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答案汇总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重檐庑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重檐歇山顶是等级上仅次于它的建筑。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2.铺作:P5363.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4.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5.中柱:6.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7.鸱尾:屋脊的尖顶饰。
8.平座:宋代建筑构造名称,亦称鼓座。
建筑周围用木柱、梁额、斗拱等构件架设的平台。
依位置不同,有楼阁平座、城头平座、地面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多种类型。
平座外缘一般设有勾阑以供凭栏远眺。
9.腰檐:10.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11.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12.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13.三朝五门:P53214.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15.蜀柱:即瓜柱,宋代称蜀柱。
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个梁用。
16..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这种做法叫侧脚。
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以不多用。
17.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8.人字栱:1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20.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
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内庭、后院”;故宫中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中国古建中的三分为一不只是在立面,还有平面的院落组合方式、柱子的三分为一、台基部分的三分为一等等,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
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通面阔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面阔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下昂的作用是在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出挑高度。
2、方上: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成覆斗形坟。
3、歇山顶: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
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4、额枋(阑额):位于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之前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可两根叠用,下边的叫由额,其中间用由额垫板。
5、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6、彻上露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明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
7、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8、鱼沼飞梁: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
9、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以青、绿色为主色,它的两个特征是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心上均画有象征帝王的龙纹。
二、填空1、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2、石窟寺的种类:塔院式、佛寺式、僧院式。
3、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依次: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4、著作:战国时期-----《考工记》明代造园书籍-------《园冶》-------计成宋建筑方面重要术数------《营造法式》------李诫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式: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
6、古典屋顶样式: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
7、战国《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夫。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十三天 ——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 —— 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 —— 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 —— 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 —— 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 —— 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 —— 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 —— 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 —— 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 —— 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 —— 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 —— 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 —— 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 —— 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 —— 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 —— 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 —— 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 — — 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 —— 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 —— 出于建筑主空间 (通常为内部 )的上层构造。
光塔 — — 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 —— 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 — — 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 —— 佛教庙宇。
尖顶饰 —— 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 —— 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 (STUPA) ——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 (PAGODA) ——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 —— 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 —— 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 长度单位,一里约 500 米。
昂 —— 斜出的梁桁。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一、1)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2)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3)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4)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5)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6)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7)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8)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9)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10)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11)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12)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13)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14)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15)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16)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17)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18)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19)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20)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21)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22)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23)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24)寺——佛教庙宇。
25)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26)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27)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28)佛塔(STUPA)——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29)佛塔(PAGODA)——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30)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31)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32)里——长度单位,一里约500米。
33)昂——斜出的梁桁。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1、材分制宋;“材”的高度分为15“分”;而以10“分”为其厚..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6“分”;为“栔”;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2、斗口制清;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3、斗栱;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上..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4、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一个雷公柱的柱径;从而使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平滑的折线产生曲线感;从而影响屋顶正面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6、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7、生起;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8、叉柱造;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9、大木作;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柱;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大木作: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为名;遂称设计、制作、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10、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大式建筑使用斗拱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不使用斗拱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11、古镜;「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古镜高按柱顶厚十分之二..」而南方柱础高约在一个到一个半柱径之间;鼓形下可置方座或须弥座等..12、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者形式较多;后者少见..13、月梁;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14、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15、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16、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17、副阶周匝;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18、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19、抬梁式木构架;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20、穿斗式木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21、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绘图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1、宋代屋顶举折做法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2、清代屋顶举架做法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3、清代“七架前后廊”屋架剖面示意图殿堂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承受斗栱系统;上承水平构件;分为柱额层、铺作层、屋架层.. 厅堂则内柱升高..宋式有做卷杀者;清式则无..墙:若依墙的使用位置;可分为城墙、院墙、屋墙等层次..万里长城是最着名的城墙..依材料与做法可区分为土墙、石墙、砖墙;另有编竹夹泥墙、木墙;为非主要承重构件..。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四. 名词解释1.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紧,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来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2. (名词解释)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有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由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4.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和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辅作。
明、清称为平板枋。
5.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嫩戗“指角梁,“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价,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实例见山西晋祠圣母殿及山西应县木塔。
8.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一块铜版地图,即《兆域图》。
《兆域图》地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
该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
它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建筑设计图。
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9. (名词解释)《园冶》《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系统的专著。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2)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3)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例题01】分心槽、九脊殿、托脚、阙、计成(1998年试题)解析:这几个名词解释题中,分心槽、托脚属于概念性名词,九脊殿、阙属于阐释性名词,计成属于叙述性名词。
答案:分心槽:宋《营造法式》上将建筑中(尤其是门屋建筑中)一列中柱等分建筑平面的做法称为“分心槽”。
九脊殿:“歇山”建筑的别称(清称“歇山”,宋称“九脊殿”,亦称“汉殿”、“曹殿”),因其屋顶有正脊一条,垂脊四条,戗脊四条,总数为九,故称“九脊殿”。
托脚:宋式大木构件,斜置于下一层梁的梁头和上一层檩间的构件,其功能主要是扶持檩木。
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为“阙”。
计成:明代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少年时即以绘画知名,中年后居于江苏镇江。
曾为布。
政史吴又于、中书汪士衡营造私园。
后撰有在中国造园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园冶》(该书初名为《园牧》,后更名为《园冶》)。
【例题02】侧脚、金箱斗底槽、嫩戗发戗、螭首、计心造(2001年试题)解析:这组名词解释题中除了螭首属于“石作”外,其他四个名词均属于大木作的范畴。
这道题目很具代表性,各校中国建筑史部分的名词解释类考题很多都出自于古代建筑技术部分的内容。
几个名词中,侧脚、金箱斗底槽、计心造属于概念性名词,嫩戗发戗、螭首属于阐释性名词。
答案:侧脚:我国古代早期建筑中的柱子,特别是最外一圈檐柱向内侧微微倾斜的结构做法,在《营造法式》中被称为侧脚。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由内外两圈柱子及上部斗拱将内部空间形成里外两重,形如“回”字。
嫩戗发戗:“戗”指建筑物的戗脊,“嫩戗”指仔角梁,“发戗”指起翘。
嫩戗发戗是指屋檐翼角起翘十分明显的结构做法。
螭首: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古代碑额、殿柱及殿阶上常塑刻螭首形花纹。
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结构方法。
【例题03】大木大式、三朝五门、负阴抱阳、舍宅为寺、步移景异(1999年试题) 解析:这几道名词解释题中的“大木大式”和“三朝五门”属于阐释性名词,后三个均属于叙述性名词,很难用定义的严格方式表述出来,只要能将其陈述清楚即可。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营造法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建筑史名词解释答案汇总
建筑史名词解释答案汇总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1、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按用金量的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分为7种。
1.烟琢墨石碾玉 2.金琢墨石碾玉 3.金线大点金4.墨线大点金5.金线小点金6.墨线小点金7.雅伍黑2、样式雷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
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明清王朝的宫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
主要有外朝和内廷组成。
内外都环以宫墙。
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
内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李诫编着。
以规范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功限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
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
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作为严格的封建等级的象征和模数式建筑的标准。
6、里坊制度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
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
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程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7、经幢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少见,一般由几座,幢身,和幢定三部分组成。
8、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按用金量的多少,图案容和颜色的层次,分为7种。
1.烟琢墨石碾玉 2.金琢墨石碾玉3.金线大点金4.墨线大点金5.金线小点金6.墨线小点金7.雅伍黑2、样式雷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
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明清王朝的宫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
主要有外朝和廷组成。
外都环以宫墙。
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
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诫编著。
以规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功限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
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
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作为严格的封建等级的象征和模数式建筑的标准。
6、里坊制度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
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
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程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7、经幢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少见,一般由几座,幢身,和幢定三部分组成。
8、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9、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4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成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塔塔与佛教有关,又称佛塔,起源于印度,约于东汉传入中国,各种塔中,主要以楼阁式和密檐式的为主,材料以砖木居多。
11、一颗印民居形式的一种。
主要特征有:墙后瓦重;外墙为厚实的土坯砖,夯土墙或者外砖土;主要是穿斗式房梁构架;形式为毗连的三间四耳:子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节省用地,采用了天井;住宅地盘,外观方整;是称“一颗印”12、梭柱柱的一种,是将柱的两端或上端卷杀成梭形的柱子。
《营造法式》规定:柱高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
梭柱的形象最早见于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
13、副阶周匝是指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它是室外的过渡空间,功能是遮阳,防雨供人小憩等。
具体实例:北宋晋祠圣母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14、阿以旺分布于南部地区为当地民居。
特征: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带天窗的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作卧室,各室用井孔采光。
15、椽屋架构件之一,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重量的构件,按部位可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等。
断面形式有矩形,圆形,荷包形等。
16、坛庙坛庙的产生源于祭祀,是与之对应的场所,构筑物和建筑。
主要有四类:明堂;祭祀自然神,如先农坛,社稷坛;祭祀祖先,帝王祭祖成为太庙;先贤祠庙。
17、三朝五门初见于东汉《礼记》一书。
三朝称谓随时间变迁,古称:外朝,治朝,燕朝。
唐称大朝,常朝,入阖等。
三朝分别用来处理国家大事,日常政务和皇族部事务。
五门:由外到分别是皋、库、雉、应、路五门。
清代的“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18、月梁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在汉代文献中又称为虹梁。
经唐代到今天我国南方建筑中还在使用。
其特征是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
19、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方向向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是屋顶不至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踩步金梁架等。
20、生起宋代木构建筑大木作术语,营造法式中,指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种做法多见于宋辽时期。
21、和玺彩画是清代建筑彩画的一种。
以人字形曲线贯穿其间,主要装饰容是象征帝王的龙纹,主要色彩为青和绿,主要由箍头,枋心,藻头三部分组成。
藻头为横M形。
三部分上均画龙。
在彩画等级中最高,根据各部分所画的容不同,又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22、方城明楼位于帝王陵墓宝顶的正前方,主要有上部的明楼和下部的防城组成。
明楼的功能主要是放置刻有帝国谥号的石碑,方城较为高大,墙体正中往往开设有一个拱券形的门洞。
23、园治古代唯一而且最为完整的园林艺术论述著作。
明代计成著。
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
造园目标:虽有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造园构思: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24、昂大木作斗栱的构件之一。
位于坐斗或翘之上,与栱成直角十字相交。
昂的后尾做成翘或菊花头伸至屋。
营造法式有上昂下昂之分,下昂使用居多。
25、雀替清式木装修构件名称。
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有增大额枋榫子受剪断面及拉接额枋的作用。
26、小木作又称装修。
分为外檐和檐装修。
前者在室外,如走廊的栏杆,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
后者在室,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
27、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的石窟。
28、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
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形,圆形等。
29、方上汉以来,帝王陵墓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成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30、密檐塔是在木质结构的楼阁式向砖石结构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塔身上有层层的塔檐紧密相连,塔檐之间设有佛龛,供佛像。
第一层塔比较高,除佛龛外,还辟有门窗,雕刻有花草等,现今最早的密檐塔是位于登封的北嵩岳寺塔。
31、左祖右社出自古籍《考工记》指的是一种建筑布局模式。
指宫殿的左边(东边)是祖庙,右边(西)社稷坛,左右对称,是中国封建礼制思想的重要体现。
32、四水归一皖南民居建筑形制中,屋顶都是斜坡式,并且坡面都倾向院,每当下雨时,雨水就会丛四面屋顶上流入天井院。
其实也是一种合院式的民居。
33、四出抱厦两建筑物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叫做抱厦。
古建筑四面各建一突出的抱厦,成为四出抱厦。
如: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34、金厢斗底槽古代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方式之一。
殿身空间用外两圈柱网的形式,形成大小不同的外两个空间,一般适用于较大型的建筑,现存最早的是五台山佛光大殿。
35、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现存实例如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36、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例如晋祠圣母殿)37、双槽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唐大明宫含元殿,故宫太和殿)预测:38、一池三山一池指太液。
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章宫。
39、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置棺椁。
端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好废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不再使用。
40、明堂辟雍坛庙的一种。
其用途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可以说是朝廷矩形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
41、叉柱造多层木构建筑的结构作法之一,记载于《营造法式》。
做法是将上层檐柱下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退进半柱径。
缺点是柱脚开术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
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儿,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实例见于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42、缠柱造多层木构建筑的结构作法之一,记载于《营造法式》。
做法: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上,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
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实例见于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辽)43、天宫楼阁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44、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
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天子用三出阙,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45、侧脚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向倾斜千分之八,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是为“侧脚”。
可加强建筑物自身刚度,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46、阑额(额枋)联络檐柱(或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
清代称额枋。
如位于室柱头上,则成为额。
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立面的硕大枋料,则成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
47、普拍枋(平板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
明清称为平板枋。
48、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
晋南北朝(北周外)均用东西堂制,隋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形式。
49、一斗三升一斗为底,中为栱,栱上置三个升的斗栱组合。
升是一种较小的斗,为单槽,用於鸡舌或连圭枋之下。
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拱。
属不出踩斗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
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