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空间特征及生态导向下的规划路径——以石家庄市栾城区北部片区为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保护与建设列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 任务之一;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要 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推进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转型显得刻不容缓。近年来,对于城市边缘区 规划的研究逐渐增多[12-15], 但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空间规划割裂现象仍然存在, 城市边 缘区往往被分属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范畴,成为规划的“盲区” ,难以实现统筹建设和管理
图 3 1980-2015 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动态
引入建设用地增长类型指数(Growth Type Index,GTI,式 1) ,根据新增建设用地斑块 与原有建设用地斑块的位置关系,将建设用地增长划分为内填式( infilling ) 、外延式 (edge-expansion) 、蛙跳式(leapfrogging)三种类型(图 4) 。内填式增长一般发生在原有 建设用地内部, 是原有建设用地斑块包围的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 外延式增长主要 发生在原有建设用地边缘, 是原有建设用地斑块向外的蔓延; 蛙跳式增长表现为新增建设用 地斑块在空间上与原有建设用地斑块无直接相邻关系。
表 1 本文主要数据及其来源 数据 行政区划矢量数据 Aster GDEM 高程数据 土地利用分布现状数据 Landsat MSS/TM/ETM+影像 空间分辨率 -30m -30m 来源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data.sbsm.gov.cn/)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 (http://www.gscloud.cn) 栾城区提供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网站 (http://glovis.usgs.gov/)
GTI L / P
(1)
式中, L 为某一新增建设用地斑块与原有建设用地斑块的共同边长, P 为该新增斑块的周长。 当 GTI=0 时,为蛙跳式增长;当 0<GTI≤0.5 时,为外延式增长;当 GTI>0.5 时,为内填式 增长。
图 4 三种建设用地增长类型示意图
分析结果如图 5,各时段研究区内外延式增长和蛙跳式增长所占比例均达 60%以上,最 高为 79%;而石家庄市域则以内填式增长为主,各时段内填式增长所占比例达 50%以上。 由此可见, 石家庄整体建设用地增长较紧凑, 而位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区则主要为蔓延型增 长,土地利用低效,缺乏理性的空间约束。
表 2 本文所用景观指数列表 类型 密度指标 形状指标 指标名称 斑块密度 景观形状指数 计算公式 PD =NP/A 说明 景观中某类景观要素的单位面积斑块数。 E 为该类景观的斑块总周长,A 为该类景观的斑 块总面积。LSI≥1,反映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
LSI 0.25E / A
1980-2015 年,研究区内建设用地的斑块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均不断上升,即景观格局 趋于破碎化、复杂化、多样化。而石家庄整体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则呈先增后 减再增的趋势,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自 2000 年开始超越石家庄整体 水平,此后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下,该地区生境斑块不断被侵占 和蚕食,生态空间被割裂,连通性日益下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3 城市边缘区空间特征分析
3.1 生态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
研究区位于燕山-太行山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和华北平原农业生态区两大生态区交错 地带(图 2a)[17],在边缘效应的作用下,表现出环境因子梯度显著、群落结构异质性强、 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脆弱等生态特征, 人类活动干扰或环境变化极易给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 冲击破坏,在规划中应当引起重视。 从京津冀区域视角来看, 该片区属于较重要的生态区, 主导生态功能包括水源保护与水 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业生产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在整个区域中具有中高等 级的生态地位(图 2b-d) 。
图 2 研究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生态区位及主导生态功能 (a. 生态功能区划;b.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c.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d.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3.2 城镇化前沿,空间低效蔓延
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发生了迅速扩展,从 1980 年的 8.4km2 增加到 2015 年的 20.4km2,扩大了 1.4 倍,年均增长率 2.6%;建设用地占研究 区总面积的比例从 11.2%增加到 27.3%(图 3) 。石家庄市区和栾城城区双城的快速城镇化不 断挤压研究区的生态空间,使得生态用地被大量侵蚀。尤其是 2005 年以来,石家庄装备制 造基地的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并导致污染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蔓延。
城市边缘区空间特征及生态导向下的规划路径 ——以石家庄市栾城区北部片区为例
吴文佳,李伟,张含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与自然生态载体之间矛盾最突出的区域, 其合理规划关乎整个城市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石家庄中心城区与栾城区城区之间的城市边缘区 ——石家庄市栾城区北部片区为例,基于 198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七期 Landsat 遥感 影像数据,研判其生态格局和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城市边缘区具有以下空间特征: (1)位于生态交错带, 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2)地处城镇化前沿地带,建设用地蔓延增长; (3)景观格局比中心城区更加破碎、 复杂。针对上述特征,本文提出了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策略: (1)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分 级分类管控区; (2)基于斑块廊道分析,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3)基于多维生态工程,提质强化重点 生态要素。本文旨在通过栾城区北部片区的实例研究,探索适合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路径,为我国快速城镇 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空间特征,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分区,增长边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工程
图 7 生态导向下的城市边缘区规划路径
5 栾城区北部片区规划实践
5.1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分级分类管控区 5.1.1 生态敏感性评价
选取海拔、坡度、农田、植被、水体五类因子,在 ArcGIS10.0 平台进行生态敏感性评 价,划分非敏感性、低敏感性、中敏感性、高敏感性、极高敏感性五级(图 8) ,叠加得到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图 9) 。
表 2 生态敏感因子分级赋值 因子 >25% 15%~25% 坡度 10%~15% 5%~10% 地形 0~5% > 75m 65-75m 海拔 55-65m 45-55m < 45m 植被 林地 河流水系 水域 缓冲区 50m 以内 缓冲区 50-100m 缓冲区 100-300m 农田 大型农田斑块(面积>1000ha) 分类 分级赋值 9 7 5 3 1 9 7 5 3 1 7 9 7 5 3 5 生态敏感性等级 极高敏感性 高敏感性 中敏感性 低敏感性 非敏感性 极高敏感性 高敏感性 中敏感性 低敏感性 非敏感性 高敏感性 极高敏感性 高敏感性 中敏感性 低敏感性 中敏感性
图 6 1980-2015 年研究区及石家庄景观指数变化 (a.斑块密度指数;b.斑块形状指数)
4 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下的规划路径
城市边缘区在生态空间上比中心城区更加脆弱、蔓延、破碎,因而在规划中必须主动规 避以城市为主导辐射乡村的被动城市化模式, 转变传统城市规划以中心城区为主体、 以发展 建设为目标的思路, 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统筹考虑, 强调对各类环境约束 条件的积极响应。 本文建立由分级分类管控引导、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要素强化工程三个方面构成的 系统性框架(图 7) 。首先,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出生态敏感区,明确受到人为破坏短 时间难以恢复的区域;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功能分区,提升规划策略的针对性[21];并划定 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从根本上抑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 防止和控制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 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造成破坏[22]。其次,提取出能够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提供空间保障的 大型生态斑块,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源地;通过发展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来维 持和增加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 解决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破碎度高的问题; 并综合生态斑 块和各类生态廊道,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最后,针对规划区的自然条件,对需要提升强 化的生态要素开展相应的生态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图 1 研究区区位示意图 (a. 研究区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区位;b. 研究区在石家庄的区位;c. 研究区在栾城区的区位)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包括行政区划矢量数据、Aster GDEM 高程数据、土地利用分布现状数据 以及 198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七期 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数 据(表 1) 。
1 引言
城市边缘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 路易斯 (H.Louis) 于 1936 年由提出[1], 此后, 国内外学者对其给出了不同的阐释; 现在一般指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正在进行城市化 的城乡交错带[2]。如果把城市系统比作细胞,那么城市边缘区正如保护支撑整个细胞的细胞 壁,为中心城区提供重要的生态功能、充足的后备土地以及源源不断的物资能源,是城市的 生态屏障和腹地空间[3, 4]。同时,城市边缘区也是城乡要素相互渗透的过渡地带,是城乡建 设变迁最剧烈、人类活动最活跃、规划管理最薄弱、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区域[5, 6]。在快速城 镇化进程的冲击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挑战[7]。 国内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主要关注其土地利用特征[8]、社 会经济特征[9]、空间结构与形态[10, 11]等,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当前,我国城镇 化进入由提速到提质的转型发展期,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创造互动融 合的新型城乡关系,而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遥感影像预处理和土地分类在 ERDAS IMAGINE 9.2、ArcGIS 10.0 和 Google Earth Pro 软件平台上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投影变换、影像拼接和裁剪、影像增强等步骤;对 预处理后的影像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进行监督分类, 结合研究需要划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 用地两类。参照 Google Earth Pro 提供的高分辨率影像和航片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解 译精度达到 0.8 以上,满足用地监测的要求。
2 研究区及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地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栾城区的北部,北临石家庄市区、南接栾城城区,是栾 城对接石家庄中心城区的门户,也是双城之间典型的城市边缘区(图 1a、b) 。一方面,该 地区是石家庄市区和栾城城区多重城市建设意图的叠加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 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航空小镇等的建设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该地区 也是 2016 年河北省重点打造的 12 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片区之一,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 该地区成为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带。 研究区跨楼底镇、冶河镇、窦妪镇、栾城镇和柳林屯乡 5 个乡镇(图 1c) ,2015 年现状 户籍总人口约为 7.8 万人,总面积 74.8 km2。地处华北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 地面高程为 45-66 m。植被以人工林、灌丛林、农田林网、果园为主,植物群落较单一。洨 河为研究区内唯一的水体,也是沟通石家庄市区和栾城城区的重要水源。
图 5 1980-2015 年各时段研究区及石家庄建设用地增长类型比例 (a.研究区;b.石家庄)
3.3 城郊接合部,景观格局破碎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18, 19],结合本文需要,在 FRAGSTATS3.3 平台计算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和景观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LSI)两个景观指数(表 2) ,分别 表征建设用地斑块的分布密度和形状特征(图 6) 。
[16]
;尤其是生态理念在城市边缘区规划中的应用远远滞后于中心城区,极大破坏了生态空
间的连续性和城乡空间的协调性。 因此, 本文试图在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特征研判与规划策略 应对方面取得突破, 以面临多重机遇、 城乡建设迫切需要统筹融合的石家庄栾城区北部片区 为例,以生态视角为切入点,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研判其 35 年来的空间格局与动态特征,在 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导向下的规划策略,构建可供推广的城市边缘区规划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