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要点(上篇重点)一、“文化”的涵义二、(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的影响篇一: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宗法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汉语言113 09 方姮堃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缘亲疏来规定宗族成员之间的不同继承顺序,以及享有的不同权利和履行不同的义务,标榜尊祖敬宗,维系血缘亲情。

就生产力而言,中国传统社会属农业社会形态,其社会的基本单位为家庭。

家庭承载着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主要功能,由家庭为中心辐射和扩散的血缘关系形成农业社会的主要联结纽带。

从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衍生出维护和强化这种关系的宗法文化,并上升为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和主流文化。

在宗法文化主导下,国家也成了皇帝的家天下。

二千年来,中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也出现过动乱分裂,但政治文化的主体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核心仍是宗法文化。

历史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其产生至现今社会它的影响从未消退,其影响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方面而是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至后来宗法制不仅是统治着统治人民的工具更是人们维系亲情关系的关键。

人们通过血缘组织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严格族规宗族内区分尊卑长幼顺序的家族,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宗法制的影响。

首先,和谐社会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而宗法制中强调的忠孝思想对于发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以及养成人们忠于伟大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其次,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宗法中宗族思想在现今社会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热爱家乡的思想。

也正是这种思想促使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的同胞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忘建设家乡,纷纷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然后是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身份,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奋斗。

文化概论考试

文化概论考试

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

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

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

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2. 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创造并发展文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受特定的生态环境、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社会组织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社会是由家族和家庭构成的,中国社会有比较完备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和家庭结构,而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就在于其血缘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的特产,它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极为鲜明的烙印。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宗法制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由氏族社会晚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朝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证实,随着畜牧和农业的逐渐发展,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全部财富或大部财富,都是靠男子创造出来,于是便确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权,这就瓦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财产。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继承人继承,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须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的各代王朝。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宗法制度大约延续了三千多年,对社会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

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

简论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特征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一、天下的延续家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

一般而言,”家”所涵盖的范围,是由同一祖父的三代组合而成。

一姓家庭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

一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家天下的延续,西周时期,分为大宗、小宗、,天子位大宗,庶子为小宗,小宗在诸侯国为大宗,其子为小宗,世世代代保持其统治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

别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

后一说较合理。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

此处当指诸弟,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别子为一宗的正支,虽经百世仍得祭其始祖,是为大宗。

别子诸弟是一宗的旁支,传至五代之后其与别子关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围,因此就不再祭别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为小宗。

大、小宗虽是相对的,但对于天子来说则是绝对的。

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的长达二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秦)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史。

二、封国制度不断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

嫡长子分封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后人追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极六合,四方如星拱卫。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绪论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自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只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文化是人类完善自己,改善自己的过程。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赖以生错的物质精神存在的总和,又称“大文化”。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文化结构四层:(1 )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 )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 )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 )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6 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4、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怎么才能学好中国传统文化?目的:(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国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学习:(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第一章书P25思考题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1)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2)民族人口:a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b人口迁移相当频繁。

(3)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

中国传统文化问答题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问答题总结

一、填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陈寅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大文化,小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在全国56个民族中,除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世纪中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带动人口变化的三次动乱: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乱。

今天的回族是以13世纪自中亚,阿拉伯和波斯迁入的移民为主,吸收其他民族而逐渐形成的。

中央官职:中枢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按照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汉语是有声调的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汉字从历史的演变出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称古汉字;自秦代隶书以后,通称今汉字。

隶书是关键的过渡阶段。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一章还是比较重要的,出简答题的资源点较多,不排除出论述题,因此要重点把握。

1、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影响中国文化: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2012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2012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要点一、绪论1、“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具体化伟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2、“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

造化,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3、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5、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观念)文化层。

6、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目的: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二、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定义: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论宗法制对古代的影响

论宗法制对古代的影响

论宗法制对古代的影响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论宗法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在当今社会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现今社会有人认为宗法制是糟粕应完全抛弃,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对于宗法制我们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当然宗法之中消极不好的方面我们应该抛弃。

但宗法制也有积极可取的一面,对于这些我们则应该加以改造和利用,使宗法制可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封建社会中宗法制与封建政权相结合成为统治者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工具。

而宋时更是产生了三纲五常等严重束缚人民思想的封建伦理道徳规范。

同时封建社会中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生也与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宗法统治下所形成的迷信守旧、守族排外、敬神祭祖、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宗法观念等反映封建宗法的阶级性、奴役性、保守性和落后性的思想也有很多,对于这种思想我们应该加以揭露、批判和扬弃。

但除此之外,由于宗法以宗族为基础,宗族又是由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而由血缘关系所形成的亲亲尊尊、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徳,对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化概论期末⼴义⽂化与狭义⽂化⼴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狭义的⽂化排除⼈类社会——历史⽣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态⽂化,⼜称“⼩⽂化”。

⽂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1、⼈类加⼯⾃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量”构成的物态⽂化层。

它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2、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化层。

3、由⼈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为⽂化层。

4、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的⼼态⽂化层。

这是⽂化的核⼼部分。

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作⽤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类和⼈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物特别是⼈类社会赖以⽣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可分为⾃然环境(或⾃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化环境。

地理环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因此,地理环境对⼈类和⼈类社会所起的作⽤是具有⼀定的决定意义的。

2、地理环境对中国⽂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农业⽣产发达。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化,⽆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在农业产⽣的基础上的。

3、地理环境对中国⽂化多样性的影响在⽣产⼒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现在⼤得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们形成了不同的⽣活⽅式与思想观念。

地理障碍对⽂化的传播有很⼤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有⼀定的封闭性。

容易令汉民族在⽂化⼼理上产⽣优越感,以⾃我为中⼼,"⾮我族类,其⼼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书本绪论习题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答: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答: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答: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帮助学生在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文化概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较之类似中国文化史有所不同,作为概论,主要是按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是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它更具有专题性和特殊性,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它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三、教材与教辅资料本课程教材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授要简明而有系统,既要对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枝节材料所淹没,要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

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熟悉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变革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现实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试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

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中国文化分析报告。

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比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文化概论第五讲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结构

文化概论第五讲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结构
陕陕西西省省渭渭南南韩韩城城党党家家村村民民居居
宗法制度·父权
父权是指按照血缘的远近亲疏区
分上下贵贱,使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 人能够相亲相爱,和谐融洽。
家族制度延伸出来的文化大多保留 在民俗中,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实 际上都是依照家庭血缘关系来确定的。
四合院落
具体地说就是承认和尊重父家亲在谱家庭中至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清]焦秉贞:孝事周姜
当代油画作品:尽忠报国
罗光瑞国画作品 忠孝传家
二、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 结构的特征
高无上的地位,孝顺父亲,服从家长,克尽孝 道,家庭中的大小事务都要禀告家长,家庭的 所有财产都归于家长的名下,并由家长来分配、 处置,家庭成员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意志 和家长的是非观念。
由此再以辈分的大小严格区分嫡长庶幼的 尊卑关系,实行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血缘宗 法原则。
宗法制度·夫权 “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 主内”语出《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语出班昭 《女诫》;“女子无才便是德”语出《易酌》。
4、狭隘的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 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思考题
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哪些正 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宗法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
些特征?


湖南武冈杨柳同安公族《聂氏族谱》 由明代学者王守仁所撰的 《明正德甲戌江西譜序》
河北栾城县《方志今议》

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

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

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本文导读:宗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宗法制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由氏族社会晚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朝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证实,随着畜牧和农业的逐渐发展,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全部财富或大部财富,都是靠男子创造出来,于是便确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权,这就瓦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财产。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继承人继承,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须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的各代王朝。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宗法制度大约延续了三千多年,对社会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

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旅游文化习题及参考答案

旅游文化习题及参考答案

旅游文化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激烈的斗争,宦官一张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的打击,制造历史上臭名昭著的_______。

A、八王之乱B、七国之乱C、五侯秉政D、党锢之祸正确答案:D2、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_______。

A、蒙古族B、高山族C、匈奴族D、汉族正确答案:D3、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_______。

A、东高西低B、北高南低C、西高东低D、南高背低正确答案:A4、中国历史上的准确年代计算,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_______年)开始的,迄今不曾中断。

A、827B、841C、781D、51正确答案:B5、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_______。

A、春秋时期B、西周时期C、汉朝D、秦朝正确答案:A6、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琵琶曲是_______。

A、《高山流水》B、《小白菜》C、《潇湘水云》D、《十面埋伏》正确答案:D7、宋代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文人是_______。

A、欧阳修B、黄庭坚C、苏轼D、辛弃疾正确答案:C8、中国被称“礼仪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_______。

A、《左传》B、《论话》C、《周礼》D、《孟子》正确答案:A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_______。

A、说客B、官吏C、辩士D、教师正确答案:C10、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以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_______。

A、文化政策B、文化产品C、文化思潮D、文化事项正确答案:D11、古代所称五谷,是指黍、稷、麦、菽、_______。

A、稻B、粟C、棉D、粱正确答案:A12、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_______。

A、《胡旋》B、《霓裳羽衣舞》C、《凉州》D、《绿腰》正确答案:B13、综合中国古代各门艺术并使之精致化的建筑艺术是_______。

中国文化复习题

中国文化复习题

中国文化复习题复习题填空:1.中国古代宗法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2.西汉时的_太学_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

3.“轴心时代”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4.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祖先和图腾等的崇拜。

5.中国文化是以_汉民族_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先秦散文和汉赋。

7.辽阔稳定从未中断的中国农耕经济使中国文化具有_持续性__,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_复杂性_。

8.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9.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10.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1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2.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13.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14.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15.“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6. 玄学是魏晋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7.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18、文化结构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0、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2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持续性、多元性、早熟性。

2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家天下的延续、封建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法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法制将家族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形成了世袭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家族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政治地位。

这种政治组织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即家族集权和君主专制。

这种政治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持续到现代,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

此外,宗法制对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念的构建与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法制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和亲属的纽带,注重家族的稳定和延续。

这种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了中国人对家庭的看法、对亲情、敬老、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传承。

宗法制也对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婚姻的团结性与亲情的重要性。

宗法制还在中国古代教育与知识传承方面产生了影响。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家族意识极强,重视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培养。

家族长辈将家族的知识、文化价值观念传授给后代,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宗法制促使了中国古代学校与教育机构的形成,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宗法制让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教育和知识传承更加关注家族的延续、家族的荣誉。

宗法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教育与知识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宗法制已经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逐渐减少影响,但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宗法制的性质与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宗法制度对于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宗法制度的形成首先经历了由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转变,宗族制只是宗族制在政治和礼俗的最高体现。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源,均基于氏族制这样的一种以血缘纽带的原始社会组织。

在古代,原始组织有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这种组织体系的结果形成了一种氏族社会,它与政治社会或国家有所区别。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人际关系的制约逐渐超过了家庭制约,氏族社会也句在血亲的襁褓中诞育形成。

从早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影响来看,父系氏族的出现和由此逐渐形成的部落尤其是部落联盟,是至关重要的。

到战国纷乱,秦汉统一,自此以后帝王专政制取代了宗族分封制,故后人有“自世爵世禄之制度,而宗法始坏”之叹。

但考察其实,西周宗法制度的重要内涵及精神,仍呈现在帝制时代,诚属千年不姚之宗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
延续。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臵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总之,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二、试将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独尊儒术两个事件进行比较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

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吞并六国后,需要全国一个声音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这与汉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大革“文化之命”。

只不过一个是硬暴力、一个是软暴力罢了。

是了巩固统治的需要,为了从思想文化上统一民众,不让其他各种不利于统治的思想存在,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出现了各种思想,所以形成了战乱纷争,诸侯割据的局面,而这与秦
始皇的中央集权制思想相悖逆,所以就通过焚书坑儒来净化思想,达到统一思想文化的目的,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同: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措施,都采用了1种学说作为统治理念,都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同:采取的发展手段不同,秦始皇是残酷镇压别的学说,而汉武帝则是大力发扬儒家学说.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人们思想,造成文人不满,加速了秦朝灭亡.而汉朝则使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正派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