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变及后果: (1) 脑萎缩 —— 老年性痴呆 (2) 脑梗死(脑软化) —— 液化性坏死 (3) 脑动脉瘤—— 破裂出血
肾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肢体末端缺血坏死,甚至坏疽。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剧烈腹痛,肠梗死
脑底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AS并血栓形成
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实质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脑体 积缩小,重量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变宽、变深
1、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3、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 4、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
(一)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是因冠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骤增使心肌急 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
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泡 沫细胞聚集(巨噬细 胞源性为主)
脂纹(模式图)
2. 纤维斑块
主动脉后壁见散在不规则隆起的黄白色纤维 斑块,部分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增多及玻变 而成瓷白色蜡状。镜下病灶由纤维帽、泡沫 细胞、炎细胞组成,可有少量脂质池形成
肉眼观为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并向下
压迫中膜,切面可见纤维帽下大量黄色糜 粥状物
机制:
心肌缺氧 代谢产物堆积 刺激心内交感神经 末梢 颈(下段)及胸(上段)交感神经节和 相应脊髓段 大脑 在上述脊神经分布的皮 肤区产生不适(憋闷、紧缩)感。
心绞痛类型
⑴稳定性心绞痛
轻可多型在无、负明数荷显月或诱内休因心息而绞时在痛发
一作 休般, 息不其 时发强 发作度 作,和,仅(仅或在少)频重数度体在增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是一组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 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2. 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3. 动 脉 中 层 钙 化 ( medial calcification )
正常肾脏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冠脉主要分支及供血部位
冠状动脉
左冠脉主干
右冠脉主干
左前降支
左旋支
心尖大部、左室前壁大部、 左室侧壁 室间隔前2/3
前支 右边缘支 后降支
(一)致病因素(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年龄 遗传因素 其他
(二) 发病机制
1. 血脂异常(脂质渗入学说):
AS病变形成的始动环节
高脂血症 改变内皮功能,使之通透性增高
经氧化修饰形成OX-LDL
趋化血液中
中膜SMC迁
的单核细胞
入并增生
与MC清道夫受体 结合形成泡沫细胞
刺激多种细胞 因子生成
二、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变
按病变发生、发展,包括有: 1、脂纹(fatty streak)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4、继发性病变
1、脂斑、脂纹 (fatty streak)
AS的早期病变 黄色帽针头大小; 斑点或条纹状; 平坦或微隆起; 病变可逆
47号片,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4、继发性病变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形成; 血管管腔狭窄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主动脉硬化:腹主A-胸主A-主动脉弓
可致动脉瘤形成,破裂大出血
脑动脉硬化:分布:Willis环、大脑中动脉 最显著,引起不同呈度的狭窄、溃疡及血 栓形成。
⑵不稳定性心绞痛
力加 负劳, 荷动大 中时多 发发有 作作一,;支此且,时心甚心绞至电 痛多 图的支 见性S冠T质脉段、高反强度而度狭升、窄高部,,位常血、
诱见 管因到 造等弥 影在散 证1性 明~心,3个肌发月细作内胞时无坏有
2. 内皮细胞损伤(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皮损伤是AS的起始病变
内皮通透性↑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脂质渗入↑ 内膜中沉积↑
趋化单核细胞、SMC进入内膜 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
3. 泡沫细胞聚集和坏死(单核巨噬细 胞作用学说)
AS的早期病变 (脂斑、脂纹的主要成分)
吞噬脂质, 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坏死
右室前壁、右室后壁、左室后壁 室间隔后1/3、房室结、窦房结
冠状动脉分布
冠状动脉As病变特点
好发部位 前降支- -右主干- -左主干 病变特点 多见于血管心壁侧 节段性 半月形 病变分级 I级 阻塞 ~25%;
II级 阻塞 26%~50 %; III 级 阻塞 51%~75 %; IV 级 阻塞 76 %~100 %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授课时间: 6 学时 授课内容:
第1次 动脉粥样硬化(重点:斑块形成机制 及形态)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第2次 原发性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 第3次 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前降支(As)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念: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起心肌供血 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心病的原因: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冠状动脉痉挛 3) 冠状动脉炎症
冠心病的临床病理类型
产生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促进白细胞黏附和进入斑块
粥样灶形成
产生生长因子 促进SMC增生和迁移
4. 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 合成细胞外基质增多
AS进展期病变形成的主要环节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及自身分泌生长因子
增生、游走、 转型,形成平 滑肌源性泡沫 细胞
合成多量胶原蛋白、弹性蛋 白、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 使动脉内膜增厚变硬,硬化 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 变有关的动脉疾病(发病机制);主要 累及弹力型及弹力肌型动脉(病变血管 类型);基本病变为脂质在动脉内膜沉 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粥样斑 块形成致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病变 特征);常出现心、脑缺血症状(主要 临床表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肾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肢体末端缺血坏死,甚至坏疽。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剧烈腹痛,肠梗死
脑底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AS并血栓形成
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实质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脑体 积缩小,重量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变宽、变深
1、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3、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 4、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
(一)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是因冠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骤增使心肌急 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
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泡 沫细胞聚集(巨噬细 胞源性为主)
脂纹(模式图)
2. 纤维斑块
主动脉后壁见散在不规则隆起的黄白色纤维 斑块,部分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增多及玻变 而成瓷白色蜡状。镜下病灶由纤维帽、泡沫 细胞、炎细胞组成,可有少量脂质池形成
肉眼观为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并向下
压迫中膜,切面可见纤维帽下大量黄色糜 粥状物
机制:
心肌缺氧 代谢产物堆积 刺激心内交感神经 末梢 颈(下段)及胸(上段)交感神经节和 相应脊髓段 大脑 在上述脊神经分布的皮 肤区产生不适(憋闷、紧缩)感。
心绞痛类型
⑴稳定性心绞痛
轻可多型在无、负明数荷显月或诱内休因心息而绞时在痛发
一作 休般, 息不其 时发强 发作度 作,和,仅(仅或在少)频重数度体在增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是一组以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 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2. 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3. 动 脉 中 层 钙 化 ( medial calcification )
正常肾脏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冠脉主要分支及供血部位
冠状动脉
左冠脉主干
右冠脉主干
左前降支
左旋支
心尖大部、左室前壁大部、 左室侧壁 室间隔前2/3
前支 右边缘支 后降支
(一)致病因素(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年龄 遗传因素 其他
(二) 发病机制
1. 血脂异常(脂质渗入学说):
AS病变形成的始动环节
高脂血症 改变内皮功能,使之通透性增高
经氧化修饰形成OX-LDL
趋化血液中
中膜SMC迁
的单核细胞
入并增生
与MC清道夫受体 结合形成泡沫细胞
刺激多种细胞 因子生成
二、病理变化
(一)基本病变
按病变发生、发展,包括有: 1、脂纹(fatty streak)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4、继发性病变
1、脂斑、脂纹 (fatty streak)
AS的早期病变 黄色帽针头大小; 斑点或条纹状; 平坦或微隆起; 病变可逆
47号片,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4、继发性病变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形成; 血管管腔狭窄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主动脉硬化:腹主A-胸主A-主动脉弓
可致动脉瘤形成,破裂大出血
脑动脉硬化:分布:Willis环、大脑中动脉 最显著,引起不同呈度的狭窄、溃疡及血 栓形成。
⑵不稳定性心绞痛
力加 负劳, 荷动大 中时多 发发有 作作一,;支此且,时心甚心绞至电 痛多 图的支 见性S冠T质脉段、高反强度而度狭升、窄高部,,位常血、
诱见 管因到 造等弥 影在散 证1性 明~心,3个肌发月细作内胞时无坏有
2. 内皮细胞损伤(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皮损伤是AS的起始病变
内皮通透性↑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脂质渗入↑ 内膜中沉积↑
趋化单核细胞、SMC进入内膜 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
3. 泡沫细胞聚集和坏死(单核巨噬细 胞作用学说)
AS的早期病变 (脂斑、脂纹的主要成分)
吞噬脂质, 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坏死
右室前壁、右室后壁、左室后壁 室间隔后1/3、房室结、窦房结
冠状动脉分布
冠状动脉As病变特点
好发部位 前降支- -右主干- -左主干 病变特点 多见于血管心壁侧 节段性 半月形 病变分级 I级 阻塞 ~25%;
II级 阻塞 26%~50 %; III 级 阻塞 51%~75 %; IV 级 阻塞 76 %~100 %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授课时间: 6 学时 授课内容:
第1次 动脉粥样硬化(重点:斑块形成机制 及形态)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第2次 原发性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 第3次 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前降支(As)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念: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起心肌供血 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心病的原因: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冠状动脉痉挛 3) 冠状动脉炎症
冠心病的临床病理类型
产生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促进白细胞黏附和进入斑块
粥样灶形成
产生生长因子 促进SMC增生和迁移
4. 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 合成细胞外基质增多
AS进展期病变形成的主要环节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及自身分泌生长因子
增生、游走、 转型,形成平 滑肌源性泡沫 细胞
合成多量胶原蛋白、弹性蛋 白、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 使动脉内膜增厚变硬,硬化 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 变有关的动脉疾病(发病机制);主要 累及弹力型及弹力肌型动脉(病变血管 类型);基本病变为脂质在动脉内膜沉 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粥样斑 块形成致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病变 特征);常出现心、脑缺血症状(主要 临床表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