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2-06-07T14:43:33.840Z 来源:《赤子》2012年第3期(下)供稿作者:胡琛慧
[导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胡琛慧(绍兴市袍江小学,浙江绍兴 321000)
摘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朗读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指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
关键词:朗读教育;小学语文;作用
1 理性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实施,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程教育中做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这就不难看出朗读对于处于识文断字基础阶段的小学生的重要性了。同时也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文学家苏东坡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更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张田若先生也有云:“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古今名家皆将“读”置于第一位。我们可以先从生理学和思维心理学角度来评价和定义朗读。朗读不是单一的语言行为,而是多种思维活动同在的言语活动,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联络着知情意行。它是通过视线扫描感知语言符号,把经过筛选的关键性的语言信息输入大脑转化为概念,与头脑中储存的概念相联系引起一系列复杂的联想、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新认识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育家夏灼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所谓“语感”,简单地说是对文章的整体感受能力。它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要多朗读,才能体现语感。朗读也是一种技巧,对于作品来说,好的朗读者是更好的阐释者与作者,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训练有素的朗读才可以把静寂的字符变成有声的艺术,进而欣赏文中闪光的语言、精彩的片段。
2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性分析,而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掌握理解,而“读”恰好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的,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就这么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也就大体上懂了。”如我在教《月光启蒙》一课,开始我饱含感情范读了课文,当读到最后一段时,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满腔激情,深情诵读:“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哪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书声,把学生一下吸引住了,学生情绪受到感染,个个心情激动。这时我按计划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1)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说说童年的夏夜在我心中是怎样的?(美妙的),用这样的感觉读读第一段。接着往下读,想想母亲给我留下了什么形象?(2)其次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课文中的母亲在月光下是怎么启迪教育我,让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能抓住母亲在月光下为我讲神话故事,唱民谣童谣,说谜语的情形、整体感知母亲的形象。(3)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升温:我在母亲的启迪和教育下,受到了什么影响?我对母亲充满了什么情感?(感激、怀念)可多年后的母亲,老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我姓什么,只是傻傻地望着我笑,笑得我眼泪直流……此时的我脑子里又涌现出了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启蒙教育我的情形,母亲的形象在我心中烙下了印,让我终生难忘!带着这样的体会读最后一段,读出作者的感激和怀念之情。(4)第四次我抽查个别学生,看其是否能做到感情朗读,并让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划出作者表现母亲“甜甜的嗓音”与“吟读”的深情的词语,画出表现我沉醉于母亲那美丽动人的故事的词语。(5)第五次我有重点地选出一些段落,让学生推选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学生加以品赏(并指出朗读时的缺点),体会这些词语的内涵。如在感受母亲歌声甜美和深情,感受母亲沉醉于美丽动人的故事情节,感受母爱时,我紧抓“轻轻的”“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飘满”“沉浸”“雕像”等这些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融进去读好这些词和相关的句子。最后齐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这种以朗读为主线的教学,体现出“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出发揣摩、推敲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达到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目的。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基本途径,又是一项基本功。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必须重视朗读,让校园书声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