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语言,了解作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背诵《望岳》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第三步、背诵《望岳》并加以鉴赏
1.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请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来写望的?
明确:“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或俯视)。
小结: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岱宗”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仰慕之情,写出泰山之高与地里位置。
3.“造化”两句中的“钟”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4.“荡胸”两句中的“决眦”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也蕴含了作者对泰山的极度喜爱之情。
5.“会当”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6.你对本诗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见解?
7.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作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背诵《春望》,基本理解大意,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春望》的诵读与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
抽学生叙述诗意
国都沦陷,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第三步,背诵《春望》,并加以鉴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写了怎样的内容?“破”与“深”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表达的含意是什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蕴含了作者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作者的形象:青丝变成白发
作者的动作:以“搔”解愁。
作者的情感:国破家亡、离乱的伤痛,叹息衰老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