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课提纲(2017-2018(一))
专题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认知成分(二)人际关系的成分情感成分(主要成分)行为成分二、人际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3.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4.人际交往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注意阶段➢这个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表层的自我表露,还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
➢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只有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共识时,才可能成为进一步交往的对象。
接触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开始有初步的接触沟通,有一定的感情卷入,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但还不会私密性的领域,交往模式为“相敬如宾”。
➢通常我们所交往的对象多数保持在这一阶段。
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情感色彩越来越浓厚,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入。
双方开始确立相互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
双方感到充实、愉快,无话不说,建立深厚的友谊。
➢如果在这个时期关系破裂,将会出现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
➢刎颈之交、唇齿相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2. 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自我暴露的水平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是一个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他人分享。
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4个水平最表面水平:情感兴趣爱好方面第二层次:态度和观点第三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自我最深层次:隐私方面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自我暴露:一是担心遇到别人的冷遇;二是担心受到别人的排斥;三是担心因此受到别人的控制;四是担心会被人出卖;五是性格的原因。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2024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交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和相互作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自我概念、交流技巧、情感管理、冲突解决和人际影响。
正文:自我概念:1.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作用2. 自我认同和自尊的关系3. 自我概念的形成因素4. 自我概念的维持和变化5. 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交流技巧:1. 积极倾听和有效表达的重要性2. 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和技巧3. 主动分享和共情的能力4. 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法5. 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技巧情感管理:1. 情绪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方式3. 情绪调节的策略和技巧4. 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5. 健康情绪管理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冲突解决:1. 冲突的定义和类型2. 冲突解决的基本原则3. 积极处理冲突的技巧4. 谈判和妥协的重要性5. 长期维持和修复关系的方法人际影响:1.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作用2. 外貌和第一印象的影响3. 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因素4. 影响他人行为的策略5. 网络社交和虚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影响总结:本文从自我概念、交流技巧、情感管理、冲突解决和人际影响五个大点进行了阐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所需的技巧和策略。
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提升自我意识、改善沟通技巧、有效管理情绪、处理冲突并影响他人,从而建立更为稳固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培训讲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
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5、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
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自学要求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一、导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心理科学。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类型1、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认知、情感互动和行为影响的过程。
2、人际关系的类型:根据交往的深度和目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亲密关系、友谊关系、职场关系等。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际认知:研究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2、人际情感: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影响人际行为。
3、人际行为: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影响人际认知和情感。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分析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2、观察法:通过观察自然情境中的人际互动,收集和分析数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被试者的态度和行为。
五、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心理咨询:帮助个体解决人际问题,提高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3、社会关系:研究社会群体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结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科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
在人格心理学中,第一章通常会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类行为基本模式的学科。
它主要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发展。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总学时数学分开课单位适用专业先修课程选用教材322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interpersonalpsychology讲课学时实验学时讨论课学时习题课学时24422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不限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张海燕,格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1、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交往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2、高玉祥等著:《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3、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理学》,光明日日报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4、贺淑曼等编著:《人际交往与人才培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8月版。
5、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版考核方式期中测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际交往是一种普遍的、重要的社会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探讨人际沟通、人际认知、人际态度、人际吸引、人际冲突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减少人际障碍,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要求学生能运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各种现象,能处理和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善于正确处理和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二、教学精心安排及方式总学时32学时,讲课24学时,实验4学时。
学时分配表中: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第二章人际沟通第三章人际认知第四章人际印象第五章人际吸引第六章人际冲突第七章人际障碍及调适第八章人际交往技巧第九章第九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总计讲课24222244224实验224习题课22讨论课112上机参观或看录像小计26323246432三、教学内容及基本建议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教学目的和建议:通过本章教学,并使学生明晰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自学意义,掌控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际关系的定义ⅰ、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ⅱ、含义: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②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③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的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ⅰ、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ⅱ、本质上是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ⅰ、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ⅱ、特别是应用研究,具有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双循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体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①、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②、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人际关系是其的主要内容。
③、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7、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①、理论任务:丰富和发展人际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尽快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②、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的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此外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大纲执笔人:方双虎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
引言:校园人际关系调查
与此相对应,在调查中,当问到“在大学 里,你认为谁是你最亲密的朋友?”时, 有39%的人选择“身边同学”,有31.4 % 选择“大学之前、之外的其他同学朋友” 等。而在“有心里话,你更愿意向谁倾诉” 在这一问题的答复中,48.4%的人都选 择了“大学里的朋友”,这一比例大幅超 过“男(女)朋友”、“父母”和“老 师”。
(一)人际关系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
注意时期
确认时期
融合时期
稳固时期
人际关系发展过程图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
(一)人际关系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
1、注意时期 这个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 注意是有指向性的。 对仪表身材、言谈举止形成评价——某 些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 这个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 还没有相互的情感输入。
(三)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交往双方间的自我 暴露逐步广泛深刻,自我暴露的程度是衡 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通过了解别人在什么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 可以了解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接纳程度。 自我暴露层次越深,说明自己对人际关系的 卷入越深。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
(三)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二、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与倾向
1、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
包容的需求:是指希望与别人来往、结
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 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交往、沟通、参与、 亲和等; 与之相反: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
二、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与倾向
1、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
(五)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
E.Berne(英)
1、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自卑者与他人 的交往关系。 这类人的特点是往往会过度赞美他 人、贬低自己。
人际关系心理学概要
本书架构
理论基础(第一~四章)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的理论流派、 态度转变及态度转变中的认知失调 理论。
本书架构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运作
(第五章~第八章) 包括印象形成、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自 我导向
个人与个人之间人际关系
(第九章~第十二章) 包括人际影响、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人 际合作与冲突。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基础
1、概念(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 2、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3、任务: 理论任务:理论体系和本土化 实践任务:处理、调整、改善、 发展、纠正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概念 2、人际吸引的理论 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得失理论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境因素、 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 4、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社会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权力理论 4、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动 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模、个 人倾向性。
态度转变及认知失调理论
6、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概述 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程度和减 少失调的方法。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五个实验研究的结论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二、个人内部人际关过程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 觉者、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 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4、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 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二、印象的作用与解释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三、印象形成的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情景四、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五、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六、印象管理的规律(理论)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 ;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学笔记自己整理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笔记自己整理的人际关系最先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在本世纪初提出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1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2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理论是1933年梅奥创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1莱维特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2 纽科姆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3 梅奥对人们法工作积极性的研究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的社会互动理论舒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利的归因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皮得罗夫斯基的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按人际关系的内容分类:1按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信仰关系文化关系2按状态:正常关系竞争关系协作关系障碍与冲突关系封闭状态关系3交往频率高、关系密切的为首属关系;交往频率低、关系疏远的为次属关系4关系媒介:业缘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按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分类:1需求性质:情感关系、工具性关系2喜欢程度:吸引性关系、排斥性关系3双方的地位:支配性关系、平等性关系4关系存在的时间:长期性关系、临时性关系人际关系的网络层次:1,社会关系2,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3,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学科框架有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组成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1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
2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产物。
3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与社会心理学联系最为密切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二,有效调整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是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类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及教学时间的分配1.教学内容构成本课程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从心理学的视角,详尽地阐析了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吸引、人际冲突、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原理与技能,融学理性、应用性、文化性和文学性于一体。
2.教学时间的分配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类专科课程方案的规定,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在第一学年用一个学期完成授课任务,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时数共计36学时。
扣除节假日及期末考核时间,本课程实际教学时数为34学时,其余为机动时间。
具体教学时数分配如下:二、教材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我校高职类专科学生的实际需要,本课程选用的文字教材资料翔实,说理透彻,个案典型,理论知识介绍深入浅出,心理案例分析发人深省。
文字教材由导课案例、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等组成,体例均衡,结构完整。
2.多媒体教材作为一门新设课程,要求所有授课教师进行电子备课,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教学设计。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二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二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4、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足的;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心理学》 教学大纲 王林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范围:各专业适用学时:24学时)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二、教学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关系理论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探讨人际态度、自我知觉、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实践是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现实社会中的不良人际关系,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和发展个人良好的社会支持。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熟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矛盾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以下主要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2)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价值及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3﹚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发展影响因素。
(4)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教学时间安排五、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有内容上的交叉,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所以本课程内容以人际关系理论部分为主线,实践部分初步接触,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
一、课程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
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
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
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9 月第1 版。
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 版。
《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自学要求
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
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5、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
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自学要求
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2、评价霍桑实验。
3、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
论。
4、掌握和应用社会测量法。
二、考核知识点
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式传递。
2、戴维斯有人际交往模式: 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4、霍桑实验: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四个实
验组成,表明良好人际关系能大大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5、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
6、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第三章态度及转变
一、自学要求
1、能正确陈述态度的结构、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
2、能解释下列术语:态度、社会化,登门拜访法、睡眠者效应。
3、理解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4、理解态度转变的理论。
5、初步学会态度转变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概念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行为成分(行)。
3、态度的本质:功能的特性。
4、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后者又包括平衡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5、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影响、个性特征和社会群体。
6、态度转变的理论:强化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
7、态度转变的方法。
8、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一、自学要求
1、能说出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减少失误的方法,失调程度的公式。
2、阐述和理解认知失调理论。
3、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1、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失调及认知协调。
2、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
第五章印象形成
自学要求
1、能陈述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成分、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
2、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印象、隐含的个性理论、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
式、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型、自我实现预言、印象管理、自我实现。
3、阐述印象管理的理论。
4、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
1、人际印象的定义。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的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4、印象形成的三种信息整合模式。
5、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顺序效应、晕轮效应、定型。
6、自我实现预言的含义。
7、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
8、印象管理的作用。
第六章人际知觉
一、自学要求
1、能陈述非言语沟通的方式、人际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见
2、解释下列术语:
人际知觉、归因、非共同效果、社会赞许性、显著性偏见。
3、了解主要的归因理论。
4、举例说明归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1、非言语沟通的三种通道:目光、脸部表情、身体语言。
2、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3、相应推论理论。
4、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5、控制源理论。
6、常见的对人的归因偏见。
7、归因理论的应用: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
第七章自我知觉
一、自学要求
1、能说明自我归因中的偏见。
2、能解释下列术语: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自我障碍、习得无助。
3、理解自我知觉和自我归因的主要理论。
4、举例子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1、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2、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
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归因理论。
4、自我知觉中的偏见。
5、自我障碍和习得无助。
6、自我归因的应用:痛苦归因、习得无助的心理健康。
第八章自我导向
一、学习要求
1、能陈述什么是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强化。
2、理解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
3、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
1、自我控制的概念。
2、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
3、寻找目标的过程:确定目标、选择目标和记录行为
4、理解自我实现。
5、强化的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人际影响
自学要求
1、能陈述影响遵从的因素。
2、能解释下列概念和术语:遵从、服从、去个性化、模仿、时尚、牢骚现象、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惰化。
3、理解偏离和独立的理论。
4、理解模仿的意义和机制。
5、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
1、遵从的概念。
2、遵从的理论、个性理论和群体理论。
3、了解阿希的从众实验。
4、影响遵从的因素:个性的特点、群体的特点、任务的特点。
5、了解服从的实验。
6、偏离和独立的理论。
7、感染、模仿和时尚的概念和特点。
8、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社会舆论、牢骚现象、社会风气和社会助长效应。
第十章利他行为
一、自学要求
1、能陈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和助人者个体因素。
2、能解释下列术语:利他行为、旁观者效应、公正世界的假设。
3、综合评价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学习和模仿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1. 利他行为的定义。
2. 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榜样人物的作用、求
助者的特点。
3.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助人者的心境、同情和内疚、责任和承诺、个性。
4. 生物学理论。
5. 社会规范理论。
6. 学习和模仿理论。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自学要求
1、能陈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吸引、自我暴露。
3、评价人际吸引的主要理论。
4、自我暴露在人际吸引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1、人际吸引的概念
2、强化理论。
3、得失理论。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
5、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
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
一、自学要求
1、能陈述影响合作的因素,冲突的类型,影响冲突产生的因素
2、解释下列术语:社会两难情景、公共利益两难情景、冲突。
3、理解合作与冲突的主要理论。
4、了解冲突的原因。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3、了解合作的理论。
4、影响合作的因素。
5、冲突的定义和形式。
6、冲突的原因。
7、冲突的管理和解决。
说明: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不作要求。