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 2、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B细胞需在活化TH细胞辅助下,才能完成活化、 增殖与分化。B细胞的完全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和 细胞因子的作用。
B细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活化信号 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
• TH细胞与B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B细胞和TH细胞通过 细胞间膜分子的接触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 特异性: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 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 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可长 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次免疫 应答
• 放大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少量抗原的刺激即 可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应答
•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只有在双方MHC分子相同 时才能相互作用
3.抗原注射的途径 诱导耐受: 静脉注射 >口服 >腹腔注射 > 皮 下及肌肉注射
4.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 低剂量抗原持续刺激 免疫耐受 抗原消失 免疫耐受逐渐消退
5.不添加佐剂 抗原不加佐剂易致耐受,添加佐剂则易诱导免 疫应答
• 机体因素
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抗原 胚胎期或新生期 易诱导免疫耐受 抗原 成年期 不易诱导免疫耐受 2.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不同种属: 大鼠和小鼠:胚胎期和新生期易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可诱导免疫耐受
2R 自分泌作用 细胞增殖周期继续进行,促进T细 胞分化。
注:CD8+T细胞的活化较CD4+T细胞需要更强的协 同刺激信号,IL-2 对此起重要作用。实验证明,IL-2减 少,T细胞就不能增殖。
三.效应阶段
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T细胞:CD8CTL、 CD4Th1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43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选择性转运8-12个aa残 基的肽。 形成TAP1/2异二聚体, 6次跨膜形成孔道,以ATP依 赖的方式进行主动转运。
胞浆 肽长度:8-12aa 效 率:>2000个肽/分 钟
内质网腔
44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1 /2)
Mφ能表达数十种受体,产生数十种酶,并能分泌近 百种生物活性产物,是体内功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28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 噬细胞系 统 (MPS ):由单 核细胞和 巨噬细 胞组成。单核细胞来自骨髓,从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 器官,成为巨噬细胞。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通过胞饮、吞噬、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静息状态下摄取、加 工抗原能力强,但提呈能力弱。
抗原加工处理的主要途径
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
提呈)
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38
Major steps i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IL-1
溶菌酶
前列腺素
IL-6
酸性水解酶
白三烯
IL-12
赖氨酸酶
补体成分
TNF-α
酯酶
纤维蛋白
IL-8
胶原蛋白酶
结合蛋白
GM-CSF 弹性纤维蛋白酶 凝血因子
溶酶体酶
30
(三)B细胞 •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在提呈微量抗原中发挥重 要作用: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PPT课件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PPT课件
• 3、免疫耐受与正免疫应答均是免疫系统的 重要功能组成。
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的区别
直接原因 诱生机制 特异性
免疫耐受
免疫缺陷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
免疫细胞发育缺
排除或不能被活化
损或增殖分化障碍
自身抗原—天然耐受 先天免疫缺损,X射
外来抗原—获得性耐受
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针对特异抗原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发现和诱导
形成机制
中枢耐受: 指在胚胎期及在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
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 指成熟T、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遇到
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一、中枢耐受
• 指在胚胎期及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 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 机制:阴性选择 克隆清除 • 意义:T、B细胞阴性选择使正常机体得
二、机体因素与免疫耐受
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
年龄(免疫系统成熟性) (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动物种属、遗传背景
遗传(动物种系)
免疫抑制措施
机体免疫抑制状态
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是:
1、抗原因素 抗原性质、抗原剂量、抗原免疫途径、抗原表位 的特点等。
2、机体因素:免疫系统成熟性、动物种系 3、免疫抑制措施的应用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 现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 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 异型Ag所致的免疫耐 受现象
血型嵌合体
异卵双生的牛
免疫耐受 有特异性
血型嵌合体小牛体内同时存在两种不同 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还能接受对方的皮肤移 植物,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小牛的皮肤移植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胚胎期 自身或外来的抗原刺激

免疫学11第十一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免疫学11第十一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过程13-03.SWF
5. T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
T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细胞表面膜分子 定向聚集在彼此接触部位,形成超分子黏附复合物,即免 疫突触。
意义:保证各种信号有序转导并相互协同;形成相对封闭空 间,有利于非特异分子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选择性作用 于靶细胞,保证作用的特异性。
活化的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有助于控制免疫应答强度,以 适时终止免疫应答和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活化淋巴细胞凋亡 涉及两条途径 .
①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 激活的T细胞可高表达死亡受体Fas及Fas配体(FasL),二 者结合后可启动Caspase酶联反应而导致细胞凋亡。AICD有 助于控制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扩增水平,从而发挥重要的负向 免疫调节作用。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在胸腺内发育成熟的初始T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外 周淋巴器官,并周而复始地在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之间再循 环,直至遭遇特异性抗原。
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抗原提呈细胞 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称为抗原识别。
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 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 称为MHC限制性。
(1)激活巨噬细胞: Th1 细 胞 与 巨 噬 细 胞 所 递 呈 的 特 异 性
3. T细胞共受体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
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中,T细胞表面CD4与CD8分 子是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CD4和CD8可分别与APC(或靶 细胞) 表面MHC-Ⅱ和MHC-I类分子结合,从而增强TCR与特 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的亲和力,使T细胞对抗原 应答的敏感性增强(约100倍)。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发育年龄因素 胚胎期 > 新生期 > 成年期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
胚胎期及出生后T、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 中( T、B细胞未成熟)时,遇到自身抗 原而形成的耐受
阴性选择
胸腺髓质上皮(mTEC)表达自身免疫调节基因 (AIRE)编码蛋白参与T细胞的阴性选择
B细胞中枢耐受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
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遇到 自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
多种机制
外周耐受机制
• 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 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 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 细胞因子的作用 • 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 免疫隔Βιβλιοθήκη 部位的抗原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活化信号缺乏 T细胞不活化
APC等表达协同刺激分子(B7、LFA-1及 CD40等)异常 提供第二信号不足(iDC)
免疫调节细胞所致的耐受
自然调节T细胞:CD25+CD4+ Foxp3+ 适应性调节T细胞
Th3分泌TGF-β; Tr1分泌IL-10
细胞因子的作用
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IL-10 活化性细胞因子:IL-7,BAFF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抗感染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清除癌变、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 免疫耐受、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主要内容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acde
abc
3、 对TD-Ag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 ) a. APC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提呈; abde b. T、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 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d. T、B细胞的活化、分化、增殖; e. 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4、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再次应答时具有下列特点( a. 潜伏期较短; b. 维持时间短; ace c. 抗体效价高; d. 抗体种类以IgM为主; e. 抗体种类以IgG为主
免疫系统比较
成熟T细胞相对数量 成熟初始T细胞定位 致耐受APC的含量 APC激活T细胞能力 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新生儿
1 次级淋巴组织、皮肤、肺 、肝等外周器官 多 弱 延迟 TGF-β,IL-10
成年
10 000 次级淋巴器官 少 强 迅速 Th1/Th2型
(二)机体因素
2.个体的种属和品系(遗传因素)
回顾 第10次课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种CD分子与B细胞活化有关( ) A.CD16 B.CD21 C.CD3 D.CD8 E.CD4 关于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下列哪项是 错误的( ) A.对TI-Ag的应答产生记忆细胞 B.均产生效应产物 C.效应产物的作用都是特异的 D.都能形成免疫耐受 E.对TD-Ag的应答均需APC处理和提呈抗原
Nature reviews Immunol, 2007, 7:645-650
如能,则:
Thymus中APC必须 表达所有的自身抗原
某些抗原并不能在thymus中 被发现:如胰岛β细胞的谷 氨酸脱羧酶 某些抗原只在成年期表达
Only 60-75% autoreactive T cells can be deleted during negative selection!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在接受过特定免疫效应介质后,机体对特定抗原变得耐受化,无法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是生物防御机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它可以抑制或中和体内非特异性免疫,保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并允许宿主细胞在免疫报复的情况下继续存活。

免疫耐受可以分为两种:先天免疫耐受和后天免疫耐受。

先天免疫耐受指的是机体从婴儿出生时就具备的免疫耐受性,这种免疫耐受可以与机体遗传形成直接联系。

而后天免疫耐受则是本来对特定抗原可以产生免疫反应,但经过表拷贝过程实现产生耐受性的免疫状态,它与机体遗传无关,取决于病原体暴露和免疫诱导的程度。

免疫耐受的发生类似于免疫记忆,即当病原体第二次入侵机体时,抗体可以很快地产生,从而更有效地拮抗病原体。

这种免疫记忆是先天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表现。

后天免疫耐受则是由机体内病原体和免疫原之间互动形成的免疫耐受性,它不具备免疫记忆性。

免疫耐受性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其中常见的有:(1)细胞内有抑制因子的存在,能够抑制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2)免疫抑制细胞的存在,能够抑制有害抗原的免疫反应;(3)免疫失调的存在,由于免疫系统发生失调,导致抗原的免疫反应减弱;(4)免疫耐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原质形状变异剂等,都可以对特定抗原产生耐受性。

免疫耐受在肿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人体对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一旦机体失去免疫功能,则容易让肿瘤细胞获得了优势,进而加重了病情;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提高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例如通过免疫耐受,可以让肿瘤细胞抵抗治疗药物耐药性,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另外,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免疫耐受在临床上也在逐渐开展起来,尤其是免疫治疗,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抑制或消除免疫耐受,从而实现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免疫耐受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或消除免疫耐受,有效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更有效地抵抗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改善病人的生存率。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移植免疫耐受是指受者免疫系统对同种异型移植物的特异性无应答,但是对其他抗原的应答保持正常。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因此,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免疫耐受的意义获得移植免疫耐受,在器官临床移植中就可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从而避免由其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及肿瘤易感染性的增高。

免疫抑制不能避免慢性排斥的发生,长时间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存活率不高。

因此,免疫耐受的意义在于减轻昂贵的经济负担,极大提高受者的生活质量。

三、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目前,学者们在研究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

其中,免疫耐受诱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如环孢素、甲基泼尼松龙等。

2.细胞因子的应用,如IL-2、IL-10等。

3.免疫细胞的应用,如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4.基因治疗的应用,如通过基因转染等方法改变受者免疫系统的特异性。

四、结论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的深入研究,提高耐受诱导的效率和安全性,为移植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接受异体或异种移植物之后,受体体内会出现供体细胞,而移植物内则会出现受者细胞,这种现象被称为嵌合现象。

根据嵌合体的不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

完全嵌合体需要进行去髓性处理,而混合嵌合体则可以通过非去髓性处理方法获得,且毒副作用较小,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因此,诱导混合嵌合体的方案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优势,并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完全嵌合体的建立方法是通过大剂量致死性全身照射和化疗去除受者所有造血细胞,然后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使其在受者中彻底重建新的造血系统,形成去髓型完全嵌合体。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二)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未成熟淋巴细胞在中枢 淋巴器官中遇到自身抗原形成的TLA-4,与
B7分子结合导致T细胞活化抑制。
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或抑制性)T细胞及抗独特型网
络对PAL发挥调节作用。如CD4+ CD25 + T细胞。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免疫正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异同
免疫正应答
抗原刺激 潜伏期 需要 有
免疫耐受
需要 有
抗原特异性
免疫记忆 免疫反应 效 应
中枢免疫耐受:克隆清除学说 (clonal deletion theory)
胚胎期免疫系统接触特定抗
原后,特异性细胞克隆即被
清除或被“禁闭”,将该抗 原 视为自身成份,出生后不产 生应答。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耐受原 4-6周
免疫原 7-14天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三、免疫耐受的机制
• 中枢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或未成熟T、B细胞接触自身 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 外周耐受
–成熟的外周T、B细胞接触抗原所形成的特异 性无应答。
中枢耐受机制
阴性选择
• 自身反应性T、B细胞在胸腺 与骨髓发育过程中,其TCR 及BCR分别与微环境基质细 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分 子呈高亲合力结合,从而启 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 消除。 • 胸腺中对自身抗原的识别也 可以生成调节T细胞并进入外 周。
• 免疫耐受现象:天然免疫耐受;人工免疫 耐受;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外周免疫耐 受产生机制。
–阴性选择发生障碍
• 自身免疫病
–中枢的阴性选择只能清除各组织均普遍表达的 共同的自身抗原,而能与外周器官表达的组织 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的T、B淋巴细胞仍能发育 成熟并输入外周。
外周耐受机制
• 外周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产生
–针对自身组织特异性抗原的T/B细胞克隆未被消除, 进入外周。
• 机制:
–(1)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2)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1957年 theory)
• 胚胎期免疫系统接触特定 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细胞克隆即被清除或 被“禁闭”,机体将该抗 原视为自身成份,出生后 将不对此抗原产生应答。
• 阴性选择的意义
–T、B细胞的阴性选择
• 机体建立针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3)免疫隔离
–(4)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1)克隆无能
–组织特异自身 抗原浓度太低, 第一信号缺乏, 不足以活化相 应的T/B细胞。 –组织细胞不表 达协同刺激分 子,第二信号 缺乏,克隆无 能。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截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②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放射线或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angen)。

由自身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或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acquired tolerance)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若该种机制失调,将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免疫耐受不是单纯的免疫无应答性,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如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1945年Owrn发现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由于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液交流,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而不产生相应血型抗体。

这种血型液合体(chimeras)小牛不仅允许对方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且还能接受从对方移植来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反应,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个体的皮肤移植。

Owen 称这一现象为天然免疫耐受。

Burnet等人认为这种免疫耐受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免疫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异型红细胞进入胎牛体内,使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或被排除,因此,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

免疫学免疫耐受

免疫学免疫耐受

指一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 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是一种负免疫应答; 需经抗原诱导产生; 有一定的潜伏期; 对抗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耐受特点
免疫耐受、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 状态。 免疫抑制: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 的无应答状态。 免疫缺陷: 是指机体对所有抗原缺乏某一特定类型或 全部免疫应答。
耐受,可从根本上解决免疫应答对 组织器官的损害。
二、打破免疫耐受
在慢性感染及肿瘤患者中, 常因诱导免疫应答的条件缺陷致免
疫耐受;提供相应条件,可望恢复
免疫应答,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及 肿瘤的控制。
习 题
1.名词解释:天然耐受
免疫抑制
克隆无能 克隆清除
中枢耐受 AICD
2. 何为免疫耐受?简述其特点。
HGG(1.0mg) -- A/J小鼠 才产生免疫耐受 HGG(10mg) -- Balb/c小鼠 难产生免疫耐受
3.免疫抑制措施的联合应用
对成年动物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建立免疫耐受, 需与免疫抑制措施联合作用方可,主要有:
① 注射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破坏相应淋巴细胞
② 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酶素A或FK506)
•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
指外周免疫器官中成熟的T、B细胞,遇 到外源性抗原或自身抗原与之结合相互作用 后,不产生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一、胸腺内T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T细胞在胸腺发育中的阴性选择,导
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克隆清除;
自身抗原:一类为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自身抗原,
原因:①遗传所致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

12免疫耐受与调节

12免疫耐受与调节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场所,具有如下
重要免疫功能:
接受T细胞前体 是T细胞成熟、训
练和筛选的主要 发育中心 调控成熟T细胞释 放入外周
T细胞中枢耐受
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
发生在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排除了与自身肽-MHC分子结合 的,针对自身抗原起反应的细 胞克隆,是T细胞形成自身耐受 的重要机制。 分化为仅能识别非己抗原的T 细胞
Low set, notched(有锯齿状的)ears Fish mouth
A thymic graft can correct T cell
defect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
特异性免疫细胞消 失或受到抑制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发生机制
免疫系统未成熟、 抗原性状改变
受的基本概念 2.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3.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4.免疫网络学说
掌握:
1.免疫耐受、克隆清除和克隆无能的概念 2.中枢免疫耐受产生机制 3.外周免疫耐受产生机制 4.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1.免疫耐受、克隆清除和克隆无能的概念 2.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产生机制 3.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
天然联体共生 血型嵌合 皮肤移植不发生排斥
提示:在胚胎期接触Ag可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 性,称为天然耐受。
天然耐受(自身耐受)
胚胎期
不成熟的免疫系统
负应答 自身组织抗原
天然耐 受
自体移植
杜绝排 异
储存脐带血 = 为宝宝储存健康
1954年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获得成功
二、外周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ppt课件

免疫耐受ppt课件

(二)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1.不成熟DC提呈的自身抗原,DC不充分表达B7及MHC II类 分子,不产生IL-2而致T细胞克隆无能。
2.组织细胞不表达B7等协同刺激分子而致T细胞克隆无能。
3. B细胞也存在克隆无能 无能B细胞寿命较短,易由FasL+Th细胞诱导其表达 Fas,而致细胞凋亡、克隆清除。
2.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不同种属: 大鼠和小鼠:胚胎期和新生期易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可诱导免疫耐受。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 HGG(0.1mg) C57BL/6小鼠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A/J小鼠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BALB/c小鼠 产生耐受性。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建立免疫耐受
(一)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口服免疫原,可致局部肠道黏膜免疫,而抑制全身免疫 应答,再经静脉途径给以相同抗原时,不能诱导免疫应答。
(二)静脉注射抗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三)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四)脱敏治疗,防止IgE型Ab产生 (五)防止感染 自身免疫病常因感染而诱发
3.免疫抑制措施
主要有: ① 亚致死量X线全身照射,杀灭绝大多数淋巴 细胞; ② 胸导管引流,除去循环中的淋巴细胞; ③ 用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破坏相应淋巴细 胞; ④ 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 酶素A或FK506),抑制免疫应答。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时期不同,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两 类耐受诱因及形成机制不同。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 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不产生正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1)活化信号1 (抗原特异性识别信号) *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的B细胞决定基,
由Igα/Igβ将信号传递到B细胞内 * 辅助受体:CD21/CD19/CD81
(2)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 活化Th2与B细胞间协同刺激分子相互作用 (如CD40L/CD40);
(3)细胞因子(IL-1、IL-2、IL-4等)
(二)TI-1抗原(如LPS等) 1. 高剂量--多克隆诱导B细胞活化 2. 低剂量--产生泛特异性抗体
(三)TI-2抗原(如聚合鞭毛素、荚膜多糖等) 通过与B细胞表面mIgM交联结合,使B细胞活化、 增殖,产生某种泛特异性抗体。
2020/7/15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项目
TD抗原
TI抗原
组成 B细胞和T细胞决定簇 重复B细胞决定簇
CD8+CTL
成熟
效应
CD8+CTL 效应
效应
CD8+CTL
CD8+CTL
3. CD8+效应CTL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主要作用:清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主要作用方式: (1) 溶解靶细胞或诱导凋亡: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2) 诱导靶细胞凋亡:表达FasL和分泌TNF-α等CK CD8+效应CTL杀伤、破坏靶细胞后,可循环利用,继续
2020/7/15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 理论意义
➢ 解析免疫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 和“非己”
➢ 阐明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耐受等有关机制
• 临床实践意义
➢ 疾病的发生、转归 ➢ 疾病防治(超敏反应、移植免疫等)
• 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2020/7/15
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 自身组织抗原天然诱导耐受 – 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异种个体 组织抗原等)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她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1、免疫系统:就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与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就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就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就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就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与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截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②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放射线或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angen)。

由自身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或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acquired tolerance)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若该种机制失调,将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免疫耐受不是单纯的免疫无应答性,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如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1945年Owrn发现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由于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液交流,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而不产生相应血型抗体。

这种血型液合体(chimeras)小牛不仅允许对方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且还能接受从对方移植来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反应,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个体的皮肤移植。

Owen 称这一现象为天然免疫耐受。

Burnet等人认为这种免疫耐受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免疫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异型红细胞进入胎牛体内,使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或被排除,因此,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

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953年Medawar等人成功地复制了胚胎期诱导耐受的动物模型。

他们首先将CBA系黑鼠的脾细胞(内含大量淋巴细胞)注入A系白鼠的胚胎内,待A系胎鼠出生后8周,再将CBA系黑鼠的皮肤移植给该A系白鼠,结果发现,移植的皮肤可长期存活,不被排斥。

但是若将其他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给该A系小鼠,则发生移植排斥反应。

(图11-1)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Burnet的学说,即胚胎期接触某种抗原图11—1 胚胎期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示意物质,可使机体对该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

此种耐受实验在新生期小鼠也获得成功。

Dresser等(1962)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用去凝聚的可溶性蛋白也可诱导成年动物产生耐受,但与胚胎和新生动物相比,诱导成年动物耐受较难,且诱导产生的耐受不持久。

第二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主要取决于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1、抗原性质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的抗原,如清蛋白、多糖和脂多糖等多为耐受原。

这些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在体内不易被吞噬细胞摄取,有可能以最适浓度,通过直接与淋巴细胞作用的方式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而大分颗粒性物质和蛋白质聚合物,如血细胞、细菌和人丙种球队蛋白聚合物等为良好的免疫原。

这些大分子物质易补吞噬细胞摄取,经加工处理后可有效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2、抗原剂量诱导耐受所需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耐受细胞类型和动物各属、品系、年龄而异。

研究表明,TD抗原无论齐量高低均可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

低剂量TD抗原不能诱导B细胞产生耐受,只有高剂量TI抗原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耐受。

其中小剂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低带耐受(low-zone tolerance),大齐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高带耐受(high-zone tolerance)。

3、抗原注射途径一般而言,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和肌肉注射最难。

但不同部位静脉注射引起的结果也不相同。

人丙种球蛋白经肠系膜静脉注入可引起耐受,经颈静脉注入则引起免疫应答;IgG或白注入门静脉能引起耐受,注入周围静脉则引起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通过肠系膜和门静脉注射易于引起耐受可能与肝脏对抗原的解聚作用有关。

聚合抗原被肝巨噬细胞(枯否细胞)吞噬降解,除去免疫原性强的抗原成分后,剩余非聚合抗原可作为耐受原进入外周血液或淋巴液,诱导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二、机体因素1、年龄或机体发育程度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难易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有关,一般在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体外实验证实,未成熟免疫细胞易于诱导产生免疫耐受,成熟免疫细胞难以诱导产生耐受。

通常诱导成熟免疫细胞耐受所需的抗原量比未成熟免疫细胞的高数十倍。

2、动物种属和品条免疫耐受诱导和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动物种属、品系不同而异。

大鼠和小鼠对免疫耐受的诱导敏感,在胚胎期或新生期均易诱导成功;兔、有蹄类和灵长类通常只在胚胎期较易诱导产生耐受。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动物诱导产生耐受的难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例如,注射0.1mg人丙种球蛋白即可使C57BL/6小鼠产生耐受,但对A/J小鼠则需1mg,而对BALB/C小鼠即使注射10mg也难以使之耐受。

3、免疫抑制措施的联合应用成年动物免疫细胞业已成熟,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建立免疫耐受,但与免疫抑制措施配合则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法有:①全身淋巴组织照射(操作时,用用铅板遮蔽骨髓及其他生命重要的非淋巴器官),破坏胸腺及外周淋巴器官中已成熟的淋巴细胞,造成类似新生期状态,此时骨髓中重新形成的未成熟淋巴细胞易被抗原诱导而建立免疫耐受;②注射抗淋巴细胞血清或抗T细胞抗体(如抗人CD4+细胞、抗小鼠L3T4+细胞单胞单克隆抗体)破坏成熟淋巴细胞或TH细胞;③应用环磷酰胺和环孢霉素A等免疫抑制药物,选择性抑制B细胞和TH细胞。

上述方法在器官移植实践中已被证实是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有效措施。

第三节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一、免疫耐受的维持1、抗原因素耐受原持续存在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状态的重要条件,这是由于免疫系统中不断有新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持续存在的耐受原可使新生的免疫活性细胞不断产生耐受。

一旦耐受原在体内消失,原已建立的免疫耐受也将逐渐消退或终止,此时机体对该特异性抗原可重新产生免疫应答。

多次重复注射耐受持续时间也密切相关。

某些有生命的耐受原,如淋巴细胞和病毒等能在体内增生而长期存在,故其诱导形成的免疫耐受不易消退。

在无生命耐受原中,分解缓慢的耐受原较分解迅速的耐受原诱导的耐受持续时间长。

如D-氨基酸多聚体在体内解缓慢,注射一次就能诱导出长达1年的免疫耐受状态。

2、机体和其他因素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与耐受维持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胚胎期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此时易于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且维持时间长久,甚至可达终身。

成年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单独使用抗原一般不易产生免疫耐受,但与免疫抑制措施联合使用则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该种耐受维持时间比较长久。

二、免疫耐受的终止1、自发终止已经建立免疫耐受的个体,免疫耐受可随体内相应耐受原的清除或消失而自行终止或消退,若此时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发生免疫应答。

2、特异终止已经建立的免疫耐受也可被某种模拟抗原特异性破坏。

例如,用DNP—BSA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家兔,再次接受DNP —BSA刺激后不能产生抗半抗原DNP的抗体,此时若将臵换了抗原载体的“模拟抗原”——DNP—HAS注射给上述耐受家兔,则可使之产生抗半抗原DNP的抗体,即使原有特异性免疫耐受终止。

免疫耐受终止的原因可能是:在DNP—DSA耐受家兔体内,识别载体BSA的TH细胞处于耐受状态,而识别半抗原DNP的B细胞并未产生耐受,即其体内既存在半抗DNP特异性B细胞,又存在载体HAS特异性TH细胞,当“模拟抗原”DNP—HAS进入耐受家兔体内后,载体效应产生,即“模拟抗原”分子的载体及半抗原决定簇分别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TH细胞和B细胞识别而发生免疫应答。

此外,注射与耐受原有交叉反应的抗原也可通过与上述耐受终止类似的作用机制终止免疫耐受。

如人体对自身抗原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接受交叉抗原刺激后有可能终止自身耐受而出现自身免疫反应。

第四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纯系无免疫功能动物的应用促进了对免疫耐受细胞学基础的研究。

纯系无免疫功能动物是指新生期摘除胸腺并用亚致死量X线照射,以杀灭体内全部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的纯系动物。

这种动物无免疫功能,相当于活“试管”。

Chiller和Weigl应用纯系无免疫功能小鼠进行的实验,阐明了免疫耐受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实验步骤如下(图11—2);①用去凝聚的人丙种球蛋白(HGG)诱导纯系小鼠产生免疫耐受;②将耐受小鼠的胸腺细胞(T细胞)、骨髓细胞(B细胞)与正常同系小鼠的骨髓细胞、胸腺细胞适当配伍后,分别注入同系无免疫功能的“试管”小鼠和正常同系小鼠体内;③用耐受原(HGG)对各组小鼠进行攻击注射,然后通过观测小鼠HGG抗体产生的情况,确定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与哪些细胞有关。

实验结果表明,T、B细胞经去凝聚HGG(TD抗原)诱导后均可图11—2 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处于耐受状态、且只要其中一方形成耐受,小鼠便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应答。

为了研究免疫耐受是否具有特异性,他们还用火鸡丙种蛋白(TGG)对实验小鼠进行攻击注射。

结果发现,对HGG耐受的小鼠接受TGG攻击后仍可产生正常的抗体应答,这表明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一样也具有特异性。

二、T、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对成年小鼠T、B细胞免疫耐受的出现和持续时间进行了动态观察。

研究方法同上,即在小鼠接受耐受原诱导后的不同时间取小鼠胸腺细胞和骨髓细胞,按图11—2所示与正常同系小鼠骨髓细胞和胸腺细胞配伍,然后将淋巴细胞分别输注到同系无免疫功能的“试管”小鼠体内,再用耐受原(HGG)对各“试管”小鼠进行攻击注射。

结果如图11—3所示:①T细胞免疫耐受易于建立,通常在1天内即可形成。

这种由T细胞建立的免疫耐受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50天左右。

②诱导B细胞形成耐受所需时间较长,需1—2周。

这种由B细胞建立的免疫耐受持续时间较短,在50天内即可消失。

图11—3 T细胞与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动力学研究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对小鼠T、B细胞接受不同剂量TD抗原或TL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耐受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①高剂量TD抗原能使T、B两种细胞产生免疫耐受;②低剂量TD抗原只能使T细胞产生耐受,不能使B细胞产生耐受;③高剂量TI抗原只能使B细胞产生耐受,不能使T细胞产生耐受;④低剂量TI抗原既不能使T细胞也不能使B细胞产生耐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