸荷载、振动荷载等)作用下液化问题是防灾减灾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建立系统研究饱和砂土在爆炸、地震和振动荷载下的动力特性及变形预测,无论是防御和减轻爆炸、天然地震及有源振动所产生的灾害,还是解决生产设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土动力学的发展均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问题。
饱和沙土的动力本构模型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基于粘弹性理论的模型和基于弹塑性理论的模型。
和砂土的动强度
和砂土的液化特性
2.第11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及第13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砂土液化研究综述
孙锐袁晓铭
液化特性
液化判别
液化大变形
3.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前言
地震时土体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土-结构物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土动力学、结构动力学、非线性振动理论、地震工程学、岩土及结构抗震工程学、计算力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涉及到非线性、大变形、接触面、局部不连续等当代力学领域众多理论与技术热点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随着科学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重大和复杂体系工程的不断建造,促进了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1964 年日本新泻地震、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1985年墨西哥地震和等许多实践课题促进了这门学科的迅速发展,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1999年土耳其地震和中国台湾地震[1]等使土动力学和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地震作用下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结构动力学与土动力学相结合,新近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土的存在将导致自由场的地表运动不同于下卧基岩面的运动,而结构的存在也影响基础底面的运动。
现有的抗震计算理论大多采用刚性地基的假定,即假定地震时建筑物基础的运动与其邻近自由场地一致。
然而在实际地震时,上部结构的惯性力通过基础反馈给地基,致使地基发生局部变形。
如果这部分变形比由地震波产生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则上述假定是合理的。
否则,由于基础相对于地基的平移和转动,将使上部结构的实际运动和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结果之间产生较大差别。
因此,对于处在柔性地基上的刚性建筑物,在计算地震反应时考虑地基与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是很必要的。
1 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过程
1.1 第一阶段:初级发展阶段
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04年Lamb对弹性地基振动问题的分析。
1936年,Reissner通过对lamb解的积分,研究了刚性圆形基础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振动问题(即通常所称的基础振动问题的Reissner理论),从而奠定了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的基础。
到20世纪50年代,许多研究者获得了圆形和矩形基础在应力边值条件下的平移、摆动和扭转振动的瞬态和稳态解析解。
但是,早期的模型都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反映结构和地基之间在振动时的能量传递机制。
直到1967年,Parmelee才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将结构和基础作为互相耦连的体系来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
他利用了Bycroft在1956年提出的刚性圆盘在半无限弹性地基上发生平移和转动的稳态振动解来建立基本方程,初步揭示了惯性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以动力机械基础作为研究对象,将基础简化为刚性无质量体系研究地基的动力阻抗特性,研究方法多以能获得一定边值条件下的解析解的解析法为主。
1.2 第二阶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发展、提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数值计算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核电站建设的兴起,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的应用,为各种复杂工程结构物考虑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提供了手段。
有限元法便于处理不规则的场问题,而边界元法对无限边界问题的处理则十分方便。
O.C.Zienkiewicz 等将两种方法综合应用的混合元法使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求解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
利用数值离散方法可以处理包括基础形状、柔性、埋深、基础和地基间的翘离、地基分层、基础附近局部地形、地层分布的不规则性及土层的非线性特性、建筑物的塑性变形以及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问题。
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的逐步完善,从而使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范围从动力机械基础逐步扩展到高层建筑、核电站的反应堆建筑物、水坝、海洋平台、桥梁、贮液罐和粮仓等结构。
从1972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开始,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都作为历届会议的一个专题进行讨论,有关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论文也大量出现,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已成为一个异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1.3第三阶段:深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非线性分析已经成为研究的主流方向,在继续进行各种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的同时,模型试验研究和原型测试的分析研究也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并有可能成为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新一轮热点。
&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 年*;NY[!]对弹性地基振动问题的分析。
"@%$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