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3.2青春有格》 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以及如何在这个阶段做到有格调、有品质的生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面临的各种挑战,如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感波动等,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在这些挑战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这个阶段充满好奇,也有许多困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道德和法治方面的问题,但未必知道如何正确处理。
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既感兴趣,又有一定的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认识到青春期面临的挑战。
2.引导学生学会在青春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出正确的选择。
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青春期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2.如何做到有格调、有品质的生活。
3.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春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青春期遇到的困惑和解决经验。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2.教学课件:包括案例、图片、视频等。
3.小组讨论材料:包括话题、问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青春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关于青春期的内容,让学生思考:青春期有哪些特点?面临哪些挑战?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挑战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困惑和解决经验。
讨论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在青春期要做到有格调、有品质的生活,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4年《青春有格》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
2024年《青春有格》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章《青春有格》。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青春的坐标”,第二节“培养青春的品格”,第三节“青春有格,人生有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品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生梦想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青春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春励志视频,激发学生对青春的向往,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第一节“青春的坐标”,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认识青春的重要性。
(2)学习第二节“培养青春的品格”,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青春品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学习第三节“青春有格,人生有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生梦想奠定基础。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青春的坐标生理变化心理变化2. 培养青春的品格积极向上自我保护3. 青春有格,人生有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生梦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其影响。
(2)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青春品格?(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青春有格,人生有梦”的理解。
2. 答案:(1)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包括身体外形、内部器官、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增强、情感丰富、自尊心增强等。
这些变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3.2 青春有格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案
思考:(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组内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归纳总结:三、止于至善的内涵与要求
内涵: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③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要求: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以修身为本,不断践行,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四、课堂小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五、分层训练、当堂检测
见《绩优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七下3.2《青春有格》教案课题《青春有格》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树立规则意识,培养知耻之心,懂得荣辱之分。
道德修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健全人格:明白青春要有自己的格调,要有至善的追求。
重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难点如何做到止于至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课导入: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青春要有格。
重点问题:1 行己有耻的含义2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3 止于至善的含义4 榜样的作用5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引出本课主题——青春有格学生分组,写一写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如何理解“格”?讲授新课第一目:行己有耻探究一行己有耻含义思考:你知道这些名言的含义吗?提示:含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思考:同学之间搞恶作剧的行为可取吗?提示:不可取,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身心健康。
阅读名人名言: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名言?学生分享关于此类的名言探究二行己有耻的要求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耻”的事?提示:知耻是有所不为的前提,用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思考:卢梭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提示:人要有羞耻之心,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要反思其不良影响,并加以改正。
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思考:高某某终身禁止进入熊猫基地参观,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提示: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
思考:如何看待王某的行为?提示:王某拦车辱骂并用拳头打砸其他车辆,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思考:防沉迷系统、法律规定等都是外在约束,如何才能让学生戒掉“网瘾”?提示:外在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未成年人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3.2 青春有格-教案
第2课时青春有格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青春的魅力,释放青春的活力,激发青春的热情,树立自信、自强的青春态度,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能力目标学会辩证、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子中的“格”?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的意思。
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有风格。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呢?(1)如何理解“行己有耻”?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勾践卧薪尝胆(2)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提示:这是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节《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行己有耻”的含义和要求。
2. 知道“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3. 理解榜样的作用,能够在身边寻找榜样,并向榜样学习。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解读经典,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含义2. 通过不断追问,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3. 通过古人生平介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通过阅读感悟,寻找身边的榜样,找到行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1. 做有羞耻心的人。
2. 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3. 乐于完善自己的人格、追求至善。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与要求。
难点:树立底线意识,追求至善境界,做更好的自己。
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情境分析法、观点辨析法四、教学用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古诗词赏析“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苏东坡设问:我国古代文化中竹有什么寓意?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生:略师:竹子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常常有君子的寓意或者象征君子的品行。
而君子乃儒家文化中的理想化人格,在今天,它对年少青春的我们是否能有所指引呢?P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了解儒家先贤们的智慧一起来学习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一框青春有格。
青春有格(打在田字格当中)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怎样理解这个格字呢?在我们学汉字之初都曾接触过田字格。
它对汉字的书写就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规范和引导,可以让我们的字写的更漂亮,而当我们熟练掌握了汉字的书写规则,即便没有田字格,也可以把汉字写的漂亮,像在田字格里一样。
青春的我们渴望自由,但总有一些规则是不违反的,有一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
在儒家先贤眼中,这些规则和界限是什么呢?【设计意图】选用传统文化素材,给本课时打下传统文化底色。
同时提出君子概念,与本课时核心观点相照应,贯穿始终。
一、行己有耻孔子(画像)——行己有耻(简单介绍孔子:周朝皇室之后,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和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施以仁政;广收弟子,传授思想,培养人才,乃万世师表也。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青春期的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做到心中有格,行为有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他们在学习《青春有格》这一课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知道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做到心中有格,行为有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知道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做到心中有格,行为有度。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教学课件,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4.案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5.小组讨论:提前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青春期?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3.2《青春有格》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知道遵守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知道遵守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青春有格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青春有格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3.2《青春有格》。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进行分析讲解。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以便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有格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案例材料,让学生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青春有格的理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青春有格的内涵,并说明如何在生活中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是青春有格的重要表现。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鲜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会迷茫、困惑。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为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准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是青春有格的重要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承担责任的意识,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有责任感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是青春有格的重要表现。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青春期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青春有格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几个关于青春有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青春有格的行为准则。
4.成果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5.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青春有格的含义,强调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烦恼,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等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真实,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烦恼。
他们对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等。
因此,这一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指导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烦恼,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烦恼的存在,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烦恼,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人生规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青春期的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烦恼的存在,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人生规划。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场景,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2.青春有格》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个性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规范和底线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但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但缺乏深度分析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是个性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2.培养学生规范和底线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
2.难点:培养学生规范和底线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用于引导学生了解法治观念。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青春期的图片,让学生回顾一下青春期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他们对青春有格的理解。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底线意识,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经典教案】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青春有格 (2)
【经典教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青春有格》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1、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见贤思齐的人生态度。
体现情感性目标。
学习水平是:内化领悟反省指导自身的态度行为;行为动词是:树立学习内容是:正确的人生观和见贤思齐的人生态度2、学会做到“行己有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体现技能性目标。
学习水平是:分析运用行为动词是:学会提高学习内容是:做到“行己有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认识青春不能违反的一些规则。
体现知识性目标. 学习水平是:了解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内容是:青春不能违反的一些规则。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在学习前两课《青春的邀约》和《青春的心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侧重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思维、交往等方面认识青春,认识青春成长中的自己。
本课以“青春证明”为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理念的转化,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修身的思想,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塑身立德。
设计了“青春有格”,引导学生探索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当如何度过,激励学生在青春探索中不断发现自己、证明自己。
同时,本课也是对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我”内容的深化与补充,再次印证“发现自我”是一生的成长课题。
学情分析:优势:青春期的青少年,年少气盛,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青春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获得力量感、胜任感和成就感,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
劣势:部分青少年缺少思想和精神上的正确引领,青春的能量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和转化,那么,有些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就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
这不仅阻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学会做到“行己有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材分析中指出:“引导学生探索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当如何度过。
”所以,通过课标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什么是“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阶段,但同时也是充满挑战和困惑的阶段。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到自律,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充满活力,好奇心强,开始独立思考,但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他们对社会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案情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青春期自律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我管理,做到自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自律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我管理,做到自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青春期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青春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关于青春期自律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自律的重要性。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做到自律,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4.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明确青春期自律的重要性,强调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青春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情感、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同时也在探索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他们对于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2.帮助学生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情感、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的态度,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情感、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增强互动和合作。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春期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青春期可能遇到的情境,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4.反思写作:通过反思写作,让学生深入思考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
3.准备反思写作的问题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春期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
3.操练(10分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青春期可能遇到的情境,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增强互动和合作。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
第二框青春有格【目标定位】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青春魅力,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2.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能力目标1.学会辩证、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2.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知识目标1.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2.理解“羞恶之心”“榜样”的作用二、重点难点1.“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2.“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要求【课堂设计】一、情境导入教师投影图片:(1)续写:请按照“谁的青春不……”(2)思考:面对青春的“迷茫”“折腾”……我们应注意什么。
教师点拨:“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折腾”“谁的青春不张扬”“谁的青春不叛逆”……这些都体现了活力和个性,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要做到青春有格。
二、教学建议1.行己有耻活动一:名言探究教师出示材料:孔子说:“行己有耻。
”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学生思考:这三句话对青春期的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师点拨:材料中孔子、朱熹、孟子的话告诉我们要行己有耻,即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活动二:课堂辩论多媒体展示思考:(1)面对闯红灯这一行为,你如何看待两位同学的观点。
(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考验着我们?(3)面对上述行为选择,我们应如何做?教师点拨:(1)对于生活中违规行为的态度,考验着一个人的羞耻之心,我们应“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2)生活中很多“小”事并不小,它关乎生命健康、公私界限等行为底线,在这些事情上,青少年应该树立底线意识,有所不为,做到行己有耻。
活动三:生活中的考验教师多媒体展示情境: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数学,妈妈一直很关注这次考试。
老师发完试卷后走了,刚开始大家都在认真做题。
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到邻桌的同学已经做出来了,而老师又不在,我就想抄袭他的。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 教案
学生小结: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怎么做?
目标导学二:至于行善
(多媒体显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
活动一:说一说
(1)《大学》这本书的宗旨是什么?
(2)你对“止于至善”是怎样认识的?
生回答:“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学生探究后回答。
情感提升
学生朗读: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七年级思品下册
课型
新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认识到在青春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深思的问题和富有启示性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困扰。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青春期,理解青春有格的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认识到青春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名言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的价值取向,培养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自律能力,成为有担当、有道德的青少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认识到青春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的价值取向,培养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的价值取向。
2.问题讨论法: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3.名言分享法:分享富有启示性的名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小组合作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2.案例材料:选取与青春期相关的典型案例。
3.名言素材:收集与青春有格相关的名言。
4.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青春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过程。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青春有格》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学习榜样的精神和行为,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
能力目标:增强自控能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行己有耻,什么是止于至善教学重难点:行己有耻,止于至善需要我们怎么做?增强自控力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运用你的经验”导入1、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
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格”?师: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活动:倾听感悟听王帆的演讲《知耻而后勇》思考:1、演讲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者?知道耻辱的人。
师介绍“知耻而后勇”-----《礼记·中庸》,意思是: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
2、这段演讲对你有什么启发?一个人要懂得知廉耻,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要知耻就要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要正视自身缺点并努力改正它;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探求新知----行己有耻学生读书P27---29,思考:1、什么是“行己有耻”?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怎么做?活动:社会视角出示一组社会中人们不遵守规则的图片思考:你如何看待图片中这些人的行为?没有遵守社会规则,是不知耻的行为不能自尊自爱,缺少规则意识是缺少公德意识的表现……讨论: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做人要有底线意识,坚决不做触碰道德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
活动:我能行生交流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分享自己在磨砺意志,拒绝诱惑方面的经验。
行为提升:出示八荣八耻内容的图片,播放《八荣八耻歌》,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青春有格》
【教学目标】
1、知道“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至善的追求。
2、学会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通过“微尘”、慎独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
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4、通过学习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难点: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
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青春应有格---行己有耻
1、笑话导入:
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格”?
格:标准、规格;品格、格调青春有格:青春也需要规范、引导
(青春并不意味着放纵,总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
2、解读行己有耻—孔子
行己有耻—孔子(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行己有耻”是人之为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线。
)
3.如何才能做到“行己有耻”?(提问)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
(1)“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有了羞耻心:难过、惭愧。
内疚。
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它像威严的法官,端坐内心法庭。
行动前,审查愿望;行动中,监督调节;行动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⑵“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触碰法律的事情更不能做。
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增强自控力: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二、探究学习青春要有格---止于至善
1.解读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人们要发扬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光明的一面,作为君子应该每天都修养自己,每天都有进步,然后,把自己人性里最善的一面、最光明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我们要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2.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探究学习一:阅读感悟视频“微尘”---感动中国2006
(讨论)人们做的这些小事有意义吗?
出示郭明义、王峰的事迹,证明全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至善”,是在积善,积德性。
(1)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探究学习二:童小勇去敬老院做志愿者
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你会怎么做?
看法:“他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这一观点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没有做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向榜样学习。
“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我也当过志愿者,我去了好多次呢!”“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这三位同学做到了寻找榜样,并积极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做法: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品德差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见贤思齐焉:在生活中寻找“贤”,(品德高尚)将他们作为榜样。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
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汲取他们的力量。
探究学习三:杨震的故事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慎独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严于律己
我来说:同学自主发言,反思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打造自己的青春盾牌
(3)“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3. 修身为本,行走于“止于至善”之路
探究学习四:讨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观点一:要做到止于至善就应该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独善其身)
观点二:一个人除了要有良好的品德还要有远大志向,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兼济天下)
《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要朝气蓬勃追求自由与进步,青少年当以修身为本,要一直行走在止于至善的人生路上,让自己的青春飞扬!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我们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词语)创新精神,有追求,有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要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要有自我省察的品质。
三、结语音乐《飞得更高》
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祝愿同学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板书设计】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
含义
行己有耻
青春有格如何做到
含义
止于至善
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