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上课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上阕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 高声吟咏
在树叶上的声音。 长啸
草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 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 气定神闲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
精读课文
品鉴上片
上片着眼于“雨中”。前两句写雨骤风狂的情形及词人面 对骤雨时的坦然和悠然。第三句写词人在雨中悠闲行走,“轻 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喜悦、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强烈地表 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词人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样,有顺境有逆境
山头斜照: 人生的希望
阳光总在风雨后
二.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 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萧瑟处: 处,在宋词中多解释成时候。指刚 才经历风雨的时候。隐喻宦途风雨
风雨:双关,即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逆境、挫折失败 晴: 双关,即指天晴,也指顺、境、成功
➢ 表意是: 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 深意是: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雨声,不妨边吟咏 边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比骑马都轻快, 谁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精读课文
思考
品味赏析
如何理解“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上课使用课件
课程目标
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概念、特 点和作用。
学会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多种媒体素材的处理和整合。
掌握在课堂上有效应用多媒体课 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效果
。
课程内容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才华横溢,诗、词 、散文均有极高成就。他的作品风格 独特,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深 受后人喜爱。
苏轼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在京城应试 中举,后历任多地地方官。他为人正 直,为官清廉,关心民瘼,政绩卓著 。
苏轼的文学风格
苏轼的文学风格以豪放、豁达、幽默、机智为主要特点,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 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承句解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对 简单生活方式的偏好,即使没有华丽 的装备,也能安然处之。
词的下片解析
转句解析
料峭春,同时暗示人生中的起伏不定。
合句解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回顾 ,认为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无需过分挂怀。
。
自然与人生的融合
02
作者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03
通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引发
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作品的影响和评价
影响后世文学
《定风波》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 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来
象征手法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来象 征人生中的挫折与困境。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定风波》上课用
❖从容面对人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启示: 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 挫折和困难。
❖下阕: ❖雨后之景与自己的人生感悟
塑造了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从容镇定、旷达乐观的人物形象。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忧,这样
suō qiào
萧瑟
xiāo
sè
旷 达: 开朗, 豁达
1、 已而: 2、 吟啸: 3、 芒鞋: 4、 蓑: 5、 料峭: 6、 斜照: 7、 向来: 8、 萧瑟:
不久,过一会儿 吟咏长啸 草鞋
蓑衣 微寒的样子 偏西的阳光 方才 先前 风吹雨落的声音
古今异义 萧瑟: A 风吹雨落的声音
B 冷落 凄凉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人生态度。
3、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却又有 “一蓑”,前后是否矛盾?
【点拨】从意象、作者的心情等角度进行 探析。
【明确】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 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 貌,包括他的才华。“一蓑烟雨任平生”, 意思就是,“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 南西北风”。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 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 的生活态度.
1080年出狱,被贬黄州,现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相当低微,以 至生计不能维持。于是他带领家人开垦于城东的一块 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也就是在这种情 况下,苏轼写出前后《赤壁赋》,著名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当然还包括这首《定风波》。 1084年改任汝州,今河南地界,但因路途遥远,旅途 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苏轼请求后改任常州, 未到常州,宋神宗驾崩。王安石改革派被打压,司马 光为相。 1085年主管登州,今山东蓬莱。之后被召回朝。但又 因上书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遭排挤。 1089年再度自求外调杭州。 1091年又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 1092年改任扬州,今属江苏。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教案网免费发布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更多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
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10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定风波》第一课时 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4、品读:——苏轼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变化过程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掌握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对诗词的 浅层次理解,能够顺利达成,然而对于文本深层次的内 涵理解以及高阶思维的认识还有待点拨,以破除对文本 标签化的理解和对作者刻板印象,以达成学生核心素养 的提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审 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 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 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初读:读懂大意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再读:分析矛盾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5、悟读:——深入了解苏轼的人生境界
下列哪句诗表达的人生境界,与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最为接近?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蒋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附赏析+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雨具先前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赏析(一)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苏轼《定风波》上课用
外, ,还喻指什么?
晴:顺境
雨:逆境
这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启示:
自然界的风雨都是这般常见,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 辱得失有何足挂齿?因此,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 要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 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一方面写 自然界的疾风骤雨,另一方面写作 者人生的风雨,政治遭遇、人生坎 坷等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课后作业
①背诵本词; ②根据你学习这首词的收获, 以“我看苏轼”或“我看磨难” 为题写一篇文章。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小序
快速阅读小序,简要概括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写作 缘由
三月 七日
沙湖
同行的 人、余
道中 遇雨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故作此词
文本探究
莫听穿林 打叶声, 何妨吟啸 且徐行。
“莫听”一词表明词人 认为风雨虽大,但不足以 挂在心上,“何妨”透出 一点俏皮,即使风狂雨骤, 在雨中照常缓步前行,一副 泰然自若的神态。
文本探究
竹杖芒鞋 轻胜马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 却轻捷得胜过骑马,与 “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词人的欢快 豪迈的姿态。
文本探究
谁怕?一 蓑烟雨任
平生
有什么好怕的?裹着一 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 样过我的一生。“谁怕?”
便是不怕,应对挑战, 笑傲风雨。表现了词人
的从容坦然的心态。 一个“任”字,表现出
苏轼不畏风雨,面对风雨 自信、来自若的襟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些语句刻画了 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第一篇: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定**》教学案例《定**》是选自《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十八课中的第一首词,这首词词文质兼美,音韵通畅,感情真挚,客观见证了苏轼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悠闲、乐观自信的心境。
但是,根据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是国学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教材使用时,灵活处理教材,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苏轼的《定**》为主轴,以欧阳炯《定**》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引权威解读以晓其源,插时代背景以入其情,拓同类词体以悟其法,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阶层。
根据词文的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定**”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定**”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定**”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在这首词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
用王菲的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初步介绍苏轼的文学地位。
二、读文晓韵。
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
在初读正音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节奏,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词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诵读中感受词文的声韵之美。
三、读词会意。
借助词文的背景穿插,引导学生抓住词文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苏轼《定风波》上课使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扩大功能与开拓词境 3、以诗为词的手法 4、豪迈奔放的风格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联想和想象,还原苏轼遇雨不 惊的场景。 2、涵咏品读,讨论“穿”“徐”“任”所体现的 内在感情,体会苏轼旷达的心胸。 3、联系生活,讨论“风雨”一词的象征含义,并 评价苏轼在“风雨”中的表现。
初读课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三、鉴赏品味
讨论“莫听”“何 妨”“徐”“任”“谁怕”所体现的 “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了雨骤风疾,另 内在感情。
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徐: 悠然自在,气定神闲。任:镇定、洒脱、从容、旷 达。这些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 这也是面对苦难时的一种超然态度,表现了作者 旷达的胸襟。
各抒己见
联系生活,讨论“风雨”一词的象征含义, 并评价苏轼在“风雨”中的表现。
风雨:双关手法。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隐喻人生
的风雨、政治“风雨” ,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
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在作者的眼中,一切
风雨都会过去,经历了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是 轻松和平静。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性格、 超然的人生态度。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定风波的课堂实录
《定风波》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下面是定风波的课堂实录,欢迎阅读!一、情趣导入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猜猜看他是谁?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
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位人物是谁?众生:苏轼。
师:你如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生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作品、风格都非常熟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定风波》。
(投影)二、诵读悟理师:“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一会大家来共同解决。
”1、学生自由诵读:师:同学们遇到哪些不懂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生:一蓑烟雨的“蓑”怎么读?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读suō,是古代草制的防雨用具。
生:按自己的感觉朗诵本词。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1:声音响亮,但有些字音没读准,如“萧瑟(sè)”。
生3:感情是有的,只是节奏不对,太快了。
师:同学们就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给这位同学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建议,看来同学们对诵读古诗词的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
要读好一首古诗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基本的诵读要求:投影: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师:读准字音,同学们很容易做到。
第二点要读出节奏,关于节奏,指的是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或间隔。
你认为这首词的节奏应该如何划分,请你示范一句。
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师:为什么这样划分?为什么不是竹/杖芒/鞋轻/胜马,或竹杖芒/鞋轻胜/马?生:我是根据词义来断句的,如果象老师刚才那样读,会令人产生歧义,或者根本听不懂你说什么。
定风波 -上课用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为杭州 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 “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立,高太后临 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 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 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 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 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 州郏(jiá)城县(今河南郏县)。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诗、词、 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 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 一。
时间: 三月七日
地点: 沙湖(黄州)
事件: 遇雨
四、理解分析
(一)齐读上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 样的特点来写的?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应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 样的特点来写的? 狂风骤雨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 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 心态:泰然自若、闲适、坦然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堤春晓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 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 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 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 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9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 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 且歌。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 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 波 风苏 轼
苏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新课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 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课堂结构
CONTENTS
壹
贰
贰
肆
作
译
诗
练
品
文
词
习
简
与
赏
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 “归 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 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 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 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 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 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坡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
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
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诗词背景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 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 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 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 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整体感知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 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 雨阴晴的超然心境。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整体感知
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乌 台 诗 案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
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 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 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 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 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 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 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烟雨” “任”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
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 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 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 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遇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 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 然。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诵读感知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 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 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 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 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 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苏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 元丰五年(1082年),
苏东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诵读感知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 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 情景和心境(雨中 事)。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 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 怎样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风雨”和“晴” 名利的失和得
思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 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
闲散江湖
“马”
奔波官场
“轻”
“竹杖芒鞋 轻胜马”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
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心境?
下片写风雨后的 情景和心境(雨后 感)。
?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 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 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赏析探究
思考: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 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莫听”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何妨”
向风雨挑战
“吟啸
潇洒安闲
且徐行”
泰然自若
赏析探究
官职的降和升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 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 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人生Leabharlann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态度
“莫听” “ 吟啸” “何妨” “徐行”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