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天气与气候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整理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整理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整理天气与气候知识整理一、概述天气与气候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天气是短期内大气状态的表现,如一天或几天的气候变化,而气候则是长期的、统计的天气状况的总和。

二、天气要素天气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天气要素:1. 温度:指空气或物体的热度。

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2.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通常用相对湿度(RH)表示。

3. 降水:指大气中的水分以液体或固体形式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式有雨、雪、雨夹雪等。

4. 风速和风向:风速指空气运动的速度,风向指风的来向。

5. 气压: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

通常用千帕(kPa)或毫巴(hPa)表示。

三、天气系统1. 高压系统:指大气压力较高的区域。

常常伴随着晴朗、干燥的天气。

2. 低压系统:指大气压力较低的区域。

常常伴随着云雨、湿润的天气。

3. 冷锋和暖锋:冷锋是冷空气和暖空气交界处,通常伴随着降水和气温下降;暖锋是暖空气和冷空气交界处,通常伴随着连续的降水和气温上升。

四、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在赤道地区,全年温暖潮湿,降水充沛,植被繁茂。

2. 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附近,温暖干燥,降水量较少,植被以草原为主。

3. 沙漠气候:通常位于两个大陆之间,降水稀少,气温昼夜温差大。

4.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夏季湿润,冬季干燥,适宜农业生产。

5. 温带海洋气候:四季温和,降水较多,常有海雾。

6. 大陆性气候:季节变化显著,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较少。

五、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产生天气和气候的主要能源来源。

2.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会影响到受到太阳辐射的程度和方向,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

3. 大气环流系统: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等,它们会导致气候带的形成。

4. 地形地貌:山脉、河流、海洋等地貌特征对风向、降水分布等都会有影响。

5. 海洋影响:海洋对降水、温度和气候的调节和影响非常重要。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p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考虑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绘。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p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消费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p 和比拟的才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绘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才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络实际培养比拟、分析^p 、概括才能。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地球,预测天气变化,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下面是对初中地理中关于天气与气候的知识点的总结。

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指短期内(一天或数天)某一时刻地球大气层的气候状态。

天气的变化快,随时变化,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气候:指长期内某一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和变化规律。

气候的变化较慢,通常以几十年为单位来观察。

二、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1. 经度:地球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所以东西方向的温度差异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纬度:接收和辐射的太阳能量是决定地球温度的主要因素,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多,所以温暖。

3. 海陆分布:海洋比陆地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多,释放能量慢,所以海洋的温度比陆地的温度变化小。

4. 海流和气流:海流和气流对气候有重要影响,它们会使一些地区涨温或降温,形成特定的气候类型。

5. 高度:高海拔地区由于低温和空气稀薄,温度偏低,降水量较大。

三、气候带地球的气候由赤道向两极分成五个气候带:热带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副寒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1. 热带气候带: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温度在20~30℃,降雨量大,常年高温多雨,植被丰富。

2. 副热带气候带:靠近热带和温带之间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0~20℃,降水量相对较少,有明显的季风影响。

3. 温带气候带:咬合副热带和副寒带的地带,年平均温度在0~10℃,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降水相对较多。

4. 副寒带气候带:咬合温带和寒带的地带,年平均温度在-10~0℃,天气寒冷,降水不多。

5. 寒带气候带:靠近地球两极的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10℃,气温极低,降水量很少。

四、天气现象1. 阴天:天空被云层遮盖,阳光无法直射到地面上,温度偏低。

2. 晴天:天空无云,阳光直射到地面上,温度较高。

初中地理 天气与气候

初中地理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1.图中甲区域的气候类型是()A. 温带季风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D. 热带季风气候【答案】 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区域是欧洲西部地区,这里地形以平原为主,常年受到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属于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故答案为:C【点评】考查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学生可以通过记忆也可以通过气温降水图来判断出气候类型,总体较难。

2.读不同日期的天气预报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全国高温及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A. 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B. 南方地区雨季已经结束C. 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漠河D. 35℃以上高温区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2)该季节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①洪涝②干旱③寒潮④地震⑤台风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①②⑤(3)读我市一周天气预报图,可知()A. 图中“今天”气温日较差最小B. 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C. 这是暑假第一周的天气状况D. 改善空气质量只能依靠风力【答案】(1)A(2)D(3)B【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此时,西北地区处于“火热”状态,南方地区仍在雨季;此时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温出现在青藏高原;35℃以上高温区不只是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南方湿润地区也在35℃以上。

故选:A。

(2)读图可知,该季节为夏季,夏季长江下游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洪涝、干旱、台风,故选D。

(3)读图可知: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昨天”,15﹣10=5℃,A错误;周三的天气可用表示,晴转小雨,B正确;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暑假的气温不可能是6℃,C错误;改善空气质量主要靠降低污染物的排放,D错误,故选B。

【点评】(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盆地。

(2)我国南方地区从3、4月份开始就进入雨季,此后雨带逐渐向北推移,6月份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该区出现梅雨天气。

初中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三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考点 1】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变化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影响人们的生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交通、军事战争等。

3.气候:反映长时间的大气状况,时间长较稳定,变化不大【考点 2】风向及风力参见右图【考点 3】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3.风向是的风来向。

分力是风的强弱。

一道风尾2级,一面风旗8级。

【考点 4】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0-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 重度污染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考点 1】气温及变化1.气温反映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影响商业。

1.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时放在百叶箱里,百叶箱距地面1.5米。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摄氏度,记做“℃”。

在8时、14时、20时、2时进行测量。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考点 2】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就做气温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4.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考点 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种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4.1天气和气候课件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4.1天气和气候课件
利用图表展示观测数据的 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如 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量 柱状图等。
相关分析
探讨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 相关关系,如气温与湿度 的关系、风向与风速的关 系等。
05
应对不同天气和气候条件
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针对极端天气事件制定应急计划
01
包括疏散路线、紧急避难所和救援资源的准备。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
连续观测
对某一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断 的观测,并记录数据变化,如 连续记录风向风速变化。
自动记录
使用自动气象站等设备进行自 动观测和记录,实现数据的实 时更新和存储。
分析天气现象数据
01
02
03
统计分析
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平均值、极值、标准 差等统计量,以揭示天气 现象的规律和特征。
图表分析
影响
候变化的关系

影响及责任
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类型出现垂直分异。
影响气候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的强弱,进而影响气候的 冷暖。
下垫面状况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形成 和变化有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 因素。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排放温室气体等 方式影响气候变化。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主要分布在南北 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 四季分明,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30°-60°的大陆内部。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02
01

4.2.4天气与气候+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2024)七年级上册

4.2.4天气与气候+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2024)七年级上册
极圈之间的地区,如
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的亚热带季风和季风
性湿润气候、温带地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区大陆西岸的温带海
洋性气候;
图4-2-18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寒带气候分布
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大致分
布在南、北极圈内。
寒带气候
图4-2-18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高原山地气候分布
在海拔高的地区,
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
图4-2-18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图4-2-18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问题思考
读图4-2-18,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附
近分别分布着哪些气候类型?
北回归线附近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
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
山地气候
图4-2-18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④区



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⑥
温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⑤
温带季风气候—⑨
温带大陆性气候—⑩
亚热带气候
地中海气候—④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湿
润气候—⑧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①
热带草原气候—②
热带沙漠气候—③
热带季风气候—⑦









赤道地区
图4-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问题思考
读图4-2-18,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附
近分别分布着哪些气候类型?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能够描述简单的天气现象。

3. 培养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

2. 天气的要素:气温、降水、风向等。

3. 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要素、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天气与气候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介绍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4. 讲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5.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当地天气与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题抢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课堂活力。

2. 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与反思1.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PPT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PPT
完成下面小题。为提高空气的质量,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 D )
①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 ②出门尽量开私家车 ③多植树造林 ④尽量乘坐公交车外出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 ③④
2、常用的天气符号
①阴晴变化的天气符号


多云
②降水类型: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雷阵雨
小雪
中雪
大雪Leabharlann 雨夹雪③灾害性天气:
S
暴雨
大雪 沙尘暴 台风
④其他天气符号:

冰雹
霜冻
3、学会看天气预报
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
雨夹雪转小雪
阴转雷阵雨
①一个城市出现AB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 现象为A转B
时间短、时刻变化
2.气候: 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 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例如:成都的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课堂活动 比较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时间
天气
短(天)
气候
长(季、年)
不同点
变化性
时刻变化
描述词语 阴晴、风雨、冷热
变化不大
春、夏、秋、冬季, 终年炎热、终年寒冷
辨方向……据此完成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 C )
A.天气与工业的关系B.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C.天气与交通的关系D.天气与军事的关系
考点二:大气环境保护
3.“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c 下列行为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
A.鼓励购买使用私家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普及城市公共自行车 D.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 4.(2018·湖南中考真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 天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
第五讲
天气与气候
考点目标
1.了解和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了解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日变化与年变化)和空间(水平与垂直)变化 规律。 5.能够阅读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6.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和降水 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7.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8.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能够举例说明或解释一些简单的气候现象。 9.了解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3)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4)热带沙漠气候特征:全年炎热干燥。 分布: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
亚热带气候
(1)罗马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种气候主 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部。 (2)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这种气 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部。
中考链接
1、天气符号“
A、东北风六级 C、西北风四级
”表示( )
B、东南风六级 D、西南风三级
2、已知北半球同纬度 A,B两点(如图 3.2-10),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 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A
B
A是 温带海洋性 气候。 A气候特征:冬无 严寒 ,
3.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等温线的判读:
A
B
某地7月等温线图
12OC
15OC 18OC
根据等温线判定该图属于
半球
A、B两地属于海洋的是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知识一、引言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础知识,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区别1.天气:指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状态,如温度、湿度、降水等。

天气是时刻变化着的,可以通过观察预报来了解。

2. 气候:指长时间内某个地区总体上的天气情况。

它包括平均温度、降雨量、季节性等特征。

气候较为稳定,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三、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1. 雨:大量水蒸汽在空中凝结成云,并下落到地面形成雨水。

- 形成原因:热力作用使得水蒸汽升华成云,当云中水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因空气中的冷凝核而结合成为雨滴。

2. 雪:冰晶在云层中形成并落到地面形成雪。

- 形成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汽在低温下直接凝华成冰晶,当冰晶足够大时便会落到地面上。

3. 雾:地面上的水蒸汽聚集在一起,形成近地表透明而浓厚的气溶胶悬浮物质。

- 形成原因:当水蒸汽与冷却的空气接触时,其变得饱和并形成细小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雾。

四、全球气候带1. 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阳光充足、温暖湿润。

也有干旱季节和雨季交替。

2. 温带气候带:分布在副热带区域,四季分明。

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则相对寒冷。

3. 寒带气候带:位于极地附近,寒冷而干燥。

极昼和极夜现象明显。

五、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影响1. 农业活动:天气和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

比如种植作物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降雨量,过度或不足的降雨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2. 交通运输:恶劣天气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尤其是暴风雨、大雪等极端天气会导致交通事故增加。

3.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以便建设出更舒适、环保的城市环境。

六、天气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 大气循环:水循环和空气流动是地球上形成不同天候现象的重要原因。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一、天气知识点
1. 天气概念:天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大气中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的状况。

2. 气温及温度变化:气温是指地面某一点的温度,温度变化是指气温变化趋势,可分为上升、下降和恒定三种。

3.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中的压力,一般用帕斯卡尔(Pa)来表示,单位是百帕(hPa)。

4.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单位是百分比。

5. 风向: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一般用360°圆盘表示,由0°开始,顺时针旋转,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方向。

6. 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一般用米/秒(m/s)来表示,单位是米/秒(m/s)。

二、气候知识点
1. 气候概念:气候是指一定区域在长期时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2. 气候分类:根据气温的不同,气候可以分为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热带气候三大类。

3. 气候特征: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寒冷;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雨量充沛,汛期雨量较大;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雨量充沛,汛期雨量较大,夏季炎热。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气温、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一般包括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两种。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课件:专题3天气与气候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课件:专题3天气与气候
地理中考复习
专题三 天气与气候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课程 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标准 6.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 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7.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8.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9.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的判读:蓝色表示 ___海__洋___,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 示 ___云__区___ , 黄 色 表 示 沙 尘 暴 。 云 的 颜 色 越 白 , 表 示 云 层 越
___厚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2)常见的天气符号及风向 ■ 常用的天气符号
■ 风向示意图
D.8日
[解题探究] (1)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识别图中天气符号。不同的天气符
号表示不同的天气,图中5日和8日是多云,7日是阴天,6日是雷雨天气。
(2)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点❶,结合图中关键信息❷——横轴表示最高气
温,纵轴表示最低气温,两者差值最小即为正确答案。通过计算可知,5日的
温差是10 ℃,6日的温差是8 ℃,7日的温差是4 ℃,8日的温差是10 ℃。
B.12 ℃、12 ℃
C.8 ℃、15 ℃
D.15 ℃、8 ℃
(
)
[解题探究] (1)根据题材料关键信息点❶和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可 知,一天中气温最高是在14时,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根据图中关键信 息点❷可知,②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最高,所以是14时的气温。

中考地理考点天气和气候

中考地理考点天气和气候

中考地理考点天气和气候初中地理知识点:天气和气候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也是指近地面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行状态,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

天气的最大特点是多变。

天气直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广影响。

对人们从事的各种行业部门如农业,交通,旅游也产生重大影响。

天气渗透到人们和每一个生活领域。

关注天气预报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必备。

气候: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

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

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

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的高低和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状况的突出特点:1.短时间,多变;2.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差别大;3.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差别大。

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天气气候概念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1.短时间2.多变化1.长时间2.稳定性强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1.概念不同: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1.下图示意加拿大50°N附近地形剖面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中曲线箭头示意气流运动方向。

气温年较差指某地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通过比较城市①、②、④的气温年较差,可推测城市③的气温年较差()A. 小于①B. 间于②和④之间C. 大于④D. 间于①和②之间(2)城市①的气候特征可表达为()A. 夏季暖热少雨,冬季温和干燥B.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多C. 夏季暖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D. 全年温和少雨(3)造成①地和②地之间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人类活动B. 地形C. 纬度D. 河流【答案】(1)B(2)C(3)B【解析】【分析】(1)读图比较可知,①、②、④的气温年较差,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由此可推测城市③的气温年较差间于②和④之间。

故选B。

(2)读①地的气温和降水图可知,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暖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故选C。

(3)读图中①、②的位置可知,①位于山地的迎风坡,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富,②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所以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因素是地形。

故选B。

故答案为:(1)B;(2)C;(3)B;【点评】(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三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得出第另外一个城市的年较差,既要考虑四个城市的温度问题,又要考虑四个城市的位置关系,比较难。

(2)考查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必考点,学生要掌握以温定型,以水定带的规律。

(3)同样考查学生的看图能力,分析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联系书本所学知识,有一定难度。

2.芬兰与俄罗斯、挪威、瑞典相邻,是世界著名的“千湖之国”,大多湖泊湖水要流入河流。

下图为芬兰地理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从海陆位置看,芬兰属于()A. 内陆国B. 临海国C. 岛国D. 群岛国(2)影响芬兰年均温等温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C. 地形D. 洋流(3)芬兰各农业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A. 种植业B. 林业C. 畜牧业D. 淡水渔业(4)芬兰境内的湖泊()A. 多为人工水库B. 多为成水湖C. 冬季不封冻D. 多为淡水湖【答案】(1)B(2)A(3)B(4)D【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芬兰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临波罗的海,是一个临海国。

故B符合题意。

(2)读图可以发现,芬兰等温线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随着纬度升高,气温降低。

所以影响芬兰年均温等温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故A符合题意。

(3)读图可知,芬兰森林区面积最大,林业发达。

故B符合题意。

(4)芬兰的湖泊众多,有“千湖之国”之称。

西欧的湖泊形成与冰川作用有关,芬兰的湖泊也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多为淡水湖。

芬兰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因此湖泊冬季封冻。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A;(3)B;(4)D。

【点评】(1)内陆国就是四周全是大陆,没有海洋的国家,比如蒙古;临海国就是毗邻海洋,有海岸线,也有大陆国界线的国家,如中国,朝鲜等;岛国就是四周都是海洋,全是海岸线的国家,比如日本。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

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解答即可。

(4)芬兰的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

3.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位于赤道附近,却有“赤道雪峰”之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乞力马扎罗山出现“赤道雪峰”奇景的原因是()A. 地形地势B. 海陆位置C. 半球位置D. 纬度位置(2)下列关于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B. 尼罗河自北向南注入地中海C.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D. 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各大洲首位【答案】(1)A(2)B【解析】【分析】(1)一般气温每上升1000米降低6摄氏度,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度很高,山顶气温很低;故A符合题意。

(2)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各大洲首位;B符合题意。

【点评】(1)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及人类活动等。

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温室效应等。

(2)非洲位于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

高原面积广阔,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有“高原大陆”之称。

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又有“热带大陆”之称。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俗称“黑非洲”,意为“黑种人的故乡”,至今居民中仍以黑种人占绝大部分。

4.亚欧大陆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有关四地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 甲地冬冷夏热B. 乙地夏季炎热干燥C. 丙地冬季温和多雨D. 丁地降水季节变化大(2)导致甲地气候与丁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C. 地形地势D. 人类活动【答案】(1)B(2)B【解析】【分析】(1)A.甲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不符合题意;B.乙地处于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符合题意;C.丙地全年高温,6~9月多雨,11月~次年5月少雨,不符合题意;D.丁地全年高温多雨,不符合题意;(2)影响甲乙两地的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就是海陆分布,甲地更靠近大西洋。

故答案为:(1)B;(2)B。

【点评】甲地全年温和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处于地中海沿岸,且气温和降水不同期,属于地中海气候;丙地全年高温,6~9月多雨,11月~次年5月少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丁地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海陆差异,地形地势差异,纬度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5.读图,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A. 全年高温多雨B.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C. 冬季寒冷干燥D. 全年炎热干燥【答案】 B【解析】【分析】解:由图中气候类型图可以看出,该气候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尤其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故称为地中海气候。

故答案为:B。

【点评】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

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6.阅读甲、乙、丙、丁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请你判断其中属于地中海气候的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答案】B【解析】【分析】地中海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属于冬雨型,读图可知:甲地是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乙地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属于冬雨型,是地中海气候;丙地是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丁地是全年高温少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故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

故答案为:B。

【点评】判断气候类型时,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需牢记该标准并熟练运用。

7.一年之中,北半球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A. 1月B. 2月C. 7月D. 8月【答案】 A【解析】【分析】世界气温年变化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北半球大陆上出现在7月,海洋上出现在8月,南半球大陆上出现在1月,海洋上出现在2月;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北半球大陆上出现在1月,海洋上出现在2月,南半球大陆上出现在7月,海洋上出现在8月。

故答案为:A。

【点评】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故陆地相对于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

7月份时陆地达到最高温度,而此时的海洋温度还处于上升阶段,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达到最高温,即8月份。

冬季同理,陆地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海洋,先达到最低温。

8.贝贝和同学一起在学校地理园测量降水量,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A. 下雨时将雨量器搬放到室外,不下雨时搬到室内B. 降水过后,直接从雨量器上读取降水量C. 降水量的单位为毫升D. 将雨量器水平放置于平坦开阔地【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降水量的测量。

雨量器应一直放在室外,故A叙述错误;从雨量器上读取降水量,一般是在8时、20时两个时刻读取数值,故B叙述错误;降水量的单位为毫米,故C叙述错误;雨量器应将雨量器水平放置于平坦开阔地,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考查降水量的测量,主要的工具是量雨器,需要放置在水平处进行测量。

9.某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

下图示意该国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位于低纬度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③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④A 地降水比 B 地多⑤1月份气温最低A. ①②③B. ①②⑤C. ②③④D.③④⑤(2)下列最适宜该国发展的农业是()A. 畜牧业B. 橡胶种植C. 水稻种植D. 棉花种植【答案】(1)C(2)A【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该国全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小,A 地处于迎风坡,降水比B地多,该国属于南半球,1月份时气温最高,故选C。

(2)由图可知,该国大部分是位于40-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这种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故选A。

【点评】(1)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

新西兰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高。

(2)新西兰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