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
社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什么性质的科学?他有几种?答: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同,可分为两种:心理学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性质社会心理学虽然研究的问题大都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不能把它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因为他研究得到的一般结论对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具有广泛理论意义,所以他也是应该归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
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
社会心理学的分类:关心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面向社会结构(宏观)关心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面向个体(微观)3.社会心理学有哪几种研究方法?试比较一下他们各自的优缺点答:观察法:有目的、计划周密系统的感知——现实性,时间轨迹明确/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实验法:有意安排的程序,可控条件下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可重复——可得出因果关系/控制严格与实际生活有距离,缺乏概括力调查法:询问法(访谈法/问卷法)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准确性和偏差,被试的可控性。
档案研究法:时空广阔,没有被试者反应性为题/材料有局限性,可靠性难以断定。
4.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现代心理学始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实验室(冯特的个体心理学和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尔后发展的基本特征)西方社会心理学由1908年开始,罗斯(美国)和麦孤独(英国)各出版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
麦孤独《社会心理学绪论》-本能论-人是社会的动物相同点:①两者都强调对个体的研究②两者都偏重对认知的研究③两者都强调实验研究④都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区别:①现代心理学强调人事理性、智慧的动物/西方社会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政治的、社会道德的动物,导致人格个性与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紧密相连②他们在历史上命运也不同5.学习与研究社会心理学有什么意义?答:理论意义: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他更加充实具体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术语解释: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2、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3、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流派。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5、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名词解释:神经元反射反馈2、如何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3、突触传递是通过哪两个过程完成的?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
5、如何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相互拮抗作用?6、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7、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性。
8、简述内分泌系统及其机能。
第三章感觉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2、识记视网膜的结构及其机能特点和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
3、利用感觉的一般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感觉现象。
第四章知觉1、名词解释:知觉定势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双眼视差似动现象诱导运动2、简述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3、单眼线索主要有哪些?4、运用知觉的相关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随意后注意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4、简述注意的基本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记忆1、名词解释:记忆语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遺忘组块化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简述记忆系统。
3、简述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4、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5、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简述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7、遺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应该如何正确组织复习?第七章思维1、名词解释:思维表象想象概念推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性2、简述思维的特征。
3、简述思维的分类。
4、如何理解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5、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6、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区别?7、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经常会被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用来描述这种现象?a) 自尊b) 孤立c) 社会影响d) 内隐性个性答案:c) 社会影响2. 当一个人出现错误时,其他人常常会通过怀疑自己的观点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下哪个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a) 社会认知理论b) 自我确认理论c) 干预理论d) 应对机制理论答案:a) 社会认知理论3. 集体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是「走群体思维」,其中个体决策被群体的共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最能描述这种现象?a) 社会影响力b) 群体思维c) 自我反省d) 市场导向答案:b) 群体思维4.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指的是当个体的行为与其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以下哪个术语描述了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减少认知失调?a) 显著性评价b) 授权分配c) 自我感知理论d) 一致性理论答案:d) 一致性理论第二部分:简答题1.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他人概念和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形象的看法。
他人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对他人的印象和评价。
自我知觉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态度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2. 论述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决策和意见会受到群体共识的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采纳群体的共同观点。
这种影响往往是基于个体对群体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对群体观点的认可。
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偏差:个体在群体中往往接触到比较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了与群体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 规范性压力:个体在群体中面临来自其他成员的期望和压力,并可能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观点和决策。
- 决策风险:个体在群体中可能会放弃个人对决策的质疑和评估,而出于避免群体冲突的需要,倾向于采纳群体观点。
手机版 简版心理学思考题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有哪些类型?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类型:1.学习动机来源:外部和内部动机;2 学习动机作用:近景和远景性动机;3. 学习动机活跃程度:辅助性和主导性动机;4. 学习动机性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何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过弱或过强,学习效率也不高。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水平提高而增强,直至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而上顶峰,之后随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从事较为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学习动机,从事较为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学习动机。
三.分析比较不同取向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意义。
主要有:1.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可以同时用来解释操作性学习的发生和学习动机的引发。
动机被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推动力量,并用强化来解释学习动机的引起和作用。
其教育意义:现代学校中用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奖赏、表扬、竞赛等教育措施都是以强化动机理论为依据的。
2.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具有以积极努力为标志;能够面对挫败;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其教育意义:应增强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排除害怕失败的消极心态,使学生以获得成功为快乐。
3. 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是一种从认知的视觉探讨动机的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其教育意义: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做科学归因,发展学生平衡的控制结构,替代性的选择。
4.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取决于人们的需要。
大致分为:1 基础需要;2 成长需要。
其教育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习题及思考题(含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 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 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 (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5. (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6. (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7. 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8.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9. (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10. (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11. (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4)我国学者的定义
我国学者奚从清、俞国良认为,社会角色 包含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 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要素。
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 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 人行为模式”。
——奚从清、俞国良著:《角色理论研 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 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 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 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 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7
role playing
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 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 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 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 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
19
2、主要观点
第一,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 并进行发展。
第二,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 在三种意义期望中建构角色。
第三,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 连接点。
20
四、斯特里克(S.Stryker)的理 论
前两种理论实际上是一个互补的理论, 1980年, S.Stryker提出了一个比较典型 的融合方案。
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 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 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 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 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 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28
3、角色冲突
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能保持 各角色间和谐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角色 冲突。例如,一个职业妇女的职业角色和 她作为妈妈的角色有时会发生冲突;一个 刚进大学的学生,当父母来访时,他作为 一个独立大学生的角色和作为父母的孩子 的角色也会发生冲突。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9、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完成任务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C)。
A.去个性化作用 B.社会懈怠作用 C.社会助长作用 D.社会干扰作用20、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是(B)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冯特 C.罗斯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四、多项选择
1、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不稳定外因的是(BD)
A能力 B环境 C心情 D运气 E努力
2、利他行为的特征有(ABCD)。
A、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B、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C、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 D、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人格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14、社会环境的构成包括:(ACDE)。
A、家庭 B、政治制度 C、学校和日托中心
D、同辈群体 E、大众传媒
15、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ABD)
A. 准备阶段 B. 辩论阶段 C. 劝解说服阶段
D. 攻击阶段 E. 心理隔离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ABCE)。
A.社会心理是一个内涵、意义不很确定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简答题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简答题: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互动等方面。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与态度的感知、解释与心理反应,而社会认知处理模型被认为是描述社会认知的最完整和最广泛的模型之一。
社会影响则是指个体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
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互动则是指个体之间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实验法是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某些变量来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变化。
观察法则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互动来研究其心理和行为。
调查法则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受访者的观点和行为。
个案研究法则通过深入研究一个个案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
3.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商业领域中,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营销策
略。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也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青少年心理学思考题集
青少年心理学思考题集本文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心理学思考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我意识并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
1. 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你是否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在情绪波动时,你是否能正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管理它们?•你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吗?了解这些对塑造你自己的幸福和成功意味着什么?•何时你感到最幸福和满足?你能识别出那些事情给你带来正面情绪?•你如何管理负面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沮丧?你是否有一套有效的应对策略?2. 自信和自尊•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对自己感到自信吗?为什么自信对个人的发展重要?•你如何处理来自他人的负面评论或批评?如何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过度关注他人对你的看法是否属于一种健康的心态?你认为自尊与自恋之间的界限是什么?3. 追求目标和梦想•你有没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和梦想?你对实现这些目标有怎样的计划和行动?•你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你认为挫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成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如何衡量自己的成就和进步?4. 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你认为沟通和倾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是什么?•你有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经验?你认为面对面交流和虚拟交流有何不同?对你来说什么更重要?•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和矛盾?你认为解决问题的合作方法比对抗方法更有效吗?5. 压力和压力管理•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感到最大的压力是什么?你如何应对这些压力?•你认为压力对个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为什么?•你有什么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如何找到平衡并保持身心健康?6. 健康和生活方式•你认为健康的身心对个人的发展有多重要?你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你有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锻炼、健康饮食和足够睡眠?为什么这些习惯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你对社交媒体和手机使用有何看法?你如何平衡使用手机和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希望这些心理学思考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增强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社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1 人格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注重对个体的研究,但是他们各自侧重个体行为的不同方面,你如何区别这两种学科在研究重点上的基本差异?2 为什么大多数人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3 低估社会情境的力量的倾向会导致哪些负面的结果?第二章1 假设你想研究玩暴力视屏游戏是否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上升,你将怎样运用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2 假设你最近看到一个研究,在老年人的活跃性(他们阅读报纸,玩扑克牌,做填字游戏等的频率)和其衰老速度(他们经历了什么程度的记忆丧失)之间发现了一种负相关。
人们在智力上越活跃,其衰老程度就越低。
研究者们出结论说,保持智力活跃有助于人们预防衰老。
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吗?还有别的解释该研究发现这种相关性的方法吗?3 社会心理学家的基本困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是一个困境?第三章1 列出几个自动化思维对人类有益以及有害的例子,如果你能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你会对其自动和控制性思维的运作方式做何改变调整呢?2.老师为什么会产生对孩子们在学业上的表现的错误预期呢?这种预期是如何导致自证预育的昵?3,想像一个高中生正在做申清哪所大学的决定。
给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在形成对不同院校的印象以及决定申请哪所学校时,学生是如何运用可用性、代表性以及锚定和调整法则的。
4.假设你应邀制定一项计划来帮助大学生改善思维,并克服许多本章所讲的间理。
你会怎样做?第四章1.思考内脸人格理论的“阴暗面”。
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某些入、他们自身的某些方面会令我们产生刻板印象。
这样的I}板印象有内隐人格的成分吗?也就是说,我们会相信仅因为一个人是某种特定群体的成员,就可以用特定的人格特征去形容他或她吗?为什么会这样呢2 想想你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
比如当你遇到你的大学窒友,或当你外出赶赴第一次约会(尤其是与亲未谋面的人的第一次约会)时的情形。
你将会在多大怪度上依毅于性格归因以形成对那人的初步了解呢?到底你是准确的还是一致性偏见在起作用呢?3.当我们感到受到威肋旧寸,我们常常会求助于公正世界的信念这一防卫归因(坏事都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因为他们犯了我们不会犯的钳误)。
(904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判断题(判断对错,错误的....
(904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判断题(判断对错,错误的说明理由)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对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错,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3.角色偏常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错,是角色冲突。
4.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对。
5.网络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只有消极作用。
错,也有积极作用。
6.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对。
7.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源对态度的影响力增强。
错,其影响降低。
8.明星做产品代言人是因为有吸引力的人对公众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对。
9.预先警告会增强对态度改变的抵制。
错,如果目标靶卷入低可能会导致态度改变。
10.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没有区别。
错,社会知觉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信息。
11.首因效应不如近因效应明显。
错,首因效应更明显。
12.人们会认为漂亮的人更合群这是晕轮效应。
对。
13.人们对别人进行判断的标准往往是自己。
对。
14.只有成人有印象管理,儿童没有。
错,儿童也有印象管理。
15.刻板印象可以发生在性别、职业、种族、地域、年龄等诸多方面。
对。
16.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对对方群体的偏见。
对。
17.学校的教材中没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模式。
错,教材中也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模式。
18.身体语言的沟通具有保密性的特点。
对。
19.具有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完全无法沟通。
错,可以借助于身体语言进行沟通。
20.争吵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错,建设性的争吵不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21.别人在场抑制了个人帮助别人的动机。
对。
22.漂亮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对23.个体总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其侵犯行为。
对。
24.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思维越明显。
对25.“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一种社会助长现象。
对。
二、简答题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新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答: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
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常为分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两者都是人类心理的源泉,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最终乃至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面也反映着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也就是说,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
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当然,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总之,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因此,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试述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
答: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促进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必需做到以下四点: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原望就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有意注意。
②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在有意注意的过程中,外部环境有各种刺激物的干扰,内部又有自身机体某些状态和无关思想、情绪的干扰。
为了何持有意注意,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排除干扰,最重要的是发挥意志的力量,把注意保持在要完成的任务上。
③反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在智力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是维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D.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答案:C2. 下列哪个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权威理论?A. 认知失调理论B.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答案:A3. 社会认知指的是什么?A. 社会中的认知现象B. 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C. 社会行为的认知动因D. 认知过程中的社会实践答案:B4.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怎样变化?A. 变得更加独立B. 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C. 完全与群体行为相反D. 随机变化答案:B5. 下列哪个效应描述了人们在群体中减少个人责任感的现象?A. 社会促进效应B. 社会懈怠效应C. 社会认同效应D. 社会交换效应答案:B6. 根据米尔格拉姆实验,人们服从权威命令的倾向说明了什么?A. 人们总是独立思考B. 人们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C. 人们总是反抗权威D. 人们只在特定情境下服从权威答案:B7.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B. 人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C. 人们如何解释成功与失败D. 所有以上内容答案:D8.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什么?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文化答案:B9. 下列哪个术语描述了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的现象?A. 同化效应B. 异化效应C. 同类相吸D. 社会比较答案:C10. 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什么?A. 限制个体行为B. 促进社会秩序C. 增强个体自由D. 减少社会互动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是______,他的《群体心理学与我》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答案:古斯塔夫·勒庞2. 在社会心理学中,______是指个体在没有他人在场时的行为与在群体中的行为不同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态度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认识周围环境— 态度能帮个体认识周围环境—认知理论
(四)价值表达的功能
通过态度实现自我表现的需要
重点
20
四、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一)服从
重点
18
(二)归因理论的研究
贝姆提倡以归因理论来说明社会态度变化的心理机制, 贝姆提倡以归因理论来说明社会态度变化的心理机制,并将其称为 自觉理论( Theory). 自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 人们一般都能表述出自己为什么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态度, 人们一般都能表述出自己为什么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态度,对 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的心理原因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的心理原因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17
重点
减少失调的方法: 减少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 )改变认知:
使之与其它认知保持一致。 使之与其它认知保持一致。
(2)改变行为: )改变行为:
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3)增加新的认知: )增加新的认知: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使认知之间 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19
三、功能பைடு நூலகம்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2.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个体与群体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动机等。
3. 请简要解释以下社会心理学概念:
-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判断等。
- 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产生的影响,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比较等。
- 社会动机: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动机和目标,包括归属需求、权力需求和互惠原则等。
试题二
1. 请简要解释以下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 问卷调查:通过向受试者提供一系列问题,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的行为和特征,了解其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2.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权益保障和结果披露等方面的问题。
3. 请简要描述以下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
- 康纳斯实验:证明了从属与亲和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 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即所谓的“顺从实验”。
- 尤第实验:证明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即所谓的“拖延实验”。
以上只是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些试题和简要解答,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学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1. 问题: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回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2. 问题: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有哪些?
回答: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概念理论、认知失调理论、集体行为理论等都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
3. 问题:社会认知理论是什么?
回答: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加工和记忆过程,探索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中的事件和行为。
4. 问题:自我概念理论是什么?
回答:自我概念理论指个体对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
5. 问题:认知失调理论是什么?
回答:认知失调理论指人们在面对相矛盾或冲突的认知元素时,会产生一种不舒适的心理状态,并努力通过调整和重塑认知来减轻
这种不适。
6. 问题:集体行为理论是什么?
回答:集体行为理论研究群体中的社会行为和过程,探讨人们
在群体中的行为如何受到竞争、合作、领导与追随等因素的影响。
7. 问题: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回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教育、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人际关系与冲突、社会影响与舆论等。
8. 问题: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回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实验研究、调查
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的简要答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
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4×3 = 12二.简答题5×6 = 30三.实例分析题1×15 = 15四.判断题14×1 =14五.单项选择题7×2 = 14六.应用分析题1×20 = 20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21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P2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P27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P30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5.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P32①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
P35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例:青春期的儿童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角色创造角色偏离(很好的支持)(过度的否定)成为“好孩子”成为“坏孩子”(角色创造) (角色偏离)7.简述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4章 人际关系
克拉克和米尔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关系 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的概念
阿隆提出自我延伸的概念(self-expansion) 阿隆认为,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会逐渐把对方看成 自己的一部分。
四、密切关系
(一)密切关系的特征
(1)相互依赖 (2)共同活动 (3)打破心理界限,对方成为自己个人 心理的一部分 (4)交往动机由注重交易转为追求共享 (5)亲密感 (6)承诺
2. 西方人际关系研究模式
(1)费斯克模式
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 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 平衡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 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2)克拉克与米尔斯模式
交换关系
注重公平
沙赫特(Schachter)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 米勒(Miller,1984)则进一步认为,人们不仅通过 社会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概念,还通过它获 取有关自己的情绪甚至朋友选择方面的信息。
(2)焦虑与亲和需要 焦虑由非现实的,无法确定的原因引起的。沙诺夫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社会工作系--刘琰
@版权所有 2015/6/25 Thursday
人际关系的六种取向
需要
行为倾向
主动
被动
包容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退
参与社会生活
缩、孤独
支配
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 期待他人指导,愿意追
权力
随他人
情感
对他人喜爱、友善、同 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
情,主动对他人表示亲 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的重要性。
(当同学考我一个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我答不上来,我就会认为他知识比我丰富,但这是内在的因素,喜欢的这一情景中的外在
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严厉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景,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两个人逃课,老师想他们都承认错误,于是分开谈话。
都承认那么他们俩都扣平时分5分,如果都不承认那么扣2分,如果一个承认一个不承认,那么承认
但很难做决定,犹豫了半天,我觉得我的核心特质是优柔寡断,很难改掉)
(一个人想去抢行人的钱
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
给我买MP3
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在企业的某一项目小组的任务执行中,领导把每个组员都进行分别谈话说你是个非常有潜力的人,我很看好你。
这样,整
那么就发挥不出这么好的效
(我失恋了,很伤
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而是集中注意于团体情境之上。
影响: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的敏感度增加。
原因:匿名性、自我意识下降。
最重要的是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例:
行深入思考时,更多的使用“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
当人们不花太多时间去推敲信息内容时,更多采用“外周路径”,即关注不用深思的外部线索。
广告中,大多用的是“外周路径”。
卖防晒霜的广告,强调的是买了他们的产品能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上海并有滋润嫩白
会做外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奖金高。
如果没有奖金,人又会做内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我有兴趣。
个体将成就归因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
给一个内在兴趣高的人外在奖励会使其
密的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且有成功的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下,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其存在的偏见。
(比如我和一个同学的关系很紧张,在一次偶然的班级聚会上,大家都玩high了,然后我开始和她交流,发现她没我想的那么难相处,最后关系挺融洽)方案:定期举办一些公司聚会或交流会,给雇员与雇员之间有个直接接触的机会,
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在态度的自我知觉上,认为在没有外界环境压力时,通常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表达真实态度的。
当存在着明显的外部压力时,会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于外部原因的。
在动机的自我知觉上,由于高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外部,由于低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内部。
这就是说,对于从事某种活动给予过分的肯定,将破坏对这个活动的内在兴趣。
相同点:阐述的都是行为与态度的关系。
不同点: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态度是直接观察到的,失调团体中的态度往往被歪曲,并且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感受促使态度改变;而在自我知觉理论中,态度是通过行为来推断的,失调团体中的态度
、Heider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触发,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于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度。
比如我喜欢吃甜的,我男朋友
数人有从众心理,有一小部分人不从众。
贡献:是从众研究的典范。
为Deutsch和Gerard 的研究做了基础相同点:人在面对压力时,普遍存在从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