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

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习《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真善美。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习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

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四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四篇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XX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了凡。该书为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小编今天跟同学们分享了凡四训的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让我们切实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束缚、禁锢。 因果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定数,但是也并非不可改变。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

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变,我们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命数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泽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个人造恶,就自然折福,个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习,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学习不良嗜好,不做恶人。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

《了凡四训》白话精简版

《了凡四训》白话精简版 自古以来,一般人都被命运所控制,而身不由己。只有明理之人,命运是束縳不了他的,正所谓:“贤达之人能安命。”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创造幸福的宝典。凡是有福份的人,都能够在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庆幸自己获得人生指南,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能够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威胁,消除生活的烦恼,改变现状,改变命运,获得新的生命。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座右铭,人人可以成圣成贤。若作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可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径。 “了凡四训”,内容通俗明了,简明易读,适合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宗教,不同阶层的读者,其所含有“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是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阅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完此书之后,逢人介绍传颂此书可贵之处。而这些宝贵的收获,正是此书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何谓四训:“立命之学”“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 第一篇“立命之学”,勉励世人奋发向上,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命运,气数是由前生造因而定,但是命运的好坏,是可以由你今生的善念、善行、或者恶念、恶行、而改变的,因此以立命之学,作为开宗明义。 第二篇“改过之法”,要严以律己,检讨反省自己的过错,敢于面对过错,勇于改过。 只有知错改过之后,行善才能收到效益,否则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改过是立命的首要任务。 第三篇“积善之方”,在知错能改之后,要懂得行善的道理和方法,即是不为名利,默默恒久地行善,行善的同时必须除恶。 第四篇“谦德之效”,袁先生以故事,生动地畅述“积善之方”。初学行善的人,当行善之后获得福报,喜悦的同时,产生骄傲情绪,是常见的毛病。袁先生训子之文中,再三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我所知道的嘉善历史-作文

我所知道的嘉善历史 嘉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吴越交界处,以汾湖为界,有吴根越角之称。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 吴王将勾践带回国,将他拘禁了三年。 勾践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忍气吞声地苟活了三年。 他让吴王相信他已经完全臣服。 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贪图享乐而忘掉这三年来的耻辱。 勾践经过十年的准备,积聚力量,终于率兵打败了吴国。 嘉善——古代名人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淳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嘉善人崇文尚学的文化品格,代代人才辈出。 自建县至清末,科举甲子临近诸邦,有进士人,其中巍科人,状元人,更有名宦、名匠、名画家、教育家层出不穷。 比如:钱士升、袁黄、吴镇、陆贽、姚绶、柳约、朱碧山、杨茂、张成、陆垹、丁宾、魏大中、陈龙正……他们都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嘉善的骄傲!我们浙江的骄傲!袁黄,初名表,后名黄,后改了凡。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传世名作,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 《了凡四训》蕴涵着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 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保存较好,是嘉善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嘉善田歌、西塘古民居建筑、纽扣……都是非遗,而其中的嘉善田歌更是国家级非遗。 田歌是嘉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田歌中的地方语言和衬词非常有特色,唱腔清亮优美,时而平稳流畅,时而悠扬高亢,时而急如口语。 嘉善田歌产生于劳动,产生于生活。 这都是我县重要的历史文化。 嘉善的历史名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嘉善历史人文的积淀。 嘉善地佳人善,拥有着独特的水乡风味。 吴根越角,源远流长。 水乡沃土,人杰地灵……苏诗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