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粟裕与淮海战役几个问题的回顾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
2018年第3期□申正义粟裕三次﹃斗胆直陈﹄粟裕,湖南省湘西会同县人,侗族,1907年出生,1927年入党。
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周恩来警卫班班长)和井冈山革命斗争。
由士兵逐步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
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
粟裕先后6次负伤,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淮海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毛泽东1961年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
”刘伯承元帅曾评价粟裕:“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第一次“斗胆直陈”:关于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问题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犯,中央军委提出以山东、太行解放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并于6月26日电令华中分局,要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
陈毅军长也电令粟裕西出淮南。
接到中央指示后,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
27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发电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并在取得华中分局其他领导的支持后,于29日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名义再次发电,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
中央军委、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迅速发起了“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
海安一战,更是创下了敌我伤亡15比1的奇迹(歼敌3000,我伤亡200),极大鼓舞了各解放区军民的士气。
毛泽东于8月28日在发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推广了苏中经验,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苏中战役发起后,为增加兵力,确保胜利,7月25日至8月5日间,粟裕先后3次向中央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调淮南的五旅至苏中参战,终获同意。
“战神”粟裕,解放战争的四大突出贡献
“战神”粟裕,解放战争的四大突出贡献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粟裕功勋卓著。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他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战略筹谋和战役指挥上,做出过四次决定性的贡献。
第一大突出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苏中战役(后称苏中七战七捷)当时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39周岁。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6月27日,粟裕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发起苏中战役。
7月1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华中野战军的电报,批准进行苏中战役,将全面内战爆发以来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主要战场进行较大规模初战的重大任务,交给了粟裕。
毛泽东在电报中指示华中野战军,“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山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再进行战役。
这说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了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以“能不能在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侦察的使命。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进行了苏中战役,连续七战七捷,歼敌5.3万余人,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进行解放战争初战的战略任务。
苏中七战七捷,对解放战争胜利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是:使毛泽东、中央军委主要依据这一战略初战创造的“在解放区连续运动歼敌”的成功经验,确定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应实行“内线(即凭借解放区)作战、运动歼敌”的战略方针。
这一战略方针,政治上有利(说明处于防御地位),军事上必胜(依靠解放区人民支持)。
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亲笔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首长,推广这一“凭借解放区作战”、“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并“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苏中七战七捷堪称为解放战争初期奠定人民解放军战略方针之战,也可以称为定战法之战。
第二大突出贡献:提议发起并组织指挥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是粟裕提议发起,由陈毅、粟裕共同指挥的,当时粟裕40周岁。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首先,战略和战术上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设想最早由粟裕提出,毛泽东等中央军委看后同意,不断将其完善并进行部署。
从提出到正式发动,中共有着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这对于一场大规模战役而言并不算长,但相比国军是远远充足的。
这也使得解放军在战役的战略和战术等计划上远比国军要成功。
其次,两大野战军的协调配合。
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但只是一支军队是不可能战胜国军几十万人,所以在谋划中就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配合作战。
之后,中共又组建总前委来进行统筹指挥,更是使得两支队伍可以如臂指使。
然后,人民的强大支援前线。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参战的除了正规军还有40万民兵,此外还有五百多万的支前民工。
尤其是这些民工,他们不仅负责给军队运送弹药物资和粮食,还帮助运送伤员。
因此,淮海战役才被称之为是独轮车推出来的。
最后,地下党员也功不可没。
淮海战役中,国军共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
比如在黄维的第12兵团准备突围时,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使其计划失败,从而被完全合围最后被歼灭。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淮海战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位于碾庄,在碾庄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军团,死伤无数,再加上降军,大概吃掉敌军将近十万人,血战极其激烈,正是因为这场战役,为我军取得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8年济南失守,国民党以为华东野战军损失惨重,他们能够一举南下拿定徐州,谁知他们过于轻敌,我方野战军元气迅速恢复后,一方面故意营造主力仍在山东的假象以迷惑敌军,实际上解放军兵分多路,以不同路线进军徐州。
国民党发现以后,调集多支军团向徐州收拢势力以死守,导致该地区的国军兵力一度增加到七十万。
此后,我军按照计划发动淮海战役,各队向目标进攻,华东野战军追上正在渡河的黄百韬兵团,此时李弥撤退,黄百韬军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直到其行至碾庄地区时,华东野战军一举将其围困。
此后,蒋介石派援军前来解第七兵团之围,徐蚌战场的军力增加到八十万,我军切断徐州守军的退路,碾庄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
揭秘:粟裕的几次败仗
揭秘:粟裕的几次败仗粟裕素以能征善战、愈战愈奇著称于世。
毛泽东曾说,数粟裕最会打仗。
苏中民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其实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是五大野战军中战绩最大,损失也是最大的一支部队。
在这里仅把所知道一些战役粗略统计了一下,总结了粟裕指挥三野的八大败仗,供大家探讨,有些战例的资料缺乏,仅作参考,欢迎给予补充。
一、泗县战役1946年7月华野山东部队将国民党第7军的172师包围在泗县城里打了两天,华野损失惨重。
此时国民党第7军的171师也突破阻击逼近泗县,对粟裕部队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华野不得不撤围。
其中华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鲁南第8师遭受重大损失,伤亡过半。
从此国民党第7军中便流传着“钢军硬,共军不敢碰一碰”的顺口溜。
如果按“8师伤亡过半”的标准,那么泗县战役,仅8师就伤亡5000人左右。
再加上参战的2纵、9纵,此役,解放军伤亡应在7000人左右,国民党军仅损失3000人。
二、淮阴之战1946年9月,张灵甫率国民党整编74师主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整编74师一路突破华野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设置三道防线,到达淮阴城下,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大堤,放水也无法迟滞74师的迅猛攻击。
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发起夜战,从解放军各纵队的结合部成功突破,用假口令诈开南门,对华野进行内外夹击,解放军反击未能奏效,全线崩溃,被迫于19日撤出淮阴。
74师继续追击,又于22日攻占淮安,至此,国民党军控制两淮,张灵甫获三等云麾勋章。
解放军在华东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华中主要工商区两淮的丢失对于华野兵力补充、后勤补给和部队回旋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三、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6年12月,张灵甫统一指挥国民党军整编74师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以及新7军一部共5个旅二攻涟水,张灵甫吸取以往教训,以一部从西面攻击涟水,解放军措手不及,华野三大主力之一的第6师奉命回师增援,在涟水城外被74师重创,6师伤亡达5000人以上,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共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60多年前那场空前规模的战役,成为无数学者的研究课题。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至为重要的一战,经历65个昼夜的抗战,这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最终以解放军战士战胜国民党队伍,成为中国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从1948年的11月6日开始,围绕着军事重镇徐州,国共两党开始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
双方投入兵力空前,共产党60万对国民党80万。
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
即便是在60多年前最惨烈的战场探寻,满目亦是“细雨乡关路,桃花浅淡中”。
让人们不由地想起导游们常说的一句词: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区别在于,追寻红色足迹之旅的导游是历史。
淮海战役简介,简述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三大战役”之一。
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仅仅六十五日。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杜聿明及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
662018·20HISTORY || 历史镜鉴 责任编辑:段培华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常浩如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这场气势磅礴的战略决战,不仅早已成为中国辉煌历史的一部史诗,也必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画卷之中。
淮海战役胜利的因素很多,如: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的支援,两大野战军和军区武装紧密配合,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战,济南战役胜利的基础,辽沈战役创造的有利形势,等等。
但应该说,中央军委、毛泽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首长高超的战略运筹与谋划、正确的决策与指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役构想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及时调整战略,使小淮海的战役变成了大淮海的战役;在战役实施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而歼灭黄维兵团则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
歼灭黄维兵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左右整个淮海战役的战场形势。
如果让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靠在一起,那就不得了,形成一个大集团,战役就不好打了。
在准确评估了战场的轻重缓急的基础上,实施了“吃一个、看一个、夹一个”的正确决策,保障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
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规模很小,被称为“小淮海”,但后来由于战场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不利,国民党军被迫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的作战方针。
1948年9月16日凌晨,济南城头炮声震耳欲聋。
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被称为“三大战役序幕”的济南战役,并取得了胜利。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的时候,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粟裕认为,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9万多人,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0万多人,证明打大规模歼灭战符合实际。
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前夕的一封重要电报
淮海战役前⼣的⼀封重要电报【何新华东解放战争资料】何新:淮海战役前⼣⽑泽东批评粟裕的电报在淮海战役即将打响的1948年10⽉30⽇,⽑主席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饶漱⽯发了⼀封措辞⾮常严厉的电报,电⽂明确地批评粟裕:漱⽯同志:⾃中央⼦虞电⾄今巳九⽉,未寒电⾄今亦已两个半⽉,华野(指粟裕西兵团)前委书记(指粟裕)对于执⾏中央请⽰报告制度及在军中开展反对⽆纪律、⽆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报告的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恶劣作风,⾄今没有表⽰态度,亦未申明理由。
在此问题上失去主动性,落后于⼀切兵团之后,实属不合。
你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现责你传中央意旨,处理此项问题,并将结果电告为盼。
军委(亥)【⼏点讨论】此电特别可注意的应是以下⼏点:1、电⽂中的“华野前委书记”特指粟裕。
电⽂措辞严厉,批评粟兵团“⽆纪律,⽆政府,游击主义作风”,“落后于其他⼀切兵团”。
2、此电未通报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华野其他领导⼈,亦未转发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刘邓(此时粟裕部组织关系本应⾪属中原军区管辖),⽽是仅发给时任华东局第⼀书记及华东军区领导⼈的饶漱⽯个⼈。
3、电⽂中称饶漱⽯——“你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这实际是1947年7⽉华野分兵以前饶漱⽯被任命的职务。
此时军委电报重申及特别强调饶漱⽯仍是“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这就否定了近年流⾏的⼀个说法,即所谓“⽑泽东1948年5⽉曾经在城南庄委任粟裕作为华野全军的代司令及代政委,指挥华野全军”的说法,——乃是虚假不实的。
4、1948年10⽉11⽇,⽑泽东亲⾃设计的“淮海战役作战⽅针”之第五部分,⽑泽东确定了淮海战役作战各个阶段的⽬标和进程。
根据⽑泽东的设想,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
原华野的粟裕兵团与谭震林⼭东兵团在淮海战役期间也配合作战。
但是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兵团与⼭东兵团仍应分别⼆部,独⽴作战。
⽑泽东说:“(五)你们以⼗⼀、⼗⼆两⽉完成淮海战役。
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
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我军斩获之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大大加速了全中国解放的进程。
这次战役,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决策,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筹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由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华东、中原地方部队并肩作战,而共同完成的。
当时我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作为此次战役的参加者,仅就中原野战军在战役中的行动作一回顾,以供研究探讨。
一、作战方针和战役准备1948年9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过去两年我军的作战成绩和整个敌我形势,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地区歼敌的任务。
中央军委要求全军应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15个旅左右,其中规定中原野战军歼敌14个旅左右,并攻占鄂豫皖3 省若干城市;指示全国各战场发起秋季攻势,中野协同华野作战,歼灭中原敌人,解放全中原;尔后协同各兄弟野战军,继续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之深远后方。
9 月6 日,正在中央开会的邓小平政委写信给中原局和中原野战军,传达了会议精神,特别强调提高纪律性,克服全党严重存在的无政府无纪律状况,是保障革命胜利的中心环节。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是1947年7 月、8 月间开始的。
我中野部队跃进大别山,在华东野战军协同下,以品字形展开于江、淮、河、汉之间,转战中原一年中,主力一部地方化,发展地方武装21万,创建了皖西、鄂豫、桐柏、江汉、豫西、陕南、豫皖苏等有3000 万人口的7个解放区,把敌人赖以进攻我军的后方,变成我军继续大量歼灭敌人,发展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
1948年7 月底至8 月初,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在豫西宝丰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准备夺取全国胜利的指示,决定在过去半年作战和整党、新式整军的基础上,再以两个月时间进行整党整军。
红色经典故事小学
红色经典故事小学
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
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
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历史趣谈:淮海战役两度抛弃部下躲进麻袋逃跑的将军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淮海战役两度抛弃部下躲进麻袋逃跑的将军是谁
导语:1949年1月10日,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是解放军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百韬、邱清泉均在战役中被
1949年1月10日,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是解放军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百韬、邱清泉均在战役中被击毙,杜聿明、黄维战场被俘,而李延年、刘汝明、孙元良等则率残部南逃,唯独13兵团司令员李弥下落不明。
直到蒋介石在奉化任命李弥重组第13兵团时,才揭开李弥生死之谜。
但是一个统军数万的将军李弥,究竟怎样突破重重封锁得以逃脱的?近日记者通过查询相关档案资料,解开了鲜为人知的李弥漏网之谜。
本期主角——“逃跑将军”李弥
国民党二级上将
李弥简介(1902-1973)
1926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国民党二级上将。
1948年任徐州剿共总司令部第13兵团司令员。
淮海战役中,13兵团几乎全军覆灭,司令官李弥侥幸逃脱。
此后被蒋介石派去闽西、云南征兵。
1950年李弥被派驻缅甸、老挝、泰国交界金三角地区,继续从事反共活动。
1954年撤往台湾。
1973年病逝于台北。
故事背景
淮海战役进入1948年11月下旬,战事已经渐渐明朗起来,在徐州生活常识分享。
淮海战役外传:粟裕1948年4月18日电报全文
淮海战役外传:粟裕1948年4月18日电报全文职对目前战局,虽经月余之考虑,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轻率呈述。
兹特呈报如下:一、自去年7、8两月,先后转入外线以来,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使我军转入了反攻,将战争拖向蒋管区,保卫了基本解放区,减少了解放区受战争的直接摧残。
当时我军不依靠后方,大胆转入敌后,是完全正确的,是必要的,因此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使敌我形势完全改变,而且前进了一大步,造成今后向前发展更有利的条件。
但自去冬迄今,中原地区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我军固然予敌人以极大困难,给敌人的人力物力以极大缩减与损耗,但由于敌人尚拥有相当机动兵力,占有某些交通线和所有交通中心、战略要地及运输工具、技术条件等,在兵力转运军需补给上较我军便利,亦增加我们歼敌困难。
二、我大兵团进入新区,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与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行动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丧失战机。
而且由于补给困难与不及时,以及伤病员之安插,亦大大影响各级指挥员决心的贯彻和下级指战员战斗勇气的发挥。
但敌人则因控有要点而可收容其伤病员,我之伤病员则大部被敌残杀或落入敌手。
三、华野现有装备在无正常补给情况下,不仅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且在某种情况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
如不要这些重武器,则在敌人筑城能力较强的现状下(敌人四小时即可完成地堡群),不仅难以速决,甚至不可能攻克。
在今后战局发展趋势下,攻坚将成为今后作战的中心问题,则又不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
近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以补给不正常,战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在敌各路增援情况下被迫退出战斗,如是既增人员弹药之消耗,亦复影响部队之情绪,且在某种情况下予敌某种程度的鼓励。
虽然我军能于运动中疲劳消耗敌人,但自己已减员不少(伤病人员无较安定后方多遭损失或不能归队),长此以往似不合算。
如以兜圈子中付出的巨大减员,作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的减员,至少可歼灭敌人一个主力师,如是对战局较有利。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在阐述和分析我军对淮海战役领导指挥的决策全过程之前,有必要先做一些说明:为避免主观的结论先行,我既不预设标准也不预设前提,一切结论都产生于对资料分析之后。
另外,讨论这一问题时,我建议大家一定要看原始的历史文献和地图,而不能仅以一般流行的报告文学类的文字为准。
关于淮海战役的决策和指挥,网上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焦点就一个,全战役到底是粟裕指挥的还是邓小平指挥的?为阐明全战役的决策全过程,有必要先对这个问题的相关背景做一下介绍和分析。
严格地说,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淮海战役的指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不是某一个具体人独自承担的,如果从最后决策的角度上来看,最后的决策人是军委主席毛泽东(军委总参谋长周恩来等人也是参与指挥者),参战的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直接指挥者是代司令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等人;中原野战军的直接指挥者是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陈毅等人;战役期间依军委指令,成立了刘陈邓粟谭五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在整个战役的指挥决策各个环节上,形成了军委(毛泽东)、总前委(刘陈邓粟谭)、华野(粟谭陈张)、中野(刘陈邓邓张李)四个部分,现在所争论的是谁指挥的问题,真实内涵是上述四个环节的层级关系,和四个环节中的主要人物,对全战役所起的作用都有哪些。
弄清楚了这个层级关系和人物的各自作用,对于到底哪些人才是全战役的指挥者就能明了了。
让我们先从淮海战役最初的动议入手。
1948年9月24日,当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在济南战役结束后,随即进行淮海战役。
这是有关淮海战役的第一份文献。
众所周知,此时粟裕所提的淮海战役计划,还是还来所说的“小淮海”,与实际进行的“大淮海”有很大不同,“淮海战役”这个名称,也是由这个“小淮海”而来的(两淮与海州),实际进行的淮海战役,其实并不在这个淮海地区。
淮海战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战役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军队的铁拳面前,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
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之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永不磨灭的伟大贡献。
大决战前夜1948年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金风拂面。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小山村更是赏心悦目。
此时,中共中央正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决战的前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正酝酿着重大决策。
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通过不断地“拉壮丁”,总兵力虽然还保持在365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是在被歼后重建或遭受过我军狠狠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分布在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共249个旅(师)170万人,分别被人民解放军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上,大多数只能守备战略要点和主要交通线,战略机动的兵力已捉襟见肘。
敌人后方的兵力,战斗力很弱,而且被我游击队所钳制,无法机动。
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危机愈加严重,国统区经济更是急剧走向全面崩溃。
与国民党军队相反,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壮大,总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149万人)。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10月,在这暖洋洋的季节里,山东曲阜的古老孔林,打破了往常的幽静,呈现着一片紧张而活跃的气氛。
白天,经过伪装的便道上,部队往返调动,车马来往不绝。
夜晚,一座座小屋灯火通明,不时地传出“嘀嘀嘀……”的电台发报声。
华东野战军前委,正在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研究作战方案。
几星期前,从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攻克了国民党军坚固防守的山东省省会济南,全歼守敌10万人,活捉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
这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使华北、华东解放区联成一片,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实行战略决战的序幕。
与此时同,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战役,主力南下北宁城,以造成关门打狗、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之势。
那么,在华东,攻克济南之后,华东野战军主力将如何行动? 在当时的华东战场,国民党军刘峙集团60余万人(连同以后从华中地区赶来的黄维兵团共80万人),集中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作出“一点两线”(一点即徐州,两线即津浦路、陇海路)、“重点密集”的部署,一处被攻,四面应援的办法,让人民解放军吃不掉,啃不动。
对于这样的敌人,早在济南战役发起前,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就根据中央军委下达的歼敌任务,提出两个不同方案:一个是部队向西,经山东西南部越过陇海铁路,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在徐州附近寻机歼敌;一个是部队向南,经山东南部到江苏北部,夺取淮阴和淮安。
这两个方案,粟裕更倾向于后一个,因为靠近解放区,可以得到有力的支援;而且当地粮产充裕,可以就地解决粮食问题。
粟裕把上述想法报告了中央军委。
9月24日,济南城里最后的巷战还在进行,粟裕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实行“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案。
第二天,中央军委复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 济南战役结束不久,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员们,就在孔林南面的小楼上会合了。
这天参加会议的有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等,还有各兵团、各纵队的首长,他们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会议上林彪发言保粟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会议上林彪发言保粟裕篇一:林彪、“四人帮”为何没动粟裕核心提示:毛泽东也没有忘记立下了“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粟裕.1967年7月,毛主席亲自指示任命粟裕兼任中国科学院代表。
1972年在陈毅追悼会上。
毛泽东主席更是紧紧握着粟裕的手说:“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
”毛泽东的一句话,使身处逆境的粟裕感到了莫大的欣慰,也正是有了毛泽东对粟裕的一系列关照,“四人帮”才不敢动他。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
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
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
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力。
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1967年3月,周恩来总理找他谈话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你一时还是打不倒的。
”也正是最高统帅的话,才有了他在“文革”中忍辱负重的特殊经历。
1967年,“中央文革”大反所谓“二月逆流”,有人在国防工办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号,说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员。
这个时候,周恩来出面了。
在国防工办的造反派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厉声质问:“谁说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员。
你站出来!”“谁说的,你站出来”周恩来连说三遍,没有人敢站出来。
粟裕这才没有被打倒。
1970年1月,当粟裕任职的国防工业军管小组解散时,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把粟裕召去,进行个别谈话,他对粟裕说:“部队你已回不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工作吧!”就这样,粟裕留在国务院业务组,再一次得到了保全。
淮海战役――粟裕的巅峰之作
淮海战役――粟裕的巅峰之作2019-10-20谈粟裕,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
谈淮海战役,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的成因,⽽没有粟裕⼀⽽再再⽽三的推动,就没有淮海战役;没有粟裕出神⼊化的指挥,就没有淮海战役的完胜。
1949年的1⽉10⽇,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收官全胜,我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这是⼀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战。
粟裕百年诞⾠之际,笔者从淮海战役的亲历者与研究者那⾥了解到,在淮海战役前粟裕向及中央军委三次“⽃胆直陈”发动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建议的内幕。
中央没打算发动淮海战役1948年初,和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动淮海战役――在江北打⼤歼灭战的打算。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刘(伯承)、邓(⼩平)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的豫西兵团,与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兵团摆开了成品字型的战略格局。
⽽国民党军队在中原也布下了强⼤阵势,集结了25个整编师(军),57个旅(师),敌我双⽅呈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时任华东野战军第⼆纵队副司令员(后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他说:“当时国民党军3个兵团集中,以⼀个为核⼼,双⽅交战的话,我军⼀个晚上啃不完对⽅,还没等到第⼆天天亮,敌军增援就来了……”显然,这样的仗不太好打,和中央军委认为,此时中原不宜打⼤的歼灭战。
中共中央决定,由华东野战军主⼒组建东南野战军,执⾏南进战略任务,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同时兼东南野战军第⼀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与商定,先由粟裕率第⼀兵团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执⾏宽⼤机动作战任务,随后,由另外3个纵队组成第三兵团于次年⼆三⽉间渡江作战。
、与中央军委的意图,是以此迫使敌⽅改变中原兵⼒部署,以粟裕之兵⼒吸引敌20⾄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
这是中央对全国军事战略的⼀项⼤的调整。
“⽃胆直陈”改变中原战局1948年1⽉27⽇,中共中央军委电令粟裕,要他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宽⼤机动作战任务。
淮海战役的第一功臣
淮海战役的第一功臣---粟裕淮海战役的第一功臣---粟裕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
蒋介石兵败淮海,犹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一撅不振,不久延续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因此,中外战争史研究者把它称之分蒋介石的滑铁卢”。
可悲的是,蒋介石的统帅部当时和事后都没有搞清楚,在淮海之战中,谁是他们主要的直接对手,谁是造成“蒋介石的滑铁卢”的关键人物。
这个人就是粟裕。
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己经调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是他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适时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
他指挥的部队占解放军参战兵力的70 % ,歼灭国民党军占解放军歼敌总数的80 % ,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子养电”到…齐辰电”,粟裕先后提出发展战略进攻、举行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及相应的建议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要从1948 年粟裕的两次斗胆直陈”说起。
1947 年5 月孟良固战役以后,粟裕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探索解放战争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构想。
他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打歼灭战将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
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在原有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
国民党军队仍然可以依恃其数量、技术上的优势,在局部地区组织战役进攻。
因而中原战场出现反复拉锯的僵持局面。
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关键,是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1947 年12 月上旬,他准备把这一战略构想以及相应的建议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在作战和建军两方面采取措施以争取数量上和技术上的优势,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
由于他的构想和建议不仅关系战略全局,而且与中共中央一再强调的避免打大仗的意图不同,所以在电报起草好以后,又经过40 余天的慎重考虑,并通过平汉战役的实践证明集中兵力打大仗是可行的,方才于1948 年1 月22 日发出,并使用尹斗胆直陈”的措词。
解放战争123次关键战役
解放战争123次关键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4
上淮海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
我有幸作为粟裕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从头至尾跟随他参加了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来临之际,回顾如下几个问题,以示纪念。
粟裕建议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这个问题是毛主席当时没有想到的。
粟裕从淮海战场的全局出发,就主动向毛主席提出来了。
他在电报中说:“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毛主席对粟裕的建议很重视,经过一番研究后,很快作出了答复。
粟裕的建议是1948年10月31日提出的,到了11月1日毛主席就回电了,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粟裕看到回电后非常高兴。
两个野战军从战略协同,走到战役协同,他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他说两个野战军协同作战,在中原地区集中兵力,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战局必有很大改观。
粟裕给毛主席发电报,怎么只提陈
和邓,而没有提刘伯承呢?刘伯承当时
率两个纵队在豫西作战,没有和陈、邓
在一起,因而没有被提到。
主动建议归陈、邓统一指挥,这本
来是出于公心,可是,1958年军委扩大
会议上,有两位同志联合写了一张小字
报,批他有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有野心,有争权思想。
若干年后,粟裕的关于粟裕
与淮海战役几个问题的回顾
□鞠开
粟裕人物72
夫人楚青在301医院住院,批粟裕的一位同志也在301住院,他主动到楚青的房间里,当面向楚青表示道歉,说当年不应该在会上批判粟总长,批的那些问题都是莫须有的,实在对不起他,感到内疚。
楚青也很大度,说事情过去也就算了,粟总长在九泉之下知道了也会高兴的。
毛泽东认为粟裕应立第一功
在消灭杜聿明集团以后,就在1949年1月10日的这一天,粟裕到秘书处对我们大声说:“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
”粟裕指挥部队,打了好多胜仗,从来没有到秘书处告诉我们打胜仗的消息,而这一次例外,他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
毛主席对淮海战役,有一个精辟的概括,意思是说: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他的这一概括,是在表扬两大野战军在这场大决战中配合得很好,打得漂亮。
毛泽东认为粟裕的功劳最大,他应该立第一功。
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评价他,这是因为:(1)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举行的。
(2)他所统帅的第三野战军,歼灭的敌人最多,共计44万余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3)他是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员,战役的三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他的战略思想、军事才华、指挥艺术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斯大林知道胜利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并要驻中国大使尤金向毛主席提出要求介绍淮海战役的情况和经验。
刘伯承、陈毅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南京向尤金大使作了介绍,尤金又向斯大林作了汇报。
粟裕为什么不写关于淮海战役的文章
粟裕在世的时候,不少同志建议他写一篇纪念淮海战役的文章。
但我听楚青说,粟裕多次对她讲,淮海战役的文章他不写,淮海
人物73
2009.4
2009.4
上战役的书他不读,淮海战役的电影他不看。
为什么呢?我的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谦虚,不愿意宣传自己。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有人把准海战役的历史真相歪曲了,他对此有想法。
事隔28年,楚青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小本子里发现了他亲笔写的《沁园春·淮海战役》。
根据分析,这首词可能是1977年写的。
因为,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同这首词放在一起的就有粉碎“四人帮”的诗。
他的这首词的发现,说明对淮海战役,他还是有话要说的,他把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浓缩到这首词里面去了。
初稿写出后,他可能嫌潦草,又正规地抄写了一遍。
《沁园春·淮海战役》内容如下:“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
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
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
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
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
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
这首《沁园春·淮海战役》问世,弥补了粟裕没有写淮海战役文章的遗憾。
粟裕一生中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有一仗歼灭9万多敌人的豫东战役,有一仗歼灭10万多敌人的济南战役,还有一仗歼灭几十万敌人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前无古人的一次伟大战役,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二野、三野协同作战的结果,功劳两个野战军都有份。
三野的部队多,消灭的敌人多一些,二野的部队少,消灭的敌人少一些。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例如:三野打黄百韬,没有二野的配合,是不行的。
粟裕说,没有二野参战,淮海战役是打不成的,可见二野在淮海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摘自《北京日报》)人物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