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时评
2020最新新闻周刊时评300字
2020最新新闻周刊时评300字
疫情防控工作做的好不好,当地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断。
这几天,有网友呼吁“抄一抄河南的作业”。
应该说,各地省情、疫情不一,简单的横向对比并不可取,一些做法的确值得借鉴。
比如早早就停运发往武汉的班车,禁止售卖活禽,在地铁站、社区开展消毒作业;不仅电视直播、短信推送、广播循环,而且挨家挨户登记外地返乡人员,甚至顶着大喇叭的宣传车大街小巷乱窜,喊着“出门就把口罩戴”“莫听谣言胆就颤”....尽管信息“狂轰乱炸”,办法“简单粗暴”,做法有些“土味”,但老百姓非但不觉得“扰民”,反而心里有了底。
以非常之役应对非常之疫,这是负责也是尽责,没有人会觉得多此- -举。
应该说,这个年对基层工作者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返乡人员排查,交通要塞值守,地铁小区消毒,挨家挨户登记,都需要人去落实、去执行。
基层工作者或许没有像医护人员那样直面威胁,但在疫情面前同样也是人民群众身前的一道安全屏障。
做好春节期间的摸查排查,做好防范疫情的普及宣传,是过好这个春节的当务之急。
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存在防治不力、疏忽散漫的情况。
为此,国务院从除夕当天起在“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地方和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责任落实不到。
位、防控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线索,以及改进和加强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
对涉及缓报、瞒报、漏报疫情,落实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疫情扩散等严重后果的重要问题线索,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将直接派员进行督查。
经查证属实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关于台湾的最新时评300字
关于台湾的最新时评300字时评篇1:骨肉天亲,同枝连起。
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
民进党当局抛弃血缘、亲情之念,数典忘祖,切割两岸,限缩交流,制造对立,宣扬“文化台独”,力推“去中国化”。
然而,“台独”的逆流根本无法阻挡两岸同胞相亲相爱的暖流。
今年春节,两岸同胞的“云端互动”以最生动的事实证明,两岸中国人的骨肉情、同胞爱任谁也改变不了,欲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脐带、情感联结完全是痴心妄想,广大台湾同胞反对自我矮化、自我放逐,愿意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
这是历史的大势,亦是同心的盼望。
灯火璀璨,寄托如潮思念,山海相连,述说如诗乡愁。
点亮家门前的灯,照见游子的路。
我们坚信,台湾终要归航,民族终要团圆。
时评篇2:在美西方反华势力的政治战略里,台湾不过是一颗棋子。
美国最看重的永远是自身利益,棋子终究随时可弃。
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天亲,血浓于水,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始终系在中央政府和大陆民众的心上。
如何看待“台独”势力的谋算和操弄,如何选择台湾的前途和命运,相信台湾同胞会作出正确判断。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在海峡两岸引发的舆论热度,再次证明两岸走近、同胞团圆是两岸同胞共同心愿。
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中国、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深盼广大台湾同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大陆同胞携手同心,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时评篇3:诚如斯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
这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政策宣示,更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在年味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盛玉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过年的盛情不减,过年的文化犹在,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春节。
天真的孩童翘首以盼,忙碌的游子归心似箭,许久不见的亲朋喜气洋洋。
春节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或许是冬日街头绵延不绝的大红灯笼,可能是贴满了万家门楣的吉祥对联,抑或是阖家欢乐的团圆饭桌。
但毫无疑问,都少不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热闹非凡的烟火味儿,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
对初来乍到的外国朋友来说,想在新春佳节迅速融入可并不容易。
如果说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还能学得有模有样,那么祭祖、赶庙、守岁的习俗就着实有些难以把握了。
更不用说,大红的春联有街门对、屋门对之分,精巧的窗花也有角花和团花之别。
可以说,春节集祈年、庆贺、娱乐于一身。
没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很难体会“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种过年的感觉的。
好在,文化的力量没有边界,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正乐在其中。
走得再远,也要赶赴一年一度的团圆;平日再忙,春节一定要抽出时间走亲访友;逢人脱口而出“过年好”,是问候更是祝愿。
从虔敬天地到善待万物,从感恩生活到辞旧迎新,过年是有关时间的仪式感,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依归。
福气、富贵、长寿、平安、好运、兴旺……说说欢欢喜喜的吉祥话,瞅瞅红红火火的民俗画,道尽了日常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写满了中华文化的浓缩、淬炼和积淀。
过年是岁月更替,年味儿自然也会常过常新。
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
如今,它藏在社交软件的红包里,藏在舒心的休闲活动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寒暄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今年春节冷不冷2020年
今年春节冷不冷2020年今年的春节来得格外冷,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将大街小巷都笼罩在严寒之中。
街上行人稀少,大多数人都蜷缩在家中享受温暖。
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受着这特殊的年味。
今年的冷意让我回忆起童年时的春节。
那时,即便是寒风凛冽,我们孩子们也不顾一切地奔向街头,投入到放鞭炮、拜年、收压岁钱的热闹氛围中。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似乎变得越来越“冷”了。
然而,在寒冷的气候中也有温暖的感受。
家人团聚的热闹场景让人心生温暖,亲人们的祝福和关爱使我感到无比幸福。
尽管不能像往年那样外出拜访亲友,但我们通过手机、视频等方式互相祝福,依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今年的春节虽然冷,却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去静心思考。
长假期间,我沉浸在书海中,与文字为伴。
感受到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的成长与进步。
这样的冷让我明白,只有在消除外界干扰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问题,提升自我。
冷不冷不仅仅取决于天气寒冷与否,更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温度。
只要心怀感恩、用爱去温暖对方,就能在寒冷中找到暖意。
无论是送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还是亲手做一份温暖的年夜饭,都能使春节更加温馨与和谐。
尽管今年的春节冷冷的,但冷中有暖,冷中有温馨,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不论外界如何冷漠,我们心中都有一片温暖的阳光,足以驱散所有的寒意。
无论是在晴朗的日子里赏花,还是在寒冷的冬季里聚会,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春节的温暖与喜悦。
春节过后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我们不仅要用新的希望和激情迎接新的一年,更要用温暖的心去关怀他人,传递爱的力量。
只有这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寒冬,我们都能渡过寒冷,迎来温暖。
过年归乡 时评
过年归乡时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每年过年的时候,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无论是在城市奔波多年的打工族,还是在外地谋生的游子们,都会在春节期间选择回家团聚。
这种回乡团圆的情感,已经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俗。
过年回乡,是一种精神上的承诺。
早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年夜饭。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家中的主妇们都会精心准备各种菜肴,让全家人在团聚的时刻享受美味的年夜饭。
而远方的子女们,则会提前购买车票,踏上返乡的旅程。
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们心中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让他们坚定地走向回家的道路。
回乡过年,是一种家庭的重聚。
在家乡,年轻人和老人、兄弟姐妹之间的相聚,让家庭再次充满温馨和快乐。
在家中,长辈们会拿出一些旧照片,讲述过去的往事;年轻人则会分享自己在外地的工作和生活。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彼此更加了解和关爱。
而这种亲情的温暖,也促使年轻人更加珍惜家庭,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过年回乡,是一种社会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圈子也越来越广阔,乡愿和城市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短。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乡过年成了一个重要的桥梁,让城市和乡村的人们有机会相互了解,共同庆祝节日。
在乡村,城市人可以感受到乡愁的味道,体验田间劳作的快乐;而在城市,乡村人也可以见识到繁华都市的生活,感受到都市人的工作节奏。
这种跨越城乡的相互体验和融合,让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让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大家庭的氛围。
过年回乡,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家庭团聚和相互关爱一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每年春节期间回乡过年,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家人团聚、共同吃饭、互相祝福,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年轻一辈通过回乡过年,可以感受到家族文化的底蕴和传统的魅力,让自己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托和认同,使之代代相传。
回乡过年,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2020最新时事作文素材5篇
2020最新时事作文素材5篇1.让“春节时间”刻入世界表盘中国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引起了世界各国不同群体的广泛共鸣。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全世界进入了中国的“春节时间”。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街头;在XXX,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XXX公主发布自己手绘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
如今,农历新年不再只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现象,“中国福”贴遍世界,“中国红”映照全球。
2.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观众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
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
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
同时,它也激发起了不少人研究传统文化的自觉。
3.感动中国: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每一个寒冷的冬季,总会对温暖有着最深切的期盼。
立春伊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如期播出。
十位年度人物,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驱散着这个漫长冬季的寒意,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这些人物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让人们发现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精神力量。
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的情感共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写作热点素材—中国的春节走向世界(新闻事件+热点解读+经典时评+高考链接)
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干货包之中国的春节走向世界【新闻事件+热点解读+ +精彩时评+高考链接】【新闻事件】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我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表示,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据不完全统计,将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有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春节民俗活动已经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给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的体验。
毛宁说,春节喜庆祥和,代表着春的祝福和温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
我们愿同世界一起庆祝春节,希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交流互鉴,希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同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热点解读】1、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赓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也是凝聚全球华人的脐带。
当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也就升格为地球节。
其实,即使联合国没有此举,很多外国人也开始欢度中国年。
毕竟,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提振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一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始终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因此,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既是中国硬实力使然,也彰显中华文明的软实力。
(北京青年报)2、各种春节习俗中蕴含着的不止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更是和平稳定、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
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它还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力的源泉和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它更凝聚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寄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如今,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更意味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度得到空前加强。
借助春节这一重要载体,各国人民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好感。
人民日报评论精选5篇
人民日报精选时评-在触摸传统中延续文脉博物馆热的背后,更是传统文化从社会到个体层面的回归,反映人们返本开新的文化心理日前,“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发关注,这是故宫首次接受公众预约的夜间开放活动。
活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传统习俗的韵味,还邀请劳动模范、北京榜样、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公安干警等各界代表共同参与,营造出共庆佳节的浓厚氛围。
由正月十五的灯会向前回溯,逛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
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在故宫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感受古代皇家过年的气氛;逛逛老字号,在吃喝玩乐中辞旧迎新;观看复原的天灯、万寿灯,想象康乾盛世的景况。
春节7天长假,故宫博物院每天的8万张门票一抢而空,国家博物馆初二到初五连续4天现场观众突破6.5万人次,陕西省300多家文化馆、博物馆新推出79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共有1196万人次参观,游客量同比增长11%……人来人往的博物馆,成为春节前后的另一道风景。
有人说,“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
今年,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来自山东、北京、江苏、安徽等10个省市150家老字号企业参展,人们品尝别具风味的传统小吃和特色美食,观赏地方特色的匠心产品和独特技艺,了解底蕴深厚的老字号文化。
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故宫博物院发出传统文化的邀约,人们可以登城墙、看灯会。
事实证明,中国的博物馆正在与时俱进中加强创新、走近公众,可以办成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的金色名片。
衡量博物馆的标准,不仅在于其馆藏的丰富,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博物馆融合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浸润当代生活,也成为趋势。
历史文物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博物馆善用优质文化资源,以丰富的活动接续传统,就是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疫情中的春节
疫情中的春节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
在这场疫情的大考验下,我们迎来了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然而今年的春节却有些不同。
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取消春节庙会、延迟开学、限制人员流动等,这使得原本热闹的春节变得静悄悄的。
原本人们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始买年货准备过年了,可是商店门口的人却很少。
大部分人都选择在家里过年,尽量减少外出,以避免被病毒感染。
过去的春节,我会和家人一起回家乡,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美食、看春晚、放烟花、收压岁钱……但是今年,我却选择留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宅在家里过年。
虽然不能和外婆一起包饺子,不能和小伙伴一起放烟花,但是这样的春节也挺温馨的。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我注意到身边的很多人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
有的人在家里自己动手做年夜饭,有的人通过网络视频和亲人共享团圆饭,有的人选择在家里好好休息,有的人则通过志愿者组织,为一线医护人员送去慰问和支持。
尽管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却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团聚的时刻,更加懂得关爱他人。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自觉做好防护,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这种团结一心、相互关爱的氛围让人更加感受到中国人的团结和坚强。
虽然春节的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的节日愿望和对未来的期待却依然没有改变。
我们仍然盼望着疫情早日过去,希望家人朋友们都健康平安,也希望未来的生活能够回归到正轨。
在这个疫情特殊的春节,我们也有更多时间反思和思考,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坚定地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
经历了这次疫情的春节,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
也许在将来的日子里,每当我们回忆起这个特殊的春节,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感恩那些默默守护我们生命安全的人们。
愿疫情早日过去,愿生活早日恢复正常,愿每个人都能在节日里获得温暖和快乐。
社会热点文化时评5篇
社会热点文化时评5篇面对文化逆差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近日,媒体争相报道,热炒已久的将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并有望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据初步设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肯定让那些呼吁捍卫传统的人们欢欣鼓舞。
回想今年年初,各大媒体也曾兴高采烈地报道过另一个传统文化的“利好消息”: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六大重要传统节日尽收其中,甚至连楹联习俗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一网打尽。
媒体激动地宣称,这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年节文化的重视。
一向备受冷落的传统文化忽然有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但这些消息,如果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先生两会期间的讲话连着读,却让人乐观不起来。
那次发言中,赵启正用令人震惊的数字,列举了我国图书、文艺演出、电影、语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进出口交流的逆差之势,提出中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对内要靠立法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外无力表达体现自己精神价值的“文化话语”,这种情形,足以让人们深思,我们为之骄傲的发展与崛起,是否真地把我们的国家送上了大国位置?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考量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坦率地说,今年一开始,闯入我们眼中的便都是好消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 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再次跻身于世界四强。
法国的费加罗报甚至说,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真实的经济实力是法国的五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国人骄傲地由此判断,“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转折点。
在进入 WTO “后过渡”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的辉煌战果进一步发酵着我们的大国梦想。
我们沉浸在世界的赞誉和喝彩声中,甚至相信真如外电惊叹的那样——“中国很快会像历史上一样强大了”!但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
2020最新精彩必备作文素材积累——五则新闻事件多角度立意附时评选段
2020最新精彩必备作文素材积累——五则新闻事件多角度立意附时评选段(1)千万网友争当“云监工”2020年1月28日,央视频的三路信号受到千万网友的围观,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工人们在争分夺秒日夜奋战,网友们虽然不能到现场出力,但也给自己加了一个身份:云监工,通过直播镜头去“监督”医院的建设进度。
镜头下,是现场4000余名工人,近千台大型机械24小时轮班抢建;屏幕外,是千万网友轮番的守候,一字一句的祝福与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信心!在直播间留言区,玩成语接龙、编写小说、科普建筑知识、集体留言合影……千万忙碌的网友将智慧集结一处,以文字传递心声,甚至还制作了一系列的表情包。
【多维解读】1.凝心聚力泰山可移可能没有哪一个建筑工地会有这么高的关注度,可以说,大家的心情是一致的,都希望把医院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这不是监督,这是一种激励,它激励着大家跟时间赛跑,尽早阻断病毒的传播,让更多患者尽快康复。
只要万众一心,魔鬼必定无处藏匿,也一定能见证战“疫”胜利的时刻早日到来。
2.每一句祝福都是力量与其说是一场监工,不若说是千万人的守候与鼓劲。
这些视频内容的真正价值在于:真实的视线,更让人明白分秒必争的不易;寒冬的坚守,更能催生出积极乐观的态度,凝聚力量。
如果说,此前在抗击疫情中的部分极端做法隔离了人们之间的温情,这些最真实、感同身受的视频,又将一片片孤岛连结。
虽不能至,心亦牵挂之。
3.守护一座城市的复苏“央视频”创造了一个24小时的现场直播,也开辟了一个全国网友同频共振的主流舆论场。
“云监工”变成“云守望”,《慢直播|云守望:见证此刻期待春暖花开》将记录和见证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复苏和再度崛起,让我们一起期待春暖花开!4.见证社会主义优越性“云监工”也是一种见证,它见证着在疫情面前所有人全力以赴的坚定决心和攻坚克难的中国速度,见证社会制度的优越。
中国人之所以“能”,之所以“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所汇聚起的中国力量。
小学语文关注时事写评价题目
小学语文关注时事写评价题目题目:对疫情看法范文:今年的春节是不同寻常的。
今年的春节并不像以往春节那么热闹。
应该是有史以来大家心情最为沉重的一个春节了,因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大家都在全力以赴众志成城的抵抗新冠肺炎。
我们能做的就是待在家里,尽量不走亲,不访友,不出门。
不给国家添麻烦,在家里自己动手自娱自乐。
1月23日下午,我们从电视《新闻联播》上得知,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能力很强,容易群体传播,让我们广大群众不聚餐。
尽量不出门,如果出门一定要戴口罩,防止感染。
得到通知后妈妈立刻取消了家庭聚餐,改为用手机视频向亲朋好友们拜年。
并且也开始关注每天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情况等各种有关信息。
从中我还了解了一些为了人民安危而守在一线的医生英雄,如青大附院医生秦文。
他的父亲“质问”过她:“你这傻孩子,医院那么多医生咋就非你去不可?好好在家过个年不行吗?”面对父亲的“质问,”她只是笑笑没说话,作为一名青大附院感染科医生,她知道如果连医生都选择逃避,那只会让更多人的健康失去保护。
而84高龄钟南山爷爷,还有李兰娟奶奶依然亲自赶到武汉,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他们的大爱令人震撼。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提到了武汉,他流泪了,“他建议大家防控疫情,不走亲访友。
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在他的眼里能看出点点泪光……像他们这样的医生还有许多。
那一份份请战书,那一个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使我情不自禁地流泪,并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致敬:“你们真是救死扶伤的伟大英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一定能打败冠状病毒。
虽然这次突发新型病毒让人们的心情极为沉重,但是也为我带来了幸福与团圆。
因为我的爸爸为了撑起我们这个家,一直都在外地工作,经常不在家。
因为这一次病毒不能出门,并且延迟了上班时间,爸爸陪伴我和妈妈的时间更多了,也让我们这个家充满了温馨。
我们一起包饺子,做美味的食物,一起宅在里看电视、看电影。
一起玩玩游戏,观赏花草,爸爸妈妈还时常陪我画画、写作业,看书。
2020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5篇_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感受
2020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5篇_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感受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内在得以提升。
那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_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感受。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一】昨晚,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辽宁年春晚,无论是让人欢乐的歌舞,还是催人泪下的小品,还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小品,都是充满着正能量,传递着正能量,完全彻底符合文艺工作座谈会议精神,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啥。
一、唱响中国梦:大气与温情春晚是全国人民分享共同记忆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也是凝聚全国人民情感的最重要的“媒介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歌曲历来是分量最重的分支,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对于营造节日氛围、凝聚人心、构建“想象的共同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拳拳赤子心,多想对你说,每个人的梦,都是民族的求索。
”由青年歌唱家雷佳演唱的《多想对你说》,既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成果,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期盼与祝福。
每年春晚都会有一首亲情歌曲广为流传,从《常回家看看》,到《时间都去哪了》《拉住妈妈的手》,都唱出了父母的舐犊情深和儿女的孝心。
“你是世间的男人,让我牵肠挂肚。
”今年春晚由佟铁鑫和杨洋带来的《父子》,是让观众动容的歌曲。
大气与温情并存,是本届春晚歌曲的一个特点。
围绕“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的主题,晚会还有很多优秀歌曲。
比如由歌唱家张也带来的《走在小康路上》直抒胸臆,由歌手王紫凝、平安演唱的《小梦想大梦想》感人至深,由胡歌、许茹芸演唱的《相亲相爱》温情脉脉。
二、舞动中国风:记忆与光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春晚节目紧扣年度大事,勾起人们心中柔软的记忆。
据春晚总导演吕逸涛介绍,春晚剧组为了将全国人民的年度记忆形成令人难忘的文艺表达,精心打造了“五个一”文艺精品,分别是一首歌曲、一个情景剧、一个舞蹈、一个小品、一个杂技,力争呈现一台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的文化盛宴,努力实现创高峰、出精品、推新作、推新人的目标。
2020央视春晚观看体会精选范文5篇
2020央视春晚观看体会精选范文5篇2020春晚舞台不仅看齐来波澜壮阔,各个节目的演员们也体现出了深厚的基本功,不仅整齐划一,看起来就具有非常不错的视觉观感。
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表演节目,他们穿着靓丽的民俗服装,表演者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看齐就非常的伤心悦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0央视春晚观看体会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今年的春晚以“共圆小康梦,欢乐过大年”为主题,将继续体现人民性、民族性、民俗性、节庆性、时代性、时尚性和国际性的主旨,从舞台美术、联欢互动、新科技运用、融合传播等实现全方位创新突破。
在每年关注的语言类节目方面,杨东升透露,此次将有一半以上的演员是首次登台春晚,“节目数量上,这次也会再有突破,以往7、8个语言类节目就很多了,我要说,今年会更多,我们希望观众在欢笑中迎接新年。
”据悉,此次语言类节目仍将以体现社会责任与担当作为创作主旨,寄望深度反映社会现实、展现百姓生活。
歌舞类节目将与时代大主题紧密贴合,杨东升介绍,“首先,在与大主题结合的点和方式上,今年会很有新意,此外,会有很多高科技元素的参与,整个视觉效果会更加新颖更加震撼。
”据了解,今年春晚舞台首次打造三层立体舞美,同时运用飞屏技术营造出360度环绕式景观,通过精良的视频制作,让观众在屏幕前就能有“裸眼3D”的极致体验,展现出新时代春晚的魅力、活力和创新力。
戏曲类和魔杂类节目亦有新突破。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在节目创作之初就兼顾艺术性与流行性,杂技、武术节目更是将一流团队、一流技艺、一流包装相融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春晚阵容方面,今年春晚舞台上可谓老少名家云集,既有国宝级的老一辈艺术家、中年实力派演员,也有当下广受观众欢迎的年轻力量,兼顾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和需求。
主会场+分会场的舞台设置仍是春晚延续的设计,分会场选址高度展现地域特色,将主会场欢乐喜庆热烈的气氛自然延伸。
北京主会场联动河南郑州分会场、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共同呈现一场“盛世大联欢”。
新城区某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作文材料汇编“新冠疫情”时评范文:阻断疫情传播,这个春节应有“新年俗”素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A.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地说个不休。
B.体育健儿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C.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D.一大树盛开的槐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惹得蜜蜂们呼朋引伴,往来穿梭,要酿出最香甜的蜜来。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比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而远)
疫情新闻评论范文800字(汇总4篇)
疫情新闻评论范文800字第1篇2020,我们正式进入了21世纪的20年代,告别10年代的我们无疑都已经成长了。
但新年已至,本该亲戚间开心聚会并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却充满了阴霾。
2020年的开头似乎在与我们大家开玩笑,新型冠状病毒搞的人心惶惶,篮球巨星科比及其爱女的意外去世则雪上加霜,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对2020年的期待值。
不过……有失望,才会有更大的希望。
这个春节让我认识了钟南山院士,让我看到了他的学术精神,了解到了他对中国的伟大贡献,2003的非典他在抗疫第一线,现在84岁高龄的他,也依旧在抗疫的第一线,这让我明白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深刻含义,这个春节,钟南山爷爷教会了我很多很多……这个春节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在众多社交软件上,官方账号发的疫情实时状况下总会有人评论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或许这只是评论者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足以感动人心。
每天也都会有许多捐款捐物资的新闻出现,这说明中国人民都在努力为国家最贡献,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疫情,希望自己的祖国母亲早日恢复健康。
这个春节让我明白了为国家的奉献不在乎大小,在于心意,我看到了各个村子贴出的通知,让人们不要聚餐不要外出,我看到了亲戚们发的朋友圈,全是在家里蹲的无奈,这无奈中却也包含了对国家控制疫情的盼望。
看啊,人民都听从国家的指挥,不聚餐不外出,万众一心,又怎会没有效果呢?今年的寒假不像前两年那样冷,没有下雪,是一个暖冬,但下雨的日子很长,不过最终还是变回了晴天,阳光明媚,使大地充满了生机。
相信这一次疫情也会像天气一样,雨过天晴,最终见到阳光。
再者说万事开头难,202 0年的开头虽然并没有那么美好,但2020年接下去的日子一定会充满欢乐的气息,人人被幸福围绕。
最后,希望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疫情新闻评论范文800字第2篇今年这个春节,是一个太特别的春节。
因为疫情发展的太过迅速,你们放下了回家的行囊,停下了回家的脚步,义无反顾地选择坚守在抗疫的第一战线上。
2020疫情时评高中作文范文精选5篇
2020疫情时评高中作文范文精选5篇心中有国家,有民族,有他人,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未来的民族栋梁!小偏整理了2020疫情时评高中作文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疫情时评高中作文一每一次的生病过后,都能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仿佛生命就是一根细丝,轻轻的一碰,它就会缓缓的断裂。
非典那年我是个无知的小宝宝,感觉不到身边的惶恐。
新型冠状病毒的今年我18岁,深感生命的珍贵。
没有什么事一帆风顺的,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我现在是感到如此的幸运,我还健康地和我的爸爸妈妈在一起。
每天实时地关注疫情的新情况,看着数量的不断攀增和网络各界的评论。
我一边为祖国网络发展的迅速感到骄傲,一边又为中国人民的素质担忧了起来。
会有人在网上散播谣言,肆意的造谣,煽动民情,造成恐慌。
会有人去捡用过的口罩再卖出去。
会有人趁此提高口罩的价格。
我在想难道他们就看不到还在前线奋战的白衣天使么?看不到那些流逝的生命么?难道他们的心不是肉做的吗?这一系列的事都让我一次次的提升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我经常看着看着就会热泪盈眶,大概是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令我感到最动容的是那些年轻的志愿者们,他们自愿去支援武汉不求任何回报。
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相比,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更多。
无论你是世界各地哪个角落的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我们就是一家人,并且我们始终在一起,只要你需要,我就会去搭把手帮你。
还有一位老人,他的话让全国人民都安下心来,坐在家里,不在惶恐。
这样一位垂暮之年的人,让我打心底里深深的敬佩,我立志要向他学习,无论以后我会从事于哪一岗位,我都会坚守到最后一刻不放弃,热衷于我的职业,我认为赞美他最好的诗句就是臧克家著作的《有的人》。
疫情爆发,全国人民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投入到一线去,让我深深地感动,我们的大中华,永远的保护我们。
作为一个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我深深地希望那些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消息的人,请停下你们的手指摸着你们的良心对自己说“我是一名中国人”。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4篇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4篇新闻时评,是近年来最热的一种新闻文体。
它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相对的历史根源,也有当代许许多多自由时评人推波助澜的原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时评文章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每个观赏者都是年轻人。
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传递厚重历史的同时,又能让每个人感同身受到养心殿品鉴乾隆手书“福”字,行至慈宁宫花园庙会尝尝老字号小吃,听着悠扬的中和韶乐迎接新春……这样的场景,不在电视剧里,而是在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上。
展览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将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或“可远观不可近玩”的文物重又赋予了鲜活模样,令历史的呈现活色生香,给参观者一种代入感。
近些年,营造代入感成为博物馆策划展览、开发IP衍生品的关键词。
《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采用场景式的讲述方式,带动了一轮又一轮文物热;翻开故宫出版社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读者能走进一段进宫寻宝的文化冒险之旅;用故宫彩妆描眉梳妆时,还能近距离欣赏包装上的《千里江山图》……博物馆不光展出内涵丰厚的文物,还在成为普通人文化生活链条中的一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需求,提供可亲可感的文化服务。
有人说,新技术的使用、新概念的包装只是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了博物馆,对中老年一代吸引力不强。
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每个观赏者不都是年轻人吗?一般观众平日里很少会为了一份颜真卿的真迹、一只明代御窑的瓷碗走进博物馆。
皇宫过大年、逛庙会等参与门槛相对较低的文化活动,很可能成为他们与文物深度接触的一次难得契机。
历史很厚重,观众很年轻,我们在思考的是,如何去传递这样的厚重,同时又能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同时也是开发利用的创意之源。
对博物馆来说,在策展模式、连接大众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内生活力,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疫情中的春节
疫情中的春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疫情肆虐下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传统的春节气氛变得非常沉重。
政府颁布了居家隔离和禁止聚集等一系列防疫措施,这使得往年热闹非凡的春节变得异常冷清。
许多传统的春节活动,如走亲访友、赏花赏灯、游园游乐等都受到了严格限制。
人们不得不放弃往年的一些习俗,以免加重病毒的传播。
与此由于封锁和限制,一些人可能无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这使得春节的意义变得非常苍白。
尽管疫情给春节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但人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春节的热爱和期待。
在疫情期间,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春节的祝福和热情。
在互联网上,人们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发送祝福的文字和图片,用视频通话来与无法团聚的亲人道别。
各种线上互动游戏也成为一种新的春节娱乐方式,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填补无法出门的空虚。
为了让世界各地的华人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氛围,一些文化机构举办了线上春节晚会和展览,让远在他乡的华人能够在家中也感受到浓浓的春节气氛。
尽管疫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人们仍然在疫情期间找到了一些新的春节乐趣。
疫情期间,很多人重新认识到了相处的珍贵,一家人团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
由于疫情原因,一些在外打拼的人们选择留在家乡,这也让许多家庭重新团聚。
无论是与家人一起包饺子、过年、看电视联欢晚会、或者是一起玩玩游戏,这些都成了疫情春节期间的新欢乐点。
而无法回家的人们也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来告诉家人自己平安,这也为春节增添了一丝温馨。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挡不住的是蓬勃的生命力,留不住的是炽热的祝福”。
尽管疫情给春节带来了阴影,但人们的心依然在等待着阳光。
疫情期间,人们自发组织了各种募捐活动,为一线医护人员送上了慰问品,为一线工作者提供帮助,这些都是对春节最好的祝福。
必须承认,疫情给春节带来了挑战,但也锻造了人们的坚韧和团结,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节时评人民网评:奔跑追梦,年味更浓(快评)卢涛岁末至,新春近。
过去的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1109万人摆脱贫困,630亿件快递精准送达……我们的出行更便捷、购物更方便、文化更丰富,巨大的成就中孕育着更大的希望。
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奋斗,是伟大成就的基础,更是美好希望的来源。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奋斗也不曾停止。
身边一个个普通的他和她,依旧坚守岗位,依旧脚踏实地,用奋斗书写幸福的年味。
奋斗,是只争朝夕,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里的忙碌,是迈在小康之路上的坚实步伐;离乡背井、风里雨里的奔忙,丝毫不减对留守家乡亲人的牵挂……辛勤的劳动者们,以奔跑的姿态,用锲而不舍的努力,一点一滴酿就了生活的甜蜜,让年味更醇香。
奋斗,是不负韶华,去守护他人的美好生活。
在家人团圆的欢声笑语中,在美味年夜饭的蒸腾热气中,在璀璨动人的万家灯火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奉献令人感动,他们的付出值得点赞。
神州年味飘香,离不开他们的奋斗;而他们的奋斗本身,也是最厚重的年味。
新的一年,奋斗依然会是我们最“燃”的选择。
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挥笔书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人民网评: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华宁“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
”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
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春节文化的醇厚绵长,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
团圆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
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
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
把春节的风俗习惯都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麻将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
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
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懂得守望坚持。
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立根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
从反对铺张浪费、吃喝跑送,到崇尚健康、热爱运动,从注重家风家教,到学习过节、读书过年,新风新气、新文化新程式,为春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开枝散叶、赢得新生。
传统过年方式是赶年集、逛庙会,现在也盛行反向春运、旅游过年。
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年味变淡、春节消失,因为春节是生活的哲学,而生活之树常新。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全家团圆,共度节日良辰。
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舌尖或放假,更在于亲人的深情相拥、朋友的互道祝福,更在于触摸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在安心顺心开心中拉近亲情爱情友情,在忆苦思甜、继往开来中凝聚奋斗再出发的力量。
纵然社会变迁、时代变化、文化变革,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永远是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春晚,老汤如何“煲”出新味曾鼐作为一档飘香了37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已经成为中国除夕夜里的特色文化符号,春晚的舞台上储存了国人无数的集体回忆,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媒介技术变革发展,融媒体传播趋势则为春晚带来了更多新可能,带来了春晚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舞美效果的诸多惊喜等。
春晚自诞生起便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983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春晚应运而生。
尽管当时舞台小、节目单一,但却激发了中国电视直播的无限魅力,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新的生机。
此后,春晚随社会发展而与时同行。
20世纪90年代起,看电视成为中国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也进一步贴近观众,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
新千年后,春晚通过丰富视觉体验、加强互动性,进一步拓展了节目内涵和仪式感。
新时代以来,春晚则愈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魅力,一系列民族歌舞的创新改编等,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加注重表达时代关切和人文情怀。
在这每年一度的大联欢中,喜气祥和的人情味,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春晚早已成为中国“家和万事兴”文化情结的有效载体。
2004年,央视提出“开门办春晚”的口号,后又改为“拆门办春晚”,强调春晚要贴近基层、广听群众意见,吸收各地优秀节目和人才。
随后,越来越多的草根明星、民间艺人登上春晚舞台,春晚舞台上高雅艺术与大众娱乐的内容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极大丰富了节目形态,同时促进了文化繁荣。
迄今为止,春晚舞台打造了诸多传播中华文化精粹、弘扬正气的经典作品,承担起了时代守望者的重要角色。
自1984年起,春晚舞台唱响了《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经典旋律。
多年来,春晚不局限特定行业和人群,突出中国多民族特色,表现群体愈发多元。
2015年春晚舞台上由聋哑演员打造的《千手观音》,时至今日魅力犹存;2017年语言类节目《天山情》由少数民族演员挑大梁,讲述了汉族和维吾尔族同胞间的故事,传为美谈。
显而易见,多元文化让春晚具有平和大度之气,丰富了中国年的多姿多彩。
即将到来的2020年鼠年春晚,同样值得期待。
首先是在艺术上将有很大的突破,大量的新人将登上2020年春晚舞台;其次在技术上也值得期待,5G+4K+8K+AR技术和裸眼3D技术将为观众带去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春晚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介产物,最初基于电视传播,又围绕媒介技术变革而不断发展。
对于影像内容而言,新技术的应用,丰富并重塑着视听体验,为春晚视觉形态带来极大改观。
上世纪90年代起,LED大屏幕亮相春晚,并逐步演变成了精彩舞美艺术的一部分。
2012年龙年春晚,全息LED屏被大规模使用,舞台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为春晚节目本身增色不少。
此后,伴随视频技术、全息投影等发展,舞美效果不断带给观众诸多惊喜。
如2018年宣传片《大美黔东南》采用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2019年,春晚首次实现在4K 超高清频道直播,通过5G信号对4K信号进行传输、制作,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随着新媒体发展,春晚也“跑步”进入融媒体时代,春晚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屏幕,而是实现了移动客户端、互联网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多端口、同步播出,这一跨越式改变不仅能让观众在多元平台收看春晚,而且还能实时参与互动、评论等,极大提升观众收看体验。
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后,春晚在新的广电巨擘下,具有了更强的集群优势,通过平台联动、规模化运作,将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所用,春晚品牌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回家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
春晚曾让多少游子通过屏幕一解思乡之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春晚已不仅仅是寄托乡愁的文艺节目,而是演化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既凝聚着全球华人的情感共识,也助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增加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感。
对于中国大量留学生、侨胞旅居他乡者而言,春晚既是一种文化守护,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并起着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
作为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亚洲多国的法定节日,春节期间送红包、穿红衣、过春节也渐成时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一场国家级的文化盛宴,春晚肩负起了新时代的传播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以大格局、大情怀展示着家国大爱。
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晚也引发着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全球影响力也在传播中得到了彰显和提升。
因此,无论是之于国内还是国际,春晚的文化力量均不可小觑。
(作者:曾鼐,系中国新闻社韩国分社首席记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北青报:过年方式在变新年俗赢在“走心”杨国英这是一个年味“在线”的时代。
从最早的网络红包,到今年热度高涨的网上年货节,网络对传统文化日渐深入的影响,在春节场景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少人感慨,一些“硬核”的传统年俗正在淡出,比如祭灶王、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等,而与此同时,旅游过年、进城过年这些时尚、轻快的过年方式,正在成为反映美好生活的新年俗。
在过年方式的变化中,网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满足了社会对轻快生活方式的追求。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新年俗的内核仍然是传统文化,新年俗的吸引力,仍然体现在围绕传统文化营造出来的玩乐性、话题性、仪式感、参与感,这些可称之为“新年味”。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大互联网平台公布的红包总金额超过百亿元,其中支付宝“集五福”上线两天,就有3亿人参与。
“集五福”事实上超越了“红包大战”的规模之争:从“富强福号”火箭这样的国之重器,到杭州的五福公交,从市民为公益捐敬业福,到亿万网友加入“扫福”,如此现象级活动足以表明,由于在文化传承中日渐凸显的开放性和影响力,“集五福”已成为新民俗的大IP。
年味“在线”时代,过年方式在变,而新年俗仍然赢在“走心”——用一套创新的工具和思维,为年俗文化和春节流量“量体裁衣”。
传统年俗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这其中,“福”字不仅直观,而且是内涵性的,这也是“集五福”能够成为新民俗IP的前提。
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传统年俗文化的传承并不容易。
而围绕年俗文化“祈福”的内核,“集五福”开枝散叶的一整套玩法,不仅延伸了年俗文化应有的玩乐性、话题性、仪式感、参与感,而且让年俗文化充满了时代感,同时具有持续创新、为传统年俗文化注入新内涵的空间。
而一直以来,传承与创新的兼容和统一,正是传统文化延续中最大的难题。
传统文化元素日益受追捧,是近些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比如在90后、00后群体的“汉服热”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明显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类似的现象,已经预示了用时代语言重新演绎传统文化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