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超脱与生命自由_王国维与席勒美育思想比较
美育与境界r——王国维美育思想中的境界论
美育与境界r——王国维美育思想中的境界论刘强强【摘要】王国维的美育思路是叔本华审美功能理论的延续,但在儒家修养境界论的影响下,他以康德的"利害之念"替代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转换了审美功能理论的作用对象,并以席勒的审美人格理论接引了叔本华的审美活动论,将审美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延长,从而使审美功能理论获得了面对整体人生的有效性.最后,在"天人合一"境界论的影响之下,王国维接受了席勒以审美消融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斗争的美育理想,并将其与孔子人格境界相比附,最终达成了对于孔子人格境界的回归.【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8(009)002【总页数】8页(P49-56)【关键词】王国维;美育;境界【作者】刘强强【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4在以往关于王国维境界论的研究中,学界的关注基本聚焦于《人间词话》。
其实早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王国维已多次使用到“境界”一词。
虽然也有相关学者注意到这一点,但对于“境界”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的理论意义与价值并未予以展开阐释,多数仅仅是将其作为《人间词话》“境界论”的先导和前史来看待。
①参见魏鹏举:《王国维境界说的知识谱系》,载《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等。
事实上,王国维此文中对于“境界”一词的使用是完全不同于《人间词话》的。
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境界”依然在传统意义上被使用,即表示某种修养所达到的状态与层次,而不像在《人间词话》那样中被赋予颠覆性的美学新质。
②对此彭玉平已有所解说,他写道:“这些‘境界’的用例虽然多,但大意不过是‘状态’或‘阶段’之意,作为独立的审美范畴的‘境界’,其内涵尚未明晰。
”见彭玉平:《从1903到1907:王国维的哲学研究与文学思想的形成》,载《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完整)自考年4月《美学》真题
2015年4月《美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审美现象背后体现的实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A.认识关系B.审美关系C.实用关系D.伦理关系【答案】B【解析】审美现象,背后其实是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即人的审美活动.【考点】绪论——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A.心理学方法B.社会学方法C.哲学方法D.文学方法【答案】C【解析】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首先,美学从诞生起就属于哲学,成为独立学科也没有脱离哲学,当代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均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其次,审美活动是精神活动,需要审美主体的全身心投入,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等其他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等,这也离不开哲学的思考。
【考点】绪论-—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3.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是()。
A.认识B.欲望C.情感D.自由【答案】D【解析】自由关系是人与世界形成审美关系的关键。
【考点】绪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4。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诗言志"说大体上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的()。
A.表现说B.符号说C.形式说D.巫术说【答案】A【解析】“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艺术的本质是表现情感志向。
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的表现说.【考点】艺术论(一)——艺术与艺术作品5.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的美学家是( )。
A.巴门尼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泰勒斯【答案】C【解析】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教育】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关键字】教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贺拉斯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A.美善协调B.天人合一C.逍遥自在D.渐修顿悟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A.力量B.自由C.学识D.博爱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A.修身B.养性C.求知D.养神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A.《乐记》B.《尚书》C.《左传》D.《诗经》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B.遵纪守法的人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D.学识渊博的人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A.相互对立B.相互包容C.相互替代D.相互补充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A.朱光潜B.鲁迅C.梁启超D.蔡元培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17.把美育目目标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A.孔子B.孟子C.朱熹D.柳宗元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A.王夫之B.叶燮C.梁启超D.鲁迅19.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1.提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的美学家是()A.康德B.黑格尔C.席勒D.蔡元培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20.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家中,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是(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朱光潜21.“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强调( )A.美育和智育的统一B.美育和体育的统一C.德育和智育的统一D.美育和德育的统一22.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美学家是( )A.康德B.贺拉斯C.席勒D.锡德尼23.美育主要依据的是( )A.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B.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C.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D.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24.美育的过程中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是通过以下哪个要素来实现的?( )A.情感B.意志C.理性D.愉悦19.下列关于美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仅供参考)美学原理考点
美学原理知识梳理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作品《美学》标志美学学科形成思想:人的心理情况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中西方审美体验理论概观:直觉——克罗齐,柏格森,马利坦想象或灵感——柏拉图移情(情感或感受从自我向对象投射)——朱光潜,胡赛尔,巴赫金,立普斯,由菲舍尔明确提出移情类型——对象的形式被赋予生命,向自然界移情,氛围移情,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内模仿——谷鲁斯高峰体验——马斯洛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使用功利拉开距离)——英国布洛完形心理(完整的知觉优先于个别的感觉,外在事物与心理之间存在相仿结构)孔子——中国第一个提倡美育叶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取代了“自上而下”的美学形而上学思维。
集体无意识说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是康德1746年巴图提出美的艺术概念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黑格尔把绝对理念看做是精神性的本体,向绝对理念实体表示敬意,就是崇高。
古罗马的朗基努斯是西方第一个讨论崇高的人,在《论崇高》一书中明确提出并论证了崇高这一范畴。
博克讲的美指:优美尼采——尼采的第一部作品《悲剧的诞生》柏格森用“生命的机械化”来解释喜剧及笑产生的原因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作为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标志丑从此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研究讨论美的专著——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席勒写成了《美育书简》(冲动——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美育是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主张人性革命)被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传书”,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并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概念,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作了阐述第一个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蔡元培主张以纯粹的美育代替宗教,赞成和提倡美育的还有鲁迅。
美学研究方法:区别于实证经验的哲学思维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美学研究的特征:研究方法多元性哲学思维是核心方法——观察了解分析体验追问感悟构建审美意识: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阶段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观念范畴审美活动: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美学学科性质: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的学科对象:鲍姆嘉通认为美是美学的学科对象,强调感性认知的完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美学的学科对象美学是关于艺术的哲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美是现实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的关系德国立普斯:美是研究审美心理的如何理解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这一命题?@1人类懂得按照某种尺度进行生产,并懂得把内在固有尺度运用于自由生产实践,@2人类将劳动定向于超越动物性活动的自由方向中@3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而美的规律,体现在自由劳动方向之中@4审美在人类全部行为结构中有原初位置所以,人也是按照……如何理解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1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人的自由劳动具有无限性,从未停滞于某一特定的实体劳动形态,面向未来无限自我超越@2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是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是对动物式谋生活动的超越。
王国维美育思想
何谓人文主义运动之精粹?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运动最为辉煌的成果 之一就是向世界揭示了寻求幸福于现时、现实与 现世的真理,正是这一真理标志着西方世界新文 化向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诀别。
税稽员和巡警一样无时不在;而内在时间(inner time)则像我们的情侶一样朝夕相伴。
就人一生的时间而言,内在时间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尽己所
能地去过一种充实而多彩的生活,而不是“度日”,那么我们的
内在时间感就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忘却钟表时间对我们的约束。
而钟表时间将时时刻刻提醒人:它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在 不知不觉中成了钟表时间的奴隶。我们的“日历”时间(calendar time)不会因为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慷慨洒脱,而得到一种报偿 性的延长。如果变成钟表时间的奴隶,并以一种吝惜的方式去利
“故一切美术皆不能达完全之域,美之为物,为世 人所不顾久矣!庸讵知无用之用,有胜于有用之 用乎?以我国人之审美趣味之缺乏如此,则其朝 夕营营,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 安足怪哉!庸讵知吾国所尊为大圣者,其教育固 异于彼贱儒之所为乎?”
我国人之嗜鸦片,有心理的必然性
“则夫蚩蚩之氓,除饮食男女外,非鸦片、赌博之 归而奚归乎!故我国人之嗜鸦片也,有心理的必然 性。”
用它的话,我们的生活内容将变得机械单调和枯燥乏味,那么, 内在时间便不复存在了。
让“外在时间”(outer time)作为一个“巡警”来控制我们的内在 时间。当某一位重要人物能从他的外在时间中抽出15分钟来与我 们共享时,我们常常看见他“警觉”的目光并听到某种“警告”。
尽管他对内在时间的控制可能会使他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很 少有人会感到这种控制能够丰富我们的经历,并有利于一种美好的 生活。内在时间似乎要求我们做出某种大胆的选择,要求我们象
席勒的自由观念和美育思想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and we
can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transcends 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his time in
many aspects.It
also points out
a
valuable mode for
aesthetics,Freedom usually belongs to the later.as many other ideas,it i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abstract
Schiller’S fi'PAgdom
are
thought is,The realistic
humanities
have the&alne pufpose
and keeping the intact humanity. and sense
drive is equal to
Sense is emphasized in Schiller’S aesthetics theory
form
drive.ne
关键词:自由美游戏冲动审美教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eeking freedom by combining the
SeliSe
and ration is the kernel of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In Schiller's Letce体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witll the purpose of freedom’s realization,he Schiller beauty
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
读写频道王国维美育思想简论□陈晨摘要:在我国美育思想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西方先进美育思想引进中国的是王国维,他从审美心理和社会需要出发,研究了美育的目的、功能、途径、理想以及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等,独创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体系。
梳理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美育理论的完善和实践上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审美境界王国维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启蒙的第一人,他开启了美学学科进入中国的大门,陆续将叔本华、康德、尼采和席勒等人的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并尝试运用西方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对美的基本性质以及美育问题都有自己的阐释与发挥,从而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
本文拟对王国维美育思想作简要论析。
一、美育的功能:“无用之用”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审美超功利性的思想,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活动,他说:“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也。
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1]因此他十分重视艺术美的特殊作用,即“无用之用”。
与“无用之用”相对应的是“有用之用”,所谓“有用之用”指的是官能欲望上的满足,是实现功利目的的用处,而“无用之用”指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对灵魂的净化,它是无功利不计较利害得失的。
“无用之用”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因此它是无形的,但是它的作用是长久而深远的。
“有用之用”即满足于当下的需求,常常是感官所能知觉到的,它是有形的但也是短暂的。
目光短浅的人只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的妙处所在。
正是由于缺乏这样一种无功利的审美观,国民缺乏高尚的精神生活,没有适宜的消遣活动,因此会染上“感情上之疾病”。
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认为当时国人远离纯粹的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政治和社会思潮,是中国社会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他说:“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2]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一种最神圣的事业,哲学和艺术所追问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等具有终极目的的问题,这些都是真理,与政治无关。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摘要: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的美育观在我国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的美育观以西方美学和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理论体系。
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王国维的美育观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
在他看来,美育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
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康德、席勒、尼采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
他认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点,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应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
同时,王国维深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提倡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美育应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个体在心灵上达到和谐与自由。
此外,王国维强调美育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倡导通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美育。
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王国维的美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倡全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二是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审美能力。
五、总结与启示王国维的美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王国维美育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型美育模式,将美育融入教育各领域,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完整人性”与“生命自由”——席勒、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人性”与“生命自由”—席勒、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比较——昌逸文摘要:席勒在西方美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蔡元培在中国率先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是近代美育的奠基人。
席勒、蔡元培都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各有侧重,二者都关注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但角度不同,对美育的阐释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席勒;蔡元培;美育思想;人性;自由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0)02-0047-08席勒,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美育”这个概念,以27封书信为主体建构了美育理论体系,在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蔡元培将美育纳入国家教育方针,且以毕生精力推行,率先确立了美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聂振斌指出:“他是我国近代美育真正的首倡者和奠基人。
”[1]论述席勒、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文章大多是分别论述,关注各自美育思想的价值,而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较少。
甘露认为“席勒在西方哲学、德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中,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沟通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通过美育达到两者的统一”,[2]论述了席勒的美育思想在恢复完整人性上的价值。
“学习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于保持心理平衡,宁静致远,养成高尚健全的人格,对人生充满信心,自觉地创造和享受生活极具现实意义”,[3]郭建荣则强调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即使一些学者将席勒、蔡元培放在一起研究,其关注的也是席勒美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分析席勒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渊源,而不是二者的差异。
莫小红在2012—2019年间发表一系列论文,阐释了席勒美育思想对蔡元培的影响及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席勒的超越,但没有作者简介:昌逸文/安徽大学在读硕士(安徽合肥230039)。
进一步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探讨。
对已有论文归类分析,发现对席勒、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差异进行比较的较少,但是对二者美育思想进行差异性比较很有意义。
席勒、蔡元培二人在思想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却具有不同的美育理论,形成不同的美育实践,这种由同而异的转变值得关注。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美育的目的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美育的目的重点解析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2.简述西方主要美学家的美育观。
答:①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3.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古代美育观形成的基础我国早期文化以礼乐为内核。
作为宗法社会的支柱而维系其统一的就是宗法礼教,而礼需要音乐配合,“如果没有相应的音乐配合,一方面礼会失去其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则礼的节奏与秩序,无法掌握”《礼记》与《乐记》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
战国时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一是天人关系,二是人际关系。
《礼记》。
从《乐记》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通过礼乐教化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在智慧、节欲、勇敢、多才多艺的基础上,以礼乐塑造自身的文采,便可成就最高的人生境界,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
”知之→识识的范畴;好之→意志的范畴;乐之→审美范畴。
孔子的修身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庄子,追求个体与宇宙大化的贯通合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和对现实的人生的解放与超越。
其他:禅宗——对审美感化的看法,既有宗教的痕迹,又反映了世俗的心灵净化和超越的特征。
禅宗乃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
从美育的角度讲,便是“自己感化自己”。
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张了自我,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从片刻中看到永恒,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主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之耳濡目染,渐渐潜移默化,就像大自然培养花木一样,日积月累地成长。
王夫之——强调日常生活对人的感化和习惯对人的日积月累的作用。
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如下是关于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对学术界影响非常大。
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
《人间词话》一书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
其文学与美学思想如下:一、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王国维是从康德、叔本华的文艺观、美学思想中获得了文学创作起源于“天才”的观点。
但是,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移用,他打破了叔本华“天才”观的神秘主义成分而把“天才”人格化,一方面承认主体的天才对认知、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扬天才敢于融“无限之动机”与“民族之道德”为一体的主体性。
“天才说”是王国维论文学创作起源的一大理论,而“游戏说”又是另一大理论。
这是受康德一席勒一斯宾塞“游戏说”影响的产物。
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叔本华与尼采》两文中较详细地说明了“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文学、美术是最高尚的嗜好,“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要求主体把自己的精神自由对象化于文学创作。
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追求欲望必然会带来痛苦,“欲”偿之不足,是苦痛;如愿以偿,是厌倦,也是一种苦痛;要追求“快乐”的努力,是苦痛;“快乐”以后,又是苦痛。
而这种苦痛,随着文化愈进,知识弥广,苦痛更深,结论只能是:世界是地狱,生活是无穷的苦痛。
他的“苦痛说”植根于深广的社会现实,建立于主体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要求对生活本质即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深刻的自我升华与解脱,不要以“乐天色彩”为文学的特质,而是以“苦痛”为矩度去创造能够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用“欲望”两个字评完了一部《红楼梦》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用“欲望”两个字评完了一部《红楼梦》欲望,是人类历史一个永不衰竭的课题,它贯穿了整部人类史。
因为欲望,人类不断追索,不断探寻,不断失落,又不断重启。
有人,因为欲望,登高跌重;有人,因为欲望,万劫不复;有人,因为欲望,彷徨迷失。
人人心中皆藏欲望,人人又痛哭为欲望所累,身不由己。
01那么,到底什么是欲望(Desire)?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又最具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这样定义“欲望”:“由于语言的表述性质存在着能指和意指的区别,因此存在着实际的需求和所表达出来的要求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就是欲望。
欲望是不能被命名的,因此是不能被满足的,也是一种永远的缺失。
”这个定义不管它是否艰涩,或者有缺憾,但有一点很明确:欲望存在不被满足的属性。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欲望是没有底的。
因此,很多人又把欲望理解为“执念”。
欲望、执念,世人深受其苦。
因此才有了“万般皆空”、“一切皆虚妄”的空门智慧。
02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时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整部《红楼梦》,就是欲望之道场。
其中,被提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贾瑞这个人物了。
通过贾瑞,我们得知了一名物——“风月宝鉴”,一面美人,一面骷髅。
这何尝不是警示世人,欲望执念既是骗局,又可随时倾覆自己。
《红楼梦》用人物在不自知的欲望里覆灭,来展示一个时代的没落。
这其中夹杂的作者自身的迷惘和痛苦,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03深得《红楼梦》精髓的张爱玲,几乎在其所有小说里,都融入了关于“欲望”的摸索与反思。
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半生缘》的曼璐和《金锁记》的曹七巧了。
当然这与电视剧的成功改编有莫大的关系。
曼璐最后把曼桢供奉给了那个毁掉她的男人,这里并不是自己不爱自己的妹妹,也并不是表面看的曼璐的心有不甘和不平衡。
那问题出在哪了呢?曼璐对曼桢大致表达过这个意思:凭什么你就高贵清白?我就要被糟蹋欺凌?曼璐角色的毁灭性气质是非常明显的,在心理学上,她希望自己的毁灭能够得到救赎,当无法得到时,就会以对她人的毁灭来达到对自己的补偿。
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又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的精神建构,它仍然“有用” ,因 此王国维并没有否认美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美育能与 其他教育相辅相成,它们有着共同的社会宗旨—— — 提高 人的文明程度, 丰富人的本质结构。他认为, 教育的方针 是智德美体四者齐全,教育的最终理想是培养身心健 “完全之人物” “美育” 康、 全面发展的 。他在提出 这个名 “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 词的同时又为它作了界定: 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 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对于将美育作为德
&% ’ ” 利害, 而入高尚纯粹之域。 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美之性 &! ’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 质即 , 它是一种超脱了内
“无用 ” 容和实际目的、 的形式之美。唯有事物的外表形 象或形式, 才能超脱实用功利性, 唤起“美情” 而具有审 美价值。正是因为审美有着如此超功利、 超概念的特点,
现途径,而艺术由于“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 系” 而成为美育的最主要手段, 因此, 对艺术和审美本性 的研究也就成了王国维美育理论的起点。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是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基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石。康德认为, 审美判断具有一种 , 它不涉及任何概念和客观对象的实际存在,而只与对象 的形式和主体情感有关。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也是一个 独立的领域,人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会享受到在现实 “盖人心之 生活的生存竞争中无法得到的自由和愉快, 动, 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 独美之为物, 使人忘一己之
!$ #
“夫岂独天然之美而已,人 育和智育的手段,王国维说: 工之美亦有之。宫观之瑰杰, 雕刻之优美雄丽, 图画之简 淡冲远,诗歌音乐之直诉人之肺腑,皆使人达于无欲之 (按: 境界。故秦西自雅里大德勒 亚里士多德) 以后, 皆以 美育为德育之助。”
境界人生——王国维以人为本的美育思想
2010年9月第12卷 第5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Jiangsu Un i v ers it 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Sept .2010V o.l 12N o .5境界人生:王国维以人为本的美育思想朱 晏(江苏大学发展与对外联络办公室,江苏镇江212013)摘 要:王国维将人生境界同词学境界等同起来,强调词的品格源于人的品格,认为美育是通过艺术作品直观的形式传达作者对人生的观点、态度等而达到对受教育者实现人生启迪的目的。
他认为实施美育是拯救国民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国民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有效措施。
王国维超脱现实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人生的美育思想对当今社会人类摆脱精神困境和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美育思想;王国维;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0)05-0030-04收稿日期:2010-04-08作者简介:朱 晏,助理研究员,文艺学硕士,从事文艺学研究。
王国维(1877 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他率先引进和系统介绍西方美学,并运用西方文艺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他通过对意境(境界)理论的建构和悲剧理论的阐释,将美育思想拓宽到了人生的境域,具有相当的深刻性。
他认为意境(境界)这一概念之所以超越传统的兴趣与神韵之类,是因为意境深入人性与人格的底蕴,是人的灵魂的自然流露。
他从 境界!中体悟人生,尊崇封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具有对人生终极意义、人类意识和生命的关怀,并力争在当时的社会境遇下实现理想人格的回归。
近代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流失,新的思想文化尚未建构,社会精神流离失所,王国维作为中国士大夫与西方人文思想融为一体的思想家和文士,他之所以倡导意境(境界)说,包含着替他自己,也替当时的中国人寻找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王国维美育思想渊源王国维关注人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他对美育的研究也侧重于从人的心理、精神需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 势力说!来源于席勒的 游戏说!与叔本华的 生活之欲说!。
中西方现代性美育理念异同的探究
哲学史学研究中西方现代性美育理念异同的探究张鹏祥(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中国的&育概念是从西方9入的。
但由于中西方&育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他们提出的&育理念虽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所不同。
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育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是摆脱理性的强制。
二十世d的中国&育家,面临的问题是启蒙。
由于二者面临的问题不同,加之传统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现代&育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探究感性与理性在不同&育思想中的地位与关系,论述中西方现代&育理念的异同。
关键词:&育审&现代性本土化一、中西方现代性美育思想的渊源1.西方现代性&育思想的渊源席勒是西方现代性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被公认的西方现代性美育思想的创始人[1I(22)O虽然在西方思想史上美育是与感性密切相关的,但席勒在其时代的号召下,将感性在美育中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度。
其著作《美育书简》的诞生标志着世界现代性美育思想的出现叫席勒的《美育书简》创作于法国革命爆发与雅各宾专政不久,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导致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并认为性与的国不现的是性的公人性完整的人,同时他指出美育使人性从性的压抑下完整。
席勒作为西方现代性美育的提出,期于性与感性之间。
席勒的友人曾对同样徘徊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人是一个思的人,是一个的&”不席勒了感性,是于他到了的,了的思地现中中感性的的西,也是他出《美育书简》的即33334)&2.中国现代性&育思想的渊源世的中国美育界与席勒的时代不同,国维、与为代表的的时代是“”与“”,并不,且“”相较于“”于的地位,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在世界对思中发的"皿"6)。
与理性是同,“美”在西方现代性的i 中是与性的,是向感性的°此,若置于西方中,通美育达理性必然是一个悖论,然于二十世的中国没产生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现与思想,此西方现代性的美与美育的理念被中国土化了。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教育论)模拟试卷4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教育论)模拟试卷4(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9,分数:18.00)1.柏拉图的美育观(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
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解析:2.席勒的美育观(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名词解释]席勒的美育观: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他的美育理论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和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解析:3.马克思的美育观(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名词解释]马克思的美育观: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与席勒美学的联系
浅论王国维“境界说”与席勒美学的联系摘要:长期以来,众多学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更多体现的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但追根溯源,从“境界说”的构成因素以及结合方式来看,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基本思想是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理论。
关键词:王国维;席勒;境界说;自然与理想的结合方式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早年受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影响,将西方美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哲学等结合起来,形成了独树一帜,有着自己风格的美学理论。
王国维早年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也成为后世研究者探讨其“境界”理论来源的直接线索,如缪钺先生、叶嘉莹先生、佛雏先生等人都曾在各自的著作中将“境界说”与叔本华的美学理论联系起来。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没有将王国维美学接受历程的变化这一因素考虑在“境界说”的分析之内。
《人间词话》作于1907-1908年间,而王国维在1905-1907年,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他在此期间写的《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人间嗜好之研究》、《文学小言》和《屈子文学之精神》都体现了席勒的美学思想,而且王国维也赞同席勒“诗歌是描写人性”的文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情感是诗歌的主题的观点,这在《人间词话》中也有体现。
因此,从创作《人间词话》时作者所推崇的美学思想入手,《人间词话》应从席勒的美学理论进行分析。
一、诗词以“境界”为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而其中体现的“境界说”不单强调诗人的主观精神,还强调要统筹周围世界,同时王国维认为“然词乃抒情之作,固尤重内美”,他对“内美”的强调又体现了席勒“人性统一和完美发展”的美学理想,而这“境界”又可细化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与席勒对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划分颇有相似之处。
(一)“有我之境”王国维对“有我之境”的定义是:有我之境中,诗人用自己的心、眼来观看外物,诗中所描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美学家和哲学家,席勒是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他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美育从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王国维则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杰出的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和史学家,他是第一个从西方引入“美育”概念的人,他对西方美学特别是德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吸取和自觉改造,揭开了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现代性探索的序幕。
对席勒和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进行比较,就是试图从两人美育思想的异同中,发现王国维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扬弃与中国式改造,找到自本世纪初以来中西方美育思想交融与碰撞的轨迹,从而为当代中国美育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与启迪。
一、理论渊源的皈依与超越美育尽管已从美学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但它仍与哲学、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较席勒和王国维的美育理论,也就必然要考察他们美育思想的哲学美学基础。
首先来看席勒、王国维对康德哲学美学观点的继承和超越。
在美学史上,人们一致公认席勒的美育理论来源于康德美学。
卢卡奇说,席勒是康德的“第一个伟大的追随者”。
席勒自己也从不讳言,他在《美育书简》的第一封信中就直接表白:“我对您毫不隐讳,下述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各项原则。
”(1)而王国维的美学探索也经历了始于康德又复返康德的曲折历程。
在《静安文集自序》(1905)中,王国维自述:“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按:1901-1902)之间。
癸卯(按:1903)春,始读汗德(按:即康德)之《纯理批评》,苦其不可解,读几半而辍。
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今岁之春,复返而读汗德之书。
嗣今以后,将以数年之力研究汗德。
”(2)从上文可以看出,王国维因读康德的艰涩而转向通俗优美的叔本华,最后又重返康德。
考察席、王的美育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对康德共同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知、情、意的划分。
在康德看来,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和“意”这两个相互隔绝的领域,要将其沟通就必须借助于情感的领域,情感是知和意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而同情感相对应的美也就成了真与善的中介与桥梁。
二是关于审美无利害性。
作为沟通纯粹知性和纯粹理性的中间桥梁,审美判断表现的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质、量、关系和情状”的分析中非常明确地区分了审美和道德:审美是无利害的、无目的的、无概念的、主观自由想象的;道德是有利害的、有目的的、理性概念的、客观规律的。
康德的上述观点成为席勒和王国维美育独立性思想的共同基石。
席勒认为,“美是自由观照的作品”,美和艺术是事物的“外观”,而不是事物的实体,人由审美观照产生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形成一种“审美心境”,它是不受实在事物的拘限和束缚的、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也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人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广角欲望超脱与生命自由——王国维与席勒美育思想比较俞晓霞142会享受到在现实生活的生存竞争中无法得到的自由和愉快,“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粹之域。
此最纯粹之快乐也”(3)。
美之性质即“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4),它是一种超脱了内容和实际目的、“无用”的形式之美。
所以,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就能与其它教育区别开来,成为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尽管康德在明确区分了审美和道德之后又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但由于他更多关注的还是审美判断自身的纯粹性,因此后人还是把康德作为一个“纯审美论者”来看待。
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往往把王国维看成是继承康德的审美非功利和形式美论者。
但这恰恰是对王国维的误读。
他和席勒一样,突出艺术、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为了划清审美与生活的界限,从而确立起美育自身的独特价值。
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继承又超越了康德的认识论局限,赋予了审美研究更多的社会意义。
席勒主张让真与善统一于美,把审美境界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他在确立美育独立性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美育与其它教育的联系:“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5)注重感性、情感的审美活动与科学理性、道德意志并不对立,审美活动可以为两者提供能力,并赋予自由形式。
从美的“无用”出发,王国维也把美育和其它教育作了区别,他认为中国一直以来不承认艺术的独立价值,多把审美服务于政教伦理,“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也”(6)。
中国古代美育的要害,正是在于丧失艺术的独立品格而无条件地服务于社会政治、伦理规范,审美教育自然也无从谈起。
但王国维认为,美与艺术还是有着“无用之用”的,它虽然不“以厚生利用为旨”(7),没有类似于政治实业的所谓的“当世之用”(8),但同时美和艺术又能或多或少影响人的精神建构,它仍然“有用”,因此王国维并没有否认美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
他在提出了“美育”这个名词的同时又为它作了界定:“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9);“故秦西自雅里大德勒(按:亚里士多德)以后,皆以美育为德育之助”(10)。
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接受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自孔子以来的“文以载道”之说,起到了一种纠偏的作用,指出了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殊性。
但与此同时,他和席勒一样,并没有因此把美育与其它教育截然割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国维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审美论者。
王国维生活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迥异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美育思想的理论渊薮就显得比席勒更为复杂。
他在接受康德理性乐观主义美学观的同时,又赞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但他又以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家学说“能动”地“化合”和“改造”了叔本华的观点。
所以,王国维的美育观更是一种“中西合璧”又有自身特色的理论。
王国维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欲求”论出发,对人生本质作了悲观的阐释。
他说:“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倦厌之间者也。
”(11)总之,人生就是欲望与痛苦的循环,欲望是人的根本,人无论如何逃脱不了欲望之网,人的厌倦、快乐、追求无一不和欲望、痛苦有关。
但是,在人类如何寻求解脱这一点上,王国维开始超越叔本华。
叔本华承认可以通过艺术达到暂时的解脱,但要想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死亡寂灭,处于最高阶段的就是“死”。
王国维针对叔本华的“无生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生生主义”,认为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其说灭绝也,非真欲灭绝也,不满足于今日之世界而已。
”(12)生活之苦既然由人自造,解脱之路也须由人自己求得。
途径之一是以高度智力洞察宇宙人生的本质后,摈弃生活之欲而得到超脱,这是“观他人之苦痛”;途径之二是从本人经历的一再痛苦中觉悟欲念的虚妄,最终弃绝意欲,这是“觉自己之苦痛”。
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审美,而王国维更看重的是后者,因为后者更为自然化、人类化,它可以成为通常之人的解脱状态。
对于“吾侪冯生之徒”而言,可以通过后者来“以美灭欲”,即通过艺术和审美来求得“暂时之平和”,获得人生痛苦的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13)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深受中国老庄哲学“出世”之说所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开篇就引用了老子和庄子的话:“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14)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异化和不自143由,只有通过观“道”的方式才能排除杂念和欲望,到达“天人合一”的绝对自由状态。
审美的最终指归是人的内心,在审美中让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命、心灵直接相通,追求一种于现实社会“无所待”、“逍遥于天地之间”、“游乎于四海之外”的绝对自由和精神超脱。
所以,我们在王国维的美育思想里,会发现他是渴求通过审美状态来弃绝个人的功利和欲望,摆脱叔本华式的欲望和痛苦循环,从而达到老庄式的群体解脱、遁离现实的目的。
二、美育范畴的交融与自主除了席、王二人美育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两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美育理论内核也呈现出同异交错的特点。
从他们美育理论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席勒美育理论的产生是以他对当时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开始的。
生活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席勒,把“自由、平等、博爱”当作最高的政治理想,而封建分裂的德国现实社会却让他深感失望。
因此他热情地讴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但另一方面,作为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德国资产阶级代表,他显然没有预料到政治革命的实践性和残酷性。
席勒很快被惊天动地的暴力革命所震撼,继而陷入失望和反感。
面对雅各宾党人镇压反革命的恐怖行动,席勒看到的只是“污秽和血”,因为“解体的社会不是奔向有组织的生活,而是倒退到原始的国度。
”所以人们不仅没有获得真正的政治自由,反而成为粗野的牺牲品,或是成了懒散和堕落的殉葬品。
与此同时,席勒也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的个性片面、畸形的弊端;和古希腊的完整人性相比较,现代人性处于分裂状态,“直观的知性和思辨的知性在敌对地占据着各自不同的领域,互相猜忌地守卫着各自的领域”(15)。
原因就在于国家为了从整体上维护自己的存在,必然要否定个人的具体生活和精神需要,缺少对人的个性、自由、尊严的重视。
而生活在19与20世纪之交的王国维也同样看到了社会政治的黑暗与现实生活的无望。
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历史上最为腐朽和黑暗的时期。
满清王朝的腐朽和衰败,帝国列强的入侵和瓜分,使得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
在这种现实危机面前,传统文化再也不能发挥收拾人心、维护社会的功能,处在文化断裂期的中国人仿佛是生活在精神世界的真空中。
埋首于书斋的王国维并没有忘情于世,他痛心地目睹着周围世界发生的一切,并开始深入探讨国人的出路。
在分析当时不少人吸食鸦片烟时,王国维认为根本原因是在他们精神空虚、无所寄托,主要是由于情感上的空虚:“要之,此事虽非与知识和道德绝不相关系,然其最终之原因,则由于国民之无希望,无慰籍。
一言以蔽之:其原因存于感情上而已。
”(16)他还特意把苦痛区分为“积极的苦痛”和“消极的苦痛”两种。
积极的苦痛是有对象的苦痛,即为求得生存之欲而付出代价,人们的劳动、工作、研究、读书都属于积极的苦痛;消极的苦痛则是由于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所造成的,这种痛苦才是最不能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