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主题分类
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要点解析
(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要点解析)一、了解背景,把握含义文言文翻译,首先要了解文章背景,熟悉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原文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字、词、句。
二、注意词义,灵活翻译文言文中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词义的差异,结合语境进行灵活翻译。
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正确翻译。
三、把握句式,准确翻译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在翻译时,要注意把握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翻译,使译文符合表达习惯。
四、关注语气,恰当翻译文言文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关注语气,恰当翻译。
例如,原文中的语气词(如“也”、“矣”等)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体现出来。
五、遵循原则,规范翻译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即译文要准确、通顺、优美。
在翻译过程中,要规范书写,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确保译文的质量。
六、注重积累,提高能力要想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注重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要不断积累文言文词汇、短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要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才能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七、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在完成文言文翻译后,要反复推敲、修改,确保译文准确、通顺、优美。
如果有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要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想做好文言文翻译,需要注重背景了解、注意词义差异、把握句式特点、关注语气恰当、遵循原则规范以及注重积累提高等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关于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要点解析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各种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翻译小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①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古文翻译技巧与文言文阅读方法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古文翻译技巧与文言文阅读方法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古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文,掌握古文翻译技巧以及文言文阅读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将为大家归纳整理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并探讨古文翻译的技巧,同时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技巧1. 必译法在翻译古文时,有一些词语或结构是必须通过直接翻译来理解的。
例如,“虽”、“而”、“则”等连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不可省略。
另外,“亦”、“焉”、“乎”等副词也属于必须翻译的词语。
2. 倒装法古文中常常使用倒装结构,将谓语提前,用以强调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当遇到倒装结构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词序,以准确传达句子的含义。
例如,“不仁者,不可以久处操心”(《论语·卫灵公》)。
3. 对仗法古文中常常使用对仗结构,将词语、词句进行呼应或呼应互文,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当遇到对仗结构时,需要通过对比、呼应、反问等方式进行翻译,以保持文意的连贯性。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论语·公冶长》)。
4. 原文用词法在翻译古文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用词,以保持句子的古朴和韵味。
同时,原文用词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保留原文用词,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例如,“余亦欲如是,与余好者,请为余言之”(《庄子·齐物论》)。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1. 理解上下文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注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通过整体了解句子的意思。
有时候,只看单个词语的意思是无法准确理解句子的。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注重上下文的语境,通过整体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 分析结构古文往往使用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包括并列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应将句子进行分析,找出主干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句意。
同时,还可以通过标点符号等辅助手段,帮助分析句子结构。
3. 注意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文言文实词翻译法
文言文,古之遗音,传之千载,其辞简而意深,文雅而意蕴丰富。
然文言文中实词繁多,词义多变,翻译实为一大难题。
兹将文言文实词翻译之法,分述如下,以助后学。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中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意义明确,现代汉语中有对应词汇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对应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
如:“君臣之道,义也。
”(君臣之间的道义。
)“道”,在此处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道义”。
2. 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衰,普通百姓也有责任。
)“匹夫”,在此处用“普通百姓”替换。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较为复杂,或与现代汉语词汇对应不明确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意会法: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意会。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吹拂,我心情愉悦,马儿奔跑得飞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得意”,在此处意会为“心情愉悦”。
2. 比喻法: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词汇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向的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德,而是愿意为了成就仁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在此处用“仁德”比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其实际意义。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模糊,难以直接翻译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上下文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夫子哂之。
”(孔子微笑。
)“哂”,在此处根据上下文推测为“微笑”。
2. 修辞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山川秀美,气象万千。
”(山川秀丽,景象万千。
)“气象”,在此处根据修辞手法推测为“景象”。
四、综合运用法综合运用法,即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对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
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泽,虽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然今之人,鲜有通晓古文者,故翻译之法,遂成吾辈之必备。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兹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法,以飨读者。
一、字词翻译1. 直译:以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字词。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所逆旅的地方。
”2. 意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字词进行灵活的解释。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意译为:“那青青的衣领,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3. 音译:对于一些古文中的字词,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意义,可采取音译的方法。
如:“蝴蝶”在古文中写作“胡蝶”,可音译为“胡蝶”。
二、句子翻译1. 调整语序:古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
如:“余闻之也。
”应翻译为:“我听说这件事。
”2. 增删词语:为了使句子通顺,可适当增删词语。
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的老师。
’”3. 保留古风:对于一些具有古风色彩的句子,可保留其原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为:“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三、篇章翻译1. 理解篇章主旨:翻译文言文篇章,首先要理解其主旨,把握全文大意。
如《离骚》一篇,主要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之情。
2. 分析篇章结构: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翻译时要注意层次分明。
如《岳阳楼记》分为四段,分别描述了楼之高、山之远、水之广、心之旷。
3. 融汇贯通:翻译文言文篇章,要将字词、句子、篇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翻译。
四、注意事项1. 严谨态度:翻译文言文,必须严谨认真,不可随意篡改原文。
2. 灵活运用: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注重文采: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注重文采,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严谨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技巧。
山东省中考语文考点:文言文理解翻译课件
• 范仲淹 • 庆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 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的部分补充出来。 •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
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 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 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 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 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 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 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 力。
山东省中考语文考点:文言文理解翻 译课件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篇范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练、含蓄、典雅。
要翻译好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特点,才能准确传达其意义。
1.简练:文言文用词简洁,一个字往往代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甚至多个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字义。
2.含蓄:文言文表达往往含蓄而委婉,需要译者充分理解文化背景,恰当表达其含义。
3.典雅:文言文语言典雅,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二、掌握翻译原则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于原文:翻译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不添加个人理解,不随意删减或增补。
2.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用现代汉语表达,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
3.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使译文通顺、符合逻辑。
三、翻译方法与技巧1.直译:对于可以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采用直译的方法,确保翻译准确。
2.意译:对于无法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意译,使译文通顺。
3.留白:对于原文中含糊不清或有意留下的空白,可以适当留白,不必强求翻译。
4.注释:对于一些特殊用法或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词语,可以在译文后加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实例: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此句中,“学而时习之”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表示学习的动作和方式;“不亦说乎”是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令人高兴吗?”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五、结语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掌握翻译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实用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实用技巧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由于文言文的深奥与独特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翻译文言文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语文考试。
首先,要想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必须对其词汇、句法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独特,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或者发生了词义的变化。
因此,学生需要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了解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此外,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采用倒装、并列句、长句等表达方式。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地翻译出文言文的含义。
其次,要注意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复等。
这些修辞手法往往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
在翻译文言文时,学生应该注意捕捉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尝试还原原文的表达效果。
同时,文言文还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学生还需要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此外,为了准确地表达文言文的含义,学生还应该注意上下文的理解和推敲。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省略、借代等手法,有时候一些句子可能并不完整或者直接,需要通过上下文来进行合理推敲。
因此,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重对上下文的把握,善于分析句子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最后,多进行文言文的翻译练习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翻译练习,可以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规律。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本进行翻译,然后与课本或者教师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需要掌握的实用技巧。
通过对文言文词汇、句法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的了解,注意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运用,善于理解和推敲上下文,以及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更好地应对中考语文考试。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语文学习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检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词句,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翻译出来。
这要求我们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2、达“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要避免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则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生动、优美,富有文采。
不过,在考试中,我们重点追求的还是“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不需要翻译。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沛公”“霸上”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比如句首发语词、句中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之乎者也”等。
3、换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换成“我”,“日”换成“每天”,“省”换成“反省”。
4、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要将其调整为正常的语序。
例如“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就是宾语前置的调整。
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省略的主语“士兵们的勇气”。
三、文言文翻译的解题技巧1、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这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走”“去”“使”“假”等;还有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以”“于”“之”等。
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做相关练习来加强积累。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导言在中考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
它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能够准确地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帮助考生顺利应对中考。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文言文通常采用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常用句型和词汇,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抓住文言文的核心内容在翻译文言文时,关键是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有时候文言文的句子过长,表达方式复杂,但核心意思往往并不复杂。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主谓宾等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僻词汇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包括了很多生僻的词汇。
当遇到生僻词汇时,考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词义。
另外,可以通过积累常用的文言文词汇,提前准备一些常见的生僻词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例如对仗、倒装、排比等。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体现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
对仗往往要保持原文的格律和韵律,排比要保持节奏感,倒装要准确体现句子的语序。
通过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还原文言文的风格。
尊重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它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尊重原文的语言风格,不要过度现代化。
适当保留原文的句式和词汇,可以更好地体现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
反复阅读和翻译练习最后,要通过反复阅读和翻译练习来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多读一些文言文的文章,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增加词汇量。
同时,进行翻译练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断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结论中考文言文翻译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任务。
通过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抓住核心内容,理解生僻词汇,注意修辞手法,尊重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反复阅读和翻译练习,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中考文言文翻译的考试要求。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加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 语意完整。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文言文翻译技巧 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A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 等换成“你”。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九字法”七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
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
点
例如: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 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九字法”
留 扩删 补 调换 选 固意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九字法”一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
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针对实词) 例如: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权谓吕蒙曰“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谢:①拒绝 ②感谢 ③凋谢 ④告诉 ⑤道歉 ⑥告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
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
E、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之主人矣 ( )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Ⅱ 乎 ①表反问语气 ②形容词词尾 ③表揣测 语气 ④表比较 ⑤表疑问语气 ⑥介词
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方法
每一次的发奋努力,必会有加倍的赏赐。
故事导入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
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别担心,今天给大家传授文言文翻译技巧,助你除却文言文失分之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语更要字字落实。
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文言文翻译篇.doc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文言文翻译篇-古文和诗歌一样,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字,要把其意思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就要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
根据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最为有效和易于操作。
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此句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然后把上面所有的对换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由此可见,对译法能帮我们轻松地翻译文言文。
这种对译的方法,应该说是翻译文言文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频率非常高,必须掌握。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而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这句就可以这样翻译: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字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又由于有的文言虚词的意义非常虚,以至于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这时就可不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这两个都应该删去。
再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停顿作用,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已经不用这两个词了,所以应该删去。
文言文翻译指导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节选自江淹《袁友人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粟之人者,悉散以赡亲。(2分) (2)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4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3分) (2)利人甚多,有裨国用。(3分)
答案: (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 (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
【中考真题】
三、(202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
答案: (1)俸禄所得,都分散给别人赡养父母。 (2)他编撰《晋史》,非凡的功业没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纪二十八岁。
【质检真题】
一、(2023.厦门一检)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 献 《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① 。十五载。禄山陷 京师, 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 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 州司功参军。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 世旧,待遇甚隆。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② ,既至而适卒。是岁, 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 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 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 选自 《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 [注释]: ①兵曹参军: 官名。 后文 “右拾遗” “司功参军” “功曹” 均为 官名。②高适: 唐代诗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俱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主题分类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主题分类考点解析一、翻译1、翻译原则①信: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②达:符合表述习惯,语言通畅③雅:译文富有文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2、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的逻辑)3、翻译基本法⑴留①五留意识:人名、地名、官名、专有名词、古今同义f保留不翻译虽有佳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⑵删①定义:对文言文中仅起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可不译。
这些词语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等。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有些之乎者也充当标点符号。
其谓此乎()孔子云,何陋之有?()⑶补①定义:翻译句子时,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使句意完整。
补出句子中残缺成分,影响句子通顺的残缺也要补全,古诗词中也有大量成分残缺需要补全,即:补出()残缺②句子类型判断A.判断句的补充:首先要学会辨识判断句。
如“……也””……者,……也”等这样的形式的句子或含有“为、乃、则、非、即、是”这些判断词的句子即为判断句。
在翻译时加上判断词“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B.省略句的补充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C.被动句的补充:要加上被动词“被”帝感其诚()(4)转①定义:无法直译的字词转为意译青梅竹马()(5)调①定义: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调整语序(注:古诗词里也有大量的语序混乱,需要调整语序)相与步于中庭()⑹换①定义:文言文中常出现单音节词、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变化、通假字、活用词),这时候就要把单音节字换双音节词,古义换成今义。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二、文言文主题类型(一)写人叙事类A.类别1.求知好学2.执政为民3.人物传记4.传统美德B.考点人物形象题: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文章是如何刻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对比等)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有什么特点……曹刿();诸葛亮();花木兰()……(二)借事言理类A.类别1.事理探究2.议论明志B.考点文章主旨题:这篇文章告诉你一个怎样的道理?这篇文章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怎样的志趣追求和理想抱负?你怎样评价这种思想追求……答:为人处世的小道理/自己的理想抱负、修身明德、自我完善等例:《桃花源记》寄托陶渊明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孙权劝学》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郑人买履》说明人要懂得变通;《杞人忧天》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担忧的事情而忧虑……(三)写景抒情类A.类别:描写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B.考点景物分析题:抓住景物怎样的特征?描写了怎样的美?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调动多种感官;色彩的变化;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情景;时空;虚实等)和修辞?品味词语的佳处……例:三峡山水四季变化之美;琅琊山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朝暮之景;桃花林奇异风光及世外桃源之美;陋室环境之雅……情感表达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向往/赞美/喜爱美丽的大自然(纯游记)f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借景)例:《小石潭记》中作者写了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源曲、境幽,但也表达了柳宗元的郁郁寡欢等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主题分类
一、翻译
1、翻译原则
①信: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②达:符合表述习惯,语言通畅
③雅:译文富有文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翻译方式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的逻辑)
3、翻译基本法
(1)留
①五留意识:人名、地名、官名、专有名词、古今同义→保留不翻译
虽有佳肴()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删
①定义:对文言文中仅起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可不译。
这些词语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等。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有些之乎者也充当标点符号。
其谓此乎()
孔子云,何陋之有?()
(3)补
①定义:翻译句子时,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使句意完整。
补出句子中残缺成分,影响句子通顺的残缺也要补全,古诗词中也有大量成分残缺需要补全,即:补出()残缺
②句子类型判断
A.判断句的补充:首先要学会辨识判断句。
如“……也”、“……者,……也”等这样的形式的句子或含有“为、乃、则、非、即、是”这些判断词的句子即为判断句。
在翻译时加上判断词“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B.省略句的补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C.被动句的补充:要加上被动词“被”
帝感其诚()
(4)转
①定义:无法直译的字词转为意译
青梅竹马()
(5)调
①定义: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调整语序(注:古诗词里也有大量的语序混乱,需要调整语序)
相与步于中庭()
(6)换
①定义:文言文中常出现单音节词、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变化、通假字、
活用词),这时候就要把单音节字换双音节词,古义换成今义。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二、文言文主题类型
(一)写人叙事类
A.类别
1.求知好学
2.执政为民
3.人物传记
4.传统美德
B.考点
人物形象题: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文章是如何刻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对比等)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有什么特点……
曹刿();诸葛亮();花木兰()……
(二)借事言理类
A.类别
1.事理探究2.议论明志
B.考点
文章主旨题:这篇文章告诉你一个怎样的道理?这篇文章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怎样的志趣追求和理想抱负?你怎样评价这种思想追求……
答:为人处世的小道理/自己的理想抱负、修身明德、自我完善等
例:《桃花源记》寄托陶渊明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孙权劝学》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郑人买履》说明人要懂得变通;《杞人忧天》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担忧的事情而忧虑……
(三)写景抒情类
A.类别:描写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B.考点
景物分析题:抓住景物怎样的特征?描写了怎样的美?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调动多种感官;色彩的变化;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情景;时空;虚实等)和修辞?品味词语的佳处……
例:三峡山水四季变化之美;琅琊山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朝暮之景;桃花林奇异风光及世外桃源之美;陋室环境之雅……
情感表达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向往/赞美/喜爱美丽的大自然(纯游记)→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借景)
例:《小石潭记》中作者写了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源曲、境幽,但也表达了柳宗元的郁郁寡欢等感情。
坐.盗( ) 其.实味不同( )
寡人反取病.焉( ) 晏子辞.( )
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6.【甲】文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