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笔记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组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三国灭亡顺序: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②后来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他们势力日益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④统治者昏庸无能(西晋灭亡的原因)2.经过:八王之乱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民族及路线: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一部分迁到辽宁。
2.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十五个证券,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喊人王猛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重用。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最终未收复中原。
4.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含义;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人为因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背景时间交战方战争特点结果胜败原因意义官渡之战“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逐渐壮大200年曹操vs袁绍以少胜多曹操胜曹操善于用人;采取正确的战术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孙刘联合迎战曹军208年曹操vs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孙刘联军胜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军采取正确的战术;曹军不习水性;根本原因是因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统一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二.三国鼎立魏蜀吴220年221年229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称帝成都称帝建业称帝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组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三国灭亡顺序: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②后来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他们势力日益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④统治者昏庸无能(西晋灭亡的原因)2.经过:八王之乱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民族及路线: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一部分迁到辽宁。
2.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十五个证券,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喊人王猛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历史七上魏晋南北朝笔记2016、3
七年级历史复习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政权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考点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2)交战双方: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3)特点:以少胜多(4)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P104正文最后一段)考点2:南方经济的发展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p110抄写到空白处)(1)北方战乱严重,南方比较安定;(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主要原因)(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2、表现(P110划书):(1)农业:①土地得到开垦②生产技术提高③修建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蜀锦;冶铸业:灌钢法;制瓷业:青瓷;造船业:吴国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天的台湾)(3)商品经济的发展:建康城。
3、南方经济发展的意义(抄写到P110空白处):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也为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考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地主阶级改革)1、背景:(抄写到P115书头空白处)(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2)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的统治。
3、改革措施:(划书)(1)迁都洛阳(迁都的目的:为了更方便的学习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汉化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4、改革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5、作用(抄写到P115书下空白处):(经济)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政治)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
(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化)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6、改革成功原因:(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三国鼎立知识点1. 官渡之战1.双方: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3.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曹操取胜。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1. 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1.形成2.社会经济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 1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其启示(1)过程(2)原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采取不当战术;北方士兵水土不敢,军中发生流行病,丧失战斗力;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利用自然条件,借机火攻;曹操统一全国的时机尚未成熟,(3)启示:骄兵必败。
知识拓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至此,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有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
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义+笔记)
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义)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西汉与东汉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王莽改制——王田制;盐、铁、酒专营;改革币制刘秀兴复汉室(定都洛阳)真题回顾【小学】(2019下)在中国历史上,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
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铸钱收归官府专营,多次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
A.邹忌变法B.王莽改制C.庆历新政D.戊戌变法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以弱胜强;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曹操VS孙权刘备)——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国号为“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夷陵之战(刘备VS孙权)——蜀军元气大伤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称帝,国号为“晋”西晋灭吴,三国结束两晋与南北朝(作背景了解)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朝并立南北朝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双方——前秦(苻坚)VS东晋(谢安)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知识梳理西汉——新——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知识回顾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笔记)【说在课前】大家好,欢迎来到粉笔课堂,我是包展羽。
今天是文化素养历史常识的第三节课,本节课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幼儿在讲义的301页,小学289页,中学302页,大家翻到对应的页码。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容比较少,只讲四场战争。
这四场战争是重要考点,其它内容考频低,今天就不讲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挟持的天子是汉献帝。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结果是曹操胜,特点是以少胜多。
(夜袭乌巢)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赤壁之战,发生于200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是曹操败,孙刘联军胜。
特点是:以少胜多。
6.三国时,台湾名称叫夷洲,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带领船队曾到达那里,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朝代是西晋。
2.取代魏国建立西晋的皇帝是司马炎,时间是266年,定都在洛阳。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那时候,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十六国政权割据。
3.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5)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3.439年,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最终结束北方十六国纷争混战的局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作者为北魏时候的郦道元。
5.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是东晋时代人,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无所不画。
他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女史箴图》6.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周 朝汉 朝附:公元纪年1、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笔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鼎立。
1. 形成背景。
-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地方豪强并起,形成许多割据势力。
-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一些地方势力不断壮大,如袁绍占据冀州,曹操占据兖州等。
2. 三国形成过程。
- 曹操统一北方。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他招募流民、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用许攸奇袭乌巢之计,烧毁袁绍粮草,大破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曹操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于公元208年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后,退往夏口,与孙权联合。
- 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二、两晋的政权更迭。
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 西晋建立。
-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 西晋统一全国。
- 西晋建立后,于公元280年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 西晋的统治危机与灭亡。
- 统治危机。
-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政治黑暗。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这些诸侯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
- 西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沦为流民。
少数民族内迁后,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 八王之乱。
- 晋惠帝时,发生了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战乱历时16年,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也给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提供了机会。
- 西晋灭亡。
八年级历史笔记(三国两晋南北朝)
西晋:(266——316年)
• • • • 1建立者:司马炎 2都:洛阳 3.280年灭吴,实现统一。 4.316年,被匈奴人所灭。
东晋:(317——420年)
• 1建立者:司马睿 • 2都城:建康(今南京)
十六国
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改革:
• 内容:汉化政策——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服、改汉 姓、说汉话、用汉制、与汉族通婚。 • 意义: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王莽(9年—— 25年)
东汉:(25年——220年)
• • • • 1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 2都:洛阳 3“光武中兴” 4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汉末到隋朝统一前,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以分 裂对峙为主的时期。 2 赤壁之战: 时间地点:208年(东汉末年)、赤壁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打败曹操 战役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 3 三国鼎立:魏、蜀、吴 • 魏: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统治黄河中上游 • 蜀: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统治四川一带 • 吴: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今南京),统治长 江中下游地区 1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都建康。
隋朝:(581年——618年)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横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势力壮大(原因: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招揽人才;采用屯田,筹集军粮)时间:200年交战双方:曹操、袁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影响: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背景: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军、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魏国】建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影响: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发展【蜀汉】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措施: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影响: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建立: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措施: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船队到夷洲(今台湾)影响: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短暂统一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八王之乱背景:分封的诸王掌握实权,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时间:晋惠帝在位期间影响: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时间: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生活状况:西晋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政权十六国并立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建立:317年,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拥戴司马睿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原因: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缺少后援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9年,东晋灭亡南朝的政治王朝:宋(刘裕建立)、齐(萧道成)、梁(萧衍)、陈(陈霸先)前期(宋):民殷国富,社会安定,疆域最大后期(梁):侯景之乱,南朝势力开始处于明显劣势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并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自然条件优越;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六上第四单元复习知识点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4、北魏著名的改革家是谁? 孝文帝拓跋宏
鲜卑族 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35、北魏是哪个族建立的?
36、北魏定都哪里? 今什么地方?孝文帝迁都哪里? 37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⑴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⑵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439年
平城、山西大同、洛阳
3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作用? ⑴背景: 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
到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人的武力威胁。
迁都以前改革措施:
⑵措施:
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等政治经济改革。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
60、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前秦和北魏
61、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是: 秦朝 出现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商朝 商周 西周 秦朝 魏晋盛行 汉朝 盛行
62、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前秦和北魏
55、我国的医圣是指:张仲景
书圣指:王羲之
《兰亭序》 56、“遒媚劲健,绝代更无”是后人对哪部书法作品的赞美:
57、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谁?代表作有那两幅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8、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宣扬佛教
59、北朝是著名的石窟有哪两处?分别在什么地方?
六上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2、东汉末年两个著名的军阀: 占据河南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以下是该单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三国鼎立:讲述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三国鼎立的局面,重点掌握曹操、
刘备、孙权的功绩和三国之间的战争。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两次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及结果,分析
曹操失败的原因。
3.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包括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
等。
4.民族融合:了解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情况,包括北方民族的迁徙、民族的杂
居和交往等。
5.文化发展: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包括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
式的演变和发展。
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需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理解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建议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或影片等方式,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考点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2.交战双方:北方的以曹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和占据黄河以北的以袁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3.交战概况: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袁绍战败。
4.曹操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2)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3)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采取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
5.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考点二、赤壁之战6.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7.交战双方: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
8.结果:孙刘联军采取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9.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考点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10.三分天下(1)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2)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3)孙权: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1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12.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吴国: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考点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考点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3.八王之乱(1)原因: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
(4)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艺术大放异彩。
二.政治:(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汉)国建立;(3)229 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二)西晋的兴亡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全国。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3、影响:(1)西晋迅速走向衰落;(2)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三)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 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四)十六国:(1)西晋灭亡后,从4 世纪初到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 年统一北方。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于建康, 历史上称为“南朝”。
三、经济:(一)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发展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知识点)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与曹操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吴: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生产明显回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266-316年)
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转折点:“八王之乱”后,迅速走向衰败
二、八王之乱
原因:晋武帝分封同性诸王导致宗室藩王实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圣才出品】
第4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4.1 复习笔记一、辞赋(一)王粲赋1.简介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
少有才名,系“建安七子”之一。
西京扰乱,他避难荆州,投靠刘表,未被重用。
后归曹操,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由于他亲历乱离,目睹当时社会的动乱,感受较深,因此,部份作品现实性颇为强烈。
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
后人将他和曹植相比,合称“曹王”。
有《王侍中集》。
2.作品解读《登楼赋》:本篇是王粲在荆州投靠刘表时登麦城(故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漳、沮二水会合处)城楼所作,主要抒写作者因久留客地,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3.文学地位(1)世存诗23首,他归顺曹操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2)诗歌感情深沉,慷慨悲壮,格外的感物兴怀、忧世悲己,其作品虽有随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这些都是从个人身世的感伤中展开的。
(二)曹植赋1.简介(1)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
封陈王,谧曰思,故世称陈思王。
他在年轻时就很有文学才华,曹操颇为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
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备受猜忌压迫,郁郁而死。
(2)曹植前期的作品大都描写在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往往通过比兴寄托的方法来抒写受到压抑的不平之感和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情。
他的诗歌是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语言精炼,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著有《曹子建集》。
2.作品内容(1)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读书笔记之三国两晋南北朝_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三国两晋南北朝_读书笔记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后来因为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攻而灭亡。
但是,晋朝残余的力量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史称东晋。
东晋时期,北方被许多外来的少数名族占据,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
许多在北方居住的汉人,避难到南方。
他们保有传统的文化,重视教育,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从东晋开始,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文化的形式和北方有了很大的差距。
竹林七贤:砖画的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即是在东晋。
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这七位文人是“竹林七贤,荣启期”中的竹林七贤。
这七人会写诗、弹琴、唱歌、喜欢大自然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们大都读过很多书,有艺术的天分,但是不喜欢做官,不喜欢和虚伪的人来往。
相比北方作品善于表现民间的畜牧、农耕场景,南方则重视文人的优美生活,人物潇洒自由的性格也如实的在作品上反应了出来。
顾恺之:说到东晋,不会忽略顾恺之,在顾恺之之前,中国许多画家只是工匠,他们学习画画的技巧,却不一定要读书认字,可是到了顾恺之之后,中国的画家多半是文人,读历史、哲学、诗词、乐理和琴艺。
顾恺之饱读诗书,时常把旧的题材重新构图,创造新的绘画。
《女史箴图》是一副提倡道德的绘画,笔法线条优美称为“春蚕吐丝描”,教导妇女应该遵守的道理,读书笔记尤其提倡美化内在的德性,与《洛神赋图》一样是顾恺之最重要的作品。
《洛神赋》原是曹植的一篇文章,画家根据原著的意境具体而形象化的画了出来,使文学上的想象,转变成美术绘画上的形象。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泊于名利地位,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局部,“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北魏:佛教壁画中最有名的,是敦煌的千佛洞。
敦煌位于甘肃省,是汉代中国通往西方丝路上重要的一站,古代商旅来往频繁,这个地区的人信仰佛教,在鸣沙山开凿了许多洞窑画佛像来供奉。
敦煌的洞窑,从公元四世纪起,经历来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等朝代不停的经营,千百年的积累可谓敦煌宝库。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重要知识点默写》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 时期,农学家撰写的《》,总结了、、
、、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
,种植农作物要等。
2.历史地位:《》是我国。
突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精神,在的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祖冲之是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
和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贡献:他把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位数字;创制当时最先进
的历法《、》; 制造出、等。
三、灿烂的文化
1.书法:汉朝的发明和人们对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
持久发展。
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时的书法名家有和。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
的,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
《》。
他被后人誉为“”。
2.绘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
,线条优美活泼,富有个性。
代表作品有《》和《》。
3.雕塑: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开凿了许多,其中最
著名的是的石窟和的石窟。
4.此外,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父子的诗刚健雄劲。
的
清新自然,朴实恬淡。
民歌慷慨豪迈,民歌细腻婉转。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9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 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 1、包括朝代:宋、齐、梁、陈 2、都城:建康 3、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 4、转折:梁武帝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爆发大规模叛乱,从此南朝处 于劣势
三、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9年) 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2、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3、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 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3-6世纪,黄河流域出现4次统一: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特点:以少胜多,东晋胜 5、影响: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农学: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地位:北朝的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有最早的一 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 宜 二、数学:祖冲之 1、祖冲之南朝科学家。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 果 2、成就:①数学: 领先世界近千年 ②历法: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③机械制造:指南针、水碓磨、千里船。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266年,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政权特点:西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败,生活上腐化奢侈。 4、转折点:“八王之乱”后,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二、八王之乱 1、原因:晋武帝分封同姓诸侯,导致宗室藩王势力过大;晋文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 相互混战。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所灭。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改革措施: 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倡联姻,改汉姓,学官制,学礼俗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①内迁人学农业技术,汉人学畜牧经验 ②十六国统治者沿袭中原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④“胡”“汉”观念渐淡薄,隔阂偏见渐减少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2、影响: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和融合,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 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②江南地区少战乱,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2、表现:①大量荒地被开垦,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②手工业快速发展 ③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南朝的建康,人口最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
2、时间:200年 3、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4、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5、作用: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时间:208年 2、交战双方:孙刘联军与曹操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4、作用: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五族路线: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西晋末年)
4、十六国: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5、4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