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诵读

合集下载

诵读 《 道德经》对中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

诵读 《 道德经》对中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

诵读《道德经》对中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作者:常晶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8年第3期摘要:中学生群体身体发育迅速,但心理发展不成熟,而家长乃至社会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导致一些中学生容易在这个多元化的、充满诱惑的社会中迷失自我,甚至误入歧途。

在多措并举培养中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尤其是《道德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道德经》;中学生;道德品质目前,国学热渐渐升温,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逐渐认识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是重要的,但优秀品质更加重要,而诵读国学经典使两者可以兼得。

笔者的家乡——灵宝函谷关,老子在此写下了洋洋五千言巨著《道德经》。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

作为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角落,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哲学的主根、东方文化的瑰宝”,是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一本好教材。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中的很多思想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学习《道德经》不但可以铭记和传承鲜明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纯洁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一、致虚守静,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很多人的座右铭,老子《道德经》第16章也说“致虚极,守静笃”,他主张人们应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让学生结合自身探讨理解,“守静笃”就是讲对心态的把握,首先要“静”——宁静、安静、清净,就是不起妄念。

其次要“笃”——诚信、坦荡、无畏。

《道德经》儿童诵读带拼音+解释教学提纲

《道德经》儿童诵读带拼音+解释教学提纲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 观qí其j iǎo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 玄z hī之yòu又x uán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 善z hī之wéi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 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德经诵读方法

道德经诵读方法

《道德经》颂读方法——五字诀(作者:熊春锦〈厚金〉)《道德经》是修者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古往今来修证《道德经》形成了一种教条方式以后也就诞生了科仪派,科仪派当中重要的方法就是诵念经文,但是这种诵念方法只是掌握了理形科学的内容,而理炁科学的内容就失传了。

理炁科学退入山林,在社会上消失了。

所以普通的颂读方法,解读《道德经》和其他经文的方法,常常难以真正的造就真人,难以造就圣人,甚至连贤人也难以造就。

所以掌握好这个颂经心诀,合理的去采用诵念的方法,也是通真的一个路径。

当然主要是“修”。

修“道德”,修“心灵”,心性修持大道生。

这个原则、这个前提不能丢。

在颂经的过程当中首先是一个“恭”字。

这个“恭”字可以说是与启动经文当中的光、经文当中的理,与经文当中的场相连接的、必须不可离开的一种状态。

这个“恭”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没有这个“恭敬”之心,没有这个敬畏、处下之心,就无法连通道德的能量场。

这个“恭”还包涵了一种清静,身心的清静,要将自己的心身调节到一种清静的状态、空明的状态,这种状态才能成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开。

因为在颂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将心这个道德场、身这个道德场,都调节到接近《道德经》的场性,实现这个“恭”,才能打开这个门。

所以说这个“恭”字,不仅仅只是在心灵上的一种“恭敬”心,而且还含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身清静,使之符合《道德经》的纯洁、圣洁状态。

有时候我们在前边先把内部清理清理,三调用一用,也是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个“恭”,达到这个“静”。

身心的这个内环境状态清理干净,打扫一番,这样在念“太上心头坐”的时候才能坐得进去。

没有恭敬心,没有清静身,没有干净的心,这个“太上心头坐”能坐得了吗?——坐不了,观不出来。

“恭”,她需要相应的状态,相应的环境才能出现,虽然说每个人体内都有太上,都有佛,但是被尘埃、污垢包裹住了,封闭住了,出不来,所以就需要扫尘。

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六祖慧能的那种心修水平呢?没有,绝大部分人都是神秀的水平。

“道德讲堂”诵经典

“道德讲堂”诵经典

“道德讲堂”诵读经典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

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

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译文】: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逞强好胜。

6.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8.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9.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译文】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

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1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公民道德歌》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重情重义重品行。

道德经全文(诵读版)

道德经全文(诵读版)

道德经全文(诵读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wéi)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wéi)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ǔ)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wéi)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zhì)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chǔ)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cháng)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一章第七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故能成其私。

之門。

第八章第二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後相隨。

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第九章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去。

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三章第十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一章第四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道盅,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章第十二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 1 页共 8 页==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德经》儿童诵读带拼音+解释

《道德经》儿童诵读带拼音+解释

《道德经》儿童诵读带拼音+解释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 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uán 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 hònɡ众m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bù不shànɡ尚xián贤,shǐ使mín民bú不z hēnɡ争;bù不ɡuì贵nán难dé得zhī之huò货,shǐ使mín民bù不wéi为dào盗;bú不jiàn见kě可yù欲,shǐ使mín民xīn心bù不luàn 乱。

道德讲堂-道德经经典诵读

道德讲堂-道德经经典诵读

第八章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动 善 时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上 善 若 水 ,
第章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弗 居 。 之 教 , 万 物 作 焉 而 不 辞 , 生 而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前 后 相 随 。 相 较 , 高 下 相 倾 , 音 声 相 和 , 故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第二十七章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 是 谓 袭 明 。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 不 可 开 ,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

《道德经》修练方法

《道德经》修练方法

三、附所修《道德经》四课经文
第十课 为 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一课 天道
我们只要清静无为地诵读《道德经》,排除杂念和各种干扰,就能在治病健身、开发智慧、改善人生命运、提高道德水准等方面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也唯有这样我们方能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亲身体验中,全方位地接近《道德经》的实质,领略它的原貌,感悟它的玄妙,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令人震撼的心理效应和生理效应。
2、只求治病者一个月后,可以第十、十一、十二课为基础,再加背第四十二课,即每次打坐,反复背诵四课,就可以达到治病健身之目的。
3、如果想修炼更高层次,在一个月后以第十、十一、十二课为基础,依次加背其它课文,即第十、十一、十二、一课;第十、十一、十二、二课;第十、十一、十二、三课,依次类推。每七天或者三天换所应加背的课文,基础课则必须天天背诵。如果加背到第十、十一、十二课,则照加不误,即第十、十一、十二、十课,第十、十一、十二、十一课,第十、十一、十二、十二课。不可跳过;
7、打坐的整个过程,保持自然呼吸,不要调整呼吸,反复念诵三课或者四课《道德经》,把注意力集中在经书文字上,口里念得分明,心里想得分明。就如同是将经书展开在自己的面前读一样。
二、打坐的姿势
1、盘坐在地上或者端坐于凳上,双目微闭,最佳的起功的要领为:最好是席地而坐(端坐于凳上也可),双*叉盘坐,双目微闭,双手按放在膝盖处,手心向下,手掌紧贴身体,沿大腿慢慢收至大腿根部,再沿顺腰部两侧提至到掖下,再从其掖下推至胸前合掌。掌为虚掌,掌跟对心窝,十指并拢朝前,掌心可稍稍分开。通常我们合掌于胸前,掌尖是向上的,这里只需要将掌尖改为朝向正前方,掌根就正好是对的胸部正中央心窝处既可(心窝乃胸之正中,而非心脏前)。这个动作的意义,一是保护心脏;二是接收大道信息。背诵课文时双手、双肩都要放松、自然,不要用力绷紧或加意念控制。整个起功的动做一定要慢些,手掌所经过的身体各部位一定要做到位。

《道德经》全文古诗首

《道德经》全文古诗首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典诵读”百篇推荐篇目

“道德经典诵读”百篇推荐篇目

“道德经典诵读”百篇推荐篇目(供参考)一、启蒙经典(共3篇)1、《老子》(《道德经》)2、《三字经》3、《弟子规》二、四书五经(共30篇)1、《大学》(第1章)2、《中庸》(第4、20、21、22章)3、《论语》(10篇)(1)《学而·学而时习之六章》(第1、4、6、14、15、16章)(2)《为政·为政以德七章》(第1、4、11、15、17、19、20章)(3)《里仁·里仁为美九章》(第1、5、8、9、10、14、17、24、25章)(4)《雍也·乐水乐山四章》(第18、20、23、30章)(5)《述而·志于道八章》(第3、6、8、12、16、22、34、37章)(6)《泰佰·任重道远三章》(第5、7、10章)(7)《子罕·仁者不忧七章》(第4、17、18、19、23、28、29章)(8)《颜渊·成人之美五章》(第4、16、19、22、24章)(9)《子路·和而不同九章》(第6、16、17、19、21、23、24、26、27章)(10)《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十章》(第2、3、4、24、27、28、30、34、35、42章)4、《孟子》(6篇)(1)《公孙丑上·论浩然之气二章》(第2、6章)(2)《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一章》(第2章)(3)《离数上·得民心者得天下二章》(第9、10章)(4)《告子上·舍生取义二章》(第8、10章)(5)《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三章》(第14、19、24章)(6)《尽心下·尽信(书)不知无(书)二章》(第3、31章)5、《周易·泰》6、《尚书·盘庚上》7、《诗经》(6篇)(1)《关睢》(2)《子矜》(3)《鸡鸣》(4)《伐檀》(5)《硕鼠》8、《礼记》(3篇)(1)《苛政猛于虎也》(3篇)(2)《不食嗟来之食》(3)《学记·教学为先》9、《左传》(2篇)(1)《曹刿论战》(2)《烛之武退秦师》三、神话故事(5篇)1、《精卫填海》(《山海经》)2、《夸父逐日》(《山海经》)3、《鲧禹治水》(《山海经》)4、《女娲补天》(《山海经》)5、《嫦娥奔月》(《山海经》)四、寓言故事(10篇)1、《画蛇添足》(《战国策》)2、《狐假虎威》(《战国策》)3、《拔苗助长》(《孟子》)4、《鹬蚌相争》(《战国策》)5、《自相矛盾》(《韩非子》)6、《愚公移山》(《列子》)7、《螳螂捕蝉》(《说苑》)8、《买椟还珠》(《韩非子》)9、《曾子杀猪》(《韩非子》)10、《朝三暮四》(《庄子》)五、爱国治国篇(10篇)1、《国殇》(屈原)2、《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征)3、《阿房宫赋》(唐·杜牧)4、《木兰诗》(北朝民歌)5、《岳阳楼记》(宋·范仲淹)6、《满江红》(宋·岳飞)7、《正气歌》(宋·文天祥)8、《少年中国说》(三、四篇)(清·梁启超)9、《前出师表》(诸葛亮)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六、劝学励志篇(10篇)1、《劝学》(前3节)(荀子)2、《师说》(韩愈)3、《孟母戒子》(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5、《孙权劝学》(司马光)6、《陋室铭》(唐·刘禹锡)7、《爱莲说》(宋·周敦颐)8、《为学》(清·彭端淑)9、《卖油翁》(宋·欧阳修)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七、经典古诗(35篇)1、《静夜思》(李白)2、《游子吟》(孟郊)3、《清明》(杜牧)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6、《送友人》(李白)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9、《春望》(杜甫)10、《过零丁洋》(文天祥)11、《泊秦淮》(杜牧)12、《题临安邸》(林升)1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5、《望岳》(杜甫)16、《观书有感》(朱熹)17、《元日》(王安石)18、《雪梅·梅雪争春》(卢梅坡)19、《山园小梅》(林逋)20、《乌衣巷》(刘禹锡)21、《游园不值》(叶绍翁)22、《登鹳雀楼》(王之涣)23、《春晓》(孟浩然)24、《枫桥夜泊》(张继)25、《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26、《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27、《江南春》(杜牧)28、《春夜喜雨》(杜甫)29、《初春小雨》(杜甫)30、《示儿》(陆游)31、《卖炭翁》(白居易)32、《望庐山瀑布》(李白)33、《如梦令》(李清照)34、《西江月》(辛弃疾)35、《石壕吏》(杜甫)。

道德经典篇章—道德经

道德经典篇章—道德经

“道德讲堂”诵读经典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 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

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 身体力行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

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译文】: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逞强好胜。

6.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8.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论语》【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 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9.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译文】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

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1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诵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诵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诵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诵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见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诵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盼望能给大家带来关心。

诵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篇1前些日子,学校进行了书香校内活动,不仅仅每个人发了本《道德经》,还请了教授前来进行讲座。

忙里偷闲,我把《道德经》读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风采,也领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传奇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

《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

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进展,灭亡的自然规律。

并相应的告知人们如何熟悉自然,对待自然。

之后成为很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鲁迅以前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林语堂也曾对《道德经》大加欣赏,他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需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的也许含义是:”道“是能够说清晰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道的名是能够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熟悉它的与众不一样;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熟悉它的作用之广阔。

”无“和”有“是从不一样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一样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来源。

道德经诵读心得体会5篇

道德经诵读心得体会5篇

道德经诵读心得体会5篇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

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道德经诵读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诵读心得体会(1)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

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诵读心得体会(2)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诵读经验交流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天的早晨上课前和下午上课前,还有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道德经》诵读活动。

师生集体共读经典,进行经典诵读、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

开展“人人读《道德经》、争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

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

每节语文课前准备3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

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道德经》章节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道德经》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

举行《道德经》默写或《道德经》手抄报等活动。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

开辟《道德经》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章《道德经》,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

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章《道德经》。

与亲子活动相结合。

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道德经》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道德经》诵读活动。

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
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经》活动,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道德经》朗诵会”、“《道德经》擂台赛”、“《道德经》背诵大王”等评选活动。

二、措施到位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学校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经》诵读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对《道德经》诵读的兴趣,使《道德经》诵背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各班利用班队会深入开展《道德经》诵读宣传工作。

各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诵读《道德经》,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积极组织师生参加《道德经》诵读比赛,提高全体师生人文素养。

激发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每个月各个班级评选“《道德经》诵读小明星”,大力表彰、宣传;
4、各班组织学生根据《道德经》诗文编写手抄报、讲故事等活动,并定期举办交流评比。

5、本学期学校举办了“《道德经》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效果,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
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我们坚信,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勤奋工作,我校一定会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走的更坚定,更扎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