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上课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感知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 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 情景和心境(雨中 事)。
官职的降和升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 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 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态度
“莫听” “ 吟啸” “何妨” “徐行”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坡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
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
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诗词背景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 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 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 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 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烟雨” “任”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
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诵读感知பைடு நூலகம்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诵读感知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 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 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 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 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 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 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 怎样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风雨”和“晴” 名利的失和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 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 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 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 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 “归 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 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思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 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
闲散江湖
“马”
奔波官场
“轻”
“竹杖芒鞋 轻胜马”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
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心境?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 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 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 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遇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 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 然。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苏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 元丰五年(1082年),
苏东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整体感知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 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 雨阴晴的超然心境。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整体感知
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乌 台 诗 案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
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 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 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 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 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 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 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下片写风雨后的 情景和心境(雨后 感)。
?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 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 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赏析探究
思考: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 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莫听”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何妨”
向风雨挑战
“吟啸
潇洒安闲
且徐行”
泰然自若
赏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